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調研報告範文4篇

本文目錄政協調研報告範文區政協關於全區都市農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河北省政協最新調研報告:近96%被政府採納浙江政協調研報告:政府“自我革命”取得階段成效

為推動珠海市的老齡工作,走珠海自己的創新之路,市政協委託吉林大學“中國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成立了由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協同調研工作的“珠海市人口老齡化現況調查及對策研究”課題組,組織相關專家開展了對珠海市老齡人口現況的調查。該項調查工作歷時一年半時間,採取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對珠海市1109名60歲及以上老年人進行面對面問卷調查、體格檢查與實驗室檢測。並形成了詳實的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政協調研報告範文4篇

近年來,珠海市政府在養老服務工作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首先完善了養老相關政策制度,制定了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其次,形成了“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公民互助、規範推進”的養老服務社會化發展方向。第三,推進了養老服務基礎設施的快速建設,初步建立了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四是加強了老年人的權益保障。綜合來看,珠海市總體上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無論是在基礎設施建設,還是在專業化、規範化管理等方面,都與實際需求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超過六成老人患有高血壓

調查顯示,截至XX年末,珠海市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12.56萬人(資料來源於市公安局),佔戶籍人口總數的11.59%。在接受調查的1109名老年人中,最高年齡103歲,最低年齡60歲,平均年齡67.68±7.13歲。男性414人,佔37.33%;女性695人,佔62.67%。從不同年齡組老年人口構成來看,60-69歲組人口數量766人,所佔比例最高,為69.07%;70-79歲組人口數量240人,所佔比例為21.64%;80歲及以上(≥ 80)組人口數量103人,所佔比例為9.29%。

根據老年人自報慢性疾病患病情況和相關檢測診斷,慢性病排名前六位依次為高血壓(66.5%)、骨關節疾病(29.7%)、眼病(16.9%)、糖尿病(15.7%)、心臟病(11.0%)和腦血管病(6.7%)。

目前珠海市共有養老機構24所

調查得知,目前珠海市共有養老機構24所,其中公立15 所,民辦9 所。珠海目前養老機構數量不少,但規模都不大,最大規模的一家床位數也只有180 張,且整體上服務水平不高,高階養老機構在珠海暫時不存在。全市共有養老床位3387張,平均每千名戶籍老年人擁有床位約26.8張。XX 年全國老齡辦主任會議上公佈的資料顯示,我國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擁有床位24.4 張。從上述結果可以看出珠海的資料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目前,養老機構共入住老年人為1397人,入住率為49%。其中公辦入住率平均為36.4%;民辦入住率平均為65.5%。從入住率來看,雖然公立養老機構平均月收費低於1500 元/人,而民辦養老機構平均月收費高於XX元/人,但由於地理位置、服務設施等因素的影響,民辦養老機構的入住率要高於公辦機構。同時,絕大多數老年人還是選擇在環境熟悉的社群中居家養老。

建議制定老齡事業發展規劃

報告認為,珠海市還沒有充分做好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思想準備,社會上的中、青年人還沒有充分認識到“及早、及時備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在部分人思想中依然根深蒂固。

報告建議加強老齡政策及佈局的頂層設計,制定老齡事業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建立政府、市場、社會三大部門共同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體制機制。

報告還建議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體系建設。目前珠海市的老年護理康復服務設施和場所總量還顯不足,亟需優先發展社會化護理康復服務、健全醫療康復護理體系。構建大型醫院、專業機構和基層醫療機構緊密結合、有序銜接的康復護理體系,加快康復護理人才培養,建立健全康復護理保險參與體系。完善補充醫療保險制度,積極發展商業健康保險。切實推進老年醫療衛生服務網點建設,並加強基層老年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完善防治結合的全民健康服務體系。建立區域衛生和人群健康評價制度,完善居民健康評價指標體系。

增加投入促進大健康產業發展

報告建議增加政府投入;吸納社會資金;鼓勵個人投資,爭取有更多的投入,促進包括醫院醫療、健康管理、康復護理、藥品保健品、醫療器械、旅遊養生為鏈條的大健康產業的發展。促進疾病診療一條龍服務,醫聯體模式的建立 [ 醫院(二甲、三甲)、診所、家庭病床]。有目的地完善教育、建立老年人健康檔案、定期進行健康評估及個體化生活飲食指導與保健、加強護理專職隊伍的培訓和全科醫生隊伍及人員的配備。

珠海目前從人們的觀念和選擇上,適宜以“居家養老”為主,模式應該是“健康加養老”,輔以相應的政策支援。新建居住(小)區要根據規劃要求和建設標準配套建設養老服務設施。積極推動旅遊養老的步伐。

區政協關於全區都市農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政協調研報告範文(2) | 返回目錄

按照區政協度常委會工作計劃安排,區政協專門成立了由一名政協副主席任組長,區政協相關委室和區農業局的有關人員組成的調研組,就全區都市農業發展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具體調研情況如下:

一、基本情況

張店區現有農業人口14.04萬人,耕地面積8.1萬畝,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1286萬元。,為加快提升全區農業發展整體水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區委區政府立足區情,確定了“調整農業結構,優化農村環境,富裕農民生活,服務城市需要”的現代農業發展思路,著力推進都市農業發展。成立了由政府牽頭、部門組成的加快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工作領導小組,先後印發了《關於加快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實施意見》、《關於推進全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及股份合作制的指導意見》,對加快發展中心城區都市農業做出了全面部署。目前,我區都市農業發展初具規模,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開始顯現。

1、科學規劃,合理定位

全區都市農業發展遵循“點線面相銜接,大中小相配套”的原則,因地制宜,著重建設“四個片區”:一是建設優質糧食生產片區。主要是依託馬尚鎮、房鎮鎮、中埠鎮等區域內的農田,發展精準農業生產,建設優質糧食生產基地。二是建設生態涵養髮展區。以黑鐵山、玉皇山、炒米山、唐家山等區域為主,深入挖掘山區特有資源優勢,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休閒觀光農業。三是建設生態經濟林果帶。在傅家鎮、馬尚鎮、房鎮鎮重點實施濱博高速公路沿線經濟林產業。四是進一步打造城市綠地生態體系。主要沿主幹公路、主河道建設綠色通道、防護林帶以及環村、環鎮生態林,大力發展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兼備的經濟林果帶。

2、突出特色,全面推進

我區都市農業園區發展特色鮮明,農業結構調整進展順利,生態綠化修復初見成效,都市型現代農業框架初步形成。目前,灃水鎮、中埠鎮、傅家鎮、杏園街道累計種植核桃8000餘畝;初步完成大規模沿路、沿河綠化,種植園林綠化苗木9000餘畝;黑鐵山區域生態修復規劃面積2230畝,已完成苗木種植1200畝;實現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96萬畝,發展種植專業合作社8家。以建設各具特色的都市農業園區15個,總規劃面積8000餘畝,計劃投資近9億元,已完成投資2.8億元,同時,注重引導園區積極與科研院所聯絡,引入先進的科技專案,種植適合本地的特色農產品,帶動都市農業向名、特、優方向發展。

3、政策引導,全力扶持

區政府從財政上不斷增加對都市農業發展的投入,制定了一系列的都市農業補助、獎勵政策。按照都市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規劃建設的單位,區財政按照當年實際投資額的5-10%予以補助;對按照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要求實現長期結構調整的,按照其調整面積,區財政按每年300元/畝的標準連續補助三年,當年提供300-500元/畝的苗木補助;對實現長期結構調整的鎮,區財政按照每調整1000畝獎勵2萬元標準予以獎勵。對都市農業園區建設配套設施所需的用地指標,優先予以安排。目前,全區已兌現各類苗木補助款490.31萬元;對5個都市農業示範園區發放獎勵資金45萬元。同時,積極協助解決都市農業園區用地問題,已落實新增指標和掛鉤指標1654.2畝。

4、發展良好,成效初顯

目前,全區都市農業發展,正逐步實現由過去的家庭式零散的苗木培育、單一的農作物種植,向集體種植、優質種植、休閒觀光、增收增效於一體的多功能方向發展。華煜玫瑰生態莊園、吉田園、玉黛湖農業高科技示範園、淄博名典彩葉觀光園、淄博十三皇莊農業生態觀光園被命名為市級都市農業示範園區。按照“宜糧則糧、宜菜則菜、宜苗則苗”的原則,對孝婦河、濱博高速公路、張周路等重點地段,沿河、沿路種植了經濟林,對黑鐵山、玉皇山、炒米山等重點區域,實施大面積生態修復工程。土地流轉逐步規範有序,土地集約化利用程度得到了增強,在流轉的近2萬畝土地中,有98%以上的專案達到了50畝以上的規模化經營標準,促進了農業結構優化調整,增加了農民收入,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二、存在問題

當前,全區都市農業整體發展勢頭良好,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都市農業的重視程度有待加強。目前,社會上對都市農業的認知度不夠高,對發展都市農業帶來的經濟、社會、生態的綜合效益認識不夠深,因此,對都市農業發展還存在重視程度不夠的現象,尚未形成發展都市農業的良好氛圍。部分財政補助資金不能及時兌現,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發展都市農業的積極性,不利於我區都市農業今後的健康發展。

2、發展都市農業與城市發展尚未實現有機統一。政府巨集觀上對都市農業發展做出了部署,但難以納入城市發展總體規劃,社會投資都市農業的信心不足。

3、土地使用效率有待於提高。有的園區和部門難以突破固有思維模式,對於國家有關土地政策未能吃透精神,靈活運用,限制了都市農業發展。

4、都市農業園區發展有待於規範。政府巨集觀的規劃需要進一步細化,使園區發展能夠得到有效控制和指導。目前,都市農業園區建設沒有制定相配套的發展標準,多數園區存在發展自由現象,發展方向、目標不夠清晰,園區建設檔次低,發展層次不高,同時,容易造成個別園區變相圈地。

三、建議和對策

都市農業是隨著城市化水平和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把城區與郊區、農業和旅遊,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結合在一起的新型產業,是依託城市、服務城市、適應城市、滿足城市人們各種需要的現代農業。我區都市農業發展應立足區位特點和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地確定都市農業發展方向、形式、規模和佈局。

1、加強宣傳提高認識,形成都市農業發展合力。一是進一步加大發展都市農業宣傳力度,提高全民對發展都市農業的認知度,形成良好的發展氛圍。二是不斷強化基層政府對都市農業發展的巨集觀指導,同時,農業部門要結合各鎮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指導各鎮編制都市農業發展規劃,促進我區都市農業健康有序發展。三是及時兌現有關都市農業發展的財政補助資金,充分調動和激發發展都市農業的積極性。

2、納入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夯實都市農業發展基礎。農業、規劃、土地等有關部門要充分結合中心城區“十二五”發展規劃,針對不同時期的發展目標,根據地理特點,進一步細化我區都市農業發展佈局,使全區都市農業發展更加貼近實際,更加科學合理,鑑於中心城區的發展規劃要求,建議我區都市農業今後可重點圍繞黑鐵山、玉皇山、炒米山等東部地區進行發展。

3、科學實施土地流轉,充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一是主動爭取國土資源等部門的支援與配合,以鎮、街道為單位,建立規範的土地流轉平臺,將土地流轉納入基層政府管理,以鎮、街道為主導,統一調配使用,在嘗試聯租、聯包方式的同時,促進土地流轉有序進行。二是要結合城市規劃、土地規劃,預防因短期性用地給園區建設帶來的投資浪費。三是在實施土地流轉中,要堅持群眾自願原則,切實保護好群眾利益。

4、進一步細化產業規劃,規範都市農業園區健康有序發展。逐步完善園區建設機制,制定出臺都市農業園區發展標準,明確用地使用性質,實行園區准入制度,從建設面積、資金投入、種植標準、配套設施建設等方面進行規範,嚴把審批關口,建立農業、規劃、土地、財政等部門聯合審批制度,防止一窩蜂式發展,預防因盲目發展造成的投資浪費,杜絕變相圈地行為。同時,對園區發展情況定期進行檢查、驗收、考核,達到規範化發展。

5、強化服務意識,加強政策引導。一是繼續加大政策支援力度,提高財政補助資金使用效率,重點對有發展潛力,並能實現長期發展的都市農業專案加大扶持力度。二是落實都市型農業領導小組聯絡會議制度,充分發揮好領導小組的協調作用,及時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三是積極借鑑外地發展都市農業的成熟經驗,引導和鼓勵採用新技術生產手段和精細化管理方式。通過股份制等形式,建立健全國家、集體、企業、個人多元化投資機制,提升都市農業發展後勁。四是加快西五路南延工程等一系列都市農業園區周邊配套設施建設,不斷優化都市農業園區發展環境。

附:1、本文有關名詞解釋;

2、都市農業15個重點建設園區。

河北省政協最新調研報告:近96%被政府採納政協調研報告範文(3) | 返回目錄

XX年,河北省政協圍繞完善12個事關河北大局的重點問題開展調查研究,為省委、省政府提供決策參考。日前,記者從省政協獲悉,省政府辦公廳會同有關部門對省政協調研組所提建議進行全面梳理,並對成果運用情況進行跟蹤督辦。截至目前,12個調研報告所提69個方面建議,66個已被相關部門完全採納或部分採納,3個因與國家政策不符未被採納。

在“關於完善開發區體制問題”的調研報告中,省政協調研組建議,整合處於成熟期的開發區經濟功能和行政功能,實行“政區合一”模式。省委、省政府印發《關於推進全省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對相關建議予以採納。目前“政區合一”模式在部分有條件的開發區實行,設立了開發區人大、政協和法院、檢察院等相關機構。報告建議,下放審批許可權,推行扁平化管理模式。省政府《關於加快開發區(園區)發展的若干意見》對相關建議予以採納,積極開闢綠色通道,省政府有關部門應積極受理開發區(園區)的報件,並簡化審批程式,優先予以辦理。

針對“關於推進河北省產業叢集轉型升級問題”,提出按照“12345”的發展思路,即圍繞“一大目標”、突出“兩大重點”、實現“三大突破”,用足“四大政策”,強化“五大舉措”。我省正在草擬的《河北省工業領域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實施方案(XX-)》對相關建議予以採納。提出,到,年主營業務收入超10億元的產業叢集達到400個,超50億元的達到200個,超100億元的達到100個;培育省級以上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50個以上,其中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15個以上。推廣“產業叢集+技術平臺”模式,選擇50個特色明顯、發展潛力大的優勢產業叢集,京冀共建100個產業共性技術平臺。

浙江政協調研報告:政府“自我革命”取得階段成效政協調研報告範文(4) | 返回目錄

4月16日,浙江省政協在杭州召開十一屆十一次常委會議,對“四張清單一張網”改革措施落實情況專項集體民主監督進行了報告:近一年來,浙江省“四張清單一張網”改革牽住了行政體制改革的“牛鼻子”、推動了行政權力進“籠子”,已經激發了市場活力,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四張清單”指的是政府權力清單、企業投資負面清單、政府責任清單、省級部門專項資金管理清單。“一張網”則指的是浙江政務服務網。關於“四張清單一張網”,這是浙江省委省政府開全國之先河,力推以此為重點的政府自身改革,是政府“自我革命”的一次大推動。

浙江省政協認為,圍繞“四張清單一張網”改革措施落實情況開展轉向民主監督,是浙江省委交給浙江省政協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專項集體民主監督調研組深入浙江10餘個市、縣(市、區)及基層行政服務中心等視窗實地監督調研。

根據浙江省政協調研報告顯示,“四張清單一張網”牽住了行政體制改革的“牛鼻子”、推動了行政權力進“籠子”。

報告資料顯示,經過依法梳理,浙江起出了列入清理範圍的57個省級部門共1.23萬項職權的行政權力底數,各市、縣(市、區)也於XX年10月底全部完成權力清理工作。通過取消、下放、轉移和整合,初步完成了政府權力“瘦身”。

與此同時,“四張清單一張網”的推出,還激發了市場活力,資料顯示,截至去年年底,浙江新增各類市場主體76.5萬戶,同比增長13%。

“‘四張清單一張網’改革,是新常態下激發浙江市場社會主體活力的一步‘先手棋’”,浙江省政協相關負責人還將“四張清單”稱為為遏制權力缺位越位並築牢法治籬笆上了“長效藥”,“一張網”則是給權力塗上了“防腐劑”。

儘管成績斐然,但該負責人還認為,“四張清單一張網”改革還面臨“成長中的煩惱”,“主要是體制機制的不適應,正是‘轉型轉軌’必須解決的問題,也有因改革啃硬骨頭帶來的‘煩惱’。”

他建議,浙江應該堅持法治導向,引領深化改革;明確目標,清晰長遠目標;注重實效,提高簡政放權的含金量;突破壁壘,實現資訊互聯共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