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景點導遊詞十篇

山東景點導遊詞 篇1

碧霞祠是泰山上最壯麗的景區之一。對於碧霞元君,一種說法是,它是泰山神的女兒,另一種說法是,她是黃帝(遠古的一個帝王)派來的七個女兒之一。她的名字叫玉女,通過自身修煉,最後得道成仙。在900多年前的宋朝,她被封為碧霞元君。

山東景點導遊詞十篇

碧霞祠是泰山頂上最大、最巨集偉的古代建築群。主殿的屋頂是用銅瓦覆蓋,配殿和山門都用鐵瓦。用金屬材料覆頂是為了抗禦山頂強風暴雨的襲擊。

在1000多米高的山頂上建一個這樣雄偉的建築群,其成本可想而知。據史料記載,600年明朝的一次翻修就耗費黃金4950兩(1公斤等於32兩)。

從碧霞祠的西神門,我們能看到東面有大觀峰,北邊有玉皇頂,東南有日觀峰,南邊是陡崖,西邊是天街。以藍天為背景,在白雲籠罩中,高踞懸崖之上,碧霞祠更加呈現出一種神祕感和巨大的吸引力。

山門五間,把碧霞祠分成前院和後院。在山門內外鑄有四尊銅像。他們是東方神青龍,西方神白虎,南方神朱雀和北方神玄武。道教認為,他們專司守護寺廟安全。

山門往南是南神門,上面有屋三間,是表演歌舞的戲樓。似乎碧霞元君也喜歡聽戲,欣賞歌舞,其實是專為皇帝娛樂所建。正對南神門的遠處是一堵影壁牆,牆上刻有4個漢字:“萬代瞻仰”,意為世世代代受到景仰。影壁牆和南神門之間是焚火池。

後院是寺廟主要的祭祀區。東西兩側各立銅爐一座。左邊的一座叫做“千斤鼎”,這樣叫是因為有1000斤重(斤是中國重量單位,1斤等於500克)。這是在泰山上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祭祀器具;右邊的一座叫做“萬歲樓”,之所以這樣叫是因為上面刻有“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的銘文。兩鼎都是明代所鑄。銅爐北邊有兩通巨大的銅碑,5米高,分別鑄於1615和1625年。

香亭建於清代乾隆年間。頂覆黃色琉璃瓦,看上去華麗、精美、巨集偉。亭內供奉的是碧霞元君小銅像。

主殿五間,重簷八角,高14米,長25米,寬14米。殿內有碧霞元君的坐像。請往上看,這兩塊木匾分別由清朝的康熙和乾隆皇帝題寫。屋頂的瓦和裝飾用的動物小雕像都由銅或鐵精製而成,價值極高。特別是屋頂的360壟瓦象徵一年的360天。瓦壟的盡頭飾有飛龍,稱為飛龍簷。在山頂天氣多變的條件下建造這樣巨集偉的建築反映出中國古代人民高超的建築技巧,表現出中國人民的勇敢和智慧。

我們在岱廟祭拜過莊嚴、威武的泰山神。你們認為眼前的碧霞元君怎麼樣?她給我們一種慈祥、易親近、和藹可親的感覺。她看上去像一位和善的長者保佑和保護她的子孫。關於元君的背景故事不少,從漢代大善人石守道的女兒到黃帝七女之一玉女,從泰山神的伺女到泰山神的女兒。然而,大多數的人都相信她生長在泰安普通的農家。她從小就心好、誠實、勤勞、聰明。藉助神仙的幫助和指點,她經過自身修煉而位列仙班。

碧霞元君在道教中的名位並不高,她為什麼得到這麼多人的尊敬?根據道家的說法,碧霞元君是由玉皇大帝指派來監管世間善惡的神。婦女們相信她最同情她們的苦難,祈求能多生育,特別是多生男孩。這些香客們相信碧霞元君非常靈驗。在明朝萬曆年間,孝定皇太后親自到泰山修煉並極力鼓吹碧霞元君的靈驗。據說那些得到子嗣的香客還應當到泰山向碧霞元君還願。

東邊這座偏殿叫做眼光殿,裡面供奉的是一位眼疾治療專家DD眼光奶奶。東邊的偏殿叫做送生殿,裡面供奉的是送生娘娘。據說這兩位女神非常受老年婦女的尊敬。她們堅持來爬泰山就是要來拜祭她們。看來神仙們的聲望也取決於是否能迎合人們的願望。

在過去,供桌上放著泥娃娃供人們帶回家。那些求子的人來到碧霞祠燒香磕頭,然後用紅線拴一個泥娃娃帶回家,這就是所謂的“偷子”。同時,他們向道士施捨一些錢,叫做“喜錢”。生育以後,他們會給泥娃娃披紅掛綵,並送回原處,這就叫“還子”。近年來,又有了新的求子習俗,叫“壓枝”和“拴枝”。“壓枝”是在兩個枝椏間壓放一塊石頭,漢語發音和“壓子”相似。而“拴枝”是在樹上拴一紅布條,漢語發音和“拴子”相似。也許在陡峭的山道兩邊,你們已經看到這些景象。

山東景點導遊詞 篇2

大家好!

青島屬北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有包括道教名山嶗山、棧橋、五四廣場、八大關、奧帆中心,金銀沙灘,大小珠山等著名景點,每年還會舉辦國際啤酒節、國際海洋節、國際鋼琴與小提琴大賽等活動。

青島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東夷人開始在此繁衍生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五巡天下,三登琅琊,1919年,以收回青島主權為導火索,全國爆發了著名的“五四愛國運動”,成為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分水嶺。

青島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一大批歷史名人包括老舍、聞一多、洪深、沈從文等人曾在青島講學。

同學們,你們都知道青島的`風景名勝有很多,像棧橋、石老人、雨林谷、嶗山、十梅庵、海底世界、中山公園等等,它們都是青島的一個個“亮點”。尤其是棧橋、石老人、嶗山、海底世界,去參觀旅遊的人更是絡繹不絕。還有一個景點是大自然給予的,那就是大海。

大海給予我們了很多機遇,就拿20__年的奧運會來說吧,青島,就是因為有了大海,所以能拿到帆船比賽舉辦地點的權利。大海。還給予了我們力量,當你疲勞的時候,只要看一眼大海,疲勞就會頃刻間煙消雲散。當你心事重重的時候,望一眼那無邊無際的大海,就會把心事拋到了九霄雲外。那浩瀚無邊的大海就像是知識的海洋,讓我們瞭解了許多許多。海底世界就是在有大海的情況下建成的。

秋天的時候,在嶗山、雨林谷、十梅庵裡是“秋風掃落葉”,地上就像是鋪上了一層橘紅色的地毯,人走在上面軟軟的,可好玩了!而且是那麼的美。

青島是那麼的美,我不希望這麼美的風景被那些亂扔垃圾的人給毀掉了,所以我們應該保護環境,讓青島這個擁有大海的城市變得更美!

在青島,我們渡過了愉快的三天。第一天去了棧橋,從棧橋上可以看見藍藍的大海。第二天去了極地海洋世界和奧帆基地,奧帆基地有醒目的各國國旗,有會“游泳的巴士”冒險鴨,還有好玩的四輪自行車。第三天去了八大關第二浴場和壯觀的海軍博物館,在浴場可以下海、玩沙子,海邊還有花石樓,是老蔣住過的地方;海軍博物館有四艘巨大的戰艦供遊人上去參觀,還有坦克、大炮、戰鬥機……

我最喜歡的是極地海洋世界,裡面有很多海洋生物:企鵝、白鯨、鯊魚、海豹、海豚、海獅……一進門,我就看到了巨大無比的海龜,我猜有二三百斤。往前走,我看到了五彩繽紛的蝴蝶魚、狗頭魚、狐狸魚……如果從前方看,狗頭魚就像一條狗,因此得名狗頭魚。

接著,我們去看了動物劇場。開始,一個人走上舞臺打掃衛生,海獅從水裡游出來總是搗亂,好不容易把海獅引到水裡,海獅又跳了出來,調皮地把人推下了水,等人爬上了岸,海獅卻把人的桶拿走了,人只好用水管來衝地,海獅還是不停地搗亂,讓人不得安寧。

第二個表演的動物是白鯨。白鯨和馴獸員在水中嬉戲,白鯨還是叫著噴水呢!白鯨不僅會叫,還會“唱歌”,白鯨會發出許多不同的聲音,它唱的“歌”就是幾種不同的聲音搭配在一起。如果幸運的話,觀眾可以到臺上模仿馴獸員的動作引導白鯨“跳舞”,白鯨的舞姿優美,非常惹人喜愛。

最後一個出場的是海豚。五六個海豚一起躍出水面,又一起落回水裡,非常引人注目。海豚不僅會跳躍,而且能在空中頂球。最精彩的是海豚的720度後空翻,當海豚以漂亮的後空翻落入水中時,臺下頓時傳出雷鳴般的掌聲,因為這個動作連人都表演不出來的。如果你會轉呼啦圈,可以和海豚比一比技術,海豚可轉得好得很呢,你不一定能贏過它們!動物的表演真是太精彩了!

看完了動物表演,我們繼續去二樓參觀。走著走著,看見了一個牌子,上面寫著“會吃奶的魚”,我很好奇,魚類只有鯨是哺乳動物,這種魚是什麼魚呢?我看見有人在拿著奶瓶餵魚,就試著往水裡伸出手指頭,馬上也有魚來搶著吮吸,我感覺手指癢癢的。於是我得出一個結論:只要是可以吸的東西,吃奶魚都會去吸。我們還看到了很多企鵝,企鵝非常有意思,紋絲不動的站著,偶爾轉動一下頭,猛一看,就像假的一樣。

山東景點導遊詞 篇3

華樓山位於嶗山水庫南岸,海拔408米。華樓峰是矗立山頂東部的一座方形石峰,高30餘米,由一層層岩石組成,宛如一座疊石高樓聳立晴空,故稱“華樓”,又華樓峰因異石突起,猶如華表,又名“華表峰”。

華樓峰是嶗山三大奇石之一,古稱聚仙台。在嶗山十二景中稱“華樓疊石”。清代平度文人白永修有詩讚曰:“摩霄卓立碧芙蓉,天開名山第一峰。嵐氣蒸成金液水,海霞飛滿石門秋。”。

傳說八仙過海途徑嶗山,何仙姑於聚仙台梳妝,又名“梳妝樓”。史載張三丰等名道皆與此峰有不解之緣,故成為海上名山之一。

華嚴寺前西側有一塔院,四周環築圍牆,是寺中歷代住的藏骨。院中的一座七級磚塔埋葬著第一代住持慈沾大師,有兩珠蒼松緊繞塔身,虯曲多姿,名“鬆抱塔”,60年代松樹枯死。與磚塔相對的石塔,是第二代住持善和的藏骨處。相傳是農民起義領袖於七兵敗出家,法名善和,圓寂後藏此墓之中。

華嚴寺門前有一條直通海濱的公路,名“華嚴路”,是1930年寺僧仁棟鳩工破石條築成。沿路蒼松夾道,翠竹成林;有時,煙靄橫空,白雲嫋嫋,如九天幻境。路旁有石刻“煙嵐高曠”、“東瀛曉色”、“無風海濤”、“蓮池會海”等。

經政府有關部分批准,華嚴寺現已開放為宗教活動場所。嶗山區在在積極制定規劃,即將在華嚴寺周圍建立國內唯一的以華嚴宗經典教義為依據的大型佛教文化風景旅遊區“華藏世界”。屆時,華嚴寺下方的“山海奇觀”,上方的“那羅延窟”,將與華嚴寺連為一體。在“華藏世界”中,將出現數千尊隨石形而雕造的佛像,蔚為壯觀。同時還將修建一座寶塔,紀念法顯從古印度求法歸國在嶗山登陸的歷史往事。

山東景點導遊詞 篇4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到海軍博物館參觀。

海軍博物館是繼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和航空博物館之後,由海軍組織籌建的又一座專業性軍事博物館,座落在青島市萊陽路八號,著名書法家啟功題寫館名,1989年10月1日向社會開放。它的任務是:宣傳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海軍的建設成就,展示我國海軍的發展歷史,弘揚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發揚光榮傳統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增強全民族的國防意識和海洋觀,激發人民的愛國熱情,教育部隊、教育後代。

萊陽路八號地處青島海濱,東鄰魯迅公園和海產博物館,西接小青島公園,南瀕一望無際的大海,北與棧橋隔水相望,環境優美,風景秀麗,院內地勢開闊,有海港,碼頭和寬闊場地,陸上展區和海上展艦區連成一體,自然條件得天獨厚。

幾年來,海軍博物館邊建設、邊展出,目前已建成軍服禮品展廳、武器裝備展區和海上展艦區三個部分,佔有水陸面積4000餘平方米,展品800餘件。軍服禮品展廳面積900平方米,主要展出人民海軍自1949年誕生以來各個時期的制式服裝、軍銜肩章、勤務符號、進行特種作業的裝具以及60多個國家和軍隊贈送給我人民海軍的珍貴禮品。武器裝備展區佔地20__餘平方米,內設小型艦艇、飛機、導彈、火炮、水中兵器、水陸坦克、觀通裝置等七個陳列群。海上展艦區主要展示退役的驅逐艦、護衛艦、常規潛艇等中型作戰艦艇。

在800餘件展品中,比較重要的展品有:1957年8月4日周恩來總理代表中央、毛主席檢閱青海軍艦艇部隊進乘坐的木殼魚雷快艇,1984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的慶祝建國35週年閱兵儀式上,鄧小平檢閱過的“巨浪”潛地導彈;海軍首任司令員肖勁光海軍大將穿著過的海軍大將禮服及其乘坐過的伊爾--14飛機;全國政協副主席、原海軍副司令員鄧兆祥將軍捐贈的55式海軍將官禮服;為人民海軍建設和保衛祖國海疆做出重要貢獻的我國第一代導彈驅逐艦“鞍山”號;在捍衛祖國海疆的戰鬥中榮立戰功的防空導彈護衛艦“鷹潭”號;曾擊落美U--2高空偵察機的紅旗--2號地空導彈;朝鮮人民軍訪華代表團贈送給我海軍艦隊的禮品--一段佈滿彈片的上甘嶺樹幹等。

海軍博物館是對部隊和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課堂。幾年來,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得到了山東省、青島市黨政領導機關的肯定。1994年3月青島市委、市政府把海軍博物館定為“青島市中小學生德育基地”,同年10月青島市委、市政府和駐青部隊領導機關授予海軍博物館“國防教育先進單位”,1995年2月又被山東省定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海軍博物館目前仍處在建設階段,正在加快建設步伐,在不遠的將來,將以更加雄偉的姿態展現在廣大觀眾面前。

山東景點導遊詞 篇5

歡迎大家來到環境清幽的佛門聖地靈巖寺來遊覽。

靈巖寺所處的這座秀麗的山巒,名叫靈巖山,使泰山的十二支脈之一。海拔687.3米,大家請看靈巖山與其他有什麼不同呢?唉,對了,他的頂既不是園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靈巖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海內四大名剎之首”(天台國青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棲霞寺)的盛名。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曾說“靈巖是泰山背最幽絕處,遊泰山而不至靈巖,不成遊也。”現在就讓我們去感受一下靈巖寺的風韻吧。

我們現在來到山門金剛殿,殿內塑有“哼哈二將”,專為把手大門守護寺院的安全,走過“聚美”小橋。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二門山”,他建於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內望有四大天王,建築風格為單簷硬山頂,殿內有唐,宋,金,元,明,清碑碣十七塊。記載了靈驗的歷史沿革及影響。(東邊為鐘樓,西邊為鼓樓,因為“晨鐘暮鼓”之說)。

朋友們現在我們就來到了大雄寶殿,原為宋代的獻殿,明清重修。建築風格前後是不一樣的,前為外廊式捲棚頂,後為硬山頂。造型精巧玲瓏顯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現在殿內的石柱及柱礎,還是宋代的遺物。上額的彩畫邊很生動逼真,充滿生活氣息。

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巨集偉壯觀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靈巖寺中儲存最完好,規模最巨集大的主體建築。(建築風格為單簷殿頂,面闊七間,進深四間,給人的感覺是非常巨集偉壯觀的)。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建立的,宋代擴修,(唐宋時為寺中主殿,成為大雄寶殿),現在殿宇為明代的建築,雖然自建立以歷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現在仍儲存著唐宋的建築風格。進到殿中,中置長方形須彌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間為吡戶遮那佛(藤胎),東為藥師佛(明成十三年)西為阿彌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大家也許都看到西殿上有許多高30釐米的銅鑄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的。

現在我們再來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羅漢泥塑,(據佛學文獻記載,為眾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沒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羅漢,千羅為花崗岩),而靈羅為藤木所制,顯得非常栩栩如氣。他擺脫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個塑像都以現實人物為基礎,神情狀貌非常生動,喜怒哀樂俱形於色,動態變化各有特徵,堪稱海內無雙。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個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個個口目傳情,沒有一個相同的。羅漢身上用的是硃砂江,黃丹,雄黃,石綠,大青,天藍,茄皮紫等礦物質顏料。因此雖然年代已久,但顏色還是那麼逼真。(這些羅漢的塑造年代,史料記載不詳),根據資料分析,可能是宋代塑造的。這些羅漢對我們現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學有非常高的價值,是中國泥塑遺存的藝術瑰寶之一。清末學者梁啟超為“靈巖泥望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這正是對我國古代藝術才能的高度評價。第一┆範文網整理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御書閣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專門為存放皇帝賜御書而建造的,現存建築為明代遺物。)

(除了千佛殿,您可以看到東山峰有一怪石,狀如一個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禪杖,而後面的柏樹,活脫脫就是一對弟子,這塊怪石就叫朗公石《神僧傳》中記載,東晉時期高僧來此山說法,講的“猛獸歸伏,亂石點頭”,朗公說“此山,靈邊,為我淨也;它時涅磐當埋於此”)

好,現在我們往西走,面前的這座塔為靈巖寺的最高建築,闢支塔,是靈巖寺的重要標誌。為什麼叫闢支塔呢?闢支一詞為佛教用語,是梵語“避支迦佛陀”簡稱為“避之佛”(避支塔建於唐天寶十二年,宋淳儀五年重建於嘉佑二年建成)歷時63年,距今900多年。該塔高54米,為八角九級十二簷的樓閣式磚塔。塔基刻有陰曹地府,酷刑場面的浮雕。塔身為青磚砌築。東西南北四面設門。塔簷自下至上逐層遞減,一至四層為重簷,五至九層為單簷,收分得體,門窗古樸,顯得古香古色,莊嚴肅穆。塔頂是鐵製塔剎。有復缽,相輪,園光,仰月,寶珠組成。另外還有八根鐵鏈分別由救濟塔簷的八尊金剛拽引加固如果大家登上九級塔簷,可以盡覽靈巖風光。

好的闢支塔參觀到這裡,我們接著向西走,我們來到了靈巖寺的另一重要景點“墓塔林”,這裡面有唐宋至明代靈巖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塊,其數量僅次於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國第二,它與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屬於磚塔,靈巖寺屬於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異。有的高達數十尺,有的才尺許,底部都是帶有浮雕。在這些塔中,最早的就是這幢慧崇塔了,是唐代靈巖寺建立間慧崇的墓塔,(惠崇是靈巖寺貞觀年間的和尚,生前在靈巖勤於佛事,對靈巖寺做出了極大貢獻,它活了100多歲。)是重簷單層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米,寬3.74米,上面雕有獅頭,飛天,武士等圖案。南面闢半圓拱門,內為方形室。東西門均為飾門,是半掩式假門,雕有樂伎,舞伎等圖案,保留六朝,隋代的藝術風格。塔頂以露盤,仰蓮,寶珠組成塔剎,這座塔是研究我國古代繪畫,雕刻藝術的珍貴字資料。

《息庵禪師道行碑記》,日本和尚邵元為靈住持息庵禪師撰寫的。

山東景點導遊詞 篇6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河南省鞏縣人。

杜甫的一生是十分坎坷的。從三十五歲開始,他到長安謀求政治上的出路。在參加進士考試時,時相李林甫以“野無遺賢”為幌子,一個也不錄取。他在長安城中,追隨達官貴人,希望進入仁途。整整十年,毫無希望。最後,改變辦法,直接向唐玄宗進獻(三大禮賦),才引起注意。幾經周折,終於得了個 “左衛率府兵曹參軍(管理軍械)”的小官。這時已是、安史之亂”的前夜了。

“安史之亂”爆發後,先被安祿山俘獲,後隻身逃出,才被肅宗李亨任命為左拾遺。由於營救房琯而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從此,他永遠地離開了朝廷。公元七五九年,關中大旱,他隨災民流亡。隨後,杜甫和家人一起,經由秦州(今甘肅省天水市)進入四川,在成都暫時安居下來。由於得到嚴武、高適等人的資助,在四川前後生活了共九個年頭。

大曆三年(公元768年)正月,杜甫離開四川,先後在湖北的江陵,公安和湖南的岳陽、長沙、衡陽流浪。公元七七0年,這位天才的詩人,終因貧病交加,死在汀江的一條破船上。

杜甫的詩慣以生動逼真的細節、精雕細刻的語言、鏗鏘流暢的音律、一唱三嘆的韻味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反映時代的呼聲、人民的苦難和他自己的種.種感慨,使他自己成為唐代詩壇的偉大詩人,在中國詩歌史上放射著不滅的光輝。

杜甫和泰山關係密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杜甫的父親杜閒在山東兗州任司馬,到山東,是省親的必楠。其次,唐人詩人率皆重視旅遊,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是他們共同遵循的準則。杜甫青年時期先遊吳越,次遊齊趙,可以認為是增加閱歷、開擴眼界的必不可少的行動。其三,友情所繫。天寶三年秋,杜甫和李白、高適在河南洛陽相識,隨後,結到河南東部和山東遊歷,並與李、高二人同宴於北海太守李邕家。此外,杜甫的另一好友蘇源明亦在泰山讀書(相傳蘇源明讀書處在泰山山頂)。其四,山東文化的吸引。山東是孔孟的故鄉,是我國古代文化的搖藍,源遠流長的文化,給杜甫以強烈的吸引。我們知道,杜甫曾多次遊山東。其中,開元二十七年,杜甫在山東時,正是唐王朝追諡孔子為文宣王,改變孔子配享周公的位置,使孔子南向坐,與周公並列,大大提高孔地拉的時候,不會是偶然的巧合。據我們簡略統計,從開元二十四年到二十八年,從天寶三年至四年,杜甫前後共有七年的時間在山東一帶遊歷,山東風物對他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

杜甫關於泰山的詩,首先和他到兗州看望父親有關。他的《登兗州城樓》詩寫道:

我到兗州來接受父親教訓的時候,

才第一次登上兗州城上的南樓。

遠望天上的浮雲連線著泰山和東海,

一望無際的平川連線著青州和徐州。

孤單矮小的周嶧山上秦人的碑刻還在,

荒涼的城中魯人的靈光殿依舊存留。

齊魯在寺上演出過多少歷史的活劇,

我憑眺歷史的遺蹟有無限感慨和憂愁。

這首詩的第一句原詩是:“東郡趨庭日”。東郡,指兗州,趨庭,是用典。據《論語·季氏》記載。有一次,孔子一人站在庭院中,他的兒子孔鯉疾走而過。孔子問孔鯉:“你學習‘詩’了嗎?”孔鯉回答說:“沒有。”孔子教訓兒子說:“不學‘詩’,是無法把話說好的。”孔鯉就遵教學“詩”。又一日,孔子一人站在庭院裡,孔鯉又疾走而過。孔子問孔鯉說:、你學習‘禮’了嗎?”孔鯉回答說:“沒有。”孔子又教訓兒子說:“不學習‘禮’,你怎麼會處世呢?”孔鯉就遵教學習‘禮’。因此,後來,“趨庭”一詞就成為父教訓兒子,兒子接受教訓的代名詞。由此可見,杜甫這首詩的寫作時間當是青年時代來山東省親時的作品。其次,在這首詩裡,杜甫對山東有良好的印象。山東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化以及壯偉的風物在他的心靈中增添了感慨的情思。

在山東的遊歷,使杜甫對山東風士人情的認識逐漸深入,對山東的感情也逐漸加深,他在詩中稱讚“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方位的歷下人物;描繪“泰山雄地理,巨壑眇雲莊”的泰山形勝。特別是號稱五嶽之首的泰山,時進在他的詩中出現。《對雨書懷走邀許主簿》詩說:

巍峨的泰山上濃雲四起,

潑墨烏雲在滿天空翻騰。

轟轟的雷聲使人心膽顫,

濠沱大雨嚇得魚下沉。

座中陳列的是賢人白酒,

門外傳來的是長者車聲。

相邀時恰值雨後的泥濘,

騎馬到您的階下來相迎。

前人以為,許主簿是任城(今山東省濟寧市)的主簿(掌管文書印鑑),杜甫和他屢有交往。這首詩寫泰山雲雨雷鳴,十分有氣勢。我們知道,高山易聚雲興雨,所以《公羊傳》上有“泰山的雲彩,遇石崖而興起,在極短暫的時間裡連合成大片雲團,不一會兒就可檯布雨於天下”的記載。泰山雲雨,清人葉燮在他的《原詩》中,藉以形容寫詩作文,別具風味。茲轉譯如下,以博一粲:

天和地表現出來的文章,就是風、雲、雨、雷。大自然中的風、雲、雨、雷變紀莫測,無邊無際,是天地的神巧,也是極好的文章。試以一例為論:

泰山上的雲彩,剛地極少極少,但不一會兒就遍佈天下。我曾約有半年的時間住在泰山之下,熟悉泰山雲彩變紀的情狀;有時雲興起時只是極少極少,轉眼之間,便充塞天地;有時候呼個山峰同時雲出,氣勢甚大,但升至峰頂即自行消散;有時候濃雲密佈,連陰數月不散;有時候一頓飯的功夫,便雲散天睛;有時雲如黑漆;有時候雲如白雪;有時候雲大如鵬鳥(這當然是《莊子·消遙遊》中的水擊三千里,翹如天邊之雲的大鵬)的翅膀;有時候雲絲散亂,狀如人頭上的亂髮;有的龐然大塊飄浮天際,別無相繼;有的纖細連綿絡繹不絕;忽而黑雲大作,當地人以占卜預測說,將要下雨,然而終於不雨;忽而睛雲展現,當地人又以占卜預測說,將要天睛,忽而終於下雨。雲的形狀動態,千變萬化,沒有一次是相同的。至於雲的色彩、雲的性情,也沒有一次是相同的。泰山興起的雲有的歸山,有的競一去不返,有的全部歸山,有的一半散去,一半歸山,也沒有是次是相同的。這就是天地自然的文章,也是極妙極工的文章。

山東景點導遊詞 篇7

這裡是步行上山路的起點,這裡有個“0”的標誌碑,從這裡一直到南天門有6666級臺階,這個數字非常吉利,意思是預祝登山的朋友一切順利。這條路大約有10公里的路程,從這裡登到南天門大多需要4個小時左右的時間。

這裡就是關帝廟,裡面供奉的是武財神關羽,明清的時候山西的鹽商經常在這裡集合,他們與關公是老鄉並把他視為幸運之神,於是就把他供奉在這裡,原來稱山西會館,現在改為關帝廟。

前面這座石坊就是一天門,泰山有三座門,一天門,中天門,南天門,每道天門上都有三重天,這就是人們說的九重天,這是一座跨道式石坊,明建立,“一”是萬物的起點,就是說跨過這道門,就算跨進了天界的大門。根據泰山學者的考證:《西遊記》就是以泰山為樣板兒創作的。

這旁邊有明楊可大題刻的“天下奇觀”和孫價題刻的“盤路起工處”。前面這座四柱三間門式牌坊上刻“孔子登臨處”,是由明嘉靖三十九年山東地方督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建立。為紀念孔子登泰山走到此處發出了“苛政猛於虎”的感嘆而建立的,旁邊這棵紫藤,傳說是何仙姑來登泰山坐在這裡寬衣解帶休息,走後卻把腰帶落下了,就變成了這棵紫藤。

坊的東側有明嘉靖年間濟南府同知翟濤題“登高必自”,此語源於《中庸》,意思是說,千里之行或攀登萬仞高山都要始於足下,應具備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精神。西側還有巡撫山東監察御史李復初題書“第一山”大字碑;碑陰有明代人書道家祕文符篆“入雲有路”。相傳道人帶著它可驅鬼怪、治百病。西邊還有清代嘉慶初年泰安知府金啟撰書的《泰山種柏樹記》碑,記載他於嘉慶初年率領各縣官民從紅門宮至昇仙坊,共植柏樹23000株。在坊前臺階之上的兩側,放置著形似碌碡的圓柱體大石磙,還戴著一頂荷葉帽,傳為“泰山鎮”,是鎮山之寶。

再往後是雙柱式“天階”坊。明代嘉靖四十三年即公元1564年建。意思是這條登山的階梯,就是登天的臺階,登天當然很苦了,也就是告訴咱們要做好心理準備了!

這就是紅門宮,之所以稱之為紅門,是因為在他西側的大藏嶺上有兩塊紅色的形狀像門的岩石而得名,他的左側是佛教的彌勒院,右側是道家的碧霞廟,後來便佛道合一了。

過了紅門宮這個院落就是小泰山,原來在這裡有塊巨石形似泰山,所以就名為小泰山了,為的就是方便年老體弱不能登上山頂的人進香而建的。

紅門宮後有清代和民國年間所立的“合山會記”碑等26塊,記載著當年朝山進香的盛況,今稱“小碑林”。西邊碑牆上鑲嵌著清代光緒八年即公元1882年任道熔所書刻的《修泰山盤路碑記》,俗稱“泰山之碑”。碑文中說:去泰山頂40餘里,6700級。您還可以看到在碑的上面壓著很多石塊,這是泰山一帶的民俗,叫做“壓子壓福”。每當農曆三月或九月,大家還可以看到很多老太太頭上帶著樹枝或帶著花,意思是:頭上戴朵花,媳婦來到家;頭上戴個枝,回家抱孫子。

從紅門宮往前走約100米處,沿野徑下行就是中溪內的小洞天。深澗內巨石如屋,平面有10餘平方米,厚1。5米,南側刻有明代知泰安州事甘應甲題、範廣書“小洞天”三個大字。東側有圓柱形巨石橫臥,斷面西向,上有“醉心”二字。石前斷崖層疊,橫瀑飛流,自北向南有柳條、飲馬、石峽三個碧綠的水灣。醉心石兩側谷底到處是圓柱形黑色花崗岩巨石,橫斷面向內,層層包裹,酷似枯木年輪,稱為“黑石埠”。這是發育在17億年前元古代時期的環狀節理雜巖,為“渦柱構造”,俗稱“汽油桶結構”。對於它的構造成因及發育歷史是當今地質學界研究的新課題,在國內首次發現。這裡清溪碧潭,茂林澗草,森森蔓蔓,清淨幽深。仰視西崖盤道,行人如在畫裡,終日不絕,別有洞天。從小洞天到萬仙樓的中途,在西崖上刻著“勇登仙境”四個字,下面就是龜洞。相傳在明朝,泰安有一個貪官在調離泰安時,為了掩蓋罪行,就讓人們給他樹碑立傳。當他將龜和碑將要運到萬仙樓時,遊人無不唾罵,石龜感到萬分羞恥,於是將背上的石碑甩進了溪谷內,自己就鑽進了石洞裡。

山東景點導遊詞 篇8

章丘市官莊鄉朱家峪村,位於明水城東南五公里處,胡山東北腳下,距省會濟南約45公里,從309國道(濟王路),南行2。5公里便到該村。 朱家峪原名城角峪,後改名富山峪,朱氏於明洪武四年(1371)入村,因朱系國姓,即與皇帝朱元璋同宗,又將富山峪改名為朱家峪。20__年8月,據省內專家考證古村土臺子出土陶器殘片和斑鹿角化石,夏商時期有廬於此,距今3800年以上,自明代至今,雖經六百餘年滄桑之變,但仍較完整的保留著原

來的古門,古哨,古橋,古道,古祠,古廟,古宅,古校和古泉等建築格局。 古村為梯形聚落,上下盤道,高低參差,錯落有致,該村三面環山,北臨齊魯世博精品園,南接胡山,西連胡山森林公園,村南頭,文峰獨秀;莊北首,文昌閣樓;筆架山偎依著村西首;東崖下,清泉長流。村四周尚有九山不露頭,這風光此處獨有。 朱家峪大小建築近二百處,大小石橋二十餘座,井泉二十餘處,廟宇十餘處,自然景觀數不勝數,該村自古以來重視文化教育,自明代至建國前,私熟星羅祺布,近二十處,先後有文峰國小,女子學校,山陰國小各一處,故人才輩出,可謂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被專家譽為“齊魯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標本。” 20__年6月6日,章丘市人民政府將朱家峪譽為“歷史文化名村”,並將其方碑立於“禮門”跟前,以此激勵朱家峪人,承前啟後,不斷進取。另外,遊客可入村“訪古,探幽,歸真,”一飽眼福,或許感受一到種.種啟迪。 一、禮門、圩牆的來歷:鴉片戰爭(1840-1842)之後,盜匪四起,朱家峪時遭匪患之苦,全村諸姓氏族長,防患未然,確保村民平安,決議修圩門(禮門),築圩牆,建哨門,修更屋,並組織民丁,日夜輪班站崗放哨,在圩牆每箭垛處,佈下土槍土炮,手持大刀,長矛,嚴陣以待,隨時準備痛擊來犯的敵寇,結果,眾匪望而卻步,不敢肆意冒犯,遠逃而去,此後村民得以安寧。 古村治安防禦設施,共分為南北里兩道防線,其一,從村北禮門起,東至東山,西至雁落山,築起了一道長約一公里餘,高約三至五米不等的小長城,牆頂部設有箭垛,其二,朱氏家祠北首設中哨門(已拆除),東西兩哨門依舊尚存,三處哨門基本連成一線,在古村內均勻設有八個打更屋,全用石料築成,多處保留完好,由此足見,古人為保衛家鄉之用心良苦。 山東是孔孟之鄉,禮儀之邦,朱家峪自古以來,十分重視儒教,舊時,當官者每到禮門跟前,便下馬,下轎,步行入村,以示做官放架子,視鄉民為衣食父母,故將圩門取名“禮門”。 文昌閣前後石路,建於明代,復修於清代,領袖朱志臣倡義舉復修此路,故取名“義路”,每當我們走在這光滑如鏡的石板路上,便油然產生對古人的無限敬仰之情。 圩門系古村八景之一,名曰“圩門遠眺”,遊人登臨禮門頂部,可迎旭瞻霞,一覽山鄉之秀美,深秋季節,或賞漫山霜葉,大雪過後,玉樹瓊枝,群山玉峰,更招人留戀。 二、雙軌故道(雙名義道):北起禮門,南至匯泉小橋,長約三百米,雙軌,即指上行與下行,舊時,不論出村或入村,人與車馬均靠右邊走,秩序井然,正與當今交通規則不謀而合,在數百年前,朱家峪古人能意識到這一步,難能可貴。 三、登雲橋:來源於一個民間傳說,很古很古以前,這裡是一片汪洋大海,後來,隨著海水的日漸東移,群山畢露,有一條獨角大獸,脾氣極壞,吞雲吐霧,飛沙走石,天無寧日,如來駕雲而至,用滅妖鏡除掉了此害,就在這河邊一大青石上登雲雨而回,後來,村民用其石在此建一古橋,故取名登雲橋,登雲橋,環山抱水,東鄰文昌閣,西依雁落山,是一處亮麗的景點。 另外,每當有志學子和忠臣良將祭拜文昌閣之後,登此橋以示平步青雲。 四、雙面無字碑:並非無字,東石碑乃文昌閣之原碑,西石碑乃登雲橋之原碑,中,雙碑被村裡人移去做了橋面石,因字面上,日久真跡人踏車碾,字跡磨滅,今將其碑復其原位,以示不泯滅之意,這石碑記錄了一段慘遭蹂躪的歷史。 五、文昌閣:領袖朱志廣倡義舉,建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系善起文運,精通風鑑的浙江紹興人朱霞所設計,建立,文昌閣座北面南,正與文峰山頂魁星樓南北遙遙相對,魁星點狀元,文昌主仕途,其融為一體,這種互應式道教建築,在全國實屬罕見。 文昌閣主體工程全用大青方石築成,上建閣樓,下築閣洞,渾然一體,造形古樸而壯觀,令人注目的是,文昌閣屋脊是由十餘塊大形方磚透雕而成的二龍戲珠,橫貫於屋頂,被專家譽為“清代精美之作”,建閣至今,160年過去了,歷經滄桑,未修復一次,依然堅固原貌。 文昌閣,景點名曰“危閣連雲”,古村八景之一,每逢盛夏逢雨之時,雲霧纏繞,濃雲低垂,濃霧不時從閣頂飄然而過,不時從閣洞穿越而行,文昌閣若隱若現,別有仙閣之意境。 文昌閣,系文曲星,主宰讀書人功名祿位,舊時為世人所崇尚祭拜,文昌身前左右侍奉神童,一曰:“天聾,”一曰:“地啞”,用其以示“知者不能言,言者不得知”,即天機不可洩露。文昌閣原有“德”一匹(傳說中的吉祥獸,其形非馬非騾,文昌駕“德”出行,以示世人,什麼都可缺,就是不可缺德。) 全國著名專家,經多次認真考察,一致認為“朱家峪地理風水結構良好。”是中國北方地區少有的山村型古村落。 六、山陰國小的建成:有一段不尋常的經歷,章丘教育先師朱連厚(字敦夫),一向十分重視文化教育,他常向學生講“要達強國富民之目的,若忽視教育則將一事無成”,就在這種正確思想的指導下,他積極敦促頗有社會能力的朱連勳等人,大力發展募捐活動,不斷籌措建校資金,於民國三十年(1941)興工建立朱家峪山陰國小,竣工於民國三十三年(1944)先後由畢資傑、張子源任校長,(注,該校前院,系1952年淄博專區第六速師所建。) 該校四進院落於一體,南北長,東西寬,佔地66畝,建築格局完全相同,每院北屋為教室,東屋為儲蓄室或宿舍,西屋是辦公室,校門系仿黃埔軍校門而建,校門內一條筆直的中央甬道直達後院,四進院落格局和諧對襯,構成一長方形整體,學校建築結構全是青石根基,磚鑲玻璃門窗,小瓦屋面,白灰牆,繫上世紀四十年代初的章丘一流學校。 自該校創辦以來,先後八九所學校在此辦學,有的在此就讀國小,有的就讀師範,有的就讀中學,可謂莘莘學子,濟濟精美,層出而不盡然,從該校走向社會的各類知名人士,已在此校布展。 七、朱家峪民俗文化展覽共分三個展館:一進院西屋(北)為第一展館,北屋(東)為第二展館,每個展館均有前言,內壁均有大型人文照片,每幅照片下附有文字介紹,每展館靠四壁牆基,陳列著清代至建國後古村人生產與生活之用具,面對古老的實物,不禁令人撫今昔,回味無窮(導遊員每進展館,首先要讀“前言”,因為前言正是對古村畫龍點晴式的概括介紹,最後要讀結束語,使遊客明確意識到:朱家峪遊覽區,這僅僅是起步,未來前途更加燦爛。) 八、黃石洞:系朱氏原野居之處,明洪武二年,始祖朱良盛,攜眷屬由河北棗強遷此洞暫居,家有一頭棗紅色高頭大馬,傳說“一聲長鳴震山嶽,四蹄登空貫風雷,”豺狼虎豹不敢近身,是絕好住家衛士,後來,主人梳理並剪齊了馬鬃,卻失去了當日的威風,竟然被老虎吃掉,主人一家悲痛難忍,不得不遷入村裡,蓋了一座簡陋的石屋住下(位於今朱繼會北鄰)。 九、戲臺牆石:系該村明清至民國期間,古墓中出土文物,後期,該村掀起了一陣平墓運動,村民將雕刻精美的墓石選出來,壘了這一戲臺,浮雕古鬆,仙鶴,花鳥,栩栩如生,再現了古人技藝之精湛。 十、照壁畫像:初期(1966-1968)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接見紅衛兵,這畢竟是紅海洋的印記,此像系該村張景慧所畫,她現任章丘市美協主席和書畫院副院長。 十一、朱氏家祠:建於清光緒八年(1882),領袖朱士傑,朱秉忠和朱秉剛,建祠近六十年之後,復修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推拉式鐵質祠門別具一格,堅固,美觀大方,在祠門正上方,鑲嵌著一“七星圖”,其中有個悠久的故事,南宋理學家,哲學家,教育家,東方文化貴族的傑出代表,儒家學說的正宗繼承者朱熹,他出世時,在臉部有七顆黑點,恰似北斗星,據說這是文運之標誌。 後來,同屬沛國世胄的朱氏宗祖,將朱熹臉上的七顆黑點組成一個“七星圖”,懸於祠門,以此激勵後人,刻苦讀書,成為國家棟梁之材。 在祠門最頂部,勻稱設有五個大白球狀之物,名曰“五元相生”吉祥圖,即火星,土星,金星,水星,木星,五星依次相繼而相生,這五顆星由南向北,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周而復始,五元相生,象徵人丁興旺。

光緒庚寅歲(1890),十四世朱逢寅被皇帝欽命為“明經進士”,癸已歲(1893),十六世朱鳳皋考中五品舉人,遂於祠門立旗杆座,這是為官之標誌。 朱氏家祠共分為裡外兩院,外院是空地一方,祭祖前在此正衣冠,方可入內,外院照壁(東牆)南北各有一面方碑,乃二次復修之志,南面石碑誌系民國年間章丘著名文人,律師朱秉憲撰文,照壁中央鑲嵌一大圓形“進寶吉祥圖”,此圖案系用青磚雕成的九個方孔銅錢,組成一個圓形圖案,四面八方各成直線,喻示後人,生財要堂堂正正,不走歪門斜道,方能“八方進寶”,面對“文運圖騰”,“五元相生”和“八方進寶”吉祥圖,靜定深思,回味無窮。 裡外兩院之間,設有二道屏門,一進屏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三次修復朱氏家祠的照壁碑文,自二次修復之後,又歷時六十餘年,因歷史交故,祠門將傾,斷牆殘瓦,朱氏後人,面對旅遊開發區,不忍先祖偉業毀於一旦,便城鄉同步發動募捐,於20__年夏,全面修復,再現原貌之壯觀,裡院有建築古樸而壯觀的祠堂,前廈四柱等距相擎,四柱上部各鑲嵌木雕龍首,面南而視,屋脊中央,寶鼎端立,屋脊東西兩首,二龍相視,正面東西兩條屋哨上,分別勻稱布有九位鳥,獸,仙人,(和平鴿,天馬,麒麟,雄獅等),共守家祠,以示吉祥。祠堂系細鑿大青方石,青磚,木椽,小瓦,翹簷,出廈之結構,祖傳,略仿岱廟而建,堂前院中原有名木四株,現只存高大百年檜柏一棵,依然生機勃勃。 舊時,每年正月七年級早晨,朱氏後人聚祠堂內祭祖,“入室思靜,肅然致哀,”非敢謂光前裕後,實不忘根本追遠,以激勵後人,不斷進取,再創輝煌。 十二,朱氏北樓:建於嘉慶初年,至今兩百年以上,除木簷腐朽外,整座樓房依然十分堅固,其樓青石根基,紋理顯露,一看便給人歷史的滄桑感,樓房原主人,乃二百年前的朱訪,因牧羊發家,建樓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而賣樓則是朱家最痛苦的歷史。 北樓西院是清代的一處私塾。 十三、關帝廟:建於明代,修復於清嘉慶戊辰歲(1808),廟雖小,而建築獨特,三面盡用大青石扣砌而成,楣石橫貫,精雕雙龍戲珠,左右石柱,細雕飛龍攀援。關帝即關公,文武兼備,忠義之士,歷代為世人所敬仰。 十四、明進士朱逢寅的故居:宅門院,主屋院,私塾院,和藏書樓於一體,該院建築時間略晚於北樓。 光緒庚寅歲(1890),朱逢寅被皇帝欽命“明經進士”。相繼山東布政司贈鎦金大匾。懸掛宅門正上方,以示光宗耀祖,感昭後人,朱逢寅光緒年間的著名私塾,他的得意門生當屬翰林編修主持劉元亮(章丘舊城西南溫家莊人氏),和奉天總兵劉仲度(今官莊鄉劉家趙莊人),兩名學生一文一武,名震天下。 十五、曲徑通幽:從曲徑之怪石走至關帝廟處,便可發現四條主脈道(東崖首,下崖溝,西崖首,西北角,)呈扇狀通全村,在這四條主脈道之間,又有許多彎曲小徑,連通四條主脈道,可謂縱橫交錯,路路相通,正如遊客所說,進入古村,簡直就像進入一座迷宮。 十六、海州長山:當地人稱“百日紅”,又名臭梧桐,每年花期長達百日以上,開花之後,由白變黃,由黃變紅,鮮豔奪目,只須供人賞目,不可隨意動手,一旦解及葉片,它即刻釋放一種異味,猶如君子荷花,只可遠觀賞心悅目,不可近而褒玩焉,引花是全國稀有品種,也是一種中藥材,理應保護它。 十七、冤案驚天:考朱家峪“土地廟”山牆石刻記之,“清嘉慶十六年正月,井水封冰,冷至極點,”其中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冤案故事”,曾在這裡發生。 十八、古老石牆:古村民宅全是青石築牆,不用灰泥,插縫壘牆,歷經數百年,依然十分堅固,但願世上工匠能從這裡體悟建築的真諦。 十九、朱家峪女子學校(遺址):民國二十一年(1932),本村教育先師朱逢紱,字麟書(系明經進士朱逢寅的長孫),思想進步,倡導新教育,積極操辦大力支援開明人士朱連進等人,創辦女子學校,設一個班,三十餘名學生,孫吉祥(女)為先生。 開學典禮時特邀著名文人朱秉憲題辭: 提倡女子教育  推動社會進化 利用課餘時間,師生走門串戶,開展查放足活動,耐心勸說那些已經纏足,和正待纏足的少女,解纏放足,這一活動深得民心,這是從肉體上解放婦女的一個重大舉措。 古老的朱家峪,在章丘首先提倡女子教育,在全省也實屬罕見,難能可貴,反想極大。 二十、觀音屋與土地廟:位於女子學校東上院,北屋這觀音屋,西屋為土地廟,建於清康熙48年(1709),廟東山外橋下,有石刻記之,領袖張和。 土地廟,即漿水廟,人死之後,男女孝子輪番為送漿水,以示不當餓鬼。 廟南牆外,原設有十餘級臺階,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農業合作化運動中,臺階被拆除,沿南牆蓋了一排南屋,成了辦公室。現在為閒房,觀音屋和土地廟香火未斷。 二十一、康熙立交橋:共分東西兩座,相距約十米,東橋建於康熙九年(1670),西橋建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距今三百餘年,上下行人,通車十分方便,橋身全用青石壘成,雖不用灰泥,歷經風雨滄桑,依然堅固原樣,被專家譽為“現代歷交橋的雛形。” 二十二,影視基地:20__年深冬,中央電視臺11頻道,在朱家峪拍攝了《紅嫂》,李維村故居就是紅嫂住家,電視劇《水滸》的一部分,和電視劇《章丘鐵匠》也是在本村拍攝。 二十三、西安國大代表,馮玉祥部副官,本村私塾李精一故居。 二十四、全國勞模李家治故居。 二十五、壇橋七折(該村八景之一):建橋時間無從記載,壇井口小內闊,狀若壇,故名壇井,井水系文峰山下潛流湧出,甘甜適口,從未乾涸,在壇井北東南面,建有七座小橋,縱橫交錯,曲折相連,一番別緻,壇井與七橋相依為伴,昔日,綠柳下,古橋邊,洗衣村姑,四時不斷。 壇橋七折,來源於民間傳說,名曰七位懶漢入洞房,其梗概是:古時候,該村有七位不同姓氏的大懶漢,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他們借夏日納涼之際,竟然荒誕不經的向嫦娥求婚,一連乞求七七四十九個晚上,最後一晚嫦娥書詩應允,變成七位仙女,於樓臺上含笑迎接。七位懶漢分別步入七個繡房,香氣撲鼻,沁人心肺,剛剛躺於雅床,便昏睡去,一覺醒來,七位懶漢赤裸裸的分別躺在七塊大平面青石上。衣服沒有了,低頭坐著,雙手捂著下身,欲站不能,欲走不是,丟死人了。 二十六、觀音像:20__年後新建,大乘菩薩之一,農曆二十九日為聖誕日,佛經雲:此菩薩廣渡眾生,示現種.種形象,名為普門示現,《法華經,普門品》,說有三十三身,《楞華經》說有三十二應(即為化身),一般塑像和影象多作女像。 總之,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為世人祭拜。 二十七、越龍門,登奎文門:有志學子拾級而上,步步攀登,不畏勞其筋骨,奮勇直上,直達文峰。 二十八、魁星樓:建於清道光十九年(1839),仍是朱霞所設計,文昌閣竣工後,繼修魁星樓,不料,朱霞因故迴歸,後有本村趙振常慨然領修魁星樓,此廟不大,系青石築牆,小瓦屋面,幾經修復,原廟尚存。 魁星,系北斗星,是文神,主宰讀書人文章之興衰,亦有文星點狀元之說,舊時極為讀書人所崇祀。 文峰山西側,正是三山南北並列的筆架山,乃魁星放筆之具,文峰山東側,有一水窪處,名曰魁星硯池,都是天然生成,協調絕妙,20__年夏秋,在原魁星樓南側,官莊鄉政府投資新建魁星樓,一層魁星,二至三層系福祿壽安四神。 文峰獨秀乃該村八景之一,文峰山拔地而起,外形獨特,形如金字塔,鬱鬱蔥蔥,常綠不減,每逢盛夏連雨之日,山下泉湧,人稱風水寶地。

山東景點導遊詞 篇9

成山頭,又名“天盡頭”,位於山東省榮成市龍鬚島鎮,因地處成山山脈最東端而得名。成山頭三面環海,一面接陸,與韓國隔海相望,僅距94海里,是中國陸海交接處的最東端,最早看見海上日出的地方,自古就被譽為“太陽啟升的地方”,有“中國的好望角”之稱。成山頭風景區最高點海拔200米,東西寬0.75公里,南北長1公里,佔地面積2.5平方公里。這裡群峰蒼翠連綿,大海浩瀚碧藍,峭壁巍然,巨浪飛雪,氣勢恢巨集,是理想的旅遊避暑勝地。一九八八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風景勝區”。主要有海驢島、始皇廟、秦代立石、拜日臺、秦橋遺蹟、望海亭、觀濤閣、鎮龍石和野生動物園著名景點。

公元前219、210年,秦始皇兩次駕臨此地,修長橋、尋長生不老藥,留下了“秦嶺遺蹟”,“射蛟臺”及全國唯一的“始皇廟”,李斯手書了“天盡頭秦東門”;公元前94年,漢武帝東巡海上,拜成山“日主祠”,觀日出,建“成山觀”,且作赤雁歌。

海驢島位於成山頭的北部海域,距陸地最近距離為4海里。由於風景優美,遠離陸地,所以吸引著無數的海鳥來此棲息、產卵、繁衍。每逢春季,成千上萬的海鷗來此棲息產卵,巖縫中鳥巢鱗次櫛比,數不勝數,所以又被稱為海鷗王國。

始皇廟坐落在成山峰下陽坡上,原是秦始皇在公元前210年東巡成山頭時修建的行宮。後來當地居民為了紀念始皇曾親臨此地,改建為始皇廟。也是全國唯一的一座紀念秦始皇的廟宇。廟內有前殿日主祠、正殿始皇殿、東殿東後宮、鄧公祠、鐘樓及戲臺。大殿青磚紅柱,飛簷凌空,殿內塑像金面王冠,神態威嚴。鄧公祠內有光緒皇帝詔彰北洋水師愛國將領鄧世昌的御碑及第一代修廟人、第一位老道長徐復昌羽化的坐棺。

秦漢文史館在成山頭風景區內。館內以與成山頭風景區相關的秦漢文史資料、文物為主要陳列內容,以文字、繪畫、照片、沙盤及光電顯示等形式為陳列手段,使各展廳既獨立成塊又具有連續性。既是有成山特色又具有深遠的歷史性,既有民族色彩又具有現代風格,以達到展現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篇章,對廣大遊客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之目的。本館館名由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我國著名古代文史教授、大連大學師範學院名譽院長於植元先生題寫。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領文官武將東巡至成山頭,認為到達天的盡頭,便令丞相李斯撰寫"天盡頭秦東門",並立碑於成山頭頂峰。因年代久遠,石碑斷成兩截,上半截有字部分落入大海,現存山頂的底座高120釐米,寬145釐米,厚75釐米,據專家考證“此碑石質為木成巖,與成山石質不同,確是秦代立石”。

西霞口野生動物保護區位於風光旖旎、景色秀人、美麗富饒的龍眼灣畔、成山腳下,是一家放養式野生動物園。該園從全國各地動物園引進多種國家級1、2類及省級重點保護動物,有東北虎、豹、黑熊、非洲獅、藍孔雀、糜鹿、袋鼠、梅花鹿等,將帶領您領略自然風光,迴歸“原始森林”。

每年的五、六、七、八、九月份是遊覽的最佳時節。

主要遊覽線路:成山頭——野生動物園——海驢島,遊覽時間為一天。

山東景點導遊詞 篇10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首先,讓我代表某某旅行社,對大家來泰山旅遊、觀光表示熱烈歡迎!

希望大家在泰山逗留期間能夠玩得開心,吃、住放心,同時希望大家在泰山遊覽當中能夠得到一個較大的收穫,留下一個美好的記憶。

泰山,古稱岱宗,它位於山東省東部,華北大平原的東側,面積426平方公里,海拔1545米,方位為東經117度6分,北緯36度16分。泰山雄偉壯麗,歷史悠久,文物眾多,以“五嶽獨尊”的盛名稱譽古今。巍巍泰山就像一座民族的豐碑屹立於中華大地,舉世矚目。

1982年,泰山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1992年榮登全國旅遊勝地40佳金榜。泰山至今保護較好的古建築群有22處,總建築面積達14萬多平方米。在古建築群之間,還有12處石坊、6座石橋、7座石亭、1座銅亭和1座鐵塔。泰山刻石有2200多處,被譽為“中國摩崖刻石博物館”,這裡有中國碑制最早的刻石--泰山秦刻石;有珍貴的漢代張遷碑、衡方碑和晉孫夫人碑;有被譽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的北齊經石峪刻石;有天下洋洋大觀的唐玄宗<<紀泰山銘>>和唐代雙束碑等。泰山古樹名木繁多,被譽為“活著的世界自然遺產”。泰山百年以上的古樹名木3萬餘株,其中有2100年前的漢柏6株,1300年前生的唐槐,500年前生的望人鬆、五大夫松,還有一棵被譽為國寶的600年前生的盆景松樹“小六朝鬆”。泰山素以壯美著稱,呈現出雄、奇、險、秀、幽、奧、曠等諸多美的形象,泰山景區內有著名山峰12座,崖嶺78座,巖洞18處,奇石58塊,溪谷12條,潭池瀑布56處,山泉64處,有著名的黑龍潭、扇子崖、天燭峰、桃花峪等10大自然景觀;有旭日東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雲海玉盤等10大自然奇觀。

泰山的日出,是一個想象的世界,神奇的世界,日出景象的美妙是筆墨難以形容的。自古以來,無數詩人對泰山日出的壯麗景觀都有過生動的描述。宋代詞人梅聖俞的“晨登日觀峰,海水黃配熔。浴出車輪光,隨天行無蹤。”的絕句尤為人愛,凌晨破曉前,站在日觀峰,舉目東方,晨星漸沒,微暈稍露,天地間的一片雲海滾動,稍頃,一線晨曦透過雲層照亮東方,這時天空由灰變黃,繼而呈現橙、紫、紅瑰麗的朝霞,波浪似的雲層,在陽光的照耀下,組成一幅幅五彩繽紛、綺麗多姿的圖案,旭日在陽光中婷婷娜娜從雲層升起,陽光因受海波起伏的影響忽隱忽現,閃爍不定,日輪緩升時又受波峰、波谷推進的影響上下跳動,漸漸成圓形,磅礴而出,金光四射,群峰盡染,大地一片光明。

夕陽西下時,朵朵殘雲飄浮在天際,落日的餘輝如一道道金光穿過雲朵灑滿山間。太陽象一個巨大的玉盤,由白變黃,越來越大,天空如緞似錦,待到夕陽沉入雲底,霞光變成一片火紅,天際雲朵,山峰好象在燃燒,天是紅的,山是紅的,雲是紅的,大地也是紅的。舉目遠眺,黃河象一條飄帶,彎彎曲曲從天際飄來,在落日的映照下,白色緞帶般的黃河泛起紅潤,波光翻滾,給人以動的幻覺。“一條黃水似衣帶,穿破世間通銀河”。太陽慢慢靠向黃河,綵帶般的黃河象是系在太陽上,在絳紫色的天邊飛舞。泰山的雲霧是變幻莫測的。雨後初晴,大量水氣蒸發蒸騰,加之夏季季風自海上吹來的暖溫空氣,成雲致霧。有時大片雲在山腰形成一條長長的帶子,如同官服玉帶,而山上山下皆晴;有時則烏雲滾滾,大有倒海翻江之勢;也有時白雲平鋪,如大地鋪絮,山谷堆雪,團團白雲如同千萬個玉盤,輕攏漫湧,鋪排相接,好象平靜如無垠的汪洋大海,這就是著名的“雲海玉盤”。

碧霞寶光是泰山的又一大奇景。“寶光”俗稱“佛光”,多出現在碧霞祠東、西、南神門外,碧霞祠地處玉皇頂的前懷,地勢相對低凹,雲霧較為濃密且較穩定,在瀰漫背後照來,人影呈現在霧幕上,周圍形成內紫外紅彩色光環,燁燁生輝,彩環呈現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有時還會出現雙環,更加絢麗動人。站在霧幕前的遊客舉手投足,光環中的影子也手舞足蹈,油然而生飄飄欲飛成仙人之感。

泰山的冬季,氣溫常在-20攝氏度左右,雪後天晴,氣溫回暖,大陸氣團稍有減少,南方暖溫氣團乘虛而入,霧氣籠罩山間,微風吹動,飄浮的霧滴觸及樹枝、岩石、房頂,凝結成冰粒,層層疊疊,便形成了“千枝瓊玉”、“萬樹花”的霧淞奇景。泰山上下成了一個潔白如銀的世界,猶如龍宮洞府,別有一番情調。

泰山的冬季,也常有冷卻的雨滴,降落到地面上、物體上,急速結成堅硬、滑而透明的冰層,這就是“雨淞”。每當雨淞出現,山巒樹木象冰晶倒掛,地面岩石似鋪明鏡,泰山變成了冰雕玉琢的“琉璃世界”。雨後天晴,紅日映冰峰,藍天襯霞山,光彩奪目,金光迸射,滿山松柏映雪,到處銀裝素裹,好一派冰清玉潔的北國風光。

泰山地區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造就了千姿百態的麗山秀水和人文名勝,生動地記錄了我們中華民族發展歷史的文明篇章。現代考古科學的研究已揭示出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泰山周圍已經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大量史料也都記載了泰山地區早在母系氏族社會階段已經顯露出文明的曙光。在5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不僅影響到山東,而且影響到黃河中下游的廣大地區。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齊魯之邦”是中國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地區之一,產生了孔子、孟子等歷史文化名人。歷史告訴我們,泰山地區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而泰山在先秦時代就已成為中國最早的名山,成為五嶽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