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舞記反思總結(精選15篇)

觀舞記反思總結 篇1

在整個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儘量合理地利用課程資源,給學生更直觀的感受;以學生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付諸實踐的教學思路貫穿課堂始終;培養學生協作精神,提高其交往技能,開拓其思維;對學生多給予肯定,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最終讓新課標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觀舞記反思總結(精選15篇)

上完《觀舞記》,我感覺有兩點值得欣慰:

一、合理運用教學媒體 ,巧妙地整合手段與內容

現在上課都提倡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但很多專家又在大聲呼籲:“語文是語言的藝術,不可輕易用圖解讀文字,那樣會抹殺學生的想象力,退化學生的閱讀能力。”怎麼辦呢?無疑,就《觀舞記》這篇文章來說,運用多媒體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它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興趣,幫助學生進入情境;而冰心老人的語言也是極美極富表現力的。基於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將看舞與讀書結合了起來。先在不讀書的情況下展示舞蹈的實況錄相,學生眼睛一亮,情緒被調動起來。再從語言的角度佈置了活動任務:將自己的觀後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接著再讀文章,與作者的感受與描繪進行比較,順勢引入語言的學習;然後要學生將舞蹈《千手觀音》用自己的語言描摹出來。媒體與文字、形式與內容的合理整合,使手段的運用與目標的完成和諧統一。

二、冷靜面對“跑題”,機智點撥引出妙語

作為教學一線的教師,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尷尬: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後,到了上課時,卻發現學生的表現與自己的設計和理想相距甚遠,自己所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難以出現。這就需要我們調動教學機智,智慧引導。《觀舞記》教學環節中為了讓零碎的朗讀演變為對有效資訊的整理,我設計了問題“概括出印度舞的特點”,學生在談 “印度舞之美”時,出現了“印度舞是要移脖子的”這種細節性說法(與我的設計目標相悖),甚至出現了“印度女人都很漂亮”等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當時,我的大腦也被這些說法擊得差點“短路”。在短暫的慌亂之後,我進行了巧妙地引導:“對!那你說說“冰心觀賞印度舞只是被她們的美貌吸引了嗎?”將問題引到了要完成的任務上。又連續追問:“印度舞很美,從卡拉瑪姐妹的美有什麼不同嗎?同學們說說自己的看法”一席話,“漂亮的瑪格麗特自立自強是美,醜陋的卡西莫多寬容善良亦是美”等更豐富多彩的個性表達,鑑別了真正的“美”,印度舞的美根植於它深厚的文化。(這是在教學設計時沒有考慮到的)

觀舞記反思總結 篇2

在我們班講這篇課文時,為了不把一篇優美的文章分析得七零八落,我想本節課乾脆就來個四步走。第一:解析文題目。因為孩子們第一次正式接觸到副標題的形式。第二:憶冰心。上學期學過冰心的《荷葉母親》想必大家都很熟悉。第三:生字詞。本課的生字詞多且難記,帶領學生個個擊破,是很必要的。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賞析。讓孩子們小組討論自己覺得寫得很美的句子,三分鐘後由孩子們自由發表看法。我在黑板上板書賞析句子的一般步驟:修辭,扣文字,扣情感。孩子們討論得很是熱烈。三分鐘後,我在黑板上寫下小組名稱,以小組競賽的方式鼓勵大家積極發言。孩子們賞析得很棒,並不拘泥於我給的框架,用自己自由的想象給文字插上翅膀,讓人浮想聯翩。一節課緊而有序。當賞析到文章的十七自然時,我們領略了舞蹈的動作美,服飾美,神態美,心靈美,感情不能自抑,便邀請左妍露上臺表演,孫肖珊在旁邊哼唱,妍露在舞臺上蹁躚起舞,贏得了大家的陣陣掌聲。

或許大家早已被印度舞的曼妙所感染,一齊鼓掌為她伴奏。如果有人經過,還真以為是一堂音樂課呢。既然是觀舞,我們也大可不必僅僅侷限於印度舞,大家盛情邀請陳嘉豪上臺演出,動作很簡單,男生很害羞,我也情不自禁,在講臺上學了起來,最後,全班人起立,學著不知名的舞蹈,快樂的音符在全班跳躍。

想必,這節課,孩子與我會久久難忘……

觀舞記反思總結 篇3

一、課堂節奏“一路匆匆”,缺少精讀細品。

上課給的時間就是固定的45分鐘,似乎想要完成的內容太多,於是,按教學設計,一步完了,緊跟著另一步,教學環節雖然環環相扣,但顯得頭輕腳重,在“讀雅句”與“解困惑”板塊中學生好象課文還沒有讀明白,就開始了讀之外的“用妙語”活動。雖然積累了美的語言,但對這些語言缺少深層的品味。對這篇文質兼美的文章這樣處理,無疑有些膚淺。

二、學生審美“浮光掠影”,缺乏深厚積澱。

由於借班上課,學生對文字沒有充分預習課文。在指名朗讀課文時,暴露出了對文字的生疏。(這值得我思考:在公開課中如何避免或解決這個問題)在“延伸拓展”時,問及中國的男舞蹈家時出現了“冷場”,這是我備課時沒有考慮到的。國中生對藝術缺少了解,對“美”缺少感受,缺少積累,審美品位不太高,這與平時沒有強化這方面的薰陶感染有關,由此得出: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審美品位的提升,要積小流才能成江海,積跬步才能至千里,我們當教師的,路漫漫其修遠兮!

觀舞記反思總結 篇4

一、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我“以人為本”、“目中有生”始終把學生當作口語交際的主人,訓練的主體,用心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安排時間,搭建舞臺,帶給表現機會。如匯入環節的“回憶打電話的情景”、“組內交流”分層訓練環節中的“學生表演”、“師生評議”等設計環節都為力求表現了學習過程中的全員參與,把“面向全體”的要求落到了實處。

二、合作意識和潛力得到較好的培養。“打電話”既是日常生活中典型的口語交際活動,又是體現人際關係的極好事例,我緊密聯絡生活實際創設情境勵志網,用心營造共同學習、探索、研究提高的環境氛圍,充分利用對話形式、互動式等合作學習模式,讓學生在充分合作機會的個體與群體交往中學會尊重、學會溝通、學會互助,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如“學生自由組對練習”、“生生表演”,都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潛力的好做法。

三、注重了創新學習,在創設情境,學會了最基本的打電話方法後,我又設計了打電話時可能出現的四種不同狀況,其目的是設定對話障礙,加大口語交際的難度,進一步培養學生會多渠道解決問題的潛力,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口語交際的靈活性。

觀舞記反思總結 篇5

得知抽籤的結果是《竹影》,我當時有點茫然,去年教七年級時教過一次,當時是怎麼處理教材的,已記不大清楚了。這次,我再讀教材,只覺文章內容太雜太散,要讓學生感受和了解的情感點太多、知識點過深。

藝術,讓我們成年人都仰之彌高的東西,怎麼讓學生去懂?

三讀教材之時,文章第一人稱“我”突然讓我茅塞頓開,既然文章是從一個孩子的視角和心理去寫的,我何不把這節課也設計成一節帶領孩子們回憶童年、感悟童趣、體驗成長的課!讓孩子們在同伴的遊戲中找趣,在已有的生活體驗中悟理,讓他們也像文中的“我”一樣,在玩中學,在玩中與同伴對話,與“爸爸”對話,也與自己的童年交流,與藝術大師切磋。

因此,我把“賞讀童趣”作為教學的重點,把“瞭解中國畫”作為一個難點,把“感悟成長”作為拓展。在這節課中,我努力從三個“關注”去做。

一是關注現場生成。在賞讀童趣環節中,學生關注的許多點都不在我的預設之中,但我沒有刻意地把學生往我的“圈子”中引,而是把自己也當作學生的同齡人,和他們平等地交流,引導學生賞出文中的童真童趣。如一生找到畫竹影時孩子們說的四句話,認為很有童趣,我除了評點這是一種語言之趣、場面之趣,馬上想到讓這個學生所在的小組四個人進行角色對話,讀出孩子們嘰嘰喳喳議論的味道。在學生讀得不夠出色時,我及時進行了一人表演多個角色的範讀。那一刻,我都覺得成了孩子。

二是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面對深奧的繪畫藝術和大段大段的知識講解,我去粗取精,抓關鍵詞“畫意”,找與之相對應的句子。學生在文中分別找到了“神氣”“一種美的姿態,一種活的神氣”來解釋“畫意”,就已經能證明他們理解了。如果過多解釋,理論性太強,學生也覺枯燥無味,反而成了一節美術鑑賞課。事實證明,當我讓學生在四幅圖中找到中國畫時,他們既找對了,也能說出理論根據,連中國畫的竹與西洋畫的竹的細微差別也沒有說錯,讓我覺得這一環節的設計真的是事半功倍。

三是關注學生體驗。讓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童年感受和經驗,如講自己平時的遊戲;對照文中的“爸爸”說自己的生活啟示。關注體驗時又照顧到了個性差異,為學生提供多個體驗角度,如賞析童趣的角度有三種以上,談成長感悟的角度有四種以上。

但我總覺得這節課還沒有發揮好,首先是我個人的素質有侷限,臨場激趣的能力不強,課堂氣氛不活躍;其次是學生的體驗還不充分,如“童趣”賞讀點還可更多一點。如果再上這節課,我會在賞讀童趣這一環節中設計更充分的學生活動,在學生自主探究方面加強學法指導。

觀舞記反思總結 篇6

《jqx》一課計劃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教學內容定為學習jqx的讀法寫法及學會拼讀jqx的音節。有了前車之鑑,所以教學中將jqx與ü相拼的規律作為教學重難點。分析孩子易錯點:一是學生容易忘記省寫ü上的兩點;二是不知為什麼要省寫ü上的兩點;三是學會了省寫規則後,又將其它聲母與ü相拼時也去掉ü上兩點,造成拼讀錯誤,為了攻破這些難點,這節課的設計思路是: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創造性地使用多種教學形式,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去獲取知識,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我設計了三大教學環節:一發音認形,二拼讀,三探究與ü相拼的規律。在完成了第一和第二環節之後,重點探究j、q、x與ü相拼的規律,我為引起學生注意力在黑板前突然問道:“我是誰?”無聊的問題引起孩子們的注意,看看我要出什麼花招,看後,不以為然的回答:“你是許老師唄。”“再看。”齊聲答:“許老師。”“我要變身了,看看我是誰?”這是伸出兩個拳頭放在頭頂上方,高興地喊道:“小v。”

於是我開始了小v的自我介紹“大家好,我是小v,他們總說我是愛哭鬼(帶著哭腔說),其實只要和jqxy在一起遊戲,我就會變得堅強,他們是我最好的朋友。”我繪聲繪色地講完故事後,從學生們臉上的表情能夠看出他們已經明白了問題的答案。趁熱打鐵把ü變到了黑板上j- ü-jü,剛寫完,孩子們立刻發表意見了“老師給ü見q不哭了要去點”。我急忙改錯j- u -j u,改寫完後,“這次對了吧?”話音剛落,引起了孩子們的爭論,有的說對了,有的說錯了,“我已經給ü差點眼淚了啊?”有個孩子立即反駁“他和j在一起時擦掉眼淚,前一個不是還沒和j在一起呢嗎?”我裝作恍然大悟“哦,是啊!”其他學生也被一語驚醒。之後順利的完成了qx的板書。板書後在一聲響亮的“沒錯!”聲中,jqx與ü相拼時省寫ü上兩點的規則便深深地印入了學生的腦海之中。於是我讓學生認真拼讀。結束了本次教學。

觀舞記反思總結 篇7

上 《我真希望》這一課,我感覺效果不錯,一節課內學生不但踴躍地展示了先學成果,而且還完成了背誦任務。回想起來原因可能有三:第一,我激勵他們提早預習課文,要求他們課前爭取會背,挑戰自己的惰性。這可能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第二,我課前做了充分準備,中間沒有多餘語言,注重彰顯學生個性,讓學生互 動彙報,教師只在適時牽引;第三,我把每一小節的重點詞製成卡片,不但讓學生熟悉了修飾詞,熟悉了課文,而且增強了一些後進生背會課文的信心,讓他們從詞 到句,循序漸進,從而避免畏懼心理,有信心戰勝一個個小目標進而戰勝一個個大目標。我想這三條是這節課上得比較好的原因。美中不足的是拓展延伸方面做得不 夠,我啟發學生思維的語言不夠到位,尤其是對後進生。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不斷學習,注意揚長補短,爭取讓自己的業務水平登上一個新的臺階,努力使自己成為一位受學生所喜愛的、隨機應變的助學者。

觀舞記反思總結 篇8

20xx年的9月我來到了福永中學,面對著新環境,我心理產生了好奇與期待,沒來福永中學之前都是以學生的身份去做事,到了福永中學後要以老師的身份去做事,要教導學生,更重要的是要為人師表,角色的轉變,令我對這份工作產生了期待。

在新學期開始之前,我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努力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教學經驗,虛心去聽課和進行交流,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進步的過程,我每次上完課後就留出時間出來進行反思,反思我這節課存在的問題,如何進行有效的改正。

課改向我們體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學中要樹立新的理念,真正做到以學生髮展為本“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一切為了學生”。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體育鍛煉中並獲得樂趣,是我們每個體育教師的職責和追求目標,也是課改的今天要解決的問題。通過教學實踐,我感悟到只要教師努力去關愛學生,這個目標是一定能夠實現的。

傳統的體育教學是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學生跟著教師轉,教師跟著教材轉,教師教無興趣,學生學無樂趣。新課程以"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師心中要裝著每位學生的喜怒哀樂和身心健康,把學生看成學生的主體,學習的主人,要以學生髮展為中心,將學生的全面的發展放在首要地位。如,首先,根據學生的體能和體育基本技能的差異,確定教學目標、安排教學內容,讓全體學生都有平等參與體育活動的機會。其次,關注學生的需求,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享受學習的樂趣,養成健全的人格。

在這個學期以來,我擔任七年級的體育教師,制定了七年級本學期的教學計劃,第一是學期廣播操,第二是學習短跑知識和技能,第三是學習籃球和仰臥起坐,第四是開展豐富的課餘活動。

一、學習廣播操以來,我都注重以動作練習為主,以講解為輔的教學方法,每次課都嚴格要求學生做好每一個動作,把手、腳的動作做到規範,在教學過程中明確紀律要求,做到尊重學生和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來進行教學。

二、短跑是一項激烈,強度很大的運動,七年級的學生正處於長身體的關鍵期,要合理的安排課的練習密度,要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不同的學生存在著不同的差異,要合理進行安排跑的內容和方法進行教學。

三、學習籃球和仰臥起坐是國中體育考試的一個選項,佔有一定的分值,所以也要引起學生的重視。我在教學中一邊指導男同學打籃球,一邊指導女同學練習仰臥起坐,合理分配時間安排,做到照顧全體學生的練習時間,讓每位學生都能感受到教師的關心。

下面是我上課之前的準備:

一、課的構思:

培養學生自主學練能力是當前體育教學過程中實施《新課標》的需要,也是體現主體性教學的一種現代教學思想。每節課以學生為主,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建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課以“運動技能”“社會適應”“運動參與”“心理健康”為主要目標,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建立印象,直觀的體驗和感受,並先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培養學生的發現性思維及多樣性思維和自我的創新能力。在動作技能形成過程中,採用了嘗試,啟發,點撥的方法。使學生對新動作有個總體的瞭解,同時根據不同水平,讓學生自主選擇輔助練習,完善技能的不同練習方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嚐到成功的樂趣。同時,還能拓展學生思維空間,超越過去那種“授之以魚”的被動教學模式,更好地貫徹“授之以漁”的思想,使學生在學習中做到會學、會用、會舉一反三。通過熱身遊戲和素質練習遊戲,培養了學生的良好的人際關係及合作精神,激發了學生愛國,愛軍的高尚思想。

二、教學過程:

準備:在課的開始部分,選用了創新“集體性”遊戲,但是改變了傳統的你講我做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動腦思考,發揮想象,創新練習的方法,並在合理運用情景匯入的基礎上,更易激發學生的參與精神。培養高尚的思想品德。

基本內容:在技巧學習的過程中,應用多中教學手段,採用直觀的圖片示範、教師的標準動作示範、甚至多媒體的觀看;採用了啟發式教學,讓學生在安全的基礎上敢於嘗試,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即使點撥,誘導,使學生由過去的被動學習,變成主動思考,自主活動,自主創造,自我管理的活動方式,同時心理也獲得了愉快的體驗。在遊戲教學中,教師只提出目的和要求,小組討論練習的方案,通過比賽,提供了自我表現的機會,啟發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並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反應性和靈敏性。其次,通過一些奔跑和跳躍練習和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結束:讓學生對小組和個人進行自我評定。這樣整堂課在學生的自我評價、相互評價中結束。

組織教學的方式

在七年級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根據體育課是通過身體的各種練習,使體力活動與思維活動緊密結合,掌握體育知識、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課的特點,行之有效地組織教學。抓好體育課堂常規的組織教學。體育課堂常規是規範體育課必要條件,教師必須嚴格認真,堅持不懈地抓好體育課常規教育。尤其是要抓好集合整隊、服裝、精神狀態、組織紀律、場地器材的佈置與收拾等常規訓練與教育。在教學中,教師要嚴格要求、反覆訓練使學生變成自覺行動,以保證體育課的順利進行。抓好體育各階段組織教學。體育教育過程是由開始、準備、基本、結束四個部分組成的。由於四部分教學內容和學生情緒各不相同。因此,教學中要靈活地組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切忌出現先緊後鬆,龍頭蛇尾的不良現象。上課前,教師要組織學生布置好場地器材等,為上課作好準備;上課開始時的組織教學特別重要,因為體育課前,學生大部分在操場上進行各種活動,他所注意觀察的物件目標較多,思維比較活躍,注意力比較分散。因此在組織課堂教學前,採用趣味遊戲。如做反口令訓練遊戲,將全班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使他們興奮的情緒穩定下來:基本部分是體育中的重點部分,教師應力求做精講多練,語言生動,並不斷改變練習方法。如在聯絡中引入競爭性遊戲、不同形式的分組練習等,提高學生興趣。結束部分,學生情緒極易鬆懈,此時教師的組織教學更不能忽視,後採用一些調解情緒和恢復體力的放鬆性練習,保持學生興趣,如舞蹈放鬆,同時做好利用結束部分對課堂進行小結。

中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國中學生正處生長髮育的第二高峰期,即青春發育期。第一、由於體內新陳代謝旺盛、精力充沛,充滿朝氣,活潑好動,喜愛體育運動及競賽以表現自己。第二,由於身體發育不均衡,加之中樞神經系統調節能力差,所以動作笨拙、彆扭、不靈活,而且容易頭暈和疲勞,幹事情往往虎頭蛇尾、有始無終。第三,由於性機能開始成熟,性意識覺醒,開始注意異性,產生好奇心,並且愛表現自己來吸引異性。第四,成人感產生並逐漸對身體形態產生意識,開始評價別人和進行自我評價,所以應以正面教育引導為主,不可打擊其自尊挫傷其人格。通過這個學期的教學,使我由一個不成熟的教師逐漸過渡到慢慢成熟的發展,雖然還存在許多的不足,但在以後的學習中逐漸進步,逐漸早日加入優秀教師的行列。

觀舞記反思總結 篇9

《一面》是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描寫魯迅的第三篇文章。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寫了作者——一位青年工人對魯迅的深情回憶,飽含著作者對魯迅的崇敬、愛戴之情。文章敘事具體,文筆細緻,尤其是對魯迅外貌、神態上的特點反覆描摹,映襯出魯迅憂國憂民的民族氣節和為國為民的廣袤情懷,表現出作者對魯迅的深刻印象和無限追思。

在教學中,我引領學生學習本課時,目標定位在體會魯迅先生高尚品質的同時,學習作者對人物的描寫方法。學習伊始,先由學生參照連結語中的提示充分地默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由於學生基礎參差不齊,交流時基礎不好的孩子不善於歸納,不善言辭,老師沒有著急,又叫一名學習好的學生起來彙報,這名學生能從文字中提取資訊,並有效回答,使教學流暢進行。接著教師又讓學生再次默讀課文,邊讀邊畫出在作者眼裡魯迅是個怎樣的人,並進行批註。

當學生思維深入、思考成熟時,教師讓學生交流,學生能找出三處重點描寫魯迅先生外貌的句子,體會他的“瘦”,感悟魯迅置健康與不顧,把整個生命獻給革命事業的崇高品質和頑強意志;能通過神態、動作的描寫體會出魯迅先生對進步青年的關心。但文中一些感情色彩強烈的句子、詞語學生找得不太好,學習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他們無法領悟文字裡所蘊涵的那種凝重的感情。但我想文字的理解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能領悟的東西,不能強求孩子們也理解,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理解的。

課前設計時,教師想注重朗讀,讀悟結合,但由於學生彙報耽誤時間較多,朗讀訓練進行的較少。但不管怎樣,本節課學生在文章內容、表達方法、以及精神、情感等領域還是有收穫的。課下我認真進行了反思,課堂中的失誤主要是學生預習不到位,教師調控不靈活,教師平時對文字自我解讀較多,而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較少,使學生對知識不能內化,當學生“運用方法自己讀懂文章”時,就高耗低效。

觀舞記反思總結 篇10

雖然,這節課有設計合理之處,但綜觀整個教學過程,還是有很多考慮不周全和組織不完善的地方,值得認真地反思。

首先,應該在創設課堂氛圍上做得更細緻一些。在學生朗讀課文的時候,應當配以恰到好處的音樂,在學生寫作祝福簡訊時也應當如此,這樣,更有助於學生的情感體驗。

其次,應儘可能地調動大多數學生參與。在描繪圖畫的口語交際練習中,由於時間關係只請了兩位同學,讓學生們留下了遺憾。在討論發言時,也存在這樣的情況。

再有就是課堂上及時的點評還有待加強。在學生朗讀自己所寫的祝福簡訊後,除了帶領其他學生鼓掌之外,一般就只說了“真好”、“很好”等簡單的話,很少去針對那些好的句子和詞語加以及時的品析,這還需要我在以後的課堂上多多改進,在學習中多多積累。

總之,這堂課對我自身來說是一種鍛鍊,也是對課堂教學的一種檢驗。希望在不斷地深入思考、反思自我的基礎上,自己的實踐經驗會越來越豐富,有效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做好教書育人工作。

觀舞記反思總結 篇11

在這次的同課同構中,我們六年級三位語文教師講的是《和田的維吾爾》。本單元圍繞“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這一主題,向我們展示不同地方的民風民俗。如:老北京熱鬧的春節、古樸的藏戲以及別具一格的民居等,《和田的維吾爾》就向我們展示了和田的維吾爾人熱愛生活、豁達樂觀的精神。

為了達到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我設立的教學目標是:第一、會讀會寫本課的詞語。第二、要求學生能通過品味富有表現力的字、詞感受維吾爾鄉村的風情,理解和田維吾爾的特點及作者表的的方法。為此,在講這篇課文之前,我們首先讓學生作了預習,重點是讀讀課文,然後談談在預習中的收穫,從而對和田維吾爾風情有個初步的瞭解。

為了檢測學生對字詞掌握情況,我們從讀音、字義等方面進行,結果忽視了略讀課僅僅只有一節課的時間,因而在學習詞語這一環節,我錯誤的估計了,本不應該用太長的時間,以至於後來的課文分析沒有在預計的時間內完成,亂了手腳。從這節課看來,任何一個細小的環節都應在備課時做好充分的準備。也讓我知道了,無論平時教學還是比賽,都不要打無準備之仗。

觀舞記反思總結 篇12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是一首詩歌,寫出了殘疾人盲婆婆受到關愛時的幸福神情,同時,一個活潑可愛,非常有愛心的少年兒童形象也躍然紙上。通過這首古詩的學習讓孩子們學會去關愛別人,尤其是殘疾人更需要我們的關愛,願這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在孩子們身上也能發揚光大。,但與學生實際生活經驗的直接聯絡不夠普遍。因此,有必要抓住“盲”字,充分引發學生想象,為理解詩歌內容,走進詩歌所創設的情境作鋪墊。

我藉助角色換位的方式幫助學生獲得真切而深刻的體驗,即藉助角色扮演,使學生轉換到他人的位置,去體驗不同的情緒反應,並以某種角色直接進入情感共鳴狀態。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學生有了真實的生活體驗,這源頭活水才能水到渠來。在課堂上,學生真因為體驗了盲人的生活,雖然只是生活的一隅,但是也足能給他們的心靈帶來一點震撼,也足以讓他們體會到了作為一個盲人生活有多麼的不便,是多麼的需要幫助。“生:需要拐杖;生:需要幫助;生:需要眼睛;生:需要領路人。”雖然孩子們只是短短數語,但說出了他們的真實感受。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從中可見他們的感受之深,體驗也切。

觀舞記反思總結 篇13

生動的評價語。課堂是學生和教師、文字對話的過程。教師富有趣味性的生動的評價語能給課堂增色不少。以往我總能給予那些朗讀動人或回答問題準確、精彩的學生以肯定、生動的評價,但對那些朗讀不到位的學生卻不知如何應對了,又不能太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只能說“哪個小朋友想跟他比比”。其實這樣對於他的朗讀指導沒有落到實處,這次教學中針對我的這個不足點,同事們告訴我,貼合孩子心理的評語既能給孩子指出不足之處,也很有趣味,讓孩子能立馬能領悟到自己讀的不夠好的地方。比如“天安門前面是寬闊的廣場,廣場中間矗立著人民英雄紀念碑。

”如果孩子讀得太快,我這樣評價道:“呀,這廣場有點小啊,這紀念碑也有點矮,誰能把它讀得又高又大?”比如“道路兩旁綠樹成陰,鮮花盛開。”孩子讀得太快了,我又可以這樣評價“這麼美的景色一晃眼就過去了,你能慢慢地讀,讓我們慢慢地欣賞嗎?”這樣形象生動的朗讀指導和評價對孩子朗讀的進步很有幫助。

觀舞記反思總結 篇14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詢問或表達自己的喜好。教學設計的中心目的就是讓學生一步步將已知的知識和新授的語言資訊有機結合,提高語言的交際能力和整合能力。

我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通過創設情景,示範教學內容,啟發學生的思維,組織學生實踐,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成 功地扮演了多個角色。首先,我是一個示範者,為學生展示語言結構、意義和語言運用的情景;同時我又是一個啟發者,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想象;其次,我還 是一個情景的設計者和學習的指導者,他通過相簿、郵冊等實物展現生動、逼真的交際情景,幫助和引導學生在語境中理解語言的結構和意義;此外,他更是一名課 堂活動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激勵者和促進者,他通過照相機、身體語言設計情景,組織學生開展遊戲和兩人小組活動,給學生提供模仿、體驗、實踐和創造性運用 語言的機會,並在活動中適時地鼓勵和表揚學生,保護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學有所獲。

觀舞記反思總結 篇15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八組第33課,本教材以愛科學為專題編排的。《活化石》一課介紹了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三種倖存的珍稀生物,兼有知識性與趣味性,可以說是學生喜聞樂見的閱讀材料。在研讀教材的時候發現,這篇文章的結構比較相似,比較適合開展合作學習,所以我在教學設計時主要以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來引導學生感悟文字。

一、小組合作,演讀課文。

由於學生認真學習課文,和文字進行了很好地對話,所以,學生的智慧得到昇華,語言表達能力得到訓練。比如郭俊含同學說:嗨,大家好!我中華鱘,也是一種古生物。我有一億多年的歷史。我生活在江河裡,身上披著大片的硬鱗。我的眼睛有核桃那麼大,而且亮晶晶的。我有一張又大又尖又長的嘴。你們說:我的樣子奇怪嗎?如果大家喜歡我,可要好好保護我喲!

因為要在小組內進行交流,使那些平常不愛說話的孩子也能與同學交流,既訓練他們的膽子,又訓練了他們的表達能力。

二、抓住比喻句進行教學。“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這個句子除了讓學生在讀在知道講述了銀杏樹的葉子很像扇子這一特點外,我還抓出了兩個語文知識點。第一個,這是一個比喻句,我讓學生模仿句子,進行打比方句子的訓練。第二個知識點是,在這個句子中,有兩個重疊量詞,分別是“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這是這篇課文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在這裡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處理。讓學生讀讀上面兩個詞語,讓學生髮現有什麼物點,學生很快就找出來了。“片”和“把”字重疊了。我讓學生對比“一片葉子”和“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麼不同。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葉子”只有一片葉,“一片片葉子”就是有很多葉子。“一把扇子”就是隻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