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藝心得體會(精選16篇)

茶藝心得體會 篇1

常言:今朝有酒今朝醉;我言:今夜有書今夜閲。閲讀茶藝先生大美推薦的《品茶圖鑑》,忽然記起要寫課後感想,腦海裏浮現善壯和大美在美好生活館門口送別的身影,現在才覺知原來茶藝課已經結束了。因為不清楚還有哪支古琴曲與茶有關,我聽着《酒狂》,寫“茶道”課後心得體會。

茶藝心得體會(精選16篇)

為什麼來學茶藝?

因為朋友丁丁引領我體會陶瓷和香薰的文人閒情逸致,我才略知道這個世界裏有一些人以茶會友,召集茶席雅集;有的通過茶參禪悟道,有的堅持做一個傳統的茶人。現代工業化的浪潮裏,還有許多人炒作茶葉猶如股票。在這樣的背景中,我想初步認識茶與人的世界。

從技能方面,我想考個證,或者有一天在有關國際文化交流的工作裏用得上。前幾年,我在日本大阪附近短期學習交流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實踐,當地民間組織就安排我們欣賞了茶道。那時候,與日本翻譯分享有關宋茶和建盞的皮毛認知,我感受到那位翻譯對中國文化的敬意。我有迴歸傳統的願望,在行茶儀式裏,與各色人等分享傳統的茶道,大有無聲勝有聲的妙趣。

學到了什麼?

聽課的時候,我覺得很愜意,聽得興致盎然,感受到一個茶人的心態和氣質。對照之下,大美老師每次都講了3、4小時的內容,包括茶的產地、茶的歷史、茶的化學成分、茶的分類、日本茶道、品鑑茶質、4種行茶法。這些知識在四次課裏,固然屬蜻蜓點水,略泛一圈漣漪。

作為一個學生課後功夫,我主要把握幾點:1)閲讀《品茶圖鑑》,2)觀想行茶儀式的點點滴滴,3)鍛鍊腕力,4)三五人湊一起喝喝不同的茶,模擬品鑑,從眼耳鼻舌意身去品鑑:

(1)茶葉、茶湯、器皿色、

(2)水沸聲、沐霖甌杯的聲音

(3)水之味、茶之味、

(4)茶器特性

(5)茶葉、茶湯、茶底、杯底氣味

(6)口腔與喉嚨的各種味道、

(7)身體其他部位的反應。

謝謝真誠分享茶人知識和茶之感官世界的大美老師,我也很喜歡精緻的美好生活文化館。

茶藝心得體會 篇2

抱着"活到老,學到老"的心態參加了由岑溪市天晟茶業有限公司創辦的岑溪市首屆"茶藝師"培訓班,經過了兩個星期的學習和積累,可以説是受益匪淺。瞭解了茶最早起源於中國,有着五千年的歷史和豐厚的傳統文化和沉澱。中國不僅是茶葉的故鄉,還是最早種茶,製茶和飲茶的國家。

過去只知道綠茶、紅茶、花茶、龍井茶、烏龍茶這幾種茶,殊不知,茶的基本種類分為綠茶、紅茶、青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茶類,而龍井茶屬於綠茶這一分類。除此之外,它們的加工方法和沖泡方法都各有差異。

何為茶藝?茶藝是指泡茶和飲茶的技藝。泡茶的技巧,實際上是包括茶葉的識別,茶具的選擇,泡茶用水的選擇等。比如,沖泡綠茶要用玻璃杯,因為玻璃杯是透明的,且不容易吸香,用其泡茶可使茶之清香,嫩香充分顯露出來,也便於我們欣賞茶芽形態和茶湯的顏色。明代茶人張大覆在《梅花草堂筆談》就有寫到"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見水質能直接影響到茶質,泡茶的水質好壞,對茶葉的色、香、味,特別是對茶湯的滋味影響很大。而飲茶的技巧則是茶湯的品嚐,鑑賞,對它色、香、形、味、韻的體味。要泡好一杯茶,主要是要根據不同的茶類,加工方法,茶的特性,掌握好茶的用量,開水的温度,沖泡的時間。因此,可將茶水比例,開水温度,沖泡時間歸納為泡茶的三要素。

現如今,茶藝已經慢慢的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有客人來時都是以茶代禮,聚會時一起聊天喝茶,這些都與茶息息相關。其實,人生就像一杯茶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澀是它的歷程,清香是它的饋贈。但願中國的茶文化越來越發揚光大。

最後非常感謝茶業有限公司給大家帶來的這一次學習茶藝的機會,讓愛茶的人相聚一堂談天論地,也讓我的心慢慢沉澱下來,變成一個優雅的女子,而這只是剛剛開始,希望我們都能成為愛茶,懂茶,惜茶的人。

一期茶藝培訓優秀學員樑詩詩培訓心得

茶藝心得體會 篇3

學習《茶文化》這門課程,首先讓我學到的不是茶,而是禮。老師課前課後那真誠的鞠躬禮,讓我深感訝異和震憾,這禮彷彿彌合了老師與學生之間鴻溝,表明了我們不是單方面的傳授知識,而是在做思想上的交流。老師的這份恭敬之心,使我學會了恭敬與謙卑。在此,我深深地感謝我的老師,能作為您的其中一名學生,和您做思想上交流,我倍感榮幸!

在選修這門課之前,我對茶及茶文化的認識是淺薄的,是零碎的,而且我並也不認為這門課可以給我帶來什麼改變,我只是在修學分。但它卻給了我一份意外的驚喜,不僅讓我學到了很多關於茶方面的知識,還滿足並豐富了我的精神世界,陶冶了我的道德情操。下面是我在學習之後對茶文化的認識,及體會。

中國是茶的故鄉。“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區。”“寒夜客來茶當酒, 竹爐湯沸火初紅。”“若能杯酒比名淡,應信村茶比酒香。”“寒泉自換菖蒲水,活火閒煎橄欖茶。”······當我們吟誦這樣優美的詩句是,不禁也感歎茶在中國文化中的悠久歷史。茶葉在我們中國按原料和採摘季節可以分為春茶、夏茶、秋茶與冬茶;按成品茶葉的聚合狀態可以分為散茶、磚茶、末茶等;按成品幹茶具體形狀可以分為扁形茶、針形茶、片形茶、圓形茶、雀舌形茶、眉茶等;按茶樹自然生態環境可以分為高山茶、平地茶、有機茶等;按產地可以分為西湖龍井、黃山毛峯、南京雨花茶、安化松針、信陽毛尖、六安瓜片等;按茶樹品種可以分為如青茶中的“仙”、“烏龍”、“肉桂”、“大紅袍”、“奇蘭”、“鐵觀音”;按銷路可以分為內銷、邊銷、外銷茶、出口茶、僑銷茶;按包裝形式可以分為“袋泡茶”、“小包裝茶”“罐裝茶”;按加工程度可以分為初加工茶、精加工茶、再加工茶及深加工茶等;按初加工時茶樹鮮葉是否經過酶性氧化以及酶性氧化的程度可以分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青茶)、紅茶。

不同類型的茶葉的加工方式又不盡相同。如我們最熟悉的綠茶,是經過先讓鮮葉處理(攤放),水分散失,葉色由翠綠變暗綠色,葉質變軟,葉片體積變小等物理性狀。然後是殺青,殺青是利用在高温條件下,破壞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制止多酚類化合物的酶性氧化,保持綠葉清湯的品質特點。殺青要點是葉温迅速上升到80℃(多酚氧化酶喪失活性)葉色暗綠,葉質柔軟,折梗不斷,手捏成團,清香顯露。目前殺青多采用鍋式、槽式、滾筒式殺青機三種。再經過揉捻,揉捻是利用機械作用力使殺青葉受到推、壓、扭、拉和摩擦等多種外力的相互作用形成緊結的條索。揉捻還使葉片細胞損傷和組織破碎,使少量茶汁擠出,使幹茶外觀色澤柔潤有光澤。揉捻是炒青綠茶、烘青綠茶成條的重要工序。除了名優茶採用手揉外,大多采用揉捻機揉。最後是乾燥,乾燥是炒青綠茶與烘青綠茶加工的最後工序,其主要目的是蒸發水分、達到足幹、固定品質、便於貯藏;同時也有繼續做形和發展香氣的作用。而紅茶的加工卻是在綠茶加工的程序上,插入發酵工序。黃茶、黑茶等的加工程序也是同中有異,異種有同。

也許各民族的茶俗文化各異,對茶的品質評定以及茶的品飲藝術也稍有差別,但對茶道上的道德境界和精神世界的追求應該是一致的。我們中國的傳統美德仁、義、禮、智、信,以及所謂高雅、淡潔、雅志、廉儉等等,都是茶人將中庸、和諧引入茶文化的前提準備。只有好的人格才能實現中庸之道,高度的個人修養才能導致社會的完美和諧。中國人的性格就要像茶,清醒、理智、平和。茶雖然能給人一定的刺激,令人興奮,但它對人總體的效果則是親而不亂,嗜而敬之。茗飲最終能使人心靜,自省,使人能清醒看待自己,正確對待他人,冷靜地面對現實,這是與儒家倡導的中庸之道相吻合的。因此通過飲茶,營造一個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的和諧空間,達到互敬、互愛、互助的目的,從而創造出一種尊卑有序、上下和諧的理想社會環境。而且在茶事活動中,一切都要以自然為美,以樸素為美的標準,以及對“道法自然,返璞歸真”的精神追求。使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的解放,心境清靜、怡然、寂寞、無為,彷彿與宇宙相融合,昇華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都是相同的。

對於茶的瞭解只能説是紙上談兵,並沒有親身實踐。但對於茶文化中所倡導的精神,卻着實有切身體驗。茶文化中的“愛”與“定”,使我感觸良多。陽關撫摸着大地是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無幼以及人之幼”是愛;在他人有困難時,扶他一把是愛;就連給陌生人一個微笑都是愛。愛是無所不在的,只是有時我們會忽略它。老師説的對,我們心中不能有太多的怨恨,這會摧毀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我們要有愛,用愛去化解我們的怨,就像在冬季裏,眼前是一片蕭條的景象,但只要有愛,我們會看到,大地上的動植物只是在沉睡,到了明年春天,將會是一片奼紫嫣紅。在學會要擁有“愛”的同時,我也學會了“定”。記得在上

第一節課的時候,老師就明確地告訴我們,要以“平和,安定”的心態來上課,不要去想那紛紛擾擾的事。這就讓我的心靈有了歸屬。這一年是我第一次當班長,由於缺乏經驗,而且大大小小的事都要自己處理,年輕氣盛的我,難免會變得急躁,不安。但上了茶文化這門選修課後,我的急躁與不安慢慢平復下來,趨向平和。這不是我自己的感覺,是身邊的朋友對我説的,她們覺得我變得越來越沉着冷靜,遇到什麼事都能平和對待。只有我自己知道,是因為上了這門課程的原因。

茶文化這門課程不僅在思想上改變了我,而且還改變了我的人生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白族的三道茶。第一道茶,稱之為“苦茶”,。製作時,先將水燒開。再由司茶者將一隻小砂罐置於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熱後,隨即取適量茶葉放入罐內,並不停地轉動砂罐,使茶葉受熱均勻,待罐內茶葉“啪啪”作響,葉色轉黃,發出焦糖香時,立即注入已經燒沸的開水。主人將沸騰的茶水傾入茶盅,再用雙手舉盅獻給客人。由於這種茶經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聞起來焦香撲鼻,喝下去滋味苦澀,故而謂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飲而盡。寓意是“做人要能吃苦,或有吃苦的準備,在人生的道路上,往往是歷經各種磨難,才能成就大業。”第二道茶,稱之為“甜茶”。當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後,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與此同時,還得在茶盅中放入少許紅糖、薑片待煮好的茶湯傾入盅內八分滿為止。這樣沏成的茶,甜中帶香,甚是好喝,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麼事,只有吃得了苦,才會有甜香來”。第三道茶,稱之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雖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換成適量蜂蜜、少許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湯容量通常為六、七分滿。飲第三道茶時,一般是一邊晃動茶盅,使茶湯和佐料均勻混合;一邊口中“呼呼”作響,趁熱飲下。這杯茶,喝起來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無窮。它告誡人們,凡事要多“回味”,切記“先苦後甜的哲理”。這“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是白族人民對生活的理解,對生活的體驗,寓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是啊!人生莫過於如此!這是我們都懂的道理,但要真正去體會時,又有多少人明白箇中的哲理?

茶藝心得體會 篇4

6月15日下午的茶藝課主要是學習泡茶實踐,學員們拿着各自家中的好茶請孟老師點評介紹,孟老師首先一一講了這幾種茶的產地和起源,並對茶的挑選也做了介紹。

比如武夷山烏龍茶,有大紅袍、水金龜、白雞冠、半天腰(巖茶 閩北);綠茶中名為白茶的有安吉白茶、溧陽白茶、天目湖白茶;九龍窠是大紅袍的母樹所在地,於福建閩北“秀甲東南”的武夷山,茶樹生長在巖縫之中。烏龍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深受茶友喜愛。

今天聊一下這節課老師講的巖茶的沖泡方法及茶藝師和評茶員聞茶的方法,聞茶時要放到鼻子前嗅,很有技巧;沖泡時可以用紫砂壺,用100攝氏度的沸水沖泡,高沖水,十秒左右出湯,壺內不留餘水。

老師把帶來的高品質的傳統工藝正山小種示範沖泡給學員們品嚐,講了傳統工藝正山小種的起源,是(1609)明末清初年間,武夷山星村鎮一家茶廠正在加工一種綠茶,茶廠被軍隊佔領,等軍隊走後,茶廠人發現茶葉紅變了,扔了可惜於是用松枝點燃薰幹茶葉後運到廈門請茶商帶到國外去賣賣看,茶商運到荷蘭後,荷蘭人沒見過這種顏色的茶,因為他們以前一直買中國的綠茶,很好奇沖泡出紅的湯色的茶,品嚐後直説好喝,很快銷售一空。荷蘭人給這茶起名black tea,歐洲從此流行開來,這就是咱中國的紅茶。

現代工藝的正山小種就是茶葉不揉切不用松枝薰,十秒左右出湯。

學員們按照老師的授課要領沖泡實踐,進一步加深了學習領會的精髓,自然是一堂愉快的茶藝課。喝茶多了後,要補充點甜點類的食物哦,我第一次有醉茶的感覺。

今天就聊到這吧,敬請期待下節課學做檸檬茶、奶茶……

茶藝心得體會 篇5

因為個人對茶的喜愛,我報名學習了茶藝。

在7天的學習過程中,我對茶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無論是茶的歷史文化、茶的分類、喝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都是我之前所沒有了解過的。7天的學習即將結束,雖然當前我只是淺淺地學習了一些入門知識,但濃厚的茶興趣已被激發,我只迫不及待想要繼更深入的學習茶,讓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茶藝培訓學習開設這樣關於茶的培訓課程,不僅僅為我們學員教授了茶文化,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友平台。在當代社會,能有機會以茶會友,是很風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緣坐在一起學茶、品茶、賞茶、鑑茶,就好似古代文人騷客一般,喝茶談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愜意。

源於對“茶”的喜愛,懷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仰,終於將學習茶道的小夢想付諸於行了。

如中國傳統文化中任何一例皆淵源流長、博大精深,茶藝亦如此。初級班給了一把打開“茶道”這隻潘朵拉神盒的鑰匙,將原來飲茶的習慣及愛好的淺浮和模糊,引向明瞭,開啟更多愉悦之情。

短短几日的茶藝課程,接觸到淺略的中國茶文化理論,學習到綠茶泡法、生活泡法、紅茶泡法、閔式沖泡四款茶藝表演。因為原本對茶的喜愛,淺閲過茶藝相關的書籍,學習中對茶藝的閲讀便有了更多的渴求與熱情。在老師授課時,我們也渴望老師能傳授更多的知識,有時因為課時的原因,未能更為詳盡,我想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茶藝學習,對我來説,才是剛剛開始。

這學期的茶藝茶道課程向我們具體介紹了綠茶、紅茶、黃茶、白茶、烏龍茶、黑茶、花茶的知識,重點學習了綠茶、烏龍茶、花茶的泡製技巧和方法。因為在我的生活裏多以礦泉水和飲料,很少用到茶(尤其是烏龍茶和花茶),而且以往我泡茶也只是憑自己的感覺來沖泡,也存在着很多認識上的錯誤,沒能泡出一杯好茶的精髓。而通過這一學期茶藝茶道課程學習,很好的幫助我彌補了這一點不足,使我對茶、對茶藝有了新的認知和體會。現就我個人的茶藝心得總結如下:

一、綠茶

綠茶,是茶藝課程開始後所接觸學習的第一種茶。沒學習之前,還真的不知道自己以前泡的那些個綠茶都是一種浪費,簡直就是茶葉兑開水。我最欣賞綠茶的純與淳,綠色的芽葉乾淨清爽、柔淳的茶水清香寧神,能讓人卸下一身疲乏,舒緩身心,有種迴歸自然之感。

二、烏龍茶

烏龍茶是我從未接觸過的茶類,相較於綠茶和花茶來説,於我是最最陌生的一類。而在烏龍茶的實訓中,我擔任的是主泡。因為烏龍茶的泡製比較繁瑣,使我經常忘記一些步驟,所以它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一類茶。

最後我發現,它是最能鍛鍊人的心境的一類茶。因為無論時間多麼的有限,它還是得按照步驟一步步來,既不能增也絕不可減。就像我們的生活,生活裏無論你遇到多少困難,無論困難如何大、如何難以解決,無論所剩時間有多緊迫。事情還是得一件件來,問題還是得一個個解決。所以,浮躁的心難以泡出一杯好的烏龍茶。我覺得烏龍茶的茶盤就是一個縮小的人生,而我們練就的何嘗又不是一個張弛有度的人生。

三、花茶

“芳香四溢、倍感温馨”是我對花茶最直觀的印象。當桌前擺起花茶茶具,無論是清潔茶具、投茶沖泡還是提杯品茗,自始自終都有那麼一種如春天般的温暖圍繞在心頭,讓人能有種春日的盎然,無論心情、精神都頓覺美好。由於課程條件有限,在具體泡製時仍舊以綠茶茶葉代替,無法真正體會到花茶那甘甜的茶味兒、融暖的芳香,但我覺得在泡製時,只要我們心中懷以花茶,意入心,心入茶,杯中處處有甘甜,周身處處有花香。花茶的泡製讓我學會了感知,感知生命勃發的力量,感知生活裏那些温暖的美好。

綜上所述,這學期茶藝茶道課的學習讓我有了不小的收穫——泡茶,最貴乎“心”。當然我也深知茶藝並非僅靠一學期的學習就能練就的,所以在今後的生活中,我會繼續的練習。同時,希望每一個泡茶人,無論何時何地,都能以自己的心入茶,泡茶一杯屬於自己的好茶。

茶藝心得體會 篇6

我常常喝茶,但只是把它當做飲料而已。雖然有時會仔細品味一番,略能感覺不同茶湯之間的些許差異,但終因對茶瞭解甚少而不得要領。因此,也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品茶,茶道就更不必説了。在聽了羅蒙老師的講座之後,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也激發了我對茶文化的興趣。

對於品茶,分為三種境界。最初級的為識茶,即認識茶,是與“製茶”、“泡茶”相對應的名稱。識茶除了用眼識,還要用口嘗、用鼻嗅、用觸感。而這些對茶的認識除了用於市場上的買賣之外,重要的還在於享用,所以“識茶”尚包括了“評茶”、“賞茶”的內容在裏面。第二個境界為茶藝。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最高的境界乃茶道。茶道是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茶道是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來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在烹茶品茗的過程中,老師特別提醒要心靜(禪靜)。老師還引用老子的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語中的地道出了茶道修身養性之作用。

通過飲茶使人能夠得到一種精神的享受和愉悦,從而完成個性品德修養,在剎那間體會到廉、美、和、敬之真諦和永久,正所謂“道由心悟”當然意境很重要,有一個很好的意境,再加上人們用心靈去體悟茶道的玄妙感受,正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躍金”,有的“靜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淺魚讀月”;有的“月穿江底水無痕”;有的“江雲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無聲蛙自語”;有的“清江明月露禪心”。有的“疏枝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有的則“雨暗蒼江晚來晴,白雲明月露全真”。月只一輪,映像各異。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各個茶人由於個人的經歷和所處的環境不同,從而在心中對茶道自有不同的感悟,但有一點值得肯定,那就是返璞歸真,和誠處世,敬愛為人,珍愛人生。

第一次聽茶道的講座,不僅瞭解了很多關於茶道的知識,而且還喝到了老師親自泡的珍貴的茶,也很有幸得到老闆的贈茶。茶,不僅需要懂,更需要品,需要體悟。在以後的生活中,我想我肯定會不斷地瞭解茶,學會做一個懂茶、會喝茶的人,並以茶道悟人道。

茶藝心得體會 篇7

這個學期選了中國茶文化這門選修課,使我對我國的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又多 了一份瞭解,對中華文化多了一份熱愛,對我們中華民族多了一份敬仰與驕傲。 在品味中國茶文化中,我進一步體會到了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進深與源遠流長。

摘要: 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而茶文化指的是茶的人文科學,即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我國既是茶樹發源地,也是發現和利用茶葉最早的國家。歷史悠久,茶文化源遠流長。中國飲茶之久,茶區之廣,茶藝之精,名茶之多,品質之好,堪稱世界之最。中國茶文化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內容廣泛,包括自然科學,人文科學,茶文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結合。“清茶一杯”,“客來敬茗”,既有物質上的享受,又“精行儉德”,陶冶情操。代表高雅樸實的民族風尚。

關鍵詞:

物質文明 精神文明 傳統文化 內涵 形成與發展 茶道

正文:

茶文化的定義及內涵

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藝術、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出版等學科與行業,包

含茶葉專著、茶葉期刊、茶與詩詞、茶與歌舞、茶與小説、茶與美術、茶與婚禮、茶與祭祀、茶與禪教、茶與楹聯、茶與諺語、茶事掌故、茶與故事、飲茶習俗、茶藝表演、陶瓷茶具、茶館茶樓、沖泡技藝、茶食茶療、茶事博覽和茶事旅遊等廿一個方面。

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茶的發現大約在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已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在晉代、南北朝時期,隨着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脱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在唐代茶文化便形成了。780年陸羽著《茶經》,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誌。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幹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廷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繪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徒,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在明清時期,茶文化得到了普及。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微明的《惠山

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茶葉從1949年產的7500噸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噸。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1959年,全國名茶評比會中評選出了‘中國十大名茶’,包括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峯,廬山雲霧茶,六安瓜片,君山銀針,信陽毛尖,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祁門紅茶。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弘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華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抗州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着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屆,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台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舉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山的巖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湖北英山、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中國茶道

喝茶能靜心、靜神,有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身養性之功效,這與提倡“清靜、恬淡”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是一種以茶為主題的生活禮儀,也是一種修身

養性的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品茶,來修煉身心。

中國的茶道有悠遠的歷史淵源,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當時社會上茶宴是

一種很流行的社交活動。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宋代開創了「鬥茶」,「鬥茶」最早是以遊藝的形式出現在文人雅士之間。在南宋末期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 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 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因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手段。” 莊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説:“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説、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茶藝: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係等。茶道: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茶道禮儀最基本的是奉茶之道,也就是客户來訪馬上奉茶。奉茶前應先請教客人的喜好,如有點心招待,應先將點心端出,再奉茶,俗話説:酒滿茶半。奉茶時應注意:茶不要太滿,以七分滿為宜。水温不宜太燙,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燙傷。同時有兩位以上的訪客時,端出的茶色要均勻,並要配合茶盤端出,左手捧着茶盤底部右手扶着茶盤的邊緣。上茶時應從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帶微笑,眼睛注視對方並説:“這是您的茶,請慢用!”奉茶時應依職位的高低順序先端給職位高的客人,再依職位高低端給自己公司的同仁。

茶文化的作用

茶文化對現代社會的作用主要有五個方面:

1.茶文化以德為中心,重視人的羣體價值,倡導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主張義重於利,注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提倡對人尊敬,重視修生養德,有利於人的心態平衡,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質;

2.茶文化是應付人生挑戰的益友。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市場競爭下,緊張的工作、應酬、複雜的人際關係,以及各類依附在人們身上的壓力不輕。參與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鬆一番,以應付人生的挑戰,香港茶樓的這個作用十分顯著;

3.有利於社區文明建設 。經濟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後,社會風氣不能污濁,道德不能淪喪和醜惡。改革開放後茶文化的傳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變社會不正當消費活動、創建精神文明、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

4.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顯。茶文化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康樂性,品嚐名茶、茶具、茶點,觀看茶俗茶藝,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5.促進開放,推進國際文化交流。國際茶文化的頻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國界,廣交天下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

茶藝心得體會 篇8

我常常喝茶,但只是把它當做飲料而已。雖然有時會仔細品味一番,略能感覺不同茶湯之間的些許差異,但終因對茶瞭解甚少而不得要領。因此,也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品茶,茶道就更不必説了。在聽了羅蒙老師的講座之後,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也激發了我對茶文化的興趣。

對於品茶,分為三種境界。最初級的為識茶,即認識茶,是與“製茶”、“泡茶”相對應的名稱。識茶除了用眼識,還要用口嘗、用鼻嗅、用觸感。而這些對茶的認識除了用於市場上的買賣之外,重要的還在於享用,所以“識茶”尚包括了“評茶”、“賞茶”的內容在裏面。第二個境界為茶藝。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最高的境界乃茶道。茶道是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茶道是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來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在烹茶品茗的過程中,老師特別提醒要心靜(禪靜)。老師還引用老子的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語中的地道出了茶道修身養性之作用。

通過飲茶使人能夠得到一種精神的享受和愉悦,從而完成個性品德修養,在剎那間體會到廉、美、和、敬之真諦和永久,正所謂“道由心悟”當然意境很重要,有一個很好的意境,再加上人們用心靈去體悟茶道的玄妙感受,正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躍金”,有的“靜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淺魚讀月”;有的“月穿江底水無痕”;有的“江雲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無聲蛙自語”;有的“清江明月露禪心”。有的“疏枝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有的則“雨暗蒼江晚來晴,白雲明月露全真”。月只一輪,映像各異。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各個茶人由於個人的經歷和所處的環境不同,從而在心中對茶道自有不同的感悟,但有一點值得肯定,那就是返璞歸真,和誠處世,敬愛為人,珍愛人生。

第一次聽茶道的講座,不僅瞭解了很多關於茶道的知識,而且還喝到了老師親自泡的珍貴的茶,也很有幸得到老闆的贈茶。茶,不僅需要懂,更需要品,需要體悟。在以後的生活中,我想我肯定會不斷地瞭解茶,學會做一個懂茶、會喝茶的人,並以茶道悟人道。

茶藝心得體會 篇9

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 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 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 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與宗教結緣。茶藝包 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 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 感染力。

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 茶的滋味。

茶道,烹茶飲茶的藝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 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 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 與提倡“清靜、 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 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茶分六種:紅茶、綠茶、黑茶、黃茶、青茶(烏龍茶)和白茶。

茶道,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 一種飲茶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 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 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 稱為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是承唐宋遺風。

這學期的茶藝茶道課程向我們具體介紹了綠茶、紅茶、黃茶、白茶、烏龍茶、黑 茶、花茶的知識,重點學習了綠茶、烏龍茶、花茶的泡製技巧和方法。因為在我 的生活裏多以礦泉水和飲料,很少用到茶(尤其是烏龍茶和花茶) ,而且以往我 泡茶也只是憑自己的感覺來沖泡,也存在着很多認識上的錯誤,沒能泡出一杯好 茶的精髓。

而通過這一學期茶藝茶道課程學習, 很好的幫助我彌補了這一點不足, 使我對茶、 對茶藝有了新的認知和體會。

現就我個人的茶藝心得總結如下

一、 綠茶 綠茶,是茶藝課程開始後所接觸學習的第一種茶。沒學習之前,還真的不 知道自己以前泡的那些個綠茶都是一種浪費,簡直就是茶葉兑開水。我最欣賞綠 茶的純與淳, 綠色的芽葉乾淨清爽、 柔淳的茶水清香寧神, 能讓人卸下一身疲乏, 舒緩身心,有種迴歸自然之感。

二、烏龍茶 烏龍茶是我從未接觸過的茶類, 相較於綠茶和花茶來説,於我是最最陌生的一類。而在烏龍茶的實訓中,我擔任 的是主泡。因為烏龍茶的泡製比較繁瑣,使我經常忘記一些步驟,所以它是令我 印象最深的一類茶。

最後我發現,它是最能鍛鍊人的心境的一類茶。因為無論 時間多麼的有限,它還是得按照步驟一步步來,既不能增也絕不可減。就像我們 的生活,生活裏無論你遇到多少困難,無論困難如何大、如何難以解決,無論所 剩時間有多緊迫。事情還是得一件件來,問題還是得一個個解決。所以,浮躁的 心難以泡出一杯好的烏龍茶。

我覺得烏龍茶的茶盤就是一個縮小的人生,而我們 練就的何嘗又不是一個張弛有度的人生。

三、花茶 “芳香四溢、倍感温馨” 是我對花茶最直觀的印象。當桌前擺起花茶茶具,無論是清潔茶具、投茶沖泡還 是提杯品茗, 自始自終都有那麼一種如春天般的温暖圍繞在心頭,讓人能有種春 日的盎然,無論心情、精神都頓覺美好。由於課程條件有限,在具體泡製時仍舊 以綠茶茶葉代替,無法真正體會到花茶那甘甜的茶味兒、融暖的芳香,但我覺得 在泡製時,只要我們心中懷以花茶,意入心,心入茶,杯中處處有甘甜,周身處 處有花香。花茶的泡製讓我學會了感知,感知生命勃發的力量,感知生活裏那些 温暖的美好。

綜上所述, 這學期茶藝茶道課的學習讓我有了不小的收穫——泡 茶,最貴乎“心” 。當然我也深知茶藝並非僅靠一學期的學習就能練就的,所以 在今後的生活中,我會繼續的練習。同時,希望每一個泡茶人,無論何時何地, 都能以自己的心入茶,泡茶一杯屬於自己的好茶。

茶藝心得體會 篇10

因為個人對茶的喜愛以及今後要從事茶銷售這一行業,報名學習了茶藝。

學習過程中,我對茶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無論是茶的歷史文化、茶的分類、喝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都是我之前所沒有了解過的。現在是淺淺地學習了一些入門知識,但濃厚的茶興趣已被激發,我只迫不及待想要繼更深入的學習茶,讓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在當代社會,能有機會以茶會友,是很風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緣坐在一起學茶、品茶、賞茶、鑑茶,喝茶談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愜意。

如中國傳統文化中任何一例皆淵源流長、博大精深,茶藝亦如此。初級班給了一把打開“茶道”這隻潘朵拉神盒的鑰匙,將原來飲茶的習慣及愛好的淺浮和模糊,引向明瞭,開啟更多愉悦之情。

短短几日的茶藝課程,接觸到淺略的中國茶文化理論,學習到綠茶泡法、生活泡法茶藝表演。因為原本對茶的喜愛,淺閲過茶藝相關的書籍,學習中對茶藝的閲讀便有了更多的渴求與熱情。在老師授課時,我們也渴望老師能傳授更多的知識,我想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茶藝學習,對我來説,才是剛剛開始。

茶藝心得體會 篇11

下午剛走進愛心茶藝室,就被裏面的佈置深深吸引住了,想着會是什麼樣的老師來教我們呢?有種躍躍欲試的衝動。坐下不久,老師就來來,老師一身紫色旗袍,穿出女性的柔美,有一種高雅的氣質,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首先開始是理論課,老師向我們介紹了茶對我們身體的好處,喝茶的必要性,茶相關的一些文化。茶是我們雲南最有特色東西之一,也是經濟支柱之一,我們作為一個雲南人,是不是應該瞭解茶、喝茶,來支持我省的經濟發展。我覺得非常的有道理,我們應該做個愛省的人。

老師其中提到聘禮必須要有茶,因為茶四季常綠,成年移栽後不容易存活,代表着一心一意、至死不移的愛情和承載者人們希望一對新人能白首偕老的美好祝願,這是多麼感人的意義呀!使我對茶又更多一層的理解。茶在生活中是很常見,它可以跟柴米油鹽放在一起,也可上到廳堂上招待客人,我們做人也要像茶一樣,下的廚房,上得廳堂。還有其中老師説過這樣一句話:"人生不光是追求,還有吸引,你若盛開,蝴蝶自來,"它告訴我們人生不能一直追逐者別人的步伐走,盲目跟風,要懂得自我提升,要懂得創造自我品牌,你若足夠好,自然會吸引來別人對你的投資和心思,就像學茶一樣,不是隻有漂亮的人能學,只要你想,你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提升自我,變得越來越好,自然會變得漂亮和有氣質的。

最後開始實踐,老師先展示了一遍給我們看,然後就是我們自己操作,我們看着老師操作是如此的輕鬆,但是到我們的時候卻是錯誤百出,我們知道了泡茶要做好是如此不易,明白古人曾説的:"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一句話的內涵所在。但是因為我們小組有一個茶學院的學姐,所以我們每個都學姐的指導下操作了一遍泡茶技術。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錯誤,但是學姐從未失去耐心,我們的每一步,她都認真的看着,並細心的指導我們,糾正我們的錯誤,感謝認真負責的學姐。我們小組的人也特別好,到後面,其它小組開始蠢蠢欲動,我們小組不為所動,繼續泡茶。甚至到最後,其它小組的人都走了,但是我們小組的還剩倆個沒操作,我們每一個人都沒提要走,都是一直等到了所以人操作完,才起身收東西要走,這既表現出了對別人的尊重,也是我們做人的基本道理,做人不能太自私只顧自己,不管別人,這樣可能會失去很多美好的東西。感謝小組中每個的不放棄,不拋棄,尊重每個人。

茶藝心得體會 篇12

插花是一門藝術,泡茶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心態,都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只要用心去體會,便會收穫很多。

插花課上了解了花的品種,很多詩人喜歡菊花,看重的是它歷盡風霜而堅貞不屈的高尚品格。杜甫曾説“寒花開已盡,菊蕊獨盈枝”。元稹説得更直接:“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後更無花。”這兩句詩抒寫了自己的愛菊之情,盛讚菊花的堅貞品格。花也有自己的精神,瞭解的花不同個性。

插花的方法也是各種各樣,插花藝術雖與雕像、盆景、造園。建築等藝術學科有很多共同之處,但也有其自己的特點。插花特點時間性強,隨意性強,裝飾性強,總之插花藝術是最接近生活環境、最容易被人們所接受的一種美化方式,一種藝術修養及文化娛樂的活動。插花的選材也很重要,考慮的是插花的目的和用途,還有個人喜好與創作風格挑選花材。挑選花材是創作的開始,是藝術構思的過程,所以不是盲目的。

插花的歷史很是悠長,日本花道起源於中國,不僅流派眾多,花型有特色,技藝高妙,而且活動面很廣,其國內上下和世界各地,都有日本花道各大流派的分支機構,隨起源與中國,但卻演化成日本大和名族特有的傳統文化藝術之一,並且早已走向世界。

中國的插花種類,按照不同的容器、應用方式和特殊形式,有瓶式、盆式、筒式、野味式、掛掉式、盆景式等。中國插花藝術在汲取各國,各地區插花藝術的精華中,逐漸成熟起來。

花藝茶道中茶文化是必要的,茶文化包括茶葉品評技法、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與宗教結緣。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居民都喜愛品茗。有的地方把飲茶品茗作為一種藝術享受來推廣。各國的飲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國人民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

茶的種類各式各樣,茶樹適合生長在熱帶或亞熱帶,屬氣候温和,雨量充沛,濕度高,光照適中,土壤肥沃的地方。中國茶葉產量很多,產地覆蓋20個省區。茶葉採集後必須進行的特定加工,包括揉捻、發酵、乾燥等,這些步驟決定了各類茶葉在色、香、味、形的質量。由於產地品種和製作方法的不同,各地出產了許多茶葉品種。依據製造方法和質量,大概將茶葉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和花茶類。

泡茶是一門技藝,品茶則是一種精神和物質的雙重享受,先説泡茶。泡茶看似簡單.其實大有講究。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對泡茶有一段十分生動的描寫:賈母、寶玉、黛玉等一行來到櫳翠庵,妙玉親手泡茶待客,她為賈母用舊年積存的雨水泡了“老君眉”,盛在五彩小蓋盅裏;而對寶玉、黛玉、寶釵更是另眼相待.泡茶用的水竟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裝入甕中埋入地下,今夏才開的”。茶具則全是古代的珍玩,其講究的程度真是令人大開眼界。茶葉,是確保沖泡好茶的物質基礎。不同的茶葉具有不同的滋味和功效,因此每人可根據自身的喜好與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茶葉。茶葉的用量與用水要有一定的比例,否則沖泡出來的茶湯過濃過淡都不相宜。水,是茶葉滋味和內含有益成分的載體。茶的色、香、味和各種營養保健物質,都要溶於水後,才能供人享用。清人在(梅花草堂筆談)中説:‘茶情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八分之水,遇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因此好茶必須配以好水。茶具,能保持茶葉的香與味,襯托出茶葉的色與形,而且其本身往往還有藝術欣賞價值,因此是泡茶時不容忽視的一個環節。尤其是用茶待客時,就更必須精心挑選茶具,以體現對客人的熱情和尊重。茶具的種類很多、特點各異,常用的有瓷器茶具、紫砂茶具、玻璃茶具等。瓷器茶具有白瓷和青瓷等品種,它不吸水,傳熱、保温性適中,白瓷茶具還能準確地反映出茶湯的色澤,其外觀常繪有各種色彩的圖案和紋飾。無論是白瓷還是青瓷,都極有觀賞價值。紫砂茶具質地緻密堅硬,但有一定的透氣性,因此能保持茶的本色,夏天也不易變質,紫砂茶具傳熱緩慢,既不會燙手,又利於保温;尤其是造型千姿百態,藝術價值極高,近年來成了茶人和收藏者的新寵。玻璃茶具價廉、透明,用來沖泡銀針、碧螺春等名優茶,茶葉經浸泡後,在水中舒展、翻滾的情景,可一覽無遺,極具觀賞性。

説品茶。“品”字包含品評、鑑賞、仔細體驗茶給人帶來的精神和物質享受的意思。唐人寫的的“七碗茶詩”説:“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壯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眼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對飲茶的體驗可以説達到極致。除了第一碗是生理體驗外,其餘的均是心理感受,七碗茶喝過,他已經飄飄欲仙了。

品茶大致包括聞香、辨形、觀色、品味四個環節。

聞香分為幹嗅、熱嗅和冷嗅。即先嗅幹茶,幹茶有的清香,有的甜香,有的焦香,應在沖泡前進行。熱嗅是沖泡後嗅茶湯的香氣,花茶除了茶香外,還有不同的天然花香。冷嗅則在茶場冷卻後進行,這時可以嗅到原來被芳香物掩蓋着的其他氣味。

辨形是觀察茶葉在沖泡後的形狀變化,茶經水浸泡。逐漸恢復了鮮葉的原始形狀,一些原料細嫩的名優茶,芽葉在茶湯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有的茶沖泡後,芽葉在杯中沉浮起降,上下翻滾,煞是好看。

觀色主要是欣賞茶湯的顏色。茶湯隨着茶葉內含物質的滲出,會不斷改變顏色,常是由淺入深;不同的茶類又會形成不同的顏色。有的黃綠,有的橙黃,有的淺紅,有的暗紅等等。同一種茶葉,由於使用不同的茶具和衝飽用水,茶湯也會出現色澤上的差異。宋代貴白茶,使用黑色茶盞,以襯托茶色,這種因茶擇具的做法,也推動了茶具生產和製作工藝的發展。

品味是通過舌的味覺器官來感受茶的美妙趣味。不同的茶類有不同的滋味,如有的濃烈,有的清和,有的鮮爽,有的醇厚,都會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

總而言之,我想説的是,花藝與茶道學習讓我可以相信美麗,創造自信,感悟生活,感恩生命。

茶藝心得體會 篇13

20__年 8 月 18 日至 9 月 2 日, 我接受了為期半個月的中級茶藝師培 訓。通過半個月的學習,我從態度上、文化素養上、操作技能上、教學能力 上得到了全面的提高。現總結如下

一、從態度深刻體會了中國茶文化的核心“和”“敬” 、 。未參加中級茶 藝師培訓之前,我對茶藝師的瞭解是“掌握了一套規範的泡茶技能,能對客 人進行茶藝表演與服務” ,但隨着學習的深入,我懂得,茶藝師不僅要有專 業技能與服務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習茶、事茶陶冶情操,傳承併發揚我國 的茶文化。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茶藝師,首先要有平和、恬然的心境,對茶 的珍視和對茶人的尊敬。

二、提升了專業素養。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千年的茶 文化歷史,使茶文化己深深滲透進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及至唐代“自從 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 ,我國茶文化體系形成,並使之傳播四海。

茶文化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滲透,互融互補。首先與儒家思想的“禮” 。儒 家思想是以孔、孟為代表,以中庸為核心的思想文化體系。我國茶文化中清 新、自然、達觀、熱情、好客的精神即是儒家思想最鮮明、充分、客觀而實 際的表達。其次與佛家思想的“悟” 。茶與佛的核羽是“茶禪一味”的理念。

禪,意為“坐禪”“靜慮” 、 。禪宗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通過品茶、 喝茶提神、清心、去欲。再次與道家思想的“無為” ,道家思想追求“天人 合一” ,茶文化中視茶為天地自然之精華,為“天含之,地載之,人育之” 之靈物,從而在製茶、烹茶、品茶過程中,追求美感,追求意境,追求哲理。 三、提高了茶藝服務操作技能。在 16 天的學習中,共學習了茶的營養 成分與功效,烏龍茶、紅茶、黑茶、綠茶、花茶的沖泡程序,每道泡茶程序 都經過了反覆的觀摩、練習、考試。

四、提高了教學能力。此次培訓中,我作為一個教師不僅努力學習專業 知識,而且用心觀察農大茶藝實驗室的建設,各位老師的授課風格,收集了 一些教學文字與影像資料,對我院旅遊管理專業的《茶藝服務》課程教學與 學生的專業技能指導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茶藝心得體會 篇14

茶源於中國,講求和,美,禮,仁等,是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諧,通過茶藝活動的過程感悟人生,修身養性,追求自然的目的,讓我學會如何協調和平衡,愛惜自己,感恩社會,回報社會。

茶藝是一門藝術,一種修養,體現和諧,優雅,仁,德,誠,真,茶藝源於遠古卻不失時尚,茶藝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

以茶養生,以茶悟道,做一個優雅德,有內涵德,健康的人,這是我學習茶藝的第一步。

一;我們人類終極追求的是擁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靈。

二;我們人類嚮往的目標是享受生活,豐富生活,熱愛生活,不斷的提高生活品質。

三;我們人類希望的事業是自由擇業,開心就業,浪漫就業,做終身喜愛而樂之不疲的事業。

這種完美的人生,只有在茶藝中垂手可得。

隨着現在社會經濟不斷的發展,茶葉的需求量不斷的日益增大,近幾年來的表現尤為突出,可是對茶藝師的中,高級人才卻很短缺,能夠擁有茶藝師職業資格證書的人不多,以現在的發展趨勢來看,未來茶藝師的需求量會超出我們的想象,茶葉現在已遠銷海外,連外國的朋友們也都被中國的茶藝的神祕,魅力的迷人所吸引。

現在‘以茶會友’的社會,用茶讓人與人之間可以無界限的交流,用真誠,坦誠的心交流,不管是在事業中,競爭中,在品茶,應用茶的環境,去做任何事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的,一個舉止優雅的茶藝師,舒緩的音樂靜靜的流淌,共同營造出一幅寧靜祥和的休閒場景,會讓現在在忙碌的生活中人們有一個很好的放鬆,舒心的空間。

全職的太太們,擁有良好的教育背景,雄厚的經濟實力,充裕的時間,可以將茶藝作為提高自身修養,結交志同道合朋友的途徑,還可以讓在打拼的先生們帶來全新的休閒體驗,讓他們在忙碌後忘記了疲憊,優雅而有內涵的全職太太們籍着茶藝尋求一塊靜溢與超然的心靈空間。健康,綠色,環保是茶藝致力於推廣的方向,引導人的思維,開拓人視野,豐富人的精神。

茶藝師是現在社會與未來社會所空缺的瓶頸,也是一個很好的創業空間,在幫助別人享受人生的同時也幫助自身創建美好的人生,利人利已,何樂不為?希望那些愛好茶,茶藝,想懂的茶,茶藝的朋友,你的人生就從今天大步的邁開吧.

茶藝心得體會 篇15

從小到大一直在喝茶,卻都是基於簡單的生理需求,就像餓了就要吃飯、冷了就要添衣一樣,雖然對於茶道一直心嚮往之,對茶道更豐富的內涵我卻基本沒有了解,這學期的茶道課為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由於報名的人太多,我沒有機會親身實踐,但是現場觀摩也讓我有了很多的體會。

在上課開始時,老師為我們講解了許多關於茶的知識,包括茶的由來、分佈、種類、文化內涵以及和醫學、植物學等學科的緊密聯繫等,豐富了我們對茶的認識。老師還親自示範泡了一壺茶,並讓同學們也嘗試了一下,最後讓我們一起品他們泡的茶,讓我們體會有什麼區別。我們發現老師泡的茶無論是色澤還是香味都要更加濃郁,續水後茶的味道也沒有減少多少,而同學們泡的茶在色澤和香氣上也要差很多。老師告訴我們,茶道與養生一樣,強調眼耳鼻舌身的協調,泡茶就像為人處世,不能太過急躁,茶葉也是有靈氣的,在加水的時候不能直接加到茶葉上,而應該沿着杯壁加進去,讓茶葉在水裏翻滾、發散,只有這樣才能讓茶葉充分“激活”,而同學們往往倒水的時候比較急躁,直接倒到茶葉上把茶葉內部的細胞都給破壞了。老師把為人處世的道理通過茶道向我們闡述,同學們都受到了觸動,明白了泡茶同時也是一個修身養性的過程,而接下來的親身實踐更讓同學們深刻的領悟到這個道理。

泡茶時需要跪坐、淨手、小心動手,這些都強調泡茶時一絲不苟的態度。在現在這個快速的網絡社會,每天接受數不盡的信息,受到各種事物的干擾,我們已經很難完全靜下心來認真做一件事情,而茶道就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很好的機會。拋開網絡,放下手機,和老師、同學一起坐好,互相注視,頓時就有了濃濃的人情味,傳統的交往方式彷彿一下子又回到了我們身邊。插花、焚香、鼻吸口呼,排除一切的雜念,身心也回覆到空靈的狀態,讓我們可以好好體會茶道的深刻內涵。

茶者,飲也;茶道者,飲食處世之道也。為人處世的道理就體現在茶道的每一個細節當中。傳遞點火器時點火口朝向自己,愛護也;奉茶時放低身子,謙遜也。正襟危坐,一絲不苟,本來就體現着對客人、對朋友的尊重,在看到對方喝到自己親手泡製的茶時,心情一下好了很多。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奉人香茶,心留温暖。人與人的距離在奉茶的過程中一下子就拉近了。泡茶的過程不僅是一個修身養性的過程,也是加深情誼的過程,茶道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熱情、謙遜、友愛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也許這就是幾千年來茶道源遠流長的祕密之所在吧。

上課的時間很短,只有不到兩個小時,而我們學到的東西卻很多。心神不定時,泡上一壺好茶,品茶思人,感受情誼的温暖。

茶藝心得體會 篇16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盞清茗酬知音。”今天,我們來到大連市沙河口區中學生勞技中心學習茶藝。伴隨着音箱中的悠悠古琴聲,我們走進了茶藝課堂。

桌子上擺着全套茶具,各種茶具大小不一,形狀各異。“今天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來認識茶具”老師的聲音不緊不慢。接着,她向我們介紹了各種茶具的名稱及用法,我們的臉上漸漸露出難色,不時有同學悄悄的説:“真麻煩!”

老師的桌子上也擺了一套茶具,我們六個組長先和老師一起學習。

第一項工作是暖杯。只見老師輕輕拿起壺蓋繞開茶盤放在固定的茶墊上,接着拿起隨手泡高高的向茶壺由裏至外沖水,稱為“高衝”,最後把蓋子繞原路蓋回。左手持茶巾,右手託茶壺,將聞香杯與茶杯用壺自內向外倒上七分滿的水,10~15秒後用竹夾將杯裏的水一一倒進茶盂。雖然我們都很認真地學,但終究是第一次接觸它,錯誤接二連三的出現:“咣噹”!第三組的茶杯沒夾好掉在桌子上了,幸好沒有碎。我正拿起隨手泡想要倒水。“你還沒拿開壺蓋!”我的組員着急地説。我吐了一下舌頭,放下隨手泡,打開壺蓋,正當我又一次想往茶杯裏倒水時,“茶巾!茶巾!左手持茶巾!”我的組員又一次提醒我。我只好再一次放下隨手泡,拿起茶巾。心裏想:“真麻煩!”其他組也沒有好到哪裏去,要不就是這一步忘記,或者是那一步出錯。老師一切看在眼裏,微笑不語。

接下來是泡茶與敬茶。我們動作越來越熟練,錯誤也越來越少。六個組員輪着來,每個人都有了一次嘗試的機會。喝到自己親手泡的茶,似乎鐵觀音那一絲絲苦味也被心中成功的甜蜜所代替了。

喝到茶的那一瞬間,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古時文雅居士們品茶的情景:三次泡茶,唯有最後一次最醇香,最甜美,最入味。輕輕拿起托盤,夾起茶杯與聞香杯,由外至內,由友人至自已,何不體現了“謙讓”這一品質?一桌的人靜靜地嗅香,靜靜的品味。他們臉上的那種平靜,恬適,超然而滿足的感覺,穿越了時空,重新體現在了我們的臉上。前時那種不耐煩和失敗帶來的陰霾心理一下子被悠悠茶香掃清了。原來之前的種.種努力就是為了現在這杯至香至醇的清茶!

茶分三品,一品茶香,二品茶味,三品如茶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