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黿頭渚風景導遊詞(通用9篇)

無錫黿頭渚風景導遊詞 篇1

各位來賓:

無錫黿頭渚風景導遊詞(通用9篇)

在一個陽光亮媚的日子裡,我們全校師生一路去了太湖中的“龜山”——太湖仙島。一起上,各人歡歌笑語,臉上掛滿了光輝燦爛的笑臉,恨不得飛到黿頭渚去。來到黿頭渚,我們起首乘坐了大遊輪,由於我們要去太湖仙島嬉戲。

來到遊輪上,我們便張望了太湖的美景:眺望,太湖山淨水秀,廣漠無垠,就像一幅自然的江南山川風光畫。而太湖仙島呢?則像一隻“神龜”靜伏水面。太湖仙島又名“三山島”,會仙橋和月老橋將大磯,小磯,東鴨,西鴨,四島連成一體,構成“三山群島”。太湖仙島的遊船船埠,建在湖中,一座“十”字形,橫長約200米的貼水橋,眺望就像一條巨蛇。走過會仙橋,進入“天都”景區。這是太湖仙島的中心。這裡有“南天門”,“天街”“藥王廟”,“靈霄宮”,“蟠桃仙境”等,隨處皆天景。“天街”雖小,但很富貴,商品鱗次櫛比,古色古香的雕花門窗玲瓏多姿,恍若仙景。“靈霄宮”七層四角,高38米,塑有玉皇大帝神像,高與宮齊,我們必需把頭抬得很是高,才氣企盼那神像,怪不得說這是世界最大的一尊佛像呢!再看看“靈霄宮”的撲面。“蟠桃仙境”這四個大字便呈此刻我們面前。

跨過高高的路線,走進門內,便看到王母娘娘和幾個侍女正在仙境呢!只見王母娘娘獨自坐在蓮花池內修生育性,感受無比地舒服。“太湖佳絕在黿頭,三山仙島勝天國”這是對太湖仙島的歌詠,我們為無錫有這一美景而感想無比自滿。

無錫黿頭渚風景導遊詞 篇2

各位來賓:

黿頭渚風景區始建於1916年,現面積達539公頃。有充山隱秀、鹿頂迎暉、黿渚春濤、橫雲山莊、廣福寺、太湖仙島、江南蘭苑,中日櫻花友誼林等眾多景觀,各具風貌。長春橋是園主在1936年仿照北京頤和園昆明湖上的玉帶橋所建的。湖堤兩邊所種的是日本的“染井吉野”,在日本的櫻花品種中,“染井吉野”是公認較美的一種。每年4月這裡櫻花夾道,繽紛豔麗。長春橋是一座拱石橋,高聳湖面,堤岸遍植櫻花,擋住了外湖的景色,分隔了水面和空間,豐富了景色層次,它與涵萬軒、絳雪軒和東面山坡自成一個空間,構成長春花漪的景色。

原為“橫雲山莊”門樓,始建於1931年,結構古典,北式風格,斗拱連線,琉璃頂、飛簷翹角。1975年根據郭沫若詩句並集其手跡制額。牌坊右側,有磚徹拱門,正反面有磚刻“利涉”、“問津”。1934年前的黿頭渚,都要乘渡船到此,渡船在此停泊,故稱“利涉”。渡船將遊人送到這裡,不知“桃花源”在何處,就得“問津”。進牌坊,立以照壁,飾以鳳穿牡丹。壁後臨水而築“涵萬軒”水榭,軒內懸掛“湖山罨畫”一額,系乾隆手筆。1934年,園主得之於北京地安門外菸袋斜街,據說還是圓明園中故物。

七桅帆船是吳地船文化的一個縮影,距今已有200年歷史。原來傳說是岳飛的水師戰船,岳飛屈死風波亭後,把戰船改良成魚船,戰士們靠打漁為生,它的航行速度相當快,順風時每小時可以達到20公里,逆風時成之字行行走。據記載曾經有四艘同樣的船在一起一網捕起了3600公斤的銀魚,可見它是捕捉銀魚的主力船隻。它是目前太湖流域中船帆較多,船型較大的木製船隻,被稱為“漁船博物館”。

澄瀾堂建於1931年,是仿照宋、明宮殿式樣營建的,面闊5間,四周遊廊,氣宇不凡,是“黿渚春濤”的主建築。“澄”是指水平靜清澈,“瀾”則是波浪起伏之意。取名“澄瀾堂”是說在這裡可以飽賞太湖多變的天然景色。黿頭渚本身變化萬千,陣雨過後又有霧氣,而且這裡居高臨下,遠眺近覽,春夏秋冬,早中晚,雨陰晴,景色各異,真是“浪濤與松濤齊名,碧水共長天一色”!

屹立於長春橋畔船塢處,面臨太湖,斗拱飛簷,古樸清雅。背額“橫雲山莊”。具區,是太湖古稱;橫雲山莊則是公園的原名。牌坊前正中,湖石聳立,狀如作揖迎客。前行還有王蔭之的“到此忘機”刻,以示遊人到此凡念頓消,超然世外。

賞櫻閣位於黿頭渚櫻花林核心地帶,是櫻花林內標誌性建築景觀,登臨賞櫻閣,居高臨下,眺目四望,漫山遍野櫻花花海,是黿頭渚風景區內的賞櫻佳境。登樓品茗,領略太湖山水之美,然後乘船渡湖,一探太湖仙島靈秀、神幻之妙。

“黿渚春濤”四字是在1906年題書的,每逢春天,這裡會出現神話般的奇景:春濤好似古梅在水上開花一般,顯得美麗極了;無錫正處在太湖北岸,春天時多東南風,太湖無日不起浪,尤以黿頭渚一帶水勢浩大,波濤洶湧,聲勢雄壯。黿渚濤聲是這裡的一大特色。若遇風和日暖,微波漣漪,濤聲則清緩而流暢,和諧而有節奏;若遇狂風怒號,濁浪滔天,則轟然巨鳴,猶如萬馬奔騰,真有“濤聲吼黿渚,地勝十洲三島”的感覺。

絳雪軒是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的漢族宮殿建築,位於北京故宮御花園的東南,為一座小型殿宇,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是御花園中賞景休息之處。園主仿建絳雪軒,貼水而建。立於涵萬軒中縱目而觀,從長春橋北堍起,視線先隨著橋面漸次升高、過橋拱後又漸次降低,直到絳雪軒的低處。視線越過絳雪軒,則見黿頭渚青山橫斜,如一帶翠嶂般西延而去,直入湖濱。絳雪軒南為一座開闊庭院,左手一道月洞門,門外山麓,建有云逗樓,樓後山坡上有花神廟,內奉花神女夷像。

鹿頂山,位於黿頭渚充山之東,山高96米,地理位置優越,視野開闊。1983年,無錫市人民政府決定建“鹿頂迎暉”一景,1984年動工興建,1986年元旦正式開放。通鹿頂山的道路有四條,還有一條盤山公路,一般遊人多從挹秀橋登山。

無錫黿頭渚風景導遊詞 篇3

各位來賓:

太湖,古稱具區、震澤、笠澤、五湖等。《爾雅》中有“吳越之間具區”之句。太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是長江流域的重要湖泊,總面積2400平方公里,有兩個香港/四個新加坡/四百個西湖那麼大,號稱三萬六千頃。水發源於茅山、天目山,經吳江、黃浦江流入東海,是長江中下游的一個良好的天然蓄水庫。

那麼太湖是怎麼形成的呢?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王母娘娘要做壽了,玉皇大帝叫四大金剛抬去了一份厚禮。王母娘娘看見後,高興的連嘴都合不攏了。原來玉皇大帝送的是一個大銀盆,裡面有72顆特大的翡翠,而且還有千姿百態的各種五色玉石雕鑿的飛禽走獸,簡直是一個聚寶盆;遠遠望去,還活象一隻精緻的大盆景呢,各路神仙都讚不絕口。大家看過《西遊記》都知道,王母娘娘設蟠桃會,沒請弼馬溫,結果齊天大聖孫悟空發了脾氣,大鬧天宮。他見一樣打一樣,當他看見玉帝送的這隻大銀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棒打了下去,銀盆便從天上落了下來,跌到地上砸了個大洞,銀子便化作白花花的水,形成了三萬六千頃的湖,因此湖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天”字上面的一橫落在下面就為一點,也就是“太”字,所以此湖就叫“太湖”。72顆翡翠就成了72座山峰,分佈在太湖中間。玉石雕刻的魚,就是現在太湖裡肌白如銀、肉嫩味鮮的銀魚。玉石雕刻的飛禽,變成了對對鴛鴦。只有走獸沒有活成。

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並無科學根據。據考證,真正的太湖是一個海跡湖,地理上稱“瀉湖”。原來這裡是一個大海灣,由於長江、錢塘江泥沙的沖積,長江三角洲不斷向東延伸,海灣因灣口被泥沙淤積成的沙壩所封閉而形成了太湖,以後在河水和雨水的作用下,海水逐年淡化,於是就成了淡水湖。因此也有人說他是“海的兒子”。

關於太湖的成因還有很多種說法,如1986年,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用自制的走航式地層剖析儀,在湖上行使200多公里,對湖底穿透程度40—80米,最終查明,太湖之底是堅硬的黃土層,上面覆蓋著10—200釐米不等的軟泥。在黃土層上,還有許多掩埋的古道河的淺窪地痕跡,這卻清楚的說明太湖並不是一個瀉湖,而是一個黃土覆蓋的沖積平原環境。科學研究尚未統一,就不要說民間的傳說了。

這裡呢還有一個“沉落山陽縣,汆出無錫城”的傳說,傳說在遠古時代,太湖在山陽縣,這裡的人作惡多端,天上玉皇大帝聽說後,派太白金星在下凡去看看是否真的如此。太白金星下凡後呢,在山陽縣遇到一個孩子,他每天打柴侍奉老母。於是太白金星就變作一個老乞丐向孩子要吃的,孩子看他很可憐就把身邊唯一的一個饅頭給了他。太白金星看到孩子這麼好心,決定拯救這個孩子。他告訴孩子,說:“如果山陽縣獄廟前的石獅子眼中淌血,就又洪水沖垮山陽縣,你趕快揹著老母往西北逃命。”於是這個孩子就每天到獄廟前去看石獅子的眼睛,這個祕密被一個屠夫知道了,便和孩子開玩笑,將豬血塗在獅子眼睛裡。孩子一見,立即揹著母親香西北跑,邊跑邊喊:“山陽縣要沉了,趕快逃命!”可是人們都以為孩子瘋了,沒有理睬。誰知孩子前腳剛走,洪水後腳就到。孩子跑啊跑,最後實在跑不動了,就停了下來,洪水也就在孩子的腳下停了。後來人們發現,在孩子背母逃命時,在一個地方歇了三歇,這地方就長出三個山峰,就是現在湖中的三山——烏龜山;母子最後停留的地方就是黿頭渚。太湖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嚴寒年代才全湖結冰,近650年中全湖結冰僅10次。它的平均深度只有2米左右,最深處也只有4。87米,自然條件好,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天然飼料豐富,是我國著名的淡水水產基地。湖中有魚類、蝦類、貝類等水產一百五十多種,其中最著名的太湖三白“白魚、白蝦、銀魚”更是名揚天下,現在先讓我們去領略一下太湖的無邊風光,中午再品嚐太湖的水產。

無錫黿頭渚風景導遊詞 篇4

各位來賓:

俗話說,“到無錫必遊太湖,遊太湖必去黿頭渚。”黿頭渚究竟是個怎樣的所在啊?

聽爸爸講,黿頭渚這個地方不僅景美,就連它的來歷都充滿神祕色彩——其實,它是太湖西北岸的一個半島,傳說有巨石突入湖中,狀如神話中的神黿浮在水面,故而得名。

坐了三個多小時的車,我們終於來到了太湖邊。資料上說太湖的面積有2427。8平方公里,舉目遠眺,頓覺心胸開闊。浩瀚無垠的太湖水就在我眼前,可我的心兒早已飛到了黿頭渚。

來到黿頭渚,我們先去遊覽“櫻花谷”,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掉”。那裡簡直就是櫻花的海洋,櫻花的世界。四面八方,放眼望去,枝頭、樹下、河面,滿是粉紅的櫻花,它們像俊俏的娃娃,一個個露出燦爛的笑容,卻各有各的姿態,引得遊人紛紛駐足觀看,拍照留影。這裡的櫻花樹足足有三萬餘棵,被稱為世界第三大櫻花種植地。我們來得也正是時候,這裡正舉行“國際櫻花節”,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有什麼能擋住遊客賞花的熱情呢?

我們走一路,櫻花就陪一路香一路,最後我全身都是香的了。實在走累了,我們便躺在樹下休息,可眼睛卻怎麼也捨不得閉上。一陣微風吹過,樹上的風鈴發出悅耳的“叮叮”聲,從枝頭飄下無數花瓣,像是在下一場漫天花雨,好不美麗!

我們在碼頭登上游船前往“太湖仙島”景點。站在船尾,涼爽的海風吹過面頰,我整個人一下子神清氣爽起來。一群群紅嘴鷗緊隨船尾飛行,遊客把小塊麵包扔向空中,它們竟然一下子就用嘴夾住了。遊船行一路,海鷗跟一路,場面好不生動!

游完“太湖仙島”,天色已晚,是時候跟這裡說“再見”了,儘管我仍然意猶未盡。太湖、黿頭渚,以後有機會我還會回來看你們的!等我。

無錫黿頭渚風景導遊詞 篇5

各位來賓:

大家好!

我們走過了幽曲的"藕花深處"翻過了一道小小的山樑,來到了大家心儀已久,景色豁然開朗的太湖佳絕處黿頭渚。您看:三萬六千頃的浩淼煙波奔來眼底,濃淡相宜,七十二峰縹渺可辯。三十六和七十二,在中國古人的心目中,代表3的陽數之極即九的四倍數和八倍數,具有陰陽調和,吉祥完美的意義,用來概括太湖的水域面積和山、島的數量,是讚美這裡既有海的雄偉,又有湖的秀麗。真是"山不高而清秀,湖不深而遼闊",一派山外有山,湖中有湖的"天然圖畫",把太湖平遠山水的審美特徵,展示得淋漓盡致。請大家往左面看:那裡山勢連綿,重崗復嶺,有12個山渚伸突湖中,稱為"湖東十二渚,現在已建有中央電視臺的"影視城",還有建設中的"山水城"。

請大家轉向右邊看:那裡從青龍山到閭江口,沿湖有18個山灣,簡稱"湖西十八灣";它的前端就是馬山島,島上有國家級的度假區,更有高88米的"靈山大佛",遐邇聞名。再請大家往中間看:那好象由三個小島組成的"三山島",既有秀氣,又有靈氣,更象"蓬萊三島"那樣有點兒仙氣,已被建成中外馳名的"太湖仙島"。再遠點那座像笠帽一樣隱約可辨的小島,叫"拖山島",這拖山島的南面,就是一片汪洋的外太湖了。

在這裡,我還想向大家補充講一講:這湖東十二渚、湖面十八灣和拖山島之間的太湖,歸無錫管轄,在古代又稱作"梅樑湖"。它的得名來源於一個美麗的傳說:三千年前,陝西岐山周太王的長子泰伯"南奔荊蠻",在無錫"梅里",也就是今天的梅村鎮,開創了吳國五百多的的基業。當時用梅樹的樹幹做成房屋的`正樑,被賦於了神聖的色彩。一次吳國運送梅樑的船隻,把梅樑翻入了湖心,這樣到了每年的春季,湖面就會飄出朵朵潔白的梅花。請大家回過身子,欣賞一下太湖航行的保護神"黿渚燈塔"。因為黿頭渚處於太湖和蠡湖航道的突出位置,因此在1920年,就有人在這裡立杆掛燈,為夜行船隻導航。

1924年,錫湖輪船公司通航,地方人士建燈塔表示祝賀,當時燈塔的形狀,象一枚彈頭朝上通紅的炮彈。1982年結合燈塔翻修,改成民族形式的紫醬色,琉璃瓦重簷塔頂;並在磚砌牆身上用粉紅色金山石貼面,高度也從原來的12.56米加高到13.1米,使燈塔顯得更加典雅挺撥,成為黿頭渚的標誌性建築。請大家向前走。

無錫黿頭渚風景導遊詞 篇6

各位遊客:

這幾天領略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風景後。今天我們又來到了美麗的無錫。聽人家說過這樣一句話“遊無錫必遊太湖,遊太湖必遊無錫”。

讓我不禁的想起了當代大文豪郭沫若讚美太湖的一句話“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所以我們也要去親自去看看太湖的美景。我們座上游船,站在船尾。仰望太湖,太湖的水很綠很綠,如同碧綠的翡翠一樣。海水在陽光的的照射下,顯得波光粼粼。像金子一樣,發出閃閃的光芒。

海水波濤起伏,一浪高過一浪,海浪拍打著船身發出了一陣陣悅耳的音樂,美妙極了。船緩緩地行駛著,船下的水面蕩起層層漣漪,一圈一圈,擴至水天交接處。遠處的群山在迷濛的雲霧中若隱若現。瞧,湖心有座小島,看上去很小很小,樣子很像一隻烏龜,我想就因此而得名吧!不知不覺船已靠岸,溫暖的春風送來春天的芳香氣息,令人心曠神怡。

我們上了岸, 看到一塊高高聳立的岩石上寫著《太湖仙島》。我在心裡想,這裡一定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我拉著媽媽蹦蹦跳跳上山了,我們沿著臺階拾掇而上。天街裡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玩意,古色古香。彷彿步入了仙境。我們又走過了會仙橋,我就好奇地問媽媽,媽媽說:“說不定在這這裡我們還能碰到神仙呢”?可我們運氣不好,沒有看到神仙,呵呵。接著我們又來到了一座猴山,猴山上樹木蔥蘢,遮天蔽日,又高又陡的,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啊!

突然,一尊石像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見兩隻小猴子正偎依在猴媽媽的懷抱裡津津有味地吃著桃子。多麼溫馨可愛的畫面啊。接著我們又玩了許多景點七十二峰、廣福寺、天都洞府……直到一輪紅日倒映在湖面上,我們才戀戀不捨得離開了黿頭渚。

無錫黿頭渚風景導遊詞 篇7

黿頭渚是太湖北部的一處半島,形似浮黿翹首而得名。在這裡你可以遊覽龐大的園林群,坐船感受太湖的煙波浩渺,登太湖仙島一探祕境,也可以在春日來此品賞櫻花,體會郭沫若先生所贊“太湖佳絕處、畢竟黿頭渚”的意境。

黿頭渚位於無錫市區西南,這裡三面環水,既有山長水闊、帆影點點的自然美景,又有小橋流水的山鄉田園風光,是太湖山水景色最美之處。太湖仙島是黿頭渚必遊之處,島上有道教仙宮和道、佛兩教石窟塑像,登頂島上小山可環望四周,天氣晴好時能看到湖面上的翩翩舟影,感受到太湖的浩淼之美。每年春季的櫻花齊放是這裡的一大奇觀,更有熱鬧的櫻花節。

登臨黿頭渚半島上的鹿頂山可環顧湖濱翠色,黿頭渚還有諸多古蹟和舊時的名流顯貴所建的私家園林,比如包含了“太湖佳絕處”門樓和長春橋的橫雲山莊、無錫最古老的寺院廣福寺等。而細細品味隨處可見的歷代名人雅士遊蹤、石刻、書畫等遺存,也是遊黿頭渚的一大樂趣。另外,若有時間還可去萬浪橋看看,這裡是觀賞太湖落日的好地方。

黿頭渚風景區的充山大門(正大門,景區東南部)可進可出,犢山大門(景區北部)只出不進,整個景區主要由黿頭渚半島、太湖仙島、中犢山組成。所有景點遊覽下來,大約需要一整天。對於大多數遊客,一般推薦精華遊法:遊船碼頭-太湖仙島-太湖佳絕處-橫雲山莊-黿渚春濤-廣福寺-鹿頂山。

無錫黿頭渚風景導遊詞 篇8

各位旅客:

現在前往遊覽的是有“太湖第一名勝”之稱的黿頭渚。它距無錫市區18公里,是無錫境內太湖西北岸的一個半島,因有巨石突入湖中,狀如浮重翹首而得名。山清水秀的黿頭渚是無錫最佳遊覽勝地,著名文學家郭沫若曾有“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詩讚,道出了重頭清今人神往的意境。遊客朋友們,在前往黿頭渚的途中,讓我先來介紹一下太湖。

【太湖概況-民間傳說-成因和物產】

太湖地處長江三角洲,橫貫江、浙兩省,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湖泊面積為2427.8平方公里,除去湖中51個島嶼,湖泊實際面積為2338.l平方公里,號稱“三萬六千頃”,南北長68公里,湖面海拔3米,平均水深約2米。湖邊的山和湖中的島臺稱“72峰”,尤以黿頭渚、三山、洞庭東西山最為著名。湖中遺存著大量的文物古蹟,是吳越文化的發源地。

有關太湖的來歷,民間有多種說法:相傳在很久以前,王母做壽,在天宮大設皤桃宴,玉皇大帝命四大金剛送去一份壽禮,是一個大銀盒,裡面裝有72顆特大的翡翠,外表還雕飾著千姿百態、五顏六色的飛禽走獸,如同一隻聚寶盆,令在場的各路神仙讚不絕口。但王母設宴時沒請孫悟空,於是這位齊天大聖就大鬧天宮。當他看見王帝送的這隻大銀盒時,一棒打翻,銀盒便從空中翻落下來,砸到地上成了一大坑,銀盒立即化成了湖水。因湖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天”字上的一橫落在下面成一點,就是“太”,所以此湖取名為“太湖”。而72顆翡翠分撒在太湖之中,變成了72峰。本來銀盒是圓的,被孫悟空打了一棒,這便是太湖不圓的原因。

遊客朋友們,太湖的傳說,發人遐想。其實,太湖原是一個大海灣,約在5000多年前,這裡地殼下陷,東部的泥沙不斷淤積,導致長江三角洲向東伸展,西部的窪地便形成煙波浩森的太湖。然而,民間傳說更增添了太湖的神祕感。

太湖為我國第三大淡水湖,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和,雨量充足,物產特別豐富,水產品種多達30多種。其中以銀魚、青蟹、白蝦最為有名。各種水生植物也深受客人的喜愛,如蓮藕、菱白。水芹、藥菜等已成為人們品嚐“綠色植物”的美味佳餚。

【黿頭渚所處的位置-人文景觀的營建經過】

遊客朋友們,我們的車開過寶界橋後,就進入了充山(也叫南犢山)。重頭清就位於南犢山西端,請看山形突入太湖水中,三面臨水,好像一隻巨大黿頭伸出水面。這就是黿頭渚。黿頭渚獨佔地勢,在這裡可以眺望太湖,三山仙島隨波浮動,如同仙境一般,令人心馳神往。因此,在明朝時,這裡早已被稱為“世外桃源”,是富人們郊遊踏青的地方。

關於黿頭渚的營建歷史,可以追述到1918年。當時,楊翰西在這裡購得60畝山地,開始對黿頭渚進行最初開發,建造了仿帝王宮苑的“橫雲山莊”。20年代起又陸續興建了王心如的“太湖別墅”,陳仲言的“若圃”,鄭明山的“鄭園”,何輯五的別墅和蔡緘的“退廬”。到建國以後逐漸規劃建成完整的黿頭渚公園。現面積達500公頃。有充山隱秀、湖山真意、十里芳徑、萬浪卷雪、鹿頂迎暉、黿渚春濤、江南蘭苑、太湖仙島等十多個景觀,各具風貌。

【充山隱秀-聶耳亭-鹿頂迎暉-舒天閣-范蠡堂-西子池-中日櫻花友誼林-江南蘭苑】

遊客朋友們,進人大門後,我們正式進入黿頭渚景區。首先參觀“充山隱秀”景點。充山隱秀位於充山最高處鹿頂山的東南面,原來是陳家花園的所在地。陳家花園,也叫“若圃”,是1928年無錫本地民族工商業者陳仲言所建。1984年開始建設“充山隱秀”景點。種植了各種花草樹木,分為春花、夏蔭、秋色、冬景四個區。面積為13.3公頃。

沿著空中列車站的石路向上,便到春花區內,大家看到的水池名叫“翠湖”,它利用地勢,順其自然迴旋在幽谷之中。水邊的土山是人工堆積的,種植著桃李、杏梅、玉蘭、杜鵑、月季等花卉和竹、柳、香樟等樹木。在翠湖的水面上,架設著一曲一直兩座橋,直橋名為“跨綠”,曲橋名為“俯青”。水邊兩層樓是供遊人品茗小憩的地方,上層為“醉方樓”,下層為“春風人座”。樓邊的方亭,名叫“家風”。大家繞過“寥風”小亭,穿過了“俯青”曲橋,便看到山坡上林邊有一六角形的“竹亭”。6根柱子仿照毛竹形狀,十分逼真。因“個”字形如竹葉,此亭命名為“個亭”。

遊客朋友們,穿過了“荇春”橋亭,我們到達夏蔭景區,這裡有許多名貴的樹木。其中兩株苦櫧,高20米,已有六七百年的樹齡,而高大挺拔的大王鬆,是當年若圃園主陳仲言栽種的。

遊客朋友們,現在看到的建築是聶耳亭。這裡原來是陳仲言於1928年所建的一座花園。1934年,22歲的聶耳隨電影《大路》攝製組來無錫時就居住在這裡,並譜寫了著名的《大路歌》和《開路先鋒》兩首插曲。當年,這裡正在修建公路,聶耳來到築路工地,將《大路歌》唱給民工們聽。電影尚未拍完,歌曲已在民工中傳開了。1959年無錫市政府主修了這座小閻,為紀念這位人民的音樂家,取名“聶耳亭”。1981年還雕塑了聶耳胸像供遊人們瞻仰。

遊客朋友們,現在我們來到鹿頂山的“十里芳徑”景點。它是由茂盛的樹木、開山留下的池塘、石壁串連在一起的遊步小道組成。每到秋天,這裡漫山遍地的原野景色,令遊人置身其中,彷彿如在畫中暢遊。

現在我們登上了鹿頂山,這裡的海拔96米,是黿頭渚景區的制高點。鹿頂山有一個傳說:說是南極仙翁的天鹿觸犯了無規,被仙翁一掌打下雲頭。仙鹿下凡時,看中了水草豐美的太湖,於是就在湖邊化成了美麗的山峰,永遠守護著太湖。鹿頂山共有6個山頂,在無錫“鹿”和“六”同音,所以此山也叫“六頂山”。1984年,在這裡建造了“鹿頂迎暉”景區。

舒天閣是鹿頂山的最高點,坐落在600平方米的平臺上,閣高24米,三層八角四重簷,黃色琉璃瓦頂,意為“四時有景,八方入畫”。登閣北望五里湖波光點點,南望整個黿頭渚一覽無遺,真有“極目楚天舒,飽覽黿頭渚”的意境。

舒天閣東南是“范蠡堂”和“西子池”,相傳,越國大夫范蠡和西施隱居五里湖時,經常來鹿頂山。范蠡堂的屋頂為歇山式建築,莊重大方。裡面有泥塑彩繪的范蠡像,西邊牆上青銅色浮雕分別為《泛舟》、《養魚》、《製陶》、《經商》,記敘了范蠡生前的事蹟。

我們向上走,便是西子池。池壁上刻“照影”兩字,故叫“照影池”,據說西施曾在浣紗溪邊,以水為鏡,魚兒見她美貌無比,羞得紛紛潛入池底,從而有“沉魚之容”的傳說。池邊還有一軒一亭,分別叫“西子”、“淡抹”。整個景緻清遠幽靜,別具情趣。再向上走,金漚亭展現在眼前,亭名取自郭沫若的《遊黿頭渚》詩中的“四周騰黛浪,萬頃泛金漚”。亭立在峭壁之上,居高臨下,向東眺望,遠處五里湖上的寶界橋如長龍臥波;北岸的魚池星羅棋佈;南岸山峰綿綿,綠樹成蔭;湖面上波光粼粼,美不勝收。此情此景,各位旅客想要細細品味,還可以到旁邊的“環碧樓”、“靜觀”茶室坐下來,慢慢體會。

往前,是“碑刻影壁”。正面刻有藝術大師劉海粟手書的“鹿頂迎暉”4宇,是劉大師90高齡時書寫的,氣勢雄偉,筆力蒼勁。背面刻沙陸墟撰稿的《鹿頂迎暉建設記》。最後看到的是“準望亭”,這裡原是鹿頂山的最高點,海拔96.6米的三級測量點就設在這裡。後來用石亭取代了原先的三腳架,所以取名“準望亭”。

各位旅客;現在我們沿著環山路向面穿過了鹿碑,來到了中日櫻花友誼林。櫻花是日本的國花。80年代中期,日本青年友好訪問團來到無錫,為了日中青年友誼長存,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中日青年在鹿頂山上種下櫻花樹,還建築“中日友誼亭”。現在,這些櫻花樹已經很深葉茂,春天盛開的櫻花象徵著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萬古長青。

沿林間小路向西,來到的是“江南蘭苑”。這是一個小巧精緻的建築,一面開敞的亭子,面對著一塘池水,掩映在茂密的竹林中,他中蓮葉浮動,體現著江南園林特有的精緻--幽靜、淡雅。

【黿頭渚門樓-“太湖佳絕處”牌坊-照壁-涵萬軒-絳雲軒-長春橋-“具區勝境”牌坊-菊花深處】

遊客朋友們,現在我們來到的便是黿頭渚門樓、這座琉璃瓦頂,飛簷翹角的門樓是1973年建造的。正面“黿頭渚”3個餾金大宇;背面“山輝川媚”這四個字,點明瞭黿頭渚風景的特點。門樓左邊是“太湖別墅”門樓。順小路上山可到達廣福寺。右邊有一巨大的盆景,是一棵百年柏樹,樹高7米,樹冠直徑6米,重達10噸,是1978年從梅園水廠移植來的。它姿態如雲冠,配上假山湖石,似在歡迎各位旅客的到來。

沿著大道往前,是300多米的杜鵑坡。如果春天到此,山坡上的杜鵑花漫山遍野,映紅周圍。右邊則是高大的香樟樹、楓樹、大山櫻等樹木與花草相互映襯,構成了美麗的圖畫。

遊客朋友們,前面的又一座牌坊,上寫“太湖佳絕處”5個大字,只見牌坊外形古樸典雅,斗拱相連,飛簷翹角。此牌坊是黿頭渚公園的老大門,於1931年建造,當時有題額“山輝川媚”,在1973年移到“黿頭渚”牌樓處。在1981年,以郭沫若手跡製作現在的匾額。牌樓右邊門洞兩面分別題有“問津”、“利涉”,表明這裡原來是遊船停靠的碼頭。1934年以前黿頭渚不通陸路。遊人進入重頭豬,只能走水路,渡船停泊在此,名“利涉”;而遊人上岸,卻不知道“桃花源”在何處,所以要“問津”。

穿過了“太湖佳絕處”門洞,是一塊照壁,起到擋住園中景色的作用,這是造園藝術中“障景”的巧妙運用。照壁上裝飾的“鳳戲牡丹”圖案是1981年製作的。照壁後臨水的小軒名為“涵萬軒”,上方有朱汝珍書寫的匾額,呈扇形,取意“亭小,卻能包涵萬頃波濤”;另~塊匾額是清乾隆御書的“湖山置畫”,原在北京靜明園內,1934年園主人從北京天安門外菸袋斜街購得後,制匾掛在這裡。

涵萬軒對面的水軒,1981年建造,名叫“綠雲軒”,而在絳雲軒前依山而建的是“雲逗樓”和花神廟。雲逗樓於1931年建造,呈四方形朱門黃頂,上有蔡元培題額。樓邊石壁上是1983年刻的“漸入佳境”4宇。雲逗樓上是花神廟,內有白礬石雕塑的“女夷”像,女夷為古代神話傳說中的花神。

從右邊走是櫻堤,堤上的這座石拱橋,名叫“長春橋”。該橋建於1936年,橋的前後有湖堤與太湖分隔。橋呈拱形,太陽照耀時成渾圓形,像頤和園的玉帶橋。整個長堤種植著日本大山櫻樹,枝幹粗大,是30年代從日本引進的。每年4月,是這裡的最美季節,櫻花盛開,繽紛絢麗,華麗幽雅,此景稱為“長春櫻花”。

過櫻堤看到的是“具區勝境”牌坊。斗拱飛簷,一面為何紹基手書“具區勝境”;另一面書“橫雲山莊”。“具區”是太湖的古稱,牌坊前的太湖石名“古云石”,系楊斡西家舊物。

由牌坊繼續往前過曲橋,荷塘上的方亭題名為“藕花深處”,取自李清照“興盡晚回舟,誤人藕花深處”的詞意。匾額是田原在1981年題寫的。再往前是“清芬嶼”,四面臨水,宮殿式建築,原來是楊家洞堂。1978年8月李苦禪題堂額“誦芬”,請看兩邊檻聯寫道:湖闊魚飛躍,山陰草木香。調堂後面的亭子為;“誦芬亭”,堂前太湖石亭亭玉立,給周圍景觀增添不少神韻。清芬嶼對岸坡下,“淨香水樹”和“山光照檻水繞廊”,臨水而立,東面的水謝為“牡丹塢”,棚後山坡上種植著牡丹。整個“藕花深處”建築疏密錯落,小中見大,既有江南水鄉特色,又有古典園林風格。

【黿頭渚燈塔-“黿渚春濤”刻石-涵虛亭-“包孕吳越”-“震澤神黿”雕塑】

從誦芬堂沿石階而上就來到黿頭。站在黿頭眺望,對面的“三山仙島”若隱若現,湖水拍打岩石,不愧為觀賞太湖風景最佳之地。黿頭渚上的燈塔,建於工924年,用於夜間導航。1982年進行了翻新,加固底部和中心,四周裝飾金山石,並且把塔高從12.56米增加到13.1米。黿渚燈塔外觀呈粉紅色,造型十分雅緻,是黿頭渚的標誌性建築。

遊客朋友們,參觀完燈塔,請大家再來看一下黿頭渚刻石。這塊二米多高的刻石,正面刻“黿頭渚”3字,為秦敦世所書。另一面所刻的“黿渚春濤”4字,原由清代最後一個狀元劉春霖於1906年書寫。十年動亂中被毀,現在我們看到的是1974年從清代後陀為“花神廟”所書的'檢聯中,集取四字加以恢復的。黿頭春濤,是黿頭渚一大特色景觀,在此攝影留念具有紀念意義。

由石碑向前,是八角形的“涵虛亭”。亭中懸掛著清光緒年間進士陳蒙龍1919年書寫的匾額。這裡是觀賞大湖山水的最佳地方。涵虛亭下崖壁上刻有“明高忠憲公濯足處”8個字。說的是明末東林黨首領高攀龍,隱居蠡湖,常到黿頭渚湖灘“濯足”,以“滄浪之水濁矣,可以濯吾足”之意,表示避世隱身,知足常樂。高攀龍因得罪明代宦官魏忠賢,遭到放逐,歸隱無錫蠡湖,自號“湖上老人”,不談時事,以花鳥為伴,但是魏黨仍不放過他,逼得高攀龍於1626年3月17日清晨,在水曲巷住宅池中自盡。

站在高公濯足處,塗望對面絕壁上分別刻有“橫雲”、“包孕吳越”六字,這是清末無錫縣令廖綸於1891年所書。這年的正月初八,廖給同朋友一起乘船到此遊覽,揮筆題寫這6個字,後鐫刻在石壁上。“包孕吳越”形容太湖氣魄巨集大,春秋時吳越兩國在此孕育生息,撫育了吳越兒女。“橫雲”意思是說從湖中遠處眺望黿頭渚,水天一色,湖岸好似橫在半空的彩雲,輕輕飄移。

由涵虛亭前行,是“震澤神黿”青銅雕塑。“震澤”是太湖的古稱。“黿”在古代被尊稱為神物。相傳它是龍和龜所生的長子,呈龍頭龜身。古時太湖發洪水,淹沒了大片土地。大禹來治水,劈開犢牛山,才使洪水退去。大禹治完水在太湖邊看到一塊色澤青潤的大石頭,敲起來聲音悅耳動聽,於是用開山斧鑿了一隻石黿,昂頭而立,神氣十足。大禹用五色寶石在石黿身上劃出許多花紋,石黿身上便有了鱗甲,這隻石黿就是“震澤神重”,也叫“鎮妖石”,鎮住太湖水龍,從此太湖地區就風調雨順。現在,大家看到的神黿是用青銅製作的,長1.7米,高1.3米,寬1.1米,重達700多公斤,由著名雕塑家徐寶慶創作,上面鐫刻朱復戡的“震澤神黿”篆書。這是上海青銅文化復興公司在1985年5月送給無錫首屆“太湖之春藝術節”的禮物。

【澄瀾堂-光明亭-飛雲閣-廣福寺-“七十二峰山館”-萬浪橋-蒼鷹渚-“湖山真意”景區】

順山坡而上,大家看到的是一座仿宋、明宮殿式建築“澄瀾堂”,建於1931年。面闊5間,遊廊環抱,寬暢豁達,氣宇不凡。這裡是黿頭渚的高處,面對太湖,居高臨下視野開闊。湖中72峰點綴清波,猶如出水芙蓉。堂內匾額,原是清末書法家華世奎所書,因湖水平靜清澈,波浪起伏,取名“澄瀾”。同時,在此地可以飽覽太湖四時多變的景色,為此中堂掛著“天然圖畫”匾,字由譚瓶齋書寫,現在看到的兩塊匾都是在1974年複製的。兩邊抱柱上是陳夔龍撰寫的對聯:山橫馬跡,渚峙黿頭,盡納湖光開綠野;雨卷珠簾,雲飛畫棟,此間風景勝洪都。

由澄瀾堂而上是“光明亭”,這座重簷攢尖頂黃色亭子,於1953年開始建造,蓋到一半時因資金缺乏,被迫停工。1954年春,劉伯承元帥來無錫遊覽重頭緒,看到未完工的亭子說:“天上光明。”後來在劉帥關懷下最終完工,並在1957年題名“光明亭”,表達老一輩革命家對太湖的讚美。

站在湖邊“飛雲閣”前回望黿頭渚,只見巨石臥水,浪花拍岸,紅色燈塔,直刺青天。飛雲閣建於1931年,兩層建築。章浸書寫匾額。下層為“長生未央館”由楊天驥書寫。館名中的“長生殿”、“未央宮”是西安唐宮中建築,為唐玄宗、楊貴妃寢宮和召見之處,以此命名,可見園主人的用意。

從飛雲閣到廣福寺,各位旅客還可看到“秋葉澗”、“慈亭”、“戊辰亭”、“一勺泉”諸景點。秋葉洞是山徑中段的一條林蔭深逢的洞峽。洞上用黃石架一個洞口,原名“秋一洞”,園主為懷念早逝的長女,在洞上刻石紀念。1980年改為“秋葉洞”。憩亭,呈四方形,原有俞件還題額“雲階”,以及彌勒佛石像一尊。1980年改稱“憩亭”。1981年又移入《湖山歌》碑石一塊,這塊碑是1978年在寶界山湖山草堂遺址發現的。

戊辰亭於1928年初建造,這一年是成辰年,便命名為“戊辰亭”。匾額由尉天池題寫。樓高三層,琉璃瓦頂,雄偉高大,登樓觀湖,盡收眼底。西哈努克親王曾在此品茗觀景。

在成辰亭東坡巖旁有“一勺泉”,是以“有源之水聚而為一勺,散而為三萬六千頃”而得名。相傳很久以前,一青年打柴路過此地,見兩位老者在此下棋。一老者見青年有個水葫蘆,便向他要水喝,老者喝過水後,用手杖在地上一揭,說:“喝你壺水,送你一勺泉”。說罷,兩老者拂袖而去,而老者手杖搗過的地方,一股清泉冒出。在泉邊崖壁上有明進士王問“源頭一勺”、“天開峭壁”、“劈了泰華”等題字。

從一勺泉循臺階而上,就是廣福寺。1924年,楊翰西將一畝多地捐給量如和尚。量如原是北伐時軍人,後削髮為僧,將後山的廣福庵(又名削巖寺)遷到這裡。據說,原寺雖小,卻建於蕭樑,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1925年建成廣福寺,取“廣士眾民同登廟地洞天”之意命名。寺前三拱因門意為“三解脫門”。寺雖小,卻也香菸綜繞,信徒眾多。

“72峰館”在黿頭渚後山最高處,是1927年無錫王心如建造的太湖別墅中的主要建築物,它是一個五門敞開中西結合的廳,具有江南近代建築風格。廳後有山泉小池,坡上是桂花、龍柏,館前平臺石欄,面對太湖,從這裡可以遙望三山、馬山。館背面的這些湖石假山,細細數來也合72之數,故稱“72峰山館”。現在,山館已闢為王崑崙紀念館。王崑崙是原民革中央主席,太湖別墅主人王心如的兒子。

從72峰山館順山路而下,是萬浪橋。這裡是一個天然水灣。30年代,築曲堤,上面建小拱橋。浪打岩石,如萬馬奔騰,所以叫“萬浪橋”,又稱“萬浪卷雪”。萬浪橋還有一奇,就是晨曦之景。春夏清晨,晨庵漸露,薄疾重重,忽然紅日躍起,遠山近水湖天一色,相映成趣,使人流連忘返。

萬浪橋南側是“蒼鷹渚”,是太湖著名的“湖東12渚”之一。因勢如雄鷹昂首伸入湖中,兩岸青山,如鷹展翅,所以稱“蒼鷹渚”。1984年,清上立一塊巨石,高2.2米,寬1.2米,厚0.35米,上刻“蒼鷹渚”三字,為著名文學家周而復所書。渚上建有“卷雪亭”,四角攢尖頂,典雅明麗,這裡是觀浪最佳的地方。

由“卷雪亭”循山路往上,就是“湖山真意”景區,摩崖上“湖山真意”額為原外交部長姬鵬飛所書。這裡地勢較高,眺望太湖,美景盡收眼底。

“湖山真意”主建築是建於1986年的“天遠樓”,取意於文徵明《太湖》詩中的名句:“天遠洪濤翻日月,春寒澤國隱魚龍。”天遠樓是眺望梅樑湖山水真趣的最佳處。因太湖北端人無錫市內,形成一個袋形湖灣--梅樑湖。梅樑湖可稱太湖山水組合最美的一區,整個湖灣,東面12淆,西面18灣。

天遠樓北行,在石叢中有一個洞口,長有幾十米,是1931年鄭明山建鄭家花園時的遺物。出洞口可看到“半亭”和“紅亭”。滑石級下山,便到了十字路口。從這裡向東過“拒秀橋”,就可返回黿頭渚大門。

遊客朋友們,素有“太湖之冠”之稱的黿頭渚即將遊覽結束了。在您充分領略黿頭渚那清新迷人的風光後,想必它的“真山真水”一定給各位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如果說黿頭渚給您帶來的是秀氣、靈氣的話,那麼繼續遊覽太湖三山將賦予您更多的仙氣和福氣。下面請大家跟我乘上游船,前去遊覽太湖的另一處“人間仙境”--太湖仙島。

無錫黿頭渚風景導遊詞 篇9

各位旅客:

黿頭渚位於無錫西南郊的太湖之濱,距離市區約18公里。渚是指三面臨水的小陸地,因為它狀如黿頭而叫黿頭渚。它可以說是獨佔太湖最美的一角,向南望,太湖有著青島海濱的氣概;向北望太湖又有著杭州西湖的明媚風光。在這一片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色中輔之以別具匠心的人工點綴,使之成為觀賞太湖最為理想的遊覽勝地。難怪詩人郭沫若暢遊太湖之後,作出了“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評價。黿頭渚以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遼闊”的無邊風月,以及早中晚、晴陰雨景緻各異的神奇變幻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時之景吸引著歷代文人墨客和無數中外遊人。

民國初年時期,無錫人楊翰西在此購得60畝山地,並於1918年開始對黿頭渚進行最初的開發,開始建構“橫雲山莊”;1924年他又撥地1畝多給量如和尚,由量如募款將後山的廣福庵遷於此,更名為廣福寺。1925年,楊翰西利用無錫商團會長的身份,在工商界集款建造了“陶朱閣”。抗日戰爭時期,改名為“橫雲公園”。

黿頭渚地區還有王心如在1927年建的“太湖別墅”;1928年陳仲言建的“若圃”;1931年鄭明山建的“鄭園”;以及何緝伍和蔡緘三的退廬。當時這些風景都因為蠡湖的阻隔,交通不便,因而遊人不多。1934年榮德生老先生60大壽,他利用壽禮在蠡湖上架起了一座長達375米的長橋,因南端架在寶界山上而取名“寶界橋”,從此溝通了蠡湖南北兩岸的陸路交通,把梅園、蠡園和黿頭渚等景色連成一片,便於遊人遊覽觀光,同時長橋臥波,恰給蠡湖攔腰一束,平添幾分秀色,橋下的60個橋孔又正好象徵著榮德生老先生的60大壽,提醒人們過橋不忘修橋人。

解放後政府將這裡原有的園林、別墅合併為“黿頭渚公園”。1982年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面積從原來的480畝,擴大到1950畝,統稱“具區勝境”。園內有十大景區(黿渚春濤、萬浪卷雪、蘆灣消夏、湖山真意、鹿頂迎暉、充山隱秀、藕花深處、十里芳徑、中犢晨霧、三山映碧),我們所要遊覽的是黿渚春濤景區,它是整個園林的精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