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論語的讀後感700字(通用3篇)

關於論語的讀後感700字 篇1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裡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前一則,那麼,他們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後一則告訴我們:聰敏而一則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羞恥。這兩句話雖是說:幾個人在一起出自20xx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對我們的學習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於論語的讀後感700字(通用3篇)

人不怕犯錯誤,只要勇於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己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當的時候,一經別人指出,他就會立即道歉並改正。他的弟子子貢就曾經感慨過∶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就是說教師對自己要努力學習,永不滿足;對學生要勤奮教導,不知疲倦。《論語》引孔子的話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去爾已矣。”他說,如果說到聖與仁,那我怎麼敢當!我只不過是學習和工作從不厭倦,教誨學生總不知疲倦,那是可以這樣說的。

在《論語》裡對曾經犯過錯誤的少年,孔子表現出寬巨集的胸懷。他說:“人潔以進,於其潔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說人家已經去掉了汙點而進步,就要讚許他的潔淨,對他的過去不應該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將孔門的七十二賢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樹苗的話,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們共同營造了一片生命的綠洲,兩千多年來,我們華夏大地。

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也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麼用處呢?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也就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

通過學習《論語》,我懂得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更讓我明白了關於學習和讀書的方法、態度,真是得益非淺!

關於論語的讀後感700字 篇2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一直統治著中國人的思想。直至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論語》的地位才開始動搖。

《論語》究竟是什麼內容?為什麼他被古人視為經典,而後又成為所謂“封建統治者的工具”呢?懷著這些疑問,我漫步於《論語》的花園,嘗試著去感受其中的奧祕。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裡行間。《論語》裡最常見的詞彙,無非是中庸、君子、禮仁云云。

中庸卻是《論語》裡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難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對人處事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衷的態度”。這種思想體現了當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對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終保持中立。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爭端,但過度的“忍”卻能使一個民族沉睡,古代中國的發展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中庸是儒家的為人之道,體現了儒家學派的軟弱性。

君子是一個意義深刻的詞。從小就聽說什麼“君子動口不動手”、“觀棋不語真君子”等,感覺君子就像個呆呆的人似的。事實上,君子就是孔子他們儒家學派的一種自稱,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鬥”,都體現了君子的優良品質。與君子相對的當然就是小人了,小人並非是壞人,只是素質沒有君子高罷了。《論語》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的闡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質地位往往與小人相差甚遠。

禮,表現了孔子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孔子生活在動盪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國不遵守“周禮”,鬧得一團烏煙瘴氣。孔子的禮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孔子致力於維護三綱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當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於庭”時,孔子憤怒地說:“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觀,這後來發展成為了他學生孟子的政治主張。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剋制自己,遵循“禮”,這就便是“仁”了。“仁者愛人”,這裡愛的“人”是指上層社會的王室貴族;尊重朝廷貴族,“不犯上”,也說明孔子對“禮”的尊重。此外,孔子還把“仁”當作“人”的標準:“仁者,人也。”

縱然,《論語》經歷了兩千個春秋,並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在的思想,但是它畢竟是經典中的經典。經典永遠不會過期,我們要批判地繼承這些中華傳統文化,讓《論語》為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總之,《論語》是我們必讀之經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關於論語的讀後感700字 篇3

窗外的風正呼嘯著打在窗戶上,透過玻璃,我可以看到猛烈的北風把奄奄一息的枯葉拉扯到了遠方。遠處的馬路上寥寥的幾輛汽車飛快的馳過,捲起落葉,消失。而此時,我的內心卻無比溫暖——我翻開《感動中學生的100篇哲理散文》,靜靜地沉浸在感動中。

其中,這本書裡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名為《感謝》的文章。

那是個很普通的一天,飢腸轆轆的作者回到家,拿起筷子就準備吃母親已經做好的飯菜。可是這時,他的女兒對他說:“你剛才忘了跟奶奶道謝。”作者想了想,覺得自己這段時間確實愧對母親,沒有關心過母親,甚至連對於朋友同事可以說的謝謝也省略了,於是他便對母親說了五個字:“媽媽,謝謝你。”母親聽完後,說,“傻孩子,還跟媽說這些幹啥”隨後又去忙了。後來母親才告訴作者,那是她最快樂,也最幸福的一天。就是這個小小的故事,讓我的腦中湧現出了許多回憶,如同潮水一般——我們有沒有像作者曾經一樣,忘記了自己已經成長,母親已經年老……

歲月劃過母親的臉頰,深深地印下年華,滑過母親的頭髮,漸漸地染白黑髮。我們早應該知道,那個溫柔美麗的母親遲早會變成需要孩子攙扶的白髮老人。那個時候,我們會不會不關心那個老人呢?

讀完了《感謝》,我反思自己的時候,會有一種苦澀湧上心頭。母親在不知不覺中老了,我卻渾然不知,一直以為她還是那個年輕美麗的人。當我猛然間反應過來時,母親變了太多。我們給身後一直支援著我們的那個人,竟一直都是背影。可是母親何時向我們抱怨過呢,在她們安靜溫和的眼中,即使是我們的背影,她們也會快樂地微笑著——我的孩子長大了。我想,如果我們在那時回過頭,一定會看到她們的眼底盪漾的溫柔與幸福。

讀完了《感謝》,我忽然想到,我多久沒有感謝母親了呢?於是,這天晚上我擁抱了剛回到家的母親。就在那一瞬間,我浮躁已久的心忽然因為抱住母親的充實感而沉穩了下來。母親身上還有室外的冷氣,感受著母親衣服上的冰涼,我對母親說了謝謝。母親愣了一下,然後好笑的對我說:“今天怎麼了,謝什麼啊。”和文中母親反應如此相似的我的母親,也讓我愣住了。我這才發現,世界上所有的母親都是一樣的,從來都是無私的忘記自作默默做的一切。

我曾經無數次傷害過母親,因為作業問題而惱怒關心我肩上滑落的衣裳的母親;秋遊時,說母親太嘮叨。而我的母親是個溫柔的人,她只會悄悄退離我的房間。現在為母親想想,假如我是母親,當我聽到那些話時,心臟必定會被猛烈地撞擊一下。而就算是收到這樣傷害的母親,當我帶著歉意提到這件事時,她回想了一陣,笑著說她忘了。

我很慶幸找到了這本書,它讓我找回了遺忘的珍寶。如今,我正把我的珍寶捧在手裡,想著永遠不要忘記。

一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教會了我們什麼。一本讓人感動的書總會讓人學會感恩,然而感動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心動,感恩是最美好的行動。這本感動的書喚醒了我的暖意,而那暖意,在我和母親的心上,綻放了美麗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