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體會:做教材的主人大綱

記得xx局長說過這麼一句話,我最欣賞目標明確,思路清晰的人。其實我也認為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的,越簡單越好。只需學會三件事:怎樣選擇,怎樣堅持,怎樣放棄。每個人因為選擇不同而呈現出異彩紛呈的人生曲線。這和我們的教育也有一定的關係,學校到底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我們所生產的“商品”到底應該符合什麼樣的標準?這些問題都是圍繞著教育的起點和終點提出來的。

教學體會:做教材的主人大綱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教育就是促進人的發展。人的生存和發展是一個無止境的學習和完善的過程。成功就是比原來更好。這是教育者必須要遵循的尺度。

教材是什麼?教材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方式分門別類組成的集合體。這是我們進行工作的依據。

教材是按照什麼意圖進行設計的呢?傳授知識,掌握方法,確立人生觀,培養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這也是我們每堂課的教學目標。

我記得在一本書上看到過巴恩說的一段話:“我們整天都在忙些什麼呢?我們在樂此不疲地傳授知識的同時。如果我們沒有讓利亞妮得到任何她真正需要的東西,比如:如何快樂地生活,如何有個人價值觀和自尊心,而單交給她怎樣讀書、寫作、算題,這又有什麼用呢?”當教學過程不能幫助學生進行道德提升和人格發展的時候,教育就從根本上失去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和發展的整體關懷。

所以,教育首先要從人性出發鑽研教材

牐人的成長受到五方面的因素制約,智力,家庭,社會,學校,主觀能動性。主動性決定著學習效率的高低,怎樣調動?簡單地說就是看看學生想要什麼,再刺激他們的需求,想讓馬喝水就讓他先吃鹽。

需求就是個人想實現的願望。

需求產生美。在萬惡的舊社會,肥肉片子是美;在農業學大寨的時候,女人長得五大三粗是美;在教育的初期識文斷字是美;在快速發展的新教學理念下,知識,技能和情感能產生核震是美,能觸類旁通的美。能形成良好的基本條件來奉獻社會就是美。

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和自我實現五類。

簡單地說,一個人在飢寒交迫的時候主動力是吃飽穿暖,對於什麼興趣、夢想、“丟不丟人”,都和他沒有半點關係。當人的生存和安全都得到滿足的時候,就想與社會交往,就想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認可,進而想實現更高的人生目標。世界上沒有完全快樂的人,只有永遠無法滿足的需求。

那麼,學生在這個時期的最大需求是什麼呢——尊重與認可,表揚和鼓勵。

1、從人性出發就要給學生搭建舞臺,讓鼓勵自信的掌聲響起來。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學生與歐美學生有著很明顯的區別:當別人在挑戰面前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的時候,我們的孩子都是在偃旗息鼓,屏息凝視。這當然不是智力和能力的問題。反思這一現象,固然和我們所繼承的謙遜、內斂的文化傳統有關,但更主要的還是我們的學生缺少那種做什麼都必不可少的自信心。自信心的缺失,在當今的社會 “行也不行”。 課堂是學生最主要學習平臺,作為一天中與孩子接觸時間最多的老師,我們就必須站出來挑起這份擔子。

例如在課堂上設計不同型別的風采展示,開始的效果肯定不會太理想。但我想,當我們帶頭為面紅耳赤、語無倫次的學生鼓起熱烈掌聲的時候,那個慷慨激昂的時刻已經不遠了。

2、從人性出發,就要尊重學生的差異,以不同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

學生是有差異的,如果他是土豆,我們就不可能把他變成蕃茄,只能把他變成最好的土豆。加德納在“多元智力理論”中指出,每個人都同時擁有九種智力,只是這九種智力在每個人的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組合存在,使得每個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並不存在誰聰明誰不聰明的問題,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聰明以及怎樣聰明的問題,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只是他們的智慧型別,思考方式和做事風格有所不同。所以應該結合教材內容的綜合性,開展多種多樣的可使每個學生都能展示自己所長的活動。

我們在教學中還要把握一些尺度。例如在課堂上引領性的問題,鍛鍊性的問題,鼓勵性的問題。根據梯度要選擇不同的學生來完成,讓人盡其材。

第二,從思維特徵入手,掌控教材

錢學森說,形象思維,邏輯思維,靈感思維是三種普遍的思維形式。

但是不管怎麼說教學也有他自身的規律,那就是教學要從直觀開始,以抽象結束。

我們所要設計的課堂,一定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出發,學生才會反應積極,反響熱烈。不管是數學還是語文等其他學科,都來源於生活。生活是具體的,生動的,是可接觸的。新課堂就是要創設生活的情境。如果是圓的周長和麵積就拿出實物或真正的畫出來,如果是植樹問題就讓學生把自己當成樹去演示,只有真正體驗了過程才能引發學生產生問題,促進更深層的思考和探索。

在課堂上還要把握 “三多”

多演示——建立表象。運用直觀的教學方法,體現教材內容,使內容更加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易於接受。

多操作——豐富表象。使學生的各種感官都參與到學習中來,有助於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觀察和分析事物。

多表述——讓思路更清晰。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動作離不開表象,學生操作並口述操作過程。既是學生從已知到未知的探索過程,又是深化表象和優化思維的過程。

在教學中,注重發展學生的思維,可以幫助他們用親身經歷的深度看問題和解決問題。

第三、從吃透教材本身來超越教材

這要牢記三大要點:

教師必須對所教內容的每個環節,每個知識點都掌握得非常準確,不能出現知識性錯誤。

教師必須對教學內容各環節之間的邏輯聯絡把握得非常清楚,能理出脈絡,順利地在各環節間過渡轉換。

教師必須把握教學的重難點所在,突破方法簡捷明晰,數學能背誦例題公式,語文能背誦段落。

教學藝術的最高境界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如果你能時刻引領著學生在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學會堅定不移,在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領悟至死不渝,在《“諾曼底”號遇難記》中品味人性的至善至美,在《為人民服務》中體會主席的堅韌不拔,那麼還有必要擔心學生的人格怎樣養成,性情怎樣薰陶嗎?我去年剖析的是《去年的樹》這篇文章,今年就和大家一起來體會這篇《為人民服務》。

1944年,我們的革命者處在既失去戰友又前途迷茫的十字路口。這時候毛主席吹起了前進的號角。撥開了前進的迷霧。在情緒低沉的時候毛主席展開了他的演說。

如果學生在這篇文章中能真正地感知到主席偉岸形象,文章講一週也不為過。教材具有典範性,像後花園裡的寶庫一樣,就擺在我們的面前。這需要我們主動地去挖掘和參透。

學校需要研究的氛圍和老師。和不一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有不一樣的人生,甚至能決定你的成敗。和勤奮的人在一起,你不會懶惰;和積極的人在一起,你不會消沉;和優秀的人在一起,只能讓你更加優秀。學最好的別人,做最好的自己。我盼望著所有的老師都行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