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徵文:八月十五觀月(精選3篇)

中秋徵文:八月十五觀月 篇1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我的腦海裡浮出一個又大又圓的月亮,接著,月亮又變成了一個金燦燦的月餅,哈!我的口水又情不自禁地流下來了。

中秋徵文:八月十五觀月(精選3篇)

我把椅子放好,我們一家坐在了窗邊,眼睛不約而同地盯著那深色的天空。這天空好像一個無邊無際的舞臺,你看,一縷淺紫色的雲兒正跳著美麗的舞蹈呢!雲兒漸漸散了,天空越來越暗了。一輪圓月出現在那“舞臺”上。這圓月真像一個大玉盤,玉盤裡裝滿了白花花的銀粉,銀粉把世界照得真亮。嗯?月亮上怎麼有幾個小影子,一定是吳剛、嫦娥和小玉兔。看到這些小影子,我突然想起了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說完美麗的月亮,我們來說說香甜可口的月餅吧!桌子上的月餅品種可多了,有蛋黃味的、有草莓味的、有梨味的、有芝麻味的······看來一定要讓我的胃滿足,嘴巴今天又要加很多夜班了!

中秋徵文:八月十五觀月 篇2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天色已經漸漸暗了下來,夕陽如同那被打翻的調色盤一般只剩點紅色,倒映在湖面,染紅了一池的水。風輕輕拂過湖面,那水呀,便蕩起圈圈漣漪,泛起來層層的深淺不勻的紅來。與天際處苟延殘喘的點點夕陽混起,也就慢慢和成了一個那樣皎潔,那樣明亮,那樣悽美的一輪月亮。

月亮,是一個令人遐想的事物。每每於中秋之夜,就更有無數才子佳人吟詩作對。多少優美的詩句都將月亮包含其中:有文豪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有詩仙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有文武雙全稼軒的“明月別枝驚雀,清風半夜鳴蟬。”更有“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在這中秋之夜,無論身處何地,無論古今,都應該有無數人們跨越時間空間,共賞著這輪明月,從而也引發無數遐想……

我躺在青青草地上,仰望著這幽深奧祕的夜空。那輪幽幽明月在夜幕的襯托下正被幾顆閃爍的小星星環繞著跳舞。這時候夜空披了一層薄紗,給夜晚帶來一絲一絲的神祕感。草毛茸茸的,雖然躺在上面,但也不扎人,就好似一張綠色的天然大毛毯。身旁的螢火蟲們迎著淡淡的月光,順著徐徐的清風也不甘示弱般,跳起了舞蹈……如畫美景令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我閉眼小憩,腦海中忽然想起幾天前在書中看的一篇文章《地上有個兔兒爺》:一次中秋之夜,天上的嫦娥在她的月宮中正想與玉兔分享前幾天她新做的桂花蜜餞,卻看見人間有疾病蔓延,許多小孩患了重病。平常老百姓家並沒有蜜餞之類的甜食,孩子們又忍受不了這苦藥,病也就沒法治療。於是善良的嫦娥與玉兔一同降臨至人間,把桂花蜜餞分給人間患病的家庭,直到把蜜餞分完窮人家,罐子裡的食物卻已經寥寥無幾了。

我在心裡默默思忖著,故事中這善良的玉兔嫦娥,不就是這明月默默散發光芒的善良品質的真切寫照嗎?

明月如詩,寄託了無數文人墨客或喜或憂的.思想感情;明月如畫,映出浮沉世間的大好河山、美好風光;明月就像那些動人的神話傳說,引發我們的無限遐想……

明月,是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中秋徵文:八月十五觀月 篇3

月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這是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脫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常把與月亮有關的神話故事如嫦娥奔月等作為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受百姓青睞的中秋美食。到了清代,月餅的製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品種也不斷增加。隨著人們製作月餅經驗的日益豐富,市場上月餅的種類也層出不窮,工藝越來越講究。

對於中秋節為什麼吃月餅的說法,民間故事的說法則更加多彩多樣,有神話傳說,也有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