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工作計劃(精選16篇)

高中工作計劃 篇1

教學目標:

高中工作計劃(精選16篇)

知識與能力

1、瞭解作家作品;

2、瞭解元雜劇的特點以及有關知識;

過程與方法

3、結合“單元知識和訓練”,掌握研究性閲讀的特點,學會研究性閲讀的方法;

4、歸納竇娥的性格特點,認識竇娥的剛烈性格和反抗精神;體會戲曲的語言特點,理解想像、誇張的藝術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5、通過竇娥這一冤案,認識元代社會的黑暗和統治者的殘暴,以及人們的反抗精神。

教學重點

1、品味戲曲的語言;介紹元雜劇的體制。

2、認識竇娥的剛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教學難點:

1、通過竇娥冤這一歷史冤案,認識元代社會黑暗和統治者的殘暴,認識當時階級矛盾的尖鋭。

2、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手法的運用與理解

教學時數: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魯迅説:“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勞、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毀滅的過程,顯示了封建禮教的罪惡。“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之中亦無愧色”的古典悲劇精品《竇娥冤》則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善良女性竇娥被毀滅的過程。

有價值而被毀滅是令人痛苦的,那竇娥究竟犯了何法要被毀滅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關漢卿的名劇《竇娥冤》。

二、作家及元雜劇:

1.介紹關漢卿:

元朝是中國古代戲曲發展的一段輝煌的時期,雜劇成為當時一種流行的文學樣式,湧現出了大批戲曲名家。關漢卿就是當時最傑出的戲曲家。

關漢卿,號己齋叟,金末元初大都(現北京)人。元代雜劇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國戲劇史上最早也最偉大的戲劇作家。他與鄭光祖、白樸、馬致遠齊名,被稱為“元曲四大家”。元代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鋭,關漢卿不滿社會現實,不僅寫作劇本,有時還登台演唱,借雜劇來揭露黑暗現實,寄託自己的社會理想。他一生創作雜劇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現僅存15部。《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單刀會》等流傳很廣。其中的《竇娥冤》是我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介紹元雜劇:

元雜劇有一套較嚴格的體制:

元雜劇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調)演唱的一種戲曲形式。金末元初產生於中國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礎上以及諸宮調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

作為一種新型的完整的戲劇形式,元雜劇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嚴格的體制,形成了歌唱、説白、舞蹈等有機結合的戲曲藝術形式,並且產生了韻文和散文結合的、結構完整的文學劇本。

在結構上,一本雜劇通常由四折組成。一折相當於現代劇的一幕或一場,是故事情節發展的一個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別是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個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紹劇情,類似現代劇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兩折之間,相當於後來的過場戲。但也有少數雜劇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廂記》是五本二十一折的連本戲。每本雜劇的末尾有兩句、四句或八句對語,用以概括全劇內容,叫做“題目正名”。如《竇娥冤》結尾的“題目”是“秉鑑持衡廉訪法”,“正名”是“感天動地竇娥冤”。

在音樂上,雜劇的每折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宮調,即調式,相當於現代音樂的C調D調等。曲牌,是曲調的名稱,每個曲牌都屬於一定的宮調。劇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標明宮調。如《竇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標示的【正宮】【端正好】,表示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屬【正宮】。

雜劇角色分為末、旦、淨三大類。每類又可分為外末、副末、沖末、大末、小末;正旦、外旦、貼旦、老旦、花旦;副淨、二淨等。其中正末為男主角,正旦為女主角。此外,還有以劇中人職務身份為名的雜角,如駕(皇帝)、孤(官員)、卜兒(老年婦女)、孛老(老年男子)、潔郎(和尚)等。

雜劇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組成。唱是雜劇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劇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無唱,正末主唱的稱“末本”,正旦主唱的稱“旦本”。也有變例,如《西廂記》第四本就出現了鶯鶯、張生、紅娘輪唱的情況。劇本中的唱詞,即曲詞,是按照曲牌規定的字數、句法、平仄、韻腳填寫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規定之外,適當加入襯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須一韻到底,不能換韻。白,即賓白,是劇中人的説白,因“唱為主,白為賓,故曰賓白”。有散白、韻白,又分對白、獨白、旁白、帶白等。劇本還規定了主要動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範”,簡稱“科”,如“再跪科”“鼓三通、鑼三下科”。

三、指導閲讀

1.閲讀“自讀提示”中與本折有關的情節。

2.閲讀課文。

3.理清本文戲劇情節:

第一部分:(開頭~“哎,只落得兩淚漣漣”)寫竇娥指斥天地鬼神,揭露世道不公。

第二部分:(“(劊子云)快行動些”~“不明不暗,負屈銜冤”)寫竇娥告別婆婆。

第三部分:(“(劊子喝科,雲)兀那婆子靠後”)~結束)寫竇娥發下三大誓願。

四、賞析第一部分:

1.朗讀第一部分的唱詞(學生齊讀)。

2.《端正好》表現了竇娥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現了竇娥滿腹冤屈與怨恨。)

3.“遊魂先赴森羅殿”採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怎樣理解?

(提示:諱飾,實際是説被殺頭而死。)

4.《滾繡球》中有一句是説命運不由自己掌握,這句話是哪一句?它採用了什麼詩歌手法?

(提示:“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着生死權”。採用了興的手法。)

5.引用“盜跖、顏淵”的典故有何作用?

(提示:這裏是用以指責天地好壞不分,黑白顛倒。)

6.《滾繡球》中有一句話揭露了社會的嚴重不公,是哪一句?

(提示: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

7.概括地説,《滾繡球》一曲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既表達了對天地不公的不滿,又表現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

五、賞析第二部分:

1.朗讀第二部分(抽讀)。

2.竇娥為什麼叫走前街而不走後街?這表現了她怎樣的性格?

(提示:因為她不願見到婆婆,怕引起婆婆傷心。這表現了她性格中善良的本性。)

3.作者為什麼要表現竇娥善良的性格?

(提示:竇娥的善良更顯出冤屈之深,為後文的反抗精神起積澱作用。)

4.作者再次利用婆媳對白,敍説竇娥的冤屈,在情節上起何作用?

(提示:主要用以激發人物的內心冤屈,表現人物內心憤恨,為後文發三樁毒誓作鋪墊。)

5.竇娥臨死前反覆叮囑婆婆要祭奠她,是出於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這個問題可從這幾方面考慮:

①這正是體現竇娥難以舍別婆婆,表現了她對婆婆的掛念;

②安排婆婆做這些事,是讓婆婆有所寄託,以免婆婆孤獨痛苦或生輕生之念;

③可以增強悲劇氣氛;

④白髮人送黑髮人,白髮人祭奠黑髮人,更加突出社會黑暗,無公道可言。)

6.竇娥説自己“沒時沒運,不明不暗,負屈銜冤”,這話怎樣理解?

(提示:因為現實難合人意,她在這種是非顛倒的社會中感到無能為力,只能感歎自己時運不濟;另一方面這樣説也可以安慰婆婆,減輕婆婆的悲傷,體現了她的孝順。)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閲讀分析第2層內容,歸納竇娥的性格特點。

2.體會第3層中作者採用的浪漫主義表現手法及在當時的作用。

教學內容和步驟

複習檢查

1.學生背誦[滾繡球]。

2.複述劇本的三個組成部分。

賞析第三部分:

1.“無頭願”是什麼意思?

(提示:意思是説自己的誓願無根無據,但正可以表明其冤情。)

2.“萇弘化碧、望帝啼鵑”是怎麼回事?這兩個典故在文中起何作用?

(提示:這兩個典故主要表明案情是假,冤情是真,也是竇娥用以證明第一樁誓願並非不能靈驗,因為她相信自有天理在。)

3.監斬官説:“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沖天的怨氣,也召不得一片雪來……”這一説在文中起何作用?

(提示:反襯竇娥的確冤情深重,怨氣沖天。)

4.鄒衍“六月飛霜”的典故起何作用?

(可以襯托竇娥冤案是實,證明並暗示第二樁誓願也能實現。)

5.竇娥為什麼要發下“亢旱三年”的毒誓?

(提示:她希望的不僅是個人的冤情得到伸張,而且希望上天能夠懲治惡人。“亢旱三年”,楚州自然是顆粒無收,那些貪贓枉法,草菅人命的貪官污吏自然就無可搜刮。)

6.“東海孝婦”的典故起何作用?

(提示:除了暗示第三樁誓願將要實現之外,更能襯托竇娥的反抗精神。)

7.三樁誓願的實現採用了什麼手法?説説這種手法的藝術效果?

(提示:浪漫主義手法;既能證明竇娥冤情實在是真,有能增強悲劇氣氛。從觀眾來看,符合一般民眾善惡有報的心理,反映了人民伸張正義、懲治邪惡的願望,能引起觀眾更多的共鳴;也表現了作者鮮明的愛憎。)

研究閲讀

1.提問:從“左側右偏”“前合後偃”兩句可見竇娥在赴刑場途中所受的苦難,可她為什麼還要提出堅決走後街,舍近而求遠呢?

明確:因為竇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見自己受刑而傷心。這充分顯示了她淳樸善良的美好心靈,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順善良的一面。

2.然而,她的婆婆還是迎面趕來了,請看她與婆婆的一段對白,並試作分析。

(原文略)

3.提問:通過人物對白,試分析關漢卿的語言藝術和戲劇效果。

明確:關漢卿駕馭語言的能力是驚人的,他可以根據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語言來反映現實,充分為劇情和人物性格服務。竇娥對婆婆的一段説白,出自這個封建社會小媳婦的口裏是那樣的貼切,表現得是那麼自然、生動。

在戲劇衝突的程度上,由急轉緩,由怯轉傷,抒情氣氛加濃,竇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見竇娥對婆婆的孝順,但像這樣一個完美的善良的婦女,竟然慘遭如此的冤屈,被誣陷為殺人兇手,足見當時的統治是何等的腐敗,社會是何等的黑暗。這不僅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還為悲劇的產生蓄足了勢,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會的作用。

4.閲讀[快活三][鮑老兒]。

5.提問:這兩支曲子是竇娥臨刑前對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現主題方面起什麼作用呢?

明確:使人們對竇娥的悲慘遭遇更加同情。她勸婆婆不要過分悲傷,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靈。這樣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們對不公正的社會產生憤恨之情,戲劇的審美作用得到了充分體現。

已閲讀第3層。分析竇娥臨刑時發出的三樁誓願,説明她所希望的是什麼。

明確:第一個誓願是血濺白練:她希望刑場上的人們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個誓願是六月飛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會在上天得到反應;第三個誓願是亢旱三年;她不僅希望個人的冤屈得到申張,而且希望上天能夠懲治邪惡。

6.她的三樁誓願與第1層對天地的指責是什麼關係呢?是否矛盾呢?

明確:竇娥對天地鬼神的嚴厲指斥和要感動天地,顯然是矛盾的。可見,竇娥訴冤過程中對天的懷疑和依賴是始終交織在一起的。這正反映了作家的歷史和階級的侷限,一方面,他通過竇娥指天斥地從根本上批判封建統治階級,表達自己變革現實的願望。另一方面,又不能從根本上提出救民於水火的辦法,只能靠天地動容來昭雪竇娥的冤案。

歸納主題

《竇娥冤》是我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作者通過竇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統治階級的昏庸殘暴,歌頌了竇娥的美好心靈和反抗精神。竇娥的形象壯美動人,她的悲劇性格,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和強烈的感染力量。

四、竇娥的人物形象:(學生根據賞析概括)

竇娥是一個飽受封建壓迫與摧殘的充滿反抗精神的勞動婦女的形象。他善良勤勞、孝順賢惠,同時又剛毅頑強,敢於與惡勢力拼鬥到底。她生於嚴酷的腐敗的封建統治之下,註定要走向悲劇的結局。

第三課時

一、深入體會竇娥之“冤”:

1、女生齊讀[端正好],男生思考:此曲中哪些字詞説明竇娥是冤枉的,而且冤得很深?

生答,討論,明確:“沒來由”“不提防”可見竇娥是冤枉的,是蒙冤。“動地驚天”表明她冤屈之深。(板書:蒙冤)

竇娥臨刑前不禁要將天地生埋怨。

2、在把握劇情的基礎上揣摩試讀[滾繡球],共同思考:竇娥為何埋怨天地?

女生讀,男生點評。男生讀,老師點評。

感情是:信賴(天地)——懷疑(天地)——控訴(天地)——悲憤。

聯繫劇情討論,明確:竇娥和婆婆在生活上相依為命,年僅二十的她只想安安分分地守自己的寡,苦度青春,但做個順民而不得,真冤啊!冤之極,怨天地。明為怨天地,實為訴説自己蒙受了冤屈。(板書:怨)

3、面對邪惡勢力,竇娥敢於反抗,可為什麼屈招?又怎甘心忍受這冤屈?這樣做的代價可是生命啊。(板書:忍冤)

明確:屈招是怕婆婆受刑。真善良啊。

善良的性格還體現在什麼樣的情節安排上?

明確:不走前街走後街怕婆婆傷心

善良還體現在臨刑前對婆婆的叮囑上。一生讀[叨叨令]後道白最後三行,一生讀[快活三]、[鮑老兒],感受其善良,

這是一個多麼善良而又富於犧牲精神的有價值的女子啊!

魯迅四次強調劉和珍“始終微笑着的和藹”襯出反動政府的兇殘。

竇娥越善良越顯有價值,顯冤屈之深。

善而蒙冤又忍冤,令人悲痛。(板書:悲)

人們不由不為三歲喪,、七歲離父做童養媳,二十歲即守寡三年,遵守禮法、苦度青春的弱女子一灑同情之淚。

4、竇娥不想不明不白地死去,於是她發下三樁誓願。

分角色朗讀,一男生扮監斬官,一女生扮對白中竇娥,一女生讀三樁誓願。其他同學思考:三樁誓願是如何從時間、空間、地點及監斬官態度來寫的。

點評朗讀。

討論,逐一填表:

內容 雪濺白練 六月飛雪 亢旱三年

時間 瞬間 一段時間 三年 時間越來越長

地點 法場 荒野 山陽 範圍越來越廣

監斬官態度 答應 不信(呵斥) 怒喝 態度越來越強烈

竇娥發三樁誓願,是在鳴冤,讓世人知道她被迫蒙冤、忍冤。(板書:鳴冤)並且表達出了她的憤怒之情。(板書:憤)

竇娥還希望感動天地,懲治邪惡。被毀滅的過程,就是抗爭的過程。

5、竇娥許下的三樁誓願應驗了嗎?不,只應驗了兩樁。可現實生活中這反常的情況是不可能實現的。反常是能説明她冤,可這不是封建迷信嗎?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可否聯繫已學過的文章來討論。

討論,明確:是迷信。從藝術上看,大膽想象、誇張,屬浪漫主義手法,生活中不可能的讓它在藝術舞台上實現。

《孔雀東南飛》中“化鳥”,《梁山伯與祝英台》中“化蝶”,都讓苦難中的人們悲苦的心理得到一絲慰藉。

屠刀砍了竇娥,但砍不倒天理;邪惡毀滅了竇娥,但戰勝不了正義。

6、竇娥勤勞、善良、孝順、安分、剛烈,這樣一個有價值的女性被毀滅的原因是什麼?請男生齊讀[一煞]

討論,明確:1官吏桃杌太守(聯繫劇情:給告狀者下跪,“但有告狀的,便是衣食父母”,昏官後居然升官)2流氓無賴張驢兒

在元代那個動盪不安的社會裏,官吏昏庸無能,是非不分,流氓橫行霸道,謀財害命。黑暗的社會滋生了他們,並縱容他們,他們相互勾結,構成了虐民的羅網。這張網下,人的生命沒有什麼保障,哪怕她是有價值的。因此,竇娥的冤獄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時代的悲劇。悲劇的時代產生時代的悲劇。

二、探究活動:

關於本文三個問題的探討

1. 討論:竇娥與現實生活有哪些矛盾衝突?這些矛盾衝突表現了什麼?

參考:竇娥與現實生活的矛盾衝突有:①張驢兒自己誤把父親毒死,卻誣陷清白的竇娥;②竇娥本想依靠衙門洗清自己的冤枉,卻反而被判以死罪;③竇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卻怕連累婆婆,自己心甘情願擔當死罪。

矛盾衝突的第①點,反映當時社會上強欺弱、惡欺善的現實;第②點,反映了當時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聵,貪贓枉法;第③點,表現了竇娥的孝順和善良。

2. 討論:竇娥如果不怕連累婆婆,冤案還會不會發生?

參考:如果竇娥不怕連累婆婆,婆婆也會被屈打成招,到那時,殺頭的雖不是竇娥,卻會是其婆婆,仍舊是一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犧牲自己來救助無辜的他人,是無法阻止冤案的發生的,因為製造冤案的是當時社會上強大的黑暗勢力和官吏的貪贓枉法,腐朽昏聵。

3. 討論:怎樣認識竇娥發的三樁誓願呢?

參考:這是竇娥對現實徹底絕望而表現出來的更堅定的反抗她相信自己的冤枉得到昭雪,惡勢力得到懲辦;同時也表現出了作者以及百姓的一種美好願望。而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兩樁誓願即時應驗,是為了突出竇娥的冤,突出竇娥品格的高潔,從而增強作品對黑暗社會的批判力。

高中工作計劃 篇2

【一】預習目標

把握主旨,深入思考、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

【二】預習內容

1、重點詞語:

教(jiào)養、 狹隘(ài)、 共振、 沉溺(nì)、

豐盈、 息息相通、慰藉(jiè)、 望洋興歎、

積累(lěi)—— 罪行累累(lěi)—— 果實累累(léi)——累(léi)贅——勞累(lèi)

戕(qiāng)害、 痴迷、 氣象萬千、 象牙海岸、

寶藏(zàng) 舉一反三、

不計其數(shù)—— 數(shǔ)典忘祖—— 數(shuò)見不鮮

瞬(shùn)間—— 剎(chà)那—— 霎(shà)時

2、資料鏈接

作者介紹:

赫爾曼•黑塞(HermannHesse,1877-1962)德國作家。出生於德國西南部的小城卡爾夫的一個牧師家庭。自幼在濃重的宗教氣氛中長大,一八九一至一八九九年這一段獨立謀生時期讀遍了祖父和父親的豐富藏書和他當學徒的書店裏的新舊文學和哲學書籍。黑塞自稱那幾年的學習“較之正規學堂學習收穫更大”。

黑塞十三歲便已決心當詩人,二十一歲的黑塞自費出版了第一部詩集《浪漫主義之歌》,接着又發表了散文集《午夜後一小時》,卻都未獲得公眾承認。直至一九零四年第一部長篇小説《彼得•卡門青特》問世,一下子轟動德國。

一九零四年,黑塞和出身瑞士書香門第的瑪利亞•貝諾利結婚,婚後移居在瑞士農村的巴登湖畔,專事寫作。一九零四——一九一四年是黑塞創作的鼎盛時期,其中長篇小説《在輪下》(1906年)、《蓋特露德》(1910年)、《羅斯哈爾特》(1914年)、《克諾爾普》(1915年)都是作者早期重要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墨塞的創作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他醉心於尼采哲學,求助於印度佛教和中國的老莊哲學,並對榮格的精神分析產生了深厚的興趣。他試圖從宗教、哲學和心理學方面探索人類精神解放的途徑。這時期的長篇小説有《克努爾普》(1916)、《德米爾》(1919)、《席特哈爾塔》(1922)、《荒原狼》(1927)和《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1930)等。這些書深受西方讀者的喜愛,得到極高的評價,其中《荒原狼》曾轟動歐美,被托馬斯•曼譽為德國的《尢利西斯》。

30年代後,法西斯在德國猖獗,墨塞對社會前途陷入深深的懷疑與絕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從東西方宗教與哲學中尋求理想世界,《東方之行》(1932)、《玻璃球遊戲》(1943)正是這一時期追求與探索的結晶。

黑塞被稱為德國浪漫派最後一位騎士,這説明他在藝術上深受浪漫主義詩歌的影響。他熱愛大自然,厭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徵手法,文筆優美細膩;由於受精神分析影響,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領域裏進行挖掘探索,無畏而誠實地剖析內心,因此他的小説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由於他的富於靈感的作品具有遒勁的氣勢和洞察力,也為崇高的人道主義理想和高尚風格提供一個範例”,黑塞獲諾貝爾文學獎。

三、【提出疑惑】

討論——讀一篇文章要掌握哪些東西?怎樣閲讀現代文?

[大學聯考要求]能閲讀一般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文章和文學作品

1、理解:①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

2、分析綜合:①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③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⑤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像。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把握主旨,深入思考、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

2、重點:瞭解掌握閲讀現代文的一般步驟與方法。

3、難點:學生通過探討了解學習之道,瞭解人獲取教養的途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二】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重點詞語:

教(jiào)養: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養;也指教育培養。(jiāo:教書、教唱歌)

狹隘(ài):寬度小;範圍小;(心胸、氣量、見識等)侷限在一個小範圍裏。

共振:兩個振動頻率相同的物品,當一個發生振動時,引起另一個物體振動的現象。

沉溺(nì):陷入不良的境地(多指生活習慣方面)。

豐盈:富裕;豐富。

息息相通:呼吸相通,比喻彼此契合無間。

慰藉(jiè):(書)安慰。

望洋興歎:今多比喻力量不足或缺少條件,面對某事而感到無可奈何。

積累(lěi)——罪行累累(lěi)——果實累累(léi)——累(léi)贅——勞累(lèi)

痴迷:深深地迷戀。

氣象萬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種多樣,非常壯觀。

象牙海岸:歡樂的天地。

寶藏(zàng):儲藏的珍寶或財富(多指礦產)。(cáng:藏書)

舉一反三: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許多事情。

不計其數(shù)——數(shǔ)典忘祖——數(shuò)見不鮮

瞬(shùn)間——剎(chà)那——霎(shà)時

(二)合作探究:(討論——讀一篇文章要掌握哪些東西?怎樣閲讀現代文?)

[閲讀的步驟與方法]

整體感知,揣摩語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概括要點,提取精要;整體把握,篩選信息;

研究探討,深入領會;分析評價,借鑑吸收。

(三)精講點撥

1、這是赫爾曼•黑塞有關讀書的一篇隨筆。文章認為讀書是獲得教養的主要途徑,讚美了讀書的作用,勸説人們用心研讀經典作品,在書籍中發現世界,認識社會,完善自我修養。

問題: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是什麼?

2、本文的論證思路是怎樣的?(作者在具體論述過程中,首先闡述了什麼是“真正的修養”。進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獲得教養最重要的途徑之一,是研讀“世界文學”,通過閲讀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獲得鮮活的意識和理解,逐漸熟悉並掌握大師們的思想成果。在此基礎上,從第六段開始,進一步闡述通過閲讀經典作品獲得教養的必要性。最後,以個人的閲讀體驗為例,説明經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複閲讀,可以不斷地有所感悟,有所發現。)

3、第一段,簡要説明什麼是“真正的修養”。

問題:(1)“真正的修養”的目的是什麼?(真正修養達到的是精神、心靈層面的意義。即強調精神和心靈的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義正確認識過去,以大無畏的精神迎接未來。)

(2)“真正的修養”有什麼特點?(多側重於目的性和永無止境,強調它是一種努力的過程,是動態呈現的。即不追求任何具體的目的;永遠都在半道上,都與宇宙共振,生存於永恆之中。)(3)黑塞説“真正的修養不追求任何具體的目的”,又説教養就是對精神和心靈完善的追求,這兩句話是否矛盾?(並不矛盾。在這裏“教養”和“修養”的內涵是交叉的。真正的修養不存在功利的企圖,正是為了“精神和心靈的自我完善”,而“具體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説的提高某種能力和本領。從人的生存來講,本領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畢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養或教養是生存的境界。)

4、第二段至第五段,論述閲讀的作用。作者認為獲得教養最重要的途徑之一,是研讀“世界文學”,通過閲讀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獲得鮮活的意識和理解,逐漸熟悉並掌握大師們的思想成果。在論述讀書的必要性時,再次強調讀書是為了完善自我,是為了使人生充實、高尚,有意義,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虛偽的慰藉”。

問題:(1)第二段中,有哪些語句與第一段相照應?突出表現了什麼?(真正的修養的永無止境是本段中照應前文的。“這條路永無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麼時候將它走到頭;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麼時候將哪怕僅僅只是一個文化發達的民族的全部文學通通讀完並有所瞭解,更別提整個人類的文學了。”)

(2)黑塞所説的“世界文學”是什麼概念?(逐漸地熟悉掌握各國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們在作品中留給我們的思想、經驗、象徵、幻想和理想的巨大財富。)

(3)第二段中説,讀經典是獲得教養的重要途徑,那麼怎樣讀經典?(讀經典不在於多讀和多知道,在於精讀,深入地探究。即選擇個人閒暇時完全沉溺於傑作中,領略人類所思、所求的廣闊和豐盈,在自己與整個人類之間,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動聯繫。)

(4)第二段中,讀經典的目的是什麼?(目的在於明白一切生活的意義,幫助我們將自己的人生變得越來越充實、高尚,越來越有意義。它決不是消遣;不是用虛假的慰藉來麻痺,不是對無意義的人生視而不見。)

(5)第三段中,獲得教養有什麼前提,應該怎樣來讀?(前提是有可教養的客體,即個性或人格。要有愛的閲讀,敬重的知識,心的教養。)]

(6)第四段中,作者列舉了幾種讀書的錯誤觀點?(①為數甚多的年輕人覺得捨棄愉快的生活而埋頭讀書,既可笑又不值得。②以為現實生活中很多場所生氣蓬勃,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③讀書太多可能有害,書籍可能成為生活的競爭對手。)

(7)第四、五段中,作者認為應該怎樣讀傑作?(傑作需要我們認真對待,需要我們在讀的時候花力氣、下工夫;先得向傑作表明自己的價值,才會發現傑作的真正價值。)

5、第六段和第七段,進一步闡述通過閲讀經典作品獲得教養的必要性。

問題:(1)第七段中,經典作品能展現出人類怎樣的共性?(不管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傑作都是相通的。世界各民族都追求同一個目標,都以不同的名稱呼喚着同一些神靈,懷着同一些夢想,忍受着同樣的痛苦。)

(2)文章第七段中,為什麼強調作品要精讀?(精讀是深入經典作品其中的重要手段。越是懂得精細、深入和舉一反三的閲讀,就越能看出每一個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獨特性、個性和侷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

(3)文章第七段是如何安排思路的?(這一段在文章安排上主要採用例證的手法,通過對現實生活中閲讀對象與閲讀感受的分析,以自己的閲讀體驗為例加以印證,精細、深入和舉一反三地閲讀每一部作品,正是獲得教養的途徑。

(四)反思總結

1、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是什麼?

2、本文的論證思路是怎樣的?

(五)、當堂檢測

談一談:閲讀經典的目的是什麼?

三、課後練習與提高

認真思考本文,總結自己的啟發和感悟,寫一篇讀書筆記。

高中工作計劃 篇3

設計指導思想

《始得西山宴遊記》是必修一教材第三專題中的一篇課文。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重點考慮要處理好以下四組關係:

一、文言與文學。對於高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很多老師苦於在文言與文學之間找不到一個平衡點,有的純粹當作文言文來教,有的純粹從文學角度來講。前者似買櫝還珠,後者則囫圇吞棗。我的處理方式是先掃除文言障礙,進行文言積累,再重點研讀文學文本,不讓疏通文意佔用過多的課堂時間。

二、工具與人文。人文性與工具性應該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語文教學正是通過語言文字修辭等手段達到提升學生思想層次與精神境界的目的。基於這樣的理解,我在教學設計時一方面緊緊抓住本文教學重點——通過文本研習領會作品體現出的人與自然的關聯,一方面也強調要引導學生品味作品在行文上的特色。其實,有關作品行文特色的品味最終還是指向了作品的人文主題。

三、引導與開放。新課程強調對話與開放的理念,但一味的對話討論容易造成教學時間的延緩,信馬由韁式的開放也容易“跑野馬”而不可收拾。因此我在設計教學流程時,既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以開放的思考空間,也注意到要體現教師的引導性,對於學生的學習給以適當的點撥和調控。

四、獨立與整合。語文新教材中的課文,既相對獨立,又從屬於板塊與專題。所以,在進行單篇課文教學時還要注意整合。就本課而言,板塊內的整合主要就是與《赤壁賦》的比較。對此,我找到了一個整合的“抓手”——貶謫文學與貶謫文化。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可以適當延伸,不宜過分展開,稍做點撥即可給學生打開一個認識文學現象的窗口。

教學目標

1、 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處境,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2、 引導學生體會作品獨特的韻味,品味其語言特色。

3、 通過文本研習領會作品體現出的人與自然的關聯。

教學重點與難點

1、 結合作者的身世處境和人格特色來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境界。(教學難點)

2、 通過文本研習領會作品體現出的人與自然的關聯。(教學重點、難點)

3、 由本篇作品延伸出去,認識中國文學中的貶謫現象。(難點)

課時安排

如學生有充分預習,可安排一課時。如學生預習不到位,可安排1.5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1.略説寫作背景

“永貞革新”失敗—貶逐蠻荒—故交斷絕—貧病交迫—老母病故—居處遭火—滿懷憂懼之情(抓住第一段中“僇人”二字)

“詩家不幸”往往卻是文學和讀者的幸事。和蘇軾一樣,柳宗元在貶謫期間寫下了大量精彩的詩文,成就了其文學創作的高峯——《永州八記》。

2.解題

引導學生分析文題中“宴遊”“始得”等字在文中的體現(找出文章照應文題的地方)。

題目中對於理解文意最關鍵的字眼應該是什麼?為什麼?/(“始得”二字,文中凡四見,構成行文的線索。)

二.文本研討

就“始得”二字引出對文本的分析研讀。分析時圍繞一個大問題:如何理解“遊於是乎始”一句?(為什麼説這才是真正的“遊”的開始?西山之遊與此前之遊有什麼區別?)重在比較此前之遊與西山之遊的區別,讓學生從一、二段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做比較。在討論比較的過程當中,就學生髮言的情況,隨文分析一些小語段和子問題。

西山之遊與此前之遊的比較(可從遊的過程、對象、結果,或遊的外在表現、內在精神等角度去比較)

“始”前遊 西山遊

1、施施而行,漫漫而遊(隨意任情) 過、緣、斫、焚、攀援(積極主動)

2、覺而起,起而歸(來也隨意,去也隨意) 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陶醉其中,眷戀不捨)

3、深林、回溪、幽泉怪石(幽深、拘束) 雄奇特立(境界開闊、盪滌心胸)

4、恆惴慄(無法擺脱的苦悶)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身心的解脱與自由)

…… ……(立足於學生的發言來歸納總結)

隨文分析一:品味文章語言句式與內容情調的結合。

“始”前遊用頂真句法,接字鈎句,續續相生,傳達“施施而行,漫漫而遊”的神韻。而西山遊,則以短句排比,有急促之勢,體現西山之吸引力及主動迫切之情狀,與前者迥然有異。(可補充:文中動賓搭配之巧妙。西山之遊的前與後也可以做句式的對比,一者節奏急促,一者節奏鬆緩,正對應了不同的情調。)

隨文分析二:圍繞西山之“特立”。

1、西山的哪一點吸引了作者,以至於披荊斬棘,不顧勞頓,孜孜以求?/(高峻雄奇,特立不羣。)

2、作者是如何表現西山之高峻雄奇的?/(烘雲托月的手法,用西山上的所見,即四圍的環境來進行襯托。——可借柳宗元《江雪》一詩做補充説明。這裏也有視角由俯視到遠眺的變化,視角的變化伴隨着境界的進一步開闊,而境界的進一步開闊又伴隨着作者胸懷的進一步開闊)

3、為什麼西山的高峻雄奇如此吸引作者?/(首先,原先遊覽的深林、回溪、幽泉怪石之景,大都幽遠深僻,給人以坐井觀天的拘囚壓抑之感,強化了作者原有的孤獨;而西山的高峻雄奇、開闊壯美則給人以豁然開朗的感覺,使人的身心放鬆解脱。——此處可聯繫學生國中學過的《小石潭記》“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以作比較。也可聯繫《岳陽樓記》中遷客騷人面對不同景緻產生不同感受的描寫。更重要的是,自然中的西山其“不與培塿為類”、特立不羣的品格正與作者身受打擊卻不甘沉淪的人格精神相互照應,兩者在精神上達成契合;故而作者能忘卻自我,忘卻煩惱,人格精神與宇宙自然合一,達到“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境界。——此處言及柳宗元的精神人格,亦可聯繫《江雪》。)

隨文分析三:從文中兩種遊覽的情形來看人與自然的關係。

兩種遊覽,其人和自然景物的關係是否相同?如果不同,是怎樣的不同?

在“始”前遊中,自然是排遣苦悶的對象,自然外在於人,與人隔了一層,這樣人當然就難以領悟到自然的精神,因而只能獲得短暫的快樂、暫時的解脱,“恆惴慄”的“恆”字就是這種狀態的體現。(可引柳宗元《與李翰林建書》:“永州於楚為最南……僕悶即出遊,遊復多恐。涉野有蝮虺大蜂,仰空視地,寸步勞倦。近水即畏射工沙蝨,含怒竊發,中人形影,動成瘡痏。時到幽樹好石,暫得一笑,已不復樂。”)而西山之遊是人與自然的統一。此等“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山水,遠不只是觀賞或排遣的對象,更是千載難逢的“知音”。此種境界,使得柳文除了慨歎不遇,還有體悟山水的幽懷。精神的契合,使得人認識了山的精神,山也引發了人的胸襟,從而達到一種超越與解脱的境界( “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在這裏山與人、物與我、情與景、形與神達到了統一,這也正是柳宗元的山水遊記超出於眾人的地方。

將自然對象化,往往會把人與自然放在不平等的立場上,或拜倒在自然腳下奉其若神靈,或居高臨下妄圖操縱自然駕馭自然,或把自然看成包容一切情感的容器,這樣就難以進入自然、領略其內在精神;將自然人格化,可以和自然進行平等的對話交流,用欣賞的眼光去看自然,用澄澈的心懷去聆聽自然的話語,這樣可以發現自然的美,感受自然的精神;而如果能與自然融為一體,則不但能發現自然的美,感受自然的精神,更能超越小我的侷限塵世的束縛,達到思想與精神的解脱自由。柳宗元正是達到了這一境界。)——這一部分有一定深度,可根據學生的情況做隨機性的處理。

總結:至此,“為什麼説‘遊於是乎始’(西山之遊是真正的‘遊’的開始)?”這一大問題應該可以解決了,請學生歸納概括。/(一方面西山之遊給了作者不同於以往的新的生命體驗——自由、放鬆、超越、解脱,一方面西山之遊也達到了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整合遷移

1、比較蘇軾《赤壁賦》與本文的異同

異:柳宗元文章重在刻畫描摹,風格清新峭拔,其人與自然之同側重在精神人格層面上;蘇軾的文章重在議論,風格瀟灑飄逸,其人與自然之同側重在哲理層面上(不但認識到物與我的同,還從更高的角度來審視物我的關係)。(可補充:“柳氏遊記的幽深取徑於‘騷’,而宋六家文的曠達則得益於‘莊’。宋人遊記佳妙之處,不在‘牢騷’與‘刻畫’,而在‘瀟灑’與‘議論’。”(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説史》))——就學生髮言情況來處理,不過分追求全面和深入。

同:兩文都寫於貶謫期間,都寫出了作者情懷的變化,最後都陶醉於自然之中,樂而忘返,都在自然山水中獲得瞭解脱與超越。

2、引申遷移:遷客騷人的山水文學的共性——融入個人的情感體驗與生命體驗。

聯繫《赤壁賦》,請同學們關注文學史上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優秀的作品都產生於作者被貶謫期間。思考:為什麼這段時期容易產生優秀的作品?為什麼被貶謫的文人最容易和自然山水相交融?

中國古代士大夫中,遷謫文人可謂是一個規模龐大而又特殊的羣體。他們都曾積極仕進,並取得了一定功名,但或由於忤逆權貴、犯顏直諫,或由於無辜蒙冤、遭受牽連,被謫遠徙,顛沛流離,經歷人生坎坷。由於遷謫,文人們大多被削去官職,沒有了公務羈絆,因而更容易將精力集中於文學創作。同時,由於遷謫,文人們深入到更廣闊的社會生活底層,更有機會受到江山風物的激盪,以促進他們傑出藝術才華的表現。於是,其文學創作便有可能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潮期。遷謫期間的文人,其生活與思想往往處於激劇變動狀態。由於政治理想破滅,生活條件惡劣,親人生離死別,朋友疏遠和政敵落井下石等,各種感情激流般衝撞他們敏感的心靈。他們驚懼於前途的不可知,怨憤於自己的不幸遭遇,極端懷戀失去的一切,並以異常陌生的眼光和複雜的情緒面對新環境。因而他們更能與同樣被冷落的自然山水產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共鳴,更容易體察自然山水的美,更能進入自然山水的懷抱以求得自我的解脱。情動於中而後形之於口於手,從而比往日更具創作欲。所以,許多作家最具價值、最富藝術魅力的詩文大多創作於遷謫期間,這些作品也更能全面反映作家的精神情感世界和思想軌跡。可聯繫屈原《離騷》、范仲淹《岳陽樓記》等作品。

高中工作計劃 篇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認識李白,瞭解李白詩歌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過程與方法】熟悉詩人當進的寫作心境,體悟詩歌所表現出的複雜的思想情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朗誦中體會詩歌豐富的想象和天馬行空的行文氣勢。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在理解詩歌的抒情結構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詩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義特徵。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講授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背幾首學過的李白的詩歌,老師隨之導入:李白是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豪邁灑脱,雄奇奔放,超脱於俗世,但是李白並不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他有和我們普遍人一樣的遭遇、苦惱和追求,今天讓我們通過一個夢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二)整體感知

1.找一位學生朗讀全詩

老師明確:作為詩歌的學習,準確的朗讀是第一步。

2.老師配樂範讀

明確:讀音準確是第一步,作為賞析,還要讀出詩歌的感情。

(三)深入研讀

1.學生讀第一段後思考天姥山是什麼樣子,引導學生體會“連”、“橫”、“拔”、“掩”、“傾”等字的妙用,再齊讀,讀出語勢變化。

2.由老師設問哪幾句是描寫夢中天姥山的句子將第2段切分成三部分。

(1)賞析第一部分(到“水澹澹兮生煙”):引導學生自讀,然後就自己喜歡的句子讀讀,感受詩人當時的內心世界,並用自己的聲音傳達出這種心情。

(2)賞析第二部分(到“仙之人兮列如麻”)老師明確:詩人遊興正濃,這時天色暗下來,轉瞬間在詩人面前出現了一個神仙世界。學生自讀後閉目想象神仙世界的情景,然後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

找學生讀自己的描述文字,然後引導學生討論,神仙們聚集到金銀台上做什麼?

再找學生讀這幾句,讀出嚮往與喜悦之情,然後齊讀體會,最後要求當堂背誦這幾句。

(3)賞析第三部分(到“失向來之煙霞”)

老師設問:詩人在夢到最美好的時候突然醒來,此時心中是什麼感受?應該怎樣讀這幾句詩?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詩人的惆悵與失意。

3.學生齊讀末段

明確“世間行樂亦如此”中“此”的指代內容(夢境)

老師設問:“詩人發出了怎樣的感慨”

生讀最後兩句後老師明確:這種感慨不是無緣無故的,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是心理情感的曲折反映。想當年,李白被詔入京,曾大呼“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自認為可以實現自己“濟蒼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然而外戚專權,同僚爭權,自己備受排擠,不到三年便被賜金放還。詩人的感慨是看透了黑暗現實的一種頓悟。

學生再齊讀全段體會。

(四)拓展延伸

1.你從這首詩中的哪些詩句,讀出了李白詩歌的豪放飄逸?

明確:構思上最突出的特點是想象奇特,為了借別離之情來表現自己不事權貴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寫現實生活中景物,而是以豐富的想象藉助夢遊的形式來展示一個個奇景,塑造出一個個夢幻中的生動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大量的運用了襯托(如用瀛洲、天台來襯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雲梯”)、誇張(如“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比(如將仙境與人事比、理想與現實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靈活現,也更好地表達了作者的內在感情。

2.這首詩有哪些藝術特色?

(1)構思奇特。全詩以遊仙為構思的出發點,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關傳説,虛構出一個與黑暗的現實社會形成鮮明對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達詩人對自由、光明的渴望與追求,同時也寫出他不滿現實、不趨炎附勢、蔑視權貴的反抗精神。

(2)想象豐富。神話傳説和對自然山川的真實體驗融合在一起,運用豐富的想象和大膽誇張,充分體現了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3)語言靈活。形式錯落,富有節奏感,兼用長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縛。

(五)小結作業

閲讀文本中的《月下獨酌四首(其一)》,寫一篇鑑賞文章,字數不限。

五、板書設計

高中工作計劃 篇5

一篇詩,一斗酒,一曲高歌,一劍天涯。

--題記

你,生在盛唐,嚮往、追求自由,於是,你放棄了貴族少爺般優越的生活,不顧家人的反對,隻身遊學,追求你心中的詩和遠方!你就是那斗酒一杯,詩千首的偉大詩人--李白!

當你來到都城長安,你也想步入仕途為國效力,不曾想因你那商人之子的身份而被拒之門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你怎會放棄,你作一首《大獵賦》,希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得到玄宗賞識,可後來杳無音訊。沒有機會出任的他只有發出了“行路難,歸去來”的慨歎,離開長安。

好在你憑《蜀道難》《烏棲曲》征服了白居易和玉真公主,在他們的舉薦下你入朝當了供奉翰林,但這芝麻小官豈能實現你那偉大抱負,鬱郁不得志的你發出了“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的慨歎,只能終日在酒肆飲酒作樂,可真是“莫使金樽空對月”啊。

一日,玄宗與玉環在遊園,興致勃勃的他們想讓你作詩一首以助興,可當時你已喝的酩酊大醉,大醉的你竟讓高力士為你脱鞋,這,也是你不幸的開始。你也想過妥協,將那玉環比飛燕,喜得那玉環讚不絕口,可高力士的一番彈劾讓你身敗名裂。你,被罷官了。你的桀,你的傲,讓你受盡磨難,但我就喜歡你的放蕩不羈。

這可真是應證了你那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啊,但你沒有絕望,因為你相信“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迴歸自由人身份的你又開始繼續遊學,廣交天下朋友。在此過程中,你留下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等膾炙人口的詩篇,這些詩讓你流芳百世,這些詩也因你的存在而發光發亮!

你也會思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表達了你濃濃的思鄉情,“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更寫出了你的不捨,正是這兒女情長,讓你更有英雄情懷。

你有點貪杯,“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成了你的真實寫照。大醉後,在月下撫劍長歎,此月已非彼時“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之圓月,人也非彼時之稚童了。月光、劍影、人詩,完美的交融,你完美的詮釋了詩人與劍客的身份。多麼率性,多麼瀟灑!

你,為我們神州大陸,為我們中華民族留下了近千比不朽的文化財富,也難怪到了現在依舊有人在讚歎你的功勛,“如果能從來,我要選李白,五百年前作的好壞沒那麼多人評判。”更難能可貴的,是那與你同樣偉大的詩聖杜甫也讚歎你“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穿梭千古,夢迴大唐,詩仙李白,你是我最敬佩,最崇拜的人。

你,是值得我們所有人敬仰、銘記的人!

高中工作計劃 篇6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大的結構

2、把握作者的設計理念

3、依託文字去發揮想像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關於作者:

俞孔堅: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 ,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 ,北京土人景觀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首席設計師。

[作者的話 ]

在我看來,無所謂建築風格,只要你能適應這塊土地,能親近這塊土地,就是好的建築,好的人居模式。 ----俞孔堅

一片林蔭,一條河流,一塊綠地,無不潛藏着無窮的詩意,保住這份詩意,它一定會讓人獲得身心再生之感。 ----俞孔堅

二、解 題:

足下文化,就是關注平常人的事,關注他們的感情、他們的需要;野草之美,就是善待腳下的自然,鄉土的自然 。

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就是要實踐新的社會和土地的倫理,這種新倫理體現在尊重平常與平民,回到人性與公民性,回到土地與地方性,重建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

誠如俞孔堅先生所説:“一個成熟的民族,懂得審美的民族,最能知道珍惜平常的美,尊重普通人,尊重普通的鄉土物種,這便是尊重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的真實內涵。做到了這一點,離和諧社會要求的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也就不遠了。”

歧江公園是廣東中山市的一座公園,與其他城市公園的不同之處是,它是由一座破舊的造船廠改造而成的。景觀設計師俞孔堅作為這座公園的主要設計者,有着自己獨特的設計理念。

歧江公園就是現代景觀設計的一次大膽嘗試,並且取得了成功,獲得中國現代優秀民族建築獎。

三、關於課文:

《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富有個性的公園景觀設計,表現的是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和因為平常而將逝去的文化的設計理念,表達了設計師追求時間的美、工業之美、野草之美,以及人性之真的思想。它的設計形式與中國傳統園林或西方古典景觀設計很不相同,它更多地吸取了現代西方景觀設計,特別是城市更新和生態恢復的手法,獲得了良好的視覺效果。

四、解讀課文:

《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是對整個設計過程的説明,全文分為五個部分:

理解場地 理解文化與傳統 理解自然 理解設計 幾點遺憾

第一部分: 理解場地。

這是設計前對自然條件的考察,粵中造船廠作為是一個已經廢棄的工廠有許多可以利用的生態環境,同時也有一些不利因素,因此,作者分別以“挑戰”和“解決之道”為題,講解了在設計時一些考慮。

(投影有關圖片,幫助理解課文)

第二部分: 理解文化與傳統。

在這個部分作者要強調的是如何理解文化的問題,不要提起文化就把眼光投向千百年前的歷史,而應該注意自己的身邊,注意自己腳下的文化。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作者從設計思路的三大誘惑中擺脱出來,既對傳統的設計予以借鑑,同時又展示了歧江公園這個富有個性的景觀設計。

第三部分: 理解自然。

與第二部分説明設計的文化內涵不同,這一部分説明的是設計中對自然的尊重,自然之美的展現。

(投影有關圖片,幫助理解課文)

第四部分: 理解設計。

如果説前面三個部分是設計之前的考察和構想,那麼這一部分就是具體方案的實施,這裏講述了設計的三條途徑,對重點設計的部分還作了較為明晰的説明。

(投影有關圖片,幫助理解課文)

新型的景觀設計遐想:

景觀與城市的生態設計反映了人類的一個新的夢想,這個夢想就是將自然與文化、設計的環境與生命的環境相融合,將美的形式與生態功能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讓景觀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讓其消融,進入千家萬户,它要讓自然參與設計,讓自然過程伴依人民的日常生活,在生活中享受優雅醇和的自然美感。

第五部分: 幾點遺憾。

這是設計完成之後的重新審視,有些在設計的過程中就已經覺察到了,但因種.種原因而未能改變現有設計,表現了設計師的嚴謹的態度。

五、總結課文:

《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作為説明文的學習要點:

1、新穎獨到的設計理念和超越傳統的設計行為。

2、層次清晰、主次分明的寫作思路和文章結構。

3、自然流暢的語言表達和嚴謹準確的科學闡述。

4、豐富的人文、藝術內涵以及生動的文化氣息。

本文的副標題是“一個景觀設計師的手記”,它表明這是一個設計者對自己的作品的回顧和闡釋,這裏面有對設計的前後思路的清理,也有對具體景觀設計的考慮,結構層次清晰,主次分明。前四個部分都使用了“理解”一詞,表現了設計師超前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態度。五個部分之間互相照應,互為補充,在層層闡發中清晰地表達出超越傳統的思想和行動。本文語言表達自然流暢,集科學性、人文性、藝術性於一體,嚴謹簡明、形象生動而又富有文化氣息。

六、課堂鞏固:

1、《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是按什麼樣的步驟來介紹歧江公園的設計的 ?

答: 《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是按設計師對幾個問題的思考來介紹歧江公園的設計的,這個問題分別是如何理解“場地”、“文化與傳統”、“自然”、“設計”。文章的結構也是按照這個順序來安排的。

2、文中“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答:“足下的文化”按作者的解釋就是:“本設計所要體現的是腳下的文化——日常文化,作為生活和作為城市記憶,哪怕是昨天的記憶的歷史文化;那些被遺忘、被鄙視、被踐踏的人、事和自然之物的故事。”“歧江公園使我們看到了那些被熟視無睹的人們,推開了被時光默默湮沒了的‘單位’之門,迎面吹來清新怡和的風,聽到勞動的人們在歌唱。……

“野草之美”就是:“本設計所要表現的美是野草之美,平常之美,那些被遺忘、被鄙視、被踐踏的自然之物的美。”“野草是美的,因為它和莊稼或鮮花在本質上並沒有區別。”“新的環境倫理則在更理性的層面上告訴人們,鄉土野草是值得尊重和愛惜的,它們之於人類和非人類的價值絕不亞於紅皮書上的一類或二類保護植物。在每天都有物種從地球上消失的今天,在人類日益遠離自然、日益園藝化的今天,鄉土物種的意義甚至比來之於異域或園藝場的奇花異木重要得多。”

3、讀了《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你最欣賞設計師對公園哪一部分的設計?説説你的理由。

答:歧江公園體現了設計師富於個性與創新的設計理念,在當代中國景觀設計中影響很大,設計師注意保留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注意人與自然的親近和諧,所以,他沒有把原先造船廠完全推倒,而是通過設計對它進行藝術性的保留,使之成為人們文化記憶的座標,在公園植被綠化上,設計師注意使用當地的鄉土植物,用意也是很深的,這些都使歧江公園具有個性化的美。

七、佈置作業:

1、積累字詞。2、完成《學習評價手冊》相關訓練題。

高中工作計劃 篇7

為搞好新學期的班級管理工作,現將這學期的班主任工作大體工作安排如下:

一、認真建立班級規章制度和班級考核制度,使學生自己規範自己的行為,把學校要求內化為本班學生自覺的行動。

本學期我擔任剛成立的美術特長班的班主任,學生分別來自9個班級,學習層次、學習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學生之間還磨合等等都相對較差,尤其在學習態度上,需要長時間的引導,努力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自信能力,讓他們保持積極的、昂揚向上的學習態度,建立了班級規章制度,力爭提高班級規章制度對學生的約束力和學生自覺遵守班級規章制度的習慣。

二、繼續做好促優轉差工作

對於優秀生了解他們存在的問題,既包括學習也包括生活,進一步提高他們的文化課成績、儘快地培養起他們對專業課的興趣並努力提高他們的專業課成績;對於差生多找他們他們談話,認真瞭解他們內心思想的變化,尋找思想上的閃光點和開展思想工作的突破口,鼓勵他們趕上去;特別是對貧困生,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使他們丟掉包袱,輕裝前進,努力思想人生價值,不為眼前暫時的困難壓倒。

三、繼續樹立和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和主人翁意識,心胸開闊,顧全大局,讓學生自覺地維護集體榮譽,樹立我班的良好形象,

四、建立新的班委會並指導班幹部開展工作,做好日常班級管理工作

班長要發揮班幹部、小組長、課代表的帶頭作用,積極配合學校、年級和班主任開展工作,杜絕各種違紀現象,堅持正義,公平合理,使我班保持健康向上的發展勢頭。

五、注意調動各個方面的教育因素

班主任力爭做到:不間斷與學生尤其是貧困生和差生及的家長的聯繫,進行溝通和交流,及時把握這些學生的思想動向;注意和各科任教教師交流和協調,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準確把握班級的動向。

六、大力抓好學生的文化課的學習和專業課的學習

認真總結學習中的問題,組織優秀學生介紹自己的經驗,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學習方法,相互取長補短,力爭優化所有同學的學習方法。每次考試結束以後,及時組織學生自己進行自我分析,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

由於本班是零起點的美術特長班,學生基本沒有系統的繪畫基礎,對於美術的學習還存在一些疑慮和信心不足的心理,因此,在本學期最初階段一定要先穩住學生對美術特長學習的自信心,並和專業老師通力合作共同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使學生儘快地投入到緊張有序的專業課學習之中去。

我相信,只要努力,加上全班同學的默契配合,我一定會把我班打造成全體班級中最出色的一個。

高中工作計劃 篇8

(一)高中六個學期的分析和自我目標

為實現以下規劃務必做到:樹立信心,滿懷激情,走好成功第一步。切忌盲目激情,要有計劃分步驟的學習,養成踏實認真的學習態度。

1、高一上半學期是一個國中走入高中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最主要的目標是:用心適應各科老師的教學方法,迅速吸收新知識,同時穩住腳跟,一步一個腳印地進步。所以我這個學期的目標簡單來説就是四個字:適應、穩定。

2、高一下半學期是一個適應後的尋求及養成期期。這個時期由於對自我的學習態度、方法、潛力有了一個比較客觀的認識,因此對各學科特點有了必須掌握。這個時期的主要目標是:重點培養良好學習習慣,構成適合自我的學習方法,做到循序漸進地、有規律地學習,全面發展,構成自我的優勢學科。簡單來説就是:養成、規律。

3、高二上半學期是一個定位起飛期。此時,高中生活早已適應,學習方法、習慣已經成熟,所以,這個時期就要開始有所突破。這個時期最主要的目標是:進入一本梯隊。

4、高二下半學期是一個穩步發展期。有了高二上半學期的起飛和突破之後,又要開始穩住腳跟了,這時要全面地、客觀地看待自我和他人,畢竟“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個時期最主要的目標是:穩定自我水平,基本確定自我在年級的學習地位。

5、高三上半學期是一個紮實複習期。經過高二的認知後,自我的學習地位也穩定下來,不再輕易後退。就要完全靜下心來穩紮穩打地複習。此時也要注意調整心態,擺正主觀態度。時刻持續新鮮的自信心、堅韌的性格。不要受客觀環境的影響,履行自我的計劃,做到步步為營。

6、高三下半學期是一個加速衝刺期。能夠適當地做些拔高。要全面解決自我所面臨的問題,查缺補漏,掃除殘敵,不留後患。還有此時心理素質也很重要。時刻擺正心態,注意情緒的變化,做到自我及時調整,自我鼓勵和認定。就如愛迪生所説:“自行是成功的第一祕訣”。

(二)我要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1、預習

預習最重要的是能發展我們學生的自學潛力,減少對老師的依靠,增強獨立性;預習能夠加強記課堂筆記的針對性,改變學習的被動局面。要在測覽教材的總體資料後再細讀,充分發揮自我的自學潛力,理清哪些資料已經瞭解,哪些資料有疑問或是看不明白(即找重點、難點)分別標出並記下來。同時適當地一些課前的習題練習,逐步瞭解知識點。這樣既提高了自學潛力,又為聽課“鋪”平了道路,構成期盼老師解析的心理定勢;這種需求心理定勢必將調動起我的學習熱情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2、聽課

聽老師講課是獲取知識的最佳捷徑,老師傳授的是經驗證的真理;是老師長期學習和教學實踐的精華。我制定的聽課方法包括以下幾點:

A)做好課前準備,即預習。精神上的準備十分重要,持續課內精力旺盛,頭腦清醒,以及對探求知識的極大興趣,是學好知識的前提條件。

B)集中注意力。思想開小差會分心等一切都要靠理智強制自我專心聽講,靠意志來排除干擾。

C)認真觀察、用心思考。不要做一個被動的信息理解者,作老師的合作者,學習的參與者,要充分調動自我的用心性,緊跟老師講課的思路,對老師的講解用心思考。結論由自我的觀察分析和推理而得,會比先聽現成結論的學習效果好。

D)在聽取公式定理的同時充分理解、掌握老師的解題方法,學習思路。

E)抓住老師講課的重點。即不能忽視老師講課的開頭和結尾,開頭,往往寥寥數語.但卻是全堂講課的綱。只要抓住這個綱去聽課,下方的資料才會眉目清楚。結尾的話雖也不多,但卻是對一節課精要的提煉和複習提示。同時還要注意老師反覆強調的部分。

F)做好課堂筆記。筆記記憶法,是強化記憶的最佳方法之一。筆記,一份永恆的筆錄,能夠克服大腦記憶方面的限制。俗語説,好記心不如爛筆頭,因此為了充分理解和消化,我務必記筆記。同時做筆記充分調動耳、眼、手、腦等器官協同工作可幫忙學習。有選取的記筆記,記錄經典例題。

G)注意和老師的交流,聽課要與老師有目光的交流,提問式交流,都能夠促進學習。

3、作業

作業是提高思維潛力,複習掌握知識,提高解題速度的途徑。透過審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夠到達鞏固檢驗自我的目的。完成作業時,必須要做到獨立完成,去構成自我的一個獨立的思維習慣。

4、複習

及時複習的優點在於可加深和鞏固對學習資料的理解。根據遺忘曲線,識記後的兩三天,遺忘速度最快,然後逐漸緩慢下來。學過即習,方為及時。俗話説“温故而知新”,就是説,複習過去的知識能得到很多新的收穫。這個“新”主要指的是知識到達了系統化的水平,到達了融會貫通的新水平。我計劃的複習要求是一下幾點:

A)課後回憶,即在聽課基礎上把所學資料回憶一遍。

B)精讀教材。對教材理解的越透,掌握得越牢,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

C)整理筆記。對課堂筆記及時的完善,勾畫出疑點,尋求同學老師的幫忙。

D)看參考書。增加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提高應考潛力。

E)單元複習的要求:

a)本單元(章)的知識網絡;

b)本章的基本思想與方法(應以典型例題形式將其表達出來);

c)自我體會:對本章內自我做錯的典型問題應有記載,分析其原因及正確答案,應記錄下來本章你覺得最有價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題,以及你還存在的未解決的問題,以便今後將其補上。

(三)總結

高中三年是人生重要的三年,是人生成長重要的三年。在這充滿挑戰的三年間,我將在學習和做人兩大方面做出努力,鍛鍊自身的意志品質。雖然這份規劃書似乎有點泛泛而談,但是,在寫這份計劃書的過程中我真的學到了許多,對高中有了一些認識,我產生了一份職責感,這份職責不是對父母負責,而是對自我負責。我相信這職責感將有助於我今後的學習,我個人認為高中的學習正是需要自主,正是需要這份對自我的職責感,才能在拼搏中成長。

高中工作計劃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熟讀課文,把握作者情感的發展變化。

過程與方法 通過指導學生誦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幫助學生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情感態度價值觀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品味文章中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教學重點 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課時 2課時。

開啟導航

1、讓學生欣賞課件上出示的圖畫,看圖畫回憶古代詩歌中描寫荷花的詩句。比如《採蓮曲》(王昌齡):“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有人來。”比如《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楊萬里):“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播放《荷塘月色》這首優美動聽的音樂。

伴隨着這舒緩輕柔的音樂,我們彷彿看到了一位在人生旅途中奔波跋涉的行者,在講述其見聞感受,似平淡而雋永。他把一腔的愁情潑灑與荷塘,一曲月與荷的樂曲飄蕩在寧靜的夜空,於是荷葉荷花帶着憂傷的美麗在靜默的搖動。下面我們一起追隨朱自清先生的腳步走進荷塘月色去領略月下荷塘的美麗,去聆聽一首穿越心靈的夜曲。

2、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916年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學,為了勉勵自己在學校保持清白,不與壞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辭》中“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畢業後在清華大學擔任教授。他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主席高度讚揚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以前我們學過他的散文《春》、《背影》。

3、創作背景

本文寫於1927年7月,那時朱自清在清華大學教書,住清華園西院。文章裏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當時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和“七·一五”兩次政變之後,白色恐怖籠罩了中國大地。舊時代正在瓦解,新時局尚未到來。愛國知識分子朱自清,面對這一黑暗現實,他悲憤、不滿而又陷入對現實無法理解的苦悶與彷徨之中,這種內心的痛苦與矛盾就外化為荷塘月色的圖景。作者在此想躲開惱人的現世,求得短暫的安寧,所以寫下了《荷塘月色》這篇文章。

4、瞭解本文的學習重點:體味作者的感情,感受文章的語言美、畫面美、情感美。

愉快啟程

1、播放《荷塘月色》配樂朗誦MP3。

2、字詞積累。

注音:煤屑 踱步 蓊蓊鬱鬱 裊娜 霎時彌望 倩影 脈脈

酣眠 獨處 參差 斂裾 彌望 斑駁 峭楞楞 梵婀玲 乍看 斂裾 妖童媛女

理解文中的重要詞語:

幽僻:幽深、僻靜。

蓊蓊鬱鬱:草木茂盛的樣子。

彌望:滿眼。彌,滿。

裊娜:柔美的樣子。

脈脈:這裏形容水沒有聲音,好象深含感情。

風致:美的姿態。

斑駁:原指一種顏色中雜有別的顏色,這裏有深淺不一的意思。

丰姿:風度儀態,一般指美好的姿態。也寫作“風姿”。

大意:大概的輪廓。

熟悉路徑

1、師生合作配樂朗誦課文,每組一名代表加上教師分工朗誦。

2、整體把握,自主探究:

①用自己的話概述文章的內容。

②夜深人靜之時,作者為什麼會突然想去荷塘邊散步?給文章八個小段標上序號,找出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語句。

③、作者的行蹤是怎樣的?請用箭頭表示出來。

④、作者感情發展脈絡是怎樣的?

讓學生依次交流以上問題。

3、師生交流明確:

①主要是由於“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②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語句主要有:

第一段: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第二段: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羣居,也愛獨處。……便覺是一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第七段: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第八段: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③作者的行蹤:家門——小路——荷塘——四周——家門。

④感情發展脈絡:“不寧靜”→欲求排遣,淡淡的哀愁→觀荷塘月色,淡淡的喜悦→發出“我什麼也沒有”的感慨→惦念江南,欲求超脱不得。

4、在分析的基礎上,學生歸納整理文章的結構。

第一部分:1-3段,交代夜賞荷塘的緣由。

第二部分: 4-6,觀賞荷塘月色的美景。

第三部分: 7-10段,由聯想江南採蓮回到現實。

沿途賞景

1、我們知道在矛盾中苦苦掙扎的朱自清無法排遣內心苦悶之時,荷塘便成為他暫時找的一個心靈棲息的角落,那4、5、6自然段對荷塘進行了細緻精細的描寫,首先請同學們閲讀4、5、6自然段(配樂找同學讀、老師範讀),首先我們看一看,文中寫了幾幅圖?

明確:月色下的荷塘(渺茫)

荷塘上的月色(淡淡)

荷塘的四周(陰森)

追問:側重寫月色還是荷塘?側重寫荷塘。

朱自清原本是一個詩人,曾認真研究過現代詩,且有很高的造詣,因此在散文創作中自然也不失其詩人的本色。“文中有畫,畫中有詩”是後人對他的評價。下面我們來鑑賞他給我們描繪的幾幅畫面。

2、提示鑑賞方法。

鑑賞文章段落的三把鑰匙:修辭手法、寫景角度、語言風格。

常見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誇張、借代、反覆等等。

寫景角度:高低;遠近;虛實;正面側面;動靜。

語言風格:煉字,動詞,形容詞,疊詞,數詞等等。

3、示範鑑賞第4段。

(1))修辭角度: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既有比喻又有排比,舞女的裙寫出了荷葉的自然靈動。)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不但是一個排比句還是一個博喻句。博喻句—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比喻連用的時候將一個事物比喻成三種或三種以上的事物的時候我們稱為博喻句)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香氣是調動了人的嗅覺,歌聲是聽覺,那又是我們今天講給同學們的又一種修辭手法。通感即移覺,就是感覺之間的互通,感覺之間的相互轉移,是一種把人們的各種感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通過比喻的形式溝通起來的特殊修的辭手法,如“他笑得很甜”“人靚歌甜”“你給我吹個小曲,用酸酸的、甜甜的、涼涼的”等。)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此句寫出了荷花開放時含苞待放的樣子,這句運用了擬人的手法。)

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一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比喻)

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葉子當成人來寫,寫出了葉子的密集,還寫了葉子底下的流水,賦予流水人的情感,流水無聲,荷葉含情,彷彿和人進行無聲的對話與交流。)

(2)寫景角度:

從高到底:作者先寫葉子,再寫中間夾雜的荷花,再寫葉子底下脈脈的流水。

動靜結合: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一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

(3)語言風格: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給人一種高遠的意境,讓人感到荷香的遙遠不可捉摸,寫出了歌聲的若有若無,渺茫這個詞用的不錯。

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脈脈這個詞用的不錯,本來是人用眼神來表達自己的情誼,這裏用來寫流水。還有一些詞如一絲、一縷、一道讓人深切的感受到荷葉荷花靜態和動態美的姿態。

4、學生自主探究第5段:第一組從修辭上找,第二組從寫景角度來找,第三組從語言風格來找。

三個小組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找,師生總結明確:

從修辭上: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比喻,把把葉子和花在月下的姿態比喻成牛乳洗過一樣,寫出了月色的朦朦朧朧。)

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這句運用了通感的手法,視覺轉為聽覺。)

從寫景角度: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運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虛實結合的手法,作者藉助想象為我們描繪出寧靜美好的畫面。實景彷彿在眼前,虛景彷彿很渺茫。)

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運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和通感的手法,寫出了樹影在月光的照射下的錯落,襯托出月光的輕柔和盪漾。)

從語言風格:學生可以有不同的回答,如: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瀉字這個動詞用的非常巧妙。)

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浮字用的很好,寫出了月下荷塘水汽的蒸騰。)

還有一些疊詞如靜靜,淡淡薄薄這些疊詞運用的很到位。

5、簡單分析第6段。

請全班學生朗讀第6自然段,引導學生思考:有人認為,這一自然段並沒有寫月光,請説説認為這一段沒有寫月光的理由;有人認為這一段其實寫了月色,請説説認為這一段寫了月色的理由。

第一種觀點:這一自然段只是寫了荷塘四周的景物、楊柳、樹色、遠山、路燈光以及聲音,從文中看不到描寫月光的句子。

第二種觀點:雖然這一自然段寫了許多除月色之外的景物,尤其花了大量筆墨描寫樹,但如果沒有月色的襯托,景色就會截然不同。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籠罩之下的,正是在這樣的月色之下,才能有如此獨特的感受。例:“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霧;但揚柳的風姿在煙霧裏也分辨得出”這一句。設想如果在白天的光線下看這些樹,肯定不會有一種朦朧悽迷之感,只有在月色之下才會產生“陰陰的”感覺,才會“像一團霧”。

小結:這一節重點在寫樹,從方位、距離、高低幾個角度來寫,視線由荷塘內部擴展到荷塘四周。樹多而密,重重圍住荷塘,與前面的“幽僻”相照應,這是總寫四周,接着寫近處的樹色、樹姿、遠處的樹梢上的遠山、又回過頭寫樹縫裏的燈光、樹上的蟬鳴和水裏的蛙聲,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朧、寧靜深遠的環境特點。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籠罩之下的,似乎無一處寫月,其實處處體現了月色。最後一句“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筆鋒一轉,流露出作者內心的空虛與哀愁。

6、教師總結: 在《荷塘月色》中,蓮葉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縷縷,月色溶溶,像朦朧的幽夢,像飄渺的歌聲,亦真亦幻,如詩如畫,構成一個真與幻、畫與詩完美結合的藝術世界。

這種美,來自於層次美、語言美、手法美(手法美是為了表現意境美),我們在寫作的時候也要考慮好角度,才能把文章寫好。

路肩沉思

在文章中,作者其實寫了兩個荷塘,一個是眼前的月下荷塘,一個是古代的江南荷塘。

近代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論是月下荷塘還是江南荷塘,都成了朱自清寄託情感的載體。

指名朗讀課文第一和第三部分。

追問:到底是眼前的月下荷塘還是古代的江南的荷塘打動了朱自清?作者真正向往的是 荷塘,實質上與作者當下心境最貼切的是 荷塘。你能從文中找到依據嗎?

明確:嚮往的是江南荷塘,實質上與作者此刻心境最貼切的是月下荷塘。

問題點撥:

(1)第⑤⑥自然段中有沒有與月下荷塘的整體意境一樣的地方嗎?重重圍住、樹色一例是陰陰的……只有些大意罷了……沒精打采——給人壓抑、冷清、朦朧、不快的感覺,敍述心境的壓抑與低落。

點撥:“荷塘月色”主體部分是如詩如畫,令人陶醉的,可是,在作者看來也還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2)“峭楞楞如鬼一般”,有人以為這個比喻與上下文不和諧,故須刪除,你同意嗎?為什麼?

揣摩此句要體察語言的感情色彩和絃外之音。“黑影”是“荷塘上的月色”整體形象中的一點“陋處”,而“峭楞楞如鬼一般”這一比喻則透露出了作者內心的驚懼、壓抑、不快。

(3)這種壓抑不快在文章其他地方也有所體現,你感受到了嗎?有哪些文句?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裏。”

“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説的話,現在都可不理。”

現實的世界與當下的世界是對立的。生活於其中的現實世界是不自由的,壓抑煩悶的,而當下的世界是屬於自己的,自由的,輕鬆愉悦的, 而當下的自由世界只是暫時的。

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獲得暫時的寧靜)

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隱含着失望的意味,我希望有熱鬧,但我不能和“他們”一樣獲得熱鬧和歡喜的無奈)(可以讓學生反覆誦讀此句,體會從美好的境界中跌落回現實的更深沉的寂寥和落寞。)朱先生第一次親手撕碎了這虛幻的美夢。

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江南採蓮”世界是朱自清的理想心態再次流露。作者企圖尋找或逃避,可結果是淡然出之的失落感。這是朱先生再度親手撕碎了自己的美夢,搗毀了這座精神樂園。)

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這樣想着,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至此,朱先生第三次親手撕毀自己的美夢,又回到了寂寞、彷徨、苦悶、無奈、痛苦的現實。)

至此,你能感受到作者漫步於荷塘什麼樣的情感?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想要超脱現實而不得的無奈與痛苦。

小結:詩人舒婷有詩云:“胸中藏着一片汪洋,流出來的,只是兩滴淚珠。”與其説作者描寫的是他看到和感到的一切,不如説作者構造了他希望和嚮往的世界。朱先生為我們描繪的荷塘圖,歸根結底就是兩幅圖、兩個世界:月下荷塘——現實世界;江南荷塘——理想世界。

高中工作計劃 篇10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通過曲折的故事情節和生動的細節描寫來表現人物個性的寫作技巧。

2、學習傳奇通過幻想反映現實的特點,瞭解本文反映封建包辦婚姻和封建家長制度迫害婦女的罪惡。

教學重點:分析人物個性和體現的思想。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方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利用工具書疏通文意。(具體內容見課文)

二、導入課文。

唐傳奇是一種文言短篇小説,是在六朝志怪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兩者有很大的區別,對此魯迅曾有論述:小説亦如詩,至唐代而一變,雖尚不離於搜奇記逸,然敍述宛轉、文辭華豔,與六朗之粗陳梗概者較,演進之跡甚明,而尤顯者乃在是時則始有意為小説。胡應麟(《筆叢》36)雲,“變異之談,盛於六朝,然多是傳錄舛訛,未必盡幻設語,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説以寄筆端”。其雲“作意”、雲“幻設”者,則即意識之創造矣。(《中國小説史略》第八篇)

唐代稱小説為傳奇。唐人傳奇的出現標誌着中國短篇小説的成熟。因為它已超出了記錄傳聞逸事的範疇,而成為文人有意識的創作。唐人傳奇大體可分為三類內容:

1鄙窆止適隆U饈侵苯蛹壇斜始切∷檔納襝曬忠煨∷擔著名作品有沈既濟的《枕中記》、李公佐的《南柯太守傳》。這兩部作品諷刺了熱中功名富貴的封建士子。

2繃蛋故事。這一部分是唐代傳奇小説中最有價值的作品。如《李娃傳》、《鶯鶯傳》、《霍小玉傳》、《任氏傳》、《柳毅傳》等都是有名的作品。它們大都歌頌堅貞不渝的愛情,譴責封建禮教對婦女的迫害,並且塑造了一系列爭取婚姻幸福的婦女形象。

《柳毅傳》講的是落第書生柳毅替遭受婚姻折磨的洞庭龍女傳書,使她獲得解放,後歷經坎坷,倆人終成眷屬的浪漫故事。人物描寫是這部小説最成功的地方。柳毅的正義、龍女的深情、錢塘君烈火般的個性,都刻畫得十分鮮明。它用幻想反映現實的手法,對後代文學影響很大。

《李娃傳》通過x女李娃與滎陽公之子這對地位懸殊的戀人歷經風雨,終於獲得幸福的故事描寫,批判了封建門閥觀念,歌頌了郎才女貌的愛情標準。小説人物形象豐滿,情節曲折,筆法清麗。

3畢酪騫適隆U飫嘧髕訪櫳聰攬鴕迨砍頹糠鋈醯撓⑿坌形,代表作品有《紅線傳》、《謝小娥傳》等。

唐人傳奇不僅在題材、思想上超越了前人小説,而且藝術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就,較之魏晉南北朝小説,情節更曲折完整,人物性格更鮮明,文辭更華豔,結構更闊大。在唐人傳奇中,很多篇章描述了一個人物某段時期或一生的經歷,以表現人物的個性特點及思想發展。唐人傳奇是中國風格小説形式的開始,它的體制短小,但初具長篇小説的輪廓。……

三、中國古典小説發展軌跡:

小説起源於勞動

魯迅先生説:人在勞動時,既用歌詠以自娛,借它忘卻勞苦了,則到休息時,亦必要尋一種事情以消遣閒暇。這種事情,就是彼此談論故事,而這談論故事,就是小説的起源。

中國古代小説經歷的幾個階段

①古代神話:世界上所有的民族最早的文學,幾乎都是神話,其次是詩。中國古代的神話名篇有:《(盤古)開天闢地》、《女媧(wā)補天》、《后羿(yì)射日》、《精衞填海》、《夸父追日》等。

②先秦時期的寓言故事,有生動的形象,有較完整的情節,促進了小説的孕育和形成。主要作品有《刻舟求劍》、《愚公移山》等。

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小説:

一、志怪小説。志怪小説以《搜神記》為代表。《搜神記》有《干將莫邪》、《南柯太守傳》、《韓憑夫婦》等名篇。

二、軼事小説:《世説新語》開我國軼事小説的先河,有一定的藝術成就和思想道德價值。作者劉義慶(403-444)是南朝劉宋王朝的宗室。

④唐人傳奇。唐代傳奇的出現,標誌着我國古典小説的成熟。唐代傳奇大都形象鮮明、情節曲折,結構完整,文辭華美,在藝術上有較高的成就。李朝威的《柳毅傳》,白行簡的《李娃傳》,陳鴻的《長恨歌傳》都是名篇。

⑤宋人“話本”。話本,即民間説書人所用的故事的底本。《京本通俗小説》中的《碾玉觀音》、《錯斬崔寧》,《清平山堂話本》中的《董永遇仙傳》、《快嘴李翠蓮》都是“話本”名篇。

明代出現“擬話本”,《灌園叟晚逢仙女》就是擬話本名篇。

⑥明清小説。明清時代,我國古典小説,特別是章回小説發展到了高峯,產生了大批不朽的名篇,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紅樓夢》等。

四、我國古代小説的特點:

①注意人物行動、語言和細節的描寫。在矛盾衝突中展示人物形象。但人物性格單一、少變化,缺乏立體感。如《三國演義》中的英雄人物張飛,除了“忠”這一封建臣子的共性以外,就是有勇猛這個性格特徵了,如丈八蛇矛,大吼三聲,剛硬的扎須都是這一性格特徵的外部表現。

②情節曲折,故事完整。這是我國古代小説獨特的藝術傳統。如《水滸傳》,它包含了許多故事,每個故事又有相對的完整性和獨立性,但又與其它故事緊緊相連,一環扣一環,互相牽制,從而展示了農民起義的如火如荼的廣闊畫面。

③語言準確簡練,生動流暢,富於個性。如《世説新語》中“管寧割席”的故事: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草,見地有片金,寧揮鋤與瓦石不異,歆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只六七個字,細緻地描繪了兩件生活小事,顯示了兩人對金錢權貴的不同態度,突出地表現了管寧蔑視金錢權貴,嚴於擇友的品質。

④敍述方式明顯帶有説書人的印記。我國古代小説原本就是“説書”,它的敍述方式,總是帶有説書人的印記。“看官聽説”、“閒話休提”、“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就是古代小説典型的敍述語氣。

五、解讀文本。

閲讀小説要緊緊抓住情節、人物、和背景三個要素。首先思考以下問題:

1、全文是以什麼為線索來展開故事情節的?

書信。請求傳書,允諾傳書,洞庭傳書,傳書的結果,組成了完整的故事。

2、情節曲折是傳奇的鮮明特點,請結合課文説説哪些方面體現了情節之奇?

柳毅入龍宮一段,傳書的方式奇特,按照這種方式,果真見到了水府龍宮,見到了人世間沒有的奇景,還見到了神龍世界的奇人。(具體見課文)

3、思考作者這樣構思情節有什麼作用。

以書信為線索,又能突出人物性格,龍女託書柳毅,説明龍女不屈服於命運,想方設法要跳出苦海,尋求幸福;柳毅傳書,表現了急人之難的俠膽義;錢塘君聞訊而怒,食婿除惡,表現了正直剛烈的特點。

4、課文以後的情節是這樣的:

洞庭君感柳毅之德,設宴款待。錢塘君提出將龍女許配給柳毅,但因出語傲慢,遭到柳毅的嚴辭拒絕。柳毅辭歸,娶妻屢亡,乃遷居金陵。而龍女於直感柳毅之恩,“誓心求報”,她閉户剪 發,斷然拒絕父母欲她許配給濯錦江的小兒子的願望,後知柳毅在金陵鰥居,乃化名盧氏女,由媒説合,與柳毅終成配偶。夫妻感情甚篤。談起往事,柳毅方知盧氏即龍女。後夫妻徙遷南海,復歸洞庭。

5要求學生複述課文故事。

6、撰寫課文故事梗概。

一日,柳毅下第還鄉,路縫牧羊女,貌若甚戚者。問其故,乃知龍女也,為無情朗所厭薄,又得罪舅姑,以致毀焉。託書於毅。慨然許之。以水府深,遂叩通達之術,徑引別東去,月餘還家,詣洞庭,果如其言,由武夫揭水指路,數息至宮,會洞庭君,幸玄珠閣,須臾方臨。設拜後進書,哀吒良久,舉宮悉慟。 錢塘怒食無情郎,龍女獲救回宮。

六、引導學生討論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學生分析討論,師生共同小結。

龍女:是一個美麗善良,追求幸福而又有反抗精神的女子。

要點:不滿父母包辦,不屈從於命運,力求改變命運,

面對丈夫公婆的迫害,不是逆來順受,而是要跑出苦海。

柳毅:是一個見義勇為,扶弱鋤強的青年。是作品的主要人物,也是作者全力歌頌的對象。

要點:剛毅正直,有正義感,同情弱者。他把代人傳救人於危難看成自己應該做的事,顯出他坦蕩的情懷。

錢塘君:是一個剪除惡暴伸張正義的勇士的形象。他性格剛烈,嫉惡如仇,坦直莽撞,敢於承擔責任。

七、佈置作業:

《基礎訓練》

高中工作計劃 篇11

學習目標

1.瞭解詩人杜甫的有關常識。

2.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3.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導入

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後。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衝擊。淒冷的風中,有幾隻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踽踽獨行,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步履蹣跚。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湧上心頭……

作者介紹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衞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脱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着憂國憂民這條主線。

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作品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悽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複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解題:此詩是作者在代宗大曆二年(767)九月重陽節登高時所作。當時杜甫身居夔州,已經五十六歲,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鬱憂憤,致使詩人身患重病。重陽登高無心遊賞,觸景傷懷,抒發了自己的內心的感慨。

文本分析

讓我們來分析分析這首詩歌吧!

3.首聯和頷聯寫了幾種景物,分別有什麼特點?

答:風、天、猿、渚、沙、鳥、落木和長江。

特點是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鳥、落木蕭蕭和長江滾滾。

4.我們把這些寄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

接下來我們看看詩人是如何把自己的“悲愁”情感通過秋景體現出來的。

來吧,點擊字體就有分析!

答:急風,是説風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風,這樣的風更冷。急風凜冽,不僅吹在詩人身上,更是吹在詩人的心裏。

天高闊遠,在茫茫天地之間,詩人更覺自己的渺小,無限悲涼之情湧上詩人的心頭。

猿的啼叫是哀傷的。哀猿聲聲,使詩人悲涼的心境更添一層。

清渚和白沙,從色調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調,更顯環境的冷清和淒涼。詩人觸景生情,自然內心也倍感淒涼。

回鳥,這是一隻找不到食物的鳥,也可能是一隻找不到家的鳥,它到處盤旋,形單影隻。

落木即落葉,到了秋天,樹葉紛紛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終結。看到落葉詩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盡頭,內心無限淒涼。

滾滾長江東逝水,東逝的流水會讓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5.詩人的“悲”除了體現在首聯、頷聯描寫的秋景上之外,還體現在哪裏?

答:還集中體現在頸聯和尾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萬里悲秋常作客:詩人長年漂泊他鄉,壯志難酬,處境艱難。“萬里”寫出流浪之遠,“常”寫出流浪時間之長。

補充:安史之亂時,李白從48歲開始流浪,一直到58歲去世,11年來安無定所。

百年多病獨登台:詩人年老了又身纏重病。詩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淒涼。

補充:詩人這個時候已患肺結核、瘧疾和風濕病,一隻手不能動彈,處境堪憂。

6.如何理解尾聯中的“艱難”一詞?

答:“艱難”兼指國家命運和自身命運。國家動亂(安史之亂),詩人漂泊在外,生活艱難,壯志難酬。

補充:詩人自身處境艱難,還處處為國為民憂心,讓我們看到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品質。

7.“潦倒新停濁酒杯”一句是怎麼體現詩人內心愁苦的?

答: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終沒有遂願,心中萬千愁緒無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8.總結:

這首詩以“悲”字為核心,貫穿全詩。詩人由內心傷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觸景生悲,由觸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詩起於“悲”而終於“悲”,悲景起筆,悲情落筆。真是怎一個“悲”字了得啊!

練習

1.古人詩歌中寫到“高猿長嘯”,大都抒發文人的悲傷,你能舉幾個例子嗎?

如:空谷傳響,哀轉久絕、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酈道元《水經注》。

2.毛澤東筆下也有一隻鳥: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請同學們想一想,毛澤東筆下的鳥與詩人筆下的有什麼不同?

答:這是一隻展翅高飛、壯志凌雲的鳥(鷹擊長空);而杜甫筆下的鳥是一隻無家可歸、低沉徘徊、孤獨哀傷的鳥(回鳥徘徊)。

3.請同學以詩中的某一聯為例,研討對仗工整的形式美。

如:首聯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對,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對仗極其工整。仔細玩味,全詩八句皆對,顯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供參考)

4.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他的詩歌被譽為“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代表作有“三吏”“三別”等。

高中工作計劃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理解詞所藴含的思想感情,並分析詞的意境美。

過程與方法目標:掌握詩歌的誦讀技巧,積累詩歌鑑賞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詞的魅力,體會詞人別離時淒涼、哀傷的感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感受詞人在詞中所流露出的濃濃別離之愁;領會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難點:理解虛實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

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法、美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痛痛快快的説

1.大千世界,悲歡離合彷彿是一個永恆的主題,離愁別緒也似乎是一種永恆的情懷,古往今來,眾多的文人墨客給我們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和感人肺腑的文學作品,透過“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我們可以想見朋友分別時的悲楚,通過“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我們彷彿看到荊軻離開時的悲壯,“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那又是怎樣的悽苦之別。我們輕輕叩開古典詩詞的門扉,不經意間就會發現生命在演繹着悲歡與離合,嗅着淺淺的墨香眼前也彷彿浮現那一個個淚眼婆娑的麗姿和那一個個悽婉纏綿的動人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雨霖鈴》,去感受一下柳永筆下那纏綿悱惻的離別深情。

2.柳永(約984年—約1053年),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時學習詩詞,有功名用世之志。鹹平五年(1002年),柳永離開家鄉,流寓杭州、蘇州,沉醉於聽歌買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進京參加科舉,屢試不中,遂一心填詞。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歷任睦州團練推官、餘杭縣令、曉峯鹽鹼、泗州判官等職,以屯田員外郎致仕,故世稱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詞人, 也是兩宋詞壇上創用詞調最多的詞人。柳永大力創作慢詞,將敷陳其事的賦法移植於詞,同時充分運用俚詞俗語,以適俗的意象、淋漓盡致的鋪敍、平淡無華的白描等獨特的藝術個性,對宋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當時就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的説法。

3. 《雨霖鈴》詞牌名,也寫作《雨淋鈴》。相傳,唐玄宗入蜀時因在雨中聞鈴聲而思念楊貴妃,故作此曲。曲調自身就具有哀傷的成分。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更多的時日跟歌伎們一起,過着依紅偎翠,淺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瞭解歌伎們的生活,深切同情她們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 《雨霖鈴》便是其中的一首,這首詞寫的是他離開都城汴京時與一位紅顏知已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別離情景。

二、認認真真的聽

1、播放《雨霖鈴》的視頻朗誦,學生聽了後談初步感受。

2、這首詞抒發的是怎樣的情感?離別時依依惜別之情,濃濃的離愁別緒。

本詞的感情基調。明確:哀婉、悲傷、悽清。

三、反反覆覆的讀

1.指名朗讀,讀準字音。

2.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詞作大意。補充:

(1)對長亭晚:面對着長亭,正是傍晚的時候。

(2)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3)楚天:楚地的天空,這裏泛指南方天空。

3. 用通俗的語言翻譯這首詞。

秋後的知了叫得是那樣地淒涼悲切,面對着長亭,正是傍晚時候,一陣急雨剛剛停歇。在汴京城門外餞行的帳蓬裏喝着酒,沒有好心緒,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伕已催着出發。握着手互相凝望,滿眼淚花,直到最後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説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冷落淒涼的秋天,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隻有在楊柳岸邊,對着淒冷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縱然我有滿腹的情意,又再同誰去訴説呢?

4.學生展示朗讀,師生點評。(語調、節奏、情感表達)

5.討論:總結上下片各寫了什麼內容?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的?

明確:上片:離別情景,以實寫為主;

下片:想象別後情景,以虛寫為主。

離別前:勾勒環境;

離別時:描寫情態;

離別後:刻畫心理。

四、仔仔細細的賞

(一)體悟直接抒情

1.自由朗讀,找出詞中表現作者離別心情、神態、動作的句子並細細體味。

上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下片: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以上詞句都屬於直接抒情。

2、示範鑑賞“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無緒:飽含別離的苦澀;催發:浸透留戀的深情。

關鍵詞:寫實筆法、矛盾之處、情感。

詞人以寫實筆法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這樣的矛盾衝突何其尖鋭!無緒:飽含別離的苦澀;催發:浸透留戀的深情。“都門帳飲”,是指在京都的城門外設帳置酒送別。從這句看,這首詞很可能是作者離開汴京南去,跟戀人話別時所寫。依戀不捨卻又不得不分離,因而也沒有了心緒;可這時候,蘭舟無情,正在催人出發。

3、小組合作探究,鑑賞其他幾句。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執手相看,無語凝噎——白描,柔情蜜意。

關鍵詞:表現手法、表現情感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既然欲飲無緒,欲留不能,這時,縱有千言萬語也説不出口,只有淚眼相對,執手告別罷了,滿腹哀傷情,盡在不言中。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現。

這兩句通過白描的手法,讓我們看到了哀婉纏綿、無比依戀、難捨難分的離別場景。臨別之際,一對戀人該有千言萬語要傾訴、叮囑,可是手拉着手,淚眼朦朧,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卻連一句話也説不出來。無言勝過有言,正因為氣結聲阻,就更能見出內心的悲傷。

此時無聲勝有聲,説是“無語”,其實有千言萬語。柳永和戀人“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悲痛得説不出話來。你能試着代他説兩句嗎?請展開想象替永哥説出心裏話,和大家分享。

參考:“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娘子,我這一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得還再見到娘子,望你我各自保重!”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主題:傷離別、詞眼。

關鍵詞:主題、感情。

這三句,由個人的離別之苦而推及於一般離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難言的悽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們普遍的感情體驗。可是跟蘇軾在著名的中秋詞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超曠態度不同,詞人越是把個人悲苦的離情放到歷史發展的廣闊時空中來咀嚼,就越加陷入深沉的感傷之中,並讓讀者越發感受到那沉重感情的分量。“冷落清秋節”,照應到上頭三句,使得情景交融,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關鍵詞:表現手法、虛寫。

這兩句更推開去,愈想愈遠,愈遠愈悲。和心愛的人長期分離,再好的時光,再美的景色,也沒有心思去欣賞領受了。失去你,再美的風景也是暗淡無光!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

關鍵詞:收束全詞、情感。

這兩句照應到上片“執手相看”兩句,離別時是千言萬語説不出,離別後是千種風無處説,這就在眼前與將來、現實與推想的對比中,把真摯深沉的情愛和悽苦難言的相思,表現得更加充分,在感情發展的高潮中收束全詞。

(二)體會“一切景語皆情語”

1、找出詞中寫景的句子,分析這些景物有何特定含義。

2、分析“寒蟬、長亭、晚、驟雨、煙波、暮靄、楚天、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傳達出的作者情感。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寒蟬-悲涼,長亭,離別,驟雨,淒冷,烘托濃重的淒涼氣氛,奠定全詞傷感的基調。

關鍵詞:意象、特點、作用。

寒蟬:秋後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後,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因此,寒蟬就成了悲涼的代名詞。

長亭:休息和告別之所。

驟雨:淒冷(身心)。

在深秋時節的一個黃昏,陣雨剛停,一對戀人到長亭告別。這裏不僅交代了時間、地點,而且就所聞所見烘托出一種濃重的淒涼氣氛。耳邊是秋蟬悽切的鳴叫,眼前是令人黯然傷神的暮雨黃昏。這裏所寫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詞人的感情,而又同時為下片“冷落清秋節”的概括埋下伏筆。“驟雨初歇”四個字意味着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下面對臨別時矛盾複雜心情的描寫:“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煙波暮靄楚天—迷濛遼闊,反襯孤寂。

關鍵詞:意象、特點、表現手法、情感。

“念去去”道出了凝噎在喉的內心獨白。採用了借景抒情,以虛景寫實情的手法。借用想象之景,浩渺的煙波,沉重的暮靄,望不到邊際的楚天,營造了一種迷濛遼闊的意境。含蓄深沉地表現了詞人分別後抑鬱難捨、孤獨寂寞的感情。

這三句以景寫情,寓情於景。一個“念”字領起,説明下面所寫的景象只是一種虛寫,而不是眼前的實景。但虛中見實,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現出一對離人此刻的思緒和心境。重複“去”字,表明行程很遠。“念”字的主語是誰?詞裏沒有交代。從感情來看,應該包括行者和送行者兩個方面。分別以後,前去便是楚天遼闊,煙波無際,行人就要消失在煙籠霧罩、廣漠空曠的盡處了。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酒,愁苦,柳,寂寥,風,清冷,月,破碎——虛寫,烘托孤寂惆悵的心境。

關鍵詞:意象、象徵含義、表現手法、情感。

想象畫面: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迴,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梢頭。

有人盛讚“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千古名句,你同意嗎?為什麼?

此句最妙就在於詞人能寓情於景,借景抒情。詞人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觸動離愁的四件事物:酒、楊柳、曉風、月影集中渲染成一幅悽清孤寂的畫面,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曉風的清冷、殘月的破碎來烘托離人形隻影單、孤寂惆悵的心境。詞人以風之涼,月之殘透露離情別緒,抒情含蓄,的確應為千古名句。

這兩句被稱為“古今俊語”。“酒醒”二字和上片“都門帳飲無緒”遙相呼應,使人將酒醒後的情景同前面送別時的情景自然地聯繫起來。妙在詞人不寫情而寫景,寓情於景中。他不直接説自己酒醒之後如何寂寞孤悽,只是拈出在飄流的孤舟中所見所感的三種物象:岸邊的楊柳,黎明時的冷風,空中的殘月,心中那種悽哀悲苦的感情便充分地表現出來了。

柳——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風俗。折柳贈人是希望對方留下來。離別的人一見楊柳,就會想起離別時依依不捨的場面,心中就會湧起一縷縷離愁。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首開了詠柳寄情借柳傷別的先河

“一絲柳,一寸柔情”。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

閒愁最苦,休去倚危闌,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

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以柳襯情的名句。

柳——留。

月——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月是離合的象徵,何況是殘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詞人的愁思。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酒——

高興時杜甫説:“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感慨時曹操説:“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惜別時王維説:“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愁時李白説:“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孤獨時李白説:“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思念時蘇軾説:“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哀傷時李清照説:“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酒——愁,酒醒——愁來。離人借酒消愁,但舉杯消愁愁更愁,帳飲時已然無緒,更何況酒醒之後?此時,前晚“執手相看淚眼”的景象依然鮮明在心,而如今卻是形影相弔,前路“千里煙波”不知所終,只能離愛人越行越遠,可想而知詞人的心情。

3、小結: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五、開開心心的寫

1、概括本詞藝術特色。

借景抒情:寒蟬、長亭、驟雨、蘭舟、楊柳、曉風、殘月、煙波、暮靄、楚天。

虛實結合:“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描寫了離別時悽清的環境和兩人難捨難分的情景,寫的是 現實之景,是實寫。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想象中的別後所見景象和悽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虛寫。

本詩虛實結合,豐富了詩歌離別的內容,拓展了詩歌悽清的意境,渲染和強化了詩歌詞人與戀人離別時的傷感,孤獨,無奈的感情。

2.延伸拓展: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長亭送別,執手相看,柴門扶杖,生命總在演繹着悲歡離合的故事,而當我們輕輕敲開古典詩詞的門扉,不經意間就會發現一個個悽婉纏綿的動人故事,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了柳永的詞《雨霖鈴》,感受作者筆下哀婉動人的感情,請引用名言佳句回答下列問題。

(1)這對有情人分別時的心境是怎樣的?

參考: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年年柳色,霸陵傷別。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復愁。

(2)能不能説一兩句勸慰他們的話?

參考: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高中工作計劃 篇13

1、激發學習鬥志

鬥志是一種積極的情緒,也是一種有待開發的潛能,一旦引爆,就表現為強勁的力量。邱吉爾在他生命中的最後一次演講是在一所大學的畢業典禮上,在本來預計整個20分鐘的演講過程中,他只講了一句話,而且這句話的內容還是重複的,那就是:“永不放棄決不決不決不!”當時台下的學生們都被他這句簡單而有力的話深深地震憾住了,在二戰最慘烈的時候,如果不是憑藉着這樣一種精神去激勵英國人民奮勇抗敵,大不列顛可能早已變成納粹鐵蹄下的一片焦土。邱吉爾對英國青年學生這番講話,應該引起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思考。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要適時、適量的引爆學生的學習鬥志。

2、實施計劃學習

到了高中,學習行為要進行科學的管理,這種管理換一個名詞就是計劃學習。根據筆者的觀察和研究,善於管理學習的同學常常表現為善於計劃學習,為此筆者提出計劃學習這個概念。

計劃學習就是對整個學習過程和學習策略進行管理,從而實現對學習進行自主計劃的學習方式。計劃學習的實質是在學習中計劃,在計劃中學習,從而實現對學習實施有效的管理。從學習過程來看,一個完整無缺的學習過程,首先是從對學習進行計劃開始的。所以,計劃學習由這些環節構成:學習計劃—學習目標—學習等待—課堂學習—計劃筆記—鞏固筆記—完成作業—深入研究—反思學習—學習調整—新的學習計劃—學習目標學生學會了計劃學習,就學會自己控制自己,自己安排學習生活,就能夠做到勞逸結合。

計劃學習理論首先要求高中學生要學會制定計劃,從而對自己學習實施管理。從時段上來説,高中學生的計劃學習分為一天的計劃學習、一週的計劃學習、一個月的計劃學習和計劃複習迎考學習。對於一天的計劃學習,休息和休閒的計劃十分重要,高中學習的大部分壓力就要在其中進行消散。所以,計劃學習就要學會計劃休息,計劃休閒活動。實踐表明,那些學得輕鬆,學得有效的高中學生,往往得益於自己的“會學”和“會玩”,也就是説,在計劃學習時,他們已經將休閒和休息考慮進去了。處於亞學習狀態的學生,在當初實施時,計劃往往被老師打亂,或者感到時間不夠,導致計劃不能很好的實現。事實上,實施計劃學習並不全都能做到十全十美,學習計劃不能實現或者實現的不滿意,這是高中生經常發生的事情,但要記住,在一次計劃完成或者破壞之後,要立刻產生新的學習計劃。

3、學會積極等待

學習品質優秀的高中生,他們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常常處在一種積極等待的渴望狀態。在教學開始之前,優秀的同學已經準備好學習用具和書本,鞏固了上一節課學習的內容,預知道要學習內容的難度,心理上處於一種積極盼望、等待的心理狀態。這時,學生不僅知道重點聽什麼、記什麼,還知道哪些是比較難的,哪些是比較易的,能夠較早的進行難度預案,預設課後進行的“消難”方案。具備了這種狀態,就是時常所説的“我要學”的狀態;具備這種學習心理狀態,就能主動的和教師創設的教學平台自然的銜接,當教師進行新內容的講練時,學生自覺的進入學習情境,和教師心理產生共振。這要比教師已經開講,那些心還在課堂之外,遲遲的進不了教學情境,拿來不出書本用具,被動聽課的同學來説,學習心理意識要積極的多。

積極等待是一種學習態度,也是一種學習方法。它要比傳統的所謂預習內容要豐富的多。它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學習心理啟動快。一位優秀學生説:“老師教學開始的前幾分鐘往往十分重要,它揭示的是不僅僅是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還有解決的思路和方法以及相關的學習聯繫,如果這時緊緊地跟隨着教師,就能愉快一節課,輕鬆一整天。”事實上,課堂上學生不僅僅跟隨教師學習知識,打造能力,更多的是從教師那裏獲得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把握課堂重點難點的方法,課始幾分鐘的狀態往往決定了一節課的學習質量。而課結束前的兩分鐘,教師做的事情是對這一節課師生活動的濃縮和總結,特別是學習重點難點的強化提示應該充分重視,而接下來的作業佈置就是對這一節課的重點的鞏固

4、學會學習反思

高中生要學會學習反思。學習反思是高中學習系統中最為重要的策略。學習的好不好,方法對不對,怎麼提高效率常常是通過反思來實現的。因此,會不會學習,就表現為會不會反思。現代學習理論中,學習反思佔相當重要的地位。學生費盡心力學了,成績不好,主要是因為不會及時反思,從而不能實現學習調整。可以這樣説,高中學習反思伴隨着整個高中

學習過程,它既是學習內容,也是學習策略。會學習的同學大家認為他們學得十分輕鬆,原因就是他們會通過計劃反思來加快學習進程,提高學習質量。

我曾經在一所學校的牆壁上看到這樣的一句話:“沐浴晨光而來,今天要學什麼;踏着夕陽歸去,今天你學到了什麼。”這是學習反思的最好註解。可以這樣説,沒有反思,就沒有高中學生學習的突飛猛進。有效的學習,往往是通過反思來進行學習計劃調整和學習策略調整,包括學習動力和學習意志等。處於亞學習狀態的同學,也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就如同倒一杯水,他們也知道提起水壺往杯子裏倒,但倒多少不曾想,倒的是不是符合要求不反思,倒的不合要求應該如何補救不思考。而高中學習要求學生有高度的自覺意識,不斷的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在求得更好的學習調整,但處於亞學習狀態的同學,幾乎沒有這種習慣。現代學習心理學表明:及時反思是一種學習力,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學習策略。高中學習講究高效快捷,及時反思是高中生提高學習力的關鍵。這就要求學生不僅僅要有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敏捷的進行學習的學習力,同時,在學習過程中能快速討論、快速閲讀、快速反思。如果不能快自主反思,持續一段時間才發現自己已經十分落後,那麼想追趕同學已經有相當多的來不及。事實上,具備了及時快速的計劃反思心理意識,才能實現學習頻率上的“學習、學習、再學習”。面對眾多學科,大量的講義、筆記、上本作業,如果沒有快速高效的解決問題和處理作業的能力,沒有快速高效的反思意識,怎麼可以呢?因此,按計劃進行學習過程、學習效率和質量的反思,既能加快學習進程,又能提高學習質量。高中學生學習水平下降往往在這方面表現為不自知。

高中工作計劃 篇14

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要有計劃,先擬定一個計劃,然後按照計劃辦事。作為一個學生會主席,也不例外,所以我將我的學生會主席的工作計劃擬定如下:

一、指導思想: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抓好學生會內部基礎,鞏固各方面工作)

二、主要工作任務:

組織、引導各部門開展活動,創造良好的校園氛圍。

1、組織各班幹部、學生會幹部、各部門骨幹到大電教室,邀請領導開展知識講座。

2、為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定期開展活動。

3、實行學生幹部考核制度和獎懲辦法,提高學生幹部的組織紀律。

三、工作要點:

1、加強自身作風、制度建設。

2、督促配合舉辦“演講比賽”、“文藝匯演”、“才藝展示”等活動,創造活躍、和諧的校園氛圍。

3、着重以工作來宣傳學生會(多開展有意義的活動)。

4、協調各部之間的工作,營造各司其職、團結協作的氛圍。

5、落實完成學校交辦的各項工作。

四、實施戰略:

1、組織、配合各部門、社團加強自身建設,培養良好的工作作風,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

2、記者團(記者&攝影師)一個月出一份校刊。

(1)利用海報、板報同步發行。

(2)校刊發行到每一個班,每一個部門。

3、在開展的活動中融入更多的互動元素,使更大範圍內的同學感到學生會工作給他們帶來的快樂。

4、對學校佈置的突擊性工作,調動各方力量,全力以赴,按時完成。

備註:

(3)第二或第三週舉辦學生會舊幹部歡送會(主席團成員及各部部長聯合組織好)。

(4)設一個主席團祕書(責任:負責做好每次主席團成員及各部部長會議記錄,以及做好每次會議的通知等工作)。

(5)記者團招一名攝影師(責任:負責做好每次工作、會議的攝影及宣傳等工作)。

(6)每兩週討論一次近期工作重點(理清觀念、目的、制度以及工作的路徑方針)。

(7)發掘各部門的新一屆人才。(拓展視野,激發興趣,啟迪新的思想、新的思維方法)。

(8)工作需求:a、明確目標;b、編排有序;c、提升能力。

高中工作計劃 篇15

[本文定位]

本專題分為三個部分:“經典的力量”,“求學之道”和“從質疑到創新”。第一部分探討的重點是為什麼要閲讀經典作品;第二部分探討重點是讀書學習的作用和從師而學的基本原則。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基礎上,第三部分探討重點是獨立思考的重要性和思考的方法,研討質疑和創新的關係。三篇文章的關係,簡而言之也可以概括為“讀”--“學”--“思”。

通過有效的探討,讓學生從基本的“讀書求知”意識逐步上升為自我完善,服務人類的精神追求。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了解人獲取教養的途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2.學生探討閲讀經典作用,建立科學的學習方法。

[教學方法]

學生討論為主,教師適當引導。

[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

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德國作家。出生於德國西南部的小城卡爾夫的一個牧師家庭。自幼在濃重的宗教氣氛中長大,1891年,他通過“邦試”,考入毛爾布隆神學校。由於不堪忍受經院教育的摧殘,半年後逃離學校。這期間他遊歷許多城市,從事過多種職業。

在比較廣泛地接受東西方文化薰陶之後,1904年,墨塞發表了長篇小説《彼得卡門青特》,一舉成名,從此成為專業作家。這一年他在瑪麗結婚,移居巴登湖畔,埋頭寫作,1906年發表了長篇小説《在輪下》。這一時期的創作以浪漫主義詩歌、田園詩風格的抒情小説和流浪漢小説為主,作品洋溢着對童年和鄉土的思念之情,充滿對廣大自然和人類的愛,同時也表現了青年人的精神苦悶與追求。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墨塞的創作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他醉心於尼采哲學,求助於印度佛教和中國的老莊哲學,並對榮格的精神分析產生了深厚的興趣。他試圖從宗教、哲學和心理學方面探索人類精神解放的途徑。這時期的長篇小説有《克努爾普》(1916)、《德米爾》(1919)、《席特哈爾塔》(1922)、《荒原狼》(1927)和《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1930)等。這些書深受西方讀者的喜愛,得到極高的評價,其中《荒原狼》曾轟動歐美,被托馬斯曼譽為德國的《尢利西斯》。

30年代後,法西斯在德國猖獗,墨塞對社會前途陷入深深的懷疑與絕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從東西方宗教與哲學中尋求理想世界,《東方之行》(1932)、《玻璃球遊戲》(1943)正是這一時期追求與探索的結晶。

黑塞被稱為德國浪漫派最後一位騎士,這説明他在藝術上深受浪漫主義詩歌的影響。他熱愛大自然,厭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徵手法,文筆優美細膩;由於受精神分析影響,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領域裏進行挖掘探索,無畏而誠實地剖析內心,因此他的小説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由於他的富於靈感的作品具有遒勁的氣勢和洞察力,也為崇高的人道主義理想和高尚風格提供一個範例",黑塞獲諾貝爾文學獎。

二、問題探討:

1、黑塞在本文表述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文章認為讀書是獲得教養的主要途徑,讚美了讀書的作用,勸説人們用心研讀經典作品,在書籍中發現世界,認識社會,完善自我修養。

2、本文闡述“獲得教養的途徑--讀書”這一主題的整體思路是怎樣展開的?

第一段,簡説什麼是“真正的修養”。作者把它界定為“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義”,同時指出它是一種努力的過程,修養無功利目的,讀書是終生任務。為下文張本。

第二段至第五段,論述閲讀傑作的作用。作者認為獲得教養最重要的途徑之一,是研讀“世界文學”,再次強調讀書是為了完善自我,是為了使人生充實、高尚,有意義,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虛偽的慰藉”。

第六段和第七段,進一步闡述通過閲讀經典作品獲得教養的必要性。作者以兒童閲讀的不同發展趨向為例,形象地介紹層次不同的兩類閲讀。一種是“多數缺少天賦的人”,他們把閲讀當成自然而無足輕重的事,只能閲讀低俗的文字。一種是“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風魔”的少數人,始終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們的閲讀過程就是心智成長的過程,他們面前的世界越來越寬廣,從“幼兒園”變成“城市和國家”,直到變成“全世界”,變成“天上的樂園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文章用這樣的對比,再次強調為獲得教養而學習是精神的愉快,同時這種精神追求能不斷地進入新的境界。

文章最後,作者以自己的閲讀體驗為例,認為經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複閲讀,可以不斷地有所感悟,有所發現,懂得“精細、深入和舉一反三地閲讀”,就越能看出每一個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獨特性,--而這種感悟的過程,正是獲得教養的途徑。

3、作者論述什麼是真正的修養時認為真正的修養“目的不在於提高這種或那種能力和本領”,你如何理解?

修養無功利目的,讀書是終生任務。黑塞説“真正的修養不追求任何具體的目的”,又説教養就是對精神和心靈完善的追求,這兩句話並不矛盾。真正的修養不存在功利的企圖,正是為了“精神和心靈的自我完善”,而“具體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説的提高某種能力和本領。從人的生存來講,本領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畢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養或教養是生存的境界。

4、經典作品的作用為什麼不同一般?為什麼前輩學人總是提醒我們讀經典作品?

讀書學習,“讀什麼?”是個基本問題。作者認為閲讀經典是獲得教養的主要的途徑。通過閲讀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獲得鮮活的意識和理解,逐漸熟悉並掌握大師們的思想成果。經典既是民族與人類文化的結晶,也是語言藝術的典範,它代表一個時代人文和語文的頂峯。從獲得教養的目的出發,必須閲讀傑作。一個人在青少年時代所讀的書註定要影響他的一生,對他的人文素養構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決定他一生的審美追求。所以,人應當在學習的起始階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確立一生閲讀的方向。

(此問可進行延伸:每個時代都有不計其數的文學作品,為什麼很多東西被淘汰,無法流傳?有些文學作品轟動一時,為什麼才過了十來年就沒有人再提及?為什麼每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文學史?為什麼每個民族尊奉的作家往往也是世界的?如中國的屈原、司馬遷、李白、杜甫、蘇軾、曹雪芹和魯迅,俄羅斯的普希金、托爾斯泰,法國的司湯達、英國的莎士比亞、意大利的但丁、西班牙的塞萬提斯等,他們的作品,不但在本國流傳,也產生了世界的影響,滋養了無數的人。 )

5、為什麼黑塞認為“獲得教養必須以個性或人格的追求為前提”?

作者的這一見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文章指出讀書是心靈的追求,這個追求必須有對文明的熱愛,有對知識的敬重。之所以提出這一問題,是作者看到生活中存在着許多誘惑,存在着輕視讀書的現象,而即使是熱愛學習的人,對讀書的作用也會有誤解。(第四段中,作者特別指出“為數甚多的年輕人”輕視讀書的傾向。)作者建議讀書應該從基礎閲讀開始,在提高能力的同時要提高閲讀的層次,因為讀流行文學無法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教養。他認為一些人對閲讀傑作不願意花力氣、下功夫,是沒能正確認識讀書的目的,沒有認識到自我修養的追求,因而也不會發現傑作的價值。

6、黑塞認為“我們先得向傑作表明自己的價值,才會發現傑作的價值”,你如何理解?

這句話闡述的是閲讀的態度。閲讀傑作,特別是讀那些有久遠影響、有世界聲譽的傑作,要有崇敬之心,莊重之感,如果沒有一種敬重之心,是難以體會到傑作的偉大的。

黑塞闡明瞭一個認識,即問題不僅在於多讀,更在於“愛的閲讀”、“敬重知識”和 “心的教養”,--因為閲讀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教養,只有“用心”,閲讀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具體的閲讀方法上,作者主張“從自己能夠理解和喜愛的作品開始閲讀”,“需要我們認真對待,需要我們在讀的時候花力氣、下功夫”。

7、對經典作品為什麼要反覆閲讀?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過一些年都會對讀者呈現出新的、變化了的面貌,都將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喚起新的共鳴”,原因是什麼呢?你有過這樣的閲讀體驗嗎?請同學結合自己的閲讀經歷來談學會讀書,懂得運用自己的經驗深入閲讀,融會貫通,就能發現經典作品的獨特魅力。而人的經驗不斷增長,閲讀不斷地深入,就能不斷地能從名著中有所發現,這就是所謂的“常讀常新”。如《三國演義》是歷史小説,少年讀此書,可能僅僅為其中的情節人物所打動,而有了一定的修養和閲歷後,重讀此書,可能就會從歷史變遷、政治謀略、外交智慧等方面去解讀了。其他如《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等,高中時代重讀,體會和少年時代已經大不一樣,而人生每個時期都能從中汲取營養,這就是經典的力量。

高中工作計劃 篇16

李白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詩人之一,大家對他的詩詞著作也非常的瞭解。

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他性格豪邁,熱愛祖國山河,遊蹤遍及南北各地,寫出大量讚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他的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輕快,人們稱他為“詩仙”。李白的詩歌不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精神,而且從形象塑造、素材攝取、到體裁選擇和各種藝術手法的運用,無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藝術特徵。

豪放是李白詩歌的主要特徵。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際諸因素外,李白詩歌採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和體裁結構也是形成他豪放飄逸風格的重要原因。善於憑藉想象,以主觀現客觀是李白詩歌浪漫主義藝術手法的重要特徵。幾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運用多種多樣的想象。現實事物、自然景觀、神話傳説、歷史典故、夢中幻境,無不成為他想象的媒介。常藉助想象,超越時空,將現實與夢境、仙境,把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交織一起,再現客觀現實。他筆下的形象不是客觀現實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內心主觀世界的外化,藝術的真實。

李白的五七言絕句,更多地代表了他的詩歌清新明麗的風格。如《早發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廣陵》、《靜夜思》等,妙在“隻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遠。”這些膾炙人口的詩詞,無不體現出李白那獨特的風格。

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完美統一。他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中最鮮明的藝術特色。李白的詩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他與杜甫並稱為“大李杜”

李白那獨特的寫作風格,也使得詩句明傳百世。讓人感覺到詩聖的魅力所在。李白作為唐詩的代表,也體現了我國古代詩詞的獨特風格,鼎盛時期。他的作品是最好的體現。李白與唐詩也永遠無法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