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花鐘教學反思案例(通用12篇)

語文花鐘教學反思案例 篇1

《花鐘》通過牽牛花、午時花、夜來香分別提醒小白兔起床、吃午飯、睡覺,告訴了我們不同的花有不同的開花時間。課文抓住了每一種花說話時的神態、語言,形象地寫出了每一種花的特點,讓讀者眼前彷彿出現了這些可愛的花,從而激發了讀者進一步瞭解植物的興趣。

語文花鐘教學反思案例(通用12篇)

在本課的識字教學中,學生在識記漢字方面已熟練地掌握了一些識字方法,如:藉助拼音、聯絡生活實際、找姐妹字、編順口溜等,這些好方法能幫助學生積累漢字,提高識字效率。在閱讀方面,學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與熱情,在老師的精心指導下已能做到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不唱讀、不頓讀,從中體驗到了閱讀所帶來的快樂。

語文花鐘教學反思案例 篇2

《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同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製作了有趣的花鐘。根據教材內容,我對教學目標有了這樣的“定位”——通過該課的學習,學生要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爭奇鬥豔、芬芳迷人、豔麗、甦醒、嬌嫩”等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讀懂課文內容,激發學生觀察興趣,初步培養學生留心周圍事物,認真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其中,難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習用不同的說法表達同樣的意思”。

因此我按照 “歸納現象—揭示原因—實際運用”的思路,說明不同的花會在不同的時間開放,並例舉了牽牛花等九種 花不同的開花時間來說明這個發現。接著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兩個原因,最後擴充套件開去,談到植物學家修建“花鐘”,其做法很奇妙。

閱讀教學以“讀”為本,本課思路清晰,語言很美,課堂上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理解課文內容,從讀中感悟詞句的優美,課堂上我力求讓學生自由、充分地讀,如自由讀、同桌互讀、指名讀、默讀、引讀、齊讀、配樂讀、做動作體會讀等,再通過欣賞鮮花的多媒體課件,創設生動直觀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麗,朵朵鮮花爭奇鬥豔,激發學生對花的喜愛,培養他們的語感,加強情感和美的薰陶。

本課的不足之處有很多,每次提出的問題有一定難度之時,學生們就睜大眼睛看著我,其時我心裡也急呀,於是乎急著想給學生一些啟發,急著想看到學生舉手,話不知不覺就多了起來,於是乎學生思考的時間相對來說少了許多,他們只是圍著我的思路在轉,思維空間也少了許多,所以得到的答案也就單一了許多,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遺憾,還有是第四個環節,引導學生建花鐘,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沒有前三個環節高,回答問題的質量也不高,學習的熱情與前三個環節形成較大落差。究其原因是國小生生活閱歷淺,對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瞭解甚少。假使我在課前讓學生上網查資料,瞭解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再在第二環節感知花鐘上的花後,進行拓展:“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花開放的時間呢?”為第四個環節建花鐘作個鋪墊,我想在教學第四個環節時,不致於留下遺憾。這個遺憾使我吸取了一個教訓:必須瞭解兒童特點,重視課前預習。

語文花鐘教學反思案例 篇3

《花鐘》是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按照“歸納現象---揭示原因---實際運用”的思路,說明不同的花會在不同時間開放及其原因。由於校舍改建,現在的教室沒有多媒體裝置,課堂上無法給學生展示鮮花的圖片以及關於鮮花開放時間不同的資料。在教學《花鐘》前,我有意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去搜集有關花鐘和各種花的資訊資料,幫助他們理解課文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我打破了順序式的教學模式,從最有趣的段落學起,並對文中的內容進行了取捨,突出了重點段——第一自然段的教學。

首先,我從課文的最後一部分學習入手,提出問題:課文中介紹的花鐘是什麼樣的?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很快就會想這些製成花鐘的花是什麼花呢?我相機提問“組成花鐘的花有哪些呢?你知道嗎?”學生踴躍舉手,接下來順理成章的就來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中描寫花開了的語言特別生動,同樣是寫“花開了”,課文裡卻用了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方式:例如: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綻開了笑臉,從夢中醒來,欣然怒放,在暮色中甦醒,舒展開自己的花瓣等,用詞十分優美。因此,在課堂教學時,我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去感受詞語的優美,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去想象花兒開放時美麗的情景, 讓學生比較、理解、感受多樣的句子表達方式,並順勢指導學生在寫作中學習這種寫法,用形象的語言把事物描寫具體。

最後學習第二自然段,瞭解花開時間不同的原因,並擴充套件想象其他花開的原因。鼓勵學生課下查閱不同鮮花不同時間開放的資料,並模仿植物學家也做一面花鐘。

這節課學生的學習熱情較高,表現出了強烈的求知慾。這說明這課比較成功。但是也有很多不足,本來我設計了第一自然段學習完成後,模仿作者描寫鮮花開放的寫法進行小練筆,由於急於趕課,只是簡單地說了一下,沒有落實到位。

語文花鐘教學反思案例 篇4

一是利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課伊始,我先讓學生欣賞美麗的鮮花,感受鮮花的美麗。再讓學生進行猜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致,初步瞭解“花鐘”不同於一般的時鐘。另外,我設計了鐘面,讓學生根據花開放的不同時間把這些花填入鐘面並根據學生的閱讀期待,從最有趣的鮮花學起,打破了順序式的教學模式。

二是突出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因此,我在進行《花鐘》第一自然段的教學時,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比較、理解、感受多樣的句子表達方式,更是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尤其讓學生學習運用形象、生動、具體的描寫方法,讓讀與寫有機結合起來。在理解、朗讀、感悟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獨特感受,教師只是在閱讀實踐中,讓學生自我建構,學會閱讀。

不足之處:

一、在學習中,對學生的語文素養、語言表達等方面的培養還不夠到位。在以後的教學中會注重這方面的問題,讓學生具有更大的學習空間,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二、由於急著趕進度,所以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還不夠到位,本班學生的朗讀水平較低,以後要多加強本方面的指導。

三、由於本課容量較大,導致教學內容不能完成,學生的小練筆來不及,所以沒有做到讀寫結合。

語文花鐘教學反思案例 篇5

《花鐘》是三年級語文第13課的內容,我教學的是第一課時,結合“先學後教 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我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花鐘教學反思。課後有以下兩點反思:

一、對長句的指導閱讀

在識字的教學環節過後,教師注意對三個難讀的長句,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從現場學生的表現來看,長句的朗讀對他們而言是存在朗讀難度的。而我認為從三年級開始注意對學生的朗讀能力進行培養,從長句的朗讀到以後段的朗讀再到全文的朗讀,這應該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個教學理念能為學生以後的朗讀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讓學生選擇“喜歡的”,形成個人獨特的學習體驗

課文中描寫了九種不同的花在不同時間開放。我把花開的樣子變成一首“小詩”,讓學生選擇其中自己所喜歡的課文中對花開描寫的說法進行自己的“解讀”,學生因為“比喻生動”“擬人形象”“描繪簡潔”等的角度完成自己的喜歡的闡述。教師不必費勁進行對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解釋,學生自己就已經可以領悟,即可達到教學的效果,不會有教師牽著學生走的感覺。我想在其中學生也形成了個人獨特的學習體驗。

語文花鐘教學反思案例 篇6

在本次教學中,通過收集關於秋天的詞語、句子、詩,欣賞畫面,品讀詞句,背誦積累,實踐體驗等方法使學生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的語言美,從而產生對秋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有一些體會:

一、 欣賞秋色,育情導學,給孩子一個充滿秋意的課堂。

1.教師引述:老師這兒有幾幅圖畫,同學們想欣賞一下嗎? (《語文園地二》習作要求:畫一幅秋天的圖畫,並把它按一定順序寫下來)

2.教師一一出示有關秋天景色的幾幅圖畫,選一幅圖畫讓學生按一定的順序,用平時積累的詞語來說一說,然後生生評價。

3.同桌相互介紹自己的畫,師生評價。

因為是學生自己作品,這本身就拉近了學生與文字的距離,再播放舒緩的音樂,學生直接感受秋的情境。我從喚起學生已有生活感受,激起學生情感需要入手,讓學生容易走近文字,願意走近文字,接受美的感染,為整節課鋪設一個“美”的基調。學生結合平時積累的語言,說一說有關秋的詞語和古詩。

二、走進教材,超越教材,語文的外延等於生活的外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新課改反覆強調:“教師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高明的教師,在於能通過教材上例子,巧妙地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絡,讓學生到廣闊的生活中去學習。在生活中,學生無時無地不在運用語文,學習語文。將課堂與生活相聯絡,用聯絡的觀念來處理教學,教學必然由單元走向多元,由封閉走向開放,由淺薄走向厚重。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開放性、選擇性、適應性的特點,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帶著自己的文化積澱,去分析、理解和把握教材。根據學生經驗,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樹立大語文觀、大課堂觀和新教材觀,把語文教學置身於社會生活的大背景中,不要隔斷語文教學的生活地聯絡,讓語文迴歸生活,讓語文教材成為心中的活教材,這就是我對落實《語文課程標準》,正確處理教材,開發利用語文課程資源的思考。 

三、關注語言積累,為學生搭建展示的平臺。

《語文標準》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強調了“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在總目標中又要求在閱讀 方面注意“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語文的學習是很難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的積累的過程,只有積累才能薄發。沒有積累,就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也談不上有真正的聽說讀寫能力,當然學不好語文。課標要求“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積累自己喜歡的詞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子,以及在生活中和課外閱讀中獲得的語言材料”。積累語言材料,其實是感性的語言模組的整體儲存,這些材料儲存於大腦,將成為學生的終身營養,它們一旦被啟用,就會產生綜合效力,極有利於語文素養的提高。

在匯入新課時,我首先出示了幾句描寫四季的詩句讓學生猜,再聽一首秋天的歌來引入新課,配上舒緩音樂,問:“能說一說你積累有關秋天的詞句或詩嗎?”“你能用學過的或自己背過的描寫秋天的詩來抒發自己的感受嗎?”學生結合平時積累的語言,說一說有關秋的詞語和古詩。即檢查了學生平時積累情況,又將積累與課堂聯絡起來,融會貫通,也激發了學生積累語言的興趣,為學生搭建展示的平臺。

四、錦上添花與畫蛇添足,預設與生成。

在匯入新課這一環節,我在舒緩的音樂聲中,一一出示秋天的圖畫,學生欣賞作品的同時也走進了文字描述的情景中,學生興致濃厚,效果超出了想像。

課堂需要反思。在遺憾中反思。在遺憾和反思中,帶著新的收穫,讓我們再次走進課堂。

語文花鐘教學反思案例 篇7

《彩色的翅膀》,一個很美的課題。課文講述了一群可愛的士兵在祖國的寶島上克服重重困難,愛上海島,建設海島的故事。這是一個很感人的故事,讓人不能不為士兵們的淳樸、純淨所感染。

這課的教學目標是:第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文章的字裡行間瞭解海島惡劣的自然環境和邊防戰士艱苦的生活條件。第二,細讀課文,從戰士們的言談、行動中,體會邊防戰士對祖國海島的真心熱愛之情。

課文讀起來妙趣橫生,那些可愛的戰士們的一頻一笑,一舉一動都顯得那麼質樸可愛。為了一個西瓜,全島的戰士都傾注了心血和汗水,西瓜成熟了,那場別開生面的嘗瓜會讓人熱淚盈眶。“戰士們笑著,用兩個指頭捏起一小片來,細細地端詳著,輕輕地聞著,慢慢地咬著,不住發出嘖嘖的讚歎聲。好象有一股甘泉,流進了每個戰士的心田。”這兩句話讓我百讀不厭。每當讀到這兩句話,我的眼前就會浮現出戰士們一張張憨厚燦爛的笑臉。他們的要求很簡單,他們的笑容很真誠,他們的幸福很真實。我總在想,人是不是在物質匱乏的地方反而會更純淨呢?

當然,戰士們對西瓜的特別感情其實是對祖國寶島的熱愛,他們是為了讓祖國海島能美麗富饒起來,這也就是對祖國的真摯的熱愛。上好這堂課,也就要帶著孩子們走進戰士們的內心境界,去體會他們美好的心靈。

最終我決定還是從孩子們的喜好出發進行這課的教學。

首先,讓孩子們分組自學課文,讀讀畫畫,批批註注。交流的時候,我同樣從引導孩子們從他們最喜歡的片段的入手。沒想到,孩子們最喜歡的片段也是戰士們的嘗瓜會。順理成章,我帶著孩子們細細品讀了嘗瓜會的幾個句子,並讓孩子們學著戰士們的樣子“嚐嚐”西瓜。除了帶著孩子們聲情並茂地朗讀外,我還讓孩子們展開想象,戰士們品嚐著西瓜,想到了什麼呢?並讓孩子們動手寫一寫。孩子們的聯想很豐富,很自然的,孩子們想到了海島的未來,其中不乏對海島和祖國的熱愛之情。

最後,孩子們一起去了解了這個西瓜的來歷,並簡要了解了戰士小高帶昆蟲的原因和帶昆蟲的過程。

這是一篇非常美麗的課文,但是我覺得自己的課堂中缺乏一種情趣,一種享受美麗的情趣,因為我沒有把這篇課文所展現的美讓孩子一同分享。

語文花鐘教學反思案例 篇8

“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並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發展應用問題”是《標準》中提出的培養目標。《我們的校園》是一節實踐活動課,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給人以全新的感覺。它提供給學生的是他們喜愛的、熟悉的場景。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做了一些嘗試,把課堂內的教學擴充套件到課堂外的教學,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積極參與、主動學習的課堂環境。

首先,我以聊天的方式引出學生熟悉的場景,從而使學生輕鬆地進入課堂;其次,把孩子們喜愛的課外活動通過課件帶進課堂,讓他們在回憶自己活動的過程中學習、思考;然後,由學生觀察笑臉統計圖,使他們初步瞭解統計圖的用途和意義,獲得初步的統計知識;最後,在師生、生生的互動中設定情境,鼓勵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並會運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決,使學生在玩中學,樂中悟。

總之,讓學生不斷經歷從生活中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給學生創造有利的條件更易於學生去感受知識、領悟知識。

語文花鐘教學反思案例 篇9

本課設計我按照散文板塊:敘何事?如何寫?抒何情?這一閱讀思路,從學生感興趣的謎語競猜入手,引入課題,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備課時,試圖把這一課上作展示課:展示蒐集成果、展字詞自學成果、展示問題探究成果、展示文章探究結論,達標測評五大板塊來結構課堂,以此來體現這篇自讀課的“自主”教學模式。

對這堂課的“學習過程”設定,我進行了認真的思考。一堂真正的好課,應是讓學生心靈的自由放飛,在向生活的拓展中,得到人文的薰陶,注重學生的終身發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改變了以往語文課知識的構建方式,代之以六大板塊:第一教學板塊──激趣匯入,簡介作者;第二教學板塊──自學字詞;第三板塊:通讀課文,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概括”主要內容;第四板塊:──研讀5、6段,對西洋畫和中國畫進行區別;第五板塊:──研讀爸爸的參與作用;第六板塊:──品味語言;第七板塊:——探究結論(閱讀體驗)——總結中心。讓學生自主的讀、說、悟,教師做恰當的引導、調控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合作交流學習中,體會童稚的活動中蘊含的藝術和美。我也由此體會到了“板塊”式教學的重要性並且我在備課時也充分考慮到“板塊”式教學的內容、實施方法等。在備課過程中,考慮到這節課的主題是:“遊戲中產生的藝術美”,所以在設計課堂時,希望以儘量輕鬆的方式,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理解作者的深刻內涵。為了讓課堂的45分鐘輕鬆度過,同時又能把教學內容自然而然的融會課堂中。

語文花鐘教學反思案例 篇10

《山谷中的謎底》記敘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個奇異的自然景象。課文告訴人們,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為近。課文敘事簡潔,說理深刻。本課第二個旅行者說:“我得到了一個啟示——對於外界的壓力,可以通過正面抗爭去戰勝它,但有時也需要像雪松那樣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最後一個自然段:“確實,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理解這兩句話的含義,並能從中受到啟發,是本課的學習難點。要突破這個難點,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應該營造一個寬鬆、民主、合作的空間,以喚醒、啟用他們自主學習的熱情,並以“讀”作為貫穿整個教學的主線,力求讓學生“以讀求悟”、“讀中見悟”,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一、自讀自悟,大膽質疑

1.鼓勵學生自己讀題、審題,圍繞課題質疑。如:是什麼山谷?山谷中有什麼謎底?謎底是什麼?讓學生獨立初讀,捕捉課文主要資訊,把握課文整體內容,同時劃出不懂的地方。

2.圍繞課文基礎內容和學生事先設定的問題討論。如:魁北克山谷在哪裡?那兒有個什麼謎?是誰揭開了謎底?你讀懂這個謎底沒有?兩個旅行者說的話你能讀懂嗎?教師相機與學生討論,解決疑難。

3.教師疏理學生的問題,提出下一步的學習目標:讀懂謎底,讀懂兩個旅行者說的話——謎底給人的啟示。

二、合作交流,突破難點

1.在初讀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讀懂揭示謎底引發小組合作討論:A.為什麼東坡雪大,西坡雪小?B.雪松有什麼本領?“雪松有什麼本領?”是一個關鍵問題,要求學生在合作討論時緊扣第三自然段,圈出關鍵詞句,各自談談對關鍵詞句的理解。教師巡視點撥。然後引導學生合作探究雪松是如何運用彎曲反彈的本領達到最終目的。教師讓學生有感情地讀“就這樣反覆地彎、反覆地落、反覆地彈……不論……始終……”這一段話,突出“反覆”一詞,注意“積、彎、落、彈”這一系列連貫的動作,想象暴風雨之大、之狂,雪松承受的壓力之大,感悟雪松與風雪抗爭的過程與艱辛,領悟雪松是強者、勝利者。

2.指導精讀,理解給人啟示的第五自然段。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充分地讀,邊讀邊思,結合自己的經驗,得出自己的理解。然後分小組組織討論交流,讓學生充分自由發表意見,說出他們各自真實、獨特的感受與認識。

三、課外延伸,構建聯絡

1.啟發學生聯絡生活實際或以有知識,說說像雪松一樣以退為進的事例或詞句。事例如,韓信甘受胯下之辱,越王臥薪嚐膽等。句子如:“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則亂大謀”,“忍一步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2.學習了這篇課文,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讀書感受等談談自己受到的啟示。由讀導思,由思導說,重在感受體驗,突出學生閱讀行為的自主性。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動。教學中要讓學生自主疏理重、難點,緊扣重、難點自能讀書,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在理解的過程中談閱讀,談感受,讓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映。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需要與發展,以生動精當的引導及課文所特有的魅力啟發學生,感染學生,使他們入境入情。

語文花鐘教學反思案例 篇11

《秋姑娘的信》是蘇教版第一冊第7課。課文講的是秋姑娘給大雁、青蛙、松鼠、山村孩子寫信,展現了一幅楓葉飄落,大雁南飛,青蛙冬眠,松鼠儲食,小樹穿“冬衣”的秋景圖,同時使人感受到秋姑娘對大雁、青蛙、松鼠、小樹的關懷和體貼。在教學的時候,根據低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整體把握文字,以多種形式地朗讀使孩子感受秋姑娘對好朋友的關心。

在備課時,我發現課文最後出現了一個一問一答的句式,其實這樣的句式學生朗讀更需要指導,那麼怎樣順其自然的指導學生讀好這兩個句子呢?於是我就嘗試將教材進行重組,大膽創新,把兩個句子提到最前面先進行教學。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漂亮的楓葉忽然變成光禿禿的樹幹,對比效果非常明顯,根據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和一般的思維方式學生第一個呈現出的問題便是楓葉哪裡去了?課堂教學當中故不出所料,學生睜眼的第一反應就是一個“咦”字,這當然就是感到驚異了,順勢接下來問你們“咦”什麼呢?順其自然的完成了一問一答兩句的教學。其實在這一教學環節當中藉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一個小的情景,較好的完成這一教學環節,這樣的教學環節真實自然也是紮實有效的。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提高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的主要途徑。在課堂教學中詞語教學時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實施適當的引導學生進行說話練習。如在初讀課文後,讓學生說“ 是秋姑娘的朋友。” “ 、 、 和 都是秋姑娘的好朋友。再讀課文後利用“秋姑娘給 寫信。”、“秋姑娘給 、 、 和 。寫信。”這種句式讓學生說話練習,一是檢測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情況,同時又是對學生語言運用的練習。準備在第二課時指導學生用書信的方式拓展想象秋姑娘還給誰寫了信進行說話練習,再次對學生語言運用進行練習。

一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的確有限,反思整個課堂教學也的確存在很大的遺憾,學生讀書的感情應該再上升一個層次,語言練習設計到了,確實應該練習面再廣一些,效果應該再紮實一點。在詞語教學中設計環節不夠精煉,效果不盡明顯,影響了教學進度,導致後面學生語言練習的時間沒有了,於是練習不夠到位,的確是這堂課的一個遺憾!

語文花鐘教學反思案例 篇12

課堂中以讀為本,更多地給予學生多種形式的讀書實踐,引導學生讀中合作探究,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想象、讀中積累、讀中運用。讓學生在潛心品讀中體驗快樂之情。並且隨時調整,以學生能接受為標準。教學時讓每個學生讀後都有感悟,而所感悟又不盡相同,則在讀中感悟詞語,在品賞中積累詞語,在想象中啟用思維,在理解中積澱情感。豐富了泉水樂於奉獻的美麗代表形象,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如、鼓勵學生在說話寫話時如何做到用詞準確?課文在寫泉水中特點時,同樣是寫泉水的流淌,先後用了“流進”“流過”“穿過”四個詞語,不但注意了變化,而且用詞準確。(這裡本人將文字知識點“準確運用動詞”結合學生說話、寫話的啟發示引導。怎樣能在使用中提高準確用詞的能力。)

1、平時多讀書,讀報、多留心別人怎樣準確用詞,還可以多記些詞語,到時候回憶起來使

2、平時說話,回答問題時,從自己積累的詞語中選用一些新詞來用。多用不僅可以在使用中學習準確用詞,還可以加強記憶。

3、使用詞語時要多動腦筋,在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詞語中選用最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