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合調研報告(精選3篇)

新農合調研報告 篇1

新農合制度是構建農村醫療衛生保健體系的重要舉措,是切實緩解廣大農民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的重要途經。為全面深入瞭解我縣新農合制度近三年來的實施情況,近日,縣婦聯根據工作安排,組織相關人員,分赴清泉、橋頭、黃洞等鄉鎮進行走訪調查,通過聽取彙報,深入鄉鎮有關部門、村衛生室以及農戶家中,廣泛聽取意見建議,深入掌握第一手資料。現將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新農合調研報告(精選3篇)

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執行情況

我縣從20xx年1月1日起開始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通過兩年來的實踐證明,我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執行是成功的,在解決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上取得了顯著成績。20xx年全縣共有13.8254萬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88.91%,籌款總額1106.032萬元(其中參合農民繳費138.254萬元,各級財政補助967.778萬元)。20xx年1——10月份,共補償25642人次694.59萬元,其中:住院補償8057人次635.56萬元;門診補償17585人次59.03萬元。累計補償超過1萬元的有40人,平均住院補償率達44.58%,同比20xx年住院補償率提高17.27%。由於制度健全,管理到位,監管有力,保證了合作醫療基金的安全執行。農民群眾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知情與參與是合作醫療制度健康發展的關鍵。我縣各級合作醫療管理、經辦部門切實履行合作醫療補償的“三級公示”制度。為了確保廣大人民群眾報帳,我縣從20xx年10月份起實行即付即補的補償兌付方式,參合農民在縣內定點醫院就醫,出院時可在醫院的兌付視窗辦理補償手續。

二、我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施中存在問題

1、宣傳力度不夠。在調研中我們發現,部分鄉村幹部對參合農民的就醫與報帳程式、醫療費用補償辦法普通門診和慢性病門診補助等政策瞭解不夠透徹,農民群眾更是一知半解,不少農民對如何辦理住院手續以及轉診,轉院、結報等程式均不瞭解,影響了參合農民的正常就醫和受惠程度。另一方面,由於宣傳的不到位,農民群眾對以“大病救助、互助共濟、緩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為目標的新農合制度的精神實質瞭解不透,對新農合的補償期望過高。

2、鄉鎮衛生院醫療技術水平落後,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根據政策規定,鄉鎮衛生院作為農民第一級醫療保障機構,補償標準高於縣級及縣外醫療機構,但大多數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差,醫療技術不高,服務水平跟不上,農民患病後,難以從鄉鎮衛生院得到有效的治療。而且,真正在鄉鎮衛生院看病的一般都是生活較為困難群眾,更需要有方便的生活輔助設施,一位農民曾反映:在衛生院住院沒飯吃、沒水喝,生活不方便。在有的衛生院,我們發現:醫院房屋陳舊、光線陰暗屋頂不時有泥塊脫落,門診打“點滴”,只能在走廊上進行。有的衛生院,還沒有住院病房。農民的醫療需求不能很好地得到滿足

3、經費投入不足。新農合的實施是一項長期工程,參合人數多,工作量大,任務繁重。網路不通暢,給參合農民的報銷結算以及補償資金及時下撥造成很大的影響。同時,經費投入不足,各鄉鎮農村合作醫療辦公室沒有單獨的辦公場所,每逢趕集的日子,報賬的村民蜂擁而至,報賬的隊伍排成長龍,煞是壯觀,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民朋友們報賬的速度。

4、村幹部工作難度大。一些村幹部反映,他們在農村合作醫療工作中有“三難”:宣傳動員難,籌集資金難,政策解釋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本著的是自願原則,但又要完成上級任務,各鄉鎮都把“新農合”工作納入對村級年度考核,村幹部普遍感到工作臺壓力大。再加上無經費投入,嚴重影響他們開展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5、對醫療機構的監管有待加強。儘管合作醫療的各種管理規定在不同程度上約束了醫療機構的行為,但合作醫療管理規則受到了醫療機構“對策”的挑戰,部分醫療機構出於經濟利益的考慮,想盡辦法使自身利益最大限度的實現,採取了一些對策,一些醫療機構存在著不規範的醫療行為,影響到合作醫療資金的使用效果和效率。

三、對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建議

1、加大宣傳力度,進一步提高參合率。各鄉鎮及衛生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新聞媒體,以及各種宣傳形式如利用宣傳車、宣傳月、一封信、等進行廣泛宣傳。宣傳時要注意文字表述的嚴謹性、準確性和易理解性,要用通俗語言有針對性地突出重點進行宣傳。必要時可在學校學生中進行專題宣傳。尤其要注意突出宣傳“大病救助、互助共濟”、“緩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新農合精神,以免農民群眾對新農合期望過高而產生負面影響。對報銷程式、比例、惠及面、轉院手續等各個方面都要宣傳到位。要用農民看病報銷的典型事例進行宣傳,使群眾充分了解住院、結報等各項程式和優惠條件,從而提高參合的積極性。

2、加大投入,切實改善鄉村醫療條件,提高鄉鎮衛生院的醫療水平。隨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施,群眾對鄉村醫療要求愈來愈高,特別是醫療服務水平。衛生行政部門要按照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議規劃。

3、加大投入,加快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基礎設施建議和服務質量的提升,每年要安排一定的經費,對醫護人員實施定期強化培訓,開展職稱評定。要改善醫療設施和服務設施,尤其是鄉鎮醫院(室),要增添必要的醫療裝置。使各級醫療機構的技術服務向基層延伸,讓農民能夠就近享受到較好的優良醫療服務。

總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實施,使廣大農民真實感到了黨和政府對農民的關心,好事要辦好,要靠好的制度保證。一定要進一步總結經驗,不斷完善,積極推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邁步向前,健康發展。

新農合調研報告 篇2

“xx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明確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到xx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要基本覆蓋農村居民”,“從xx年起,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除市區以外的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的農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醫療補助資金,地方財政對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的農民補助每年不低於人均10元”,“農民為參加合作醫療、抵禦疾病風險而履行繳費義務不能視為增加農民負擔”。”

自xx年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來,浦東周南村的農村醫療衛生狀況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在筆者的維持一週的調研中,筆者也對“新農合”的影響以及周南村新農合推行過程中可借鑑的經驗與教訓進行了思考和總結。

一、調研點選擇:

1、xx村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2、xx村社群衛生服務中心、xx社群衛生服務中心、xx社群衛生服務中心、xx社群衛生服務中心、xx社群衛生服務中心、xx社群衛生服務中心、xx社群衛生服務中心、xx社群衛生服務中心、xx社群衛生服務中心、xx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二、時間安排:

1、7月21日上午及下午。

2、時間安排上可以按調研要求進行適當調整。

三、目標研究成果

本次實踐將走訪浦東新區各級街道及鎮政府衛生部門的主要領導,深入大部分街道及鎮衛生服務中心,採用對社群及鄉村醫生及就診市民進行實地採訪等方式,系統地瞭解當地市民的生活水平和醫療衛生狀況,瞭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當地的實施情況,力爭全面真實地反映當地農村醫療體系的現狀並給出建設性意見。

1、農民:實惠與關注

在我們的問卷調查中,91。2%以上的市民認為,新農合是一項惠民政策,市民從中得到了實惠。目前周南村的新農合參合率已經達到99。3%以上,市民看病能根據醫院層級和費用類別得到不同比例的報銷,且在社群及鄉村衛生室看病實行現場報銷,十分便利,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市民的負擔。

新農合報銷便利現場回傳

現場回傳與新農合幾乎同時實行的是衛生室“一體化”政策。xx年,每個街道及鎮建立起多個農村衛生社群服務站,周南村也對衛生室進行了整改和合並,歸市衛生院統一管理,這意味著醫療衛生的更加規範化。不少市民提及,社群服務站距離家裡不遠,環境非常好,醫生態度也很好,為市民就醫帶來很大方便。

新農合所帶來的,更多是市民對自身醫療健康的關注。一位醫生向筆者提及,近年來,市民的健康意識在逐步提升,病人看病時會主動提出測量心跳、血壓等。市民在農村醫療體系中扮演的角色正在逐漸由被動轉為主動,這將會給國家未來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帶來積極的影響。

2、基層醫院:更多的病源,更少的競爭者

對社群衛生室、街道及鎮衛生,新農合給市民帶來的實惠意味著醫院病患的增加。原先看不起病的一些農民在新農合的幫助下也走進了醫院,為醫院創收和經營提供更多保障。此外,新農合規定,在越基層的醫院看病報銷比例越大,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農民小病也往市醫院跑的狀況,基層醫院的醫療資源得到了更多的利用和開發。

新農合還意味著更少的競爭者。在周南村各地,衛生室實行“一體化”後,個體衛生室(赤腳醫生)已經越來越少,尤其受新農合的影響,更多市民選擇了能夠報銷40%藥費的村衛生社群服務站。

3、我們的期望

在新農合的施行過程中,還有藥價不太明細、醫藥報銷的限制太多比例不高、醫生收入較低等種種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新農合的實施為村醫療衛生的發展的確帶來了功不可沒的作用。相信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對農村醫療衛生事業投入的不斷增加,新農合將會得到不斷的完善,市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終能得到解決,我們也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

四、是結束,也是開始

今天,筆者已經完成了維持一週的調研。

在這短短的一週裡,筆者走訪了浦東新區的各級街道和鎮衛生服務中心,完成了15份醫生問卷和近259份市民問卷。短短的7天,有疲勞,有歡笑,有思考,有衝擊。本著對村醫療衛生現狀和發展產生了許多的認識和思考,也在合作中收穫了友誼。

調研結束了,但這正是一個新的開始。

醫療衛生改革,這是一個關係到國民生計的重要方面。然而在政策施行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必然或者隨機的問題,而對於這些問題的挖掘與修正,是整個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而這也是這次實踐的主要目的之一。

就這次實踐過程中來說,筆者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政策制定與實地發展情況相脫節:

舉例來說,體現在藥品相關政策和鎮衛生院定位的轉變上。在前文中也有提到,藥品收入是醫院的業務收入一大重要來源,零差價使得這塊完全不存在,然而相應地,其配套措施(如補償機制)並沒有跟到位,導致了醫院的尷尬處境。另外,鎮衛生院也普遍存在基本藥品目錄很難滿足患者醫療需求。對於鎮衛生定位向基礎公共衛生服務的角色的轉變,就其目的來說,是非常合理的,但筆者在調研過程中,也聽到了不少“其他措施沒有跟上,轉變太早,面對需求量很少”這樣的聲音。

2、市民缺乏對合作醫療政策的瞭解:

在對市民的採訪過程中發現,很多人對於這些政策本身並不是非常瞭解,甚至存在對合作醫療的誤解,比如鮮有人知道報銷的起付和封頂線、可報銷的醫療服務類別等等。這種政策作用物件不瞭解政策的情況,對於政策的推行和完善是極為不利的',也就是說,他們只是作為一個被動的接受者,卻很少發出自己的聲音,作為政策完善的參考依據。

3、基層醫療從業人員待遇有待提高:

這點集中體現在非編制醫生。當地的非在編的醫生的工資的計算方法為:無基礎工資,完全根據業務收入乘以某百分比得到(一些醫生的月收入僅在1700餘元),沒有保險等福利,“工作量大,報酬低”成了很多醫生的寫照。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問題,比如藥價的不規範(主要體現在未實施零差價的衛生服務站,並且有人覺得存在藥品經新農合報銷後還不如原藥價便宜的情況)等。

一路走來,筆者看到了一個又一個領導緊鎖的眉頭和無奈的神情,除了被動地等待市政府優惠和扶持政策的出臺,緩解目前緊張的財政經營狀況以外,衛生院又該如何在有限的資源和空間內尋覓發展之路,改善醫院的業務開展情況和管理效率,在為老百姓提供更優質更全面的服務的同時,拓寬收入來源優化資金運轉呢?總結各家醫院的經驗和嘗試,我認為鎮醫院不能因為資金、人員和裝置等各方面的侷限就放棄對業務範圍的拓展和結構的優化。人民的健康觀念和醫療需求是在不斷地變化的,作為基層的衛生機構,只有適應老百姓的需要,及時的改善自身的經營狀況,才能獲得長期發展的活力。比如可以在居民中大力宣傳體制檢查的重要性,普及以預防為主的科學的健康觀念,鼓勵或組織居民參與查體工作,既能對該地區民眾的健康狀況有積極作用,又可以在低成本的前提下提高醫院裝置的利用率,創造新的利潤點。又比如保持醫療技術的提升和更新,調整醫療人員的結構,重點培養特色科室、開展高增收的業務,比如許多醫院正準備建設但由於人才隊伍不健全而還沒實現的中醫科,只有加大對重點科室人員的技術培養和業務更新,相應合併和減少一些技術陳舊落後、收入偏低的科室,才能實現人員的最有效配置,併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新農合調研報告 篇3

我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簡稱新農合)工作從20xx年5月1日正式實施以來,先後經歷了起步實施、制度完善和規範執行三個階段。幾年來,在各級領導部門的正確領導和監督下,我縣新農合工作已步入制度化、規範化軌道並得到長足發展,農民群眾對新農合政策的認知程度逐年提高,滿意度不斷上升。關於當前新農合執行過程存在的困難與問題,縣政協新農合調研組於20xx年6-7月,深入縣級醫療機構、部分鄉鎮衛生院進行調研,並走訪部分村委會及參合農民,獲得大量資訊材料,本著少談成績、多談問題的指導思想,現整理歸納如下。

一、基本情況

新農合實施8年來,實現了三個提升:一是參合人數、參合率持續提升。20xx年共有647168人蔘合,參合率83.7%,20xx年825894人蔘合,參合率99.8%,比20xx年提高16.1個百分點。二是國家補助資金大幅度提高。20xx年各級財政補助資金40元、個人繳納10元,籌資總額為人均50元,提升到20xx年各級財政補助資金320元、個人繳納60元,籌資總額為人均380元;三是群眾受益程度不斷提高。報銷比例從20xx年的最高60%提高到20xx年最高90%,報銷封頂線從20xx年的1萬元提升到20xx年的20萬元,享受新農合補償人次從20xx年的13萬人提升至20xx年的62萬人(20xx年1-6月已有368432人享受了新農合補償)。

二、基金使用情況

20xx年住院報銷103482人,住院總費用:43609.46萬元,補償費用:21958.95萬元。實際補償比:50.35%

門診報銷474576人,門診總費用:4125.95萬元,補償費用:3687.83萬元。

慢性病報銷41675人,總費用:1704.19萬元,補償費用:1146.06萬元。

20xx年1-6月住院報銷:54389人,住院總費用:25671.73萬元,補償費用:13205.06萬元。實際補償比:51.43%。

門診報銷:283339人,門診總費用:2599.01,補償費用:2364.96萬元。

慢性病報銷:30704人,總費用:1163.03萬元,補償費用:764.89萬元。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1、住院率過高,有關研究資料表明,住院率每增長1%,合作醫療費用相應增長10%,按照臨床診療規範住院標準,統籌區域年住院率應控制在5-7%較為理想,未實行新農合之前,我縣農村居民年平均住院率為3%以下。而今我縣參合農民年住院率一直處於高位,如20xx年住院率達 12.02%,名列全省第二位,導致住院率過高的根源,一是醫療機構住院指徵把關不嚴,本應在門診就醫的病人轉為住院治療,致使醫療費用大幅增長。二是部分患者小病大養,積極要求住院治療,但這不是主流。

2、醫療行為不規範,也就是過度醫療問題,主要表現一是亂檢查,幾乎所有住院病人大型醫療裝置檢查(如核磁、CT、彩超等)為必檢專案,而且重複多次檢查,甚至許多檢查專案與所患疾病幾乎毫不相干。二是不合理過度用藥、開大處方、開貴重藥現象非常普遍,以致次均醫療費增速直線上升,例如20xx年次均醫療費為982元,20xx年次均醫療費為3483元,20xx年次均醫療費為4245元,次均醫療費年均增長超過24%。統計數字表明,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超出政府的財政投入的2倍以上,超過GDP增速的3倍以上。

3、總額預付執行情況。按照省衛生廳新農合總額預付檔案指導方案,在科學測算的基礎上,對縣、鄉兩級醫療機構住院基金進行了合理分配,通過兩年多的執行情況來看,除極個別鄉鎮衛生院出現基金超支現象,絕大部分衛生院達到收支平衡、略有結餘的目標。縣級醫療機構除婦幼保健院略有結餘,其他醫療機構均出現總額預付嚴重超支現象,例如縣人民醫院20xx年20xx年兩年度累計超支4000多萬元,縣中醫院兩年度累計超支700多萬元。

4、政府投入不足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國現行的衛生政策對醫療機構的投入嚴重不足,以至於醫療機構為了自身建設與發展以及醫務人員的工資待遇,主要靠創收予以彌補,這勢必增加患者的負擔,因此醫療機構的公益性受到嚴重損害。這種創收現象不是一城一地的孤立表現,而是全國性的普遍現象,尤其在大城市更高層次的醫院表現的更加惡劣。這在一定程度上反襯出國家政策方面的缺失。但是從另一個層面上國家對需方(即患者)的投入逐步不斷加大。醫療機構如何提高服務質量,降低醫療費用,迴歸到公益性,從而將需方的投入轉化為規範合理的收入,這將是一個長期而又深遠的探討課題。

5、醫用材料及藥品招標問題。藥品及耗材虛高定價(多年來焦點訪談多次曝光),醫用器材及藥品經銷商暗箱操作,非中標產品不允許採購,標的超招超高,醫療費用也水漲船高,醫務人員為攫取灰色收入,不惜拋棄職業操守,損害自身形象,增加了患者負擔。

6、醫療機構自身管理問題。國家自實施新農合制度以來,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費用控制方面的政策措施、規章制度,但是在醫療機構執行過程中,未得到中規中矩的落實,甚至臵若罔聞,對抗政策。例如按病種付費專案,既能降低醫療費用,又能提高住院病人的受益水平,如果該專案能執行到位,新農合基金就不會出現風險,但是醫療機構實施該專案等於形同虛設,基本沒有執行。再如一張彩超檢查報告單,紙質報告單成本不足1元,而換成塑料報告單成本達到12元,其實1元和12元的報告單所起到的作用沒有兩樣。再如醫務人員的收入與患者的醫療費用直接或間接掛鉤也是導致醫療費用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

7、縣外轉診轉院問題。近幾年統計資料表明,我縣外診就醫病人僅佔全縣住院病人10%多一點,但是其醫療費用報銷數額卻佔全縣住院基金的30%以上,而且這種苗頭正在呈上升趨勢,主要原因,一是打工人員患病在外地就醫佔主要部分。二是部分患者就醫門坎和期望值過高,本來在縣級醫療機構完全可以診治的病人,堅決要求轉上級大醫院,造成資源不必要的浪費。三是近期由於相關部門的介入,醫療機構不願多接病人,導致部分病人外流。

8、關於家庭賬戶資金。我縣20xx年開展新農合工作以來,一直實行農民個人繳款納入家庭賬戶,歸個人所有,用於門診就醫使用,但是有相當大一部分農戶很少使用家庭賬戶,有些家庭賬戶結餘資金達一兩千元,截止目前全縣家庭賬戶資金累計結餘6千多萬元,造成大量基金不能發揮應有作用。

9、宣傳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隨著新農合籌資額度及補償水平逐年提高,新農合補償政策每年都有所調整,雖然已通過發放宣傳資料、新聞媒體報道、公佈諮詢電話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