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語文《風箏》的教案設計(精選18篇)

七年級上冊語文《風箏》的教案設計 篇1

學習目標:

七年級上冊語文《風箏》的教案設計(精選18篇)

1.認識“依、歇、喪”等5個生字。會寫“精、希、卻”等12個生字。能讀寫“精心、希望、依然”等13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不同心情,能讀出“我們”的情感變化。

3.樂意通過上網或查閱書刊蒐集有關風箏的資料,或動手做一做風箏,舉辦一次小小風箏展覽會。

B案

課前準備:

學生:放一次風箏

第一課時

回憶趣事,匯入

1.開啟話題:放風箏是一項傳統的娛樂活動,有很多人都喜愛。同學們,你們放過風箏嗎?願不願意來介紹一下是怎麼放的,放上去了沒有,玩得開心嗎?

2.讀題引入:有一群孩子也十分喜愛做風箏,放風箏,在他們看來這是的快樂,讓我們感受一下他們的快樂好嗎?(出示課題,讀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想怎麼讀就怎麼讀,喜歡讀的可以多讀幾遍,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讀幾遍。

2.把自己喜歡的讀給同桌聽聽,請同桌評出讀得好的,給予表揚。

3.感知內容:說說課文講了什麼事,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板書: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

讀中悟情以情促讀

1.以讀代講學習第1自然段,請學生朗讀,其他同學聽、評,是否讀出高興的語氣,聽後仿讀,讀好課文。

2.充分朗讀,體會感情。

a、讀通第2自然段,創造比讀的氛圍,在讀、聽、仿讀、賽讀中讀通課文。

b、移情悟情:你們在做風箏時會想些什麼?課文中的小夥伴和大家是不是一樣的心情,你能找出來嗎?並相機理解憧憬。

c、感情朗讀:讓學生帶著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興奮、激動、嚮往等)讀好課文。

3.想象入境:風箏做好了,大家最想幹什麼?

4.朗讀展示:誰想放的,請他來讀讀課文。鼓勵學生用高興的語氣讀給大家聽,聽後可仿讀,可評點。(多人次讀)

5.說讀結合,入境入情。

a、大家是怎麼放風箏的?出示填空

b、再讀,注意填進去的字,把怎麼放的告訴同桌。

c、風箏越飛越高,你們在快活地喊叫著什麼,叫給大家聽聽。

6.感情朗讀:帶著高興、喜悅的心情讀課文。

當堂作業。

1.自學生字,交流學法。

a、出示生字,指名組詞朗讀。

b、觀察生字,交流寫字經驗:怎樣既正確又漂亮地寫好這些生字,你有什麼話要提醒大家或經驗介紹給大家?

2.書寫生字和詞語。

第二課時

以讀為憑,讀中悟情

1.自讀課文第4節,把喜歡讀的語句多讀幾遍(可以採用賽讀、評讀的方式鼓勵學生多讀)。

2.仔細品讀,體味心情。

a、反覆誦讀第1.2句,在讀、評中體會“我們”高興的心情,指導學生帶著這種感情讀好。

b、引讀過渡,設定情境:(師引)忽然吹來一陣風,線(生讀)正當大家玩得高興,風箏卻被風吹走了,這時,你會想些什麼呀?做些什麼呀?課文中是怎麼說的?(相機理解大驚失色、千呼萬喚)

c、感情朗讀:讓學生帶著體驗到的著急、擔心、期望的心情讀好感情變化部分。

3.抓住情感積澱,學好“找風箏”。

a、設定情景:自己心愛的風箏飛走了,趕緊去找一找吧,你想到什麼地方去找?

b、細讀體味:請學生朗讀課文,問問:“你”是怎麼找的,找到了嗎?心情怎樣?並指導讀好課文,在讀文體會過程中,可以抓住一些詞來評點促讀,如“四處尋找、半個下午、垂頭喪氣……”等讀出失望的心情,“說不定、繼續尋找”等讀出希望找到的心情,在此中間,還可用演一演的方式理解“垂頭喪氣”。

朗讀啟發,拓展活動

1.在玩風箏的過程中,真是有歡喜也有擔憂、有希望也有失望、有歡笑也有眼淚,同學們能把這些不同心情的句子好好地讀給同桌聽聽嗎?

2.同學們,你們玩過哪些有趣的遊戲、活動,有沒有像這一群小朋友一樣的體會,能不能說給大家聽聽。

課堂練習

1.把喜歡的句子抄下來。

2.把自己玩耍、活動時候的心情告訴大家,寫一寫(可以是幾句話)(上面兩個作業可以任選其一)。

3.有時間把同學寫的交流一下。

七年級上冊語文《風箏》的教案設計 篇2

匯入:播放歌曲《三月三》。歌中飛舞的風箏,也把我們的思緒帶向了那快樂美好童年時代。剛剛告別童年的小朋友們,你們喜歡放風箏嗎?(請放過風箏的同學談放風箏的感受),放風箏是快樂的。但文中的我有沒有感受到那份快樂呢?圍繞風箏作者又想抒發怎樣的情感呢?今天我們學習第八課《風箏》。板書課題)

一、字詞常識積累:

1、作者: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1881年出生於紹興一個封建大家庭。1906年,魯迅在事實面前,有感於國內同胞的愚弱和精神的麻木。便毅然棄醫從文,以筆作為自己救國救民的戰鬥武器去喚起國人的覺醒與精神的振奮。通過寫文章,辦雜誌,強烈地控訴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惡。1926年 4月,政變發生後,寫了數百篇雜文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反動的國民黨政府,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1936年10月魯迅在上海與世長辭,終年55歲。

小說集:《吶喊》和《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等。本文寫於1925年1月24日,選自散文詩集《野草》。都收在《魯迅全集》裡。

2、檢查預習: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示

丫杈cha 嫌惡: wu ;厭惡 墮duo 憔悴qiao cui 驚惶:huáng ;驚慌 瑟縮:sè ;身體因寒冷、受驚嚇等而蜷縮或兼有抖動 苦心孤詣:yì ;費盡心思鑽研或經營。虐殺nue 殘暴殺害

3、古人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就是說在聽讀或默讀時,都要拿起筆來,拿起筆來幹什麼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讀書學習方法,做批註。象剛才有的同學記下了關於魯迅一些知識,還有在每段前標上了序號,這都是做批註。師可以檢查一下。好,還有的同學對一些你認為重要的、精彩的、新穎的、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進行了圈點勾畫,或將自己對文句的理解、評價寫在了行間或旁邊的空白處,或結尾處。這都是在做批註。總之在聽讀時將自己的一得一見,用拾貝之心寫下。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中養成這種讀書習慣。

下面同學們在聽讀課文的時候可以嘗試著做一些批註。

二、課下都預習過,再默讀一遍 3分

你能簡單的向我們介紹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件什麼事?生用簡練的語言複述概括課文。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我”和小兄弟之間圍繞風箏發生的一件事,“我”小時候不允許小兄弟放風箏,並且故意弄壞了他偷做的風箏。但當自己醒悟過來一心想補過,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感到很後悔,很悲哀。

朗讀

魯迅的《風箏》是一篇用充滿詩意的筆觸書寫的優美散文。

在聽讀的時候要注意品味把握優美的語言和作者豐富的感情。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學生聽配樂錄音。

1、 指導學生自由朗讀1遍。師介紹朗讀的要求。要讀準字音、要有恰當的語氣、準確把握內在的情感

2、 每組的同學在組內每人讀兩段輪流讀,選出最好的同學代表小組起來讀。讀後讓學生互評指出不足。

師問:你能體會一下文中作者表達了什麼感情嗎?生隨意說,師不做評價。

三、分析課文3、4、5段即“對於精神虐殺的這一幕”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1、你們覺得這篇文章哪些段落寫的最精彩,給你的印象最深?(引出3、4段)

2、讀:請2名學生朗讀3--5段。

你能用一兩句話概括一下這兩段的內容嗎?

對這件事情在文章後面“我”專門有一個稱呼?“對於精神虐殺的這一幕”!

3、分析文段

(組內討論交流)小兄弟: 兄弟兩人,你喜歡哪一個?並說一說你的理由?

1、用幾個詞來形容小兄弟,並在文中找出體現這一特點的語句。

天真、活潑 、聰明、勇於創新、膽小、怯弱、讓人同情 的小兄弟形象,

@ 常見的風箏是蟹風箏、蜈蚣風箏、瓦片風箏,小弟弟獨立做的蝴蝶風箏,用小風輪做眼睛,還用紅紙裝飾著可見他具有創新精神、聰明;張著小嘴,驚呼,跳躍,體現了他的天真、活潑; 在塵封的什物堆中 苦心孤詣的偷做風箏 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他絕望地站在小屋裡,體現了他的膽小、怯弱、可憐。

2、a、弟弟喜歡風箏嗎?文中哪些語句表現了這一點?

張著小嘴 呆看出神 有時至於小半日 驚呼 跳躍 苦心孤詣偷著做蝴蝶風箏

b、找同學結合課本講解一下插圖。

c、作者塑造了弟弟這一細緻傳神的形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麼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刻畫人物的? 結合上面@ 主要從動作、神態等方面刻畫人物。

(組內討論交流)過去的“我”:

大家都喜歡小兄弟,為什麼不喜歡過去的我呢?過去的我是什麼形象呢?

1、概括:愚昧 粗暴專橫 虐殺者

a文章中哪兒體現出?

“沒出息孩子所作的玩藝;是笑柄,可鄙的。在我中年後看到了外國的書才知道遊戲是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可以看出過去的“我”的愚昧; 我很憤怒他的瞞了我的眼睛、“伸手抓斷”擲在地下、“踏扁了”、“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專橫的。

b請同學模仿我的粗暴

2、小兄弟在我的這種粗暴專橫管理下會健康快樂的成長嗎?為什麼?

認同我愚昧專制的教育方式,喪失創新精神;他本來瘦,不參加活動身體也不健康。不活潑

3、(組內討論交流)結合剛才的分析思考,你應該明白我為什麼把這一幕稱做是“精神的虐殺”吧

知道了自己的腳下不只踐踏了一隻風箏,還踐踏了一顆幼小美好的心靈,踐踏扼殺了小兄弟的想象力和創新精神。

展開全文閱讀

C在這“精神的虐殺”一幕裡,作者把當年的我寫成凶神惡煞,粗暴的管理可愛的弟弟,阻止弟弟遊戲,還把他偷做得風箏踏壞了,讓弟弟心靈受到了傷害。作者想表達怎樣的感情呢?

深深的內疚 自責之情,表現了魯迅先生勇於自我反省、自我解剖的精神

對弟弟的愛,雖然以落後的教育方式管理弟弟,但在當時確實為了他有出息。

封建的教育思想: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禁止遊戲。

(組內討論交流)聯絡下文你知道文章中還有哪兒體現了兄弟情深,勇於自我批評的精神嗎?

懂得遊戲對兒童的意義後,心情沉重,總想補過 以及弟弟忘記了,我的只得沉重著。

拓展

你覺得魯迅先生通過這篇文章想讓我們的爸媽和老師怎樣來管理教育我們呢?生說師肯定並補充

尊重孩子的天性;培養多方面的愛好;讓孩子有遊戲的權利;放手讓孩子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等等。這樣才能鍛鍊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才能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四(組內討論交流)、朗讀1---2自然段 及5—12段 思考:可分讀或重點讀(師集中寫在小黑板上,每排討論一個問題)

1、第一自然段中 “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它在整篇結構上有什麼作用?“驚異”是因為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溫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卻是肅殺的嚴冬,所以驚異於北京竟在這樣的季節放棄風箏來;而“悲哀”,是因為想起小時候“精神的虐殺”的一幕,而且這一幕永遠無法補過。結構上看“驚異和悲哀”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2、看到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行為的書,為什麼說是“不幸”?

因為自己一向認為管小弟弟管的對,現在看到書上的道理,知道那是對弟弟心靈的迫害和殘踏,我的心情也一下子沉重起來,良心遭受譴責就象受到懲罰。

3、弟弟忘記了,為什麼我不覺得寬鬆反而只得沉重著? 作者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永遠無法補過了

4、在最後一段中“而一併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為什麼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

我要討弟弟寬恕,而弟弟卻全然忘卻, “我”因無法補過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悲哀的!而這種悲哀是意想不到,是無可把握的,也擺脫不了的。

五、今天我們對課文的分析就到這裡,同學們剛才在書上的批註做的很好。還不明白得問題可以圈出來,課下提交給組長,下節課再討論解決。

六、教師小結

文中蘊含著作者多重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歸納:

A、有兄弟情深;B、有“我”的自我反省自我解剖精神; C、科學地培養教育孩子 D、遊戲對於兒童的意義;E、批判落後的教育思想;

我們要學會從多角度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題。

《風箏》又是一曲人情美的溫馨之歌。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讓自己的感情更真摯、美好。

為什麼說“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就可以忘記春天放風箏的事情,當然也就可以減輕當年放風箏對弟弟的迫害而產生的愧疚。所以他希望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

“四面又明明是嚴冬” 嚴冬,有一定的象徵義,是說自己沉痛的感情。我沒有得到弟弟的原諒,也就是說弟弟並不覺得我這樣做是對一個孩子心靈的傷害,現在虐殺者從愚昧中覺醒了並後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為此我感覺到這個問題就更嚴重了。所以我感到四面都是嚴冬,正給我寒威和冷氣。

七年級上冊語文《風箏》的教案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探究解讀課文意蘊。

2、過程與方法:以作者情感變化為主線,扣點引導、探究式學習。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深入理解課文。

2、難點:文章深層的思想情感體悟。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匯入(3分鐘)

1、課前播放兒童歌曲《放風箏》,營造氛圍,匯入新課。

教師匯入語:

放過風箏嗎?喜歡放風箏嗎?聽到這首兒歌,是不是有童年重現的感覺?

風箏這個可愛的玩具,曾是許多人快樂童年的天使,給年幼的我們帶來數不清的歡樂。可是也有一些小朋友,會因為一些看似正當的理由,無端地被剝奪了這專屬於童年的純真。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散文《風箏》,和作者一同來追憶一段關於風箏的,傷心往事。

2、出示課題。出示本課學習目標。

3、簡介作者。屏顯魯迅有關材料,師生一同閱讀。

魯迅的文章,向來是寓意豐富、思想深刻的,用一節課的時間來完成《風箏》的教學,對於老師是一個挑戰,對於同學們來說也是一個挑戰。老師已經作好挑戰的準備了,同學們作好準備沒有?那就讓我們來接受挑戰第一關--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二、教學環節一:聽讀課文,整體感知(10分鐘)

出示聽讀要求:

1、聽清字音,劃出生字詞。

2、邊聽邊想:文章圍繞風箏,回憶了一件什麼事情?

3、聽的過程中,用圈點勾畫的方式,標出你認為寫得特別精彩的或者不太明白的詞句。

反饋:

1、生字詞教學

2、概括課文內容:圍繞風箏,發生了一件什麼事?

--弟弟喜歡放風箏,我不許他放,他偷偷地自己做風箏,快要做好時被我發現並毀壞,二十年後我意識到自己錯了,想要討得弟弟的寬恕,而弟弟卻完全不記得了。(文字提示學生回答)

同學在聽讀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的疑問,發現問題的能力非常出色,這些疑問能不能自己來解答呢?接下來要考驗大家解決問題的能力。讓我們進入第二個學習環節:

三、教學環節二:研讀課文,探究意蘊。(20-25分鐘)

出示學習步驟和要求:(學生自讀與合作探究用時5分鐘,交流、梳理小能不能理解的問題2分鐘,完成預設的兩個問題15分鐘)

1、快速閱讀課文,聯絡上下文深入理解課文意蘊,自我質疑、釋疑。

2、小組內交流、探討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3、師生共同探討解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

問題預設:

1.文中所說的“對於精神的虐殺這一幕”具體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殺”?

2.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麼“我”不覺得寬鬆反而覺得“沉重”?

由問題1“精神虐殺”引導進入第三、四段學習:

1.“對於精神的虐殺這一幕”具體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殺”?(對心靈造成巨大傷害)

2、我是如何“精神虐殺”弟弟的?(找相關的動作描寫,並朗讀。概括我的形象--粗暴)

弟弟的心靈有沒有受到傷害?(找相關的神態描寫。概括弟弟的形象--可憐)

3、我踏扁的僅僅是一隻風箏嗎?(童心、快樂、創造力等。從第三段裡找相關的神態描寫,並誦讀)

4、我為什麼要“精神虐殺”弟弟?(領悟到,出發點是關愛,是親情)

5、我為什麼要把自己寫得那麼粗暴,弟弟那麼可憐?反映了魯迅什麼樣的感情?(悔恨、自責--同樣體現對弟弟的親情)

問題2:為什麼弟弟不記得了,我不覺得寬鬆,而是“沉重著”?(我無法原諒自己對自己造成的傷害,想彌補而無從彌補,心裡更加歉疚、自責)

小結:二十年的時光,變了的是對風箏和遊戲的看法,不變的是哥哥對弟弟的手足情深,濃濃的親情。

四、教學環節三:感悟主題,體會親情,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3-5分鐘)

1、從風箏的故事裡,你看到了魯迅先生身上哪些可貴的品質?

(自省精神知錯就改勇於承擔;關愛弟弟,手足情深)

2、你從本文中領悟到了哪些道理?

五、教學環節四:說說寫寫,拓展延伸。(5分鐘)

說一說:

在跟家人和同學的相處中,你有沒有被他人“精神虐殺”或“精神虐殺”他人的經歷,至今想起有什麼感受?

寫一寫:

給曾經“精神虐殺”過你或你“精神虐殺”過的人寫一封信,真誠地與對方交流你的感受和想法。(課後完成)

六、課堂小結(1分鐘)

二十年前,年少的魯迅毀壞了弟弟的一隻風箏;二十年後,帶著深深的自責和濃濃的親情,魯迅又還給了弟弟一隻風箏。而這隻風箏同時也送給了我們。從這隻風箏裡,我們懂得了在誤解和衝突中也蘊藏著親情;也是從這隻風箏裡,我們懂得了人要敢於自省,要知錯就改,要勇於承擔責任。

一邊是嚴於律己,一邊是寬以待人,擁有這樣的一雙翅膀,我們一定可以在愛的天空中翩翩起舞,愛的天空,將充滿自由和溫馨。

七、教學反思

1、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側重於對教材的理解和挖掘了,但對學情的把握還很有欠缺。導致的結果是課堂上給予學生熟悉文字的時間不夠充分。學生聽一遍再快速地讀一遍,對課文的深層次的理解和探究是很難達到的,所以後面的質疑和釋疑環節學生很難做到自主發現、探究,原定的“生成性教學”體現得不明顯,學生提問往往問不到點子上,釋疑更難以把握課文意蘊。

2、整堂課的教學,事實上仍是教師講得多,學生自主學習、展示得少。一是時間的限制導致學生對文字的解讀不深,致使很多問題最後變成了老師的講解;二是老師心太急,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和探討的時間,而是為了完成預定的教學環節匆匆丟擲答案。事實上是理念上沒有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的表現。

綜上兩點,的問題仍是傳統的教學理念未轉變,仍是教師操控課堂、學生被動接受的問題。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上,應盡力的改變自己慣用的教學模式,應以學生的學為基點,尊重學生的學習體驗,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不急,不躁,讓學生一步步紮紮實實地學習和領悟。教學不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一切的教學行為都應為了學生終身的發展而努力。

七年級上冊語文《風箏》的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理解詩歌內容,並在鑑賞詩歌的過程中積累相關的寫作經驗;瞭解相關詩歌流派和詩人風格的知識。

2、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用形象思維來理解詩歌的能力;加強通感訓練;加強朗讀訓練、仿寫訓練。

教學重點:想象詩中景物並用語言加以描摹;加強朗讀訓練。

教學難點:對第三小節的理解;將“通感”的修辭手法融會到詩歌學習的日常邏輯當中。

教學過程:

佈置預習:預習第14課,查詢有關秋天的古代詩詞。

一、匯入:古詩文中的秋天

這兩天深圳變冷了,我看很多同學都穿上了長褲外套,深圳終於渡過了它漫長的夏天,進入到了……秋季。不過秋天啊除了讓人加衣服外,也是很能惹人思緒的一個季節,許多大詩人以秋為主題寫下眾多動人的詩篇,開啟你們的搜尋引擎,想一想,你都知道哪些關於秋的詩詞。

學生答。

明確:悲秋(冷秋):

喜秋(暖秋):

今天呢,我們也來學習一首關於秋天的詩歌,名字就叫《秋天》,作者是現代著名詩人……(何其芳)之前我們佈置了預習,現在請告訴我,它是一首……(《現代詩》)。很好,我們剛回顧了古體詩中的秋天,下面就讓我們看看,現代詩中的秋天又是怎樣的模樣。

二、解題:何其芳的秋天

古人說“知人論世”,對於我們這首詩而言,最重要的一點可能不是何其芳的生活在哪個時代啊或者做什麼的,而是他的經驗,他記憶中的秋天是怎樣的,而這一點和作者的什麼最相關?(家鄉)對啦,詩人寫這首詩時正是二十歲出頭的小夥子,剛去北京讀大學,在此之前,他幾乎都是在自己的家鄉四川萬縣也就是現在的重慶萬州渡過的,有人去過這個地方嗎?老師準備了一些圖片,大家可以先看看,對何其芳的秋天有一個初步的推測,他都寫了什麼呀,又是怎麼寫的呀。好的,那麼下面我們就一同走進何其芳筆下的秋天。

三、交流探討:

1、學習詩歌重在誦讀,下面就請大家大聲地、有感情自由朗讀課文兩遍,邊讀邊找出你不認識的字詞,或你認為重要的、值得注意的字詞,請用筆畫出來。

2、品味語言,梳理文意:

(1) 何其芳的“秋天”裡都有哪些景物?請用筆畫出來,然後舉手告訴我。(提問2)

學生答。

露珠、幽谷、鐮刀、瓜果、揹簍、農家、江面、冷霧、網、青鯿魚、烏桕葉的影子、蘆篷、白霜、小槳、漁船、草野、溪水、牛背、笛孔、牧羊女

(2) 何詩寫了這麼多景物,你們都見過嗎?選擇其中的一個,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形容一下這些景物。如果加入想象元素呢,這些景物又是什麼樣子呢?(提問3)

學生答。

(3) 同桌討論,請為這些名詞加上你認為最合適的形容詞。(提問4)

每個名詞找一個同學寫到黑板上,競賽性,前三組分別寫三節,第四組看哪個組又多又好,並對照原詩做小裁判,看看小作家們和大詩人誰更厲害?)

我們的冠軍已經產生,第組同學要更勝一籌。在大家的幫助下,我們對這些景物已經有了更加感性的認識,那對這首詩的理解會不會更深入一點呢?下面我們再請一位同學站起來朗讀一遍,把你對這些景物的經驗和想象都加入其中。

學生朗讀。

我們從這些景物中可以看到,雖然都是在寫秋天,但每節寫的物件是不同的。那它每一節各自在描繪怎樣的圖景呢?

第一節寫的是……(農家的秋)農家秋天的……(豐收),第二節是……(漁家的秋)漁家秋天的……(晨歸),第三節是……(牧野的秋)主要寫牧羊女的……(思戀)。

前兩節比較好懂,第三節寫的就比較含蓄了。你們哪裡可以看出,它其實是一幅思戀女思戀圖呢?(問題5)

學生答。

夏夜、笛聲。寥闊清冽的冷感。有一句詩叫“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是典型的……(以靜寫動),這首詩的第三節也借鑑了這樣的寫法,沒有了笛聲嬉戲的人兒,整個草野都變的寂寞了。

3、 品味節奏,訓練朗讀:

既然我們已經明確了各節的內容,讀起來豈不是要更加得心應手?豐收的圖景應該是……(歡喜的),晨歸的畫面應該是……(閒適的),思念的時候呢?該多一些……(甜蜜的惆悵)。很好,那我們就來比比看,看誰領會的更到位,表現得更傳神,每個小組請一位同學來讀。讀的時候還要注意把握音節間的停頓,何其芳總愛給一個名詞加很多形容詞來修飾,所以該怎麼斷句也要想清楚。好的,準備好了嗎?

4、品味意境:秋天的溫度

今天給大家準備了一個道具,一個很萌的溫度計,下面就請大家拿著這個道具,量一量這首詩歌的溫度。哪裡會讓你覺得冷,哪裡會給你熱的感覺。看看整首詩都是一個溫度嗎?如果有變化,你能不能找出一點規律?(問題6)

震落了清晨滿披著的露珠,

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 (清疏)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

用揹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 (繁密)

秋天棲息在農家裡。

向江面的冷霧撒下圓圓的網, (清稀)

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 (靈動)

蘆蓬上滿載著白霜, (清冷)

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 (閒逸)

秋天遊戲在漁船上。

草野在蟋蟀聲中更寥闊了。

溪水因枯涸見石更清冽了。 (清寂)

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

那滿流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 (濃熱)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裡。

這種冷熱交替的感覺,在詩歌研究中,被稱為“張力”。這首詩相較前面學的兩首詩在藝術上要更勝一籌,正是因為無論是它的音調還是意象都獨運匠心。其實這首詩可以講的地方還有許多,但現階段我們先止步於這裡。

四、拓展:仿寫

秋天 沉醉 在 楓紅的葉子裡

五、作業佈置:

好的,今天這堂課我們就進行到這裡。下面是作業:

1、背誦本詩,仿寫一節詩歌;

2、完成《知識與能力測試》第14課;

3、5句摘抄。

秋天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露珠、幽谷、鐮刀 江面、冷霧、網、 草野、溪水

瓜果、揹簍、農家 青鯿魚、烏桕葉的影子、 牛背、笛孔

蘆篷、白霜、小槳、漁船 牧羊女

(板書,學生選擇填寫)

七年級上冊語文《風箏》的教案設計 篇5

學習目的

1、 整體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和感情。

2、培養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3、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

4、聯絡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詩中表達的信念和蘊涵的哲理,感悟人生。

學習重難點重點:

1、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2、“山”、“海”的象徵意義。難點:詩歌的主旨的明確。要解決好這兩個學習重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二是教師要有重點地選擇例項引導,在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要相機點撥。學習方法 讀--講--讀--賞--讀。“講”,清除文字、詞語等障礙,整體把握內容和感情。“賞”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品味語言。

教學課時:兩課時教學步驟:第一課時一、導語設計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麼,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麼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麼啟示呢?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裡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介紹詩歌的一般常識1、詩歌,是與散文、小說、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偏重於抒情言志。它最集中、精練、概括地反映社會生活,飽含作者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特點是語言凝練含蓄,節奏鮮明,韻律和諧,具有節奏美、意境美、主題美,形式上一般是分行排列(其他文學樣式多為句子)。

朗讀詩歌要注意以下幾點:一要讀準詞句;二要讀出節奏停頓;三要讀懂內容;四要讀出情感。2、作者簡介 王家新,1957年生於湖北均縣(現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5年借調到北京《詩刊》社從事編輯工作,1990年離開。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1985年)、《遊動懸崖》(1997)等

三、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a)掌握課後“讀一讀,寫一寫”。在課文句子中劃出詞語,明確詞不離句。查詞典,明確認知上有困難的詞語的意思和讀音。(抽學生上臺注音檢測:寫詞語、注音)(b)讀課文做到字正腔圓、順暢流利。

2、整體感知:熟讀課文,把握內容及感情。(a)詩中的“海”和“山”蘊含著什麼意思?

探究學習:詩的第一節寫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現實中“山”和“海”第二節詩寫了長大後的拼搏和奮鬥;其中“山”比喻困難、障礙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邊是海”實則是詩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為理想而艱苦奮鬥的積極行動。“山”不止一座,只有堅持不懈翻過連綿群山,才能見到那美麗的大海;理想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撓的艱辛跋涉。所以這首詩寫了詩人對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發了詩人渴望實現理想的感情。

總之詩歌意蘊很豐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還需深入把握詩歌的深層含義。(解說:以上探究內容,儘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思考,多說,不強求標準的答案,意思正確即可,要注意營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氣氛。)(b) 朗讀這兩節詩應該分別讀出什麼語氣?並說明理由。

探究學習:第一節應讀出“嚮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語氣;第二節應以“肯定、堅決”的語氣為主旋律。

重點練讀語句:(生四人討論,各組合作學習,擬朗讀處理方案。)§“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

處理方案一:一、二行喃喃自語、聲音由平漸高語速由慢漸快;三、四行語鋒陡轉、語氣加強、肯定堅決、語速急緩交錯;

五、六行語速稍慢、稍拖音、低沉但渾厚轉為高亢響亮再轉為低沉減弱,要讀出對理想的渴望。§“是的!人們啊……照亮你的眼睛”語氣漸強,應讀得鏗鏘有力,最後一句應該上揚很高。這段寫出理想實現的時候,人們驚喜萬分。聲音洪亮、慷慨激昂,讀出這種喜悅!

個別示範後,全班齊讀。 欣賞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啟示。同學們對句與句之間的語氣把握好,其實句子內部也有急緩輕重的區別。關鍵還是對詩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後,才能處理好。

齊聲朗讀課文。四、課堂小結在這一堂課裡,我們又積累了不少的詞語,從整體上對詩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讀聲中,我聽出了大家愛這篇意蘊豐富的詩歌。其實我國是詩的泱泱大國,優秀詩歌比比皆是,有興趣課外找幾篇讀讀,你一定會更喜歡這朵文學世界的奇葩--詩歌。

佈置作業

1、語言訓練:讀一讀,寫一寫詞語三遍,有注音的分兩行完成(至少選三個造一段話)。

2、熟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語句。

3、對不理解的語句質疑,在文中作好標註。

第二課時

一、檢查知識掌握和背誦情況1、 聽寫生字詞。

2、 背誦喜歡的句子,豐富語言,積澱語感。

3、 讓能背誦全文的同學表演。

二、研習課文詩的語言是非常新穎、凝練、含蓄的,請找出你喜歡的並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把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畫下來一起討論。

(1)自主閱讀。圈劃批註。

(2)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巡視並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

課文悟讀“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鐵青”詞典上意思: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根據語境,應選擇盛怒時人的臉色。這裡用來形容山,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傳神地表達了大山在孩童眼裡的威嚴與無情以及我的沮喪(sàng)的心情。這句詩言簡意豐,語言既形象又生動。詩人慣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這句的三個數量詞用得特別好。“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說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師備問:如果對這些困難估計不足會怎麼樣? 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舉成功,一旦失敗就灰心喪氣,從這句詩你得到什麼啟示? 跌倒後要能爬起來,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把這句讀一讀。

學法指導:抓住關鍵詞語細加品味,細微處有無限煙波。“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的枯乾的心靈”細加品味“在遠方“、“雪白”、“夜夜”、“一次次”、“漫溼”。這裡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對人生追求的巨大意義。它給人以艱苦奮鬥的內驅動力。即使漫漫旅途佈滿荊棘,只要堅信遠方有海在為你暄騰,你將充實而有活力。雖然渴望實現理想的心人皆有之,但真真正正屢敗不餒執著地為理想不懈努力的人才是最終的強者。

讀法指導:關鍵字詞在朗讀時要做突出處理。平時要多提高語言感悟力多揣摩發現!“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句詩很有人生哲理。抓住關鍵字詞“不停地”、“無數座”、“一次次”、“終會”等。理想境界的實現最終是屬於耐心等待的人。不能因為達不到預定目的就大失所望,前功盡棄,躑躅不前。理想的實現具有長期性和艱鉅性。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只會讓你陷入失望的深淵。只要執迷不悔,勇往直前,努力耕耘,理想定會不期然給你驚喜,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3)深入理解詩的內涵後,全班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4)師生對課文內容相互質疑。

三、體驗與反思 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談你從這首詩中感悟到了什麼?並把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生活經歷與同學分享。四、課堂小結 學完這首詩我們已深深懂得:要見到山那邊的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不懈。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五、佈置作業

1、 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

2、 課外薦讀冰心哲理詩:牆角的花,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 3、預習《走一步,再走一步》。

七年級上冊語文《風箏》的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理解童話的想象和誇張的藝術特點。

2.使學生認識封建統治者的愚蠢和虛偽。

教學重點:這篇課文學生比較熟悉,講時主要引導學生學習

1童話的想象和誇張的藝術特點

2通過語言和細節描寫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3學生體會並學習如何進行合理的想象和誇張。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要點:著重分析皇帝的性格特點)

一由開始教學藉助聯想和想象的作品的教學單元,引出《皇帝的新裝》。

二簡介作者安徒生

——安徒生(1805~1875)全名是:漢斯·克利斯坦·安徒生,19世紀丹麥文學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話作家。他的160餘篇童話在近150年中被翻譯成140多種文字,從丹麥傳向世界。安徒生生於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窮苦,早期寫有詩歌、劇本和長篇小說等,1835年開始寫童話,著名的童話有《醜小鴨》、《海的女兒》、《賣火柴的小女孩》、《夜鶯》、《皇帝的新裝》等。

三簡介童話特點

童話是兒童文學的一種,它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誇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語言通俗易懂,情節曲折離奇,往往採用擬人的手法,舉凡鳥獸蟲魚,花草樹木,整個大自然以及傢俱、玩具都可賦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們人格化。

四正字音

滑稽jī

陛下bì

頭銜xián

駭人聽聞hài

欽差qīn

更衣gēng

(改換)

隨聲附和hè(“跟著唱”、“跟著說”)和好hé

自稱chēng(“說”)相稱chēn(“適合”、“配得上)

圈定quān,(“畫圓形”講)豬圈juàn,(養豬的柵欄)

五分析

(一)分角色朗讀(或聽朗讀錄音)。

根據“思考和練習三”的要求,分角色朗讀課文,朗讀時要進入角色,讀出感情。。

(二)分析段落,概述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皇帝喜歡穿新衣服,(故事發生的緣由)。

第二部分(2至4段)兩個騙子向皇帝行騙(故事的發生)。

第三部分,(5至22段)大臣和皇帝受騙、騙人(故事的發展)。

第四部分(23段至末尾)皇帝參加遊行大典(故事在高潮中結束)。

(愛新裝——做新裝——看新裝——穿新裝——展新裝——笑新裝)

(三)口頭複述故事。

——要求:(1)敘述有條理,情節完整;(2)不遺漏人物重要的對話和心理獨白;(3)口齒清楚,聲音響亮。

(四)這篇課文的情節圍繞一個“騙”字展開,請同學們說說文中各種人物是怎樣圍繞這個“騙”字進行活動的。——皇帝受騙→→騙子行騙→→大臣助騙→→百姓傳騙→→小孩揭騙

(五)找出在故事情節發展中起著關鍵的作用的語句“任何不稱職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藥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這句話,在故事情節發展中起著關鍵的推動作用。騙子胡說那衣服具有這樣一種“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的昏庸荒政而又想辨別出官員是否稱職、是聰明還是愚蠢,以求保住皇位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們只想保住官位的心理,因而騙術步步行通。

(六)分析皇帝是個怎麼樣的人?

1第一部分寫出皇帝的什麼情況?表明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在全文中起著什麼作用?

——用誇張手法表明了他的心思興趣都在穿漂亮衣服上,愛慕虛榮,奢靡無度,昏庸懶惰,荒廢朝政,這就揭示了故事發生的緣由,為下文騙子愚弄皇帝留下了有力的伏筆。他還喜歡“顯耀一下他的新裝”,這又為後文寫他穿著那套“新裝”——遊行預作了伏筆。

2皇帝為什麼會相信騙子的話?

——第二部分:騙子先說“他們能夠織出人類所能想到的最美麗的布”,抓住了皇帝愛好新衣的特點,針對這個特點行騙,投其所好;又說用這種布縫出來的衣服具有一種“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稱職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藥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抓住了皇帝昏庸荒政而又想辨別出官員是否稱職、是聰明還是愚蠢,以求保住皇位的心理,擊中要害因而能夠誘使皇帝上當。揭露了皇帝的愚蠢、懶惰、虛榮心十足。

3皇帝為什麼要派老大臣和誠實的官員去了解騙子織布的情況?

——皇帝很想知道衣料織造的情況,但一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稱職的人就看不見新衣時,心裡未免害怕,所以決定先派最有理智、最稱職的老大臣去看,接著又派一位誠實的官員去看,他想,這樣比較穩妥。表現出他很心虛,害怕自己看不見這布。這是由於“愚蠢”和“不稱職”而產生的心虛。

4皇帝在看騙子織布時心裡想的是什麼?

——皇帝聽見兩位官員這樣說,可是他什麼也沒有看見。“難道我不夠資格當一個皇帝嗎?”一想到這一點,他十分恐慌,不知所措,只得說道:“哎呀,真是美極了!”“我十二分的滿意!”並且裝模作樣地“仔細地看著織布機”,表明他在觀賞布料。這位皇帝為了保住尊嚴,維持專制統治,也只能這樣自欺欺人,皇帝賜給騙子每人一個爵士頭銜,還封他們為“御聘織師”。進一步揭露了皇帝的崇尚虛榮、愚蠢無知,口是心非;

5分析皇帝在換上新裝時的動作細節的描寫

——皇帝在換上“新衣”以後,“在鏡子面前轉了轉身子,扭了扭腰肢”,赤身作出這又“轉”又“扭”的醜態,意在表明他在端詳那“新衣”是否合身、好看,確實看到了、穿上了“新衣”。表現了皇帝的自欺欺人,裝模作樣的醜態。

6遊行的皇帝聽到老百姓真話以後的反應如何?皇帝為什麼在被揭穿他並沒有穿衣服的時候,有點兒“發抖”,但他卻擺出一副更驕傲的神態?

——皇帝聽到老百姓都說“他實在沒有穿什麼衣服呀”以後,既“有點兒發抖”,“似乎覺得老百姓們所講的話是真的”,意識到受了騙,為在老百姓面前遊行、大出其醜而“有點兒發抖”;卻又心中想“我必須把這遊行大典舉行完畢”,“擺出一副更驕傲的神氣”,他要維護自己的尊嚴,只好故作姿態掩飾自己內心恐慌。在已經識破騙局的老百姓面前,裝作確實穿著美麗的新衣,硬把遊行的醜劇表演下去來保住皇帝的尊嚴,維持住專制統治。這篇童話也就在皇帝遊行的醜劇高潮中結束。表現了他的虛偽愚蠢,自欺欺人。

7小結皇帝的性格特點

——愛慕虛榮,荒淫奢侈,昏庸無能,愚蠢可笑,口是心非,自欺欺人。

六作業

第二課時

要點:分析其他人物性格特點。

一複習:分別列舉皇帝的可笑舉止。

二分析大臣們的言行,大臣們要不要在這場鬧劇中負責任呢?他們是些怎麼樣的人?

1先去看布料的兩位大臣,課文怎樣描寫老大臣看衣料?這樣描寫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課文寫出老大臣看到騙子,“正在空織布機上忙碌地工作著”,他“把眼睛睜得特別大”,“驚駭萬分”;他雖然不承認自己“愚蠢”、“不稱職”,但沒敢說出“我什麼東西也沒有看見”。這時,騙子請他走近一點,問他“花紋是不是很美麗,色彩是不是很漂亮。”這是先發制人:花紋這麼美麗,色彩這麼漂亮,如果竟然看不見,那你真是愚蠢透頂,一點兒都不稱職。這一棒打出了老大臣的保官心理和嚴重顧慮。他經過考慮,決定“決不能讓人知道我看不見布料”。騙子卻又問他:“噯,您一點意見也沒有嗎?”這又是趁勢一擊,逼著老大臣表示意見。這一擊逼得老大臣投降了。因為怕人說自己愚蠢不稱職,為了保住官位,他隨騙子之聲附和地說布料“美妙極了”,“將要呈報皇上,我對這布料非常滿意”;並且注意地聽著騙子對布料的色彩和花紋的描述,“以便回到皇帝那兒去的時候,可以照樣背出來”。他已經甘願受騙,並且幫助騙子去騙皇帝。騙子行騙也就進一步得逞。這位老大臣哪有一點兒誠實、理智、稱職的味道?

3課文描寫另一位官員著布料,和描寫老大臣著布料有什麼異同?

——另一位官員在老大臣看過並對皇帝讚美了布料以後,又被皇帝派去看布料。他的資格又比老大臣淺。所以他在聽著騙子描述事實上並不存在的布料上“美麗的花紋”的時候,雖然覺得自己“並不愚蠢”,也產生了“大概是我不配有現在這樣好的官職吧”的想法,這是與前面寫的老大臣的不同之處。這表明老大臣已經幫助了騙子行騙,他也只想保住官位,決心“不能讓人看出”自己沒有看見布料。這是與前面寫的老大臣的相同之處。騙子行騙又進一步得逞。課文寫另一位官員看布料,寫得遠比老大臣看布料簡單,又寫出了兩人不同的心理活動,這就避免了描寫同一事物的雷同。

4皇帝去看布料時兩位大臣的反應是怎麼樣的?老大臣和誠實的官員為什麼不敢說出事實真相,要瞞和騙?

——這一回用不著騙子謊言讚美布料,兩位看過布料的“誠實”的官員就自動代勞了。這兩位根本沒有看見過布料的官員,“相信別人一定可以看得見布料,就搶先對皇帝說:“陛下請看:多麼美的花紋!多麼美的色彩!”以表示自己看見了布料,替騙子效了勞。兩個大臣怕別人說自己愚蠢,更怕丟了烏紗帽,都不敢講真話。可見,所謂稱職的老大臣,誠實的官員,其實是最不稱職和最不誠實的人。這是很有諷刺意味的。他們都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3跟隨皇帝去看布料的全體隨員呢?

——全體隨員雖然連一點布絲都沒有看見,也都隨聲附和:“哎呀,真是美極了!”表明他們都看見布料了,並且建議皇帝穿著這美麗的衣服“去參加快要舉行的遊行大典”。所有隨員都力圖保位,在空織布機前做著受騙、騙人的表演。

4還有哪些地方寫出這幫大臣們的虛偽醜態?

——在皇帝穿新裝時阿諛逢迎並裝模作樣地幫忙,展新裝時手中託著一條“並不存在”的後裙。

5小結大臣們的性格特點

——虛偽透頂,愚蠢可笑,阿諛逢迎。

三分析百姓:

1皇帝在大群官員的陪同下,穿著“新衣”——赤裸全身遊行起來了,老百姓的反應如何?

——老百姓起先都說:“乖乖:皇帝的新裝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後裙是多麼美麗!”好像他們都看見了皇帝穿著的“新衣”,說了假話。一個小孩子最後叫了出來:“可是他什麼衣服也沒有穿呀!”說的是實話。老百姓私自低聲地把這孩子的話傳播開來,最後都說“他實在沒有穿什麼衣服呀”,也都說了實話。

2為什麼老百姓剛開始不敢說真話後來又敢說老實話?

——官員有顧慮,怕顯出不稱職、太愚蠢,故而先說了假話;在封建專制下,老百姓怕觸犯皇帝,又怕受人譏笑,因而不敢講真話。但老百姓的顧慮遠不像官員們那樣嚴重,比大臣們要少點私心,。沒有官可丟,沒有職可罷,因而最終能把真話傳播開來。表現了老百姓的膽小怕事。

3哪些地方寫出百姓的膽小怕事?

——從“私自低聲地傳播開來”“有一個小孩子說他並沒有穿什麼衣服啊”表明百姓的膽小怕事。

四分析小孩子為什麼敢說真話?

——因為小孩子天真無邪,沒有顧慮,無私無畏,所以敢於說真話。小孩的真話,像一把匕首,戳穿了騙子、老大臣、官吏和皇帝自欺欺人的鬼把戲,這真話,就是真理,就是力量。

五分析騙子為什麼能得逞?

——狡猾陰險,抓住了人們的心理,用“箝口術”——謊稱這種布縫出來的衣服具有一種“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稱職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藥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把所有的人的口都封住了。

六本文意圖是什麼?引導學生體會本文的寫作特點、社會意義,理解童話的藝術特點。

——本文寫出騙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騙,寫出皇帝和大臣們都甘願受騙、並且騙人,最後寫出皇帝赤裸全身在大街上游行,構成了豐富想象、大膽誇張的寫作特點,無情地鞭撻了至高無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們的愚蠢虛偽、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現實生活,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腐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熱衷權力和無知、虛偽、愚蠢的本質,同時告訴人們,應該保持天真爛漫的童心,無私無畏,敢於說真話。。

七本文想象豐富而且奇特,誇張大膽而且合理。其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都不是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存在的,為什麼卻又能夠令人信服?

——本文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雖然不是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存在的,卻是在現實生活基礎上提煉概括、集中創造出來的。歷史上窮奢極欲、昏庸暴虐、不理朝政的皇帝,做出逾乎常理、駭人聽聞的事情,是屢見不鮮的。高官巨宦一味阿諛逢迎皇帝,只求保住官位,更是非常普通的現象。童話家安徒生在這樣社會現實的基礎上,馳騁豐富想象,展開大膽誇張,敘述出這樣的故事情節,刻畫出這樣的人物形象,皇帝有貪婪、自私、虛榮、愚蠢的本性;官員們為了自身的利益,個個不願說實話,都愛說假話,獻媚取寵;騙子的騙局設計得天衣無縫,無懈可擊。正因為這樣,騙子手段高明,善於設騙;皇帝貪婪虛榮,甘心受騙;官員阿諛奉承,樂於互騙,形成了這篇童話巧妙的佈局。既有現實生活的充分依據,又表達了對這樣的皇帝和大臣的強烈憎惡之情。文中描寫皇帝、大臣甘願受騙、並且騙人,直到皇帝在遊行中聽到老百姓都道出了他在遊行的真相以後,還硬撐著把那醜劇扮演下去,都是人物特點的邏輯發展。因而能夠讓讀者信服,受到作者思想感情的影響

八情節特點。

——童話是運用了豐富的想象和大膽的誇張來反映生活。誇張是童話情節的基本特點。兩個騙子在織布機上空忙,描述並不存在的布的美麗花紋,皇帝赤身舉行遊行大典,大臣們手裡託著並不存在的後裙,這些情節當然是誇張的,但又使人感到真實可信。據安徒生自己說,這個童話的題材來自西班牙作家所提供的民間故事,經改寫後,更符合丹麥的生活實際。騙子怎樣誆人,皇帝怎樣上當,群臣又怎樣瞞騙,寫得合情合理。“最奇異的童話是從真實的生活裡產生出來的。”我們在這篇童話裡看到的皇帝、官吏,不正是當年丹麥封建統治者的真實寫照麼?安徒生把自己不敢明白說出的一切,隱藏在誇張、詼諧的故事裡,引起讀者深思。誇張中包含著合理性,是《皇帝的新裝》的情節特點,也是安徒生童話的情節特點。

九語言特色。

——通過分角色朗讀,我們進一步體會到安徒生童話的語言通俗、流暢,保持著口語化的特色。故事敘述就像技家常一樣:“許多年前,有一位皇帝……”“有一天,他居住的那個大城市裡,來了兩個騙子……”安徒生重視提煉語言,所以他寫的童話,語言既簡潔又生動形象。例如描寫皇帝在鏡子前轉了轉身子,扭了扭腰肢。大家讚美說,“多麼美的花紋!多麼美的色彩!這真是一套資重的衣服!”把皇帝和周圍的人的神態誇張地描寫得活靈活現,十分生動。

十本文是安徒生童話中的名篇。從中可以看出童話這種文學樣式具有什麼藝術特點?

——本文的寫作特點是豐富想象、大膽誇張。這也正是童話這種文學樣式的藝術特點。童話,正是在現實生活基礎上,馳騁想象,大膽誇張,來敘述故事情節,刻畫人物形象,表達對現實生活的意見態度、思想感情。童話中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雖非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存在的,卻更有代表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產生獨特的藝術扭力。童話不但可以想象、誇張地敘寫人間的故事,刻畫人物的形象,還可以擬人化地描寫動植物或沒有生命的東西,賦予它們以人的生活經驗和性格特點,通過描寫他們的思想行為,曲折地反映現實生活,表達對現實生活的意見態度、思想感情。這種童話,就更充滿豐富想象和大膽誇張了。

十一想象訓練:

1想象皇帝如何愛新裝?給文章加個開頭。

2用誇張的手法,描述一下皇帝穿著新衣遊行時裝模作樣的醜態。3想象皇帝在遊行結束後會怎麼樣?給文章加個結局。

——也可佈置成預習作業,指導學生猜讀每一個新的情節開頭,不要急於往下讀,合起書自己先來想象想象:讀到“為了要穿得漂亮”,你想象一下,這個皇帝圖漂亮圖到什麼地步。

讀到“來了兩個騙子”,你想象一下,這兩個騙子會怎樣行騙。

讀到“都看不見衣服”,你想象一下,這個皇帝會怎樣想,怎麼辦。

讀到“這位善良的老大臣來到那兩個騙子的屋子裡”,你想象一下,這個老大臣看到騙局會怎樣表現。

讀到“皇帝又派了另外一位誠實的官員去看工作進行的情況”,你想象一下,這個官員看到騙局又會怎樣表現。

讀到“皇帝就很想親自去看一次”,你想象一下,這個皇帝看到騙局又會怎樣表現。

讀到“第二天早上,遊行大典就要舉行了”,你想象一下,宮內宮外看著光身子的皇帝將會怎麼樣,結局怎麼樣。

想一想,讀一讀,體會體會安徒生的想象力多麼豐富,多麼精妙,自己哪些想象也很好。檢查預習時,可以讓學生介紹些自己所想象的情節。

十二板書

皇帝的新裝

安徒生

丹麥著名童話作家

童話:兒童文學的一種,它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誇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語言通俗易懂,情節曲折離奇,往往採用擬人的手法。

故事情節:

愛新裝——做新裝——看新裝——穿新裝、展新裝、笑新裝

(緣由)

(發生)

(發展)

(高潮、結局)

(皇帝受騙→→騙子行騙→→大臣助騙→→百姓傳騙→→小孩揭騙)

大臣(虛偽自私,阿諛逢迎)

騙子行騙(陰險狡猾

投其所好

皇帝受騙→→→→

騙←←←←百姓傳騙(膽小怕事)

擊中要害)

(虛榮昏庸愚蠢)

↑↑

↑↑揭騙

小孩

(天真爛漫,無私無畏)

主題: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腐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熱衷權力和無知愚蠢、虛偽自私的本質。,

寫作特點:想象豐富大膽誇張

曲折反映現實生活

七年級上冊語文《風箏》的教案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① 知識和技能: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通過比較閱讀提高審美情趣。

② 過程和方法: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揣摩語句。

○課前準備

學生:強調課文預習,自讀課文,圈點生字詞。勾畫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難問題。

教師:①準備課前說話訓練的資料(尊老愛幼的故事),安排學生作準備。②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內容

① 整體感悟課文內容。

② 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設計

匯入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體現著人世間美好的情感——親情。其實,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都沐浴著親情。哪位同學能聯絡生活實際,說說你都感受到了哪些親情?(學生舉例回答,教師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平常的小事,也能體現出濃濃的親情。《散步》這篇課文就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出示學習目標並板書課題

感知課文內容

① 檢查生字詞。

② 教師可配樂範讀課文,學生體驗作品的語感和情感。

③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或仿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④ 帶問題朗讀課文。

大螢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a.課文寫了哪幾個人物?主人公是誰?

b.在散步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用文中的語言也可以)

「教師導學」

“讀”是學生接觸課文的開始,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這一部分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於形式。

[教師小結]

文中描繪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為紐帶組建起來的。散步過程中所發生的事,只要意思對即可,給予肯定。用文中一個詞來概括“分歧”。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師引導]精讀課文,想一想在散步過程中“分歧”是怎樣解決的?

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膽提出來,共同探討學習。

[提示質疑]a.母親為什麼偏偏要走大路?

b.“我”為什麼感到責任的重大?

[教師小結]

大路平順,便於老人行走,況且母親身體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親的身體情況,為下文進行埋下伏筆。“我”為什麼感到責任重大?學生根據課文可能回答,因為一切都取決於我。本段中告訴了我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巳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總是聽我的。”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這個家庭中,“我”正好處在中間,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擇錯誤就會傷害家中成員的感情,破壞家庭的和睦,破壞家中這份濃濃的親情。(這個祖孫三代人家中包含著祖孫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於這四種親情糾纏在一起,而他們又取決於“我”,所以“我”感到了作為中年人責任的重大。

[教師引導]展開想像,體驗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那麼,母親會怎樣想?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在班裡談感受。

(過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處理不得當,就會產生家庭矛盾。通過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麼道理?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教師小結]

不管做什麼事情應先考慮老人的感受,先照顧他們。他們辛苦了一輩子,不容易。之中的“我”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孩子,原則是一個“孝”字。當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顧老的一頭。這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過渡)設想一下:晚飯後,全家人在一起看電視,爺爺奶奶喜歡看戲曲節目,爸爸媽媽喜歡看時事報道,你喜歡看動畫片,而遙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該怎麼辦?

[學生討論歸納]

教師對於學生的回答要給予肯定和完善,並希望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繼續遵循這個道德準則。

(過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親走大路,母親同時也為兒子解決了這個難題,改變主意,走小路。你從中感受到什麼?

a.我們可以感受到母親對小孫子的什麼感情?

b.作者為我們展示了什麼樣的家庭?

c.分別用兩個字概括出“母親、妻子、我”是什麼樣的人?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重點研讀

(過渡):“我”和妻子是如何揹著母親、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為什麼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最後一段,體會這段話的深刻含義。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探討一下說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這部分討論旨在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對於學生的討論和作答,教師應鼓勵、肯定,積極引導,適時點拔。)

[教師小結]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著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著承前啟後的責任,體現了“我”對生活的一種責任感、使命感。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這樣大詞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親,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著,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作者在字裡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隻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

(這部分是對課文的咀嚼和消化階段,也是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最佳時機,所以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勵學生,適時啟發。儘可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重點研讀後,全班學生齊聲朗讀最後一段。

比較閱讀

請同學們速讀課後短文《三代》,思考問題:

① 這篇短文寫了什麼事?

② 《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較,哪個故事更感動你,說說你的理由?

[教師引導]

學生讀後,小組交流,教師鼓勵,並因勢引導:編者為何把《散步》作為本文的範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可以把兩篇文章通過比較,體會《散步》寫的精彩之處,可以從語言、寫作方法等進行比較。(學生答案會多種多樣,所以要求學生舉例說明緣由,只要說得有道理即可。)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寫。文中有兩處對初春的描寫,這段描寫在全文中起到襯托的作用。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大塊小塊的新綠”“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裡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新綠”、“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氣息的透露,它顯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機,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的禮讚。第三處描寫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水波粼粼的魚塘。這些都寫出春的氣息,春天在召喚,生命在呼喚。字裡行間留露的正是一種對生活的酷愛,對生命的珍愛。

②在散步中兩兩對稱的句子很多。“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子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運用對稱的句子,互相映襯,使我們讀起來很有情趣。語言樸實,但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

③以小見大的寫法:通過描寫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愛幼這個社會大主題。

[教師小結]

同學們通過比較閱讀,能夠初步對文章進行鑑賞,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寫作中,嘗試運用這幾種寫作方法,一定會給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都學到了什麼?在思想上感悟到什麼?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師總結]

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就是想讓同學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你的家庭穩定、幸福!同時也讓我們珍愛親情,珍愛生命!最後我們一起唱首歌,來感受這人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教師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學生齊唱。

小結

《散步》是一篇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它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這節課上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得到潛移默化地薰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給學生理解課文豐富的內涵提供了學習的廣泛空間。引導學生品味揣摩語言,也增強了語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板書設計

散步 莫懷戚

母親 走大路 ↑承上

散步 分歧→{我 妻子 責任重大→使命感

兒子 走小路 ↓啟下

七年級上冊語文《風箏》的教案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朗誦課文,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讀出語氣;

2.感知詩歌內容,理解“山”和“海”的象徵意義;

3.領會詩中所闡述的人生哲理,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感知詩歌內容,理解“山”和“海”的象徵意義。

【教學難點】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設定情景,以問題“你的理想是什麼?”進行匯入。

通過觀看視訊“夢想,在山的那邊”,感悟大山裡的孩子們的夢想。

二、檢查預習

1.給加點字注音

痴想 隱祕 鐵青 凝成 誘惑 喧騰 紮下 漫溼 瞬間

2.理解詞義。

痴想——發呆的想。 隱祕——隱蔽、不外露。 凝成——聚集在一起。

鐵青——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

喧騰——喧鬧沸騰。 一瞬間——一眨眼之間。

三、整體感知

(一)聽讀詩歌,把握詩歌停頓及節奏;

(二)朗讀詩歌,讀準字音,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1.詩歌共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分別在講什麼?

共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寫小時候自己對大山外面世界的痴心向往。第二部分寫今天的我不斷奮鬥最終實現了理想。並且把這個人生感悟告訴他人。

2.山的那邊究竟是什麼呢? ——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3.既然說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那麼作者為了實現看到這個“全新的世界”的海,沿途是不是一帆風順?——不是,遇到了許許多多的山!

4.面對這許許多多的山,作者的態度又是什麼樣的呢?(分析詩歌)

四、課文研討

(一)詞句理解,問題探討。

第一部分:

1.如何理解“痴想”在文中的意思?——“痴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裡的意思是:總是神往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而嚮往外面的世界。

2.“隱祕的想望”指什麼?為什麼說“隱祕”?—— 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想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說“隱祕”。

3. “哭”蘊含怎樣的情感?——滿懷希望,結果大失所望,因此哭;艱苦付出,卻無所回報,傷心而哭;上了當,被媽媽騙了,因委屈而哭……

4. “鐵青著臉”是寫山的顏色嗎?——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著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著臉在那裡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5.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第二部分:

6.“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中紮下了深根”句中“種子”指什麼?能“飄來”的東西應是輕的,為什麼能紮下深根?——“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飄來”寫出童年的我對人生的這裡似懂非懂的神態。但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對人生感悟越來越深,所以說“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

7.如何理解“枯乾”?——“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著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8.“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節詩的含義?——通往理想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一帆風順的,在前進的路上回會遇到很多困難,但只要有堅定的信念,不向困難地頭和彎腰,最終就必將戰勝困難,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譜寫出燦爛的人生來。

(二)概括兩節詩的內容,探究詩中“山”與“海”的象徵意義。

1.第一節詩寫的“山”和“海”就是現實中“山”和“海”,第二節詩中的“山”象徵了困難,“海”象徵了信念。“山”是指阻攔我們前進的障礙物,我們要實現理想而必須克服的困難和挫折。

五、體驗和反思

補充資料:作者在寫完這首詩的20多年之後,寫了一篇文章,叫《山那邊的海——關於<在山的那邊>》,他在文章中說道:

這裡的“山”與“海”,可以從隱喻的意義上來讀解:山,一個實際生活的世界,封閉、灰暗、壓抑;海,一個想像性的世界,開闊、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陸地的結束,另一個世界的開始。海,從古到今,都是對人的自由天性、對人的想像力的召喚。

這是作者親自揭示出來的“山”和“海”的象徵意義。

為什麼作者會寫成這麼一首詩,我們也可以從作者在後來寫的這篇文章之中找出原因。

命運就這樣造就了我們這樣一代。我們這一代,生於五六十年代,從小受的是理想主義教育,經歷過“文~”和上山下鄉,在“文~”結束後又來到大學校園,有人稱我們為理想主義的一代,又有人稱我們為幻滅的一代。理想主義培養了我們的幻想和精神氣質,但我們也是為“理想”的虛妄付出過最慘重的代價的一代。在我的同代人中,有許多人歷盡磨難而依然保持著理想主義的精神,但也有許多人到後來心如死灰,變得非常迷惘。正是基於對同代人的這種瞭解,我在這首詩的後來這樣寫道:“朋友啊,請相信──”。這是對我的同代人講話,但同時也是對我自身的激勵:相信人生存在著一種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過無數座山後終會攀上這樣一個峰頂,相信在歷盡磨難後那“最終的海”終會照亮我們的眼睛和生命……

作者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也許已經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著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啟示,談一談,在追求理想的路上,你遇到過這樣的“山”嗎?你又是怎麼做的呢?

六、課後作業 1、背誦全詩; 2、完成常規作業及練習冊

七年級上冊語文《風箏》的教案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明察秋毫,怡然自得,龐然大物、夏蚊成雷”等成語。

2.熟讀並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1.瞭解古今詞義的差別,掌握基本的解詞方法,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培養閱讀和翻譯能力。

2.體會文言語體簡潔、典雅的特點。

3.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內容,品味作者在敘寫中表現出的童年生活的樂趣,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像思維。

德育目標:學會觀察、體味人生,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誦讀,體會文言語體簡潔、典雅的特點。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並分析是怎樣得來的。

●教學方法

1.讀議結合法。本為較為淺顯,應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從劃分停頓入手指導學生誦讀,正確劃分朗讀停頓,以理清句意層次,層次清則句意易明。在反覆誦讀中疏通文理,體會童稚時的偶趣之情,揣摩文章的妙處。然後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說說課文中哪些描寫富於童趣,自己最喜歡哪些句子。

2.譯述法。文章以生動的筆觸,記述了兒時“神遊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滿童真童趣。指導學生疏通文字,領會課文大意,然後創造性地譯述課文內容,師生共同評點。

●教具準備: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及示範朗讀磁帶、投影儀及膠片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誦讀感知課文,梳理、積累語言材料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背景音樂:歌曲《童年》)

同學們,正如歌中所唱的,充溢著幻想和好奇的童年生活真的如陽光般燦爛。那時,一切都是那麼輕鬆愉快,童真童趣,童言無忌,憶起時總是醇香醉人,有誰來講講記憶中象“過家家”“鬥蛐蛐”這樣的樂事,讓我們大家共享你的稚真?(學生講述)清代文學家沈復也有過快樂的童年,《閒情記趣》中就記敘了他兒時一些趣事,今天讓我們一起去品味這清新率真的文字。(板書文題、作者)

設計(二)

童年是美好的,冰心老人贊其為“真中的夢、夢中的真,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今天我們要學的沈復的《童趣》就是一篇用簡約生動的白描語言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多媒體顯示:)

1.沈復(1763~?)字三白,號梅逸。清代乾隆年間人,工詩畫、散文。據《浮生六記》來看,他出身於幕僚家庭,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與妻陳芸感情甚篤,因遭家庭變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歷盡坎坷。妻死後,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後情況不明。

2.《浮生六記》,清代小說。系沈復在嘉慶年間所寫的一部回憶錄。“浮生”取一生浮蕩不定之義,源自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園序》中“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的慨嘆。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題,依次是《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

全書“筆墨之間,纏綿哀感,一往情深”(清王韜)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情。主要有兩大內容:(1)參與社會生活的艱辛,家庭生活,尤其是與妻子愛情生活的苦與樂。(2)記敘了遊賞天下名山秀水的感悟以及種.種藝術生活的樂趣。俞平伯稱讚此書:“雖有雕琢一樣的完美,卻不見一點斧鑿痕。猶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開的圖畫,卻彷彿處處吻合人工的意匠。”

三、譯讀梳理、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標註各自然段的序號,劃出疑難字詞。

結合註釋和字詞典,掌握字音。

投影:

正音:童稚(zhì) 鶴唳(lì) 怡然稱快(yí) 土礫(lì)

丘壑(hè) 癩蝦蟆(há má) 藐小(miǎo) 項為之強(wèi) (jiānɡ)

2.教師作朗讀指導,劃分朗讀停頓,分清句讀。

提示: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來源於古代漢語口語,和現代漢語同源異流,簡潔、典雅。“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指反覆誦讀,文意會愈加清晰,學習文言文更是如此。朗讀時要特別注意停頓、語氣、語調等。

朗讀時常在句子前後和中間作或長或短的停頓,一方面出於換氣的需要或使層次分明,另一方面為了充分表情達意。

文言文同樣有陳述、疑問、祈使、感嘆等語氣。如疑問語氣要讀出升調,感嘆語氣讀降調。

本文應以一個老人回憶往事的那種恬淡、悠然,但又飽含愉悅的情感來讀。首段中前三個分句是作者對遠逝往事的遐思,宜緩緩來讀,聲音深沉些;句中句尾是說那時的行為和收穫,可以略快,聲音略高,並注意正確停頓,以表達對結構的理解:“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以下三段,分用三個四字詞於段末小結,語氣要輕鬆些。朗讀“……則……果然……”和“……作……果如……”兩個判斷句時,語調略微歡快。

投影:(1)能/張目對日

(2)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3)使之/衝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

(4)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5)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

(例句中,“/”表示明顯的停頓,“‖”表較短的停頓,“ ”表示極短的停頓)

3.教師範讀,學生體會朗讀的情感和語調。

4.學生再讀,邊讀邊體味,並結合註釋,疏通文句。

投影:

(1)解釋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自己)

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白的,沒有染色的)(慢慢地)

鞭數十,驅之別院(用鞭子打)

以蟲蚊為獸(把……當作……)

項為之強(脖子、頸項)

興正濃(興趣)

果如鶴唳雲端(果真)

以叢草為林(樹林)

方出神(正)

驅之別院(趕、驅逐)

則或千或百(有時)

(2)指出加點的代詞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①必細察其紋理(代藐小之物)

②昂首觀之(代夏蚊)

③使之衝煙而飛鳴(代蚊子)

④蹲其身(代自己)

⑤觀之,興正濃(代二蟲)

⑥驅之別院(代蝦蟆)

(3)聯絡語境,揣摩、翻譯難句:①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②蹲其身,使與臺齊。(蹲下身子,使身子跟臺子一般高)

③神遊其中,怡然自得(全神貫注地沉浸在想像之中,愉快而又滿足)

④見二蟲鬥草間(看見兩隻小蟲在草間相鬥)

⑤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看清極細微的事物)

5.學生聽讀朗讀課文,識記文章的精彩情節,分小組創造性地譯述課文內容,師生共同點評。

(1)假如這些事是你親身經歷,你在譯述時需加進你自己的感受。

(2)假如你是童年沈復的朋友,要求你以“童年的夥伴”為題創造性地譯述課文。

(3)假如你是沈復的師長(父母親、老師),請以“兒子(學生)的傻事”為題,創造性地譯述課文。

四、理讀積累,品析意趣

1.學生朗讀課文,找出你認為有趣的地方,並說明“趣”在哪裡。

學生討論、交流,指名發言。教師歸納一些代表性的發言:

“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有趣,趣在仔細觀察,充滿稚趣,也充滿樂趣。

“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衝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有趣,趣在想像豐富,稚態可掬。

“餘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趣在入神,趣在陶醉其間,趣在憨態,趣在童心,趣在天真。”

2.學生邊讀邊梳理、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1)找出文中音同形不同的字。

(2)找出文中義同字不同的字。

(3)找出文中字同義不同的字。

(4)找出文中意義相對、相反的字詞。

(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6)找出文中的成語並解釋。

(7)找出文中的省略句。

學生分類尋找、整理,整理內容大致如下。

(1)音同形不同的字:礫-唳   鶴-壑  向-項

(2)義同字不同的字:察-觀-視-見   唳-鳴  素-白

(3)字同義不同的字:觀:昂首觀之(看) 作青雲白鶴觀(景象、景觀)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細察其紋理(觀察)

神:定神細視(精神、注意力) 神遊其中(感受、想像)

時:餘憶童稚時(時候) 故時有物外之趣(經常)

以:徐噴以煙(用) 以叢草為林(當作)

為:項為之強(因為) 以叢草為林(把)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被)

之:故時有物外之趣(的) 項為之強(代指“昂首視之”)

(4)意義相對、相反的字詞:藐小之物-龐然大物 凹-凸

(5)成語:明察秋毫:比喻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問題都看得很清楚。

龐然大物:外表上龐大的東西。

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

夏蚊成雷:夏夜裡蚊群嗡嗡的叫聲像悶雷。

(6)通假字:項為之強,“強”通“僵”,僵硬。

(7)省略句:“鞭數十”應是“鞭之數十”

“使與臺齊”應是“餘使目與臺齊”

3.熟讀文章,嘗試背誦。

五、課堂小結

《童趣》是作者追憶童年生活的一篇極有情趣的散文,文辭簡約,韻味雋永。恰如俞平伯先生評論《浮生六記》說:“無酸語,贅語,道學語。”“奇文共欣賞”這類小品文猶如香茗、佳釀,是宜悠然中讀美文,品人生的。

六、佈置作業

沈復觀昆蟲而寫成此文,你在童年時也有這樣回想起來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嗎?請參照本文,從記憶的倉庫中採擷一兩朵童年生活的亮麗花瓣,寫一個表現童心童趣的片斷。

七年級上冊語文《風箏》的教案設計 篇10

1、品味詩歌的精美語言,體會詩歌中濃濃的母子情。

2、正確、流利按意義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詩歌,以培養語感。

3、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4、本課擬用兩課時教讀。

1、要求學生在課前通過圖書館和因特網,查詢表現母愛的詩歌、文章或圖片。

2、教師在備課前,也要蒐集一些有關資料。

一、導語

(教師播放《世上只有媽媽好》背景音樂)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一種感情,也是古今中外文學史上一個永恆的主題。泰戈爾的《金色花》藉助於金色花塑造了一個頑皮的孩子形象,表達了孩子對自己母親真摯的愛。而冰心的《紙船》卻藉著一隻小小的紙船寄託了對母親至死不渝的愛,表達了女兒思念母親的痛苦和悲哀。

二、整體感悟

1、默讀。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字詞:嗅

匿笑

花瓣

沐浴

禱告

妄棄倘若

2、朗讀。要求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按意義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1)教師放錄音。

(2)學生各自練讀。

(3)讓2—4名學生示範朗讀詩歌(或片段)。師生共同評價。

(4)進行朗誦比賽,評出5名優勝者。

3、整體感受。

讓2—4名學生說出自己讀完這首詩後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學生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教師一般不作限制。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學生四人一組對文章進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勵學生敢於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1、作者為什麼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明確:一是印度人也喜歡用花比喻兒童;二是泰戈爾借美麗的聖樹上的金色花讚美孩子可愛。

2、孩子為什麼想變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讓媽媽知道?

明確:因為孩子懂得,母愛是無私的,對母愛的回報也應該是無私的,所以他想瞞著媽媽,為媽媽做點事。

3、為什麼媽媽見了面,說“你這壞孩子”?

明確:不見了孩子,媽媽心中著急;見了孩子,媽媽高興中帶著點兒嗔怪。

4、借紙船來抒情有什麼好處?

明確:抒情總要藉助於某種形象。中國自古就有疊紙船、紙鶴等寄託情思的傳統,冰心因襲了這一做法,幻想紙船能載著她對母親的愛和思念歸去。

四、質疑問難

鼓勵學生把不明白的地方說出來,尋求其他同學或老師的幫助。

五、拓展延伸

1、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展示各自蒐集到表現母愛的詩歌、文章或圖片,然後每小組選派一人到講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組最有特色的詩歌、文章或圖片。

2、教師補充一些重要的詩歌、文章或圖片。

六、佈置作業

1、這兩首詩都藉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請你也用這種手法寫一段話或一首小詩,表現對父母的愛。

2、要求每個學生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無須花錢的事(洗腳、捶背等)。

課程標準要求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而培養語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將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寫的情景之中,與作者產生情感共振,從而盪滌、昇華自己的心靈,享受審美情趣。這是本教案設計重點之所在。

七年級上冊語文《風箏》的教案設計 篇11

知識目標: 讀懂課文,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思想傾向

能力目標: 學會從文中的語句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會正確看待友誼與禮物的關係

教學重點: 學會從文中的語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讀懂課文,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思想傾向

教學和學習方法:探究、討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匯入:

同學們,這裡有兩樣東西:一樣是一堆金錢,一樣是幾個窮朋友。假如讓你選擇其中你需要的東西,你選什麼好呢?(窮朋友)為什麼這樣選擇?(朋友珍貴,友情珍貴。友情是用金錢換不來的)沒有人認為金錢貴重,金錢萬能嗎?(搖頭)的確。最珍貴的東西是友情。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羅多德說:“世界上沒有比一個既真誠又聰明的朋友更可貴的了。”斯托貝說:“財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卻是財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錢輕情義,尤其是大人們,他們的這種重財輕義的思想往往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今天我們要共同地學習一下張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 作者簡介。(幻燈展示)

張之路,1945年生,山東諸城人。196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院物理系。曾任中學教師多年。1982年調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現任該廠文學部主任。1977年開始發表作品。主要有電影文學劇本《霹靂貝貝》《磨表》《傻鴨子歐巴兒》及同名中篇小說,話劇《雙龍花盆》,童話集《野豬的首領》《大鼻頭和黑眼圈》,小說集《在樓梯拐角》《題王》,長篇小說《第三軍團》等。1992年被登入於國際兒童讀物聯盟榮譽名冊。

三、木雕鑑賞(幻燈展示)讓同學們欣賞我國木雕藝術家在木雕藝術上的卓越成就。進而瞭解羚羊木雕這種藝術品。

四、檢查預習

找出課文中的生字生詞,查字典,給它們注音、解釋,學會運用。

(1)犄角(jī):物體兩個邊沿相接的地方,本課指桌面的兩個邊沿相接的地方。

(2)仗義:講義氣,仗:拿著,引申為主持、講求。

(3)形影不離:成語。像物體跟它的影子那樣分不開,形容彼此關係密切。

(4)挽回:扭轉已成的不利局面。挽:拉,引申為扭轉。

(5)寒顫(zhàn):本課指因受冷而身體顫動。[注意]也作“寒戰”。

(6)反悔:對以前允諾的事後悔而不承認。

(7)光彩:原指顏色和光澤,也用來比喻光榮。本課指後者。

(8)逮(dǎi):捉,捕。

(9)攥(zuàn);用手握住。

四、整體感知(合作探究)

1. 圍繞羚羊木雕發生了什麼事情?請同學們用簡要的語言概括。

本文說的是,“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最要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著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還“我”。“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

2.整體感知

本文圍繞“羚羊木雕”展開故事,故事情節依矛盾的衝突,由發生、起因、高潮和結局組成。請同學們用簡要的語言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找出起止點。

發生 查問木雕 倒敘 1 —16

起因 贈送木雕 插敘 17—23

高潮 逼取木雕 順敘 24---35

結局 傷心難過 順敘 36---38

3.課文中出現了幾個人物?6個人

4.他們的性格特點相同嗎?

5.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研究文章的主題

6.討論本文的主題。

五、作業

1.再讀課文,進一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2.找出重點語句,進一步理解分析,挖掘文章的中心。

3.找出文章的寫作特點。

七年級上冊語文《風箏》的教案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體味濟南的冬之美。

2.過程與方法:理清思路,體會比喻、擬人手法對突出景物特點的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作者對景物獨特的感受,以及對其寄予的深情。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揣摩詞語,體會作者對景物的獨特感受。

2.教學難點:體會比喻、擬人手法對突出景物特點的作用。學習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方法]討論法、導讀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前準備]

佈置學生去查閱有關老舍的資料,初步瞭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閱有關濟南的資料,深入瞭解濟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開闊視野。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說到冬天,北方的人們一般習慣在它前面加上修飾詞--“冰冷”或“嚴寒”;說到冬天,人們會想到那肆虐的北風,駭人的寒流,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北方的冬天,給人的印象是“肅殺”的,可能會令習慣於溫暖的南方的人們懼怕而卻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筆下,“濟南的冬天”卻完全沒有了那種寒冷,那種肆虐,那種肅殺,而是一個“溫暖”的寶地。讓我們走進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感知濟南冬天的溫馨,觀看濟南冬天的美景;體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語言之美。

板書課題。

二、作者及作品簡介

理解為什麼作者對濟南的冬天如此瞭解,為什麼文中的情那麼濃。

老舍於1929年離英回國,1930年前後來到山東,先後在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7年之久,對山東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山東被稱為他的“第二故鄉”。《濟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寫成的。可見作者是懷著對“故鄉”的深情來寫的。

三、檢查預習,掌握字詞(多媒體)

鑲、響晴、溫晴、安適、肌膚、秀氣、綠萍、水藻、貯蓄、澄清、空靈、水墨畫、藍汪汪

四、研討思考

學生聽老師配樂朗讀(也可放錄音),並在聽讀中思考以下問題,然後討論,再回答,互相補充。

1.濟南的冬天總的特點是什麼?

濟南冬天總的特點是無風、響晴、溫暖的寶地。

2.課文寫了濟南的冬天哪些景物?

寫對濟南的總體感受:“暖和安適”的“理想境界”。寫陽光朗照下的山,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寫薄雪覆蓋下的山,再寫城外的遠山,最後寫冬天的水色--寫水藻之綠,襯托水的清澈、透明。

3.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繪山景,描水色,寓情於景,既表現濟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對祖國山河真摯的愛。

五、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研讀與賞析

1.整體感知。

學生速讀第一、二自然段,討論下列問題並自主解決。

(1)濟南冬天的總的特點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通過對比,寫出了濟南冬天的總特點是:無風、響晴、溫晴。

與北平相比--無風

與倫敦相比--響晴

與熱帶相比--溫晴

(2)濟南冬天的這種特點是源於什麼樣的地形特點?

濟南的地形特點,決定了濟南冬天的特點。--“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口兒。”

此處學生可再體會:①為什麼稱“小山”?(因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有本地有山可與之比較)。)②“圈兒”“口兒”,將“兒”字去掉可不可以?把去掉和不去掉的句子各朗讀一遍,比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兒”與“小”搭配,貼切地表現出其“小”,表達出一種由衷的“喜愛之情”。)

讓學生試著畫出這種地形,體會其特點,教師可根據學生畫出的地形圖作小結。

(3)教師小結。

在濟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的千佛山。它們確實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東接佛懋山,西連南馬鞍山、四里山,層巒疊翠,形成濟南的天然屏障。正是這特殊的地形特點,使得濟南的冬天“暖和安適”。

2.自由探究。

學生朗讀後,思考體味以下問題,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1)你最喜歡濟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認為語段中哪個詞語用得最妙?妙在何處?

①“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裡。”

把小山比作“小搖籃”,生動形象地寫出濟南的可愛。

②“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

“睡著”“喚醒”是擬人的寫法,將老城人格化,使之帶有生命的感覺與意味,表現了濟南“暖和安適”的特點。

③“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

“臥”字來寫村莊,寫雪,寫它們模樣、情態,彷彿是寫活物,活靈活現。

④“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害了羞”是將雪賦予了人的情感,“露出點粉色”寫出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微微”一詞用得貼切,因是“溫晴”而不是“熱帶”之熱。

⑤“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裡照個影兒呢!”

“不忍得”將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靈氣,突出水的“綠”,“綠的精神”之珍貴、可愛、美麗。“況且……還……”不可去掉,“況且”表達進一步申述,或補充、追加新的理由,“還”表示範圍的擴大,“況且……還……”相配合,進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得凍上”的原因。

(如此要點,文中還有多處,學生說到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2)有感情地朗讀你所喜歡的語段。

朗讀時注意語氣、語調、語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時要體味、揣摩作者的意圖,有感情地朗讀。

3.合作探究。

進一步探討,合作探究,學生間可質疑,也可以向老師質疑。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濟南冬天獨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點“溫晴”為主線貫穿全文的。

(2)作者緊扣這一點,用第二、三、四段三段文字寫了冬天的山景,第五段寫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順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寫水藻之綠,以襯托水之清澈、透明。

(3)作者拓展想象,將天氣、水色融為一體,描繪泉城鮮亮明麗的色彩。

(4)文章多用比喻和擬人,形似且神似,生動貼切地表現出濟南冬天的無限生機和在冬天裡孕育著的朦朧春意,表達了作者喜愛、讚美的深情。

(5)文章以“濟南的冬天”作標題,表明不同於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後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結束。其含義是:這溫暖如春、秀麗如畫、天明水淨的藍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濟南啊!這樣結尾既和開頭“濟南真得算個寶地”相呼應,又點了題,抒發了作者的讚美之情,給人留下無盡的回味。

二、體驗反思

1.質疑交流。

想一想,為什麼作者能描繪出這麼精彩的畫面,為什麼語言能如此優美?體會一下,在寫法上本文與學過的課文《春》有什麼相同之處?

寫好文章,必須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經過內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這兩篇文章作者都寫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動了,而寫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擬人才那麼活靈活現,富有靈性,才能達到神似。

2.拓展延伸。

通過學習本文,你應該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認真觀察事物,寫作文時才能寫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發現和寫出事物的“靈性”;真正動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寫的事物真摯感人。平日裡,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關注生活,關注周圍的事物,多想多記,以豐富我們的生活積累,為寫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礎。

三、佈置作業

請你仔細觀察北京冬天的景物,傾注你的無限熱愛之情,借鑑課文中的某些寫法,將最有特點的景物寫出來,自擬題目,字數不限。

四、板書設計

12.濟南的冬天

總特點:無風,響晴,溫暖--貫串全文

對濟南的總感受:“溫暖安適”的“理想境界”

陽光朗照下的山就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畫

薄雪覆蓋下的山秀氣

城外遠處的山如詩似畫

冬天的水色--水藻之綠,襯托水之清澈、透明

七年級上冊語文《風箏》的教案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①準確地劃出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②理解只有善於觀察,善於聯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學習積累重點詞語。

④理解文章敘事順序,瞭解各層大意。

教學重點

①反覆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②初步瞭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③理解怎樣藉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課前準備

這是學生進入中學來,學的第一篇文言文。課前讓學生反覆朗讀,並能正確地讀出停頓,那麼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使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意義,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領會課文大意。

教學設計

匯入

新課

香港是彈丸之地,高樓林立,將道路擠得沒有了,樓與樓之間沒有空間建路、相通,怎麼辦?建築師們就帶著畫好的圖,來到幼兒園,讓孩子們在樓與樓之間劃上路,孩子們拿起筆,不假思索地就在樓與樓的空隙間畫上樓梯,樓梯間搭上天橋,幾分鐘內就把成人們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問題解決了。這說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的文章《童趣》。這是一篇記敘童年怎樣藉助觀察、聯想、想像,獲得生活樂趣的文章。它告訴我們,只有觀察得仔細,想像得豐富,才會有樂趣。

朗讀課文

第一遍,教師範讀;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為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第四遍,學生齊讀。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藐(miao),項為之強(jiang),鶴唳(li),怡(yi)然,凹凸(aotu),為壑(he),癩(lai)蝦蟆

要掌握文言文的規律

文言文中單音詞佔大多數,現代文中雙音詞佔大多數,只要我們聯絡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教師按照上述方法試講一兩句。重在講清方法。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用老師所教給的方法,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並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啟發學生,設小臺階,讓學生自己解決未解決的問題,領會課文大意。參閱註釋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①項為之強(脖子、頸項)②果如鶴唳雲端(果真)

③以叢草為林(樹林)④興正濃(興趣)

⑤方出神(正)⑥驅之別院(趕、驅逐)

⑦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⑨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⑩夏蚊成雷:蚊群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學生再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①文章圍繞什麼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②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a.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鶴,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牆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c.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才會得到。

[教師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於善於觀察,善於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後,再快速齊讀

限時背誦課文,按自然段為一單元背誦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背誦

教學設計

匯入

齊讀課文,男女生比賽、背誦課文。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是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是觀察的習慣。

時有物外之趣—一是觀察的收穫。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確——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學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歡那一個?背誦並用自己的話形象地敘述。

討論回答:作者是怎樣想像的?

討論明確: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擬作群鶴舞空”,自得其樂;再把蚊子留在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趣事:以“叢草為林”“蟲蟻為獸”“凸者為丘”“凹者為壑”,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盡吞二蟲,以及如何懲罰癩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麼?

討論明確——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群鶴,到把草木、蟲蚊、土牆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鬥。

體驗與反思

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明確: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討論]

問題l:已捉在手,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麼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為什麼?

[明確]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說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問題2: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啟示?你有什麼感受?

學生討論明確:

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於觀察,觀察要敏銳,加之豐富的想像,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問題3: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於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作業

]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如:

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點評

《童趣》說的是作者童年時代觀察的草、蟲蚊、土礫、癩蛤蟆……幻象迭出,寫出了一種物外之趣,很容易激發學生興趣,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文言文。由於其語言習慣與現代文不同,因而,幫助學生越過這一“語言習慣”障礙,克服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畏懼心理,奠定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礎,是至關重要的。

本教案設以各種形式的朗讀,指導學生正確的語音停頓,在朗讀中提高語感能力,用以消除“語言習慣”障礙;教師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規律,使學生消除畏懼心理;通過字詞的教學,使學生打好學習文言文的基礎。這些做法都是易於操作、實用有效的。

教師授之以法,讓學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決問題,是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的。課堂上充滿了學生朗朗的讀書聲,反覆朗讀,基本成誦,就保障了45分鐘的實效性。

因為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安排兩課時來完成教學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是合理的。教學流程呈“整體感知”、“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的板塊狀結構。三個板塊環環相扣,符合新課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教學目標的要求。

七年級上冊語文《風箏》的教案設計 篇14

【教學目的】

誦讀品味,體會寫景的精妙和作者的感覺,學習借景抒情的寫法。

【教學重點】

學習借景抒情的寫法;理解十多年前紫藤蘿的遭遇。

【教學程式】

教學方法

1.自讀點撥法。

2.誦讀法。

3.作卡片,摘抄優美語句。

媒體設計

配樂朗讀磁帶;幻燈片投影字詞、作者簡介、配文插圖、語句揣摩練習。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生活中的花鳥蟲魚,你最喜歡哪一種呢?哪一種曾觸發你的聯想,牽動你的情思?(同學們發言。)的確,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像作家那樣用"第三隻眼睛"--發現美的眼睛細心觀察,並認真體會,那麼,山水花木、鳥獸蟲魚等平常之物都會帶給我們豐富的聯想和深刻的啟迪。今天,讓我們到一條紫色的瀑布邊走走,去感受生命的色彩、傾聽生命的歌唱吧。

二、解題

《紫藤蘿瀑布》是一篇讓人在絢麗的色彩、奔騰的激流中感悟生命意義的作品。作者宗璞(1927~),原名馮宗璞,其小說《弦上的夢》1978年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三生石》獲1977~1978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另創作了大量遊記、散文,《西湖漫筆》、《紫藤蘿瀑布》、《丁香結》、《水仙辭》、《三鬆堂斷憶》等,清雅脫俗,溫馨自然,充滿了情趣、理趣和文化氣息。

三、研習課文

1.速讀,整體感知

①自由散讀,根據語境理解字詞。

②紫藤蘿瀑布有什麼特點?從字面上看,作者把它與什麼聯絡起來?

明確:讓學生在通讀的基礎上,抓住紫藤蘿瀑布的特徵,勾出紫藤蘿聯想到的“生命”、“精神的喜悅和生的寧靜”、“生死謎”、“手足情”等字眼,為下文理解作者抒發的感情作準備。

(解說:旨在讓學生根據語境識記字詞,初步感受“寫了什麼景”、“抒發了什麼情”。)

2.具體研習,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①前一部分描寫盛開的紫藤蘿,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描寫了紫藤蘿盛開的景象。紫藤蘿成片成片地盛開時,居然能"像一條瀑布......在流動,在歡笑",那"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的"點點銀光",多像"迸濺的水花",那是陽光下跳動著的紫色的音符,正譜寫著生命的歡歌啊!再看那每一條盛開的花,都是鼓滿了帆的船,漾滿了笑意的臉,何其蓬勃、何其"輝煌"!作者用貼切的比喻、擬人,繪聲繪色地把紫藤蘿開放的盛景展現在讀者面前。

(解說:讓學生通過誦讀、討論,體會抓住景物特點,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描寫景物的方法。)

②怎樣理解特定歷史時期有關紫藤蘿的故事?

明確:蕭殺的政治氣候禁錮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花也有情,竟寂寥得"東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掛在樹梢",後來連"稀零的花串也沒有了"。可花兒並沒有枯死,那頑強的根,縱然飽經摧折也孕育著希望的種子,隨時準備破土而出。看,"藤蘿又開花了,開得那樣盛,那樣密",它匯成了奔騰的瀑布。立在瀑布邊,掬一捧入口,便是滋潤著乾涸心田;撫摸鼓脹的花朵,便是起錨生命的航船。

這一段故事,是作者極盡鋪陳點染之能事,描寫了紫藤蘿開放的盛景後,筆鋒陡然一轉而寫的。理解這一段故事,可略為交代背景,設"凋零了的紫藤蘿後來怎麼樣?"的思考題,引導學生根據上下文理解,紫藤蘿的一榮一枯,正昭示了生命的價值和希望的可貴。

③朗讀第8段和第11段,體會作者的感情。

明確:如瀑布般的紫藤蘿盛開著,散發著蓬勃的生命的氣息,高奏著昂揚的希望的樂曲,解開了"生死謎",撫慰著"手足情"。不是嗎?只要種子在,花謝了還有再開的時候;只要真情在,許多失去的還有再來的時候,人生在世,縱有艱難險阻,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暗礁、險灘又怎能阻礙"滿裝生命的酒釀"的"紫色的花艙"駛向彼岸呢?

(解說:讓學生揣摩關鍵語句,體會作者情感。)

3.品讀,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

一切景語皆情語。朗讀寫景段,讓學生圖畫出景物描寫中滲透了作者情感的語句。如"輝煌淡紫色"的"輝煌"抒發了作者對瀑布生命力的盛讚之情,"流動""歡笑"傳達了生的喜悅。"東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掛在樹梢"表達了作者失落悵惆的情緒。

(解說:讓學生通過誦讀,體會景中之情,學習情景交融的寫法。)

四、遷移訓練

以《綠色的海洋》為題,抓住森林的特點,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借景抒情,寫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

五、佈置作業

本文還能給你什麼聯想和啟示?課後寫一篇練筆。

(解說:訓練聯想能力,可類比聯想,也可相反聯想)

七年級上冊語文《風箏》的教案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①把握文章脈絡,理解文章主旨。

②瞭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③學習寫景狀物的方法,提高觀察力和想像力。

④自我反思,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人生。

○教學重點

①紫藤蘿花的象徵意義及其主旨的顯現。

②生動而細緻的景物描寫。

○課前準備

學生查閱字典、詞典,掃除文字障礙,熟悉內容。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朗讀課文,獲取足量資訊。

②整體感知內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③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匯入

19世紀,有一位英國將軍在戰場上打了敗仗,落荒而逃,躲進農舍的草堆裡避風雨,又痛苦,又懊喪。茫然中,他忽然發現牆角處有一隻蜘蛛在風中拼力結網。蛛絲一次一次被風吹斷,蜘蛛一次一次地拉絲重結,毫不氣餒,終於把網結成。將軍深受激勵,後來重整旗鼓,終於在滑鐵盧戰役中打敗了拿破崙。這位將軍就是赫赫有名的威靈頓。

威靈頓將軍受到蜘蛛的啟發,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著名女作家宗璞寫的散文《紫藤蘿瀑布》,看看作者曾有過怎樣的際遇?面對紫藤蘿花,作者有些什麼感悟?而我們又會從中得到怎樣的人生啟迪?

板書課題。

作者、作品背景簡介

整體感知

①範讀課文

最好由教師範讀。也可以放錄音或請有一定朗讀水平的同學朗讀。總之要起到示範的作用。朗讀之前,提出朗讀標準,讓同學們注意感悟。

②默讀思考

要求學生獨立完成思考,不理解的做好記錄,傾聽他人意見。

思考題:

a.試著給課文劃分層次。

b.作者的思想感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c.這篇課文表現了怎樣的中心意思?試著找出最能表現課文中心的句子。

①課堂交流

提示學生注重分析理解過程,淡化結論(結論可以是多樣的)。

a.文章圍繞紫藤蘿花來抒發感情。由看花(1—6)、憶花(7一9)和思花(10、11)三部分組成。

b.因為家庭遭遇迫害、小弟身患絕症等原因,多年來焦慮和悲痛一直壓在作者的心頭。面對生機勃勃的紫藤蘿花,作者深受啟發和鼓舞,產生了精神上寧靜和生的喜悅,進而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c.作者見到一樹盛開的紫藤蘿花,睹物釋懷,由花兒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恆。(大意正確即可)“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研讀與賞析(上)

①教師導學

本文以“紫藤蘿瀑布”為題,但文章的主要內容顯然不僅僅是描寫紫藤蘿。作者面對盛開的紫藤蘿花,深受啟示,撫今追昔,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這種寫法稱之為“託物言志”或曰“借景抒情”。下面我們深入細緻地研討一下課文,看看紫藤蘿在哪些方面對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了影響?為什麼面對紫藤蘿瀑布,作者的感情會產生那樣的變化,對生命有那樣的感悟?大家可圍繞這個話題,再深入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力求對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②自主探究

默讀課文,調動語文學習的經驗,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和個人的感受,提出最有價值、最深刻、最喜歡的問題。

③小組討論、課堂發言,確定思考題

小組交流,對個人提出的問題進行篩選、整理。教師引導學生課堂交流,將思考題逐漸集中到以下方面:

a.紫藤蘿有過怎樣的變遷?作者為什麼會對紫藤蘿產生這樣濃厚的感情?

b.聯絡背景材料,試說說紫藤蘿的命運有什麼象徵意義。

c.作者是怎樣由紫藤蘿的形象感悟出人生的意義的?找出相關的句子讀一讀,議一議。

d.怎樣理解“花和人都有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e.“它是萬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組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包含了怎樣的哲理?

④全班討論、明確:

教師引導學生深入討論,使問題逐漸明朗,最終明確:

a.“十多年前”家門外的一株大紫藤蘿,後來被拆掉毀壞了。過了這麼多年,紫藤蘿花又盛開了

作者通過紫藤蘿的變遷,聯想到類似的家庭境狀和人生際遇,觸景生情,思想感情自然隨之起伏湧動。

b.紫藤蘿的命運,從花兒稀落到毀掉,再到如今繁花似錦,正是十幾年來整個國家命運的寫照和象徵。

c.引導學生品味第7段和第10段的內容,並理解:

面對眼前盛開的紫藤蘿瀑布,作者觸景生情:儘管家庭、人生以至國家、民族等都像紫藤蘿一樣,有著不幸的過去,但畢竟事過境遷。重要的是現在,一切都像紫藤蘿一樣,好起來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之得以昇華,對人生的意義有了全新的深刻的理性認識。

d.遭遇不幸的時候,不能被厄運壓倒,要對生命的美好和長久保持堅定的信念。厄運過後,要面對新的生活,振奮精神,投身到偉大的事業中去。

e.積小流以成江河。每個人都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分子,只有每個人都奮發有為,四化大業才能燦爛輝煌。

佈置作業

①識記字詞,完成“讀一讀,寫一寫”。

②進一步閱讀課文,談談本文在寫景狀物方面有什麼特色。

③舉例說明本文所運用的修辭方法及其作用。

④完成“研討與練習”二。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瞭解本文寫景狀物的方法。

②領會修辭的作用。

③自我反思,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

研讀與賞析(下)

①教師導學

上節課,我們主要就課文思想內容方面進行了研討。這節課我們就寫作方面再進行分析。本文在寫法上主要採用了託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現方法。借景抒情大家是知道的。所謂託物言志,就是假託一種事物,賦以某種象徵意義,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寫景狀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礎,首先要把景物寫好,在寫景狀物中要飽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再加以精要的抒情和議論。情從景出,議從景來,才是好文章。同學們可就下面的問題,展開討論,看看本文在寫作方面會給我們怎樣的啟發。

②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

a.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按什麼順序對盛開的紫藤蘿進行描寫的?

b.舉例說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辭方法,作用是什麼?

c.從哪些內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d.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請試作分析。

e.本文對景物的描寫生動而細緻,這源於作者的怎樣的功力?這對你有怎樣的啟示?

[課堂討論]

對上述問題,採用同學之間、師生之間互動的形式進行討論,最終明確結論。(有關提示)

a.先寫花瀑,次寫花穗,再寫花朵。是按由整體到區域性的順序描寫的。

c.作者的感情宣洩是很有分寸的,沒有大悲大喜。例如,即使對過去家庭所受的苦難,也只是以紫藤蘿花朵的“稀落”和“索性連那稀零的花串也沒有了”作喻,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對“文~”期間思想的荒謬,也以“那時的說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麼必然關係”譏諷一下,沒有聲色俱厲的批判。對於小弟的病症,僅用“一直壓在我心頭上的焦慮和悲痛”帶過而已……

正是這種感情的節制,冷靜的思考,才使得作者能從個人情感的糾葛飛躍到對生命本質的理性認識。這充分表現了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e.來源於作者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卓越的文字表現力和對生活的真實體驗。啟發我們平時要關注人生,關注社會,熱愛生活;要善於觀察,勤于思考;經常練筆,不斷積累:同時要大膽想象,探索創新。

體驗與反思

①質疑交流

教師啟發學生提出疑難問題,大家共同討論解決。

歸納問題,討論明確:

a.怎樣理解“那時的說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麼必然關係。”?

現在聽起來的確不可思議,但是在極左思潮氾濫的年代裡。事實就是這樣。人們狹隘地理解勞動人民的感情,認為賞花不應該是勞動者的本分,賞花是低階情調,甚至認為賞花就會腐化墮落。瞭解這些有助於我們認識過去,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b.文章開頭說“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結尾說“我不覺加快了腳步”,各有什麼含義?其作用是什麼?

“停住了腳步“是被紫藤蘿的繁茂旺盛所吸引。”加快了腳步“是被紫藤蘿的生命活力所感染,所催促。前者的作用是引起懸念,後者的作用是照應開頭,使文章結構完整,並深化了主題。

②經驗反饋

a.課文中哪些句子能引起你的共鳴?談談體會。

b.你認為哪些景物描寫得最好,試著仿寫幾句。

c.讀了這篇課文,你認為應當怎樣對待人生的挫折與不幸?

以上問題只要談出意見,言之成理即可。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三。

②仿照本文的寫法,完成300字的隨筆。內容、文體不限。

點評

本教學案學法指導鮮明而突出,十分注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鮮明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十分注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性和引導作用。

本教學案教學目標設計準確,重點突出,表述嚴謹,可操作性強,便於學生把握,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

教學內容的處理方面,兼顧了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教學目標的整合,體現了語文學科人文性和工具性雙重的原則。在人文素養方面,啟發學生思考人生、關注社會。在語文工具性方面,側重基本字詞等語言知識的積累,特別注重閱讀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結構上,設定了“整體感知”、“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等三大教學板塊,整個教學流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循序漸進,符合由感性到理性的一般認知規律。

七年級上冊語文《風箏》的教案設計 篇16

一、教材分析

七年級下冊按照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版塊組織單元。全冊書六個單元,每個單元仍舊包括閱讀和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兩個部分。

本冊書中的六個單元依次安排瞭如下資料:成長、祖國、名人、文化、探險、動物。

第一單元中選取了五篇與個人成長有關的文章,第二單元的五篇課文都是歌頌祖國、抒發愛國激情的文章,第三單元中的文章寫的是名人故事,第四單元主要選編的是與文化藝術有關的文章,第五單元主要反映的是人類對自然界勇敢的挑戰,第六單元也是以自然為主題的單元,集中選取了狀寫動物的文章

從閱讀部分的選文來說,從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語言文字兩個方面作了嚴格篩選,新吸取了超多的名家名篇,並以整體感悟、品味語言、理清思路、把握意蘊、抓住要點、發表見解為閱讀潛力的實踐環節,全面思考、組織單元。

綜合性學習,第一、三、五單元仍舊是三次規模小、層次少的小活動,我們稱之為“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第二、四、六單元為三次規模比較大的綜合性活動,我們稱之為“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三次小活動分別是:成長的煩惱、我也追“星”、漫話探險,它們都是結合該單元的主題設計的,是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感染的一種延伸。每個綜合性學習都帶給了若干個活動,能夠根據不同狀況有所增刪。這樣,既有選取的餘地,又有創造的機會,真正為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帶給了可能。

本冊名著導讀介紹了高爾基的《童年》、笛福的《魯濱孫飄流記》和法布林的《昆蟲記》。它們都與課堂閱讀有著有機的聯絡,如:《童年》與成長單元,《魯濱孫飄流記》與探險單元,《昆蟲記》與動物單元,作為課內閱讀的一種延伸,它將因令學生走向一片更為遼闊的天地。

課外古詩詞背誦,選取了十首古詩詞。主要由學生讀讀背背,增加文化澱集。

漢語知識:瞭解實詞。

二、學生狀況分析

一、二班,經過上學期的學習鍛鍊,突出的特點是:

1、學生對語文課的認識和理解有了拓展。

2、能大膽嘗試和探究問題,開放性的問題有自己的見解。

3、大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科有濃厚的興趣。

4、課堂上有用於帶頭的好學生,課堂教學開展還行。

存在的不足是:

1、學習語文的習慣養成差。

2、學習比較盲目,目標性不強。

3、學習的主動性、合作探究意識不強。

4、基礎參差不齊,兩極分化嚴重。個性是有兩個考20分左右的差生。

5、積累較少,閱讀面不廣。

三、教學設想

首先、要注意教學目標的整合性。傳統的目標設計有重結論輕過程、重認知輕情感、重智慧變化輕心理體驗。新課程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緯度的有機結合。

其次、要注意教學資料的開放性。要使語文課由單一轉向綜合,由平面轉向立體,由封閉轉向開放,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濃厚興趣,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學方式的互動性。要實現由少民主、不平等、單向傳輸向師生的和諧、民主、平等、互動轉變。師生互教互學,彼此構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

第四、要注意教學過程的活動性。儘可能把過去由自己包辦的講解、提問轉化設計成學生的多種活動,透過學生的自主活動,讓學生掌握知識,並融會貫通,爛熟於心。

第五、注意教學手段的多樣性。應引進多種資訊化教學手段,使學生從單一枯燥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去領略課堂裡的精彩世界,要增強了語文課的吸引力,加速了學生盛知過程,促進了認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學組織形式的靈活性。要在課堂教學中想方設法組織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等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

第七、注重教學評價的多元性。要改變以往一刀切的評價機制,實行全面的評價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教學措施

根據學生的狀況和我校的實際,本學期擬採用以下措施:

1、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

2、語文教學中,要加強綜合,簡化頭緒,突出重點,注重知識之間、潛力之間以及知識、潛力、情意之間的聯絡,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3、要重視學生思維潛力的發展。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發展他們的觀察、記憶、思考、聯想和想象的潛力,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4、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潛力。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要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

5、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絡,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6、做好開頭的扭轉工作,扭轉以往不良的學習習慣。

7、實行分層目標教學,根據教學資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

8、對學生進行雙基教學,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9、根據當前社會形勢,推行語文素質教育。

10、實行“雙體互促”課堂教學,培養合作精神,幫忙中下生提高學習興趣和成績。

11、實行互批共批,以改促寫的作文教學,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12、優化作業管理,做到每課過關,單元過關。

13、實行培優輔差,面向全體學生。

14、加強學生的閱讀量,培養興趣,提高寫作水平。

15、讓優生幫差生,實行“一幫一”學習語文。

16、課前一分鐘演講,包括自我介紹,新聞訊息,小故事,成語解說等,鍛鍊表達潛力

五、培優輔差計劃

主要措施:

1、培優重在拔尖,輔差重在提高

2、課堂上有意識給他們製造機會,讓優生吃得飽,讓差生吃得好。

3、課外輔導,利用晚修,文體課的時間,組織學生加以輔導訓練。

4、發揮優生的優勢,指名讓他帶一名差生,介紹方法讓差生懂得怎樣學,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5、對於差生主要引導他們多學習,多重複,在熟練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潛力,尤其是學習態度的轉變和學習用心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氣。

6、優生要鼓勵他們多做創新的事情,在閱讀和寫作方面多下功夫。

七年級上冊語文《風箏》的教案設計 篇1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倔強、寂寥、詛咒、碌碌終生、可望不可即、絕處逢生”等詞語。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熟練朗讀並背誦全詩。

能力目標

1.聯絡生活體驗和語境,感悟和理解詩句含義,領略詩歌的藝術魅力。

2.品味詩歌語言的凝練、優美,培養學生賞讀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

追求美好人生,樹立崇高而遠大的理想。

●教學重點

誦讀;通過關鍵的詩句,探究全詩的脈絡,理解詩歌蘊含的哲理。

●教學難點

1.體會詩歌構思精巧、語言精美的特點。

2.理解詩中的意象。聯絡生活體驗,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1.朗讀法。詩人用異彩紛呈、含義深刻的形象比喻,闡述理想之於人生的決定意義。教師指導學生有感情地反覆誦讀,品味精美的語言,體會詩歌的精髓,並做到熟讀成誦。

2.聯想想像法。詩歌主要讚美理想,富含哲理性,這就使得詩作的廣度和深度大為拓展。學習這首詩,要啟用學生的思維,幫助他們理解詩歌的豐富內涵,啟發對人生和理想做深入思考。

3.討論點撥法。用於對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

●教具準備

錄音機及課文朗誦帶、多媒體投影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反覆誦讀,熟悉詩歌內容,具體分析、解讀詩歌1~7節。聯絡生活體驗和語境,理解詩中眾多的意象,揣摩詩中含蘊豐富的哲理內容。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設計

設計(一)

理想,一個誘人的字眼。詞典上說,是對未來事物的想像或希望。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而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恰值花樣年華的我們,該怎樣用理想做掛天征帆,駕長風破巨浪;以一柄木槳,引領生命之舟駛入金色港灣?今天我們一起賞讀流沙河的《理想》,共同唱響理想讚歌。

設計(二)

散文家餘秋雨說,他會毫不猶豫地推薦三峽為中國最值得觀賞的地方。那麼,在文學體裁中我會舉薦中國的詩歌藝術為最值得欣賞的。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在每一箇中國人的靈魂深處無不浸潤著詩歌所留下的印記。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詩人流沙河的《理想》讚歌,在歌聲中接受洗禮。

二、資料助讀

投影:

流沙河,原名餘勳坦。1931年生於成都。1948年開始發表作品。1957年因在《星星》詩刊上發表具有廣泛影響的散文詩《草木篇》(五首)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而長期擱筆。1979年復出發表作品,詩情勃發,創作走向成熟,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作品出版20種。

流沙河詩歌的突出特色在於:1.感情真摯而深厚。他的一些成功之作幾乎都是以個人的親身感受出發寫成的,包孕著詩人的興際遭遇,如《妻頌》《故園六詠》《就是那一隻蟋蟀》等。2.學識同詩情相結合,科學性同幻想相結合,構思奇巧,富於浪漫色彩。在當代詩壇上頗顯特色,如受到普遍讚揚的《太陽》。3.注重吸收古典詩詞、民歌和新詩的特點,追求詩的民族化和群眾化。從形式上看,流沙河的詩作無一定之規,有的異常規整,是標準的新格律詩;有的長短句相間,頗有詞牌、小令之風;有的則行段很不整齊,是標準的自由詩體。

三、反覆誦讀,感知詩歌

1.學生輕聲朗讀,疏解字詞,熟悉詩歌內容和語言節奏。

投影顯示:

寂寥(liáo):寂靜;空曠。 扒竊(pá)

玷汙(diàn):弄髒,比喻辱沒。

詛咒(zǔ zhòu):原指祈禱鬼神加禍於所恨的人,今指咒罵。

洗濯:(zhuó)洗。 綴連(zhuì) 瑩瑩(yíng) 船舶(bó) 蛻(tuì)

可望不可即:只能遠遠看見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觸。

倔強(jué jiàng):(性情)剛強不屈。

2.教師範讀全詩。

提示:《理想》是一首哲理詩。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連串的“理想是……”,一連串的“理想使……”,使每節詩的形式整齊統一,同時節與節之間整齊中顯現出一種參差的美、節奏的美、和諧的美,使理想內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美的形式與美的內容相得益彰。朗讀中要感情飽滿,語調適當高亢一些,尤其要從整齊的句式中讀出氣勢。

3.學生放聲自由誦讀,充分感受詩歌積極昂揚的情感。

4.學生集體朗讀。

提示:集體朗讀可模仿合唱和交響樂的形式:依詩歌脈絡而安排2~3、4~7、8~11節男女生分讀,開頭和最後一節全班齊讀。

四、合作探究、解讀詩歌1~7節內容

1.指名學生個別朗讀。思考:

(1)第1節四個比喻,喻意是什麼?

(2)第2節詩是說,不同時代有不同理想,理想有時代性,對嗎?除此之外,還包含什麼意思?

(3)第3節的意思怎樣理解?跟第2節有什麼聯絡?

(4)第4節詩意的重點是什麼?

(5)第5節的大意怎樣概括為好?

(6)第6節中怎樣理解“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的含義?

(7)為什麼說“理想如果給你帶來榮譽,/那隻不過是它的副產品”?為什麼“更多的是帶來被誤解的寂寥”?寂寥裡怎麼有歡笑?歡笑裡怎麼又有酸辛?

逐節研討、交流,教師點撥:

(1)第1節中從石到火,從火到燈,從燈到路四個比喻是連環的,這在修辭手法上又叫“頂針”:即用前一句的結尾部分(詞語或句子)作後一句的開頭部分,使語句遞接連貫下去,緊湊生動而暢達。前兩個比喻為第三個作鋪墊,詩意主要在後兩個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這一節主要是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

(2)理想有時代性、層次性。這一節中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號,句號只有兩個,兩個句子是從兩個角度來說的。飢寒、溫飽、文明,是從生活狀況來說,離亂、安定是從社會秩序來說的。

(3)第3節的意思概括地說是: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第2節講,人類的理解步步提高,從溫暖到文明,從安定到繁榮,具有歷史性;第3節從歷史的角度看人類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類理想有如珍珠鏈。第3節是在第2節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深化,點出了理想在人類歷史發展程序中的作用。

(4)詩意的重點在後兩句。“理想是羅盤,給船舶導引方向”是說理想使人明確方向。第1節第四句說“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來的,這種理想是必然能實現的。第4節說了另一種情況,理想的實現,往往要經歷多次挫折和失敗,或者不像預期那樣切近,起初對長期性估計不足,越到後來越是認識其艱鉅性、長期性。

(5)“理想使你微笑地觀察著生活”,這就是說,理想使人樂觀。“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這是說,理想使人充滿鬥志,頑強不屈地奮鬥。“理想使你忘記鬢髮早白;/理想使你頭白仍然天真”就是說理想使老年人充滿活力。這節詩的大意,可以概括為“理想給人力量”。

(6)詩人所說的“理想”,是崇高的社會理想,是為社會進步、為多數人謀利益的理想。樹立理想,擁有信念,擁有為理想而奮鬥的幸福感,是獲得,而這一切又是以犧牲個人利益為前提的,他要犧牲個人利益,他要拋棄黃金夢,所以又是一種犧牲。

(7)理想所追求的是社會的溫飽、文明、安定、繁榮等,而不是個人榮譽。理想實現了,社會給你榮譽,這種榮譽只不過是理想的副產品。

懷有崇高理想的人被人誤解,歷史上往往有這種情況。理想,就是要改變現狀。這在尚未覺悟的人看來就是大逆不道,躲避、反對,奮鬥者的處境就陷入寂寥。

胸懷理想,為理想而奮鬥的志士,處境儘管寂寥,但是他享受著鬥爭的歡樂,所以有“寂寥裡的歡笑”。但是,他畢竟遭人誤解,被當成異類,所以歡笑裡又有酸辛。

小結:詩歌的2、3兩節大意相近,可以用“理想的歷史意義”來概括。4、5、6、7節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義”來概括。

2.學生熟讀背誦前7節。

五、話說理想、拓展延伸

詩人給理想打了許多比方,異彩紛呈,含義深刻。花季少年對未來充滿憧憬,多彩的理想畫筆繪出壯美的人生藍圖。請同學們模仿詩作,用很美的話來概括、讚美理想。

教師示例:

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燈塔雪亮的眼光。

理想是十字道口那路標醒目的手臂。

理想是驅逐寒夜那火種熊熊的烈焰。

六、課堂練習

投影顯示:

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文後問題。

一個浪,一個浪

無休止地撲過來

每個浪都打在它腳下

被打成碎沫,散開……

它的臉上和身上

像____________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裡

含著微笑,望著海洋

1.這首詩最恰當的題目是( )

A.海浪 B.海岸

C.礁石 D.堅強者

2.詩中的空缺處應填入的一項是( )

A.風掠過 B.水蝕過

C.刀砍過 D.雕刻過

3.對詩中“它”的形象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一個孤獨者的形象 B.一個生活苦難者的形象

C.一個堅強革命者的形象 D.中華民族的形象

4.這首詩讚美的精神是( )

A.敢於劈波斬浪的進取精神

B.威武不屈,立場堅定,不可屈服的精神

C.不畏強暴,與命運抗爭的精神

D.不經磨礪不能成名的啟示

參考答案:

1.C 2.C 3.A 4.B

七、佈置作業

1.朗讀體會詩作8~12節的思想感情。

2.蒐集、整理有關“理想”的名言警句,做分類卡片,積累語言材料。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探究、解讀詩歌的8~12節,梳理詩歌的脈絡,感悟構思精巧、語言精美的特點。聯絡《在山的那邊》作對比閱讀。

[教學步驟 ]

一、檢查作業

請學生在班上交流蒐集到的有關“理想”的名言警句,展示製作精美的卡片,引導學生養成摘錄、積累的閱讀習慣。

二、分析、解讀詩歌的8~12節

1.學生集體朗讀全詩。

2.指一名學生朗讀8~12節。思考:

(1)第8節的中心意思是什麼?

(2)第9節是什麼意思?跟上一節有什麼關係?

(3)第10節所說的“理想被玷汙”“理想被扒竊”究竟是指什麼?

(4)第11節與上面有什麼聯絡?“誇耀著當年的功勳”,為什麼說“可厭”?“詛咒著眼前的環境”,為什麼說“可笑”?

(5)第12節“理想開花”兩句比喻什麼?結尾為什麼不照應“照亮夜行的路”,而說“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

逐節研討、交流,教師點撥:

(1)第8節分兩個大句,每個大句上下兩個小句之間都用分號。這一節說的是理想對人生的意義,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使平凡的人變得偉大。所謂“大寫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偉大的人。

(2)第9節是說,任何人都可以樹立理想,即使是罪人,一旦樹立了理想,他也可以獲得新生;即使是浪子,一旦樹立了理想,“浪子回頭金不換”。點出了理想對人的靈魂起著巨大的作用。“理想是還魂的仙草”,是說罪人樹立了理想,就恢復了良知,恢復了正常人的靈魂,就能重新做人。“理想是慈愛的母親”,是說理想能引導著浪子走上正軌。

(3)對理想“被玷汙”“被扒竊”的理解應聯絡十年浩劫的歷史背景。“四人~”歪曲馬列主義,推行他們那套假馬列主義,共產主義理想被他們糟蹋了,玷汙了。因為他們的糟蹋、玷汙,有些人的信念動搖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竊了。理想之所以會被扒竊。在自己一面,也因為不夠執著,所以說一要找回來,二要提起警戒,“以後要當心”,要把理想視為生命。

(4)上一節說“被扒竊”,這一節說“失去”,前者是被動的,後者則是主動拋棄的,有層進關係。與第8節又構成正反對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偉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蛻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對比非常鮮明。正反對比,更突出理想對於人生的重要。

誇耀自己當年的功勳,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勞簿上爭名奪利,當然可厭。“詛咒著眼前的環境”,卻不願為改變眼前的環境而奮鬥,當然可笑。

(5)“理想開花”兩句是說,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濃郁,樹立了理想,不懈地奮鬥,就會取得豐碩的收穫。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象徵大好形勢。新的歷史時期,麗日當空,春色一片,是中國人民實現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小結:詩歌8、9、10、11節大意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義”來概括。可見,全詩主要讚揚理想的意義,從歷史意義到人格意義和人生意義。開頭一節總說理想的意義,最後一節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鬥。

3.學生集體誦讀全詩並背誦。

4.仿照例句,完成句子。

例(1):飢寒的年代裡,理想是溫飽;

溫飽的年代裡,理想是文明。

完成:小康的年代裡,理想是_________;

和平的年代裡,理想是_________。

例(2):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

完成:時間既是_________,時間又是_________。

三、對比延伸

請學生說說《理想》與《在山的那邊》的內在聯絡,找出兩首詩中內涵相同的詩句。

學生交流、回答,教師明確:

兩首詩的內在聯絡是主題相同,都抒發了理想的意義。

《在山的那邊》:“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即,折磨著你那進取的心。”“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

以上詩句都說,到達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長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在山的那邊》:“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理想》:“理想開花,桃李要結甜果;/理想抽芽,榆楊會有濃陰。”

以上詩句說,理想的實現給人帶來美好的新生活。

四、在班上舉行朗誦比賽。朗讀中加深對詩歌思想感情的體會、理解

五、課堂練習

投影:

閱讀詩歌《母親對兒子說》,完成題目。

母親對兒子說

喔,孩子,我要告訴你

生活對我並不是一架水晶梯

它上面有釘子

有碎片

有裂板

那兒的地上沒有地毯——

是光禿禿的

但是所有的時刻

我都在向上攀登

在到達樓梯平臺前

要繞過許多拐角

有時在黑暗中摸索

那兒沒有一絲光線

孩子,你千萬不要後退

不要因為前面有艱險

便停步不前

現在你不要跌落下去

因為我還前進,寶貝

我還在攀登

生活對我並不是一架水晶梯

思考:這首詩意在表現____________,作者以母親細緻地講述____________為表現形式,告訴我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參考答案:母親對兒子即將踏上人生旅途的關照 自己的經歷和感受 生活充滿艱辛和困苦,要不斷地努力和奮鬥,任何時候都不要停滯不前

六、課堂小結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舉凡那些歷史上有所建樹的風流人物,無不在青春年少就顯露出非凡的遠大志向。“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偉人周恩來正是抱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鵬程壯志而發奮攻讀,終有所作為。恰如詩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願同學們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藍的天空劃出美麗的弧線。

七、佈置作業

詩人給理想打了許多比方,異彩紛呈,含義深刻。試模仿第一段也寫幾句。

●板書設計

理想

流沙河

●活動與探究

1.當今時代,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理想,作為青年人,他們的理想有何特點?請在班級開展一次有關理想的調查活動,並設計出統計表格,同時對調查結果用幾句話概括一下。

2.青春年少,憧憬著五彩的人生畫圖,請用稚嫩的手筆,寫下心中的夢想。在班裡組織一次理想演講比賽,讓同學們的喝彩為奮鬥著的你加油。

3.下列擬人化的物語,都有一定哲理,請同學們選擇感興趣的一種,並以之為線索,寫一篇“感悟生活”的詩文。

(1)鳥:籠子即便是金的,也不如沒有的好。

(2)蝦:哈哈!你們怎麼都倒著走哇!

(3)啄木鳥:真摯的愛,往往是殘酷的愛。

(4)曇花:人們都說我很美,是因為我生命很短暫嗎?

(5)放大鏡:在我眼裡,芝麻便是西瓜。

(6)凸透鏡:把力量凝聚在一起,便能獲得成功。

(7)鎖:在強盜眼裡,我是不存在的。

(8)彩虹:我七色的光彩,來自那最普通的陽光。

(9)窗戶:我的原則是該開的時候開,該關的時候關。

(10)鏡子:只有看得起我的人,我心裡才會裝著他。

4.開放探究

閱讀黃金山的《人生》,回答問題。

人生

人生,是一支悠揚的歌,天天都是一個跳動的音符;人生,是一生流淌的河,時時都在激起朵朵浪花;人生,是一所永不畢業的學校,它的課本,需要一生去研讀;它的試卷,需要一生去解答,即使如此,也未必能夠找到它的真諦。

人生,又是一場戲,每個人都是這場戲中的角色。人生是戲,但絕不能視其為兒戲。因為,戲弄了人生,亦即戲弄了自己。

人生的歷程猶如一條拋物線,經過一個高度後,終歸回到地面。即使每個人的人生未必都能成為一個“!”,也應該成為一個圓滿的“。”。

思考:本文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試分析其表達效果。

參考答案:

排比是常用的修辭手法,作文時從一點展開排比,就可將思維多角度地開拓,從而使文章生動活潑,意境深遠。用好排比,寫人就能窮形盡相,血肉豐滿;寫景就能多層渲染,淋漓盡致;抒情就能一唱三嘆,酣暢濃烈;議論就多向生髮,充分透徹。《人生》一文就是從“人生”這個思考點出發,用排比之力啟動思維之鑽多方探求,從而把人生化為“一支歌”“一所學校”“一場戲”“一條拋物線”的形象,又用排比把這些思維之花排列為一道絢麗風景,讀後使人振奮、深思,從中獲得啟迪。

●備課資料

一、課文補遺

1.作者簡介

流沙河,當代詩人。原名餘勳坦。屬羊,四川省金堂縣城人。1948年在成都讀中學時,開始寫作。在成都《西方日報》《新民晚報》《青年文藝》等報刊上發表詩歌、短篇小說等,加入本地中學生組織的青年文藝社和麥穗文藝社。1950年在《川西日報》副刊上發表一些詩歌和短篇小說,同年9月被作家西戎介紹到《川西日報》副刊任編輯和見習記者。其間與人合寫中篇小說《牛角灣》。1952年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同年9月調四川省文聯工作,先後任創作員和《星星詩刊》編委。1954年參加中國作家協會重慶分會。1955年在《西南文藝》上發表《寄黃河》等優秀詩篇,受到好評。1956年出席全國青年創作會議,進中央文學講習所學習。同年出版短篇小說集《窗》(中國青年出版社)、詩歌集《農村夜曲》(重慶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詩集《告別火星》(作家出版社),發表組詩《草木篇》(1957年《星星》第1期),作品以白楊、藤、仙人掌、梅、毒菌為賦,抒發愛憎之情,寓意頗深。但卻被錯劃為右派。

此後,在省文聯工作。1966年5月,被迫回家鄉做鋸木工謀生,歷時十二年。1978年到金堂縣文化館工作。復出後發表了不少詩作,《故園六詠》榮獲1979~1980年全國優秀新詩獎。現任《星星》詩刊編輯。範樸真為先生所作的藏頭詩:

流金歲月濾滄桑,沙石飛卷舊時光,

河漢曾經草木秀,清風無痕自留香。

2.流沙河先生的名片

流沙河先生有過三種名片。

第一種名片白底黑字,字是他親筆書寫,筆力遒勁,筆筆劃劃都像用先生的錚錚傲骨構成。名片上左方豎寫著“流沙河”三個稍大的草書;接著是兩行蠅頭小草:“曾任文學編輯,供職四川作家協會”;居中是他的座右銘:“天道還好,人生無常”;片尾是他的居家地址和電話。“天道還好”是說自然界的迴圈規律,“人生無常”是指人生卻沒一定之規。這兩句話集中了先生辯證曠達的人生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兢兢業業、踏踏實實的人生態度。

其時先生已是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四川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名片背後印著先生的長詩《太陽》中的幾句:“作為個體/我們的生命有限/作為種屬/我們的生命無窮/雖然含笑的不再是相同的眼/雖然跳動的不再是相同的心/生命之火代代相傳/春天永遠和我們同在。”這幾句詩可看做是先生座右銘的詮釋和補充。

先生的第二張名片要比第一張名片高檔了許多,覆了膜,朦朧著小黃菊花,淡雅,質樸。這張名片仍為先生親筆所書,左上方橫寫著“流沙河”,下面兩排為居家地址和電話。下面偏右橫寫著八個字:“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這句話源於東漢楊震。楊震任太守期間,有豪紳重金向他行賄,楊震不肯受。豪紳說,此事只有你知我知。楊震說,還有天知地知。

流沙河先生是在用此話告誡自己和忠告友人,為人為文都得講個良心、正派。

先生的第三張名片是惟一的印刷體,白底黑字,比普通名片窄了許多。上面居中印著“流沙河”,右下角兩行小字:“成都·四川;中國作協四川分會”。仔細一看,名片上方是被裁剪了的。

原來,1983年他參加中國作家代表團到國外訪問,中國作協統一為團員印製了名片。先生名片的右上角印有“詩人”二字。他一張未用,丟了又覺可惜,在抽屜裡一鎖十二年。第二種名片用完後,他將這種名片找出來,剪去“詩人”二字,用毛筆寫上電話號碼,權當名片用。究其原因,先生說:“中國臺灣、香港,甚至全世界,沒有在名片上自封作家、詩人的。”先生說罷長吟陸放翁詩句:“此身合是詩人未?細寸騎驢入劍門。”

先生的意思很明白:陸游那樣已寫了一萬首詩的偉大詩人尚且懷疑自己算不算詩人,何況我流沙河啊!

人們常說:文如其人。其實名片也如其人。沙河先生的名片告訴我們的,絕非“清高”“謙虛”所能概括。

二、重溫經典

關於“理想”的名言警句:

1.只有向自己提出偉大目標並以自己的全部力量為之奮鬥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加裡寧

2.我從來不把安逸和快樂看做生活的目的——這種倫理基礎,我把它叫做豬欄的理想。

——愛因斯坦

3.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 ——張聞天

4.一個人若是沒有確定航行的目標,任何風向對他都不是順風。 —(法)蒙田

5.理想如星辰——我們永不能觸到,但我們可像航海者一樣,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史立茲

6.理想並不能夠被現實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閃耀。 ——巴金

7.一種理想,就是一種力! ——羅曼·羅蘭

8.生活中沒有理想的人,是可憐的人。 ——屠格涅夫

9.我們如果沒有理想,我們的頭腦將陷入昏沉;我們如果不從事勞動,我們的理想又怎樣實現? ——陳毅

10.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列寧

11.理想是需要的,是我們前進的方向,現實有了理想的指導才有前途;反過來,也必須從現實的努力中才能實現理想。 ——周恩來

12.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 ——蘇格拉底

三、閱讀知識推介

關於背誦(一)

背誦就是熟讀成誦。背誦是培養記憶力的一種有效方法。同時能加深理解,幫助運用。通過熟讀、背誦,學生可以逐步積累字、詞、句、段、篇的知識,儲存豐富的語言材料。背誦時,詩文的風采格調、語言表達和思想感情,都會在背誦者的贊同、觸悟下,不知不覺地化為己有,在潛移默化中進入藝術境界,受到感染和陶冶。

背誦的要求。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用普通話背誦,句讀分明,準確地表達思想感情,儘可能一字不錯,白話文可適當放寬,以通順並符合原意為原則。理解是記憶的基礎,理解愈深則記得愈牢。

七年級上冊語文《風箏》的教案設計 篇18

為了使本學期的教學工作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順利地完成我所承擔的教學任務,特制定本教學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本期的語文教學工作以語文新課程標準為指導,以學校的工作計劃為依據,切實提高自身的業務知識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落實常規工作,紮實基礎。對於七年級學生一方面繼續堅持識字寫字的教學;一方面增加課外閱讀量,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有的放矢地進行寫作訓練,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和閱讀課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養成自學語文的習慣。

二、教學目標

(一)掌握和運用知識能力的目標:

1.掌握七年級上冊語文所要識記的生字的字音、字型、字義。

2.學習朗讀方法,注意語氣的停頓、轉折,感情的轉化,為培養學生語文語感打下基礎。

3.瞭解寫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字的思想內容和文章的思路,並且閱讀大量的課外讀物,提高文字敏感度和對文字理解的深度,體會其情感。

4.培養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養成邊讀邊圈點,敢於提問,敢於發言。

(二)思想品德目標: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要進步的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的熱愛,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要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積極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創新精神。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分為六個單元。

第一單元:這個單元,重新開啟一個新的篇章,為我們展現了色彩斑斕的大自然。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了人們愛美的心靈,鍛鍊了人們發現美的眼力。這裡描寫了美的的景物(《春》、《濟南的冬天》),描寫了美的情感……本單元要求學生在學習中,首先要學會品味優美的語言,其次要反覆朗讀,在整體感知內容大意的基礎上,揣摩、欣賞精彩句段,體會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而且要學習細緻觀察景物和抓住景物特點進行描寫的方法。

第二單元:我們可以感受到濃濃的親情,是那麼的動人心絃。親情是人世間最真摯而美好的感情,這樣的文章往往最能打動人心,也最能引起感情共鳴。單元整體精心構建,選文兼顧詩文,兼顧古今,兼顧中外。所選的課文,作者努力用心靈捕捉生命的靈感,捕捉對親情的體會與讚美,讓讀者產生感情的共鳴。

本單元的選文,注意題材、體裁、風格的多樣性。這幾篇課文以不同的生活為背景,抒發了同樣感人至深的親情。

第三單元:這個單元選取了一組反映青少年學習生活的文章,教我們怎麼樹立理想,實現理想。閱讀這些文章,可以讓我們瞭解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孩子們的學習生活,給我們以學習和生活的啟迪。引領我們去實現理想,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為漫長的人生打下精神的底色。

第四單元:這個單元的課文寫的是作者對於人生的憧憬、體驗和思考,在閱讀這些課文的時候,將會引導學生體味人生,關愛生命。在學習這個單元時,要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並且提高朗讀的能力,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第五單元:在講完了人生的話題之後,本單元開啟科學的大門。在這個單元的幾篇課文,都與科學密切相關。讀這些文章可以豐富我們的科學知識,激發我們的求知慾,培養我們的科學精神。本單元的特點是科學知識的普及,因此,在學習中要求學生能夠藉助圖書館或者網際網路,蒐集、查閱相關資料,培養科學精神,激發求知慾。再者,在學習中,要練習概括課文的內容要點,要練習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記住主要內容,提高現代文閱讀的能力。

第六單元:這個單元的課文主要以想象豐富的奇妙世界為主,體裁多樣,有童話、神話、寓言和詩歌。它們都藉助豐富的聯想和想像,虛構形象、故事情節及景象,曲折地反映現實,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在這些由想象創造出來的世界中,體味世界別樣的魅力。

四、教學重、難點

1.要求學生掌握七年級(上)階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詞的音義,並學會運用。

2.學習本冊書上的課文,完成本學期的教學任務。

3.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掌握常用的學習方法。

4.培養學生語文朗讀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為培養學生語文語感打下基礎。

5.大量閱讀課程標準要求的課外讀物,增加閱讀量。

6.指導學生理解課文中的文戰的主題含義和豐富的思想感情。

7.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習中貫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五、學情分析

本學期擔任七(11)、(13)班語文教學。從學生的基礎來看,學生的語文成績和語文素養很不樂觀。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都不高,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也不行,大多學生在國小都是接受式學習,所以,國中語文教學的道路可謂任重而道遠。本學年按照新課標的理念和要求認真工作,著眼於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有用的人才。

六、教學措施

1.重視學生的學習習慣的培養,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2.營造輕鬆、活潑的自主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學習中學知識,在生活中學道理,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

3.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用新課程理念指導教學,及時發現教學中的問題,並進行反思。

4.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要求學生能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可以在課外組織朗讀比賽或者是演講比賽,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

5.建立合作小組,加強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的能力。

6.督促學生閱讀大量的課外讀物,寫讀書筆記,在課堂上與同學們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進行交流。背誦名篇名句,並進行默寫。

十、教學進度(具體見下表)

第一週

第二週 春  濟南的冬天

第三週 雨的四季  寫作

第四周 古代詩歌四首  秋天的懷念

第五週 散步  散文詩兩首

第六週 世說新語兩則  綜合性學習

第七週 國慶節

第八週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再塑生命的人

第九周 竊讀記  論語十二章

第十週 論語十二章  寫作

第十一週 紀念白球恩  植樹的牧羊人走一步,

第十二週 期會考試

第十三週 再走一步   誡子書

第十四周 綜合性學習  貓 鳥

第十五週 動物笑談  狼  寫作

第十六週 皇帝的新裝  詩二首

第十七週 女媧造人  寓言四則  綜合性學習

第十八週 元旦放假

第十九周 期末複習 考試

第二十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