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生講文明樹新風演講稿(精選3篇)

學生講文明樹新風演講稿 篇1

各位老師、同學

國小生講文明樹新風演講稿(精選3篇)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做文明學生,創文明校園。話題很老,但不過時。它對學生和學校來說,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人生因什麼而精彩?答案很多,但有一個答案一定正確合理——人生因文明而精彩。校園因什麼而文明?

校園因你、我的文明而文明。

我們的校園如果沒有與之相適應的精神狀態、環境氛圍和文明行為,就不會有校園的文明,文明校園既包含物質的校園,更包括精神的校園,精神的校園需要我們全體師生共同、長期的努力。

文明是一種進步,是思想的科學,行為的端正,習慣的改善,修養的提高,品質的提升;是人性的解放、自由、完善和超越。

從教育成長的角度,文明是告別昨日的無知和粗俗,是自覺的控制,是人性戰勝醜惡,戰勝不符合社會、法律、紀律、公德的本能慾望,是把自己從相互敵視、相互防範中解放出來,從心靈的戰爭中解放出來,從狹隘的功利的和世俗的羈絆中解放出來......

我們同學成長髮展的現實,需要呼喚文明的迴歸、重建和發展,環顧四周不文明的現象仍然頻繁地出現我們身邊。

例如:語言不文明,有些同學出口成髒,打架罵人的事件還時有發生;

例如:環境不整潔,伴隨著值日勞動的是一些同學對環境的破壞,飲料杯、塑料袋、紙屑隨處丟棄,甚至不辭勞苦將這些東西到處藏,四處塞;垃圾不及時清理並倒入垃圾池,有的將垃圾偷偷掃進冬青底下,有的將整袋垃圾放在遠離垃圾池的空地上,有的將垃圾由二樓作“高空投擲,天女散花”,還沒有更多的同學伸手將身邊的垃圾揀拾起來,這些都反映了我們衛生習慣差、衛生意識薄弱;

可見,文明與醜陋的衝突嚴重存在,要引起全校師生的重視,需要大家的行動。

文明的學生,一定是愛學習的人。他總是對知識充滿渴望,在課內課外都是一個主動的學習者,愛提問題、不怕困難。

文明的學生,一定是講禮貌的人。禮貌用語在他嘴邊,遠離汙言穢語,他懂得要想別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要尊重別人,因為尊重他人與尊重自己同樣重要。

文明的學生,一定是有著良好衛生習慣的人。他會自覺維護校園環境,不會隨便買零食吃,因為他懂得隨便買零食既浪費又不利於健康,他更不會亂丟飲料杯、面巾紙、塑料袋、紙片,而且會動手撿拾紙片等,因為他懂得環境是大家的環境,把美好留給他人和自己。文明的學生,一定是愛護公私財物的人。他愛學校的一草一木,不會踐踏草坪,不會亂塗亂畫,更不會踢門、浪費水電而且會勸阻、制止破壞行為,及時報告。

文明的學生,一定是遵守紀律的人。他會將自己的物品擺放齊整,會自覺排隊出入學校,不會大聲喧譁影響別人的學習,會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

國小生講文明樹新風演講稿 篇2

親愛的大理州州民:

你們好!

文明是水,流淌在那慢慢的五千年歷史中;文明是一把永不熄滅的火種,相傳在代代炎黃子孫的手中;文明是發動機,正在推進社會的進步。

其實想要改掉這個社會的不良風氣,樹立新的風氣,就要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作為一名中學生,首先就要懂得文明是什麼?它的意義何在?

簡單地說文明是一種修養,是一種禮數。要想了解一個人,就要從他的行為上來看,他的行為文不文明,禮不禮貌。明白了文明的意義,接下來就是用實際行動來實現。身為中學生的我們,應該從何做起,又應怎樣講文明呢?

講文明並不是很難,已經是中學生了,懂事了。我們應該懂法律,愛祖國,尊師長,禮待人。禮貌禮儀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因而我們應該在不論在家,在校園,還是在任何公共場所都要講禮儀,懂禮貌。不是一個人做到講文明,這個社會就可以樹立新的風氣,而是要每個人,每個公民,這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職責。這是自覺遵守的,只有每個人都自覺地去遵守,這樣世界才會更加和諧,更加溫暖。

從小事做起,就像我曾經在電視上看過一個廣告::一位年邁的老奶奶上了公交車,沒有空位,她提著東西搖搖晃晃。坐在她身邊座位上的青年們竊竊私語:"你讓吧!你讓吧!"……這時,一位好心的叔叔從公交車的後面跑上前來,拉著老奶奶的手,把她扶到自己的座位上。這不就是講文明的最真實的一種體現嗎?那位叔叔你做到了,我很佩服你,你也值得大家敬佩,在此我想對在公交車上竊竊私語而不讓座位的那些青年們說:那是一位老奶奶,提著東西搖搖晃晃的都站不穩了,難道你們看到那種樣子就算你們不同情,你們不可憐她,可你們的良知難道允許你們這麼做嗎?在學校,遇見老師一聲親切的問候送上,遇見同學一個熱請的招呼送上;在家中,父母下班後一杯熱茶送上;在大街上,給予乞丐同情的施捨;在公共場所,一個座位,一個舉手之勞……這都是一些輕而易舉就可以做到的小事情,我們何樂而不為呢?助人為樂,是不求回報的。你幫助了別人,卻快樂了自己,這不是兩全其美嗎?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到此結束!

國小生講文明樹新風演講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

自從在上學期的開學典禮上,x校長作了"做一等學問,修一等美德,成社會棟樑"的主題報告以後,一個學期以來,學校的校紀校風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同學們到校更早了;校服穿得更整齊了;校內沒有摩托車、自行車的橫衝直撞,安全多了;不在教室吃零食,空氣新鮮多了;教室裡沒有吵鬧聲,搞學習安靜多了;上級領導、家長和社會對我校的正面評價多多了;同學們在一中學習,感到收穫更多、更有希望了。的確,好的環境可以使我們每個人受益,好的環境同時需要大家來創造。但是,在少數同學身上仍然存在一些不文明的行為,如:不按規定穿校服、戴校牌;帶手機進校園、上課上網、亂髮貼;不尊重老師、家長和長者,沒有禮貌,遇到老師和客人不主動打招呼問好;不講衛生、不尊重工友的勞動、亂丟亂扔,甚至堵塞廁所下水道;不接受門衛管理,不到放學時間不經請假強闖校門;學習不認真,抄別人的作業,不完成學習任務,成績差,等等。以上這些行為,與我們XX市一中學子的身份極不符合,不僅有損學校形象,還讓這些壞習慣影響你們今後的發展。

在此,我呼籲在全校開展"做文明學生,建美麗校園"的活動,每一位同學從現在開始做起,養成以下四種好的習慣:

1、守紀律的習慣。人人都有一個希望,那就是有一個舒適的學習、工作、生活環境,而這樣的環境必須靠我們每一個人來共同創造。學校要求學生穿校服、戴校牌,就是為了防止閒雜人員進入學校,影響我們的學習;校內禁止騎車,是為了我們大家的安全;禁止將手機帶入校內,是怕個別同學管不住自己的手機而耽誤學習;沒到放學時間不能出校門是為大家的安全考慮,那時交警還未到崗,接同學的家長還沒有趕到。如果每個同學只考慮自己的方便和舒適,而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必然會遭到眾人的反對。

2、做好事的習慣。雷鋒之所以偉大,就是他的奉獻精神。"雷鋒"二字已成為人們心目中熱心公益、樂於助人、扶貧濟困、見義勇為、善待他人、奉獻社會的代名詞。50年來,湧現出了千千萬萬個雷鋒式的道德模範,前有焦裕祿、孔繁森,今有郭明義、陳游標,我們常德有楊紹軍、陳建教、沈國初。不僅中國人學雷鋒,外國人其實更喜歡雷鋒,更愛學雷鋒。如大家所熟悉的比爾.蓋茨,他將個人資產的99%捐了出來,設立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以資助全球的衛生和教育事業。我一直在想:做好事有什麼好處?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願意去做?後來我從郭明義的話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幫助別人,快樂自己!並且我還在生物學上找到了理論解釋,那就是一個人做了好事以後,心理上有一種成就感,這種成就感能刺激腦細胞產生一種分泌物,這種分泌物有利於人的健康和長壽。在此我希望同學們以後多做好事,見到弱勢群體幫一幫,見到垃圾撿一撿,見到流水的龍頭關一關,舉手之勞,收穫快樂,收穫健康和長壽。

3、有禮貌的習慣。講文明有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程門立雪、三顧茅蘆、孔融讓梨等古人有禮貌的故事流傳了千百年。周恩來是事事處處講究禮貌的楷模,接待外賓,不論是來自大國小國,也不論其職位高低,周都以禮相待,因此受到了全世界所有國家的人民、朋友甚至是對手的廣泛稱讚,在他去世後,聯合國專門為他下半旗致哀,這在聯合國的歷史上為一個國家的下半旗還是第一次。我們學校現在的同學遇到老師後大多能主動打招呼,但還有少數同學做得不夠好,究其原因,可能是害羞、不自信的表現,更是缺乏禮貌和教養的結果。其實,主動與人打招呼,既可引起對方對你的注意,甚至會得到領導、老師在今後對你的重視,又可以讓自己身心愉悅,帶著良好的情緒去搞學習,是一舉兩得的事情。希望同學們在今後多主動和人打招呼,多用文明語言,當一名紳士,做一個淑女。

4、講衛生的習慣。對學校來說,良好的衛生環境,是學校的臉面,對每個人來說,良好的衛生習慣,則是一個人修養的體現。一個不講衛生、亂丟亂扔垃圾,邊走邊吃零食的人是被別人瞧不起的。有的同學喜歡吃路邊小攤擔上的食品,這些食品既不營養又不衛生,可能當時覺得既方便又可口,其實許多有害物質被吃進去後,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會對人的健康產生重大危害,有的會造成終生的遺憾,如性早熟、終生不育甚至得癌症等等。在此我提醒同學們,為了校園環境衛生,請手下留情;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請口下留情!

做文明學生,建美麗校園,是我們每個一中人的追求,也需要大家的參與。我相信,只要我們養成了上述四個好的習慣,我們的學校將更加美麗,我們的同學將有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