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反思總結(通用15篇)

落花生反思總結 篇1

《落花生》一篇敘事散文,全文圍繞“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來寫,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小時候的一次家庭活動和所受到的教育。課文著重講了一家人過花生收穫節的情況,通過談論花生的好處,借物喻人,揭示了我們要學習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說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表達了作者不為名利,只求有益於社會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在教學中,我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落花生反思總結(通用15篇)

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明確課文圍繞"落花生"講了“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這幾部分內容後,提出一個問題:這幾個部分內容中你最喜歡讀哪個部分,為什麼?讓學生自選內容,學習體會,學生興趣盎然,精彩紛呈。並在無拘無束的自學中個性得到了發展,而通過學生的發言,我知道多數學生喜歡讀“議花生”這一部分,而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的重點、難點之所在。這樣,我就從學生的興趣需要中找到了教學的突破口,從而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果。

落花生反思總結 篇2

高年級的字詞教學與低年級的字詞教學有所不同,低年級以字詞教學為重點,而高年級則側重於文章內容的理解,表達方法的運用.但是,我覺得高年級字詞教學同樣不可忽視,畢竟國小階段識字寫字是一大重點,是基礎.不能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在課外學習.

對於生字的學習,我認為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應該多元化,採取眾家之長.本來一切事物都是多元的,那麼學習漢字當然也不例外.沒有哪一種方法是萬能的,具體情況要具體對待.高年級學生更應如此,他們已經具備了一些自己識字的能力,而且大量的閱讀已經讓他們的識字量遠遠超出了課本,所以對於課文中的生字一定要靈活處理.切莫教條,打擊了他們識字的興趣.

書寫也應作為課堂的一個小環節,儘管時間可以短,但卻不能沒有.另外,老師的板書也要時刻注意,每一筆,每一畫都是示範,不要認為到高年級了,沒有必要再一板一眼了,別忘了,孩子就是孩子,他們善於模仿的天性還在,我們應該成為他們最好的典範。

落花生反思總結 篇3

在教學《落花生》一文時,我按照教參制定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學習落花生的品質,做人就要像落花生一樣,務實有用。然而學生並不買我的帳,一個平時很有主見的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不同意您的說法,做落花生這樣的人一點都不好,您平時不也常告訴我們要善於表現自己嗎,這樣才能爭取到更多的機會啊?”此時課堂中出現了不少竊竊私語的聲音,很多同學都贊成這位學生的見解。我想既然學生有了自己的獨特感悟,作為教師就應該尊重他們的理解,這也是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一種的引導。

對於現在的社會,是不是一定要做“落花生”呢?其實這個問題我在備課時也有思考過,因此也有了自己的一點預設。於是我把問題拋向學生:你願意做“落花生”這樣的人還是“石榴、蘋果”這樣的人呢?就這一問題我們展開一場小小的辯論吧!我原以為這樣的一場辯論賽肯定是旗鼓相當的,然而令我吃驚的是絕大多數的學生都願意做“蘋果、石榴”這樣的人,只有極少數的人願意做“落花生”,這樣的場面卻是我始料不及的。但是這也更證明了現在的學生個性鮮明,敢於表達,這也是讓我深感欣慰的。於是我讓這些“蘋果、石榴”們暢所欲言,闡述他們各自的想法,而我則加入到“落花生”隊,用實際行為支援他們的選擇。這時的學生不再小心翼翼,他們得到了老師的支援,拋開所有的顧慮,大膽地闡述自己的觀點與理由。

課堂上精彩的話語層出不窮,思維的火花不斷跳躍其間,我被學生的精彩辯論所折服,沒想到五年級的學生居然對社會、對生活會有這麼深入的體會與感悟。

在學生激烈爭論之後我適時點撥:“大家說的都有道理,我們的社會需要像‘落花生’這樣的腳踏實地、勤勤懇懇的人,更需要像‘蘋果、石榴’這樣不斷創新、敢於挑戰、勇於展現自己的人。同學們到底願意做哪種人,等將來你們長大了自己來決定吧!”同學們見自己的意見得到了老師的認同,臉上都洋溢著滿足的笑容。

落花生反思總結 篇4

本文為略讀課文,語言清新優美,字裡行間直接或間接流露著作者對家鄉無限的懷念和熱愛。

第一,課前,我和同學們一起背誦白居易《憶江南》的句子: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教學時根據教材特點,我自己傾情融入到了課文所描述的綿綿的思鄉情境中,所以語言飽含深情,對作者的描寫充盈著讚美與愛戀,使整個課堂洋溢著濃濃的“愛鄉”的氣息,讓學生也產生了閱讀的強烈慾望,進而入情入境地去閱讀課文,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第二,略讀課文重在讓學生自讀自悟,老師要大膽放手,確實給出足夠的時間,保證每個學生都能真正從容地讀上幾遍課文,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

第三,在全班交流環節,應營造寬鬆愉悅的交流氛圍,激勵學生樂於暢談自己的讀書所得,老師則要認真傾聽,及時捕捉“鮮活資訊”,或點撥指導、或引發討論、或歸納學法,甚至即時進行教學“二度設計”。特別要提醒的是,如果在交流的伊始,學生就談到結束句:“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老師應暫緩展開引導,待到交流尾聲,再讓學生體會其含義也就水到渠成了。

落花生反思總結 篇5

教學是“雙邊活動”,它是師生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感召,智慧與智慧的碰撞。忽視了與學生的交流、再動情的演說,也只能是教師授業技巧的表演。學習了新課程的理念我體會到,教學不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在教學中,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作為“共同體”的組成部分,師生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師生間的交往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的對話。在交往互動中,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實現教學相長。

反思本節課,讓學生關注文字語言,關注課文的細節描寫,關注文字中情節的獨特構思,學生自然立足文字,文思如泉湧。藉助文字語言,發展孩子們的語言,給他們提供一個表達感受,運用語言的平臺。這樣的課,“語文味兒”就厚重了一些。

但事情往往是這樣的:當一種傾向出現的時候,往往會掩蓋另一種傾向。枉過正。這樣的語文訓練與這樣的人文感悟似乎成了兩大“幫派”,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平分天下”,平分了我們的語文課堂。這樣的語文訓練似乎也少了一些東西,教師只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表達的機會,一味地讓他們去表達,學生沒能從文字語言中汲取營養,來豐富自己的表達。一句話,吸收內化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好。

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文字,運用文字?如何讓語文的“工具性”落實得更實一些?如何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得更加自然、和諧呢?這是值得我們每個語文老師深思的。

落花生反思總結 篇6

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這時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默默感受,特別是母親的那句話以及作者懷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這兩段的學習,我學著姚老師的樣子,一開始就拎出來,在精讀課文前先讓學生朗讀,在學完課文的基礎上,再次將這兩段話提出來,學生此時的體會已深刻,不用多講,他們就體會到了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情。

簡單地讀,讀出喜愛,讀出快樂,讀出真情,我想這是我今天這兩節課最大的收穫。不過還是有遺憾的,就是課文學完後,我也和姚老師一樣,佈置了一個作業,讓學生也寫寫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事後我在想,學生現在才四年級,他們能寫得出來嗎?如果要他們寫,我又該如何指導他們寫呢?如果也照作者這樣用散文的格式寫,肯定是不行的,我想還是用一般的記事方式教他們寫吧,畢竟他們才剛剛升入四年級。

落花生反思總結 篇7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因此重點是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自主感悟,而字詞的訓練退居其次。儘管如此,我仍然對一些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的重點字詞和句式進行了訓練,在本課教學中,我首先以分角色朗讀課文來創設情境,將學生引入找駱駝的現場,充分融入文字,激發起學生對本課學習的興趣。

並通過恰當的“導”、“引”較好地啟發學生,使學生合作、自主、探究學習,在寬鬆、愉悅的氛圍中達成學習目標。通過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充分注重朗讀的外化要求與內化要求,引導學生品味語言,不斷揣摩,學生從中感悟,培養語言感知能力。

同時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整節課的設計充分尊重了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取代統一的答案,讓學生自己的感性體驗代替整體劃一的理解和指導。

閱讀是讀者個性化的行為,閱讀的過程是富有創造性的過程。閱讀教學是為了引導和幫助學生閱讀,老師對課文的解讀,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與理解。同樣閱讀一個句子、一段課文,學生和教師的感受很可能迥然有別。教師一眼帶過的詞語,在學生眼裡或許很難記住;教師不厭其煩地分析的句子,學生也可能“不屑一顧”,不以為然。這一課就是要讓學生讀,分角色讀、小組讀、全班讀。在讀中就會體會課文中所用的語氣詞,體會老人的仔細觀察和認真思考。

落花生反思總結 篇8

本節課 做得不夠好的有以下幾點:

1、課堂節奏把握不是太好。在識字方面上花費了較多的時間。

2、應該在課堂中注重“以讀為本”,充分利用課堂的時間,本節課在學習過程中,欠缺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學習完課文,應該回讀課文,讓學生對這篇課文有一個整體感知和完整的印象。朗讀的形式比較單一,分角色朗讀指導不到位。

3、本節課未達到高效課堂的效果。

通過這次教學實踐,我覺得自己還要多學習一些教學理論,並在自己的教學中去實踐、體驗,不斷提升課堂教學機智,讓自己在以後的教學中能及時的抓住課堂生成的精彩的教學瞬間,增強駕馭課堂的能力,來更好的勝任語文教學工作

落花生反思總結 篇9

《熱愛生命》曾經轟動歐美,並得到了列寧的稱讚。作品中表現出的強烈的大自然氣息,勇敢和冒險的浪漫精神,人“要活下去”的堅強意志深深地吸引著我,使人讀來激動不已。

這篇小說中,傑克倫敦以巨大的藝術力量平靜地敘述了一個驚心動魄的生命與死亡抗爭的故事,表現了對生命的酷愛如何幫一個人戰勝了死亡;儘管病餓交加,筋疲力盡,仍然在徒手搏鬥中咬死了病狼並喝了狼的血,從而獲得了生存,使人性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這個悲壯的故事,生動地展示了人性的偉大和堅強。充分展現出人性深處的閃光點,生動逼真地描寫出了生命的堅韌與頑強,奏響了一曲頑強的生命讚歌,可謂撼人心魄。

落花生反思總結 篇10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八組第33課,本教材以愛科學為專題編排的。《活化石》一課介紹了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三種倖存的珍稀生物,兼有知識性與趣味性,可以說是學生喜聞樂見的閱讀材料。在研讀教材的時候發現,這篇文章的結構比較相似,比較適合開展合作學習,所以我在教學設計時主要以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來引導學生感悟文字。

一、小組合作,演讀課文。

由於學生認真學習課文,和文字進行了很好地對話,所以,學生的智慧得到昇華,語言表達能力得到訓練。比如郭俊含同學說:嗨,大家好!我中華鱘,也是一種古生物。我有一億多年的歷史。我生活在江河裡,身上披著大片的硬鱗。我的眼睛有核桃那麼大,而且亮晶晶的。我有一張又大又尖又長的嘴。你們說:我的樣子奇怪嗎?如果大家喜歡我,可要好好保護我喲!

因為要在小組內進行交流,使那些平常不愛說話的孩子也能與同學交流,既訓練他們的膽子,又訓練了他們的表達能力。

二、抓住比喻句進行教學。“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這個句子除了讓學生在讀在知道講述了銀杏樹的葉子很像扇子這一特點外,我還抓出了兩個語文知識點。第一個,這是一個比喻句,我讓學生模仿句子,進行打比方句子的訓練。第二個知識點是,在這個句子中,有兩個重疊量詞,分別是“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這是這篇課文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在這裡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處理。讓學生讀讀上面兩個詞語,讓學生髮現有什麼物點,學生很快就找出來了。“片”和“把”字重疊了。我讓學生對比“一片葉子”和“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麼不同。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葉子”只有一片葉,“一片片葉子”就是有很多葉子。“一把扇子”就是隻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

落花生反思總結 篇11

俗話說:“編簍編筐,重在收口,描龍畫風,貴在點睛。”課堂結尾是老師盡情發揮才智、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大舞臺。課尾作品展示環節,我嘗試了一種新的結尾模式:課本劇表演的形式,讓人耳目一新,讓學生扮演稻草人、稻穗、棉桃、麻雀…等角色,表演過程中,允許學生根據故事情節自由發揮,這樣有利於學生獲得真切的感受,學生即興表演的很投入很快樂,讓人“言有盡而意無窮,餘言盡在不言中”。“結尾無定法,妙在巧用中”,我相信,只要勤于思索,巧於構思,敢於創新,展開想象,放飛激情,就能夠演繹出“五彩繽紛、光芒四射”的精彩課堂結尾。

老師只有“善教”,學生才會“樂學”,師生才能“共同成長”,這是我們高坪國小的校訓,也是我在這節課上的目標,讓每個學生都能快樂而自信地投入到鄉土美術活動之中,充分體會家鄉的自然美與人文美,從而積極地參與鄉土美術的資源開發與繼承。

落花生反思總結 篇12

起初,作者把珍珠鳥掛在“異常茂盛”的“生著長長垂蔓的法國吊蘭”中間,為它營造了“深幽的叢林一樣安全”的環境,鳥兒才傳出“笛兒”般的叫聲。接著,小鳥出生了,愛鳥的作者該是多麼好奇啊!可作者卻“決不掀開葉片往裡看”,連“添食加水”時也“不睜大眼睛”驚動它們。於是,鳥兒漸漸把“小腦袋從葉間探出來”。作者所做的這一切,是對鳥兒的愛,體現在對鳥兒生活習性的充分尊重。

小鳥在“屋裡飛來飛去”,“落在櫃頂上”、“書架上”、“畫框上”、“啄大文豪的名字”、“撞燈繩”,可作者卻“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飛。這裡體現了作者的包容,是愛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即對鳥兒的充分理解和寬容。

鳥兒膽子越來越大,它“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啄‘我’顫動的筆尖”,而“我”卻“不動聲色”,“默默享受這小傢伙親近的情意”,以至於“我”“撫一撫它細膩的絨毛,它也不怕”。這時,鳥兒接近“我”,“我”接近鳥兒,這濃濃的愛意,是一種勾通,是零距離的接觸,是一種互為欣賞。

落花生反思總結 篇13

我講科學抒情詩《化石吟》一文,較好地採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首先我用歌曲《一個美麗的傳說》創設情境,然後由此匯入。“石頭怎麼會說話,他怎麼說,說什麼?”這樣匯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產生探究這首詩的慾望。同時,利用化石圖片同樣起到了激發學生求知慾的目的。讓學生帶著激動、興奮、急切的心情去探究課文。

我覺得詩歌教學,採用範讀法效果較好。當我以自己最高的水平聲情並茂誦讀完全文後,教室裡響起了掌聲。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詩歌韻律的教學,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朗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讓學生在抑揚頓挫地誦讀中,帶著思維想象“逝去萬載的世界”是怎樣的世界,這樣既可以訓練學生學會誦讀,學會思維。又同時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及促進其對知識的掌握。

這樣,就激活了學生的求異思維,讓學生暢所欲言,明確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思想。同時,也讓學生認識到了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重要,讓學生學會保護自己身邊的環境,真正學會做生活的主人!

落花生反思總結 篇14

《失物招領》這篇課文語言淺顯易懂,且貼近生活實際,學生易於接受。

課堂上在出示課題之後,我就問學生:“讀了這個題目有什麼想問的嗎?”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開了: 這些失物的主人是誰?它們是怎樣被主人認領的?主人又是怎樣處理他們的呢?這些都成為了孩子們質題的內容。於是,我讓孩子自己帶著提出的問題,在讀中自主發現、自主感悟、交流討論。從而提高孩子的問題意識和合作精神。

接下來在引導孩子感受植物園的美麗時,讓學生用“很——很——”說短語,說句子,讓學生在運用中感悟偏正式形容詞短語重疊後的表達效果——既表示強調,又增強了生動性。在理解“失物”在課文中的意義時,把詞語和標點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理解詞義的同時順帶領悟引號的一種用法。“會心”一詞不僅放在句中,而且引導學生聯絡語言環境去理解,這樣顯得更為親切自然。

以讀為本為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課文中如“植物園很大很大,花草樹木很多很多”、“他們三個一群,五個一夥”、“四十雙眼睛睜得大大的,四十雙小手在各自的口袋裡摸著,不一會兒,四十張小嘴一齊喊:‘唐老師,我沒丟東西!’”等都是很好的語言文字訓練材料,讓學生從中讀出韻味、悟出方法、模仿說話、學著寫話,從而讓讀為理解感悟、學以致用服務。讓孩子們更全面、實在地面對“語文”。

落花生反思總結 篇15

語文課堂教學是師生依託文字,不斷交往的過程。文字,作為師生共同研究的物件,作為交往的載體,對課堂交往能否很好地進行,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如何從文字中找到很好的交往切入點,便成了不得不研究的問題。文字的深度、高度、廣度,亦即文字的豐富內涵,往往蘊涵在空白之中。對於空白美,明代哲學家王船山曾言:“唯此搖搖之中,有一切真情在內,可興可觀,可群可怨”。

因為是空白,便有多種填充的可能,不同的生活經驗便會填充出不同的世界;因為是空白,面對空白,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感受體驗;因為是空白,學生的個性體驗有了呈現、發展的空間和領地。因為是空白,課堂教學便極易流動不居,不會一潭死水,各種情感體驗在一起碰撞交流,極易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感悟。空白蘊涵於文字之中,空白的呈現,離不開學生的親身參與,老師的適時引導。“空白”,為文字、學生、教師提供了融會貫通的平臺。

語文課堂的交往活動,在某種程度上,便是師生依託文字,結合自身體驗,不斷尋求空白、填充空白、創造空白,併為學生留下空白。抓住了空白,也就找到了促進課堂交往持續進行的交往點,就看怎樣去發掘。每篇課文,都有著很多的空白點,下面以新課程實驗教材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五冊《風箏》一課教學為例,談談課堂交往活動中空白點的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