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調研報告範文4篇

本文目錄民生調研報告範文縣文化體育事業統籌城鄉發展關注民生狀況調研報告物價對社區居民生活影響調研報告經濟社會發展注重民生保障調研報告

為更好地貫徹落實縣檔案局《關於加強民生檔案工作的意見》,充分發揮檔案工作在服務民生、改善民生、構建和諧一市過程中的作用。前階段,我們根據縣裏《關於開展民生檔案執法檢查的通知》的具體要求,對本單位民生檔案工作情況進行了全面的自查,現將具體情況彙報如下:

民生調研報告範文4篇

一、我鎮民生檔案工作現狀

1、十分重視檔案工作。我鎮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做好檔案工作。近年來,我們充分認識到民生檔案在依法行政中的作用,因此,也逐步把民生檔案作為檔案工作的重點來抓。首先在組織上加強領導,明確職責。積極調整建立鎮檔案工作領導小組,由黨委副書記擔任組長,專人負責檔案管理工作。同時,把這項工作納入了相關職能辦公室和人員的崗位責任和年度考核。其次是抓好檔案的及時歸檔和統一管理。XX年,我鎮被縣裏列為村級檔案鎮代管創建示範點,通過近幾年的收集,各村檔案基本歸檔到鎮裏,特別是各村山林承包(延包)、流轉、變更等合同方面的民生檔案,作了全面收集,並統一歸檔保管,使這部分檔案得到了較完整的保存,為更好的服務和利用打下基礎。在鎮機關檔案管理方面,我們打破了以往只重視“文書檔案”的觀念,把收集歸檔的檔案延伸到各線、各塊的台賬資料,歸檔後統一存到鎮綜合檔案室保管,如低保、計生等民生檔案。

2、檔案基礎業務建設得到加強。制定了檔案立卷類目、歸檔範圍、保管期限表,對於相關業務辦公室人員和管理人員,我們邀請縣檔案局專業人員來給予業務培訓,確保各類檔案齊全完整歸檔和規範整理。如去年我們在收集村級檔案歸檔時,由於業務上不是很熟悉,就專門邀請了縣檔案局有關人員來給予業務上培訓,通過培訓,使相關人員掌握了歸檔製作流程,確保了檔案歸檔的規範和完整。

3、檔案安全意識增強。我們把檔案安全管理作為重要工作來抓,建立了檔案管理、借閲、保密等工作制度,嚴格檔案的移交程序和手續。在檔案安全保管上,近期配備了防黴、防火、去濕等設備;檔案人員定期或不定期對實體檔案進行清查,確保檔案存管的安全性。

二、存在的問題

從這次自查情況來看,我鎮檔案工作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依法治檔意識有待加強。在學習貫徹落實《檔案法》力度不大。在經費投入、人員配備、檔案安全管理等方面與檔案工作的要求有一定差距。二是民生檔案收集整理上還存在一定困難。由於以前很多民生檔案或資料由各辦自行保管,有些經過歸檔處理但不規範不完整,有些沒有歸檔但檔案丟失現象存在,這都給完整和規範歸檔造成一定困難。三是檔案安全保管條件需要改善。由於經濟條件問題,我鎮現有的檔案庫整理文章由房是由辦公用房改用的,而且面積較小,已不能滿足今後檔案的存管,檔案庫房配備的設施設備還不夠齊全。四是檔案人員不能滿足檔案工作的需要。檔案工作人員兼職過多,專人不專職,影響了檔案工作的正常開展。檔案人員的理論水平和業務水平也需要進一步提高。整理文章:

三、今後的工作思路

針對以上檔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下步我們要結合工作實際,採取有效措施,加強業務指導,促進檔案工作健康持續發展。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進一步實施依法治檔。認真組織學習《檔案法》,貫徹落實檔案法律法規,依法做好檔案工作,特別要做好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各類信息的收集、整理、管理和利用工作,為解決百姓切實利益問題提供良好的服務。二是做好民生檔案的及時歸檔。鎮職能辦公室人員要定期向各辦收集民生檔案,做到收集及時、齊全,歸檔規範、完整。三是加強領導。切實把檔案工作列入本單位的重要議事日程,將檔案工作與其他各項工作統一部署、統籌協調;另外加大投入,為檔案工作創造良好的環境。三是提高檔案人員的素質。要採取舉辦培訓班、以會帶訓等多種形式,對檔案人員及後備力量進行業務培訓,為做好檔案工作提供人才支持。

縣文化體育事業統籌城鄉發展關注民生狀況調研報告民生調研報告範文(2) | 返回目錄

一、**縣文化體育事業(民生方面)發展現狀

(一)開展羣眾性文化體育活動情況

1、羣眾文化活動

(1)舉辦各種節慶文化活動。春節期間,每年一屆的“**縣春節電視聯歡晚會”如期舉行,已連續舉辦了5屆,縣城春節焰火晚會舉辦了3次,各鄉鎮村委會春節期間的文體活動異彩紛呈。積級參與組織策劃每年一屆的五龍“三月三”民俗文化旅遊節活動。另外每年的“三·八”、“五·一”、“七·一”、“八·一”、“十·一”、“元旦”等全縣性節慶活動都積極參與組織。

(2)開展縣城廣場文藝活動,縣城廣場文藝活動在縣委宣傳部的重視下及承辦方的努力下,在縣文工團的精心組織下,42個單位(部門)輪流承辦廣場文藝演出活動76場,觀眾達32.7萬人次。

2、羣眾體育活動

羣眾體育工作認真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始終堅持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為基礎,實行普及與提高相結合,職工體育、農民體育、老年體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學校體育、殘疾人體育等齊頭並進,羣眾體育活動豐富多彩,每兩年舉辦一屆鄉鎮運動會,“鳳凰杯”全縣老年人體育運動會每年舉辦一屆,各中國小每年均開展一次冬季運動會,民族體育運動名目眾多,職工體育尤其以煤、電、煙草等行業開展得較活躍,滿足了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體育文化生活需求。XX年至今,共舉辦全縣性大型羣體活動14次,參加人次達1XX人次,開展的運動項目有籃球、足球、乒乓球、田徑、拔河、門球等。各鄉鎮舉辦運動會40次,參加人次1600人次。全縣各行業系統開展各種運動會50次,參加人數達6000人次。全縣年平均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數佔同類人口數的40%,年均達13萬人次。另外,積極組隊參加省、市(地區)級舉辦的各類體育比賽,取得過優異的成績。由於**體育事業的輝煌成就,曾多次受到國家、省、地區(市)的表彰和獎勵。

(二)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情況

1、文化設施

(1)文化館、圖書館:1985年3月,由省、地、縣三級投資22萬元建成了**縣文化圖書館新館大樓,佔地面積4960平方米,館舍面積1280平方米。作為縣級文化設施的標誌性建築在省內外引起積極反響,各地參觀者紛至沓來。1999年,又由中央、省、市投資及自籌資金共110萬元建蓋了文化館綜合樓,建築面積1349平方米。至此,文化館館舍面積達到2600餘平方米,圖書館館舍面積557平方米。後文管所從圖書館析出,圖書館館舍面積僅500平方米。XX年5月,因城市建設需要,文化圖書館大樓被拆除,圖書館、文管所均租房辦公,文化館僅存文化館綜合樓一幢。

(2)影劇院:1982年2月,由省、地、縣三級投資和縣電影公司發展生產基金及貸款新建了**縣影劇院。影劇院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鋼樑石棉瓦屋面,該影院至今還承擔着電影放映、文藝演出、大型會議等活動任務。各鄉鎮電影院現僅存竹基、者黑電影院,其餘的都已拆除或坍塌成危房。

(3)新華書店:1985年,省新華書店投資25萬元,徵地979平方米,建蓋了兩幢辦公及業務用房,建築面積5138平方米。XX年2月,因鳳山街老城改造,老書店被拆除,曲靖新華書店有限責任公司出資在原址上興建新華書店綜合樓,建築面積2685平方米,總造價205萬元。

(4)鄉鎮、村級文化設施建設:**縣轄4鄉4鎮,共104個村委會、5個社區。縣城缺圖書館(新建)、文化館(改擴建)、博物館(新建)、體育館(新建)。現建有鄉鎮文化站1個(龍慶),尚有7個鄉鎮文化站(葵山、高良、五龍、竹基、雄壁、丹鳳、彩雲)不達標。現有村委會(社區)文化活動室30個(需改擴建),尚有79個無文化活動室。

2、體育設施

1982年,縣政府以綜合利用方式,集資60餘萬元在城區建蓋了**縣體育館,體育館佔地5828平方米(其中場地2560平方米,房屋建築2918平方米),館內建有露天燈光看台籃球場二塊,看台座位3500餘個。沿場周圍建築三層樓房共64間,除一部分劃給集資單位使用外,其餘為體委職工和運動員宿舍、摔跤訓練室、洗澡間和餐廳。XX年底,由於城市發展規劃需要,**縣體育館被全部拆除。1990年9月,地方籌資25萬元,在縣城小石山水庫下新建約3萬餘平方米的綜合運動場(設田徑跑道和足球場)。1991年11月,籌資9萬餘元建成游泳池一個,規格為50米×21米,佔地面積1860平方米。1991年11月,籌資46萬餘元建成集訓練、辦公為一體的室內綜合訓練房一幢,建築面積878平方米。XX年初,**縣被國家體育總局列為XX年“雪炭工程”受援單位,該工程為預製式輕型鋼架結構綜合健身館,統稱為“中國體育彩票綜合健身館”,總造價200餘萬元(國家體育總局投資150萬元),已於XX年10月投入使用。積極爭取竹基、丹鳳等鄉鎮列入農民健身工程經費補助點,爭取了項目的確定和體育器械的支持。

XX年8月,按照上級的統一部署,**進行了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經普查,全縣有非標準體育場地85塊,標準體育場地335塊(教育系統205塊,體育系統4塊,其他126塊)。標準體育場地按開展項目劃分,有籃球場286塊(教育系統195塊,其他91塊),有固定看台的燈光籃球場7塊,門球場11塊,田徑場3塊,足球場3塊,小運動場4塊,棋牌房9塊,乒乓球房2塊,室外網球場2塊,室內輪滑場、保齡球房、枱球房、室外游泳池、綜合房、籃球房、排球場各1塊。

3、營業性文化娛樂場所情況。

**縣現有各類文化經營户178户(其中音像製品零售店52户,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17户,書刊22户,電子遊戲室6户,三小印24户,電子出版物零售店1户,錄像放映廳、歌舞娛樂場所56户)。文化市場管理工作始終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並堅持不懈地抓好“掃黃打非”工作,以日常巡查和專項治理為手段,以促進文化市場健康繁榮發展為目標,大力整頓和規範文化市場秩序,嚴厲打擊各種違法違規經營活動。近五年累計出動執法檢查人員10649人次,檢查文化經營單位13744户(次),收繳非法物品26655件,共處罰金12.41萬元,協助有關職能部門取締無證照文化經營場所56户。每年均組織全縣文化經營户舉辦1—2期文化市場法律法規培訓班,使其合法守法經營。

二、**縣文化體育事業(民生方面)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嚴重不足,難予開展正常文化體育活動;

(二)正常業務工作經費缺乏,導致活動開展較少,難予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三)文化體育管理、業務人才緊缺,出現斷檔現象;

(四)文化產業發展路子窄,難予形成規模;

(五)文化市場管理工作點多面廣,難予面面俱到,違規經營行為時有發生。

三、**縣文化體育事業(民生方面)發展對策

對今後如何實現文化體育事業與全縣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真正讓羣眾滿意,特提出如下發展對策:

(一)建好“三館”(即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啟動一中心(即體育活動中心),9鄉鎮都有達標文化中心(站),建成一批村級文化活動室,逐步建成縣、鄉、村配套的三級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網絡建設。

(二)全縣農村文化户(聯合會)發展規範有序,基本實現每個村委會有一支活動正常的業餘演出隊,每年創產值3000萬元左右。另外,每年進行一次表彰獎勵,每年舉辦1至2期文藝骨幹培訓班。做大、做強**農村文化户品牌,經營收入逐年增加,併成為農民增收的又一支柱產業。

(三)縣級財政安排專項工作經費,確保羣眾性文化體育活動蓬勃開展,人人都有一個展示才藝的舞台。

(四)繼續開展文化下鄉活動(送戲、送書),每年下鄉演出10至15場,解決農民看戲難問題。

(五)縣城廣場文藝活動精彩紛呈,每月都有一場廣場文藝演出,豐富縣城居民的文化生活。

(六)加大全縣文化市場管理力度,實現文化市場繁榮,市場經營秩序良好,讓羣眾滿意。

(七)實施農村電影“2131”工程,全面完成上級下達的放映任務,實現農村電影放映覆蓋率100%,解決農民看電影難問題。

(八)圖書館建設實現規範化、現代化、科技化,實施“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為廣大讀者提供優質服務。

(九)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產值逐年有明顯提高,力爭到XX年文化產業的增加值佔全縣gdp的4%,讓文化產業成為農民的一項支柱產業,成為全縣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十)組織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相關內容,國民身體素質有明顯提高,全縣年平均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數佔同類人口數的40%。

物價對社區居民生活影響調研報告民生調研報告範文(3) | 返回目錄

為進一步深化政治理論課教育改革,貫徹落實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就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提出意見,提高《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對教學環節、教學方式進行改革。我以本次實踐主題“關注民生,和諧發展”為核心,深入甘肅省會寧縣桃花山社區進行調研,調研報告以物價對桃花山社區居民影響為中心,其涉及內容有會師鎮桃花山社區自然狀況和經濟發展現狀、居民收入和支出狀況、物價變動情況和物價變動對居民生活影響等四個方面。

一會師鎮桃花山社區自然狀況和經濟發展現狀

(一)從大荒地中發展來的樂土

甘肅省會寧縣是全國着名的紅色旅遊地之一,也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桃花山社區位於會寧縣東南部,在縣開發區什東南方位,着名景點桃花山底。距平定高速公路和國道312線1公里,轄區面積為15平方公里,常住居民4157人,流動人口為4156人。現有黨員38名,社區共有5個黨小組,個體工商户500多户,民營企業7家。轄區內有兩處全國着名的旅遊景點,這成為本地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在桃花山地區為開發以前,本地區只是一片大荒地,只有稀少的幾户人家聚居於此,僅靠幾畝薄田生活,靠天吃飯的日子依舊延續着。1993年,會寧縣黨委、縣政府決定在這兒建立會寧縣開發區併成立桃花山社區,本轄區隨之開始發展。廣袤的荒地逐漸變成了一片充滿生機的樂土,於是這裏出現了醫院、學校、民營企業以及大片的居民區等。如今,便利的交通、較完善的生活服務設施和優美的環境在這兒建立起來了,居民生活物質條件不斷加強,人們開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同時會師鎮黨委、鎮政府為滿足全體居民的精神需求,不斷制定了各種文化服務政策,如為滿足當地廣大秦腔愛好者的需求,於XX年在本社區成立了“秦腔社”,深受當地廣大羣眾的歡迎;同時也建立了6個社區居民活動中心,供居民生活娛樂;XX年,又依據轄區內會寧會師勝利景園這一景點,建立了富有特色的紅色旅遊服務中心,這又大大的提供了一大批就業崗位,使本社區無業人員577人中的473人就業,提高了他們的收入水平。XX年,本社區被縣政府命名為“和諧示範”社區,XX、XX和XX連續三年被評為“文明社區”。

(二)昔為長征路,今是夢中田

會寧縣位於甘肅省中部,全縣58萬人口,屬於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降水稀少。自古以來,會寧縣是歷史文化古城,戰略位置重要,素有“秦隴鎖鑰”之稱。會寧是中國革命聖地,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在此勝利會師,會寧由此名垂青史,聞名中外。會師舊址被命名為全國首批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此,紅色旅遊成為會寧的一大支柱產業。而桃花山社區坐落於會寧會師景點旁,憑藉這一區位優勢條件,本社區經濟文化不斷加快發展。

據調查,XX年上半年,社區居民人均收入達1575元,比上年淨增324.75元,增長了20.61%,其中旅遊業是社區居民人均收入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旅遊景點中紅軍會寧會師舊址與紅軍長征勝利景園都位於桃花山社區附近,且紅軍長征勝利景園是以桃花山為依託的,其帶來的效益是巨大的,首先本社區的地理區位優勢為其提供了近500個就業崗位,較大部分的解決了社區內的無業者的就業問題;其次提供崗位與人均收入的增長是相輔相成的。在XX年上半年,就業者的收入達到1622元,超過社區的人均收入。第三大大豐富了本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以當地特有的文化和紅色旅遊為基礎,興起了許多文化生活活動,如每週特有的“紅歌行”演唱會,這已形成了比較穩定的一條附加鏈,所帶來的經濟文化效益可觀。

當地人常説的一句話是:勤勞是根本,旅遊是致富的雙手。

昔日的大荒地逐漸成為當地人心中的夢中田了!

二桃花山社區居民收入與支出情況

XX年,會寧縣會師鎮人均家庭總收入是1694.44元,總支出1387.29元,而桃花山社區人均居民收入1532.36元,總支出1219.21元。

據調查,在桃花山社區居民家庭收支情況中,家庭收入的各項來源,也包括家庭日常過日子買吃買穿、買房、教育和醫療支出。其中,XX年桃花山居民人均購房的支出達50.23元,比XX年多支出21.31元,增幅為74%。

(一)家庭收入工資仍是“主力軍”

《XX年會師鎮統計提要》顯示,XX年桃花山社區居民人均家庭總收入(包括應繳所得税和各種社會保障支出)1532.36元,同比增長11.1%,其中家庭從業人員從單位得到的工資、獎金、第一職業以外獲得的其他勞動收入在內的工資收入為1292元,同比增長了118元,佔總收入的84%;家庭成員從事個體和私營經營獲取的經營淨收入210元,同比增加了1.37元;居民通過出租房屋等獲得的財產性收入為30.36元。

(二)八大消費性支出比重大

家庭收入增加了,自然也少不了支出。據調查,XX年會師鎮桃花山社區居民人均家庭總支出為1219.21元,同比增長了10.1%。其中用於食品、衣着、醫療、教育文化等八大領域的消費性人均支出為1021元,同比增加了310元;用於購房的人均支出為50.23元,同比增加了21.31元;用於居民支付養老金、醫療基金等社會保障費用人均支出為147.98元,同比增加了110元。

三物價的起起伏伏

物價的變動影響着每一户家庭,而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食品價格的變動最具代表性。在此就只拿食品價格變動為例。

(XX年1—8月會寧縣蔬菜價格變化的總趨勢)

根據市場價格監測顯示,7月份會寧縣副食品價格運行略有上漲。市場價格監測總體情況是:豬肉、水產品及其他副食品價格基本保持平穩,糧食和食用油價格有漲有浮,蔬菜價格有漲有跌,市場貨源充足,購銷兩旺。具體運行情況如下:

(一)市場價格走勢

1糧油類:

(1)東北大米價格小幅上漲為2.28元/500克,環比上浮2.70%;當地主銷大米價格從1.74元/500克上漲為1.78元/500克,環比上浮2.30%;麪粉價格仍為1.88元/500克。

(2)胡麻油價格趨於穩定,為8.5元/500克;散裝菜籽油價格上漲,從4.75元/500克上漲到5.00元/500克。

2肉、禽、蛋類:

(1)豬肉價格保持穩定。去骨後腿肉價格仍為8.00元/500克;三線肉價格仍為6元/500克;精瘦肉價格仍為12.00元/500克。

(2)禽和牛奶價格也保持穩定。白條雞價格仍為9.00元/500克;當地露露牛奶的價格為1.50元/220毫升;而雞蛋價格上漲,從4.38元/500克上漲為5.35元/500克。

3蔬菜類:

蔬菜價格有漲有跌。與上月相比,監測的19個品種中有8個品種上漲,分別為大白菜、大蒜、白蘿蔔、茄子、西紅柿、青椒、尖椒、韭菜,環比分別上浮66.67%,125.00%,7.53%,50.15%,20.00%,6.79%,20.12%,50.00%;有三個品種下跌,分別是黃瓜、土豆、冬瓜,環比下浮33.3%,8.29%,10.18%;10個品種和上期持平;一個品種過季。

(二)原因分析

1糧食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⑴受自然災害的影響。尤其是全國的旱澇災害,導致糧食價格波動;⑵受全球範圍內糧食和食品價格上漲影響,引起國內糧價上漲;⑶受經營企業和種糧户歸後期糧價上漲的心理預期影響,推動了主要糧食銷售企業糧食價格的上漲。

2部分食用油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⑴受國內自然災害的影響,導致食用油價格波動;⑵國內食用油生產商心理作用的影響,對後期食用油供應產生擔憂。

3蔬菜價格波動的主要原因。⑴由於前期的蔬菜主要生產地的旱災和近期的洪災影響了蔬菜的生長和產量,使得上市的蔬菜價格不斷上漲;⑵會寧全縣大量的蔬菜靠外地調運,增加了運輸成本;⑶許多蔬菜供應商囤積貨物,哄抬價格的上漲。

而蔬菜價格的上漲必然會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影響到社會的和諧。

四物價對桃花山社區居民生活的影響

自XX年上半年開始,甘肅省物價出現了上漲的趨勢,到XX年6月達到了最高點,隨後也出現了下降的趨勢,但物價仍居於高水平運作。這一系列的變化影響着居民的生活。據對於本社區居民的抽樣調查中,在所調查的100名居民中,87人表示物價已經影響了日常的生活,10人表示物價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只有3人表示物價對他們的生活沒有影響。

在此,根據本社區居民收入的不同,將其分成三類,以分析物價對不同層次收入居民所帶來的影響。

(一)本社區高收入家庭(家庭收入在5000元以上)

稍有感覺,但生活不受影響

“不管豬肘子肉上漲多少,全家該吃的還是要吃,”會寧縣桃花山社區居民王女士説,王女士就職於會寧縣教育局,她丈夫是一名縣城二中的高級教師,兩人平均收入達到6500元,對於王女士一家來説,可觀的家庭收入足以掩蓋食品價格的上漲,物價遠不至於影響到他們的生活質量。

物價上漲對像王女士這樣的高收入家庭生活影響不大的原因是:一方面高收入家庭收入增幅較快;另一方面高收入家庭的日常支出中,食品佔的比重相對較低。

(二)本社區中等收入家庭(家庭收入在3000元左右)

感覺相對比較明顯,對生活帶來不便,但能承受。

“有時,對於如辣椒、豬肉等價格上漲時,我們一家對限制購買他們,”桃花山社區居民楊女士説,楊女士一家七口人,家庭收入處於本社區中等水平,日常支出相對較大。對於如楊女士這樣收入的家庭來説,物價所帶來的影響不言而喻了。所以他們不得不在日常吃、穿、住等方面減少開支,以實現家庭收入的平衡,而這樣的“持家”過日子的家庭子啊社區中十分普遍。

綜上,物價尤其是食品價格對處於中等收入的家庭生活影響主要表現在:1.實際收入減少,購買力下降。如對於楊女士一家四口人來看,全家月總收入為3800元,物價平均每月對總收入衝減數為1100元,日常穿、行、就醫等支出為1000多元,全家的實際收入僅為1700元;2.使消費能力下降,生活質量下降。XX年7月份,中等收入的本社區居民的人均消費支出同比增長了19.11%,消費全額增加了22%,而消費數量卻下降了3.2%;3.物價上漲使居民對生活產生擔憂,進而影響到家庭的和諧。

(三)本社區低收入家庭(家庭收入在1000元左右)

影響十分明顯,有時難以承受。

在桃花山社區,低收入家庭232户共919人,佔全社區總人數的22.11%。目前,本社區低收入家庭的生活狀況是:1.家庭人數過多且家庭就業者的負擔係數高於平均水平;2.從事零星工作和不穩定工作的比率高;3.低收入家庭收入水平低於全社區的平均水平,生活質量固然低;4.低收入家庭由於收入低,生活開支主要為滿足其基本生活需求;5.低收入家庭實際生活水平處於温飽狀態,低收入家庭的恩格爾係數為56。6%。比全縣平均水平高10個百分點。

XX年上半年,會寧縣社區低收入居民家庭均收入為801.33元,受食品上漲影響多支出52.13元。而這一數在XX年下半年前幾個月卻不斷增加,對於這一部分居民而言,食品價格上漲已嚴重影響到他們的日常生活,可想他們不得不節衣縮食,而糧、油、蛋、菜等是家庭日常所用食品,這部分價格的上漲對他們的生活影響可想而知。物價尤其是食品價格的波動對低收入居民的生活影響正逐步擴大:1物價上漲對低收入居民的影響已從食品擴展到其他領域。今年上半年,會寧縣城鎮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6.4%,其中食品上漲17.4%,直接影響到會寧縣城鎮低收入居民的生活質量;2食品支出增長,實際消費下降。XX年上半年,會寧縣城鎮居民人均食品支出為1832.06元,同比增長4.85元,扣除物價因季實際減少10.69%。食品價格的大幅上漲,使全縣城鎮低收入居民食品實際消費下降;3物價上漲使低收入家庭生活質量下降。生活質量下降的顯着標志是生存消費逐步下降。對於本社區低收入家庭XX年一季度的消費結構變化情況來看,吃、穿、住支出消費支出的比重較大,而醫療保健、交通通訊、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方面的開支佔消費支出的比重少。物價上漲特別是食品價格的大幅上漲,給低收入家庭帶來了負擔,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質量的下降不斷下降。

針對低收入家庭的困難,為確保低收入羣體生活水平不因物價上漲而降低,在XX年底會寧縣黨委、縣政府切實採取了相關的措施:

1建立補貼機制,認真落實並完善各種補貼措施。在全縣加強了對低收入羣體的生活補貼和廉租住房貨補貼與制價上漲聯動機制,即向補給對象一次性補發前四個月的聯動增加的生活補貼,以後逐月發放。對納入低保範疇的232户進行“雙聯雙帶”、“一幫一”的幫扶活動;

2加大了對市場的監管力度。加大了市場監管力,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調控手段,切實穩定市場物價,防止市場價格異動,採取強化監管措施,對重點價格、民生價格進行重點監管和檢查,同時有關部門也不定期的到各大商場、批發市場等經營單位開展市場價格檢查,堅決打擊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等的違法行為,共同做好市場管理;

3會寧縣政府、會師鎮政府也努力提高價格的管理能力,建立了定期的、零時的市場供應信息發佈制度,避免不實傳言擾亂人心,造成市場恐慌;

4充分就業,從源頭上解決低收入家庭的貧窮根源。至XX年上半年,縣政府、鎮政府和桃花山社區的管理人員積極努力與中小企業積極合作,同時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這一舉措使社區部分

居民找到了崗位,這為從源頭上解決貧窮根源、促進社區和諧發展做出了表率,也贏得了廣大居民的歡迎。

五桃花山社區調研總結

為進一步深化政治理論課教育改革,提高《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我以本次實踐主題“關注民生,和諧發展”為核心,對甘肅省會寧縣桃花山社區進行調研,深入到了桃花山社區,瞭解了本社區的經濟、人文特色等,其實,桃花山社區的發展也是會寧縣4個社區發展的縮影,桃花山社區以當地勤勞的人民為基礎,以旅遊業為依託,逐步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XX年一月,xx來到會寧,高度讚揚了會寧縣近年來的發展,並來到桃花山社區和居民交談,囑咐要把革命聖地會寧建設好。

從1993年建立以來,桃花山社區已成為會寧縣發展最快和文明和諧的示範社區。1998年,會寧縣老縣委書記常守遠曾感慨的説過,“桃花山社區一定會成為全縣經濟、文化的先行兵”。回首望去,這一句話正漸漸的變為現實。

本次調研以物價對桃花山社區居民影響為中心,分析了物價對不同層次收入者的影響等,在此只再説明:固然物價等對桃花山社區居民生活產生影響,但我們有理由相信會寧縣桃花山社區依舊會繼續向前發展,這兒的居民生活會越來越幸福和諧,原因如下:(一)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會寧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會更加加強,重教崇文的優良風尚會依舊被傳承併發揚光大,人民科學文化水平也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據統計,就桃花山社區居民大專以上學歷的有1067人,在全縣4個社區中居於首位。而這為本地經濟不斷髮展和繁榮奠定了基礎;(二)會寧縣是全國着名的革命聖地,是全國紅色旅遊基地之一。獨特的旅遊資源是全縣發展不斷的最有效的動力,憑藉這一優勢,從XX年以來,旅遊業已為會寧每年平均增加1.67億元,旅遊業已使全縣人民受益。

其中,旅遊景點中最着名的會師勝利景園位於社區附近,這為本社區部分居民的就業提供了條件,也使本加快了本社區的經濟、文化的發展;(三)會寧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的有力支持。有西部大開發的機遇,縣政府認真落實了國家的各項惠農政策,堅持走以農業產業化為主的工業化道路,建立了30多家企業,如三利麪粉、會通煤業、金開元酒業等,同時全縣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建立一些重大的事關老百姓的民生項目,實施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公共衞生服務體系建設等項目。這使全縣人民獲益。

雄關漫道真如鐵。日夜流淌的祖厲河水,見證了會寧從過去到今天的滄桑鉅變。勤勞的會寧人民,乘着學習踐行科學發展觀的東方,在全縣打響“三張牌”(打紅色牌,把會寧建成全國旅遊名城;打綠色牌,把會寧建成隴中綠色產業基地;打金色牌,把會寧建成西北教育明縣)、走好“六條路”(興水立縣、項目強縣、產業富縣、旅遊活縣、科教興縣、和諧建縣)的縣策指導下,正闊步走向幸福美好的明天,而桃花山社區居民的生活必然會蒸蒸日上。

經濟社會發展注重民生保障調研報告民生調研報告範文(4) | 返回目錄

xx在xx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建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們黨對人民羣眾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我們黨的宗旨的要求。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並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經濟發展是改善民生的物質前提,改善民生是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反過來,民生的改善創造了和諧的社會環境,又會對經濟發展以有效推動。長陽縣委、縣政府深知這一發展要義,自以來,就始終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大力推進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堅持富民優先、民生為重,在財力十分有限的情況下,想方設法加大投入,紮紮實實為人民羣眾辦實事,創造性地啟動實施了社會領域“五大工程一項計劃”,讓全縣人民充分享受到了經濟發展的成果。

一、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扶貧工作成效顯著

貧困是制約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瓶頸,要消除貧困,必須有新理念、新思維、新舉措。長陽縣委、縣政府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紮實推進扶貧開發“一體兩翼”工作,以扶貧到户為抓手,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有力的促進了貧困地區的新農村建設。減少絕對貧困人口3000人,全縣絕對貧困人口降到5.27萬人,使6000名低收入人口穩定解決温飽,全縣低收入人口減少到6.08萬人,分別佔農業總人口的14.76%和17.03%。爭取扶貧資金950萬元,比上年增長14.32%,爭取中央、省直6個單位落實社會幫扶資金200萬元,全縣貧困人口人均增收達到100元。

(二)基礎設施明顯改善

一是道路交通條件明顯改善。新修和改造村級公路1125公里,完成通村公路硬化1000多公里。黃陵洞特大橋建成通車,宜長高速公路、滬渝高速公路白氏坪至流溪段全線通車,縣城至高速公路接線路正在加緊建設,“莊麻”、“資黃”公路硬化全面竣工,縣內國家二級路改造全面完成,鄉鄉通油路的目標基本實現。二是“電力瓶頸”有效緩解。全面完成了城區電網改造,完成了110kv板橋鋪、35kv王家棚變電站建設和35kv火燒坪、榔坪輸變電改造工程,啟動了110kv津變增容和長津輸電線路改造等工程建設,城鄉輸配電網絡進一步健全。三是信息通訊網絡進一步健全。鄉鎮互聯網業務全部開通,電信、移動、聯通三大網絡實現了全境覆蓋。四是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農村能源、水土保持等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加大環境保護執法力度,有效保護了全縣良好的生態環境,森林覆蓋率達到73.6%。

(三)教育事業欣欣向榮

全縣上下始終把“普九”工作當作農村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理順管理體制,落實各級政府的教育職責,着力解決“普九”工作中的薄弱環節,促進了全縣“普九”成果的穩固提高。1999年6月,縣“普九”工作通過省人民政府驗收,、和又先後三次通過省政府組織的“普九”複查,順利通過了國家驗收。,7—12週歲正常適齡兒童20419人,己入學20419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適齡女童入學率100%。國小無輟學現象。同時,以“普九”為契機,圍繞“高中進城,國中進鎮,聯村辦國小”的目標,依照“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統籌規劃、穩步實施”的原則,大力調整學校佈局,學校數量逐年減少,學校規模逐漸擴大,目前全縣中國小校總數已由的369所調減到99所,基本實現了佈局調整規劃目標,極大地優化了教育資源配置。在調整佈局的同時,為解決邊遠山區學生的入學困難,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羣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努力探索適合山區教育特點的辦學新模式,積極創建農村寄宿保育制國小,共創建寄宿制高中4所、國中16所、國小69所;創建寄宿保育制國小55所,其中31所被宜昌市教育局授予“寄宿保育制示範學校”稱號。

(四)人才培養不拘一格

以“一村一名大學生培養工程”為載體,着力培育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將能夠帶動一片、示範一方的致富能手和“土專家”“田秀才”,作為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的重點,出台《關於加強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的實施意見》,建立健全鄉土實用人才培養、選拔、管理機制,採取與三峽大學聯辦、縣內設點的方式,在宜昌市率先啟動了“一村一名大學生”培養工程。同時,以“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為載體,加大民族民間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力度,並建立了文化人才獎扶制度,每兩年評選表彰一次“優秀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設立“高齡民間藝人生活補貼基金”,對年滿70週歲、從藝40年以上的優秀民間老藝人發放了定額津貼。大力培育民族民間文化人才,採取“結對傳授”和“分片傳授”的形式,通過選送優秀民族民間文化人才到高等藝術院校深造,定期將縣外創作者“請進來”,組織開展“民間藝人師徒大賽”等活動,培養了一批年輕的土家民族文藝傳承人。

截止底,全縣人才總量達到13083人,佔總人口的3.15%。其中黨政管理人才1416人,少數民族984人,佔69.49%;女性268人,佔18.93%;本科以上學歷有455人,佔32.13%;35歲以下有303人,佔21.40%。

國有事業單位管理人才579人,其中少數民族420人,佔72.53%;女性134人,佔23.14%;專業技術人才4596人,其中少數民族3493人,佔76.00%;女性1920人,佔41.78%;本科以上學歷1264人,佔27.50%;35歲以下有1696人,佔36.90%;具有高級職務279人,佔6.07%;中級職務2731人,佔59.42%;初級以下職務1586人,佔34.51%,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3名。另有集體事業單位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126人,企業經營管理人才1121人,農村實用人才1194名,民族民間文化人才2926名,有專兼職社會工作人才1125名。

(五)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在社會發展領域,重點實施了“五大工程一項計劃”,促進了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一是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程。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人數達到30.98萬人,基金徵繳率達到100%;截至底,共有94.3萬人次受益,補助基金2814萬元,有效地解決了農民看病難的問題,被國家衞生部等八部委表彰為“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先進試點縣”。二是實施助學啟智工程。自在全國率先提出並實施助學啟智工程以來,三年共籌措資金1100多萬元,資助貧困學生6.9萬人次,確保了特困生不因貧困而失學。三是實施民族民間文化搶救與保護工程。在全國縣一級率先頒佈了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建立了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數據庫和生態保護區,出台了優秀民間藝人獎扶政策,優秀民族民間文化得到了有效保護與傳承,撒葉兒荷被納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四是實施計劃生育“民福”工程。全縣每年有2萬多人享受計劃生育基本免費服務,有1800多人享受農村部分計劃生育獎勵扶持政策,有650個計生困難家庭被納入農村特困救助對象,民福工程被國家計生委命名為中西部地區的“好典型”、“好樣板”。五是實施城鄉貧困救助工程。對城市低保户、農村重災户等特殊困難羣體進行大力救助和幫扶,基本解決了城鄉弱勢羣體生產生活難的問題。自城鄉貧困救助工程實施以來,10811名農村特困對象得到了救助,5624名城鎮居民享受了低保,18690人享受了貧困羣眾大病醫療救助,80%的五保對象得到集中供養,近名殘疾人得到康復服務。六是實施“科技富民計劃”。培育了一批農村科技服務組織,培養了一大批農業科技帶頭人隊伍,應用和轉化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打造了一批區域優勢品牌,增強了縣域經濟的自我發展能力,科技與經濟的藕合度不斷增強。幾年來共爭取國家、省、市科技項目36個,引進新品種46個,開展各類技術培訓9.6萬人次,培養科技文化中心户793户,科技對工業的貢獻率達到42.8%,提高了11個百分點,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達到46.9%,提高了2個百分點。[②]

(六)發展環境更加優化

全縣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優化經濟發展的軟環境。先後出台了《關於建設優良發展環境的決定》、《關於工業經濟發展的意見》、《關於加快旅遊文化產業發展的意見》、《關於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關於長陽無公害農產品加工園區的優惠政策》,建立了重點企業掛牌保護制度、執法行為管理制度、發展環境評議制度、投訴查處和責任追究制度、發展環境聯席會議制度等五項制度,開展了“以誠信為本、以信用立縣”和“為誰發展、誰來發展”的宣傳討論,建立金融聯席會議制度,積極支持金融機構進行各項改革,深入開展“信用長陽”創建活動,全縣信用環境進一步好轉,金融機構對地方經濟建設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誠實守信、風險共擔、共同發展的新型銀企、銀地關係逐步建立。

(七)執政能力日漸增強

加強政府執行力建設,做到依法行政、民主行政、科學行政。始終堅持“執政為民”,把解決羣眾“辦事難”問題作為工作的重點,全面推行首問負責、政務公開、綠色通道等制度,實行“五個一”的項目協調工作機制,各級各部門服務各類市場主體的意識明顯增強。積極構建三級便民服務網絡,在全縣建立了方便、快捷、高效的便民服務體系。截止目前,三級便民服務中心累計受理服務事項件48.8萬件,已辦結48.6萬件,辦結率達到99%以上。規範招投標行為,淨化交易市場,共組織招投標403次,節約增資1500多萬元。出台了縣人民政府工作規則,推行《關於加強全縣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八條規定》、《關於厲行節約、規範公務接待的八條規定》、《關於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債務管理防範債務風險的八條規定》、《關於加強全縣資源管理的八條規定》、《關於嚴格國有資產處置程序的八條規定》和《關於加強縣屬國有企業管理的八條規定》等管理規定,完善鄉鎮人民政府和縣政府部門工作目標考核責任制以及各項管理制度,健全約束、督查機制,規範了行政行為,提高了行政效率,強化了政府管理,有力促進了各項工作的落實。

二、主要做法及經驗

(一)追求效率與公平的統一,堅持加快經濟發展和促進社會進步兩手抓,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社會發展領域,重點圍繞人民羣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努力追求社會公平,在全國率先實施社會五大工程一項計劃,促進了社會的全面進步。為了改變農村“小病拖、大病磨、實在不行請巫婆”的現狀,縮小農民在醫療待遇上與城鎮居民的差別,作為全國農村合作醫療的發源地、首批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於率先啟動並實施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程基本解決了農民“看病難”的問題,農民的生存、生活質量開始得到提高,勞動力得到了有效地保護。為了從根本上解決民族貧困地區困難學生上不起學的問題,於啟動了“助學啟智”工程,建立起了以政府為主導的貧困學生救助長效機制。為了解決育齡羣眾享受計劃生育優質服務難、農村業餘精神文化生活開展難和民族民間文化傳承難的問題,還實施了“民福”工程和民族民間文化搶救與保護工程。國家計生委專家在長陽檢查後指出:“這是全國中西部地區的好範例、好樣板。”每年籌資100多萬元用於民族民間文化搶救與保護,在全國率先建立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和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庫,重獎民間文化優秀傳承人,舉辦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巴土文化已經成為全國馳名的一個重要區域品牌。此外,還籌資1200萬元實施了“城鄉貧困羣體救助工程”,對城鎮低保户、城鎮“三無”人員、流浪乞討人員、農村重災户、農村五保户、特困户、特困優撫人員以及政府認為必須救助的其他特殊困難羣體進行大力救助和幫扶,基本解決了城鄉弱勢羣體生產生活難的問題。

(二)追求活力與秩序的統一,堅持激發活力與加強管理兩手抓,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動力。

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活而有序,是活力與有序的統一。社會活力系統構成複雜,既包括人的要素的活力,也包括自然、環境的控制改善的活力以及機制的活力。[③]近年來,長陽縣始終堅持把體制創新作為加快發展的重要動力,作為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不斷深化體制改革,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堅定不移地推進國有集體企業改革,企業改革攻堅取得重大突破;紮實開展了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和農村税費改革,縣鄉機構和行政機關人員大為精簡,鄉鎮由16個減少為11個,行政村由435個減少到154個,村組幹部減員5019人。同時,還推行了綜合預算、政府採購、工資直達、税款直達等財税改革,深化了城鎮醫療保障制度改革,以養老、失業、醫療、城鎮低保為重點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制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正在消除,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活力競相迸發。

建設和諧社會需要活力,但這種活力是活而不亂,是有序中的活力,是保證有序的活力。在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的同時,要十分注重加強政府管理和社會管理。在加強政府管理上,一方面是建章立制。在對鄉鎮、政府部門實行目標責任制管理的基礎上,長陽縣在全省、乃至全國率先出台了五個“八條規定”。另一方面,注重研究和把握工作規律。在工作的過程中,注重對事物進行理性思考,對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等各項工作,積極探索和掌握事物的客觀規律,並自覺運用這些規律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例如,在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方面,堅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探索並採取了“分頭積極抓招商,統一動作籤合同”的辦法,促進了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

在加強社會管理上,突出“三抓”。一抓勞動就業。按照“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原則,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下崗失業人員、大中專畢業生創造了眾多的就業機會。二抓社會保障。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妥善解決特困户、五保户、殘疾人等弱勢羣體在生產生活、子女入學方面的困難。三抓社會穩定。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的方針,高度重視羣眾來信來訪,主動幫助解決問題,積極化解社會矛盾。

(三)追求人與自然的統一,堅持提高國民素質和保護生態環境兩手抓,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優良的環境。

社會的和諧不僅來源於人類社會內部的協調發展,同時要有賴於社會的人與自然界的協調。在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上,首先從提高國民素質入手,以農村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為突破口,着眼於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管理體制和機制,創造性地開展了以“三建一創”(建道德規範、建道德檔案、建道德理事會,創和諧民風)為主題的農村公民思想道德建設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次,在加快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生態環建設與保護。在經濟建設中,不以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發展,通過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對“五小”企業、重點污染企業及開山炸石、毀林開荒等行為進行集中專項整治,優先對清江兩岸和旅遊景區25度以上的坡耕地實施退耕還林,拒絕雖有較好經濟效益,但污染不達標的投資項目,有效保護了生態環境和清江秀美的山水風光,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四)追求民主與法治的統一,堅持發展民主和健全法治兩手抓,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重要的保障。

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不動搖,有力地提高了科學執政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一是充分發揚民主,科學決策,按照“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醖釀、會議決定”的原則,進一步建立完善了班子內部的工作分工、議事、決策規則和程序,辦事情、作決策,都堅持是否有利於全縣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是否有利於全縣社會政治穩定、是否有利於大多數羣眾利益的原則。二是協調各方,充分調動各界積極性。在具體工作中,注重協調各方,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性,以求團結統一,形成加快發展的強大合力。三是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堅持依法行政。充分運用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賦予的民族立法權,積極開展民族立法,先後制定了自治縣計劃生育條例、自治縣預算外資金管理條例、自治縣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的補充規定等8部單行條例,修改了自治縣自治條例和自治縣鄉村公路管理條例等3部自治法規。

(五)追求科學與人文的統一,堅持弘揚現代科學和培育人文精神兩手抓,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有力的支撐。

一是大力弘揚現代科學。全縣先後制定出台了《關於實施科教興縣戰略,加速科技進步的決定》等十一個政策性文件,還組建了科技顧問團,建立了縣級領導幹部聯繫科技人才制度,將全縣科技進步、技術創新的目標任務落實到每個領導幹部的頭上,極大地突出了科技工作的主體地位,有力的促進了科技事業的發展。在立足於自主研發的基礎上,積極開展與各大院校合作,借力生智,湧現出了一批科技成果。通過大力推廣生物工程新技術、無公害蔬菜栽培、農業高效栽培、生豬和山羊雜交、節能增效等先進實用技術,有效地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科技對經濟的滲透不斷加強。[④]二是大力培育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維護和實現和諧的深層次的“軟件”因素。在培育人文精神上,把重點放在培育人、環境及打造信用長陽上,提出“要像愛護自己眼睛一樣按户發展環境”,把客商滿意、企業滿意、羣眾滿意作為衡量我們服務質量的標準,造就了一支朝氣蓬勃、紀律嚴明、奮發有為的公務員隊伍。積極探索並建立社會信用監管制度和失信懲戒制度,在全國旅遊行業率先實行了信用等級評價授信制度,極大地促動了全社會信用意識的提高。

三、借鑑與啟示

(一)堅持以科學理論為指導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靈魂,必須創造性地運用到實踐中。

堅持以科學的態度認識和把握縣域經濟發展的規律,深刻領會和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以系統、綜合、辯證和統籌的思想謀求發展,提高以科學的思想、科學的制度、科學的方法領導改革和發展的本領。充分考慮經濟工作各個方面的關聯性,全面整合和科學利用各類優勢資源,注重把經濟建設的各個方面綜合起來考慮,更加突出經濟工作的全面性和可持續性。堅持用“五個統籌”的思想指導發展,在加強經濟建設的同時,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切實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促進了經濟社會與人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積極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辯證地認識縣情,辯證地看待發展環境,辯證地看待機遇,辯證地看待發展速度、質量和效益的關係,努力變劣勢為優勢,變資源優勢為發展優勢,確保了綜合效益的最大化。

(二)求真務實,用科學的決策指導發展。

貧困地區要發展,坐等政策是不行的,必須堅持自力更生,向內使勁,尋求科學的發展之路。在立足基本縣情,認真分析形勢和當前經濟社會中的突出問題的基礎上,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進一步研究細化推進全縣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措施。各級領導幹部突破了簡單重複過去的思維定式,形成了勇於創新、爭創一流的精神境界;全社會突破了小富即安、四平八穩的習慣影響,形成了求新求快、開拓進取的濃厚氛圍。提出“以全面建設小康長陽為目標,促進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城鎮與鄉村和諧發展,努力將長陽初步建成產業特色鮮明、基礎設施配套、生態環境優良、人民生活殷實、社會文明進步的新長陽”的奮鬥目標;提出“緊扣發展第一要務,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依法執政、民主執政、科學執政,奮力推進綠色長陽、平安長陽、信用長陽、文化長陽、和諧長陽建設”的奮鬥目標;在新的形勢下,現在將奮鬥目標提升為“建設生態長陽、平安長陽、信用長陽、文化長陽、富裕長陽”。這一執政理念的發展變化,充分反映縣委、縣政府在學習、運用、實踐黨的基本理論上的進步。

(三)協調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必須促進經濟社會更好更快地發展。

這些年,長陽縣既實現了經濟的健康協調發展,又促進了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既加快了城市的現代化建設,又推進了農村的城鎮化進程;既對老行業、老企業進行了嫁接改造調整,又扶植培育了一大批新興產業;既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又降低了資源消耗,有效保護了環境。我們深刻地認識到,經濟發展是基礎,社會發展是目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到又快又好,必須統籌兼顧、同步推進。

(四)協調關係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必須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建設和諧社會,要善於處理各種利益關係,努力做到讓絕大多數人受益。這些年來,他們堅持從羣眾最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入手,善解民意,善待百姓,幹大多數羣眾受益的事,幹羣眾長遠受益的事,讓老百姓有房住,讓勞動者有事做,讓孩子有學上,讓患病者有醫就,力爭讓所有應該得到社會關愛的人都得到救助。長陽的實踐告訴我們,切實維護好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各方面的社會關係才能協調,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發揮出來。

(五)執政能力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保證,必須不斷加強執政能力建設。

近年來,政府把工作重點轉到規範市場秩序、協調利益關係、主持公平正義、營造良好環境、解決羣眾生產生活中的急難問題等方面上來,逐步提高了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本領。長陽現象給了我們啟示:實現我們的宏偉藍圖,關鍵在各級黨委政府;構建和諧社會,關鍵也是如此。必須根據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提高解決自身矛盾的能力,努力形成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