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秋節的當代價值(通用3篇)

傳統中秋節的當代價值 篇1

與西方社會對太陽的崇拜完全不同,中國人的許多節日都考慮了與月亮的對應關係,中秋節是中國人對月亮進行特別崇拜的節日。中國傳統文化對月亮情有獨鍾,月亮始終是柔和與光明的象徵,人們在靜謐的夜晚與月亮對話,將月亮看作上天對人事的見證,認為月亮能夠帶來人生的幸福,這種人生與自然的和諧是中國人所特有的情感。

傳統中秋節的當代價值(通用3篇)

中秋拜月習俗,今天雖存在於區域性地區,但已不廣泛流行。月亮在今天已失去昔日的神性光輝,月亮神話成為愉悅精神的口頭作品。其實古代拜月習俗,今天可以進行有效轉換利用,如果將虔誠的叩拜變為一種特定的趣味化的遊戲,拜月活動就可增添我們的生活情趣。比如拜月祈福、拜月問姻緣、拜月求平安等,可以作為一種生活願望的表達,在嬉戲中獲得一種心理滿足。

中秋賞月是自古至今普遍流行的節俗。“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時節,秋高氣爽,月光如水,人們沐浴在潔淨的月光中,獲得身心的愉悅。賞月是人與自然對話、溝通的良機,也是實現人際關係協調的有效途徑。賞月節俗在今天尤有意義。傳統的賞月集中在親人與朋友之間,明月印證著家庭親情與朋友的友情。在社會工作聯絡日益緊密、人心卻日漸疏遠的今天,中秋賞月應該成為凝聚社群民群的機緣。

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中秋是青年男女相戀、締結情緣的日子,“走月亮”“踏月亮”,月光下的浪漫,遠勝於歌樓舞榭。

天上月兒圓,地下人團圓,人們利用難得的秋天明月,素心對月,各抒情懷。從近年流傳的手機簡訊微信中不難看出,中秋這一特殊的節日習俗已成為都市人表達親情友情的重要契機。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對於喧鬧的都市居民來說,是一次精神洗禮,人們在明月照天的情境中,享受著迴歸自然的樂趣。

傳統中秋節的當代價值 篇2

盼啊盼,終於把中秋節給盼來了。今年中秋來得格外的早。真是高興幸福!一年一次的中秋節是大家團員的節日,我們家也是如此,一到中秋,我們一家人就會聚在一起,一起吃團圓飯,別提多高興,多熱鬧了!當然,興的事情還應該屬飯後的賞月了。所以我們家一早就吃晚飯,準備好好地欣賞月亮。

但是天公不作美,今天的天氣並不如人意。烏雲時不時關顧,月亮也是遮遮掩掩的,欲出還羞!

時間一點一滴的過去了,月亮又負大家所望,灑下第一縷月光,四周都像披上銀裝一般,這時班主任老師講話了,他說:“今晚的月亮這麼明,這麼亮,讓我們以月亮為題,看誰能背誦出更多有關月亮的詩詞。”

不一會兒,大家就紛紛參加到這個活動中了。

有一個同學就說:“小時不識月,呼作白雲盤”。

另一個同學就說:“明白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丁同學就說:“春風又綠江南岸,明白何時照我還。”

一句句優美的詩句,無不讚頌著古人對思家、思鄉的情感,如今的我是否還會像以前一樣和同學們在月圓之夜共賞詩句呢

月亮還是雙前的那個月亮,可人呢?就只剩下了我和我的記憶。

傳統中秋節的當代價值 篇3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間已到了八月十五了,這一天,我過得很愉快。

這個中秋我們是在鄉下姥姥家過的。鄉下的月亮格外大、格外圓,就象一個金黃色的大餅從山後一跳一跳地跳了出來,讓人發饞,倒讓我們這些孩子對月餅沒了多大食慾。

姥姥鄭重其事地把一張四腿小方桌搬到院子裡,然後就把月餅呀、葡萄呀、西瓜呀、大葵花餅子呀什麼的擺了滿滿一桌,姥爺說,得先讓後天爺(月亮)先吃飽,咱們才能吃呢!“那什麼時候後天爺就吃飽了?”我好奇地問。“等月亮從東到西慢慢落下去了,它就吃飽回家了,你看它現在是不是正從東到西慢慢地散步呢?”我抬頭望去,果然,月亮爺好愜意哦,一邊吃月餅,一邊小蹓躂,怪不得食慾那麼好要吃一大桌東西呢!

既然現在沒月餅可吃,趁月兒爺吃月餅的空,媽媽又在院子裡擺上了一張小桌子,我們開始打撲克嘍!十五的月亮比平時要大要亮,滿院子都是亮堂堂的,加上屋簷上的一盞小燈,滿院如同白晝,而這個季節又是最舒服的,既不冷又不熱,此情此景,我覺得生活是如此地美好和幸福。

月亮吃飽喝足回家睡覺了,姥爺把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團圓餅給我們一人發了一塊兒,連姥姥的寶貝貓咪虎和眼兒都有份兒,我吃著一直甜到了心坎裡……

願全天下所有人都能過一個團圓、快樂、幸福地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