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5篇河北直隸總督署導遊詞

直隸總督署,又稱直隸總督部院,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蓮池區裕華路,是中國儲存完整的一所清代省級衙署。原建築始建於元,明初為保定府衙,明永樂年間改做大寧都司署,清初又改作參將署。1730年(清雍正八年)經過大規模的擴建後正式建立總督署,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八帝,可謂是清王朝歷史的縮影。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精選5篇河北直隸總督署導遊詞範文,歡迎借鑑參考。

精選5篇河北直隸總督署導遊詞

精選5篇河北直隸總督署導遊詞(一)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直隸總督署博物館,我是你們的導遊**。

直隸總督署位於古城保定市繁華地段,是我國目前唯一儲存完整的一座清代省級衙署。其前身可上溯到元朝,康熙八年(1669年)大寧都司奉旨裁撤。同時直隸巡撫自正定移駐保定,保定開始成為直隸省的政治中心。以 開始成為直隸省的政治中心。以後一直到宣統年間,這裡一直是清代直隸省軍政樞紐機關所在地,歷任總督基本上都在此辦公並居住,直隸全省的軍民要政也基本由此釋出。先後有74人99任次就任直隸總督,唐執玉、李衛、方觀承、琦善、曾國藩、李鴻章、榮祿、袁世凱等清代名臣都曾坐鎮於此,影響王朝政局的很多重大事件,都與這座省府衙門有著最直接的聯絡,其歷史十分豐富,可謂“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

直隸總督署的建築佈局,既承襲了前代衙署的特色,同時又受到了明清北京皇家宮殿建築佈局乃至民居建築規制的影響。整座直隸總督衙署建築座北朝南,東西寬134.4m(合清制42丈),南北縱深約224m,共佔地三萬餘平米,其建築分東、中、西三路。中路至今儲存完好,有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官邸、上房五進院落,配以左右廂房耳房,均為小式硬山建築。東路的東花廳、外簽押房等建築基本儲存完好。

直隸總督署大門以外,清時曾建有轅門、照壁、旗杆、樂亭鼓亭、一對石獅、東西班房,以及西轅門外專供每日報時及拜發奏摺之用的炮臺等附屬建築。這些建築如今雖大多不存,但其所組成的半封閉格局,以及造就的威嚴氣氛,曾給人以森嚴神祕,望而生畏的感覺。中路建築座落在督署的中軸線上,大門內的主要建築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門、儀門、戒石坊、大堂、二堂、內宅門、官邸、上房、後庫以及儀門以北各堂院的廂房、耳房、迴廊等附屬建築。

大門即總督署正門,是一座屋宇硬山式三間一啟門建築,座北朝南,過道一間,左右門房各一間,位於1米多高的臺基上。兩根明柱、門檻及六扇棋盤式板門皆為黑色,含有“清正廉明”的寓意。大門上方正中懸一匾額,有“直隸總督部院”六個白底黑色扁宋大字,楹柱上掛有歌頌晚清直督業績的對聯。黑底金字,十分威嚴。

拾級而上進入督署大門,沿甬路往北即是儀門。自儀門沿甬路北去60餘米,便是總督署的大堂,大堂即正堂,又叫公堂、公廳、正廳,是整座衙署的中心主體建築,它是以同治末年李鴻章任直督時為背景復原的,大堂外東西廂房各9間為科房,是按清廷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規制下的辦事機構,用以承接地方公務事宜。大堂外月臺下40餘米處,有橫跨甬道的木質“公生明”牌坊一座,此坊又叫“戒石坊”,有清一朝,各級衙署均設有牌坊,形制並無定製,大多為四柱無斗拱的簡易結構。直隸總督若坐堂理事,面對此坊,戒銘時時在目,便可告誡自己必當公正廉明。大堂東西兩側天井北進穿便門即二堂院,二堂院佈局嚴謹,四周廊廡相通,託檁、廊沿、門楣一手江南做法,雕工精細,是同治中期(1870年後)李鴻章督直時從安徽調來能工巧匠一併修制的,如今儲存完好。衙署二堂又稱“退思堂”、“思補堂”,有遇事深思熟慮,助其不足,及時補過之意。此外,尚有耳房各2間,東西廂房各3間,廂房門前有抱柱石,室內均為穿堂屋,開設後門,可直通東西更道和花廳。總督署的二堂是總督複審民刑案件,會見外地官員的地方。三堂是總督的書房和簽押房。官邸及上房為督署的內宅,所以為掩人耳目,前有花牆與二堂相隔,兩側各有一門溝通東西更道,僅靠中間帶頂的直廊和內宅門相連,成為入內宅的必由之路。四堂,正房面闊5間,左右耳房各2間,東西廂房各3間,建築小巧,院落幽雅,與大堂、二堂院相比,猶如兩個天地。上房是總督及內眷活動起居的地方,生活氣息濃厚。院北正房供長輩居住,東西廂房則是晚輩的住處,並以迴廊相連,成為署內宴息之所的核心部分。上房院住宅四周以房屋後牆、外牆及院內迴廊多層包繞,對院外不開窗,封閉性強,可防風沙、噪音和外界干擾,加之庭院空間大、日光足,在院內栽植花木、陳設盆景,可構成安靜舒適的居住環境。督署東路建築,在清代自南而北依次為招待外地客人的寅賓館、武成王廟、衙神廟、錢糧幕府院、存放文官車轎的庫房、東花廳、外簽押房、東北側廚房以及供雜役、僕從人員居住的胥吏舍等。西路主要建築自南而北有武職胥吏居住宴樂之所——合樂軒、馬廄、兩進院落的刑名幕、考試武官射手的箭道,致祭旗纛的旗纛廟,西花廳、辦事廳、花園等。

隨著歷史長河的流逝,從全國範圍看,做為清代官式建築的總督衙署,如今大多蕩然無存,即使是殘留的遺址,也往往歷經改建,面目全非,已失去清代官衙的,而充分體現雍乾時期建築風貌,在我國目前唯一儲存完好的省級衙署━━直隸總督署,多年來一直為黨政軍界駐守,才得以妥善保護,因此它自然就成為具有較高文物價值和研究,欣賞清代官式建築的最好實物史料。在歷史的長河中,這座古衙的存在,對古城保定乃至河北歷史、建築等領域文化的補充,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擁有珍貴的文物價值。

精選5篇河北直隸總督署導遊詞(二)

直隸總督署,又稱直隸總督部院,是中國儲存完整的一所清代省級衙署。原始建築建於元朝,明初的時候是保定府衙,明朝永樂年間改做大寧都司署,清初又改作參將署。1730年即清雍正八年經過大規模的擴建後正式建立總督署,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八帝,可謂是清王朝歷史的縮影。直隸,因其直接隸屬京師而得名。清王朝問鼎中原後承襲明制,在全國繼續推行行省制度,地處京師附近的北直隸被改為“直隸省”。

明代臨時性的軍事官職“總督”,逐漸成為清代地方最高軍政長官,乾隆年間督撫制度日趨成熟後,直隸總督因直隸省獨特的地理位置而名列全國八督之首總督作為朝廷派出的命官,並逐漸形成官制從明代開始清代定鼎北京以後,總督、巡撫的設定進一步走向制度化,清初有一段曾經是督撫並存。後來,總督由臨時派遣轉為定製,由專管軍務發展到綜理軍民要政,實際已成為地方最高軍事、行政長官。

直隸總督的權力很大,一般為正二品官員,凡加尚書銜者,為從一品,統管全省官吏任免、節制、訴訟審判、外交處理、題奏諮請、省例定製、歲計稽核等軍民要政,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方方面面,代表清政府管理一方,又向朝廷負責。

直隸總督署的建築佈局,既承襲了前代衙署的特色,同時又受到了明清北京皇家宮殿建築佈局乃至民居建築規制的影響。整座直隸總督衙署建築座北朝南,東西寬134.米,南北縱深約224米,佔地面積廣,其建築分東、中、西三路。中路至今儲存完好,有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官邸、上房五進院落,配以左右廂房耳房,均為小式硬山建築。東路的東花廳、外簽押房等建築基本儲存完好。直隸總督署大門以外,清時曾建有轅門、照壁、旗杆、樂亭鼓亭、一對石獅、東西班房,以及西轅門外專供每日報時及拜發奏摺之用的炮臺等附屬建築。這些建築如今雖大多不存,但其所組成的半封閉格局,以及造就的威嚴氣氛,曾給人以森嚴神祕,望而生畏的感覺。

曾駐此署的直隸總督共59人66任,如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方觀承等直到1920xx年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退位才廢止。民國年間是直係軍閥曹錕的大本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曾是日偽和國民政府河北省政府所在地,有“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之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曾駐此。後來這裡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裡面的房子建築和佈局都還是很有研究價值。這是我對保定直隸總督署的簡單概括。好的,心動不如行動,接下來讓我們仔細欣賞,今天就讓我為您開啟一天神奇之旅吧。

(裕華路)

親愛的遊客朋友您好,您現在已經到達保定直隸總督署的著名景點——裕華路。您可以先在這個裕華路處先拍拍照什麼的,是不是特別愜意舒適呢?然後您可以繼續細聽我的講解。您知道嗎?裕華路在河北省石家莊市、保定市、正定縣三處皆有以此命名的道路。意為祝福繁華富裕之意。裕華路作為石家莊形象的第一視窗,裕華路沿線的建築與綠化頗為考究:位於裕華路河北工會大廈西面的景觀綠化帶幾經加寬,綠油油的草坪上點綴著各種綠色喬木和灌木;同時,裕華路與建設大街交口東南角的中國銀行綠地成為了開放式街旁遊園,園內有小廣場、甬路里面種有皁角、國槐、白皮松等喬木,還穿插種植了櫻花、紫薇、紫竹和各類草花共20餘個品種。根據石家莊市“綠隨路建,有路皆綠”的原則,我們綜觀全景,裕華路實施了“2+2”模式喬木種植,除此之外,在裕華主幹道兩側、居民區附近建設街旁遊園,滿足群眾休閒、健身、觀賞等需求,實現了由“公園找綠”到“出門見綠”的轉變。所以說,您可來了一個好地方,感興趣的遊客朋友記得把裕華路的照片拍下來以便將來留念,也可以考慮錄製個小視訊發朋友圈跟朋友分享呀。

(儀門)

親愛的遊客朋友,如您所見,現在您已經到達儀門處。此時此刻,您是不是和我懷著一樣激動又好奇的心情呢?現在就讓我為您講解一下儀門吧。請您看向總督署的黑色三開間大門,坐北朝南,儀門位於1米高的臺階上,儀門上方正中懸一匾額,上書“直隸總督部院”。儀門外還有一組封閉性的院落,由東西班房、東西轅門、鼓亭、樂亭、照壁、旗杆等組成。儀門前對稱的兩根旗杆由民國年間直魯豫巡閱使曹銀初建,復建於1994年,各高33.6米,為全國古建旗杆之最。而且院內有數十株粗大的檜柏,冬季,數百隻貓頭鷹棲息其上,“古柏群鷹”稱為衙內一景。這裡的觀光視野絕對是一級棒哦。所以說,儀門可真的是一個好地方,您手裡要是拿著相機,趕快拍個照吧,把這一刻記錄下來,也好讓您家人朋友欣賞這一美景。

(“公生明”戒後坊)

親愛的遊客朋友您好,前方正是我保定直隸總督署著名景點——“公生明”戒後坊。您曉得嗎?一進入大門,你就能看見,“公生明”的牌匾,也是表明,作為當官的應當廉潔公明為人民。直隸總督署的正門為三開間小式硬山建築,黑色大門上方,懸掛雍正皇帝手書“直隸總督部院”的匾額,雖然沒有什麼華麗裝飾,但是威嚴的氣氛給人一種望而生畏的感覺,同時也體現出省級署衙和縣級署衙的等級規格之分。進入大門後,沿甬道往北即是儀門,為三開間門廳。儀門兩側各有一便門,稱東便門、西便門。儀門是總督迎送賓客的地方,一般與總督品位相當或比總督還大的文武官員來署,賓客從儀門而入,品位低下的官員來見總督,只能走儀門兩側的東西便門,文官走東便門,武官走西便門。黃庭堅書寫的官場箴(zhēn)規儀門和大堂之間有一座戒石坊,為四柱三頂的木製牌坊。南面書有““公生明””三個紅底金字;北面書有宋代書法家黃庭堅書寫的官場箴規:“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總督升堂理事,抬眼能見此箴,以示儆(jǐng)戒。從戒石坊繼續向北便是總督署大堂,大堂是總督署的中心建築,面闊五間,長22米,進深10米,堂前有抱廈三間和寬闊的月臺,總督大堂一般不直接用來審理各類案件,大堂及前面的月臺是總督舉行隆重慶典和重大政務活動的場所。如承接諭旨、拜發奏摺以及對皇帝、太后、皇后生辰吉禮的朝賀等。所以說,您可來了一個好地方,這個這麼有歷史文化的“公生明”戒後坊真是值得一來呢,而且“公生明”戒後坊也是個觀光打卡的好地方,您要記得拍照留戀啊。

精選5篇河北直隸總督署導遊詞(三)

直隸,因其直接隸屬京師而得名。清王朝問鼎中原後承襲明制,在全國繼續推行行省制度,地處京師附近的北直隸被改為“直隸省”。清初所設定的直隸省,至光緒年間,其轄區包括今河北、北京、天津和山東、山西、河南、遼寧、內蒙古的一部分。明代臨時性的軍事官職“總督”,逐漸成為清代地方最高軍政長官,乾隆年間督撫制度日趨成熟後,直隸總督因直隸省獨特的地理位置而名列全國八督之首。

直隸總督權重位顯,集軍事、行政、鹽務、河道及北洋大臣於一身,其權利已大大超過直隸省範圍。因直隸地處京歌,拱衛京師,稍有動亂,便會危及朝廷,故直隸總督一銜非重臣莫屬。

總督作為朝廷派出的命官,並逐漸形成官制從明代開始清代定鼎北京以後,總督、巡撫的設定進一步走向制度化,清初有一段曾經是督撫並存。不久,總督由臨時派遣轉為定製,由專管軍務發展到綜理軍民要政,實際已成為地方最高軍事、行政長官。直隸總督的權力很大,一般為正二品官員,凡加尚書銜者,為從一品,統管全省官吏任免、節制、訴訟審判、外交處理、題奏諮請、省例定製、歲計稽核等軍民要政,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方方面面,代表清政府管理一方,又向朝廷負責。

直隸是天子腳下的重地,其地位尤為重要,直隸總督經歷了由中央直轄到地方統轄的過渡時期。統兵是總督的專責,直隸總督統兵除了維護地方安全外,還負責保衛京師的重任,因此當時有詩云:“三資輔為政,屏藩衛帝京。”說明朝廷對直隸總督統兵保衛京師格外關注。

精選5篇河北直隸總督署導遊詞(四)

從雍正二年(1720xx年)李維鈞首任直隸總督起,到宣統三年(1920xx年)張鎮芳署理直隸總督止,187年中共產生直隸總督75人,99任次,有的只任數月,任職5年以上的只有方觀承、周元理、李鴻章、袁世凱等10餘人。其中李鴻章任期最長,他3次受命,先後達20xx年之久。這種平均不到兩年一任次的頻繁更替,原因除有的總督病故、革職或降調外,也是清朝中央駕馭地方大吏的一種手段,因為朝廷唯恐地方官久居一地,結黨營私,難以控制,認為適當調換可免於此弊。

直隸總督署的前身可追溯至元代,元代為順天路總管府所在地,明代為保定府署與大寧都司署、參將署,雍正七年(1720xx年),原來的直隸巡撫升任直隸總督,仍駐節保定,於是在原基礎上重建了總督衙署。清朝滅亡之後,這裡先後為直隸督軍署、直魯豫巡閱使署、河北省人民政府、中共保定市委等機關所在地。直隸總督署嚴格按照清制修建,東西廣約130米,南北深約220米,佔地總面積30000平方米。以更道相隔,衙署分為東、中、西三路,主體建在南北向的中軸線上,即中路包括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官邸、上房等,並配有左右耳房、廂房等,三開間的黑色大門上方,懸掛雍正皇帝手書“直隸總督部院”匾額,封閉式的格局和威嚴的氣氛給人一種望而生畏的感覺。其它輔助建築等如花廳、幕府院等分列在東西兩路。這些建築均為布瓦頂、小式硬山建築,是一座典型的北方衙署建築群。

在中國近代史上,直隸總督署曾與不少重要事件直接相關。光緒二十六年(1920xx年),義和團運動如火如荼,保定是義和團運動的重要中心。同年10月,英、法、德、意四國侵略軍進犯保定,總督署被佔領。留守總督署的廷雍等清室官員遵照直隸總督李鴻章“以禮相待”的指令,命直隸守軍撤離省城,任侵略軍燒殺搶掠,然而,侵略者卻在總督署大堂以縱容“拳匪”殺洋人、燒教堂的罪名嫁禍於人,將廷雍、沈家本等清室官員加以審訊,並處以極刑,梟首示眾。外國侵略者端坐於總督署大堂審判中國官員,這在中華民族和直隸總督署的歷史上都是奇恥大辱,也是落後必然捱打的慘痛教訓。

李鴻章在任內,代表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煙臺條約》、《中法會訂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俄條約》、《辛丑條約》,指揮了中日甲午戰爭的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1920xx年,英、法、德、意四國聯軍人侵保定,直隸總督李鴻章在外地訓令“以禮相待”,侵略軍大肆燒殺搶掠。11月6日,以英少將蓋司禮為首的侵略軍將校端坐在總督署大堂正中,將直隸護理總督廷雍等人五花大綁,在大堂跪審,並推出斬殺。這是在保定直隸總督署歷史上的惟一一次“庭審”,留下了恥辱的一頁。李鴻章的得力干將袁世凱,督直十餘年,靠編練新軍起家,後成為竊國大盜。歷經滄桑的直隸總督署,承載了74位總督的功過是非,積澱了豐富的歷史,成為清王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縮影,可謂“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

精選5篇河北直隸總督署導遊詞(五)

直隸總督署的建築佈局,既承襲了前代衙署的特色,同時又受到了明清北京皇家宮殿建築佈局乃至民居建築規制的影響。整座直隸總督衙署建築座北朝南,東西寬134.4m(合清制42丈),南北縱深約224m,共佔地三萬餘平米,其建築分東、中、西三路。中路至今儲存完好,有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官邸、上房五進院落,配以左右廂房耳房,均為小式硬山建築。東路的東花廳、外簽押房等建 築基本儲存完好。

直隸總督署大門以外,清時曾建有轅門、照壁、旗杆、樂亭鼓亭、一對石獅、東西班房,以及西轅門外專供每日報時及拜發奏摺之用的炮臺等附屬建築。這些建築如今雖大多不存,但其所組成的半封閉格局,以及造就的威嚴氣氛,曾給人以森嚴神祕,望而生畏的感覺。中路建築坐落在督署的中軸線上,大門內的主要建築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門、儀門、戒石坊、大堂、二堂、內宅門、官邸、上房、後庫以及儀門以北各堂院的廂房、耳房、迴廊等附屬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