漢語學習心得體會(精選6篇)

漢語學習心得體會 篇1

現代漢語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其結構上,其結構方式十分特殊:

漢語學習心得體會(精選6篇)

語音方面:沒有複輔音,即無論在音節的開頭還是結尾都沒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輔音連在一起的現象,如沒有:LK等,都是輔音加元音或僅元音結成音節,因此音節的結構形式比較整齊,音節界線比較分明,每個音節都有元音,因此元音佔優勢,由複元音構成的音節不少。如:LUN,TAO等,由於音節整齊,輔音、元音相間,再加上各種聲調的抑揚變化因此樂音性強,讀起來好比唱歌。

另外,漢語因語調、停頓不同,可表達各種感情。如:

我知道你會唱歌。(重讀在我字:表別人不知道你會唱歌,重在“知道”表:你不要瞞着我了,重在“你”,表:別人會不會唱我不知道,重在“會”字表:你怎麼説不會呢?重在“唱歌”表:會不會唱戲或其他的無不知道。)

漢語還有獨特的兒化、輕聲來表達豐富的感情,如:“信兒”(消息)與“信”(書信)不同,“頭兒”(為首的)與“頭”(腦袋)不同。“畫兒”(名詞)與“畫”(動詞)不同,“眼兒”(小窟窿)與“眼”(眼睛)不同,“尖兒”(名詞)與“尖”(形容詞)不同;又如:“他的孫子”與“古代的孫子”,前者讀輕聲與後者就不同。

漢字還有一字多音及多音共字的現象,並且很多。

每個音節都有聲調。

文字方面:現代漢語的文字是方塊的,由幾種基本筆劃交錯、按序排列所構成。

漢字是一種表意字,但不表音,漢字的表意:風趣、微妙,令人回味無窮。如:刃,本,末,北,又如:舀、晶、中等等。

漢字是方塊文字,因此整齊,因為整齊,因此就有了對仗工整的對聯,有言簡意陔、精煉的古體詩、辭,有豐富的四字成語等等。

漢字的結構非常嚴格,筆畫的長短、上下左右的位置都是唯一的,不能亂動的。如:“未”與“末”,“刀”與“力”,“已”、“己”、“巳”,“日”與“曰”等等。

漢字絕大多數都有偏旁。漢字:一個字一個音節,但也有例外的,如:兒化了的字,都是兩字一個音節的,如:“花兒HUAR”。

詞彙方面:

現代漢語詞彙有最主要的特徵就是:詞的雙音化傾向。

有些古代的單詞被後起的雙音詞所取代,如:目-眼睛,兵-戰士(武器),友-朋友,妻-妻子,兒-兒子,信-確實,君-皇帝,亡-逃走(死亡),與-贊同,服-屈服,醴-甜酒,道-方法,等等。

有些古代單音詞變成現代漢語中的語素,用來構成雙音詞,如:習=》學習、練習、實習、習題、習性、習慣等。兵=》士兵、兵器、兵力、兵權、兵團、兵法、兵種、兵站等;以=》以及、以此、以為、以致、以供、所以等等;而=》而且、然而等;則=》原則、規則等。

有些多音節的詞組,往往簡縮成雙音節,但不能亂減,可以縮的如:科研(科學研究),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蘇聯(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英國、法國、漢語、宇航、療效等等,許多專有名詞,外來名詞都可以多音節變為雙音節詞。

但也有雙音節詞變為單音詞的。

漢語,詞彙多運用詞根複合法構成新詞:

構詞法是合成法為主,還有附加法,輕聲兒化法,重疊法,派生法等等。

漢字還有豐富的隱語、暗語、歇後語、謎語、格言、諺語等等,還有許多古語詞、外來詞、方言詞、行業詞等等。

隨着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變化,漢語詞彙也不斷髮展,增多,詞義越來越豐富。

漢語的量詞更令人吃驚,量詞靈活、豐富。

漢語還有豐富的語氣詞:了、嗎、吧、啊、呢、哦、唉、嗨等等,各個語氣詞都有它的獨特的感情色彩,微妙微肖!

語法方面、修辭方面等都具有其獨特的、別的語言不可比擬的特點。

總之,學了《現代漢語》,明白不少,興趣大增。

漢語學習心得體會 篇2

作為一箇中國人,尤其是學習中國語言的學生,應該對自己的母語-古代漢語有比較充分兒準確的瞭解,也就是説,決不能滿足於會熟練的説漢語,而應該是掌握古代漢語內部的規律,瞭解古代漢語發展的趨勢。所以聯繫古代漢語學習,首先應該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不進行有關的專業學習是絕對達不到目的的。其次可以幫助我們提高運用古代漢語的自覺意識。第三,對其他學科的學習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學好古代漢語對語言學概論等其他語言學課的幫助是不言而喻的;對文學作品的欣賞、文學概論的學習也是非常有用的。比如掌握了一定的語音學知識和方法,對詩歌,特別是古典詩詞中的平仄、押韻可以理解的更加透徹。又如掌握了修辭手法後,就會真正體會到文藝作品中的妙處。第四,增強對各種語言現象的鑑別能力。語言現象五花八門、千變萬化的,語言素質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夠對語言現象進行準確的分析,鑑別其正誤。

學習古代漢語,當然應該首先學習語音、語法、詞彙這三方面的知識,還要懂得一點古代文化常識。這些一般教師都是比較重視的,教材也有充分的介紹。但僅有這些還不夠,還必須知道一些古漢語修辭常識。不懂修辭,特別是不瞭解古漢語特殊的修辭方式,古詩文中有些句子就可能讀不懂,即使懂得大意,也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何況中學教材中還有些註釋沒有兼顧修辭,甚至在修辭上處理欠妥,造成理解上的歧誤或費解。下面就幾種修辭手法來談談學習古代漢語的認識。

一、比興。"比興"是一個含義豐富而又歧義頗多的概念。西漢毛亨所謂"興",包括兩種情況。一個意義是指"發端"作用。《毛詩訓詁傳》説"興,起也。"就是由物象引發情思的作用,物象與情思不一定由內容上的聯繫,有時僅是音韻上的聯繫。《毛傳》所説的"興",還有另一意義,是指一種複雜而隱晦的比喻。朱熹在《詩集傳》中説"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淺顯而準確地解釋了比興的含義。"比"便是通過類比聯想或反正聯想,引進比喻客體,"寫物以附意";"興"則是"觸物以起情","它物"為詩歌所描寫的景物,而這種景物必然藴涵着詩人觸物所起的情。"興"是一種比"比"更為含蓄委婉的表現手法。

二、避諱。《修辭學發凡》解釋説:“説話時遇有犯忌觸諱的事物,便不直説該事物,卻用旁的話來回避掩蓋或者裝飾美化的,叫做避諱辭格。”所謂避諱,通常有兩種。一種是一般意義上的修辭格,通常也叫“諱飾”。即説話時,遇有不良的連帶意義,或有隱情而不便啟齒時,不直接説出該事物,而用旁的話間接地表述。比如“死”,從古到今,人們用了很多種同義的説法來間接表述,而不直接説“死”。如《觸龍説趙太后》一文,觸龍在趙太后面前,稱自己的死為“填溝壑”,稱太后的死為“山陵崩”。李密《陳情表》中用“慈父見背”來婉指父親去世,又用“舅奪母志”來婉稱母親的改嫁。在古人筆下,凡是可能引起別人產生不良聯想的事物,也儘可能地採用諱飾的方法。如生病説成“采薪之憂”(《孟子•公孫丑下》),意謂自己卧病在牀,不能出門採伐柴薪。上廁所被説成“更衣”。《資治通鑑•漢獻帝建安十三年》(課文《赤壁之戰》):“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

學習古代漢語有六大環節,有預習、聽講、複習、作業、閲讀、應用等。其中前四項是主要環節,後面兩個是補充環節。通過預習可以使我們發現問題,也可以使我們發現妙處。老師的講課,往往包含着他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的心得體會,其中有不少東西是教材中沒有的,對學生來講,這些也是相當寶貴的。所以聽課時應該集中精力,做好聽課筆記。課後複習這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複習是一個整理、歸納、補充、提高的過程,也是一個強化記憶的過程。通過做大量的作業,可以用來鞏固所學到的知識和方法。因為古代漢語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都非常強的課程。僅僅停留在理論學習上,效果一定不會太好。所以只有通過大量練習達到實踐的目的。

漢語學習心得體會 篇3

自從上大學後開始學習漢語以來,這門外語如今我已經學了6年多了。我自己覺得這些年來總算有了這麼一點點的成就,今天記念日中學院研究班畢業,在此特意發表我所體會到的學習漢語心得,就算總結一下我這6年多的學習經驗吧。

第一,學習漢語沒有祕訣。如果你想要學好漢語,那麼你就必需付出很大的努力。學習漢語的方法是很多的,但是我敢肯定沒有一個方法讓你一下子提高你的漢語水平。也就是説學習漢語沒有捷徑。不管採取什麼樣的學習方法,你只能靠一天一天的努力,一步一步地提高自己的漢語水平。剛開始學的時候你一定是什麼話都聽不懂,説不出來,這大家都是一樣的。不過經過一翻努力,有一天你會突然感覺到以前覺得非常神祕的漢語現在不那麼神祕了。你能夠感覺到這種語言的飛躍感,就説明你的漢語水平已經過了第一個難關了。

第二,一定要堅持下去。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語言這個東西有一個特點就是你如果不用它,它不僅不會長進而且還會退步。況且如果你長期不用它,你就會徹底忘掉它,忘得乾乾淨淨。所以你要是不希望前功盡棄的話千萬不能停下來,就算前面的路再難走你也要繼續往前走。學到一定的程度後你會感到很難再提高自己的漢語水平。也許你已經會把你想説的話用漢語説出來,但是不能像地地道道的中國人那樣説得自然,流利。這大概就是第二個難關了。怎樣才能過這一關呢?還不是一樣,只能繼續努力下去。能夠繼續走這條路的人,會有一天跟第一次見面的中國人聊天的時候,那個中國人沒有發現其實你是日本人。

第三,學習漢語沒有止境。漢語這門學問博大精深,雖然所謂漢語的普通話只有幾十年的歷史,但是中國本身有5020xx年的歷史文化,中國人所講的漢語就是這悠久的歷史文化的精髓之一。再説語言是活的東西,隨着時代的變化會有一些新的詞語和以往不同的表現出現。就算你學了十年八載,也不可能把它全部學完。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以上就是我所體會到的學習漢語心得了。我想這個心得換了別的語言或者要學別的本事也會通的。其實這個心得不是告訴別人而是告訴我自己的。不管是學習漢語還是自己的事業,以後我要走的路還長着呢。

漢語學習心得體會 篇4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就又到了期末了。同時也預示着這一學期古典文學的學習將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但古典文學的餘音還回旋在我的腦海裏。它並將激發我有繼續學習的興趣。

悠悠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寶貴的財富,讓我們去學習,讓我們去體會,讓我們去了解等等。最主要的還是要了解中國博大精的文化。這樣的文化裏:有現實的真實再現;有思想上的名家名著;有情感上的真知真諦;有軍事上的智謀才能……這些都被後人記錄下來,而文學在此就承擔了相當的責任和重量。

回溯泱泱歷史之海,回顧這一學期老師的授課情景:是我瞭解了許多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章:有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有開啟浪漫主義詩風的《楚辭》;有教人育人的《論語》;有宏闊豪邁的漢文章《史記》;有嬗變風采的《古詩十九首》;也有建安風骨式的《短歌行》……這樣有豐富藴含的中國史文化,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優勢,待到何時,我才能把他們一一瞭解透呢?

我不僅僅瞭解了作品,我還了解了許多名人名家。

首先是孔子,名丘,字仲尼。被稱為“孔聖人”。學生遍佈各地,足有三千,賢者七十。他的教育主張是多學多練多思多問;教育方法上,主張因材施教,採用啟發式,討論式。在辦學實踐中可做到“有教無類”在古代文學中還要數他編寫的《詩經》《尚書》《春秋》和《論語》了。從“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中學到了謙虛的態度;從“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到要不斷温習舊知識,得到新理解;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中學到要多讀好書,大膽質疑……

接着是屈原。他是位愛國主義詩人,堆起了我國詩歌的第二座高峯。他的精神讓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所敬仰,他的“楚辭”也濡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他的精神思想,文學成就都對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對他個人而講,卻是抗爭的一生,是失敗的一生。他雖然逝世了幾千年了他的精神卻永垂不朽。因此,我們將每年的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來紀念他。

司馬遷,一個天才的史學家,又稱“史聖人”。讀完他的《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後,我知道了他偉大的志向,坎坷的經歷,執着的精神;瞭解了他創作《史記》以繼《春秋》的壯舉和用心。他受刑之後仍忍辱著書,評判歷史,褒善貶惡。他這種“言必信,行必果,諾必城”的美好品德值得我們去學習。記憶最深的要數這幾句了:“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説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總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情感人是我們學習古典文學所必須具備的。

這一篇篇傑出的作品,這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和人物,無一不是來自文人之筆,正是由於人們的心靈可以在文學的海洋裏暢遊,人們的思緒可以跨越時空的阻礙,人們的思想可以在此平台日趨完善和理性。

寫了這麼多比較混亂和無頭緒,但我理解的實在少之又少,我希望老師在授課時能多講講有關作家的經歷和文學作品看鑑賞,使我們對其有更多的瞭解。

現在我對文學還沒有更多的瞭解,但我希望通過文學可以讓我充實,令我茁壯成長。讓我懂得如何去體悟人生和領悟生活。

漢語學習心得體會 篇5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就又到了期末了。同時也預示着這一學期古典文學的學習將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但古典文學的餘音還回旋在我的腦海裏。它並將激發我有繼續學習的興趣。

悠悠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寶貴的財富,讓我們去學習,讓我們去體會,讓我們去了解等等。最主要的還是要了解中國博大精的文化。這樣的文化裏:有現實的真實再現;有思想上的名家名著;有情感上的真知真諦;有軍事上的智謀才能……這些都被後人記錄下來,而文學在此就承擔了相當的責任和重量。

回溯泱泱歷史之海,回顧這一學期老師的授課情景:是我瞭解了許多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章:有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有開啟浪漫主義詩風的《楚辭》;有教人育人的《論語》;有宏闊豪邁的漢文章《史記》;有嬗變風采的《古詩十九首》;也有建安風骨式的《短歌行》……這樣有豐富藴含的中國史文化,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優勢,待到何時,我才能把他們一一瞭解透呢?

我不僅僅瞭解了作品,我還了解了許多名人名家。

首先是孔子,名丘,字仲尼。被稱為“孔聖人”。學生遍佈各地,足有三千,賢者七十。他的教育主張是多學多練多思多問;教育方法上,主張因材施教,採用啟發式,討論式。在辦學實踐中可做到“有教無類”在古代文學中還要數他編寫的《詩經》《尚書》《春秋》和《論語》了。從“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中學到了謙虛的態度;從“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到要不斷温習舊知識,得到新理解;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中學到要多讀好書,大膽質疑……

接着是屈原。他是位愛國主義詩人,堆起了我國詩歌的第二座高峯。他的精神讓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所敬仰,他的“楚辭”也濡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他的精神思想,文學成就都對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對他個人而講,卻是抗爭的一生,是失敗的一生。他雖然逝世了幾千年了他的精神卻永垂不朽。因此,我們將每年的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來紀念他。

司馬遷,一個天才的史學家,又稱“史聖人”。讀完他的《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後,我知道了他偉大的志向,坎坷的經歷,執着的精神;瞭解了他創作《史記》以繼《春秋》的壯舉和用心。他受刑之後仍忍辱著書,評判歷史,褒善貶惡。他這種“言必信,行必果,諾必城”的美好品德值得我們去學習。記憶最深的要數這幾句了:“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説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總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情感人是我們學習古典文學所必須具備的。

這一篇篇傑出的作品,這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和人物,無一不是來自文人之筆,正是由於人們的心靈可以在文學的海洋裏暢遊,人們的思緒可以跨越時空的阻礙,人們的思想可以在此平台日趨完善和理性。

寫了這麼多比較混亂和無頭緒,但我理解的實在少之又少,我希望老師在授課時能多講講有關作家的經歷和文學作品看鑑賞,使我們對其有更多的瞭解。

現在我對文學還沒有更多的瞭解,但我希望通過文學可以讓我充實,令我茁壯成長。讓我懂得如何去體悟人生和領悟生活。

漢語學習心得體會 篇6

學習古代漢語最單純的收穫,是能讓自己對於古代文言體系的把握變得富有理據性。文以載道,通曉訓詁音韻文字國小之道才算完成了對整個文言體系的登堂,至於入室,相去甚遠。古代漢語是古代經驗的累積,讀古代漢語對於傳承我們國家最優秀的文化是必不可缺的。對於個人而言,文言語辭剛勁而典雅,這無異於給我們提供了認知上的感受與心靈的愉悦,對於個人人格魅力的養成以及不凡的談吐提供了一個必不可少的過程。

《新三國》的熱播,讓《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成為好多小青年們熱 議的話題,有的説《新三國》中的白話文通俗易懂,有的卻認為老版《三國演義》中的古文更耐人尋味。不難發現,小青年們對古代漢語的瞭解已經越來越少,這種現象有待改觀,畢竟古代漢語是我國燦爛歷史和文明的一個載體,也是我們研究歷史、傳承文化的一個途徑。我們作為教育者,必須對此給予重視。

古代漢語,顧名思義,就是古代漢族人民的語言,具體説來,就是五四以前漢族人民的語言。任何一種語言都有口語和書面之分,古人的口語是怎樣的,我們已無法瞭解其面貌。今天,我們研究古代漢語,主要是研究有文字記載的書面語言,也就是文言文。從殷周到清末,在這漫長的社會發展中,湧現了大量的語言文學,從屈原的《離騷》到明清的四大名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作為古代漢語的書面形式,擔負了記錄、傳承、積累祖國文化遺產的任務。我們要學習並繼承這些遺產,就必須研究文言文本站學習古代漢語。

學習古漢語不同於學習外語,古今漢語有許多相同的地方,這是有利條件。但是,古漢語畢竟是過去時代一種比較難懂的書面語,不下苦功是學不好的,一味地指望“訣竅”和“捷徑”更不現實。我們應該總結前人的經驗,避免走彎路,並充分利用現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條件,以較短的時間有效地掌握古漢語。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點滴積累,掌握古代漢語常用詞語。

就好像我們學習外語一樣,掌握一定的詞彙量是基礎,沒有足夠的詞彙量,一切都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詞彙量越豐富,閲讀能力就越強。學習古代漢語也是一樣的,我們必須平日裏注意積累,掌握一些常用的詞語。讀古文有時會碰到一些不曾見過的、陌生的字、詞,這個大家並不害怕,因為我們可以查字典,問題就可以很容易的解決了;但有時碰到一些看似熟悉的字詞卻不一定能看懂,因為它的意義變了。在詞語學習中,我們要重點學習這一部分詞語,因為如果我們按照它的現代意義理解文章就讀不通了。比如,“走”,現代漢語是“行走”的意思,古代漢語卻是“跑”的意思。“更衣”,現代漢語是“換衣服”的意思,古代漢語卻是“上廁所”的意思。

二、多讀多背,培養一定古代漢語語感。

宋代朱熹説:“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説,自曉其義也。”著名文學評論家、小説家李國濤也説:“中國古詩古文是不能不背的。當時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説。”古時候幼童入學,老師並不教其理論,而是讓他們一遍一遍地誦讀《三字經》、“四書”、“五經”等,這是有道理的,將這些文章爛熟於心,意義自然也就明白了。多讀多誦,熟讀熟背,然後就能達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境界了。學習古文,我們必須進行大量的閲讀,如果有十幾篇、幾十篇古文文選都能讀起來琅琅上口,爛熟於心,那對古漢語中一些常見的句式,常規的實詞、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就很容易掌握了。閲讀過程中處處留心,注意文章的整體性,多讀多背,培養古代漢語的語感。要有足夠的感性認識,才能提高理性認識。

三、總結規律,瞭解古代漢語語法知識。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語法的差別不是很大,但還是存在一些不同之處的,主要是句子結構上的差異。比如“沛公安在?”這句話,“安”字是疑問代詞做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倘若按照現代漢語的語法就成病句了。再比如我們現在常説“不知道我”,倘若翻譯成古文就是“不我知”,“我”作為賓語提前了。以上兩處古文都發生了賓語前置的現象,這並不符合我們現代的語法觀念,為什麼呢?因為在古代漢語中,在疑問句、否定句的情況下,賓語一般前置。另外,賓語必須是代詞,若是普通名詞則不能提前。我們學習古代語法,就是為了掌握古文的規律,提升理性認識,讓我們的學習事半功倍。六十年代王力先生編的《古代漢語》,就是採取文選、常用詞、通論三結合的體系,就是感性與理性相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