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精選27篇)

沉思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1

其實我是更喜歡讀小說的,但偶爾也會附庸風雅地讀點其他書籍,就象網路紅人鳳姐的搞笑名言“我經常看的都是社會經濟學和一些文學類的著作!比如說《知音》和《故事會》”。

沉思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精選27篇)

但《沉思錄》除外,這是我自覺的想去看的一本書。

這是一本好書,好書可以讓你讀得越多,收穫的越多,並獲得強大的精神力量。這本書來自於一個羅馬皇帝的人生思考。馬可·奧勒留,一位卓越的羅馬帝王哲學家,他沒能阻擋羅馬帝國的轟然倒塌,但是卻用自己一生的思考,為無數尋求生命更深層境界的人,鋪設了靈魂的階梯。用他的《沉思錄》為我們淨化心靈,洗去俗塵。

這是一本哲學書,崇高卻不失質樸。它不如尼采的哲學思考深刻,也不同於《心靈雞湯》《蘇菲的世界》等速食類哲學著作琅琅上口,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

“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越來越歷久彌新,一是我們頭上浩瀚的星空,另一個就是我們心中的道德律。”這是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的墓誌銘。當n年前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只覺得這話說得好,有大師風範,但並不瞭解它的深意。直到我讀了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後,才忽然對道德和人性自身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對宇宙、個體、時間、靈魂、生死、痛苦、神、相處、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語箴言,令人啟發與品味。不要說這是__年前的帝王思想,即使是現在,同樣會令人景仰。

沉思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2

引起我讀《沉思錄》興趣的是這為本書的作者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我很想明白帝王與一般學者著書有什麼不一樣,另一方面,據說這本書是溫總理的枕邊書,也是克林頓在《聖經》之後受影響最大的一本書,這更激起我讀這本書的慾望。本書真的有那麼強的魅力?

初看,感覺這本書沒什麼,艱澀而難讀。全書共十二卷,上下卷之間也沒什麼關聯和遞進,同一文章中段落之間也沒什麼很清晰的脈絡,甚至有時毫無關係,似乎作者思維很跳躍。語言上毫無華麗可言,十分平實、晦澀還有點反覆和拗口(其實這是精華所在),如果不靜下心來讀,或許你就把它撂在一邊了。然後當你靜心讀它時,你會發現它的思想是很深睿的,平淡中表達了一位帝王對人生的思考,排除世塵的雜念,淨化人的靈魂。

這是一本富有哲學思想的書。作者受斯多葛學派的影響,書中充滿哲學的思辯。他認為“死亡與生殖一樣是自然的一個祕密,是同一些元素的組合與分解,而全然不是人應當羞愧的事情,因為它並不違反一個理性動物的本性,不違反我們的結構之理。”至少那時的馬可·奧勒留對生命有一種理性的認識,而不依附於神學思想,這是難能可貴的。

此外,他還認為事物總是不斷地運動變化的,並且相互聯絡著,他說“正如一切存在的事物都被和諧地安排在一齊,新出現的事物不僅僅表現出繼續,並且表現出某種奇妙的聯絡。”“我是由形式和質料組成的,它們都不會消逝為非存在,正像它們都不可能由非存在變為存在一樣。那麼我的每一部分就都被變化帶回到宇宙的某一問好分,並將再變為宇宙的另一部分,如此永遠生生不息。”由此作者發出要關愛人周邊的人。

這是一本有關道德教育的書。作為帝王,他熱愛學習,但學的不是用人御人之術,也不沉迷於權力情慾之中,他重視對自我更深層次的探索,也充滿對人類道德的思考。這對現代人有很大的啟發意義。我們不得不承認,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禮貌日益豐富的同時,現實社會的精神禮貌卻在悄悄退化,而《沉思錄》正是讓我們重新找回“逝去的禮貌”的鑰匙。在本書首卷中,我們便能讀到這樣的話,“從我的祖父維勒斯,我學習到弘德和制怒”。“從我父親的名聲及對他的追憶,我懂得了謙虛和果敢。”“從馬克西默斯,我學會了自制,不為任何東西所左右。”他極力巨集揚人性的真善美,認為這才是人的本性所在。

“待人寬,責己嚴”的古訓人人都明白,可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卻不容易做到,所以馬可說,“不要不情願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的研究,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我的思想,也不要成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們應當做的,是多將思想放在自我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我能為家人、為社會做些什麼,“當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個目標時,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思考別人上”,因為,注意別人的缺點和行為,將使我們忽略觀察我們自我的缺點和行為。在當今,以自我為中心,自我不斷膨脹的世代,這是一曲清涼劑,讓我們清醒,少埋怨社會,多想想自我為社會做了什麼。

這是一本對人生充滿思量的書。在馬可的時代,還是由神權所統治。但作者有勇氣挑戰自我內心,這是悟性的開啟,是人認識自我和神靈的最關鍵一步。他想到這世界如果無法改變,那麼只能選擇改變自我。他試著藉助自我的創造力,用那些哲學、倫理和邏輯來擺脫內心困境。他對善與惡的思考,痛苦與歡樂的選擇,正直與陰謀,權力與義務等,其核心思想其實就是人類的道德。在人類幾千年歷史中,真正扮演救贖主角的其實便是我們人類自身的道德。如此說來,人的一生,原也是同內心慾望戰鬥的一生,而戰鬥的終極目標,可是是道德。如果我們能戰勝自我,由一個高尚的道德所引導,那麼這個社會的醜陋面也會隨之淡去。

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馬可·奧勒留他告誡人們在輕看世俗的榮譽、名聲,他說“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後被人遺忘了”“不要老想著你沒有的和已有的東西,而要想著人認為最好的東西,然後思考如果你還未擁有它們,要多委熱切地追求它們。”

書中也充滿了心理學的知識,馬可·奧勒留認為引起我們情緒變化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們對事物的看法,這與ABC理論是完全一致的。

本書的最終一章節還異常論述了死亡,提出“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他說:“希波克拉底在治癒許多病人之後自我病死了。占星家們預告了很多人的死亡,然後命運也把他們攫走。亞歷山大、龐培、凱撒在粉碎數以萬計的騎兵和步兵、頻繁地把整個城市夷為平地之後,他們最終也告別了人世。”作者再三向人們展現,死亡是自然規律,是每個人的必然歸宿,是天命。聖賢也好,皇帝也好,平民也好,誰都無法逃脫。必然應對的事情,恐懼是沒有意義的。這就引發了我們對於死亡的思考:如何讓有限的人生活得更有價值、更精彩。要讓人生活得更有意義,就得從個人的修養著手,無論是品德修養還是業務素質,都需要不斷地自我提高。一個人僅有奉獻於社會,有益於社會,才是有價值的。所以政府官員多讀此書很有必要。

在本書中,作者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裡頭的自我,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本我與自我的交談,這是解剖靈魂,對自我進行告誡。比如他在書中這樣對自我說道:“你錯待了自我,你錯待了自我,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他總是這樣在書中狠狠地拷問自我。如果我們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達自我批評的高度,那至少,我們能夠經過閱讀,理解《沉思錄》給我們靈魂的洗禮。

沉思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3

《沉思錄》沒有過分的講究辭藻,也沒有注意交代和結構安排,而是任憑思想隨波逐流的一部經典哲學名著。“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如退入自我的心靈更為寧靜和更少苦惱,個性是當他在心裡有這種思想的時候,透過思考它們,他立刻進入了完全的寧靜”。但就是這些簡單的話語,讓人有一種聽古典神祕音樂時的靜謐感和認同感。

“一本溫總理讀了一百多遍的書”本以為只是一個宣傳叫賣的噱頭,但真正閱讀過才發現它的確是一本能淨化人心靈的書籍。本書譯者何懷巨集這樣說到:這不是一本時髦的書,而是一本經久的書,買來不必須立刻讀,但必須會有需要讀它的時候。近兩千年前有一個人寫下了它,再過兩千年必須也還會有人去讀它。我堅信這一點,因為它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是一本拷問心靈的書,每一句寫給自我的話語,都是一次向著心靈的凶猛攻擊。即使是在時隔兩千年的這天,我們仍能跨越時空,看到作者低頭沉思,與自我內心對話。

《沉思錄》,這是一本記錄自我與自我對話的書,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用雙眼看世界,卻看不到自我,所以要先看清自我惟有用心。反省自我過往並構成對話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絕對的真誠、平和的心態和超凡的勇氣。這本書中字裡行間常常出現的不是“我……”,而是“你……”,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面前,對鏡子中的自我做出告誡與提醒。他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傾訴,而是自我與自我的對話,是對自我靈魂的解剖和對自我的告誡。他這樣說到“你錯待了自我,你錯待了自我,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他一向這樣拷問自我。

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我,戰勝自我便能戰勝一切。古訓道:“待人寬、責己嚴”,這句話人人都明白,可是做起來卻很難,所以《沉思錄》裡說“不要不情願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的思考,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我的思想,也不要成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們應做的是把心思放在自我身上,自我反省,想想能為家人、為社會做了什麼,“當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個目標時,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思考別人上”,不要只注意別人的缺點而忽略了審查自我的行為。因為僅有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才能實現自我價值。

然而人不是孤獨存在,人是社會性的,自我價值的實現不能脫離社會、脫離整體而存在。這也正是《沉思錄》中反覆強調人的社會性,人不是孤獨存在。每個人都向往和諧完美的生活,這就需要每個個體努力發揮自我最大的力量,不斷完善自我,以一顆仁愛之心善待與你相處的每一個人,以平和寬容的心態學會理解,做到心靈的平靜和安寧,遇事坦然應對,不受干擾,勇於承擔。維護和諧社會,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每一個人都不能忽視自我對整體的作用。《沉思錄》中多次提到,要讓自我的行為和活動限定於有益的社會活動中,因為這貼合人的本性。記住我是整體的一部分,才會更加珍視整體的團結,維護整體的穩定。猶如禮貌潔淨的生活環境,需要大家共同維護,不亂扔垃圾或主動維護環境衛生,事雖小,但好處大。這不僅僅是個人行為,它還影響到他人和整個社會,甚至影響到下一代的世界觀。

再如遇到不順的事情,不要一味地責怪他人,應先要檢討自我的對與錯,學會溝通和交流,凡事盡力做到以身示範、以身作則、以理服人,構成良好融洽的工作氛圍與和諧的社會環境。以用心的心態認識社會,正是因為一個個多樣的個體存在,才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世界,才使大家的生活豐富多彩,與人同行,才不再孤單寂寞。

沉思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4

書桌上的白紙已經被風颳得凌亂不堪,有的安靜地躺在地上。

我把窗關得留下一條縫隙——吃得稍肥的飛蛾無法進入的縫隙;然後,滿意地回到書桌旁,繼續沉浸在《沉思錄》中感悟人生。

“熱愛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運之線為你織造的一切,因為還有什麼比這更適合你的呢?”

是啊,不要去埋怨自我所遭遇的,更不要去無謂地痛苦。相信神明的安排,相信自我能夠承受苦難,相信自我不是弱者,那麼,你將會從苦難的歷練中渾然新生,猶如被烈火灼燒過的真金。

聯想到一些人,或富或貧,或長或幼,都有一顆赤子之心,即傅雷所說的那顆堅強的心。他們用自我無比堅強的意志力,將這種與苦難對抗的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他們是英雄,偉大的英雄!

美國女作家之一海倫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英雄。在讀完她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之後,我被深深震撼了!那種心潮澎湃的感覺,我至今都難以忘卻;每每想起,心中的分量就又沉重些許。

曾在讀書筆記中寫下這樣一段話:“對於泰戈爾的‘距離論’和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萊特’,我極其讚賞;但海倫那一份不很優美,也不很具有哲理的真切,竟讓我前所未有地怔住了。”

對於海倫的平身,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聞。她自幼因病成為盲聾啞人,但其自強不息,克服重重困難讀完大學。一生寫了十幾部作品,同時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作家和教育家。

在此,先撇開一些表面的東西,注意整個過程。試想,如果一個人,沒有克服困難的過人毅力,沒有堅強的赤子之心,怎樣可能理解神明的安排,又怎樣可能從如此的遭遇中站起來呢?

這是一種屬於人類的潛志。它在我們內心深處存活著,時刻等待著爆發。神明對於人類的安排是各不相同的,但請不要抱怨或是慶幸,因為你此刻的狀態都只是暫時的,每個人都擁有那種潛志,每個人都是有機會的,只要你去爭取,只要你好好把握。

在中國綿延的歷史長河中,也有著許許多多的英雄。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學臣著《史記》就有著一位偉大的作者。

司馬遷,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但他並沒有所以放棄自我,也沒有放棄寫書。在他寫完《史記》的同時,實際也為自我寫出了精彩的人格。

在我看來,這本《史記》的歷史意義,已不僅僅停留在文化上了,它的精神,從窄而言,是司馬遷的精神,從廣而言,是中華民族的精神。

這條巨龍,在磨難中存活,歷經五千年的風雨,蒸蒸日上。我們能夠看到,在它的脊樑上,屹立著多少不滅的靈魂,它們將英雄的堅強詮釋,它們將英雄的精神發揚。

在神明的安排下行走,一路上,不停。

不屈於苦難的壓迫,不屈於遭遇的不公,挺起胸膛走下去。

感悟之餘,回過神,微微光暈打在《沉思錄》的其中一頁上,有一隻飛蛾,正在用自我臃腫的身體拼命往窗裡擠動……

沉思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5

《沉思錄》,書如其名,是一本需要人把心沉靜下來閱讀並思考的一本書,這是古羅馬哲學家帝王馬可·奧勒留的人生思考與感悟,是一部直抵人靈魂深處的西方經典哲學著作。多年前,在網上搜索時,無意中得知此書精讀百回的枕邊書,心中頓生好奇,是怎樣的一本書,讓總理這樣的情有獨鍾、青睞有加呢?

滿懷期待,四處找尋,在文化街上的一家期望書店裡我找到了這本由北方聯合出版傳媒公司萬卷出版公司出版印製的微型書。回家後隨手翻閱,能讀懂的段落並不多,對於好多語句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沒過幾天,這本書便被我遺忘在了書櫃的角落裡。時隔幾年以後整理書籍時,重又翻開了此書,細細品讀,才發現了這本書的真正價值。或許是這幾年的生活積沉,讓我對人生有了更深的體悟,從而對這本書有了重新的認識。猶如醍醐灌頂,從前晦澀繞口的語句,而今成為了箴言警句、諄諄教誨,點亮了我的智慧和心靈之燈。

環視星球,彷彿你是和它們一齊執行,不斷地研究元素的嬗遞變化吧,因為這種思想將濯去你塵世生命中的汙穢。

靈魂的力量在於讓人以最善的方式生活,它能對無關緊要的事物採取漠然的態度。

不要總去注意別人心裡的想法,那麼,一個人就很少會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自我內心活動的人就必然是不幸的。

以上幾段話摘自《沉思錄》,從宇宙到人生,從靈魂到死亡,馬可·奧勒留無所逃避,真抵人心。如今,這本書已經成了我的隨身寶典,有空便翻開逐字逐句地精讀,其間的每一個字元,每一句教誨,都教導人類摒棄一切無用的思考,去正直的思考,過樸實的生活,從而抵達心靈的最大寧靜。

沉思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6

我用兩天時間最後把《波麗安娜》第8章——第12章讀完了,

第8章到第12章分別講了《波麗安娜出訪》,《怪人》,《斯諾太太大吃一驚》,《吉米的自我介紹》,《婦女慈善會》這四個小故事。

這四個小故事,把波麗安娜寫的更加可愛,活潑,善良,使人覺得她就像一個善良的天使!所以,也就讓我更加喜歡,敬佩她了!

讀完了第8章到第12章以後,我的感受很多:波麗安娜是一個美麗的天使,她善良,活潑,可愛,即使她的臉上長有難看的雀斑。而波麗安娜並沒有因為波麗姨媽一開始十分得厭惡她,而去跟波麗姨媽作對讓波麗姨媽生氣,不開心,而她卻總是想辦法讓波麗姨媽開心;當波麗安娜第一次去給斯諾太太送東西時,她也並沒有因為斯諾太太的冷漠和一向不滿意的態度而灰心,反而去教斯諾太太玩"開心遊戲”,讓斯諾太太漸漸變得開朗起來;每次去斯諾太太家的路上,波麗安娜總會遇見一個奇怪的男人,而她總是上去向他打招呼,因此,她又交了一個好朋友!她見吉米可憐,就替他四處打聽住處,這也是她善良的一點!

我要像波麗安娜學習她身上的優點,做一個好孩子!

沉思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7

在成長過程中,無數本書滋養著我,伴我度過漫漫長途。我對書如魚和水,緊緊繫在一齊不可分開。臧克家說過“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當一本書真正住進你的心裡,你就會有這種感觸。

小時受爸爸的影響,對書很感興趣。爸爸便買來了幾本名著以陶冶我的情致。但我太小,只是隨便翻翻。

上學後發現小時爸爸買的書竟是四大名著,便來了興致,隨手拿了一本《水滸傳》看看,卻一下被吸引住了。小時的零碎記憶在一頁頁紙中被重現,記憶也隨之深刻起來。當合上最後一頁時,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心靈久久地被那一個個英雄豪傑所震撼著,感動著。

在這昏暗迂腐,官官相護的年代,無數好漢被處處欺壓。但亂世出英雄,在無法忍受的狀況下,他們義聚梁山泊,匯成了一股連朝廷也不敢忽視的勢力。在一次次征戰中,他們為了義,救出兄弟,卻也衝為了朝廷眼中的賊。在幾經波折下,朝廷招了安,讓他們四處奔波掃平其他勢力,但結果卻是,在百經沙場後散的散,死的死,就如同一部戲完結後的慘淡收幕。

那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主角印我的腦海,揮之不去。急公好義的宋江,智慧多謀的吳用,豪邁大力的魯智生,武藝高強的林沖等等,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他們是天上108位星辰,來到人間替天行道。他們豪氣沖天,為了兄弟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在宋江的帶領下,他們打官汙吏,濟世救民,_了我們心中所謂的“義”。何為真正的義,誰也說不清。但他們卻說明了一點善、正即義,民心所向即義。他們用自己的義,反對朝廷的腐朽。

但當他們實力到達頂峰時,宋江卻不顧反對要朝廷招安即使有義,卻依然要顧到忠。不是所有義都是大逆不道,也不是所有忠都不能與義並存。也是他們四處征伐,掃滅那些本與他們同道的賊。從那一刻開始,故事就發生了戲劇性的扭轉。即使如此,朝廷依然是朝廷,它永不會為了你一點戰功,而天真地以為你以忠順。所以,當他們得勝歸來時,硬生生地拆散了他們。

直到此刻,我依然為他們的結局而感嘆。但轉念一想,覺得又能怎樣呢?或許那已是的結局了。那個時代成就了他們,卻也毀滅了他們。但到最後,他們的情也依然存在,想起吳用、花榮隨宋江尋短見,我眼中便盈滿了淚水。

在書的世界中,我忘記了時間,只是為那一個個故事感嘆,在書的世界中,我忘記了空間,任思緒隨那些好漢心神往之。

書,帶著我的靈魂在一點一滴中昇華!

沉思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8

暑假如此漫長,“無聊”使我開始奇妙的讀書之旅。正思索該看什麼書,《安妮日記》這四個字印入我的眼簾,我不由自主地拿起它,猶如餓狼般一樣讀起。一頁一頁一句一句地讀,經過幾天的奮鬥,一本《安妮日記》終於被我消化完了。安妮是一個戰爭受害者,她一直堅持寫日記,她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她的日記會成為一本書,而且還被人們一直閱讀著。

回味故事情節,內心洶湧澎湃,感觸多多。安妮是一個受戰爭迫害的猶太人,也是個可憐的小姑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她不僅受到身體上的傷害,更有留下心靈上的創傷。她所受的痛苦讓我想起“九一八”事件,一個令中華兒女痛徹心扉的日子。八十二年前的那一天,侵略者踏進我們中華大地,他們沒有人性,像野獸一般蹂躪著我們,踐踏著我們。當他們舉起刀向我們的同胞砍去時,當鮮血染紅這片土地時,我相信每個中國人的心都是鑽心地痛!那時的天跟現在沒什麼兩樣,可在當時的人們眼中是昏暗的,是沒有顏色的,因為中華大地已經被黑暗和痛苦所籠罩。敵人的殘忍,人民的苦難,一切都在那一天開始了。

前一陣子,日本人的無恥和霸道讓我回到南京大屠殺。南京淪陷後,日本人大肆的侵略南京,殺人,放火!一夜之間,南京三十萬人民走向天國。一座繁華的城市轉眼間變成血液的海洋!心在哭泣,我是該憎恨敵人,還是該可憐人民。無論是怎樣,一切都是讓人心痛的!戰爭!一切都是因為你!如果沒有你,根本就不會有白髮人送黑髮人了;如果沒有你,就不會有血腥了;如果沒有你,世界該會有多美麗啊!

我們雖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戰爭仍然威脅著我們!先前有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現有美國想要打敘利亞。不知怎麼被欺負的總是“弱小”的,難道欺負“弱小”,就是你們的本事嗎?難道我們地球人就不能像一家人嗎?難道非有戰爭不可嗎?渴望和平,維護和平!世界上不能再有安妮那樣的可憐女孩了!世界何時才能“化戾氣為祥和”“化劍為犁”?

沉思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9

我非常喜歡看《十萬個為什麼》,因為它讓我知道我的渺小,世界的深邃與神奇。它彷彿近在眼前,卻又遙不可及。大人們總是說,因為有許多個“為什麼”,所以這個世界是美麗的。於是我開始為了一個個“為什麼”而努力,挖掘出世界的奧祕。一個個“為什麼”,填滿了我人生的每一個驛站。

這本書分為六個部分:我的動物朋友、奇妙的宇宙、地球的奧祕、神奇的自然、江河湖海、植物萬花筒。而我最喜歡的是奇妙的宇宙了。宇宙無邊無際,有好多不知道的星體要我們去探索、挖掘。你知道宇宙多少歲?我知道,天文學家通過分析,推算出宇宙的年齡大約在120億~150億歲之間,更確切的時間無法確定。哈勃太空望遠鏡測出宇宙有130億~140億年的歷史。你知道星系是怎麼產生的嗎?我知道,大部分星系是由大爆炸後產生的氣體雲互相吸引、裝機形成的。如果氣體雲互相旋繞,就會產生漩渦星系;如果氣體雲不旋繞,則所有氣體雲都轉變成恆星,形成沒有氣體的恆星————橢圓星系。《十萬個為什麼》帶我飛進宇宙,瞭解宇宙,讓我知道了宇宙的奧祕。它讓我愛上了星系,愛上了這個充滿奧祕的世界。我愛你,宇宙!

每一個“為什麼”都是成長過程中的一段路,是一把金鑰匙,是一對夢幻而溫暖的翅膀,是知識海洋中的小帆船,是永遠難忘的知心朋友。《十萬個為什麼》伴隨著我成長。

沉思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10

彼時的四十八年,恐怕會熬老幾代人。然而四十八年的孤獨,或許會熬空一個人,大明有這樣一位皇帝,便是這樣一個孤獨患者。公元1620xx年,萬曆皇帝朱翊鈞長眠定陵,安詳而孤獨地結束了他馬拉松式的四十八年統治。

昏黃的背景之中,萬曆皇帝著朝服端居高座。臉型微胖而方,眉宇挺拔,顯得慈善穩重,目微下視顯得慵懶頹廢,似乎正映襯了他執政後期的生活狀態,但是每每當我仔細端詳時,總被那深邃得不可測的目光所深深吸引——這不禁引起我深深的思考,一幅明末宮廷百態的歷史軸卷徐徐在眼前展開。

當一位位如低賤的戲子一樣的歷史人物浮出歷史長河時,便可以被臺下的人任意塗鴉,肆意戲謔了。東施的小眼睛或許被塗抹得別有風韻,西施嘴角的微痣可能被放大得不堪入目。看客們早已忘卻原本的角兒的真面目,只會人云亦云,他們拍手嘲諷那個以荒誕不經著稱的演員——萬曆。然而,萬曆似乎是一個不太會生氣的皇帝,因為它被氣慣了。

我們的故事從一位鬱郁不得志的S官員開始,有一天他想出了一招火箭式的升官之路,做法便是用死諫強迫皇帝接收其未必高明的建議,從而給其他人種錯覺——S忠君愛國。而真實的S,卻是在極其陰損地謀取名利。因為如果S因為直諫被處死,便會留名青史,這是古代文人最高的榮譽了,同時皇帝便會被認定成一個昏君,這是所有帝王所忌諱的;可皇帝如果採納了S的建議,造成的後期效應亦只有皇帝一人買單。總之,這是一項穩賺的生意,重點是不違讀書人所謂的“道義”,何樂而不為?於是,大小官員爭先恐後地“觸龍鬚”找死,猶如那恐怖的偽道德的洪水,萬曆被包圍了!

所有的大小官員都長著一張陰陽臉,萬曆是被他們包圍的,那種悲涼到戰慄的恐懼感,恐怕甚於四面楚歌的項王。此時,我突然看到了刺殺英國皇帝的那張可怕之極的V字形臉!不知原因,只想到那詭異微笑背後的難以名狀的悲傷——猶如萬曆皇帝朝服像中那深邃的目光。又突然,風雲色變,時光穿梭,一個叫蘇格拉底的老頭置身於由一群暴民組成的陪審團,群情鼎沸,他的眼神悽慘深邃冷眼旁觀著這可怕的“大多數人的暴政”,可以顛倒乾坤,恍如世界末日的審判;驚恐中思緒又迴歸故國故土,碰見已故人屈原,他心灰意散地挪步於汨羅江畔,高歌“著世人皆濁我獨清,世人皆醉我獨醒”時,香草美人的沉吟,那深邃的目光又會不會是這位義士對於炎涼世態的最後一瞥呢?

曾有過這樣的臆想,或許來自於懸疑電影的影響,覺得有一天我所熟識的所有人,都把我當作一個陌生人看待,我的意志在死寂中崩潰,崩潰,崩潰,即使臆想結束還心有餘悸。而萬曆的生活並非臆想,而是面對天下的精英的日日攻心。面對孤立無援的處境,萬曆恐怕也只有選擇退避了,而這一退就是三十年。因為他太善良了,善良得讓所有人都以為軟弱可欺,甚至遭受官員侮辱,作為天子至尊也只給了那個S官員廷杖和降級;因為他太無奈了,無奈的是無力改變文官制度千百年來造成文官的畸形而矛盾的性格——被歪曲的“殺身成仁”,俸祿的低下造成深重的結黨營私的“非禮”行為,但依然以儒家傳統道義為他們的精神支柱,從中給予惡行以通用的合理性;因為他太有智慧,深知只有退避方可保留他外強中乾的皇帝的權威,深知皇權縱然高貴,卻是必須建立在以承認文官道德及信仰的基礎之上的,可那明明醜惡!因為他太“民主”,太尊重那些不該尊重的人,視那些人為“愛卿”而非“奴才”。

他即使是三十年未上朝,依然親自主持了“三大徵”,平定了楊應龍之亂、平寧了哱拜之亂、抵抗日本豐臣秀吉侵略朝鮮以及東北大片地區(奴兒干都司)的朝鮮之役,維護了明朝的統一狀態,並粉碎了日本侵略朝鮮的野心,堪稱民族英雄。這些被歷史輕描淡寫的功績,恐怕遠比千古一帝康熙的《尼布楚條約》,大片國土拱手讓人要強許多吧!遠比康熙逼反吳三桂,造成八年三藩之亂,民不聊生,以成其名,要強許多吧!遠比六萬精銳葬身準葛爾,遠比給後人留下一個虧空四千八百萬白銀的空殼子盛世要強許多吧!而這些,本該濃墨重彩的重大失敗,被一筆帶過,難道這公平嗎?可笑的是歷史從來沒有公允,只有蓋棺定論,只有成王敗寇,只有這樣,康熙的好孫子乾隆才有機會向他祖父臉上貼金,而以篡毀明史,詆譭萬曆為代價。

沉思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11

這是一本老書,雖然它老,但是它的名氣都不小。

回想起它的名字《哈利波特》,在回想一下它的名聲,當時它創作出來時間是一炮而紅。

好!說起它的內容,是說……在英國的一個普通的家裡,住著一個男孩,叫哈利波特,看上去很普通,出身不普通,其實他就是一個巫師.......(內容太多已省略)

今日,拿起手中書,回味品味深。從這本書中,我體會到了“友誼,愛情,團結,友愛”這才是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當我看這本書時,我也幻想著,我是不是一個巫師,我能去“霍格沃茨”嗎?我也幻想著如果我是巫師,我會去和伏地魔這個大魔頭抗衡嗎?其實呀!我也沒有這麼大的膽。總之,這時一本好書,它讓我們身臨其境,回味無窮,內容就不提了,它想象力豐富,我以後也想寫這樣的書。同時,它提醒我,想要做英雄,需要付出許多的努力,往往也是致命的。看看哈利波特,他那艱苦的一生,多次死裡逃生,再看看我們的一生,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

所以呀!我平時就在想,同樣是人,為什麼我們的命運會如此不同呢?終於我想出了答案,這是要努力。你努力有好生活,你不努力,就沒有好生活。你看哈利波特多努力呀!最終打敗了伏地魔。

這真是一本好書,他時刻提醒著我要努力,不懶惰,我喜歡《哈利波特》這本書!

沉思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12

這天,我讀完了《波麗安娜》。這本書賜予了我快樂,也讓我在遇到生活困境和挫折時,勇敢的應對。

波麗安娜是一個十分苦命的小姑娘,她十一歲,父母就都去世了,而且沒有給她遺留下一分錢,唯一的親人就是重來沒有結過婚的老姨媽——臉上從來不帶半點笑容。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小姑娘,竟然創造出了奇蹟:她把從沒有微笑過的姨媽逗笑了!再糟糕的境遇,再倒黴的運氣,總能真心誠意的看出好的一面,自己給自己寬心,自己吧自己逗笑,而且把快樂帶給別人。這,就是波麗安娜的獨特之處,塞翁之馬焉知非福的道理,波麗安娜是無師自通。最後,嚴酷的環境沒有壓到她,反而是她用熱情和歡樂感染了那些行屍走肉般的成年人,改變了他們,波麗安娜很寬容,應對沒人喜歡的斯諾太太,脾氣暴躁的彭德萊登,都微笑著問好,讓他們心中的小鳥中心飛上了藍天翱翔。

波麗安娜有一句名言:假如你願意去找事物好的一面,你就能找到——Ifyoulookforthegood,youwillfindit.

看了這本書,我覺得波麗安娜的心靈是那麼的善良、美麗,我覺得每個小朋友都有改變世界的潛力和想法,我們大家就應發現這種偉大的力量,並去改變世界上不好的東西,世界將會變得更完美。

沉思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13

陽光將他的影子拉得單薄而頎長,大風吹散了年輕骨骼與靈魂碰撞的聲響。他站在一片金色麥田的盡頭,他身後,是陡峭的懸崖。他仰著頭,煢然守望,像一隻孤獨而偏執的刺蝟,用鋒利的稜角包裹柔軟善良的心臟。

我曾經以為,我會討厭霍爾頓,討厭他的偏執,討厭他的叛逆,討厭他罵髒話;可是當書一頁頁被翻過去,我卻開始為他心疼——在他因為室友用破舊的箱子而把自己的好的皮箱放在床下的時候;在他因為捐款太少而自責的時候;在他為一個差點害了他的女孩傷感的時候……我心疼他。

他就像是一隻幼小的刺蝟,跳動著一顆善良的、柔軟的、害怕被摔碎的心臟,他蜷起身子,用尖銳的刺把自己包裹起來,叛逆、髒話、咒罵,逃學、曠課、酗酒,彷彿都成了他保護自己的武器,縱使是不先進的武器。

最偏執的孩子往往最容易受傷,用稜角反抗這個世界的時候,他自己也會很疼很疼。他沒有錯,他只是太單純,又太天真,他看透了一個世界的虛偽和黑暗;他沒有錯,他只是太善良,又太執著,他徹骨地恨著一個世界的偽善和破碎;他沒有錯,他只是太可愛,又太偏執,他勇敢地舉著小旗子拿著小步槍向著一個世界的飛機大炮無畏地宣戰,他不是愚笨,他只是不畏懼失敗,他沒有錯,真的沒有錯,他心裡有一片美好的淨土,他不是刻意站在世界的對立面,他只是奮力捍衛自己的淨土,他沒有錯,錯的是這個世界。

他的那片淨土,他的夢想——他要去西部,他要做一個又聾又啞的人,不同這一個骯髒的世界打交道,而是在他的淨土裡快樂地活著,那裡沒有認識他的人,只有一個美麗的聾啞的妻子,還有一群純真的孩子,他可以親自教會他的孩子讀書寫字;他要站在一個懸崖邊,守護一群在麥田裡做遊戲的孩子,他要保護著他們,不落下危險的懸崖,這是唯一正當的事情,他想幹一輩子……他,霍爾頓,抑或是塞林格,是願意做一個真正的隱士,在一個安謐的世界,沒有霓虹和喧囂,沒有勾心和鬥角,沒有爾虞和我詐,沒有造作和虛榮,只有金色的陽光、金色的麥田、金色的笑容和金色的希望。

或許很多人心裡都曾經有一個霍爾頓,壓著紅色棒球帽,揣著一腔的執念,懷著年輕的瘋狂;又或許,一些年以後,當他們的稜角被時光漸漸磨平,平靜,蒼老,就匆忙趕走心底那個叛逆不羈的少年,如同趕走年輕的自己,曾經的夢想被現實洗得褪色。

塞林格走了,他走的很安詳,他終於要離開一個他一直逃避的、他不喜歡的世界,他終於要去到一個有著麥田、有著孩子、有著希望而沒有懸崖的地方,他一定會是幸福的吧。可他留下了一個霍爾頓,一個孤獨的麥田裡的守望者。霍爾頓守護著那些他深愛的純真的孩子,那些孩子,縱使其中很多依舊跳進花花世界的大海,總會有一些留下,陪著霍爾頓,一起守望未來的麥田,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霍爾頓總有一天不會孤單的,霍爾頓總有一天會幸福的。總有一天,刺蝟會幸福的。

沉思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14

其實是在非常偶然的情況下買了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鋪》。

我這種一部恐怖電影沒看過、一本偵探小說沒讀過的熱愛生活、希冀世界和平的暖心正能量小姐自然不是東野先生那些推理虐心小說的粉兒。

大概是想看一下自己的延展性有多大,適應新事物的能力有多強,才買了這本書。畢竟,自負如我,我不熱衷於讀任何翻譯的文字,認為那是沒了靈魂和丟了靈氣的傀儡,而感情動物的我,又不擅長任何邏輯推理,更受不了虐心。

不過只看了第一章的前幾頁,我就倍感故事的引人入勝,斷定這定是個精彩的故事。

幾個的運氣壞到家的小賊,膽小如鼠,偷了東西,沒走多遠,車子就拋了錨,一行人躲進了僻靜街道里一處荒蕪廢棄的老房子裡,不想卻搭上了時光的列車,於不經意間走進了若干人等的或平凡或短暫或匆匆但卻真實的生命裡。看著他們在浪矢老先生的破舊宅子裡笨拙而絞盡腦汁的給不相干的人回覆著信件,不由得想到“人之初,性本善”,每個卑鄙不堪的人的內心深處,都可能是一捧暖暖的心和一腔熱忱真摯的愛。

作者從幾個小賊寫起,串聯起若干看似毫無交集的人生。即將參加奧運會的女孩為了給身患絕症的男友圓夢而備戰奧運會,心裡卻種.種不捨,在愛情和事業間徘徊;為了心中的音樂夢而退學的男孩,遠離故鄉,卻在諾大的都市裡舉步維艱,而重病的父親卻在家族店鋪倒閉的困境裡義無反顧的支援他不要放棄;於優越環境里長大的熱愛披頭士的男孩,遭遇家中變故,負債累累的父親帶著全家潛逃,而男孩卻在半途中掙脫了親情的羈絆,義無反顧的離開。還有為了解決養父母的經濟危機而選擇白天公司坐班,晚上陪酒為生當的署名“小狗”的女孩。

他們將煩惱投進牛奶箱,期冀著隔天雜貨鋪老爺爺的回答。而浪矢老爺爺說,當人們投下信件的時候,心中的地圖雖是空白的,卻未必沒有答案,很多時候,他們都是想尋求支援,確認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

隔著塵埃滿滿的光陰,小賊們收到了一封封來自於過去的信件,而他們笨拙寫下的真誠回覆穿過了時光的走廊,也在不知不覺的中改變了信箱那頭的人生。

如果只單純是這樣幾個故事的拼接,那麼小說便毫無精彩可言。奇妙的是作者將幾段不相關的人生串起來,每個故事裡的人物,都在冥冥中和浪矢雜貨鋪還有孤兒院“丸光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每個人看似純個人化的選擇背後,卻勾勒出最後的命運。命運之玄妙就在於你在不經意間做出的這樣或那樣的選擇,間接影響著他人的人生。那些看似卑微的生命背後,也可以是一顆偉大的心,而留給這世界的也絕不是慘淡的光。

奧運女孩靜子最終沒有入選奧運陣容,而命運弄人,陰差陽錯,那一年日本抵制奧運會,她也得以在最後的日子裡陪伴在絕症男友身邊;音樂男孩在城市裡堅持夢想多年,卻始終一事無成,默默無聞,一個聖誕夜裡他為孤兒院裡的小朋友登臺唱完歌后遭遇火災,因救人而死去,而也正是在那個夜,他驀的感受到自己的音樂被人理解的剎那間的滿足,這之後的很多年被救下的男孩的姐姐,成為了知命的歌手,而在她的演唱會上,她唱的正是音樂男孩那晚在孤兒院唱的歌;披頭士男孩改名換姓,四處流浪,最終被送進了一個叫“丸光園”孤兒院,而他多年後從他人嘴裡獲知,自己的爸媽早在他逃跑的那個晚上就自殺身亡,而初衷正是不想因為破產潛逃而連累自己的兒子,對親情的絕望和對父母的誤會在多年後冰釋,然而時過境遷,親人已不再;陪酒女孩尋著小賊們的建議,在時代的節點做了正確的商業選擇,順風順水,事業做的風生水起,也最終憑一己之力改善了養父母家的經濟條件,更在孤兒院的艱難時期意欲鼎力相助。

當小賊們最終發現,他們秉承著所謂的正義感,搶劫入室的物件正是那個在公司坐班和午夜陪酒間掙扎的女孩,而一晚的時光正是過去歲月裡的若干年,女孩聽從了他們對未來的忠告走入正軌,小賊們唏噓不已。不知這一夜的解憂是否也改變了小賊們的生活軌跡,那是什麼,似也無從得知,未來如白紙一張,鋪展開來,哪一筆濃哪一抹淡,也全憑個人的造化和書寫。平凡如我們,似也看不透命運的安排和冥冥中的那一縷縷緣,似乎唯一能做的,不過是聽從內心的聲音,堅定的走下去。在你前面的,有無限可能,偶爾停下來,討一討旁的路,也只是為了更堅定的走下去。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過去時代裡的浪矢老爺爺,抑或是穿越了時光誤打誤撞而解憂排難的小賊,在他人需要的時候,不求添一注香,只為靜靜的聆聽和陪伴,便已足夠。

沉思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15

我剛剛又讀了一遍《居里夫人》的傳記。傳記的主要內容是居里夫人的學生生涯和她與皮埃爾結婚後發現兩種新元素的生活。

而給我深刻印象的是居里夫人竟然能在那樣的環境裡做實驗。那是一個簡陋的棚房,冬天潮溼。裡面沒有具備任何化學物實驗室必須具備的條件,也沒有各種防護罩,非常不適合做放射性化學實驗。而居里夫人卻認為這個棚房那麼破舊,因此不會有人不允許他們使用。雖然這個棚房如此簡陋但他們依然專心的實驗著。終於,釙和鐳被提煉了出來。

要在這般簡陋的實驗室裡工作,首先要有一個堅定信念和持之以恆的精神,只有堅定信念和持之以恆的精神才能繼續下去。而且還要知足,這樣才會容納下這個棚房實驗室,而在生活中,持之以恆的精神和知足感才能完成一件事。我們要學習居里夫人的這種精神。

沉思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16

這天,我讀到了一本叫《波麗安娜》的書,這是一本在國內很少提及的、一個世紀以來暢銷不衰的文學名著。自19xx年面世後,《波麗安娜》立即在美國及世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永遠樂觀、永遠向上的波麗安娜已經成為美國文學中最受歡迎的人物形象之一,“波麗安娜”一詞在美語中更成為快樂的代名詞。

這本書的主人公波麗安娜是一個失去雙親的女孩,唯一的親人就是她的姨媽波麗·哈靈頓小姐。波麗安娜帶著她的笑聲來到了波麗姨媽住的哈靈頓農莊,她知道波麗姨媽是整個古老的哈靈頓農莊裡最富有的人。但波麗安娜在這兒的生活剛開始並不十分好:波麗姨媽不允許她提到任何有關她爸爸的事、讓她住在一間小小的閣樓裡、波麗姨媽還討厭波麗安娜的的關門聲……總之一切都不很順利。然而波麗安娜卻總是對姨媽說我很樂意、我很高興,好像波麗姨媽每次對她的懲罰都變成了獎賞。其實這一切都歸功於波麗安娜的“快樂遊戲”。

小時侯的波麗安娜生活在婦女慈善會,當波麗安娜想要個布娃娃的時候,慈善會募捐箱裡的東西卻是柺杖。正當波麗安娜哭了的時候,爸爸告訴她:“波麗安娜,你應當高興,你應當為我們身體很好,根本不需要拐杖而高興。”從此,波麗安娜就經常玩這個“快樂遊戲”,她現在已經玩得很熟練了。

我佩服波麗安娜的樂觀精神,因為她不管什麼時候都是那麼開心,她告訴我任何事情都有讓人高興的地方,不管這個事情是什麼樣子的事情。

現在,我也經常玩“快樂遊戲”。比如說我考試時錯了一道不該錯的題,但我卻能從這次錯誤中得到教訓,難道這不值得高興嗎?家裡的電腦壞了,一個星期以後才能修好,我就利用這一個星期的時間好好讓眼睛休息一下,難道這不值得高興嗎?幾天前感冒了,好難受,可我應該慶幸我得的只是普通的感冒,而不是什麼大病,和那些得了白血病、癌症的人相比,我幸運得多。即使得了白血病或癌症,也應為自己還有生命,自己還能生活而高興。

自從讀了《波麗安娜》以後,我的心胸開闊了許多,《波麗安娜》這本書有一種激動人心的力量,它深刻、動人、有趣,激勵了一代有一代人。當我讀完它的時候,我發現一種美好的感情已經融化在心中了。

沉思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17

小說選擇在日常生活中設定了一個荒誕的設想,卻運用細緻的描寫和精當的人物刻畫創造了一個充滿真實感的故事。故事的殘忍在一次次對比中尤為明顯。其一,一個忠誠、老實、敬業的推銷員是害怕粗暴、不講道理、吝嗇的上司的。在故事開端,格里高爾發現上班快要遲到後表現出驚慌與擔憂也可以印證。當凶狠狠的祕書主任來他家時,變形的他卻仍努力想要爬下床來,趕上8點的那班火車去上班。其二,家人在他變形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他雖懷著害怕與擔憂的情感,但仍懷著美好的希望“格里高爾會回來的。”可承受是有極限的,家人在某刻突然的轉變,對他絕決的態度,一下子對比顯出之前家人之間的溫情。此外,在格里高爾承擔整個家庭負擔時,父親總是倦怠、慵懶和極度蒼老的,可在變形後,這家裡只有一個男人時,父親穿起了舊時的衣服,精神矍鑠,似乎所有責任的擔子落到了他的肩上,他需要重新活一遍似的……

這些對比的更加殘忍之處是卡夫卡講述這一切時顯得自然、毫不做作生硬,似乎每一刻都可能發生在你身邊。儘管,這是一個多麼荒誕的故事啊——一個人變成了一隻巨大的蟲子。可卡氏的高明亦在此處,使人脫口而出“這不可能”,其中則已經包含絕望的確信:“這”是可能的。

卡夫卡是殘忍的,卻也是溫柔的。格里高爾在我心底投下一片更大的漣漪,是因為他承認了悲劇,並且平和地對待了它,他仍對家人抱著溫柔與愛意,仍惦記著自己變成人形後對家庭做出更大的貢獻……況且,他也並非單純等待著上帝的垂青。他樂觀地覺得自己會好起來的。

《變形記》中充滿了矛盾和人性。它們表面附著的屬性都是主觀的,都是荒誕的。而這些最容易讓人覺得殘忍。可是卡夫卡並沒有把故事逼到死路。他沒有把格里高爾的家庭逼到了死亡這個結局,而是在某個充滿溫暖的陽光車廂中,父親、母親和妹妹“舒服地坐在了椅背上談起了將來的前途,仔細一研究,也並不是太壞……而他們也發現,女兒再經歷了那麼多憂患後,已經成長為了一個身材豐滿的美麗的少女了,也打算為她找個好女婿了。”“在旅途終結時,他們的女兒第一個跳起來。舒展了幾下她那充滿青春活力的身體,彷彿要證實他們新的夢想和美好的打算似的。”

第一遍讀這幾段文字時,覺得太殘忍了,真沒有良心啊,他們已經忘記了可憐的格里高爾,一下子把苦難與苦難帶來的記憶都忘記了。可再讀時,卻突然覺得卡夫卡或許表達的就是某種積極的反抗。在人生狀況既存在的一種根本性荒誕中,卡氏或許表達了一種嚴峻性的偉大。

引用加繆對卡夫卡的評論說:“卡夫卡摒棄了上帝所謂偉大的道德、不言自明的道理、善良的心腸、前後的一致性,為的是更熱切地投入上帝的懷抱。荒誕於是被承認,被接受了。”卡夫卡的善良是對待這個世界的態度,而我覺得他溫柔,是因為他對待世界的方式。他在以自己的方式反抗世界的荒誕。卡夫卡也有他自己的憂鬱與絕望。可在《變形記》的文字下,我卻發現他更多的溫柔。 或許這些故事的殘忍,人物的悲傷,主題的絕望正是由於卡夫卡對這個世界充滿愛意與溫柔。

卡夫卡的作品就像是迷宮,沒有人能夠聲稱自己完全讀懂了卡夫卡的作品。或許他的偉大也在於此:正是把一切都獻出來了,卻對什麼也沒有確認。

沉思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18

今天我用金山打字通打文章,想看看自己的正確率多少,我的記憶中只有金山打字通有真正的正確率的指標。

我打了一篇以前不知是國中還是國小的作文,內容是我到朋友家,然後一個小女孩要打電話,後來我支了她家,我帶了桔子去看她,而她最後做了一個小桔燈讓我上山。

不知大家還記得否?

小姑娘剛開始拿到桔子,並不是拿給自己吃的,而是把桔子拿給媽媽吃,然後就開始準備給“我”做小桔燈了,“我”拿著小桔燈,雖然光不亮,而卻感到前路無限光明。當我看到小姑娘的爸爸可能被捉的時候,不禁潸然淚下,等待著小姑娘的命運是什麼?我想也只有流落街頭,最後不知所終。

作者沒有把這些說出來,但是小姑娘樂觀的心態倒是在無限激勵者主人公。

其實沒有任何時候我們應該為困難所嚇倒,沒有什麼理由我們要為前路的黑暗唉聲嘆氣,無論你怎麼樣想,生活總得繼續。低落生活與樂觀生活,低落的人永遠無法抬頭,沒有人有必要為你的低落而幫助你,但你的樂觀態度總會影響一些人。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現在的社會上的一般家庭太富裕了,孩子在家裡蹲蹲就蹲到了上學的年齡,這並不是什麼好事,倒不是什麼經歷的磨鍊少之類的問題,倒是難以培養對事物的樂觀看法。一個孩子整天呆在家裡,不愁吃不愁穿,對家人產生依賴心理,一旦脫離了家庭,現在社會上的現狀就是他們的結果。

話說回來,倒不知什麼時候,我才真正懂得了欣賞文學,真正懂得體驗。這樣一篇多年之前的文章,直到今天我上了大學,才真正懂得理解其中的意味。到現在,我才真正懂得思考,到現在,我才真正懂得感嘆。

想我以前真的很可笑,讀了一大堆世界名著之類的書籍,而作文水平一直無法提高。其實這並不是一個量的問題,讀一部小說,你能體味到其中的意蘊,你就吸收了一部小說。但是,如果你只是在一味地追求量,這並不會產生什麼量變引發質變之類的東西,而只會像中國的應試教育一樣,做再大量的題目,你也不會創新,只會做題。你讀再多的書你也不會寫作,只會提高閱讀速度。

於此,我倒是十分滿意的,因為我的閱讀速度就是這樣讀了出來,雖然以前讀過的書已經沒有多大的感觸,很多名著也是草草就看完了,但我已經練出的閱讀速度,倒是我以後精心閱讀的利器。

由此,我感覺,在讀完一篇文章或書後,不寫上一點東西,你永遠只是讀,你心中所想的永遠只會是一時的感悟,時間一過,任何感受都會煙消雲散,特此銘記於心。

沉思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19

《名人傳》包括三個藝術家的傳記:《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由於羅曼羅蘭取得的非凡成就英國《不列顛百科全書》稱他為“20世紀法國文學的偉大神祕者之一”、“人類深愛戴的作家”。

19世紀初的西方,物質利益決定一切,欺小凌弱和暴力橫行成國際秩序。在這種時代,非常需要富有高貴的精神、甘願自我犧牲、以痛苦為人類祭奠的榜樣。作者從眾多名人中選擇了19世紀德國音樂家貝多芬、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雕塑家米開朗琪羅和19世紀俄國作家托爾斯泰。他深信,這些藝術巨匠的不平凡經歷將會引導人們脫離低階趣味的生活。

貝多芬不僅身材矮小,容貌醜陋,而且一直患有重病,後來發展到耳朵失聰,可是這位自尊心極強的音樂家仍然相信“誰都無法戰勝我,我要死死扼住命運的咽喉。”他憑著超凡的毅力和奮鬥精神從事音樂創作,寫出《第九交響曲》等傳世之作。

“早在1793年,貝多芬就立下了這一志向:一定要歌頌歡樂。這一志向,讓他激動了一生,躊躇了一生,抗爭了一生。在創作了《命運交響曲》和《田園交響曲》後,貝多芬徘徊在強烈的興奮之中,他仍不滿,仍要將快樂的音符灑向大地,於是就有了他的《第九交響曲》這是一部具有突出地位的鉅著。”

從這一段,我讀出了作者積極向上、進取的樂觀精神。這種樂觀精神引導貝多芬作出一首首偉大的歌曲。

羅曼羅蘭稱為英雄的,不是思想或力量的偉大,而是心靈的偉大。作者在貝多芬傳的結尾寫道:一個極其不幸的人,掙扎在貧困、殘疾、孤獨、痛苦中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給世界創作了歡樂!他用苦難鑄造歡樂,就像他所說的那樣——“用痛苦換取歡樂”這句話正是他心靈的箴言,是他英勇的一生。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家米開朗琪羅夜以繼日的工作,以致筋疲力盡。

“他的生活似乎一種苦役。他甚至抽不出時間去吃飯睡覺。在他的信件裡隨處可見這樣的語句:‘我幾乎沒有時間去吃飯 …… 我沒有空吃東西 ……十二年以來,我的肉體被疲倦機會了,我缺乏一切生活用品 …… 我沒有一個金幣,我衣不蔽體的承受這煎熬 …… 我在悲慘與痛苦中求生 …… 我和患難作鬥爭 ……’”

其實米開朗琪羅非常富有。他有大量財產,但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別人。他自己捨不得享用一點財富。

米開朗琪羅在70歲高齡時,接受了巨集大建築聖彼得大教堂建築師兼總監的職務。他認為這是神的使命,是他應盡的義務,他甚至不肯接受應當享有的俸祿。他繼續工作,已不是出於對藝術的信心,而是出於一種信仰,是創造的慣性才是他不斷工作。1564年的一天,他站著坐了一整天的《耶穌之死》病倒了。他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從可怕的暴風雨回到了溫柔和平的寂靜”。

19世紀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創作的小說《戰爭與和平》、《復活》《安娜卡列尼娜》等為世界人民所喜愛。他還創作了一些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和童話故事。

“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內心有多麼痛苦,要承受那些心理堅強卻沒人情味的信徒們的無言的譴責,又被自己的懦弱和優柔寡斷所困擾著,所以在對家人的愛和對上帝的愛之間徘徊著,直到那一天,他再也無法仍受,也許是臨死前的一種狂熱,他衝動的離開了家,四處流浪,想逃離這一切。他曾在一所修道院投訴過,次日又離開了。在途中,他終於病倒了,在一個無名的小城裡休養身體,但是,他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了。

在彌留之際,他躺在床上哭泣,不是在哭自己,而是在哭那些不幸的人;他抽泣的說道:”這世界上有成千上萬的人在受苦受難,你們卻都在這裡照顧一個列夫托爾斯泰!“

1910年11月20日 ,凌晨六點多,他終於得到了解脫,如他所說”死,幸福的死 …… “

早年對宗教抱反感情緒的他重新思索:”信仰是生命的力量。“可是,托爾斯泰不能接受教會的宗教,他花費大量時間論證教會與宗教精神的牴觸,毫不畏懼的向神學挑戰。這些舉動使他最終被開除教籍。他努力擺脫”奢華“,希望做上帝的好僕人,但他總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他為實踐信仰不惜放棄人世間的一切,甚至生命。

《名人傳》告訴我們:悲慘命運不知降臨於普通人頭上,他同樣也降臨在偉人身上,享有盛名並不能免除痛苦對他們的考驗,這三位英雄用他們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我們要用自己的毅力戰勝命運,讓患難結出豐碩的果實。

沉思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20

她傾注在自己的世界裡,年少時候沒有留下隻言片語便自殺的戀人和親生姐姐。她掉落在自己生命深處的那口井裡面,渾身破損,即便用盡許多力氣,拼湊在一起,卻終究是費力和徒勞。

很多敘述都是尋常的,輕描淡寫,從不過分執著於情緒,卻像細細的針,沒有聲音地刺入內心的。這或許是村上最為打動我的地方。

從文字的最開始,他在飛機上,看見周遭陌生的人群,突然回想起來年少時候的戀人,那種感受,或許是需要一定的年歲來理解的。他說他漸漸難以想起直子的臉龐的時候,言語之間並沒有太多著墨,卻叫人內心跟隨著他斗轉星移。自己的身軀已經老去,記憶也早已經在時光和日後生活的瑣碎時間裡面被磨損和拼接,而故人也不再。即便當初再過深切的愛戀,也終究是枉然。

還有在阿美寮裡面,同鈴子在倉庫裡面吃葡萄,聽她說起往事。其間有一些細節,也是真實的。而我曾經在某一段時間裡,時常翻出小說的第八章來讀。原因已經不是十分記得。但是會知道,這一章的開初,渡邊的手被玻璃劃破。一些微小的地方,看起來似乎沒有邏輯可循,然而讀起來,卻是叫人覺得自然而然,事情本就應該是這般發生。可能自己還太年輕,還不能完全明白和理解作者的一些東西,但是還是無法掩飾我對這本書的喜愛。

沉思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21

對於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

初識龍先生是她的《野火集》,那犀利,一針見血的筆桿子給我以公民意識的啟蒙。而《目送》與野火大不相同,少了那種犀利,多了柔情,親切與含蓄,令人感嘆。《目送》共有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字裡行間,寫盡悲歡離合,令人動容,感同身受。這部跨三代人共讀的人生之書,用流暢的筆法寫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全書以時間為軸,以親情角色為卷,作者遊走於“女兒”與“母親”的雙重角色,用細膩的情感之筆勾勒出每寸光陰中觸動自己的“背影”。

有人說《目送》就是二十一世界的《背影》。《背影》出現在國中的課本里,只是那時年少,無法體會那感受,而今讀《目送》,卻心下一動,酸楚湧上心頭。一次次目送,一個個背影,我們總被悲喜交加的情感淹沒。

歲月讓我們歷練成長,也讓我們面對離別,我們總避免不了不斷的目送,被目送,徒留下一個個孤零零的背影。反觀父母,他們既為子女出人頭地而欣慰,也因子女的獨立而落寞。讀到龍應臺描寫兒子安德烈的片段時,我總會想起當初執意不讓父母送我去大學,父母臉上那種莫名的失落。父母看我消失在車站的背影與龍先生看安德烈消失在登機口背影又有何不同呢,他們的感受又有何不同呢。送我上大學對我來說可能沒什麼,但是對父母來說,這可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與兒子結婚生子沒什麼區別,可是現在才領悟為時已晚。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

閉上眼,想想自己站在父母的立場上:兒子漸漸長大,羽翼漸豐,能自己擔待所有,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家裡兒子的痕跡在一點一點消失,心中泛起的是酸楚而又心存喜悅的無奈。“油米柴鹽一肩挑的母親,在她成為母親之前,也是個躲在書房裡的大小姐吧。”總有一天,我們也會為人父母,那時的我們會是怎樣的呢?也會目送兒子消失在拐角吧。似乎有些東西像註定般輪迴,某個場景排山倒海地從記憶深處浮現,只是我們的角色悄然發生了轉變。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以後每隔十年都要看一次《目送》,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角度去感受。每隔十年都重寫一篇讀後感,寫為人子為人父的感受。對於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畢竟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沉思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22

按照老師的要求,我拿起了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並在一天之內手不釋卷地看完了。這是一本很精緻的書,正如書中所言:“文章這種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納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記憶和不完整的意念”。翻開書,看見自己色彩斑駁的青春。

誰沒有過迷惘的青春?懷疑朋友的友情,無視父母的親情,對存在的意義和世界的真相提出質疑。混混噩噩不知前路在何處,只得相信自己,一個人蜷縮得更緊。永澤說:“人生中無需理想這種東西,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為規範。”他又說:“紳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而自己應做的事。”

然而我們這個社會,在這樣的冷漠的人群中,徒有網路的溫暖,卻不需要紳士,我們只需要一個真正的人,一個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脫離了社會性那樣的一個單一的人,如此而已。正是因為這樣,死亡的陰影才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領地,等察覺到,已經黑乎乎的什麼也看不到了。

這樣的後悔著,也無事無補。於是直子死了,活著的渡邊親身將摯愛的直子送進了墳墓,送到了木月的身邊。路漸漸的遠去了,心卻還在開始的地方掙扎著,這種痛一如離開母腹的嬰兒,非要那麼痛徹心菲的哭上幾聲才能證實自己真的存在。

直子就這樣無聲的啜泣著,雖然她很想哭出聲來,可是女性的虛榮在阻止著她,不想成為眾人取笑的物件,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壓抑。曾說過以前我是這樣活過來的,往後也只能這樣活下去。一旦放鬆,就無可挽回了。

是的曾經的目標在今天如果一旦放鬆,那麼往後的希望就將不復存在,活著就是為了那一虛渺的幻想,儘管窮盡一生也未必能夠完成。

初讀時,我看見了一種在世人眼中稱之為頹廢的生活和思想。主角渡邊無所謂明天如何,對大多數人漠不關心,按照自己的步調行走人生,平時去大學上課,週末呆在宿舍洗衣服和晾衣服,到了晚上去打工,如此反覆。這種人生無所謂好不好,誰都沒有資格對別人的人生指指點點。只是我想,在一味追求成功與榮耀的現在,能不受周圍環境與世俗理念影響,保持著自己的個性與信念,實在難能可貴。這點給我感觸頗深。

我還看見了悽苦的愛恨糾纏。渡邊的情感被往事和現實所纏繞不得解脫。代表過去的直子,渡邊對她的情感是十分複雜的,不僅有少時便存在的憧憬,還有因自覺認為被友人所託付而產生的責任感等等,真正稱為愛的部分佔的比例並不高。在直子住院後,渡邊遇見了代表現實的綠子,與直子不同,綠子身上有蓬勃的生命力並對生活洋溢著熱情,是個人見人愛的角色。渡邊同樣深深地為她著迷並且感到為難,無法從示愛的兩人中選擇,體現了他優柔寡斷的一面。

再讀時,我看見了自己。與渡邊相反,我對生活充滿了十分的熱情,努力搞好人際關係,就是這樣,也平穩地走過了二十年,並且將繼續熱情地生活下去。讀完《挪威的森林》,帶給我的並不只有故事完結的悲慼惆悵,同樣還有對未來無限的希望。

到第三遍,我不再侷限於從故事具體情節和人物情態中發現什麼了。從整本書講述的故事和作者所想表達的思想。我悟到了,書中反覆提到的“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的確,怎樣才算人的出生和終結?如果一個人死了,他就真的消失於這個世界了麼?親友的記憶,遺留下的物品,都彰示著這個人的生命的痕跡。只是形體的消亡,真的是生命終結的標誌麼?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對社會與時代有所反映。六十年代的日本的具體情況我不瞭解,但是我想渡邊之所以有如此的苦悶與孤獨一定與大時代背景分不開的。社會的低迷狀態自然使得人頹廢。我不能理解渡邊那時的行為,這恐怕就是所謂的時代與時代間的代溝吧!戴望舒說:“你教什麼智慧給我 /小小的白蝴蝶 /開啟空白之頁 /合上空白之頁?”其實,蝴蝶告訴每個人,青春年華只剩下了兩個字:“寂寞。”也許你不明白青春為什麼是這樣的。

然而村上春樹告訴你,青春只能是這樣的。

沉思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23

《荷塘月色》這篇文章,講述了朱自清先生晚上去荷塘觀景的事。作者先寫荷塘,荷塘裡有田田的荷葉,綠葉中綴開著的荷花,以及微風吹來的花香。緊接著又寫了微風過處葉動花顫的情狀,“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先寫靜的畫面,接著是動的畫面。動靜結合,傳達出了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

接下來又寫了月色,先寫月光如流水般傾瀉在花葉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而“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先虛寫又實寫虛擬,表現了朦朧月色下荷花飄忽的姿態。

整篇文章借景抒情,在朦朧的景色中使人感到作者有淡淡的喜悅但又有些哀愁。

我讀了這篇文章,開始閉著眼睛想象:荷塘邊上,楊柳沙沙作響,清涼的微風拂過,荷花、荷葉輕輕地擺動。月光輕柔地撒下,那是多麼美啊!

記得小時候去桂林旅遊,一睹甲天下的美景,那真是名符其實。在那裡我看到了無數工作人員在默默的保護著環境。世上有無數美景,但卻有許多正在漸漸消失,就是因為曾經我們缺乏保護環境的意識,才會有這可悲的下場。

今年年初,北京等地持續的霧霾天氣,幾百米的能見度,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更主要的是,惡劣的環境危害到了每一個人的身體健康。得咽炎、鼻炎、肺炎的人越來越多,據說霧霾天氣還會影響人的心理健康,容易讓人產生悲觀情緒。而一到春季,我們內蒙古的沙塵暴也會肆無忌憚的去首都北京旅遊觀光。

作者在家門前就能看到荷塘美景,可我們現在各地的名勝古蹟,在旅遊旺季垃圾也會成為一道“風景”。我想,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自覺做到把產生的垃圾帶走,何來景區垃圾漫天。

為了這些美麗的景色不會消失,為了我們身邊也可以有美景怡情,我們人人都來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作文

沉思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24

翻開《名人傳》,在首篇的引言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周圍的空氣多沉重。老大的歐羅巴在重濁與腐敗的氣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質主義鎮壓著思想,阻撓著政府與個人的行動。社會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人類喘不過氣來。開啟窗子罷!讓自由的空氣重新進來!呼吸一下英雄們的氣息。”

顯然,羅曼·羅蘭要用英雄主義的精神來矯正時代的偏向。在羅曼·羅蘭看來,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偉大是痛苦和孤獨,是自我同無形物的抗爭。在同一引言中他還說:“我稱為英雄的,並非以思或強力稱雄的人;而只是靠心靈偉大的人。”他正是緊緊抓住了英雄偉人痛苦的心靈,把戰勝苦難作為衡量英雄的一把閃亮標尺。而他的《名人傳》就是揭示人類歷史上三位苦難英雄的心靈傳記,他們是19世紀德國偉大音樂家貝多芬、文藝復興時代義大利著名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文壇鉅子托爾斯泰。

他在《貝多芬傳》的結尾這樣寫道:

“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說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的一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用痛苦換來歡迎。”確實,“用痛苦換來歡樂”正是羅曼·羅蘭追蹤貝多芬一生命運的視野,這句話構成了《貝多芬傳》內在的緊張和扣人心魂的思想魅力之所在。

是什麼支援著貝多芬?是不向皇權低頭的品質,是不被金錢收買的決心,是扼住命運咽喉的勇氣!正是依靠著這些超凡的精神力量,貝多芬越過了人生的無數個痛苦險峰,達到了對人生最清醒的領悟。

如果說《貝多芬傳》是英雄主義的號召,是力的頌歌,那麼《托爾斯泰傳》則是一首安魂曲、一支哀歌,一闋送葬曲。貝多芬偉大的痛苦是因為他在人生的盛年遭到厄運,托爾斯泰偉大的痛苦在他自身主觀意志的選擇。

《復活》是托爾斯泰暮年的又一部力作,羅曼·羅蘭所說:“妻子、兒女、朋友、敵人都沒有理解他,都認為他是堂·吉訶德,因為他們都看不見他與之鬥爭的那個敵人,其實這個敵人就是他自己。”

“托爾斯泰,你是否依照你所宣揚的主義而生活!”他痛苦地回答:“我羞愧欲死,我是罪人,我應當被人蔑視。”終於,在82歲的暮年,托爾斯泰在一個寒冷的冬夜,獨自逃出了家門,在一個無名的小城一病不起。彌留之際,他號啕大哭,對守在他周圍的人們說道;

“大地上千百萬的生靈在受苦;為何大家都在這裡只照顧一個列夫·托爾斯泰?”

其實,托爾斯泰發出的是對蒼生的疑問,也是對痛苦心靈的迴應,在這裡我們分明又聽到了貝多芬對生命的歡樂歌唱。

這就是羅曼·羅蘭在《名人傳》裡留給我們的永恆的精神光芒。

沉思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25

有一天,老師給我們佈置了一項特殊作業,要摘抄5段寫景文章。當我抄完後,驚奇地發現:5段文字中,有三段是朱自清的文章。這讓我對朱自清產生了好奇,朱自清有這麼強的寫景能力!我趕忙拿起了《朱自清散文集》讀了起來。

朱自清的許多散文大家都已經很熟悉了,《春》、《荷塘月色》、《溫州的蹤跡之綠》等等佳作名篇數不勝數。每讀到朱自清的文章,都會有一種清新典雅,柔順細膩之情,讓人從久違的城市的混沌的空氣裡擺脫出來,從而讓人有一種鄉村感,又好像有一種原始的,清新的感覺,讓人久久難以忘懷。

春天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季節,但往往又會給人帶來煥然一新驚喜的。在描寫春天的文章長廊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朱自清寫的《春》了。他那栩栩如生、獨一無二的語句,像小河的流水般灌溉進我的心裡,雖然現在是冬天,但我似乎感覺到了春天生機勃勃的氣息。眼前彷彿呈現出一幅鳥語花香的春景圖。“吹面不寒楊柳風。”從中,我能感覺到,風是多麼地溫柔呀!像是母親的手在撫摸著一樣,而且在空氣中還夾著清新的土味、醞釀著淡淡的花香。要是能漫步在這種仙境般的美好春光裡,一定是舒服極了,愜意極了!此時此刻我真是希望能穿越時空,到達這麼美、還充滿了詩意的春天去啊!朱自清給春天的鳥,“恩賜”了一個美妙的嗓子。

“鳥兒將巢安在繁花綠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喚友地賣弄著清脆的喉嚨,唱出婉轉的曲子,跟著輕風流水應和著。”這樣的境界,就像在奇妙的童話世界裡似的。但是,即使鳥兒的天賴之音再好、再美,也比不上那新春的雨水呀!俗話說“春雨貴如油”。“一年之計在於春”在這個美好的季節,是最適合放風箏了。朱自清在春天看到了一個熱鬧的場面,在“城裡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人們都以歡笑和努力,滿心歡喜地迎接著春天,迎接著新的一年、新的開始。一直為現在的美好生活而奮鬥……春天,是希望的種子、是生命的開始、是美麗的象徵。我從朱自清寫的《春》中,看到了我們祖國美好的未來。人們在努力地工作著、奮鬥著,從希望的春天開始,為我們的世界多添一份光彩。請大家就從現在做起,憧憬著我們的未來,一起來為明天而努力吧!

朱自清真不愧是一代文學大家!可以說,沒有他,中國的現代散文就不可能這麼燦爛。我讀了他的文章,汲取了豐富的營養,讓我受益匪淺,真是飽餐了一頓美味的文學大餐。

沉思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26

真的只是為了一張薄薄的證書嗎?我以前常常會這樣問自己,但是現在,高中的生活讓我明白了什麼是讀書,而這個問題,也將就此終結。因為,我知道,讀書是一生的事,根本不會因為自己的任何停留而做任何改變。恰恰的,我為我自己在高中階段就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而感到慶幸,而這一切,源於我的宿友的一句話……她說:“我從來就不稀罕什麼學位”,於是,真的,她就沒有認真學習。當我親口聽到她的這一句話時,我只是感到疑惑:為什麼她能在小小年紀就有勇氣說出這句話?可能吧,我們的經歷不一樣,難道說,在她的價值觀裡,讀書就永遠只侷限於一張飄渺的證書?不,當然不,在我們的人生中,讀書還可以有著很多的用處。

當然,我熱愛閱讀,而且我從來沒有把閱讀當做一種負擔,我感覺它就像是大自然賜予我的聖水,它讓我追隨它的腳步,每每我翻開一本好書,眼前就呈現出一幅不一樣的畫面,它是虛幻的,但卻真實的,特別是在如今學習壓力如此緊迫的情況下,更加需要讀書來陶冶我們的心靈。讀書帶給我的,絕不僅是單純的翻翻頁數的那種“快感”,它讓我清楚明白前方的路是什麼,我還面臨著多大的困難,還有,我該如何才能一直往前跑,跑到我想去的那個地方……每一位曾經經歷過高三的學姐學長們,他們都有一個美麗而羞澀的夢,他們早早地給自己定下了一個堅定的大學,並堅持不懈的朝著它前進。但是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需要他們辛苦去經營,如何去經營?答案就是閱讀!大量的閱讀量讓他們很自然而然地就描繪出自己未來的藍圖,裡面的一磚一瓦都是他們築起的高牆,他們用讀來的知識武裝自己,讓自己強大起來,以至於沒有輕易被現實的坦克壓倒。

每年大學聯考出成績時,經常聽到一些學生在嘆息:那個誰誰誰今年考上了哪間學校,他好高分啊,好羨慕!接著就是一副羨慕加嫉妒的表情。但是,誰也不知道這些高材生的背後有多少心酸的故事,他們把我們喝咖啡的時間用來閱讀,把我們在床上剪指甲的時間用來閱讀,把我們談笑風生的時間用來閱讀。。。他們學會利用一切邊角時間,但是,他們絕對不僅是為了應付中國式大學聯考,他們對閱讀有著深摯的一份愛,是這份愛讓他們試著去了解任何值得關注的話題。真的,我很佩服他們,因為這種日復一日的閱讀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駕馭得到。相比那些整天跟其他人說:我看了哪些哪些書,對了,裡面的情節怎麼怎麼樣,超精彩呢!這些人真的有認真讀過這本書嗎?一個真正會讀書的人,我相信絕對不會是誇誇而談的人,他們絕對不會是唯書而實,唯文而真,他們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這樣做的意圖是什麼,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等等一系列他們認為有疑問的問題,這,恰恰就是他們平時的閱讀推動著他們去思考。

閱讀影響著我們一生,我不會說什麼閱讀就是天,閱讀就是地的大道理,我只知道,閱讀於我就是我身體的一部分,沒有了它我總覺得心裡長了個洞。閱讀使得我與別人交流順暢,通俗的來說就是提升到了另外一個等級,你知道嗎,那種感覺真的很不一樣,尤其是在別人稱讚你“哎呦,知識面挺廣的嘛”時,你整個人都會有種熱血沸騰的感覺。當然了,閱讀並不僅是為了別人的一句稱讚,更多的是為了提升自己,我一直跟我妹妹說,多讀書總會有好處的,儘管它的優勢並沒有在現在顯現出來,但,總有一天,我們會為當初那個懵懂初醒而奮力閱讀的小孩感到自豪!讀書不僅僅是為了一張證書,它更多地是一種證明,是一種對自己的證明!所以說,在你的床頭櫃上好好地擺上一本好書吧,你總會欣賞到落日熔金的美麗和氤氳迷人的花香!

沉思錄讀書心得體會高中 篇27

《巨人的隕落》這本書中描寫了一戰前後六個家族的興衰變化:英國菲茨赫伯特家族、德國馮·烏爾裡希家族、俄國別斯科夫家、威爾士威廉姆斯家、美國杜瓦家和維亞洛夫家,整個故事從1911年寫到1924年,主線人物覆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除了法國以外的主要參戰國,涉及了美西戰爭、英王五世加冕、一戰、十月革命、德皇退位、凡爾賽和約、啤酒館暴動等一系列歷史大事。用“歷史小說”來形容《巨人的隕落》應該是比較貼切的。肯·福萊特用巨大而精彩的篇幅將一戰前後時期的國際形勢、國家狀態、民眾情緒描摹得鞭辟入裡,真的能我們埋頭其中,沉浸在一個個異鄉國度裡,流連於一段段動人故事裡。

書名叫做“巨人的隕落”,是一個對當時世界環境的生動比喻。“巨人”代表了英德美法俄等強國,代表了各國的統治者,代表了世代傳承的貴族。在一戰這個殘酷的絞肉機中,“巨人”們劃分陣營、互相攻伐,最終紛紛“隕落”。不過,大矛盾必然激發大變革,有隕落必有崛起,每個國家都發生著鉅變,造就了一批新的統治階級和群體。

在戰爭還未爆發之前,因工業革命的影響,歐美各國國力昌盛,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實力迅猛發展。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擁有遍佈全球的殖民地,德美法俄等國緊隨其後,幾乎整個世界都成了為數不多的幾個強國的附屬。各國國民生活水平相比農業社會實現質的提升,無論是物質溫飽還是精神教育,都有了顯著的改善。可是,戰爭改變了這一切。歐洲強國傾盡所有資源投入到戰爭中,生命、物資、武器等等,只要能夠幫助戰爭取得勝利,就不惜血本。最終,參戰國滿目蒼夷,經濟遭受重創,前線無數生命毫無意義地逝去,後方無數生命忍飢挨餓地掙扎。即便是最後參戰的美國,也經歷了生命的損失和資源的浪費。戰後世界格局改寫,美國毫無疑問成為綜合國力最強的國家,而英法雖然成為戰勝國卻外債高舉,至於戰敗國德國、奧地利等則背上了沉重的賠款負擔。顯而易見,歐洲成為了戰爭的失敗者。

沒有戰爭的刺激,各國政局相對穩定,無論實行民主制度還是專制制度,經濟的發展暫時沖淡了國內矛盾。俄國沙皇專制下,等級森嚴,農民幾乎沒有地位可言;德國皇帝的權力是最大的,議會形同虛設;英國保守黨和自由黨是當時國內兩大政黨。在戰爭的衝擊下,各種矛盾逐漸放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外強中乾的俄國在戰爭進行過程中就爆發了革命,沙皇失去統治地位,專制制度被廢除,走資本主義之路還是共產主義之路在國內搖擺不定。作為戰敗國的德國,皇帝也在恥辱和壓力中退位,共和制度被建立起來。在英國,自由黨產生內部分歧逐漸走向分裂,而工黨慢慢嶄露頭角。戰爭,似乎掃除了專制的陰霾,迎來了民主的光亮。

本書講的是一戰,然而精彩就在於用幾個不同國家的小人物的故事引出整個一戰歷史,讓乏味的歷史有趣,讓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與社會各階層聯絡起來,重要的歷史人物在書中輪番登場,如霞飛將軍,魯登道夫,丘吉爾,列寧等等,還有在書中最後冒了個泡的,然而只增加了小說的真實感並沒有搶走主角光環。書裡的主角有英國的貴族伯爵和妹妹,礦工女兒和兒子,德國的貴族外交家,俄國工人兄弟倆,美國參議員兒子,每個國家的主角都帶領我們和整個國家一起走過整個一戰。

偉大的墜落、平凡的交織,“大”時代與“小”人物演繹的一曲讚歌。小人物的成長軌跡與大時代的風雲變遷無縫的結合,誰是“巨人”?因何“隕落”?把波瀾壯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搬上文學舞臺,盡情展示了“大”背景下的國家間“遠交近攻”的複雜態勢,又不失某種以小見大的細膩——究竟是南威爾士鄉下的那些個“小”人物有意無意中攪動了“大”時代,還是“大”時代賦予了“小”人物非凡尋常的品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