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反思總結(精選17篇)

《歸園田居》反思總結 篇1

上完本節課,我認識到自己在內容講解和環節安排上既有閃光點也有不足之處。得:

《歸園田居》反思總結(精選17篇)

第一,選準了以“歸”為突破口,設定問題,這樣文章的思路就很清晰,便於學生把握詩歌的內容,進而易於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注意引導啟發學生,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很好的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第三,引導學生初步掌握了鑑賞詩歌的步驟:景境—意境—情境

失:

第一,由於初上講臺,教學經驗不足,授課過程中“面面俱到”導致重點不突出。

第二,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情感的過程中,方法不夠得當,引導不夠到位,導致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顯得有些被動。

第三,在講解和表達方面用詞還不夠精當,不僅是學生在接受知識上存在一些困難,而且有時還會對學生產生一些錯誤的導向。

第四教學環節不夠完整,最後的背誦環節應當堂檢查結果。

《歸園田居》反思總結 篇2

在這首詩裡,我們所接觸到的不是互不相關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煙、深巷中的狗吠、桑樹顛的雞鳴,而是由這些具體的景物構成的一種寧靜安謐、純樸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體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靜的生活情趣,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藝術境界。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講課初始,思路還是很清晰的,由“從何歸”、為何歸”、 “歸向何”問題引出。只是後來沒預料到意外的情況,我也有些手忙腳亂,提問題時有無效問題的出現,在問題設定上也出現了漏洞。所以下次在備課時一定要認真準備,嚴格把關。

田園詩的典型代表,對了解陶淵明的精神世界,掌握鑑賞一般田園詩的方法是很重的篇目。但我在教學過程中對一些問題的處理引發了我的一些反思,歸納如下:第一,字詞落實不到位。因為我的教學物件是普通班的學生,基礎較為薄弱,所以,落實字詞,注重基礎知識很重要。第二,重點不夠突出,新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往往喜歡面面俱到,導致重點不突出。我們應該認真執行新課改的要求,體現“一課一得”的教學理念。第三,《歸園田居》作為陶淵明詩歌的名篇,同時是田園詩的代表作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僅限於本首詩,而應通過本首詩的教學引導學生學會一般田園詩的鑑賞方法。

《歸園田居》反思總結 篇3

教學得失:

上完本節課,我認識到自己在內容講解和環節安排上既有閃光點也有不足之處。得:

第一,選準了以“歸”為突破口,設定問題,這樣文章的思路就很清晰,便於學生把握詩歌的內容,進而易於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注意引導啟發學生,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很好的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第三,引導學生初步掌握了鑑賞詩歌的步驟:景境—意境—情境。

失:

第一,由於初上講臺,教學經驗不足,授課過程中“面面俱到”導致重點不突出。

第二,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情感的過程中,方法不夠得當,引導不夠到位,導致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顯得有些被動。

第三,在講解和表達方面用詞還不夠精當,不僅是學生在接受知識上存在一些困難,而且有時還會對學生產生一些錯誤的導向。

第四教學環節不夠完整,最後的背誦環節應當堂檢查結果。

《歸園田居》反思總結 篇4

《歸園田居》是一首學生較為容易理解的詩歌,對於高一學生的學生來說,他們具備一定的詩歌感受能力,但缺乏系統的詩歌鑑賞常識,所以高一詩歌教學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樣規範系統,必須根據高一學生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就教學效果來說,這個教學目標的設立還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它對於學生今後規範地鑑賞詩歌架起了一座橋樑。

根據詩歌本身的特點和高一學生的實際,我在上課時緊扣一個“歸”字展開,如為何歸、從何歸、歸向何、歸去何,從“歸”來鑑賞詩人的情感,體會他的精神追求,《歸園田居》上課時間為一課時,主要訓練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間穿插知識回顧和對詩歌的反覆朗讀。在上課的過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預設的教學思路進行講授,知識回顧、朗讀、討論等環節都能較好地進行,但課堂的重點在鑑賞陶淵明筆下的田園風光陶淵明是學生比較熟悉的詩人,國中已學過《桃花源記》,學生對陶淵明的性格、詩歌風格等都有了一定的瞭解,為了提升他們的探究能力,設定了討論環節,讓他們就“陶淵明的歸隱”發表自己的看法,學生們討論的很積極,看法很多,並且都能自圓其說。這個環節反映的效果比較好。整堂課上下來,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對於我丟擲的每個問題都能積極思考,主動回答問題,氣氛很好,在時間上也掌握的剛好。

當然有些地方我還應該引導學生往更深層次去挖掘、去品味,今後我還要加強對這方面的學習和提高,學會更好的引導學生往深層次去思考去品味。

《歸園田居》反思總結 篇5

從上述同學為代表的故事續編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學生在最後一個“無中生有”的教學內容中,不僅懂得了寓言故事的解讀法,而且在忠於文字的同時對這一寓言故事融入了自己獨特的理解,打上了專屬於自己的烙印,而這,恰恰是我們語文老師在閱讀教學中最樂意看到的。這一教學案例,使我真切地感受到:基於文字整體出發的“無中生有”式教學內容的開發,確實對教學目標的達成能起到“錦上添花”之效果。

語文課不單單是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而應是面向學生的全面發展。我認為,語文教師應善於利用教材,發掘教材中可發展學生潛在才能的素材進行教學,善於將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進行整合,讓學生的強勢智慧得到充分的發展。學生了解了《蚊子和獅子》的故事以後,我試圖通過導語、多媒體課件創設表演的情境,激發學生表演的興趣:我鼓勵學生三人一組來表演,他們對此很感興趣,小組配合非常默契,課堂氣氛異常熱烈,學生從中得到多方面能力的培養。

《歸園田居》反思總結 篇6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思維活動必須是有目的性的思維,要達目的必須藉助於外界的刺激作用,在“做中學”,將學生的思維和實踐結合起來,從而引起學生積極的情感投入。比如:在怎樣才能使塑料瓶中的水流出來的實驗中,安排學生來完成這項實驗,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在此基礎上,再請另外一位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實現實驗目的,這樣使學生參與的面更廣,讓學生感到興奮,因為這樣的實驗來源於他們自己的勞動成果,達到了探究知識的目的。

重視獲得知識的結果,更要突出知識形成的過程。在教學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識的來龍去脈,而不是隻要學生僅僅記住某些結論,進而發掘學生學習物理的潛能,把握物理知識內在的規律,培養學生對物理規律和概念的領悟能力,是提高教學效益的有效途徑。

《歸園田居》反思總結 篇7

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就是文言字詞的積累,如“期、舍、去、顧、尊君、家君”,如何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目的,我當初設計了幾個成語讓說意思,如“不期而遇、捨近求遠、瞻前顧後”。有幾個班我是分為兩大版塊來進行的,先積累後運用,結果發現這種模式不靈活,說成語意思有點費時間,乾脆直接就“就字論字”還好些,積累一個詞語,運用一個詞語,課堂顯得更緊湊。另外老師還補充了一個表尊稱與謙稱詞語的知識,“家大舍小令外人”(謙稱一家人中比自己大的用“家”字,比自己小的用“舍”字,尊稱別人用“令”字),小知識,寬天地,學生受益匪淺。

雖然聽課專家組裡的校長和諸位高階老師給了我一些好的評價和鼓勵,我還是始終覺得我有很多的不足和要繼續學習的地方,一個明顯的感覺是如何讓自己的教學有特色,如何更深地挖掘教材,如何在國中語文的知識體系框架下,逐堂課逐學期逐學年地落實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的知識要求.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感謝學校給我提供一個展示和提高自己的機會.我將力求自己做到學校對教師提出的要求和目標:隨堂課要像公開課那樣準備那樣上!

《歸園田居》反思總結 篇8

優點:

1、為了讓學生對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更深的瞭解,我課前多方面收集有關作者簡介和文章的寫作背景,讓學生明白,封建時代,並不是所有的文人都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讓學生一開始就對本篇文章產生濃厚的興趣。

2、作為一篇文言文,在教學過程中,我強調學生要特別重視文言實詞、虛詞的積累,給他們著重強調“之”字和一些詞類活用字的用法

3、訓練學生的語感和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4、和學生共同分析寫景作文的妙處,學習之後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不足:

1、由於自己對學生的估計不是很到位,導致課堂容量有點大,學生不能很充分的消化吸收。

2、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齊讀這一環節時拖沓散漫,影響了課堂氛圍。

3、我對文章的思想內容理解的不是很到位,所以對作者到底是想當官還是不想當官與部分老師的見解不一致,以後在這方面應多和老師們討論、交流,務求更好。

經過這次講課,我認識到我教學中的許多不足,我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一定會吸取經驗教訓的,使自己的教學水平邁上一個新臺階。

《歸園田居》反思總結 篇9

1、在出示課題教學“溝”這個字的時候,我問學生這個字和我們學過的什麼字比較像。有一個學生說到“釣”,我當時急著出現“鉤”,便把上糾正了。後來想想,那個學生的語文能力還算班裡非常好的學生,她都說成了“釣”,說明沒有區分好“釣”和“鉤”。那麼,可能班裡還有一部分學生也不能正確區分這兩個字。當時,雖然課件上沒有打出“釣”字,但是既然學生混淆了,還是應該抓住這個生成點,在黑板上寫一寫。

2、在教學“五光十色”的時候。為了讓學生理解這個詞語,我問了一個問題,“五光十色”能不能換作“五顏六色”。當時學生的反映是楞了一下,有個別學生說不能。但是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可能是覺得老師這樣問,應該答案是否定的吧。他們在揣摩我的答案。但是經過師傅的提點,我也恍然大悟。其實“五光十色”和“五顏六色”都可以形容葡萄,甚至其他形容顏色的詞語也可以用,只是課文中的“五光十色”最貼切,因為它還寫出葡萄的光澤。這兩個詞只能說哪個更適合,而不能說哪個能用,哪個不能用。回想一下,課堂上其實有些學生是覺得“五顏六色”是可以用的。當時我應該讓學生說一說有哪些表示顏色的詞語,然後帶到句子中讀一讀,感覺一下,再通過圖片的觀察,學生就能明白“五光十色”是最貼切的了。課堂上也不用繞很大一個彎路了。這樣,也能夠滲透一個寫作的方法,有時候同時可以用多個詞語,這時候就要選擇一個最貼切。

3、在隨文學習“新疆”、“吐魯番”、“葡萄溝”時,我出示了一張中國地圖,把這三個地名打在地圖上。這個時候如果學生再齊讀一遍,那麼學習的效果可能會更好。

看來,要讓課堂上得紮實,光有預設還不夠,還要隨著學生,隨時生成。這樣的功夫,還需要我不斷磨練。

《歸園田居》反思總結 篇10

在構思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曾顯得很是茫然,課文的內容要學生來理解,是難的;要把朗讀貫徹下去,又不能使教學內容單調,是難的;雨果的血是沸騰的,在教學中要讓我們的學生走進他澎湃的激情,或者至少有那麼一點共鳴,是難的。教學的切入點放在哪裡恰當呢?這期間我反覆做兩件事,一是一遍遍地讀課文,一是找演講方面的影視片斷觀看。通過讀,我意識到文中的“一邊有同時代人和後代人的歡呼和讚美,另一邊有對他懷有深仇大恨的舊時代洋洋得意的噓叫和仇恨”一句可以作為文眼來對等。我覺得這兩句中的感情“讚美”與“仇恨”正是雨果發表演講時的真實心情:對伏爾泰的讚美和對專制、野蠻、戰爭的仇恨。而欣賞演講影視的結果使我感悟到在演講人的感情是完全可以通過動作、表情和語音、語調、語氣表現出來的。講授本文的切入點就因此找到了。

課堂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對部分學生不能解決的難題,我採用了存疑的方式,通過設定更多疑問的辦法予以放棄。這實際上是在學生的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我深信等到適宜的時候它就會長出芽來,開出花來的。學會放棄其實也是一種教學智慧。

我還應該感謝那個提為什麼不喊“伏爾泰萬歲”問題的學生,這是我根本沒有考慮的問題,這橫來的一槓不僅進一步激起了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活躍了課堂,而且簡化了我的教學環節,使上課的流程即有波瀾又很經濟。相信學生的智慧,他們會給我們許多的欣喜。

《歸園田居》反思總結 篇11

前不久,我到南寧觀摩了“名師大課堂”暨校本教研研討活動。回來後,在本校利用遠教教學光碟借班上了一節公開課——《清澈的湖水》。

我教學這篇課文的思路是:按照光碟教學過程組織課堂教學;出發點是使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中也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因此,在教學中,我按照光碟中的步驟實施教學,學生思維活躍,學得輕鬆,訓練也紮實,較好的實現了預定的教學目標。但這節課也留下了一些遺憾:

一是按照光碟的教學步驟開展教學活動,學生的能力是得到了較好的訓練,但光碟中的每節課都是一個完整的課堂教學,我們在播放的時候,還必須同時組織本班的學生按照光碟中的每個教學環節來進行教學,這樣就有了播放光碟的教學活動和我們自己的教學活動兩個活動過程,教學時間比一般的課堂教學多了三分之一以上,教學任務不能與光碟同步完成。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課後的評課中,同事們提出了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那就是光碟中教學活動的過程和我們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的相同部分可以省略播放,這樣就可以節省課堂教學時間。同事們的意見很好,以後我要借鑑同事們的做法努力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

二是課堂中不能隨機應變。表現在課前匯入沒有根據課堂教學中出現的變化而及時調整原來的教學設計,致使匯入效果不好,不能體現預定意圖。開始,我首先提問:“你喜歡我們的校園嗎?”學生回答:“喜歡。”我接著問:“為什麼喜歡?”本意是讓學生說出喜歡自己的校園的原因,或者是“我們的校園景色優美”,或者是“校園四周風景也美”之類,進而引入課題:“今天老師帶你們來到另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清澈的湖水,看看那裡的遊人又有怎樣的行為?”沒想到學生的回答是:“我喜歡掃地。”——我們這兒每天早讀之前,各班都先打掃清潔區——課堂教學出現了與課前的設計不一樣的情況。我一時沒有反應過來,沒有根據出現的新情況及時進行調整教學思路,而是依然按照原來的設計進行教學,生拉硬扯地“引導”學生往自己的思路上“走”,結果這個環節花了不少時間,匯入效果很不理想。這篇課文所要表現的是“優美的環境需要我們每個人精心呵護”、“景美,人的行為也要美:保護環境衛生”的主題,如果我根據課堂中出現的這一新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變成:“很好,我們每天來到學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掃本班清潔區,說明我們同學保護校園環境衛生的意識很強。校園是大家的,優美的校園環境需要我們大家來共同愛護,你們說是嗎?今天老師帶你們來到另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清澈的湖水,看看那裡的遊人又有怎樣的行為?”這樣的匯入,比原來的切題,效果自然也更好。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通過學校開展的校本教研活動——上課、評課、反思,既解決了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又發現了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明確了改進的方向——不斷提高自己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手段,力求縮小自己與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的差距,可以說獲益匪淺。

《歸園田居》反思總結 篇12

1、《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以學生實踐為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為了落實這一點,我對課文進行“重組”,以“喜歡誰”(伽利略、亞里多德)作為學生思維和情感生活的主線,讓學生從書中或課外資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於思考、敢於質疑、不迷信權威、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當學生談到這個問題時時,他們各抒己見,或從書中或從課外資料中據理力爭、旁徵博引地侃侃而談。

2、這篇課文的難點在於理解伽利略的想法,學習他善於思考的好品質。《新課標》強調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把這一難點拋給學生,讓他們以小組自由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他們在交流彙報時,把語數學科巧妙地結合,這樣的理解也讓我們再次證明學科間的知識是相通的。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讓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裡——這才是應當在學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3、一節精彩的有智慧的語文課,不在於教師講授無數個知識點,而在於學生提出更多的為什麼;不在於教師運用什麼方法,而在於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不在於設計的課堂有無基礎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於於學生是否對所學的東西感興趣,通過學習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於學生從課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於他們質疑和評判了多少,在於他們是否展開想象的翅膀,拓展廣闊的心靈,在於學生對自己的發展是否有足夠的自信。

《歸園田居》反思總結 篇13

在教學時,我先從“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這一問題設疑,要求學生通過閱讀、分組討論,在文中尋找答案。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按文章的敘事線索來品讀課文。在閱讀作者“小時候與父親在羅馬的一座教堂塔頂上看底下的道路”這件事時,先讓學生想象“登高望遠”的情景與感受,再聯絡課文中父親的教導談認識,再結合生活中自己看到或者聽到的一些現象發表看法。這樣,學生對文章所要闡述的道理進一步加深了理解。課文中寫作者長大後的兩件遭遇挫折,但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而最終取得成功的事例,通過事實進一步證實出“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這一道理。

當作者另劈蹊徑取得訂貨商的信賴時,卻發現自己無法完成加工時裝的任務。她突然發現“那幸福的雲消失了”,這時作者應該怎麼辦?學生通過閱讀發現出她具有迎難而上、積極進取的良好心態,最終她渴望成為時裝設計師的夢想得以實現。後來,因為另家時裝店老闆的挑撥,作者又遭遇了工人集體跳槽的沉重打擊,由於她積極面對困境,最後終於舉辦標新立異的不是成衣的時裝布樣展。在教學中,我安排學生在閱讀中思考:作者現在的這種豁達樂觀心態與父親在她小時侯對她的教育薰陶有沒有巨大的影響?學生通過品味,感悟出:人只要有頑強的意志,就可以不斷戰勝困難。

《歸園田居》反思總結 篇14

一、把握教材脈絡,逐層推進教學。

本課教學內容是第二課時。在第一課時認識字詞,書寫生字,流利讀文,瞭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開課直接點題,快速檢查字詞後,就進入本課的學文階段。先是重點指導學第二自然段,接著半扶半放學三自然段,再自學第五、六、七、八幾個自然段,最後總結文意。這種按照課文嚴謹的敘述順序逐層推進教學的設計,達到了感情讀文及理解文意的目的。既有利於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寫作方法,又能體會風娃娃的思想變化並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在這其中結合學法指導及自學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整堂課中,學有所獲,學有所得。

二、創設有效情境,指導感情朗讀。

在實施新課標的教學實踐中,情境教學顯現出了它越來越多的優越性。它以優化的情境為空間,以創設情境為主線,以營造一種富有情境的學習氛圍為手段,使學生的學習活動變得鮮活、生動、有趣。在這一課中,我用“風”的聲音,圖片,動畫,風媽媽、風娃娃的話模擬了一個有趣的童話世界,一個從課始貫穿到課終的完整的想象空間。讓同學們在這樣一個完整的童話世界當中,深入角色的內心,體驗角色的情感,從而達到感情朗讀。在指導朗讀中,我設計了多種貼近課文內容的讀的方式。如在重點學習第二自然段中,先是教師示範讀,生再通過觀察圖讀,接著用演示實驗法來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語“斷斷續續”來讀句子,然後學著風娃娃的樣子做動作讀句子,最後比較“高興”和“高興極了”有什麼不同,使學生準確體會風娃娃的心情再讀。每一次讀文前,不管是指名讀,還是齊讀,都給學生提出明確的讀的目標,帶著要求讀,帶著問題讀,帶著感情讀,這樣才能讀出效果。事實證明,同學們在濃郁的情境氛圍中,通過多種方式的讀的訓練,能較好完成本課感情讀文的目標,都做到了充分地讀,有效的讀,入情入境地讀。

《歸園田居》反思總結 篇15

一位老師告訴我,每一節課後都問問自己,學生從這節課學到了什麼?說實話,很多時候我不敢問自己這個問題,因為無法面對良心的拷問。《信客》之後,我不得不問自己對學生的給予,結果汗顏不已,因為我無法給出一個令自己滿意的說法。也許除了語言的薰陶、形象的積累之外,那節課我給予學生的真的寥寥!

於是我為自己追加了一個問題:《信客》的賽課令我學到了什麼?概括說來只消兩個字:震驚!為了一節比賽課,我會查那麼多資料,進行那麼多的嘗試,不妨回頭看看日常的語文教學,不外乎就是看看文章,讀讀參考,想想技巧,之後便欣然登場了……有多少節課留下過遺憾我已經說不清了,現在想來除了震驚也只有震驚了!

課堂評價語應該充滿詩意。本案例中,課堂評價語單一,“很好”“太好”重複出現,使得課堂缺乏詩意。作者是用詩意典雅的語言來構築質樸風雅的人生,如果教師的課堂評價語也充滿詩意,那麼實際上是在強調一種詩意的人生,引導學生髮現美,感受美,這也正是語文人文性和審美性的具體體現。

《歸園田居》反思總結 篇16

《在沙漠中心》是人教版國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章,本單元以探索為主題,以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練習快速閱讀,提高學生篩選資訊的能力為目標。《在沙漠中心》主要描寫了飛行員作家聖埃克絮佩裡在飛機墜毀沙漠,瀕臨死亡之時的心理活動。大部分同學對探險這個話題很感興趣,但往往關注的是這一領域的神祕和驚險刺激的情節,忽視心理活動的體味與思想內涵的挖掘。我們每一次閱讀也是一次探險的過程和心靈得到洗禮的過程。這篇文章比較深奧,所以對心理描寫的句子的品味理解是學生學習這篇文章的重點,由於預設性太強了,課堂上在環境描寫這個環節花的時間太多,導致在後面分析文中主人公的心理的環節時間不夠,品讀比較倉促。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也沒有調動起來。我想以後應當在如何真正的做到深入淺出上下功夫,以及自己對文字的細讀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學之前應紮實的把課文讀懂讀透,才能上出好課來。

1、在匯入新課時,以提問的方式,讓學生談談對沙漠的認識,激起學生的興趣。2、這篇文章的內容比較深,對心理描寫句子的品味是學習的重點。3 、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中,有點流於形式,品讀倉促,閱讀的積極性也沒充分地調動起來。4、自主合作探究時,學習的方法和手段也應靈活多變,時間可以安排2—3課時,以便拓展訓練,培養學生的堅強的意志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歸園田居》反思總結 篇17

《少年閏土》是一篇十分經典的文章,較難的是學生對當時背景的理解。本文節選自短篇小說《故鄉》。課文通過“我”的回憶,刻畫了一個見識豐富而又活潑可愛、聰明能幹的農村少年——閏土的形象,反映了“我”與他兒時短暫而又真摯的友誼以及他的懷念之情。教學中我轉變了以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自主地探究,在合作中學習,完全地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沒想到的是,學生們熱情高漲,不僅對這篇課文充滿了熱情,而且還生成了許多我所沒有預料的精彩,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始終遵循“讓學生真正做課堂的主人”這一理念,下面將這些精彩反思如下:

一、重研讀 創教學新路

這節課,我改變了以往閱讀教學面面俱到、串講串問的傳統做法,以學生研讀為主體,探究發現為手段,培養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在初讀研究環節,教師出示彈性式填空,“的少年閏土。” 並以此為突破口,引導學生研讀。在交流中,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豐富填空內容,以較短的時間在整體上感知了教學內容,凸現少年閏土的形象;在重點詞句的研讀中我放手讓學生自行探究——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漲,讀思結合,動靜配合,在研究中獲得了成功的快樂,真正把學生當做課堂的主人。

二、重點撥亮思維過程

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難免碰壁。這時教師適時適當的點撥可謂點到了節骨眼上,教學也實現由區域性向整體推進。“啊!閏土的心裡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這句話的理解,正如一生所說,我有點懂,但說不明白,這正是學生學習中的“憤悱”狀態,需要教師點撥。在讓學生充分地讀的基礎上,引導:(1)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誰?(3)“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 又指什麼?學生聯絡語境,在解題中逐漸明白其中之意。再通過讀的點撥:將“啊!”與後面“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聯絡起來想一想,結合上下文內容,整句朗讀,反覆誦讀,深入體會。學生讀得非常投入,尤其是一個“啊!”字,融少爺“我”的種種情感於一體,在讚歎中凸現少年閏土的形象,領悟少爺們的心聲,使學生真正感悟到了其中隱藏著的深刻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