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資治通鑑有感心得(精選5篇)

讀資治通鑑有感心得 篇1

當我拿到《資治通鑑》這本書時,我彷彿看見,歷史向我打開了一扇金光閃閃而厚重的大門。

讀資治通鑑有感心得(精選5篇)

《資治通鑑》問世於北宋年間,是由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主持編纂的。我從小隻知道“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還不知道,他竟然是這樣一個了不起的人物!

司馬光前前後後總共花費了19年的時候,完成了這部史書鉅著,主要的編纂工作全由他一個人負責,書裡面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他的心血結晶。他為了這部書殫粗竭慮,《資治通鑑》成書後不久,他就因病去世了。

翻開這本書,第一個故事,就是“韓趙魏三家分晉”。智家想立智瑤為繼承人時,智果曾經說過:智瑤有好多優點,但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心胸狹隘,不能寬厚待人。但是智家不聽智果的勸告,智果為了躲避災難,脫離智氏,改姓為“輔”。

果然跟智果說的一樣,智瑤狂妄自大,他說:“災禍只能由我帶給別人。我不給他們降臨災禍就罷了,誰敢給我呢?”但是,愚蠢的智瑤卻被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智家的土地,滅掉了整個智氏家族,只有改姓的智果得以倖免。

書中說,一個人多次犯錯誤,結下的仇怨不會在明處,應該在它表現出來之前就提防,賢明的人處理小事都非常謹慎。這就是平時老師教我們的“驕傲使人落後,謙虛使人進步”差不多吧?自己滿足已獲得的成績,並且狂妄自大起來,這樣的人,怎麼才能持續進步呢?

《資治通鑑》的每個故事裡,一個個活靈活現的英雄人物,用他們的人生經歷,喻之有理地向我講述了淺顯又深奧的人生道理,三寸之舌比百萬之師還要厲害的毛遂,有氣魄有擔當卻英年早逝的英雄霍去病,堅忍不拔、忠於朝廷的蘇武,忍辱負重、嶄露頭角的韓信……歷史的長河興衰盛敗,都會發人深省,令後人受益良多。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一部《資治通鑑》讓我瞭解了歷史,也懂得了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讀資治通鑑有感心得 篇2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的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共294卷,歷時19年告成。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26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

司馬光從幼年時期就好史學,為官後,將戰國跟秦代的史事編寫成八卷,進給宋英宗,很受英宗誇獎,命他連續編撰。為此特設一個史局,由他自己選用助手,他選定了劉恕、範祖禹跟劉?作為主要助手。當時北宋的局勢比較牢固,政府收藏的書籍很多,他們能夠任意參考。

《資治通鑑》中唐朝中後期的歷史很詳盡,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個大帝國怎麼緩緩地變成了分崩離析的藩鎮割據的局面。從代宗的放任開始,到唐德宗的無奈,有憲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喚。即使宰相有像陸贄、李德裕,也只能抖擻一時,而不能改變歷史變遷的常態。

在割據勢力強盛時,不得不緩緩而動。唐德宗開端武力削藩,導致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等人叛亂。後來轉變態度,對藩鎮一味姑息。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壯志,圖強振興,履行改造。但一遇挫折,這些措施便消失殆盡。所以子曰:“三年無改父之道,堪稱孝矣。”為政也是這樣,一開始不熟悉情況,需要一段時光的觀察,之後辦法才華有所興。

這是一部可能媲美《史記》的史學鴻著。千百年來,多少帝王賢臣、鴻儒大家都頻頻為其作注,足見其在史學界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大家都來看看吧!

讀資治通鑑有感心得 篇3

我喜歡讀歷史,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曾說,“以史為鏡,能夠知興替”。很多時候我們對現實的問題或者時代的躁動不安一籌莫展,覺得我們走進了現實的死衚衕,根本無路可走。

這時候,我們不妨回頭看看歷史,接近經典的史書、閱讀經典的史書、品味經典的史書,看看幾千年來歷史河流裡古人們給我們留下的智慧。正所謂“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看看千秋萬代歷史偉人給我們留下的智慧和教訓,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提高,探討我們大學生的人生規劃,總能發人深省,獲益良多。

歷史的車輪滾滾,億萬生靈在歷史的足跡下都顯得如此渺小。但司馬光用自我的生花妙筆,為我們留下了一部永恆的著作,永享後人的敬仰和萬世的榮光!這就是《資治通鑑》。

我之所以選擇讀《資治通鑑》,主要是因為《資治通鑑》歷史地位是中華禮貌的瑰寶,是瞭解我國古代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的重要歷史典籍,在順利完成後,便立即成為史學著作的典範,受到歷代學者的共同讚許。

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先生更是評價《通鑑》時說:“司馬溫公《通鑑》,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結構之巨集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後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為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溫公亦偉人哉!”

《資治通鑑》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們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鉅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在這部書裡,司馬光他們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宋神宗認為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的資料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經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

比如《資治通鑑》中《三家滅智伯》,晉國智家選取接班人,重才不重德,導致本來實力強大的智家軍隊被消滅、土地被分割,成員被全部處死,智家從此從歷史舞臺消失。這,是給當今那些企業乃至國家的管理者關於品德的重要性,上了深刻的一堂課呢?是否讓那些徘徊在如何抉擇人生仕途手段的人有了啟示呢?

讀《資治通鑑》還能夠能夠陶冶情操,修身養性,也可提高修養增加閱歷,也有助於增強對事物的觀察和分析問題的本事。西漢開國功臣之一,蕭何,憑著過人的胸襟氣度與深遠高明的見解眼光,成就了大事業的例子,讓我們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有有才有德,總會有我們的平臺!

讀《資治通鑑》,我邊讀邊感悟到人的渺小,於是我活學活用。我們都明白,只要翻開《資治通鑑》,就不難明白本書的思想深刻,論述嚴密,資料繁富,文字簡潔。但對於我來說,尚未有紮實嚴密的中國古代歷史知識和文化知識,本事實在有限,很難迅速閱讀並且完全領會和掌握它的主旨和精髓。所以,在品讀《資治通鑑》原著的同時,

我還參考了其他一些的關於《資治通鑑》的解析版本書目,原著的原汁原味,結合上研究史書的專家們編寫的書目,不僅僅激發了我對閱讀這些史書的興趣,更讓我進一步地品味其中的精髓。

20__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__週年,社會各界都掀起回顧歷史、紀念歷史的浪潮,目的很明確——就是努力避免在歷史中吸取經驗跟教訓,避免重蹈覆轍,現如今,隨著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影響不斷擴大,國際社會中越來越關注中國,也越來越多外國學者關注中國文化,關注中國歷史,逐漸發現《資治通鑑》等經典史書背後的無限價值及現實意義。作為中國人,作為大學生,我們更有義務和職責好好利用與參與到學習並運用歷史文化精髓的行列中,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

我們大學生是文化理解和傳播的重要力量之一,如果我們能帶頭多用歷史的眼光看待當下,多學習歷史來修身養性,學習治國平天下之道,於個人,解決現實困惑,於國家定能為鑄就國家強大、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畫下一筆濃墨重彩。

讀資治通鑑有感心得 篇4

最近閒來無事,開啟書櫃,找到一本老公以前讀過的書—《資治通鑑》,慢慢讀來,竟然讀出了興趣。

《資治通鑑》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著作。此書給當時的人的影響力十分大,更給後人予警示。

《資治通鑑》此書詳解了九世紀在戰國紀的滄桑風雲中,我瞭解了六合一統,在漢紀的泱泱文風當中,我明白兩漢(西漢和東漢)的興衰,在三國紀當中,我清楚了亂世中的演進,在晉、宋、齊、樑與陳紀當中,我瞭解了當時渾亂的場面,在唐紀當中,我明白了封建社會的鼎盛,在五代紀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國的演進。

此書裡面也寫了許多名人,如賢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開闢漢風的漢高祖劉邦、開疆拓土的漢武帝國劉徹、渡江稱制的司馬睿;如賢明臣子有:變法的商鞅、縱橫的蘇秦、“仲父”呂不韋、開闢“絲綢之路”的張騫、外交家班超;如賢明的武將:樂毅、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父、“飛將軍”李廣、秦叔寶。可見,《資治通鑑》的歷史知識面十分廣泛。

司馬光發憤寫了《資治通鑑》完整記述了戰國至五代時期的種.種時間,並且英雄人物輩出。裡面更加給後人給予經驗。俗話說“讀史明志”,所以,讀歷史能夠讓人志存高遠。

讀資治通鑑有感心得 篇5

歷史無時無刻不展此刻我們每個人面前,回顧歷史的長河,歷史是生活的一面鏡子;以史為鑑,可知興衰;歷史上的每一天,都是喜憂參半;能夠了解歷史的這一天發生的事件,借古能夠鑑今,歷史是不能忘記的...。

最近我閱讀了宋朝司馬光用19年的心血主編的一部長達四百多萬字的史書——《資治通鑑》,共294卷。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紀元前403年)寫起,一向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紀元959年)徵淮南,計跨16個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這本書經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蹟,簡單明瞭又不失生動地告訴大家,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信義、執著等,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質。這些品質,在今日仍然可貴,仍是我們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頭我就來說說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吧。戰國是一個崇尚詭術的時代,百家輩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殺傷力最強大的還是反間計。反間計有很多的表現形式,然而其無一例外的針對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

何人不疑,何況國君,寡人寡人,說的就是無傾腹相交之人啊。因為敵人和小人的反間,最令人惋惜的還是魏,魏據中原之地,富庶傲視諸侯,如果能留住吳起和孫臏這兩位戰國時期最偉大的軍事家,又何愁霸業不成;損失最慘重的還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趙成為戰國末期唯一能夠和秦抗衡的國家。然而長平一役,趙為范雎反間,以趙括代廉頗,以至四十萬大軍為秦坑殺。有太多的史實和反間計聯絡在了一齊,能夠肯定的是,它將繼續挑戰人類最脆弱的部分。因為資訊永遠不可能是完備的,人性永遠是多疑的。

還有一點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商鞅變法。以刑名之學變法,手段太殘酷,積怨太深。他在渭水旁邊處決囚犯,染紅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得到太子虔和貴族的支援。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車裂滅門。“得人者興,失人者崩”,今日中國要推行各項改革,亦應徐圖緩進,毋操之過急。

再來說說唐太宗,唐太宗是個明知且有遠見的皇帝。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光知吃飯,不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穡之艱難,就不會珍惜糧食,就會大吃大喝,就會忘記勞動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則飯不常也。你只知騎馬,加鞭快馬,不明白餵馬,不明白讓馬休息,不知疼馬,則不能久乘之。

不錯,你一時比那些讓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騎已經氣喘吁吁,快渴死了,餓死了,累死了,它不會把你馱到目的地的。君猶舟,民猶水,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當權者不知愛護百姓,當頭頭的,不知關心下屬,則危在旦夕。這也就清晰明瞭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

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資治通鑑》裡都給我們供給了一個學習比較的典型,從中瞭解我國的歷史,從歷史中學到做人乃至治國的道理。讀了這本書更讓我感悟到了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就要努力學習,遇到挫折不要輕易放棄,今後我必須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將來做一個對祖國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