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剛:從網際網路革命到醫療服務商

張黎剛,34歲 2003年12月創立愛康網健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張黎剛:從網際網路革命到醫療服務商

所屬行業:醫療健康

“網際網路感覺就像經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它的意義遠遠超於創業公司本身。”“作為e龍的真正創始人,我有一種自豪感,至於其它方面,所有人的恩怨,我相信最終這個世界是公平的。”“今天醫療健康是亂世出英雄的時候,能不能跳出來關鍵在於他的整合能力。”

1998年9月,華盛頓有一場“了不起的蓋茨比”的化妝晚會,慶祝美國線上共同創辦人詹姆斯·金希的60歲生日。請柬上寫著:"那是一個創造奇蹟的年代,那是一個激發藝術的年代,那是一個大膽超越的年代,那是一個充滿諷剌的年代。"賓客們身穿仿古裝,金希介紹自己就是蓋茨比,他的財務顧問兼女友海斯則是黛茜。

蓋茨比式的燦爛而短暫的一生成了精英群體普遍的象徵。

那個時候,張黎剛已經追隨張朝陽回國,在搜狐開始了商業生涯。1999年,他和唐越等四人創立了e龍網,2003年5月,張黎剛離開e龍,追逐理想中的生物醫藥產業,12月正式成立愛康網,進入醫療健康管理行業。2004年12月,張黎剛在北京參加一個商業精英Party,看到那些當年風光後來冷落的網際網路英雄感覺很傷心,"連個跟他們講話的人都沒有,這就是商業的殘酷性。我心態比較平靜,從來也沒有成為一個很受追捧的人。"

所以,張黎剛不為蓋茨比式的短暫而失落,因為蓋茨比式的燦爛"我從來沒成為過",他仍然在努力"想出人頭地,站在浪尖上,創造對社會的影響力"。

哈佛,哈佛

當2002年初張黎剛收到哈佛醫學院教授的邀請,在中國一起做生命醫藥時,他不禁為這個巨大的商機、和自己重回本業怦然心動,而哈佛,又再次成了他的人生重要轉折。

十年前,張黎剛在復旦大學讀生物系,一個比他高三屆的師兄教會了他如何申請去美國;後者後來去了哥倫比亞醫學院。1991年張黎剛放棄學位,赴美留學,下定決心上哈佛,但這條直通精英社會的捷徑頗多波折。他先在美國明尼蘇達州Concordia大學過渡,正是在這兒,他遇到了後來一起創業、但最終分道揚鑣的唐越。兩人曾經一起在餐廳打工,一個洗碗,一個收碗。

之後張黎剛到洛克菲勒中心研究醫學,又去哥倫比亞大學當技術員,他還拒絕了南加州大學的全獎。三年三次申請哈佛,終於被哈佛醫學院錄取。這番歷練給了張黎剛人生最大的一次挑戰,他記憶最深的是,"進哈佛前半年到一年,壓力大得每天晚上睡覺我都感覺到牙齒咬得緊緊的,有時候咬得太緊會從噩夢中驚醒。"

哈佛不僅"增強信心、改變別人對我的看法",而且是"對我人性的徹底解放",張黎剛不再懷有理科常見的科學家夢想,轉而追求對社會的影響力。他積極參加活動,競選哈佛中國學生會主席(未成),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期間,組織哈佛、耶魯的中國留學生籌資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做整版廣告,駁斥NBC暗諷中國內政並暗示中國運動員服用禁藥的行為,同時成立"抗議NBC委員會",設專門網頁,引起各界強烈反響。

與朋友創辦《哈佛中國評論》及中美高層論壇,則成就了張黎剛的影響力。至今張黎剛提起來都很得意,"我在哈佛3年並沒有什麼創造性的東西,但有一樣他們都知道,那就是《哈佛中國評論》",他也承認,"我在美國呆了7年,從來沒考慮過從商",然而使他與哈佛重新建立關係的卻是在他回國創業e龍。哈佛醫學院每年都到中國招生,有空會找張黎剛聊聊,他也上了哈佛的捐款名單,這就為2002年初他們邀請張黎剛在中國做生物製藥打下了伏筆。

待2003年12月愛康成立,張黎剛的商業直覺比e龍時更成熟,9月他在去成都藥交會的飛機上產生了創業想法,一本健康雜誌的一篇文章建議女性記自己的健康日記,而用IT手段當然可以更好地進行健康管理。擁有哈佛醫學院碩士學位、身為美國疫病管理協會成員的張黎剛,一下子意識到了他的"老本行"潛在的商機。

在華盛頓有一句名言,"這座城市的每件事都是一種潮流,不管是四年任期還是衛生保健。"美國最大的行業實際上不是IT而是醫藥,能佔美國GDP的14%,而中國的相應數字不到2%;醫療健康在美國非常細分化,中國還大多在醫療方面,未來5到10年內概念會發生根本變化,從治療向預防過渡,"我是健康管理的先行者";每天醫院多少人在排隊掛號,但公共醫療服務眾所周知不完善,"打破壟斷就會創造出新的領域,其它行業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保健革命在21世紀將誕生"第五波財富"……

在美國,"醫生可以把病人當客戶看,對隱私非常注重,一對一服務,國內科室做檢查所有人都看著你,差別很大。"2004年中國第三次衛生服務調查顯示,內地有48.9%的群眾有病不去醫院就診,29.6%的病人應住院治療而不住院。對很多企業來說,當員工處於亞健康或高危狀況下,現有的醫療保障不能滿足需求。由於缺乏第三方健康管理機構,公眾沒有其它通道瞭解自己的健康狀況。

愛康網推廣健康管理的概念,作為第三方機構對客戶的健康進行360°檢測、分析、評估(在網上),並提供針對性的健康建議、跟蹤與干預服務(比如簡訊)。這是張黎剛最熟悉的醫學和IT相結合的一次創業,還集中了哈佛的資源,合夥人之一是哈佛醫學院研究生院院長,專家團隊裡很多都是哈佛教授。

雖仍在“把脈”行業,但張黎剛認同潘石屹說的,“等你想清楚的時候很多人已經衝進去了,你就失去了機會,可能愛康成立一年後才想清楚到底做什麼。我相信健康管理能跟我影響社會的想法結合起來,愛康有潛力成為10億美金的公司,中國健康管理的第一品牌。”

最後一次創業

創業家有時候和運動員一樣,最好的是“下一個”,因此,似乎驚訝聽到34歲的張黎剛說,“我希望愛康是我最後一個創業公司,我感覺每創一次業成為一個成功的公司,我就會少活5年。”

難道他被網際網路的沉浮灼傷了嗎?即使不是網路泡沫破滅,e龍也只是網路界的配角之一,加之資本變動頻繁,張黎剛從最早佔e龍三分之一的股份到最後只剩下幾個點(e龍上市後IAC增持至52%),“低於10%都是打工的”。還關涉到"尊嚴"問題,他在商業上最大的一次壓力是面臨競爭對手攜程要以幾百萬美元收購e龍,“收購書已經擺在我們美國股東的桌面上了,只給我們一個星期的時間。”2001年5月,e龍300萬美元回購股份,認購期為兩年,所以2003年5月張黎剛才適時離開。

2004年10月28日,e龍在納斯達克上市,融資6210萬美元,張黎剛還關注著,那天e龍定價以後在網上交易已經是凌晨4點了,他沒等,晚上11點就睡了,"不會因為我關注就改變任何事情,太太一直盯到股票交易才睡的。"雖然e龍沒成為中國一流公司,"我還是有一種自豪感,我真的是創始人,榮譽會超過任何人,至於其它方面,所有人的恩怨,我相信最終這個世界是公平的。"

回想起來,“網際網路感覺就像經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意義遠遠超於創業公司本身,看看過去五年整個社會的開放程度,對新人、年輕人的接受程度……”張黎剛也認為網際網路的興衰是一件好事,給一代創業者上了活生生的MBA課,“經歷這麼一次對我創業愛康已經沒有懸念了。”

在價值鏈上,張黎剛希望做最終要被消費者認可的公司,但要基於網際網路。起初他和哈佛教授做生物製藥,收購了上海醫藥生命科學研究中心,很快感覺到,“像我們做網路的人安下心來幾年研發一個藥的歷程太慢了,一兩種成功的藥品並不能太多改變人們的生活狀態”,這才架構了愛康網。在一期2000萬元投資北京、上海、杭州的基礎上,愛康今後四五年將投入兩三千萬美元,將健康管理網點覆蓋全國20個城市,“即使不賺錢愛康的價值也體現出來了”。

搶佔了市場先機,"至少給我增加了兩三年的核心競爭力,今天醫療健康是亂世出英雄的時候,能不能跳出來關鍵在於他的整合能力,以及對本土市場的把握。擁有這些客戶資源,是中國公司未來最大的競爭優勢。"愛康的客戶已經有:北京海淀婦產醫院、一家全球500強內的母嬰服務公司、外企員工醫療、健康保險公司、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如奧運)等。

要解釋張黎剛的創業動因,可能是“從小生存的壓力造成的”,有時間回老家江陰,他希望證明“最普通人家的一個小孩,可以通過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當然,這一半要感謝夫人,黃飛燕說服微軟贊助《哈佛中國評論》,e龍的銷售業績幾乎是她一手做起來的,她在美國強生、IBM以及IDG的經驗也幫助了張黎剛每次創業。

張黎剛崇尚過比較好的生活,但在夫人眼裡他也許是一個奢侈生活的人。在哈佛時他請黃飛燕在波士頓最好的一個法國餐館吃飯,“也是請她付的錢"。回國前兩人已訂婚,張黎剛給她買了一個戒指,"也是用她的信用卡支付的”。

經濟學家加爾佈雷思曾經這樣描述總統候選人史蒂文森:“他注重改善自己在公眾中的人格形象,但那也是常被人誤解的原因:他所著力渲染的不是與艱難環境鬥爭的力量,而是自己的脆弱;不是自己的胸有成竹,而是自己的舉棋不定;不是自己的聰明才智,而是自己還有很多東西要學習……這種表現已經變成了一種習慣,這是一個政治家內在的衝動。”或許,這也是一個創業家內在的衝動。

來源:中國俊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