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溝通的技巧(精選11篇)

與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1

“我”式句:這是一種以第一人稱“我”開頭的句子。在不攻擊對方的情況下,僅表達説話人的情緒、喜好、需求或結論。例如,家長可以用目光與孩子交流,告訴孩子:“我非常生氣,我不喜歡看到玩具弄得哪兒都是,我需要你幫我一起收拾好。”然後拉起孩子的手,帶着他一起收拾。雖然前文中我們説過在處理問題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孩子的感受,但同時家長自己如何表達情感也十分重要,它甚至可以決定孩子的行為將會是乖乖順從還是輕蔑視之。

與孩子溝通的技巧(精選11篇)

“你”式句:用“你”開頭的句子,通常帶有攻擊性,使傾聽者馬上進入防禦狀態。例如,朝孩子(在另一個屋子裏)大罵:“你這個邋遢鬼!怎麼每次都不收拾?每件玩具都擱在地上!快點出來,否則……”這樣火冒三丈的態度通常換不來孩子的合作。如果言辭更激烈,還有可能起副作用,讓孩子大哭大鬧。這種“你”式句可謂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説出來”:鼓勵孩子用語言抒發自己的情感,而不是採用踢打、尖叫、扔東西或咬人等方式來發泄。我們可以在孩子非常小的時候就採取這種方法,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比如,我們可以對孩子説:“姐姐搶了你的玩具,你一定很生氣吧!”

擁抱:在孩子身後從腋下將其環抱,温柔地限制他的舉動。這樣的姿勢可以讓你近距離接觸孩子,在他耳邊用話語安撫,以防止過激的踢打、揮拳等行為。

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中,親身示範你希望孩子能做到的那些行為。這是作為家長最有説服力的教育。還要注意:重要的不僅僅是説了什麼,還有怎麼説;更重要的是,你自己是否做到了。比起聽我們説的,孩子可能更樂於效仿我們做的。你就看吧,孩子總會出其不意地讓我們知道,他們可是模仿的好手呢!

召開家庭會議:可以是計劃好的或臨時決定的家庭會議,目的是消除隔閡或重新建立親子聯繫。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和孩子探討各種各樣的問題,確認哪些是正確的行為,分配家務,制定時間表或者計劃其他特殊事情。

家庭會議能夠讓全家(通常是繁忙的一家子)深切地感受到這是一個團結合作的集體,孩子和父母應該攜手處理問題、做出決定。規律的家庭會議可以消除積攢的誤解與煩惱。

我們建議大家採用家庭會議的方式處理家中成員的情感、需求等問題,每個人都可以就一個問題發表看法,同時也傾聽他人的問題。大家要將處理意見或評價寫下來,對這些意見先不予置評,等到所有意見都記錄完,再由家長逐條朗讀,之後讓大家討論。

幽默感是必不可少的。父母擁有否決權,對於那些不可接受的建議可以直接否決。比如孩子説:“讓我妹妹搬出咱家吧,好不好?她可以住在奶奶家嘛!”首先,我們可以表達對孩子的理解,比如説:“我們知道妹妹經常把你房間裏的東西弄壞,你也很生氣。”然後再加上一句:“可是我們太愛你妹妹了,不能讓她和奶奶住啊,那樣我們會想她的。換一種解決方法吧,你還有什麼建議?”

與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2

合理有效的溝通技巧

1、幫助恢復信心。也就是説,我們在和同學們溝通時,要善於用激勵性的語言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在日常工作中,我發現有的同學有自卑感,我們要學會激發學生的熱情,幫助同學走出陰影。

2、有益的對談。我們在和學生溝通時可以就學生關心的社會問題進行交流,例如,就當今社會現象、時事新聞、家庭、婚姻等社會問題進行交談。這樣可以激起同學們的興趣,還可以加深師生之間的情感。

3、安慰而不用解釋。學生之間有時處理不好人際關係,有時難免會有小摩擦,甚至有的學生感到委屈而哭泣,尋求安慰。在這種情況下,不必調查事情真相,沒有必要讓學生解釋哭泣的原因。只要給予他適當地安慰,讓他發泄一下自己的情緒,問題就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4、和藹的糾正。對自己的錯誤,學生更容易接受和藹的提醒和糾正,要儘量避免粗暴的方式,學生將對你更信服,問題會解決得更好。

5、體諒學生的感受。當同學之間遭受誤解或鬧不愉快時,他想找一個自己信任的人來傾訴,這時你應該給予理解,要有意而巧妙地轉移話題,進行疏導。

6、賦予尊嚴。我們在和學生交往過程中,對於學生的成績應及時地褒獎,讓他有成就感,這樣賦予了尊嚴,讓學生感受到有人珍惜他的付出,敬重她的品德。

7、智慧化解尷尬。在我們教學和管理中,有時會遇到一些尷尬的場面,這正是考驗一個老師的機智的時候,你可以找一個合理的台階,以智慧化解尷尬。

8、適當的目標。不對輕微的不當行為分析來龍去脈,不對意外事件追根究底;不對學生的過去經歷或長遠未來抱成見,處理眼前的事情,關心學生此時此地的心情。

與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3

1、注意孩子的反應與態度

現代父母由於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説話時,常常會急着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話做,最好不要有意見。所以,往往沒有仔細地把孩子的話聽完,而孩子感覺與父母難以溝通,代溝必然越來越深。所以家長與孩子説話時的耐心很重要,不但要聽完孩子的講述,還要理解孩子所表達的意願。在學會傾聽孩子的同時,家長要學會向孩子傾訴。溝通是互動的,是雙方面的。如果家長只一味傾聽孩子的想法,那你的孩子就可能會變成一個只喜歡吐苦水、尋求別人幫助卻不會傾聽別人的想法幫助別人的人了。

2、注意體會孩子的感受

如果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或者當孩子的玩具壞時,或當孩子和小夥伴鬧彆扭時,孩子會難過上好半天,如果家長認為:小孩嘛,很快就會忘記的。或者就只會一味和孩子説:“沒關係的,要堅強點。類似這樣硬邦邦的安慰,孩子會覺得你根本體會不到他的難過,久而久之,他遇到困難時就不會和你説,而是一個人憋在心裏了。如果父母改成説:“我也很難過,我們一起來想想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解決這件事情好嘛?”相信孩子聽到這樣的話一定會有不同的表現。

3、把自己變成孩子,和孩子融成一片

在和孩子進行交流時,很多家長喜歡用訓斥和居高臨下的態度去對待幼兒,孩子在家裏沒有玩伴,這會讓孩子心裏對父母產生一種距離感和恐懼感,試問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怎麼會敢和爸爸媽媽進行溝通,或對爸爸媽媽提出問題呢?

4、和孩子密切相處,瞭解孩子的想法和喜好

溝通最主要的一個方式就是聊天,爸爸媽媽們要騰出時間和孩子相處,密切觀察孩子對哪些事物感興趣,瞭解他最近是否遇到苦惱的問題,然後就孩子的想法和喜好尋找話題進行交流,這樣會激發孩子和父母交談的興趣,促進親子關係。

5、及時瞭解孩子的發展程度

父母應該知道多大的孩子理解多少的話,如果父母盡説些孩子無法理解的話,或提出一些孩子達不到的要求。這不僅讓孩子覺得辛苦、壓力大,親子間對話也勢必難以搭得上線,就很容易形成交流不暢而使雙方之間有代溝的產生。

6、對孩子的要求要適當合理

每個孩子都擁有獨特的資質和潛能,如果想讓你的孩子有良好的發展,那麼現在開始先停止按你的喜好來為孩子選擇學習的內容,停止逼迫孩子進行一些活動。瞭解來自於觀察,例如:孩子對音樂聲特別敏感,聽到音樂聲就特別興奮,平時能模仿不同的聲音,對音階的掌握很準確,喜歡各種樂器,那麼表明你的孩子在音樂方面有很大潛能,可以和孩子進行商量讓他參加音樂類的學習。

7、回答時要注意方式

孩子提出問題時,應先了解其真正含意,並針對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問:“媽媽,你要不要去買菜?”這個問題的真正意義其實是:“媽媽,我想跟你一起去買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説:“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聽了必定會很高興,因為這正是孩子當時的心願。孩子都是具有好奇心的,他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可能是他們細想火花的一次閃現,如果家長隨意對待,敷衍了事或者信口雌黃,那麼你可能扼殺了孩子一次具有創造性的想法或把孩子引到了一個錯誤的方向上。家長要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對孩子提出的問題,要有耐心,認真回答。在方式上不可運用生搬硬套理論解説或成人化口語,儘量採用擬人化或童話式的方法給孩子講解,符合孩子“泛靈”的特點。

8、避免用負面意義的語氣

所謂的負面比如家長不要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趕快……”、“你馬上給我……”、“你怎麼那麼笨……”、“我不允許……”、“限你在五秒鐘內……”、“我數到一、二、三……否則……”、“你應該……”、“你真笨”、“你好環”、“你太讓我失望了”、“不可以……”等等帶有指揮、命令、警告、威脅、責備、謾罵、拒絕等負面意義的説話語氣。也許你一時控制不住自己説出的一句話,會對孩子幼小的心靈產生重大的影響,而且説的多了,孩子對此更是無所謂的態度,所以家長再説類似的話就沒有任何意義,還讓孩子感到厭惡。因此,當你很生氣時,一定要讓自己的情緒穩定下來後再去和孩子進行交談,因為人生氣的時候是會失去理智的,不要讓不理智的情緒控制住你的語言。

9、經常變換新鮮的話題

常變換新鮮的話題會引起孩子的興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發生了什麼事?”、“你知不知道為什麼小孩子最喜歡恐龍?”、“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不到地球……”等問題,相信會比“今天過得好不好?”“快樂不快樂”更能吸引孩子。因此有時一些囉嗦的話反而起到更好的效果,只是要運用得當。

10、充實孩子的生活經驗

父母與孩子對談的題材,大部分是來自生活之中,因此培養孩子一顆敏鋭、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帶領孩子觀察身邊的各種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車子的顏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説話內容、百貨櫥窗等,都可以成為談話的素材,孩子的觀察力會自然而然地提高。當然,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所以父母的引導對孩子是十分重要的。

與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4

師生間不良的溝通方式

在與學生進行溝通時,如果教師使用尖酸嘲諷的語言,儘管滿含“恨鐵不成鋼”的愛意,但師生之間的隔膜就在這不經意中產生。這樣不適當的表達,不僅無助於教育目標的實現,相反會產生巨大的破壞力量,會激起學生的怨恨心理、報復幻想,甚至閉鎖心靈。

1、抱怨。有的老師在教育學生時總愛抱怨,開始少數學生會有自責,但抱怨多了以後學生就會無動於衷,還會反感你這種做法,甚至認為這是無能的表現。應該多些理解,少點抱怨。

2、窺探隱私。有時候學生的難言之隱不想讓老師知道,這時候如果你一直窮追不捨,會造成學生難堪和怨恨,還會造成師生間的不愉快。別説是學生,就是自己的孩子也不窺探其隱私,也許你是出於關心,但他們未必就領情。

3、苛刻盤問。有些事情本來不是什麼大事,學生可以自行解決,或學生覺得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不想告訴老師。可有的老師出於關心總喜歡刨根問底,但學生未必理解,往往會造成僵持。這時老師要理解學生的感受,不如先放一放,等以後有機會再問,也許效果好些。

4、藐視。有的老師不把學生當回事,藐視學生,甚至傷害學生的自尊。班主任是班級的管理者,但在人格上學生和老師是平等的。如果老師對學生藐視,會造成學生反感,學生當然會疏遠他。

5、辱罵。有的老師在學生犯錯誤時,對學生諷刺挖苦,甚至嘲笑辱罵,這樣會引起學生地憤怒,造成師生關係緊張。有人説老師像外科醫生,絕對不可以隨意下刀,因為刀口可能永遠存在。我覺得這話是有道理的。

6、遙控、設“線人”。有的老師在管理過程中喜歡在班裏設眼線,通過“線人”的小報告來獲取有關信息。這種做法其實是很有害的,一方面自己不能深入實際,形成管理中的官僚主義,另一方面影響“線人”的人格發展,離間學生之間的關係,造成同學的反感和痛恨。

7、恐嚇。每當學生犯錯誤的時候,有的老師動不動就拿處分、開除等嚴厲的處罰手段相威脅。這樣會在學生心理上造成陰影,引起學生懼怕,導致心理上疏遠。

8、設圈套。還有的老師在處理一些事情時喜歡設圈套,“請君入甕”,這樣對學生傷害最重。會造成學生不再相信任何人、無安全感、害怕、行為退縮等。

與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5

多用讚美之詞和身體語言。必須讓孩子知道,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你們都是愛他、支持他的。不管他説了什麼或做了什麼,或許你並不接納他的行為,但依然關愛他。有時只要簡單的一句話“很好”“真是我的好孩子”“我也這樣想”等,就能讓孩子覺得受到了你們的認同。對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應我家孩子是個貪玩的孩子,每次都不願意去幼兒園也不愛寫作業,前段時間我在摩比思維館給他報了個班,那的老師很會與孩子溝通,孩子經常受到表揚,現在每天吵着去上學一回到家就高高興興寫作業。我看着也很高興。

有時不説話,而利用身體語言,如微笑、擁抱和點頭等,就可以讓孩子知道你是多麼疼他,不只是在他表現良好時。身體接觸表達親暱感情。有些父母只有在孩子小時候才表達親暱的感情,當孩子稍大一點後便改以冷淡的態度,拒絕孩子的“糾纏”。然而身體接觸可以令孩子切身體會父母的關懷。同時也別忘了接納孩子對你們的愛意。

語氣應温和,態度要友善。父母應避免用高昂、尖鋭並帶有威嚇的聲音對孩子説話,儘可能以微笑、歡快、平和的語氣説話,顯示出友善和冷靜的態度。多説“我”,少説“你”。父母應儘可能不用命令的口氣與孩子説話,不要總説“你應該……”,而應常説“我會很擔心的,如果你……”。這樣孩子就會從保護自己不被指責的狀態下轉而考慮大人的感受,這個時候溝通才可能更有效。

此外,在傾聽孩子説話時,還須注意以下幾點。

a.不急於作出評價。即使孩子的看法與大人不同,也要允許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父母應考慮到孩子的理解能力,舉出適當的事例來支持自己的觀點,並詳細地分析雙方的意見。父母不壓制

孩子的思想,尊重孩子的感覺,孩子自然會敬重父母。

b.分享孩子的感受。無論孩子是向你們報喜還是訴苦,你們最好暫停手邊的工作,靜心傾聽。若邊工作邊聽,也要及時作出反應,表示出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倘若只是敷衍了事,孩子得不到積極的迴應,日後也就懶得再與大人交流和分享感受了。

c.領會孩子的話意。嬰幼兒在不開心、不滿意時,就會直接用啼哭來表示。逐漸長大後,孩子也知道哭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因此,當他不快、疑慮時,往往將自己的感覺隱藏起來。再説孩子的語言能力尚未發展完善,不能以恰當的語句表達心中的想法。比如,當孩子生病時他會對你説:“媽媽,我最恨醫生”,此時你應順着他問:“他做了什麼事讓你恨他?”孩子若説類似於這樣的話:“他總是要給人打針,要人吃苦藥水”,你可以表示理解地回答他:“因為要打針吃藥,你覺得很不好受,對嗎?”這樣,孩子的緊張心理會得以緩解。

d.理解孩子的情緒。有時孩子也不清楚自己的情感反應,倘若大人能夠表示出理解和接納,他會有進一步的認識。譬如,當孩子知道奶奶買了玩具送給小表妹作生日禮物的時候,他吵着也要,此時大人應解釋道:“你感到不公平,但要知道這是給妹妹的生日禮物,你生日時奶奶也會給你禮物的”。通過這番對話,能幫助孩子瞭解自己,瞭解社會,從而變得通情達理。

掌握溝通技巧,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不但可以建立起親密的親子關係,而且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與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6

多用讚美之詞和身體語言。必須讓孩子知道,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你們都是愛他、支持他的。不管他説了什麼或做了什麼,或許你並不接納他的行為,但依然關愛他。有時只要簡單的一句話“很好”“真是我的好孩子”“我也這樣想”等,就能讓孩子覺得受到了你們的認同。對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應我家孩子是個貪玩的孩子,每次都不願意去幼兒園也不愛寫作業,前段時間我在摩比思維館給他報了個班,那的老師很會與孩子溝通,孩子經常受到表揚,現在每天吵着去上學一回到家就高高興興寫作業。我看着也很高興。

有時不説話,而利用身體語言,如微笑、擁抱和點頭等,就可以讓孩子知道你是多麼疼他,不只是在他表現良好時。身體接觸表達親暱感情。有些父母只有在孩子小時候才表達親暱的感情,當孩子稍大一點後便改以冷淡的態度,拒絕孩子的“糾纏”。然而身體接觸可以令孩子切身體會父母的關懷。同時也別忘了接納孩子對你們的愛意。

語氣應温和,態度要友善。父母應避免用高昂、尖鋭並帶有威嚇的聲音對孩子説話,儘可能以微笑、歡快、平和的語氣説話,顯示出友善和冷靜的態度。多説“我”,少説“你”。父母應儘可能不用命令的口氣與孩子説話,不要總説“你應該……”,而應常説“我會很擔心的,如果你……”。這樣孩子就會從保護自己不被指責的狀態下轉而考慮大人的感受,這個時候溝通才可能更有效。

與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7

不急於作出評價。即使孩子的看法與大人不同,也要允許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父母應考慮到孩子的理解能力,舉出適當的事例來支持自己的觀點,並詳細地分析雙方的意見。父母不壓制

孩子的思想,尊重孩子的感覺,孩子自然會敬重父母。

分享孩子的感受。無論孩子是向你們報喜還是訴苦,你們最好暫停手邊的工作,靜心傾聽。若邊工作邊聽,也要及時作出反應,表示出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倘若只是敷衍了事,孩子得不到積極的迴應,日後也就懶得再與大人交流和分享感受了。

.領會孩子的話意。嬰幼兒在不開心、不滿意時,就會直接用啼哭來表示。逐漸長大後,孩子也知道哭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因此,當他不快、疑慮時,往往將自己的感覺隱藏起來。再説孩子的語言能力尚未發展完善,不能以恰當的語句表達心中的想法。比如,當孩子生病時他會對你説:“媽媽,我最恨醫生”,此時你應順着他問:“他做了什麼事讓你恨他?”孩子若説類似於這樣的話:“他總是要給人打針,要人吃苦藥水”,你可以表示理解地回答他:“因為要打針吃藥,你覺得很不好受,對嗎?”這樣,孩子的緊張心理會得以緩解。

.理解孩子的情緒。有時孩子也不清楚自己的情感反應,倘若大人能夠表示出理解和接納,他會有進一步的認識。譬如,當孩子知道奶奶買了玩具送給小表妹作生日禮物的時候,他吵着也要,此時大人應解釋道:“你感到不公平,但要知道這是給妹妹的生日禮物,你生日時奶奶也會給你禮物的”。通過這番對話,能幫助孩子瞭解自己,瞭解社會,從而變得通情達理。

掌握溝通技巧,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不但可以建立起親密的親子關係,而且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與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8

“我”式句:這是一種以第一人稱“我”開頭的句子。在不攻擊對方的情況下,僅表達説話人的情緒、喜好、需求或結論。例如,家長可以用目光與孩子交流,告訴孩子:“我非常生氣,我不喜歡看到玩具弄得哪兒都是,我需要你幫我一起收拾好。”然後拉起孩子的手,帶着他一起收拾。雖然前文中我們説過在處理問題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孩子的感受,但同時家長自己如何表達情感也十分重要,它甚至可以決定孩子的行為將會是乖乖順從還是輕蔑視之。

“你”式句:用“你”開頭的句子,通常帶有攻擊性,使傾聽者馬上進入防禦狀態。例如,朝孩子(在另一個屋子裏)大罵:“你這個邋遢鬼!怎麼每次都不收拾?每件玩具都擱在地上!快點出來,否則……”這樣火冒三丈的態度通常換不來孩子的合作。如果言辭更激烈,還有可能起副作用,讓孩子大哭大鬧。這種“你”式句可謂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説出來”:鼓勵孩子用語言抒發自己的情感,而不是採用踢打、尖叫、扔東西或咬人等方式來發泄。我們可以在孩子非常小的時候就採取這種方法,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比如,我們可以對孩子説:“姐姐搶了你的玩具,你一定很生氣吧!”

擁抱:在孩子身後從腋下將其環抱,温柔地限制他的舉動。這樣的姿勢可以讓你近距離接觸孩子,在他耳邊用話語安撫,以防止過激的踢打、揮拳等行為。

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中,親身示範你希望孩子能做到的那些行為。這是作為家長最有説服力的教育。還要注意:重要的不僅僅是説了什麼,還有怎麼説;更重要的是,你自己是否做到了。比起聽我們説的,孩子可能更樂於效仿我們做的。你就看吧,孩子總會出其不意地讓我們知道,他們可是模仿的好手呢!

召開家庭會議:可以是計劃好的或臨時決定的家庭會議,目的是消除隔閡或重新建立親子聯繫。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和孩子探討各種各樣的問題,確認哪些是正確的行為,分配家務,制定時間表或者計劃其他特殊事情。

家庭會議能夠讓全家(通常是繁忙的一家子)深切地感受到這是一個團結合作的集體,孩子和父母應該攜手處理問題、做出決定。規律的家庭會議可以消除積攢的誤解與煩惱。

我們建議大家採用家庭會議的方式處理家中成員的情感、需求等問題,每個人都可以就一個問題發表看法,同時也傾聽他人的問題。大家要將處理意見或評價寫下來,對這些意見先不予置評,等到所有意見都記錄完,再由家長逐條朗讀,之後讓大家討論。

幽默感是必不可少的。父母擁有否決權,對於那些不可接受的建議可以直接否決。比如孩子説:“讓我妹妹搬出咱家吧,好不好?她可以住在奶奶家嘛!”首先,我們可以表達對孩子的理解,比如説:“我們知道妹妹經常把你房間裏的東西弄壞,你也很生氣。”然後再加上一句:“可是我們太愛你妹妹了,不能讓她和奶奶住啊,那樣我們會想她的。換一種解決方法吧,你還有什麼建議?”

家庭會議也可以用來制訂一些共享歡樂家庭時光的計劃,比如一次長途或短途旅行,去野餐或者開派對。也可以在家庭會議上討論如何給親友準備生日禮物(比如全家動手做一個獨一無二的手工大蛋糕),還可以談談怎麼慶祝即將到來的假期。大家一起出謀劃策會給整件事情增添許多樂趣。

與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9

幼兒家庭教育心得

英國作家薩克雷説過,“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道出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我國思想家陶行知曾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性格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揭示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應及早抓起的必要性。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陽,家人對孩子的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給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幫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的滿足孩子的要求,從不在孩子面前説一聲:“不”。祖輩、父母過分的溺愛嬌慣,造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適應能力較差,任性,怕苦等問題。從開學初教師的上門家訪及調查問卷中發現,小班大都幼兒在家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少家長很重視對幼兒的認知教育、智力開發,把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則以“孩子還小”為理由而包辦代替或不予以糾正,在幼兒發展中存在着認知能力和行為能力不和諧性、不同步性。不少幼兒在表演節目時還很自信,但一旦讓他們去獨立完成一件簡單任務時,就顯得不知所措。有的幼兒尚未形成用餐、入廁、傾聽、玩玩具等方面的基本行為習慣,如果任由這一情況發展下去,幼兒行為方面的問題將越來越多,幼兒的不良發展將不可避免,對今後的一生都將產生不良的影響。

3~4歲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家庭教育和學前教育階段是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比知識的獲得更重要。而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事,要培養一個人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從小抓起。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要比知識的獲得重要得多,養成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獨立於社會的基礎,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並進而影響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説,習慣是體現一個人素質的重要方面。小班是幼兒從成人呵護中逐步走向獨立生活的重要階段。小班幼兒的許多行為尚未建立或定型,可塑性很大,因此,小班階段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衞生習慣具有更重要意義。

與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10

(1)父母以身作則,做孩子的榜樣,學校積極引導,雙方共同努力

我們認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以身作則,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只有自己做了,孩子才會跟着學習。如果光説大道理,而自己不能作為孩子的榜樣,那麼,這種教育,不過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教育,是絲毫起不了作用的。同時,學校的教育也是同等的重要,只有雙方共同努力才能出效果。

兒子的母親目前是一所大學的研究生,對孩子而言,這是他引以為自豪的事,也是一種促進力量。雖然他不知道母親考研的歷程有多麼辛苦,但母親深夜還在靜靜的看書的景象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個榜樣,使他明白只有勤奮努力才會夢想成真。孩子已經上七年級,雖然母親不在身邊,孩子在爸爸和學校老師的諄諄教導下,不僅在學習上有進步,其他各個方面都有了可喜的進步,成為了一個懂事的好孩子。

(2)營造家庭學習氣氛,讓孩子養成自覺學習習慣

聽我的同事講過他家女兒和侄女雙雙同年考上大學的事,他的心得體會是營造家庭學習氣氛,讓孩子養成自覺學習的好習慣。每天晚上吃完飯後,他和妻子就出去散步,女兒和侄女兩個孩子收拾完桌子,就去寫作業,他們回到家,在孩子做作業時,從不看電視,各自拿一本書看,時間久了,孩子就養成了良好的作息習慣,女兒和侄女經常相互比,看誰學習好,看誰學的晚,去年大學聯考,兩個孩子雙雙以優異成績考取夢想的大學。

(3)培養孩子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兒子小的時候很喜歡玩電腦遊戲,我對他説,玩可以,你也可以玩出新花樣,比如,做幻燈片之類,拿給別的孩子看時,多有成就感啊。於是兒子學會了製作幻燈片,時常還叫別的孩子欣賞,並教會他們。兒子現在喜歡上了英語,剛開始的時候,我同學家的女兒去學英語,讓他也去跟着學,如今,他已經越學越有興趣,對媽媽説:“我班上有一個英語説得很好的同學,我也要跟他一樣”。看到孩子這樣愛學英語,我很欣慰。我知道兒子的語文不太好,我有時替他着急,真希望他能把語文提高一下,可兒子説要繼續報名學英語,我還是高興的答應了。

(4)處罰孩子要適當,積極引導孩子,做孩子的好朋友

記得兒子在小時候,有一次拿家裏的錢,沒有經過父母同意,買了許多玩具,我們知道後,讓他退回了玩具,並打了他,打得很重,以後他再也沒有犯過類似的錯誤。兒子上國小四年級的時候,寫字很差,我讓他把寫錯筆畫的字重寫10遍,結果我們吵打起來,兒子説他已經盡力了,一時難以改變,我向兒子認了錯,同時指出他打我也是不對的,兒子也認了錯,現在我和兒子有時像朋友一樣聊天,其樂無窮。

與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11

第一是肯定。無論孩子犯了什麼錯,或者在外遭受了什麼挫折(比如在全班同學面前摔了一跤,或因為上課分神被老師扔了一個粉筆頭),當孩子回家後帶着情緒説話時,那是孩子在宣泄自己的情緒。這時家長要善於做最好的聽眾,去理解與支持孩子。可以先用三五句話肯定他,比如説“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我知道你是不小心的”……如果孩子剛開始説:“我恨死某某老師了。”這時家長馬上説:“怎麼可以恨老師呢?肯定是你不對……”這樣孩子就不會再説下去了,這就中斷了溝通,家長的行為就不是建設性溝通,而是破壞性溝通。正確的做法是等他説完、發泄完後,再通過講理引導他。

第二是分享。孩子有情緒時,要先幫他消除不良情緒,再解決問題。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回憶當時的情況,此時家長的話不是越多越好,不要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孩子。家長要用90%的時間讓孩子説事情的經過,瞭解他的心理感受,這個過程就是孩子發泄情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不要不懂裝懂,不要堅持對與錯,而要了解孩子的真正動機,不要輕易下結論。

第三是規勸。當孩子發泄完情緒後,他的理智才回歸本位,這時給他講道理,他才聽得進去。這時家長可以對孩子説,老師扔粉筆頭這個舉動是不對,但你不能恨這個老師,更不能因為不喜歡老師而不喜歡老師教的課,你想啊,哪個老師不希望自己的學生認真學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