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調研報告十篇

現代農業調研報告 篇1

近年來,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的問題越來越突出,未來“誰來種田、誰來養豬”問題引起各界廣泛關注與擔憂,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成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近期我們對黑龍江、河北、安徽、湖南、山東及廣西等地傳統家庭承包經營戶、專業種養大戶( 家庭農場) 、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主體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進行了分析預測。

現代農業調研報告十篇

一、各經營主體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1. 傳統家庭承包經營戶——正從商品生產者逐漸衰退為生計型小農,但仍將長期存在。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導致我國傳統家庭承包經營戶逐漸衰退,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一是生產功能衰退。XX年我國農民工總量2.6億人,相當於全國農村平均每戶家庭就有1位青壯年離農務工,許多家庭因缺乏青壯年勞動力,生產效率大幅度降低,很多已從商品生產者蛻變為生計型小農。二是絕對量減少。隨著勞動力轉移,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將土地流轉出來,使得這一經營主體數量逐漸減少。據統計,截至XX年6月底,家庭承包經營戶中有約4000多萬戶流轉出承包地,流轉耕地佔全國農村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的20% 左右,最近5年每年以2. 1 個百分點的增幅加速流轉。從未來

發展趨勢看,由於人口眾多,即使我國城鎮化率達到70%、非農就業達到90%,仍將有4 億多人居住在農村、1.5億左右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因此傳統家庭承包經營主體還將長期存在,伴隨著他們的生產規模小、市場競爭力弱、抗風險能力不強、收入偏低等問題也將長期存在。

2. 專業種養大戶——正在逐漸發展壯大,兼具家庭經營和規模經營的優勢,未來可能會成為現代農業生產的中堅力量。由於外出務工人數增加,全國家庭承包經營耕地流轉速度加快,並逐漸向家庭專業生產大戶集中。截至 年6 月底全國家庭承包經營耕地流轉面積約2. 6 億畝,其中約68%流向大戶。這些專業大戶一般家裡有青壯年勞動力,素質較高,既有家庭經營優勢,可以有效解決農業生產活動空間大、週期長、過程難監管等問題,也具備規模經營的優勢,規模經濟和規模效益都較明顯。根據世界現代農業發展一般規律可以判斷,這些以家庭規模化、專業化生產為主的專業生產大戶應該是今後發展的方向和生產扶持政策瞄準的重點。要保證農戶專心種糧,就必須使農戶種糧年收入不低於其機會成本。目前農民種糧最大的機會成本是放棄了的外出務工收入,因此能夠使種糧專業戶的年收入與其家庭全部勞動力外出打工收入相同時的耕地經營規模是比較適度的經營規模。 年,我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9109 元,按規模經營每畝糧食生產純收益500 元計算( 不考慮農戶自身勞動成本) ,要保證種糧大戶家庭收入與城鎮居民基本一致,北方適度規模≈3. 1 ( 戶均人口) × 19109 ( 年人均收入) /500( 畝純收益) = 120 畝,南方適度規模≈3. 1 ×19109 /500 /2( 每年兩季) = 60 畝。

3. 專業合作社——正在快速興起,未來將會成為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主體,但目前還普遍存在市場競爭力不強、管理欠規範等問題。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在全國快速興起,並已成為社會化服務的主要力量。截至 年底,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68. 9 萬餘家,比 年增長約35%,實有入社農戶達到5300 多萬戶,約佔全國農戶總數的.20%。大多數合作社是能人帶動型,以為農民提供社會化服務為主,其中實行產加銷一體化服務的佔52. 2%,以生產服務為主的佔26. 9%,提供購買、運銷、加工、倉儲和其他服務的分別佔3. 5%、3. 3%、2. 2%、0. 8% 和10. 9%。但總體看,大多數合作社規模仍偏小、競爭力偏弱; 很多合作社沒有建立起農業生產效果與收益掛鉤的激勵機制,或沒有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 一些合作社還存在財務管理不規範、不透明,經營決策不民主、不科學等問題。

現代農業調研報告 篇2

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是推進農業農村經濟跨越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為了瞭解我市現代特色農業發展情況,市政協財農委於九月中旬組織部分委員並會同市農業局等相關部門,在喬萬榮副主席的帶領下,先後赴靖邊、榆陽、神木等縣區進行了視察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榆林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現狀

(一)自然地理和農業發展基本情況

榆林地處毛烏素沙漠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總土地面積43578平方公里,耕地總資源1646.3萬畝,農業人均5.6畝,常用耕地956萬畝。以古長城為界,北部為風沙草灘區,佔總面積的42%,土地廣闊,地勢平坦,地下水位高,灌溉農業較為發達;南部為丘陵溝壑區,佔總面積的58%,土層深厚、土質優良,主要為早作農業區。榆林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氣候乾燥,雨熱同季,四季分明,適宜穀類、豆類、薯類等多種作物生長。XX年,全市農業總產值110億元,其中種植業產值6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02元,糧食總產量132萬噸,農民人均佔有糧452公斤。

(二)現代特色農業的基本內涵

特色農業是指具有獨特的資源條件、明顯的區域特徵、特殊的產品品質和特定的消費市場的農業產業。現代特色農業是相對於傳統農業而言的,它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就是以資本、物質和技術等先進要素為基礎,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以工業化的生產手段裝備農業,以先進的科學技術提升農業,以社會化的服務體系支援農業,以科學的經營理念管理農業,最終實現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從過程看,是依靠科技,培育名牌,實現農業的集約化生產、區域化佈局和產業化經營;從結果看,是不斷提高特色農業的生產水平和產品檔次,實現農業的高產、優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

(三)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現實條件

一是榆林的工業化已進入中期階段。XX年人均gdp達到4360美元,在經濟規模上已具備反哺農業的條件和能力。二是榆林的自然資源和經濟優勢明顯。具備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土地優勢、生產優勢、品質優勢、規模優勢、市場優勢、生態優勢,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潛力巨大、前景廣闊。三是榆林現代特色農業建設已初見成效。

(四)現代特色農業建設的主要成效

近年來,榆林市經濟發展一直保持著持續快速增長的勢頭,市委、市政府站在巨集觀、全域性、長遠的戰略高度,明確提出了“礦業開發強市,特色農業富民”的發展思路和建設“兩基地一中心”的發展戰略,現代特色農業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1、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全市“三田”面積達到410.8萬畝,其中水地111.3萬畝,壩地37.2萬畝,梯田262.3萬畝;建成各類水庫73座,總庫容量達到10.52億立方米;農業機械及配套農機具擁有量達到10萬多臺,農機總動力達到219.79萬千瓦;農村戶用沼氣池建設達到2.3萬口,農村人居環境優化明顯。“十五”以來,糧食產量基本穩定在100萬噸以上。主要農產品供給由長期短缺轉變為總量平衡,部分產品出現區域性、結構性過剩。

2、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種植業內部結構逐步由糧經二元結構向糧、經、飼三元結構轉變。優勢明顯、特色突出的農產品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生產的勢頭明顯加快,“北種、南豆、東棗、西薯”的特色優勢產業格局初步形成。

3、農業科技研究推廣成效漸顯。近年來,全市各級農業部門先後承擔中、省、市重大科技專案100多項(次);引進、試驗、示範推廣各類作物新品種800多個,良種覆蓋率達到85%以上;建立各類試驗示範基地(點)160多個,累計面積達200多萬畝。XX年馬鈴薯、玉米、蔬菜重新整理7項全國高產記錄,小雜糧首次創立7項全國高產記錄。

4、農業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全市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已發展到5000多個,鄉級以上農產品購銷企業已有1000多家,擁有各類農產品營銷市場300餘個。圍繞區域特色產業,各類加工、營銷企業逐步發展,“訂單農業”、“科研單位+企業+基地”等多種模式的產業化經營機制在探索中得到有序發展。

5、土地流轉機制得到不斷創新。較為典型的有“孟岔模式”和“東坑模式”,米脂縣銀州鎮孟岔村成功地把全村182戶承包的2142畝山地流轉到8戶農民手中,靖邊縣東坑鎮規模化、集約化的現代設施農業,都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全市簽訂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5萬多份。

6、農民生活水平得到穩步提高。以來,榆林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增長,XX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10.24億元,實現增加值66.11億元,分別是1999年的6倍和7倍。XX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比1999年增加了2442元,增長幅度達254%。

二、制約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對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重視和支援有待進一步提高

在政策層面上,優先發展工業的指導思想不僅要農業為工業發展提供糧食、原料、資金、勞動力和市場,還通過價格機制為工業發展提供資本積累及後續投資。長期以來形成的二元經濟結構,使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配置上形成了明顯的城市偏向。

在現實發展中,以能源工業為動力的跨越式發展,凸顯出“三大失衡”問題:一是產業結構失衡。XX年我市三次產業的增加值之比為6.5:78.7:14.8,呈現出明顯的一產弱、二產強、三產滯後的特點。二是區域南北經濟失衡。XX年南六縣gdp總和72億元,僅佔全市的7.1%;農民人均純收入2909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493元。三是城鄉發展失衡。XX年榆林城鄉居民人均收入之比為3.58:1,差距為8795元。農村在教育、就業、醫療、文化、衛生、社保、社會管理等方面的人均投入遠低於城市,社會事業發展與城市相比滯後明顯。

工作措施上,儘管已將現代特色農業基地建設列入“兩基地一中心”三大任務之一,並制定出馬鈴薯、玉米、小雜糧、蔬菜等六大特色產業的發展規劃、任務目標等,但縣區及鄉鎮仍停留於只建點不擴面、只引進不創新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沒有有效地整合現代農業科技和管理資源,行政推動力不強。

(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機制尚未形成

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推動了整個經濟跨越發展,但由於資源開發體制以及財稅體制的不盡合理,導致地方政府沒有足夠的財力支援“三農”。同時,“三農”工作與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沒有得到同等重視、同等加強、同等組織、同等支撐,缺乏政府的統籌運作。在能源化工建設浪潮中,廣大農民不僅沒能參與進來,分享工業利潤,一些農民還因此要成為“生態災民”。生態環境治理法律、法規和政策缺失,“誰破壞,誰治理”的責任難以落實,治理經費“懸空”,治理基金機制尚未建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還停留在行政手段、政治號召的層面上,沒有形成制度機制,至XX年,全市仍有貧困人口38.7萬。

(三)農業投入、資金整合和金融支援不足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較好解決

近年來,中央在增加農業投入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加上市縣逐年增加的投資,農業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緩解。但從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需要看,農業投入仍然嚴重不足。這既表現在國家公共財政資金投入不足,並且過於分散,也表現在金融支援力度不夠。

資金投入不足。由於資源開發體制以及財稅體制的不盡合理,導致地方政府沒有足夠的財力支援“三農”,直接用於農業科技推廣的投入少、涉及面小。一些增產效果明顯、經濟效益好的新品種、新技術基本上侷限在示範區內。目前世界上發達國家用於農業科研推廣的經費佔農業總產值的2%—4%,發展中國家平均約佔1%,而我國只佔0.5%,榆林市則更低,不足0.3%。全市各級農業部門裝備簡陋,監測、分析化驗等裝置嚴重短缺,多數鄉鎮農技部門名存實亡,沒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工作條件差,農業科技人員有技術、無裝置,缺乏展示技能的平臺,服務手段落後,工作效能受到很大制約。

財政支農資金投入過於分散。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調查統計表明,政府對農業的投入渠道多而且亂,分散在10多個部門,約28個專案渠道,既增加了管理執行成本,又降低了農業資金投入使用效率。究其原由,一是由於資金來源分散,各級事權劃分不明確,資金使用範圍模糊。部門各自為政,缺乏有機協調,導致農業投入混亂,資金使用效益不高。二是資金分塊管理,難以形成整體合力。由於農業基礎設施、科研、生產、流通等方面的財政資金分屬不同的部門管理,造成了“撒胡椒麵”的現象,財政資金難以合理配置。三是政出多門,監督不力,農業資金流失嚴重。儘管近幾年加強了農業財政資金的制度建設,但截留、挪用支農資金的現象仍屢見不鮮。

農村經濟缺乏金融支援。一方面,金融資本集中於能源開發地區,廣大農村的資金來源渠道很窄。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在農村的撤併精簡也導致了農村資金投入不足。農民除在信用社獲得小額貸款外,在其他機構很難獲得金融支援。再則,一些涉農企業由於無資產抵押,很難獲得銀行貸款。榆林市生財農業機械科技有限公司,是陝西省“民營科技優秀企業”,先後開展了30多項農機新技術,獲國家專利6項,省、市科學技術進步獎7項,產品輻射周邊幾個省區,實用價廉供不應求。就是這樣一家企業,因沒有銀行貸款所需的固定資產抵押,在微利經營的艱難生存發展過程中,全是靠高利息與私人貸款擴大生產規模的。

(四)農副產品加工能力和農業產業化程度仍然較弱

全市從事農產品加工的企業數量雖多,但佈局不合理,發展不平衡,整體水平較低。相當多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戶只是一種鬆散的買賣關係,沒有形成長期、穩定的一體化經營。同時在加工中存在著加工初級產品、傳統產品、低檔次產品多,精深加工產品、高科技產品、名牌產品少等問題,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農村主導產業不突出,產業化程度較低。全市至今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基地。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小,只佔總產量的30%。農業產業鏈短,產銷環節關聯度不高,還沒有一項產業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化經營格局。

(五)農業科研與推廣體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

目前,市級農業科研與推廣單位有技術人員462人,縣均109人,鄉鎮均2.5人,30歲以下的僅佔4%,呈“倒金塔”式的不合理結構,不能充分發揮其職能。科技管理、農業科研和農技推廣等涉農部門仍然沿用計劃經濟下的管理模式,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創新體系尚未建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速度慢、效率低,一些成果的推廣仍然存在著點上增產增收明顯,面上不顯著的現象。

(六)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亟待提高

據統計資料,我市農民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31萬人,佔21.6%;國小文化程度54.6萬人,佔38.1%;國中文化程度49.5萬人,佔34.5%;國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佔5.7%。許多農民不會應用科學技術種田,不會配方施肥,不懂科學養殖,不會合理使用化肥、農藥及各種新增劑。在農民素質還未達到現代化特色農業要求的情況下,一方面,農民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賣不出去,另一方面,市場所需要的優特農產品又很難生產出來,農業結構調整在低水平上重複,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七)自然生態環境脆弱,農業基礎設施滯後

北部風沙侵蝕還沒有得到根本遏制,南部85%以上是丘陵溝壑區的山坡地,自然災害頻繁。基本農田面積小,全市水地僅佔農耕總面積的17.2%,人均只有0.4畝。水資源較為貧乏且時空分佈不均勻,區域性和季節性缺水問題普遍存在,全市水資源總量37.41億m,綜合水量9萬m/k㎡,是全省綜合水量21.35萬m/k㎡的42.4%,全國綜合水量26.8萬m/k㎡的33.6%。用水比例也不協調,農業、工業、城鄉居民生活用水比例為78:13:9。農業用水效率低,灌溉水利用係數約為0.40,低於全國0.45的平均水平。水利設施老化,水利工程建設滯後。機電排灌面積比重小,農田灌溉無法保證。土壤肥力不高,中低產田面積大。

三、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提高認識,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行動先導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充分認識現代特色農業與能源化工兩個基地同等建設、地下資源與地上資源同步開發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地下資源日漸枯竭後地上資源對推動榆林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意義。當前,全市能源工業的快速發展和財政的快速增長,已具備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能力。因此,應把現代特色農業建設作為扭轉榆林“三大失衡”、解決“三農”問題的切入點,與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統籌思考,把工業經濟中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符合市場經濟規律、能夠有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經營理念,移植和匯入農業領域。用抓工業的理念謀劃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同等規劃定位、同等設立機構、同等資金扶持,嚴格准入門檻,建立退出機制,確定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通過工業化的生產組織方式,支援現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抓好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資本運營,發揮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使能源化工基地、現代特色農業基地統籌協調發展,走出一條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城鄉統籌發展道路。

(二)進一步加大投入整合資源,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資金支援

首先,要加大財政投入。把市本級財政每年新增財力的30%用於現代特色農業和新農村建設落到實處,各縣區也要逐年增加財政投入,逐步建立起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政策機制。其次,要探索整合財政支農資金方式。一是以縣為主統籌安排使用支農資金。二是圍繞發展主導產業進行整合。三是打造專案平臺進行整合。此外,還可以進行分類歸併、切塊“打包”等方式整合。通過資金整合,既有利於集中財力辦大事,也有利於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第三,充分發揮金融支援“三農”的作用。鼓勵各類資本到農村投資創業,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積極探索通過金融支援“三農”的有效途徑。此外,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整頓規範民間信貸融資市場,扶持涉農企業健康快速發展。

(三)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創新開發機制,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發展增強活力

我市農業抗災能力弱,不斷改善農業的設施裝備條件,是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迫切需要。北部地區在堅持搞好農田水利設施的新建、續建和配套工程建設的同時,應因地制宜積極推行旱作農業。神木縣的解家堡鄉趙家溝村旱作農業示範基地,計劃投資400萬元,今年縣財政投入80萬元,通過配方施肥、覆膜密植、優選良種等旱作農業新技術,已初見成效,莊稼長勢喜人,這對能源開發縣區發展農業具有典型示範作用。在南部地區繼續重點發展旱作設施農業;進一步搞好農業綜合開發,支援土地平整、土壤肥力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開展小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確保基本農田數量穩中有增,質量不斷提高;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提高灌溉水利用係數,擴大節水灌溉面積;搞好林權制度改革,加大封山禁牧力度,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積極發展戶用沼氣和太陽能、風能等農村新能源,鼓勵發展迴圈農業;積極推進以馬鈴薯、玉米為主的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提高農作物秸杆綜合利用水平。同時,鼓勵農民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生態農業、休閒農業和新型農產品加工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反季)”。

創新開發機制,在堅持農村土地承包基本政策不變的情況下,建立土地流轉機制。結合我市實際,按照“依法、自願、有償、有序”的原則,加強對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引導和管理,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米脂縣孟岔村的創新土地流轉機制、整合資源發展紅棗產業的模式,改變了土地分散、難以形成規模優勢的局面,為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發展創造了條件,值得推廣和借鑑。

(四)進一步提升產業化和品牌化,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強力支援

以推進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為重點,把全市主導產業做強,把區域性優勢產業做大,把地方性特色產業做優。一是選擇一批發展潛力較大的龍頭企業,實行重點扶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反哺農業、帶動農戶的作用。二是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引導和規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三是加快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提高市場佔有份額。四是提高農副產品加工能力,特別是精深加工能力,在加工中延伸產業鏈,提高農副產品增加值。五是加快批發市場建設,完善資訊服務網路,逐步形成以大型批發市場為中心、各地專業市場為骨幹、遍及城鄉集貿市場為基礎的農產品市場體系。

發展現代特色農業,還應堅持品牌化生產。特色農產品原產地獨特的資源條件和地理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壟斷性,是保證特色農產品質量的前提。為此,我市一是應儘快編制農產品生產標準體系,通過標準制定來規範生產技術,提高產品質量;二是要加強農產品商標、證明商標、產品標識,以及農產品加工企業和有關機構的網際網路域名的註冊登記,同時,要加快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定和特色農產品的地理標誌保護登記工作;三是要健全市縣兩級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不斷提高特色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有效地促進我市現代特色農業的健康發展。

(五)進一步建設現代農業服務體系,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特質保障

現代特色農業是以資本高投入為基礎,以工業化生產手段和先進科學技術支撐,有社會化服務體系相配套,用科學的經營理念來管理的農業形態,應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農業公共服務體系,為農業、農民提供必要的公共產品。一是以科技興農為中心,加強科技創新和服務體系建設。建立科研開發、技術推廣、教育培訓三大服務組織網路,形成多元化、綜合性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二是以制定和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為重點,加強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從我市實際出發,制定和實施主要農產品質量標準、衛生標準,完善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體系,加大對農產品質量特別是有毒有害物質的監測,增強市場競爭能力,用標準化的手段來培育名牌產品。三是以優化發展環境為目標,加強農業執法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農業法制工作機構,突出抓好種子、農藥、肥料、飼料等農用生產資料的質量監督、檢驗和登記以及耕地保護、動植物檢疫等農業行政執法工作,切實保護好農民的合法權益和農業經濟秩序。四是組建完善農民各類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根據我市確定的主導優勢產業,落實配套措施,安排扶持資金。積極支援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避免千家萬戶闖市場的高風險低效益,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同時要加強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管理,規範和明確其興辦條件、組織機構、執行機制、利益分配等基本要求。不斷完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行業協會的服務功能,進一步發揮其橋樑紐帶作用,提高農業的市場化、組織化程度。

(六)進一步注重科技創新,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人才技術保障

在工作思路上,首先要本著“穩定公益性,放活經營性”的思路,穩步推進農業科技推廣體制改革,繼續實施人才強市戰略,重視以政策吸引人才,用專案聚集人才,靠環境留住人才,建機制激勵人才,造就一支具有現代科技知識和經營創新才能的科技人才隊伍,為全市農業發展做貢獻。其次要轉變農業科技工作思路,重點開發和推廣優質高產高效技術、加工貯運保鮮技術和降耗增效技術,加快高新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加強生物技術、資訊科技和設施技術與傳統技術的結合。第三要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的引進推廣步伐,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使農業科技貢獻率不斷提高。為推動現代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術保障。

在工作措施上,一是要健全農技推廣網路。在強化農業科技創新的基礎上,加快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健全市、縣、鄉、村四級農技推廣網路;二是要增設研發機構。以農科教、產學研、科工貿相結合等各種方式,組建農產品深加工研究中心、旱作節水農業研究中心、農業生物繁育中心等研究機構,改變研發體系不健全,農業科研成果儲備不足的狀況;三是要組織培訓農民。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力度,重點培訓種養能手、科技帶頭人、農村經紀人和專業合作組織領辦人。加強成套生產技術推廣,著力解決好特色農業生產中的各項關鍵技術,引導農業科技新成果進村入戶。

(七)進一步加強領導,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組織保障

一是強化組織保障。用建設能源化工基地的組織領導方式,建設現代特色農業基地,進一步明確分管領導職責,加強領導力量。克服將“重中之重”列印在檔案上、停留在口號上,流之於形式。二是夯實領導責任。各級政府是推動現代特色農業的第一責任人,落實目標責任制,把年度建設任務、財政扶持額度作為硬性指標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年度考核中。三是明確部門職責。涉農部門要立足本部門職責,做好現代特色農業基地建設的相關工作,鄉鎮和村級要抓好群眾引導發動和具體實施。通過加強組織領導,夯實責任,明確職責,形成黨政重視、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強力推進的工作態勢,為推進榆林現代特色農業建設構建有力的組織保障體系。

現代農業調研報告 篇3

xx縣現有x萬人口,萬農業人口,萬畝耕地,是一個人口大縣、農民大縣、農業大縣。按照《xx縣農業和農村現代化(試點縣)建設規劃》的要求,到20xx年要建成農業和農村現代化試點縣。這個任務繁重而艱鉅,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業,要點在農民。用傳統的理念抓農業生產已經不能適應我縣農業現代化的要求。經過筆者長時期的調查研究,認為“用抓工業的理念抓農業”應該是加快我縣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一條主要出路。“用抓工業的理念抓農業”主要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指在思想上要像重視工業一樣重視農業,用工業反哺農業;另一層意思是指用抓工業的觀念、思路、體制、機制來抓農業。本文主要對第二層含義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一、用抓工業的理念認識農業,必須增強緊迫感

西方發達國家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實踐表明,傳統農業要過渡到現代農業,必須將農業生產的目標由滿足自給性消費的產量最大化轉變為商品性生產的利潤最大化。我縣年均糧食產量在xx4億斤左右,農民人均佔有糧食936斤。根據《20xx年度統計年鑑》中的典型戶調查,農民人均每年消費口糧466斤,每年約要消費糧食xx2億斤。從理論上講還有一半的糧食可用來作為商品糧銷售,商品率最高可達50,而我縣現在的糧食商品率遠沒有達到這個水平。從全縣調查的情況來看,我縣農民每年人均售糧xx5斤,商品率僅為xx5,人均收入x元,除去種子、化肥、機械費用和人工等成本,所剩無幾。造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我縣作為一個煤炭資源大縣,歷來重煤炭輕農業,挖煤掙錢,種地吃飯的思想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就是傳統“自足自給”的小農思想在作怪,重“口糧”輕“商品”,重生產輕銷售。正因為這種思想的存在,使傳統農業的固有特徵在我縣的農業發展中比較突出。即不注重農產品加工,缺乏有帶動能力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不注重農產品特色,區域佈局不明顯,經營規模小;不注重營銷,流通體系不健全;不注重標準化生產,缺少品牌優勢;不注重科技應用,農產品生產成本較高。所有這些矛盾的存在,嚴重影響了我縣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轉變傳統農業指導思想,借鑑抓工業的理念和做法,按照市場經濟法則和手段把千家萬戶農民組織起來,實現農業的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企業化管理,市場化服務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二、用抓工業的`理念指導農業,必須找準結合點

用抓工業的理念抓農業必須找準二者的結合點。現代工業生產的主要特徵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最大化為目標,以組織化、集約化為手段,以品牌戰略為重點,以技術創新為動力,以建設企業家隊伍為支撐。這些特徵對我縣發展現代化農業有著非常值得借鑑的經驗,對解決我縣農業生產中的突出問題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首先,用“市場導向”和“效益最大化”的思想指導農業,有助於解決我縣農產品加工不夠深的問題。目前,我縣每年種植的多萬畝小麥、多萬畝大豆、多萬畝小雜糧,是生產什麼就賣什麼,而不是把握市場走向,市場需要什麼生產什麼,而且所出售的大部分是未經加工的初級產品或僅僅是初加工的一些產品,沒有實現深加工增值,農民最後得到的利益非常小。用“市場導向”和“效益最大化”的思想指導我縣農業,就是要求我縣的農業生產要按照市場規律運作,什麼賺錢就生產什麼,而且要儘量延伸農產品加工的產業鏈條,努力把縣種子公司、另一面食品廠、豐青源公司等企業做強做大,真正成為輻射帶動能力強的產業化龍頭企業,以“訂單”指導全縣的農業生產。

其次,用“組織化、集約化”的思想指導農業,有助於解決我縣農產品特色不明顯、區域佈局不合理、經營規模小的問題。我縣現在人均佔有耕地x畝,都是根據自己的需要想種什麼就種什麼,很難形成區域佈局,更談不上特色,談不上效益。用“組織化、集約化”的思想指導農業,就是要允許農民通過租賃、轉讓、入股、抵押、反租倒包等形式,逐步讓土地向大戶、農場、園區集中,形成一定的土地規模經營。有了規模才會有特色、有效益。以縣原種場為例,農場職工每人承包經營的土地都在x畝以上,全部用來制種,每人年收入在x萬元以上。只有實現了規模化經營,才能真正把適合我縣發展、潛力大、農民容易接受的優質小麥、玉米制種、優質小雜糧等特色產業培育為主導產業,建立一批上規模的生產基地,進而將基地、龍頭企業、科研成果和營銷組織緊密聯結起來,實行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

第三,用“品牌戰略”的思想指導農業,有助於解決我縣標準化生產程度不高的問題。沒有品牌不僅是我縣農業上存在的問題,在工業上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像高平有吉利爾、廈普賽爾、綠是金等知名品牌,而我縣卻還沒有一個知名的品牌。用“品牌戰略”的思想指導農業,就是要求我縣的農產品生產要把建立品牌作為重中之重來抓。隨著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的建立,沒有品牌,不通過產品認證就不能進入市場。品牌知名度不高,就沒有市場,就沒有競爭力。

現代農業調研報告 篇4

科學把握農村經濟發展規律,與時俱進做好“三農”工作做出的重大決策,充分體現了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為新時期“三農”工作指明瞭方向,為推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新農村建設不斷開創新局面創造了條件。

一、農業發展現狀

1、基本情況:

xx街道辦事處轄3個管理區、17個行政村、6500多農戶、農業人口23061人,總耕地面積1391公頃,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畝,農民人均純收入7056元。

2、發展現代農業的制約因素:

①耕地、淡水、生物資源相對匱乏。近幾年,隨著招商引資事業的蓬勃發展,先後有20餘家專案在建成投產,鵝莊管理區全部規劃為市開發區,所轄土地主要用於工業專案發展;神洲生態樂園、濟南鮑德冶金石灰石有限公司、xx煤礦矸石熱電廠等工業專案的開工建設,也佔用了較多的土地資源,使轄區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相對緊張,發展現代農業的空間相對狹小。

②農業基礎薄弱。一直是傳統的工業強鎮,農業發展相對落後,農業生產主要以家庭承包、粗放經營為主,農業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缺乏大型農業龍頭企業、特色農業,農產品附加值低,現代農業基礎比較薄弱。

③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意識不強。受傳統經營習慣的`影響,當地村民普遍存在重工商、輕農耕的思想,有個別村的個別戶甚至存在土地撂荒現象,發展現代農業的思想阻力較大。

3、發展現代農業的有利條件:

①道路暢通,交通方便。轄區內309國道橫穿東西,244省道縱貫南北,駐地位於垛莊、曹範等鄉鎮出入市區的交通要道,即將建成通車的濟萊高速路橫穿南部山區並且開有路口,明埠路、埠翟路、埠旭路以及各條鄉村路網相連,交通十分方便,為人流、物流的集散創造了條件。

②距中心城區近,工商業基礎雄厚。位於濟南半小時經濟圈內,距離明水中心城區10分鐘車程,容易在資訊、技術、市場、理念等方面接受大城市的輻射影響;工商業較為發達,駐地工商個體戶達到600多家,從業人員7000多人,人均收入水平較高,初步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的條件。

③招商引資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契機。濟南植物園於去年國慶節前夕建成開園,其規模和植物物種數在全省都位於前列,為發展現代農業和觀光農業提供了良機;銀鷺食品專案近期在開工建設,為開發種植糧食作物,加快小雜糧、蔬菜、果樹等基地建設創造了條件。

④產業結構調整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物質基礎。隨著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實現了兩個轉變,即由“地下企業”到“地上企業”的轉變和由“黑色產業”到“綠色產業”的轉變,逐漸擺脫了對煤炭產業的過度依賴,開創了生態旅遊、機械加工、商品物流等產業齊頭並進的良好局面,經濟發展一直保持了25以上的增幅,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基礎。

二、發展現代農業的思路

按照強項提升、弱項突破,整體推進、全面發展的原則,重點實施六大工程,全力開啟發展現代農業的新局面。

1、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充分發揮垛莊水庫低壓灌溉工程效能,維護好現有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逐漸擴大水澆地面積,穩步提高糧食總產量和畝產量。在巴漏河沿岸各村建設提水站,並修建一系列的蓄水方塘,做好雨季蓄水工作,計劃5年內擴大水澆地面積6000畝,使水澆地總面積達到12870畝,佔耕地面積的62。進行科學施肥測土施肥試驗,大力推進一池三改工程,多施用有機肥,不斷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單位土壤的產出率,為現代農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農民增收工程。

以產業調整為動力,進一步加快農民增收致富步伐。依託銀鷺集團,發展訂單農業畝。大力扶持培植金燕肉雞深加工專案,形成年加工肉雞10萬隻的規模。打造品牌農業,培育一批富有特色的有機綠色農副產品,做大做強牛羊肉、小雜糧批發等產業。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每年新增規模養殖戶10戶;每年遞增奶牛10頭以上,爭取到,奶牛養殖量達到200頭的規模;建設標準化蛋雞養殖場一處,達到每年產蛋量700噸的規模。發展庭院經濟,引導農戶在庭院中種植花卉、食用菌或從事小型加工業;發展勞務經濟,引導農民外出務工,增加收入。

現代農業調研報告 篇5

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不斷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由之路。通過對盛樂鎮發展現代農業的調研和幾年來的工作經驗,近年來,盛樂鎮“三農”工作雖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是與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和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也有相當大的差距。因此,在推進盛樂鎮新農村建設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必須要用科學發展觀的思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一、盛樂鎮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盛樂鎮依託龍頭企業,在發展現代農業上有了較快的進展,農業產業化的程序進一步加快,現代農業的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民的勞動技能不斷增強,現代農業發展的雛形正在形成。

1、基本情況

盛樂鎮位於和林格爾縣北部,是由原盛樂鎮(土城子鄉)、巧什營、公喇嘛、西溝門鄉合併而成。東西長58公里,南北寬30公里,總轄地面積587。16平方公里,東與烏蘭察布市涼城縣毗鄰,西與托克托縣接壤,北與土左旗、賽罕區相連,距呼和浩特市區25公里,距縣城35公里。全鎮現有39個行政村,85個自然村,總戶數11711戶,人口48553人。耕地22。65萬畝,其中水澆地12。5萬畝。盛樂鎮主要種植業以糧飼玉米、青貯玉米為主,主要養殖業以奶牛為主。奶牛存欄7。85萬頭。上年農民人均純收入8652元。

2、 思想觀念正在轉變,農業發展思路進一步拓寬。按照中央一號檔案精神要求及縣委、縣政府對現代農業的高度重視,近幾年縣委、縣政府提出的“一個增強、三個提高、四個集中、五個提升”和“六個突破”的發展戰略,提出了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具體方略。鎮村幹部過去抓農業的觀念,也由傳統向現代轉變,進一步提高對農業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明確了發展現代農業的工作思路。現階段,我鎮發展現代農業的思路是培養壯大了乳、肉、馬鈴薯、檸條沙棘四大產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專案建設,依託龍頭企業,搞活農產品流通,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科技推廣應用。以農業示範園區和規模化乳業基地為支撐,以加大投入為保障,轉變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拓展農業發展領域,提高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水平,努力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

3、農業產業化建設水平不斷提高,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搭建了平臺。今年,全鎮種植糧飼兼用型玉米14.4萬畝,青貯玉米及牧草4.8萬畝,馬鈴薯2.1萬畝,全鎮總播面積達到22.65萬畝。經過幾年的努力,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援下,建成了公喇嘛、西溝門和巧什營東西兩個十萬畝農業園區,園區形成了“田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效農業產業化示範帶。園區內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在種植、養殖、多種經營方面科技含量顯著提高,種植作物良種率達90%以上,主要玉米品種以金山12號、內單205等為主。在農業示範園區的輻射下,建成了以良種良法增產、增效為特點的40個“小農戶科技種植園”,種植面積20xx餘畝,涉及32個村。“小農戶科技園”在農牧業生產中發揮出明顯的示範效應。

在乳業基地建設方面,我鎮依託蒙牛、伊利乳業品牌和蒙羊公司,加大奶牛、肉羊和飼草料基地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以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養殖為重點,加快推進乳產業基地建設。現已擁有建成的奶牛牧場、養殖場、小區18個,其中5000頭以上規模的2個,500頭以上規模的9個,100頭以上規模的7個,入區(場)奶牛達到16503頭。在建和擴建、籌建的牧場20個,總規模為1。17萬頭。年內計劃投入使用的牧場、小區16個,奶牛入場率有望突破50%;在肉羊、生豬產業方面,建成肉羊養殖小區1處,全鎮有100只以上基礎母羊養殖戶達到21戶,羊存欄達到4。1萬隻。建成養豬場2處,存欄豬7400口;在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場的帶動下,建起了科技含量高的“小農戶養殖園”10個,在廣大養殖戶中發揮出了明顯的示範效應。在主導產業基地和現代農業示範園的帶動下,全鎮有90%以上的農戶融入到產業化鏈條中,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的收入佔總收入的80%以上。

4、新農村建設與發展現代農業相結合,形成了幾個亮點突

出的新農村。盛樂鎮北倒拉板村是自治區級新農村示範點,該村的奶牛養殖和良種良法種植的科技園,為北倒拉板村的新農村建設注入了生命力。北倒拉板村是一個有人口2143人的村,土地肥沃,地下水資源豐富,多年來一直種植糧飼玉米,畝產均在650公斤左右,該村被列入農業開發專案的重點村,自農業綜合開發以來,種養業科技含量明顯提高,玉米畝產達到700公斤以上,奶牛單產已達到6。5噸以上。20xx年成立了奶牛專業合作社,建成了奶牛小區,目前正在建設標準化奶牛牧場兩處,全村奶牛計劃全部入區入場飼養。20xx年以來,開始建設小農戶科技園,為提高種植業科技含量,增產真正達到了示範效果。目前,該村奶牛達到3400頭,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奶牛養殖專業村,當地農民收入也大幅度增長。姑子板、公喇嘛、討速號等村也與北倒拉板村一樣成為我鎮發展現代農業的新農村示範村,為建設新農村奠定堅實的基礎。

5、農牧業生產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夯實了農業發展基礎。在我鎮東西兩個十萬畝現代農業示範區,累計建成400畝成方的網眼685個,改造中低產田14。6萬畝,其中建成高標準農田3萬畝,達到了渠、路、林、田、井、電六配套標準。幾年來,共打機電井614眼,修建防滲渠195公里,新增變壓器94臺,架設高低壓線路247。5公里,整修農田路188公里,栽植農防林1980畝,新增有效灌溉面積8。5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8萬畝,改善有效灌溉面積10。5萬畝。專案的實施加強了鎮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強了農業發展後勁。農業綜合開發已成為發展現代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和重要力量。

6、農業的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科技推進力度進一步加大。把農產品和市場緊密聯絡起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一個較為有效的橋樑。近年來,盛樂鎮先後成立了一批農民專業合作化經濟組織,如北倒拉板奶牛專業合作社、一家村奶聯社、農聯社、科技推廣協會等。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基礎。

7、開展科技培訓,培養造就新型農民。近年來,盛樂鎮十分注重對新型農民的培養,通過加大農牧業實用技術技能培訓力度,實施“百萬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農村基層黨員素質培訓工程,充分利用縣農牧民科技培訓中心、基層黨校、小農戶科技園田間學校,各村活動陣地,農村黨員幹部遠端教育站點對農民進行培訓,積極發展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各類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的經營主體。同時因人、因地制宜開展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民培訓,大力提高農民工就業本領,從業技巧和維權意識。

二、當前盛樂鎮發展現代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基礎條件有限,投入不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其中生產發展是前提。生產發展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就是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現代農業是運用現代的科學技術和生產管理方法,對農業進行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和農場化的生產活動。盛樂鎮從20xx年開始啟動新農村建設工作,到20xx年全鎮已有1個自治區級、1個市、1個縣級和4個鎮級新農村建設試點,上級直接投入的新農村建設資金很少,鎮財政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累計投入1000餘萬元,與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劃差距很大。

2、生產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不高。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結合新農村建設,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發展主導產業初步取得成效,但是沒有形成真正的規模化經營,整體經濟效益未顯現。許多農戶仍習慣於一家一戶的生產經營方式,缺乏組織起來共同發展的熱情和信心。儘管也相繼成立了一些農民專業合作社,但加入其中的農戶並不多,且多半以上是一種沒有產權關係、鬆散型的團體,體現不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互助合作精神,合作組織的作用沒有有效發揮。

3、科技投入不足,農民勞動技能普遍較低。我鎮的農業生產方式還是比較傳統,由於財力困難,對農業技術推廣的投入還是不足,產品科技含量低,商品率不高。大部分農民文化水平較低,勞動技能不強,生產仍然沿襲傳統模式,生產、生活方式與現代農業的要求有很大差距,接受和運用新品種、新技術、新科技的意識還不強。

4、農業基礎設施條件落後。近幾年,國家對農村投入逐步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由於農村面積廣大,底子薄、基礎差,農業生產條件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轉變,路、溝、渠、田、井、電、林等設施配套還需加快步伐,還有許多先進農業機械得不到推廣,規模化經營難。

三、發展現代農業的幾點建議

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根據盛樂鎮發展現代化農業的存在問題,結合本人的工作實踐,提出如下建議:

1、科學制訂規劃,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制訂科學可行的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對於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繁榮至關重要。規劃要以科學的眼光和思維充分考慮農村實際,在發展規模、發展進度上務求實事求是,建立適合本地經濟發展的“座標系”,要打破“小而全”、“大而全”格局,通過規劃引導、政策支援和示範帶動,在規模上做大,在鏈條上做長,在品牌上做響,促進新農村農業產業向區域化、專業化和產業化方向發展。上級部門應對鄉鎮的資源情況、發展現狀進行詳細的.摸底,圍繞主導產業,因地制宜將產業發展規劃到鎮、村,將產業發展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顯,競爭力強的專業村。同時,在落實規劃過程中,要力戒隨意性和短期行為。

2、抓規模開發,促產業發展。通過政策引導、生產扶持等一系列措施,引導農業由零星分散的經營模式向規模經營轉變,形成以主導產業為主的優勢農副產品產業帶,提升競爭能力。一是抓基地建設。二是給試點村定目標。三是政策傾斜和扶持,整合林業、扶貧、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產業化資金,對試點村及專業大戶規模在資金上給予補助。

3、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充分發揮農業綜合開發、現代農業建設、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專項資金的作用,加快建設適應主導產業發展的高標準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加強渠、路、田、林、井、電的綜合配套,在此基礎上,積極引導、規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促進主導產業的規模化經營,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農民生產積極性。以一家村為例,近幾年由於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和專業合作化程度的提高,通過土地流轉方式,初步形成了規模化種植的雛形,今年的泰佳源牧場、奶聯社,也早早地與種地大戶簽訂了玉米種植合同,種植規模效益得到顯現。另外,要加強對農業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力度,加快農業汙染源治理,推廣沼氣等清潔能源,實施造林綠化工程,全面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4、加大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素質,為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保障。現代農業建設需要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要努力把“百萬農民科技培訓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小農戶科技園”建設工程,同現代農業有機結合起來。積極引導農民樹立現代農業理念,增強發展意識和競爭意識,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提高農民群眾獲取各種知識和資訊的能力。結合發展主導產業和實際需要,開展針對性強、務實有效、通俗易懂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提高廣大農民的科技素質。加大對新農村建設駐村指導員的培訓,使他們成為現代農業知識的傳播者。

5、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現代農業發展的資金保障機制。一是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積極爭取上級財政投資,儘快形成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穩定的資金來源;二是要加大農業招商和專案建設力度。創新農業發展思路,徹底跳出就農業抓農業的落後思維方式,以工業化的理念抓農業,加快農業招商步伐,上大專案、上好專案;三是要抓住國家實施西部開發和積極的財政政策等機遇,努力爭取更多資金,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四是積極吸收農民和社會力量的投入。充分發揮打工返鄉人員的聰明才智,引導他們參與到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中來,增加投入,提高科學經營水平。鼓勵民營資金投資現代農業,為現代農業建設注入活力。

6、強化科技支撐作用。科技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決定因素之一,應大力發展和普及農業科技,改造傳統農業。一是要以發展綠色農牧業為目標,努力普及新技術。重點發展種植、養殖、產品保鮮、深加工、病蟲害防治等先進技術,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商品轉化率;二是要強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公益性職能,充分發揮他們在推廣應用農業科技的作用;三是要搞好示範應用,加快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進一步推進和完善小農戶科技園和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使之成為推廣應用農業科學技術的重要基地。

現代農業調研報告 篇6

東城鎮位於望城區北端,南鄰銅官窯,北抵湘陰,西臨湘水,全鎮呈半丘陵區半垸區(蘇蓼垸)分佈,是八百里洞庭的邊緣區,總面積56平方公里,距市區只有22公里,現轄7個村、1個社群居委會,5593戶,總人口19624人,農民人均純收入11360元,有水田1490公頃,旱土260公頃,林地1551公頃,水面面積1733.33公頃。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鎮緊緊圍繞東城鎮發展的長遠目標,努力提升東城農業整體水平,致力於建設“高效、生態、服務性”的現代農業。2019年,全鎮完成水稻種植面積近42019畝,優質稻34000畝,實現水產養殖4800畝。

一、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1.農業規模化經營形勢喜人。我鎮農業規模化經營緊緊圍繞政府工作思路中的“四基地”(精品糧油基地、名特水產基地、花卉苗木基地、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突出高檔優質稻、名特水產、休閒農業、蔬菜四大主導產業,著力推進百里水產走廊建設,致力於打造農業休閒品牌,通過大力實施辦企業、建基地、樹品牌、帶農戶的戰略,引進了東城生態農業、高家莊特種水產養殖、綠辰科技及澤偉農家樂為典型的規模化經營農業企業,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紛紛湧現,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截止2019年底,共有家庭農場總數55個,其中50畝以下的只有一個,家庭農場經營耕地總面積1.3萬畝,佔全鎮耕地總面積31%,全年家庭農場經營總收入為1952萬元,共吸納勞動力總數206人。截止目前,我鎮已有農業專業合作社24家,農業公司4家,帶動農戶2019餘戶。

2.生態農業品牌不斷彰顯。圍繞主導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我鎮注重農業品牌化經營,重點打造東城“花園式村莊、農業特色產業基地”,發展了以“生態稻、生態油、生態椒”為特色的生態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培育出了享譽三湘的東城生態椒等省內知名品牌,走出了一條產品質量與品牌包裝相結合的成功之路。做活“稻”字文章,著力建立蘇蓼垸的萬畝優質稻生產基地,與金霞米業等糧食企業結盟,建立了自己的品牌,燈文大米進入省農博會。做活“山”字文章,與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基地共建萬畝油茶基地,併成功引進雪峰山油茶,雪峰山油茶嫁接新技術獲林業部科技司認證。做活“水”字文章,突出特種水產養殖等主導產業,重點培育了黃龍河、夾河、鐵爐湖等幾個特色鮮明、品種多樣、競爭力強的特種水產養殖基地,提高產品的質量。如今,東成生態、金豐科技、湘立農業、群英蔬菜、隆平糧社等一批代表性的生態休閒農業品牌成了東城現代農業的新亮點。

3.科技支農成效顯著。我鎮通過積極開展科普示範建立工作,充分發揮科技服務平臺功能,配合區農業局、科技局開展了一系列科技支農活動,讓農民在助農專家和企業的指導下,發展特色種養殖業,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快車道。東城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鎮農技站的幫助下,利用科技助農直通車專家講座和“科技下鄉、服務企業”活動,引進了“無公害早熟辣椒”栽培技術,並採用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規模不斷擴大,效益有了較大提高。2019年,我鎮早熟辣椒栽培達1000多畝,僅通過農戶掌握早熟辣椒栽培一項技術,全年解決相關勞動力就業1000餘人,栽培示範戶每畝增收達4000元,戶增收達2萬元。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農業基礎設施比較落後。我鎮農業的投入總量雖然有所增加,但由於鎮域經濟尚不發達、財力有限,農業基礎設施投入與農民對政府的期望以及現代農業發展的還有一定差距。尤其在水利設施方面,東城糧漁主產區為湘江環繞,常年面臨洪澇災害,水利基礎設施和物資技術儲備的不完善,增大了擴大投入增加生產的風險,制約了現代規模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同時,全鎮路網建設還也欠完善,交通區位優勢不明顯,拉大了與主流消費人群的距離感,不利於現代鄉村休閒旅遊農業的推廣與發展。

2.農業產業化程序比較緩慢。從產業規模上看,全鎮家庭農莊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統計情況顯示,1000畝以上規模的家庭農場和合作社分別只有1家,500畝以下佔絕大多數,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利益連線關係不夠緊密,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從產業結構上看,農業規模化以從事種、養殖業等初級原料生產為主,農產品精深加工業不具規模,全鎮農業產業化整體規模不大、層次不高。在產業化帶動農民增收方面,各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收入大多在10—50萬元之間,整體效益不高。

3.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強。一是組織程度高、生產規模大、產品質量好的骨幹企業還為數不多,全鎮1000畝以上的產業基地只有1個,除“雪峰山油茶”“東城生態椒”等少部分規模化農業企業(合作社)形成了品牌外,絕大部分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還停留在本村本組的小打小鬧階段,知名度不高,輻射力不夠;二是生產技術先進、轉化力強、附加值高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不大、帶動力不強,全鎮最大的隆平高科種糧專業合作社參與農戶僅200戶左右,還沒有真正起到龍頭帶動作用。

4.農民綜合素質相對偏低,存在思維誤區。東城屬長沙市區近郊,全鎮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在長沙市區經商打工,留守在家的多為老人、婦女和兒童,對於發展規模化農業存在著勞力、管理及科技因素的制約,全鎮農業生產者尤其是農業技術人才嚴重欠缺。加上受傳統思維誤區的影響,群眾普遍存在重進場務工、輕在鄉農耕的思想,個別農戶甚至直接將土地拋荒,發展現代農業的社會氛圍和思想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

三、主要措施及建議意見

1.建立現代農業管理服務機制。突出農業的基礎地位和首要地位,對各規模化經營家庭農莊和合作社在政策扶持、財政支援上予以傾斜,建立健全政府管理服務機制。一是改善行政管理職能,增強服務功能,加強行政公共服務,積極倡導“一線工作法”,努力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二是強化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與服務,著力推動農產品的市場推廣,農產品的市場體系建設,逐步完善農產品物流配套系統。三是推動農業資訊服務網路體系建設與服務,著力建成上下貫通、左右相連、渠道廣泛的資訊網路體系,規範資訊傳遞制度,確保有質量的資訊能準確、快速傳遞,儘快在農業生產及流通中發揮作用。

2.優化現代農業產業結構。加強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建設,重點建設好四個基地,即油茶基地、蔬菜基地、特種水產養殖基地、優質稻生產基地,重點推進“三品”的開發,一類是以魚、蟹、蝦等為主的特色產品,重點抓好蘇蓼垸中各村發展此項產業,使高家莊等水產養殖基地的輻射作用不斷加強,爭取健康養殖達到5000畝以上。二類是以有機無公害蔬菜為主的綠色產品,把東城生態椒、東城紅薯粉、淺池蓮藕等品牌打出去,爭創特色產品註冊品牌3個以上,1個以上省級品牌。三是以優質稻米、良種油茶、有機蔬菜為主的高附加值產品,力爭成為全省一個知名度較高的優質稻生產基地,建立一個規模較大的良種油茶種苗基地,建成無公害蔬菜基地4000畝。

3.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利用望城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平臺,積極與湖南農大、中南林科大等高等院校開展對口技術合作,建立建強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進一步延長產業鏈,例如對東城生態椒除進行鮮椒出售、整椒包裝外,同時製作辣椒紅素、辣味素、辣子油、以及辣椒營養粉等深層次產品。重點扶持雪峰山油茶基地,加大油茶種苗研究、開發及生產力度,爭取在三至五年內建成一個500畝左右的油茶種苗基地,一個10000畝的油茶種植基地,建設好一個油茶加工廠,形成毛油提煉、茶殼、茶粕綜合利用的油茶深加工體系。

4.鼓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圍繞我鎮的主導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積極爭取財政資金扶持和社會資金投入,提升農業規模化經營水平。推動現代農業的進一步發展,通過“技術上重點扶持、政策上重點傾斜、人才上重點照顧”等優惠措施,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力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相結合的經營模式,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降低農民農業生產風險,增加農業收入,提高農業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水平。

5.加快發展鄉村生態休閒旅遊。充分利用我鎮“山”、“水”資源優勢,建設好蘇蓼垸的“五縱十二橫”水利景觀建設,加大對黃龍河、鐵爐湖、夾河的開發力度,逐步實施以“廣種樹、多栽花、不露黃”為主要內容的“百千萬綠色願景工程”(綠化百條鄉村公路、千里河港堤岸、萬戶農家庭院),加大宣傳推介力度,精心打造省會長沙旅遊度假的新亮點,將東城打造為“人在林中、房在綠中”的河東綠色明珠。

現代農業調研報告 篇7

為了瞭解我市現代特色農業發展情況,市政協財農委於九月中旬組織部分委員並會同市農業局等相關部門,在喬萬榮副主席的帶領下,先後赴靖邊、榆陽、神木等縣區進行了視察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榆林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現狀

(一)自然地理和農業發展基本情況

榆林地處毛烏素沙漠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總土地面積43578平方公里,耕地總資源1646.3萬畝,農業人均5.6畝,常用耕地956萬畝。以古長城為界,北部為風沙草灘區,佔總面積的42%,土地廣闊,地勢平坦,地下水位高,灌溉農業較為發達;南部為丘陵溝壑區,佔總面積的58%,土層深厚、土質優良,主要為早作農業區。榆林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氣候乾燥,雨熱同季,四季分明,適宜穀類、豆類、薯類等多種作物生長。,全市農業總產值110億元,其中種植業產值6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02元,糧食總產量132萬噸,農民人均佔有糧452公斤。

(二)現代特色農業的基本內涵

特色農業是指具有獨特的資源條件、明顯的區域特徵、特殊的產品品質和特定的消費市場的農業產業。現代特色農業是相對於傳統農業而言的,它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就是以資本、物質和技術等先進要素為基礎,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以工業化的生產手段裝備農業,以先進的科學技術提升農業,以社會化的服務體系支援農業,以科學的經營理念管理農業,最終實現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從過程看,是依靠科技,培育名牌,實現農業的集約化生產、區域化佈局和產業化經營;從結果看,是不斷提高特色農業的生產水平和產品檔次,實現農業的高產、優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

(三)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現實條件

一是榆林的工業化已進入中期階段。20人均gdp達到4360美元,在經濟規模上已具備反哺農業的條件和能力。二是榆林的自然資源和經濟優勢明顯。具備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土地優勢、生產優勢、品質優勢、規模優勢、市場優勢、生態優勢,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潛力巨大、前景廣闊。三是榆林現代特色農業建設已初見成效。

(四)現代特色農業建設的主要成效

近年來,榆林市經濟發展一直保持著持續快速增長的勢頭,市委、市政府站在巨集觀、全域性、長遠的戰略高度,明確提出了“礦業開發強市,特色農業富民”的發展思路和建設“兩基地一中心”的發展戰略,現代特色農業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1、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全市“三田”面積達到410.8萬畝,其中水地111.3萬畝,壩地37.2萬畝,梯田262.3萬畝;建成各類水庫73座,總庫容量達到10.52億立方米;農業機械及配套農機具擁有量達到10萬多臺,農機總動力達到219.79萬千瓦;農村戶用沼氣池建設達到2.3萬口,農村人居環境優化明顯。“十五”以來,糧食產量基本穩定在100萬噸以上。主要農產品供給由長期短缺轉變為總量平衡,部分產品出現區域性、結構性過剩。

2、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種植業內部結構逐步由糧經二元結構向糧、經、飼三元結構轉變。優勢明顯、特色突出的農產品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生產的勢頭明顯加快,“北種、南豆、東棗、西薯”的特色優勢產業格局初步形成。

3、農業科技研究推廣成效漸顯。近年來,全市各級農業部門先後承擔中、省、市重大科技專案100多項(次);引進、試驗、示範推廣各類作物新品種800多個,良種覆蓋率達到85%以上;建立各類試驗示範基地(點)160多個,累計面積達200多萬畝。年馬鈴薯、玉米、蔬菜重新整理7項全國高產記錄,小雜糧首次創立7項全國高產記錄。

4、農業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全市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已發展到5000多個,鄉級以上農產品購銷企業已有1000多家,擁有各類農產品營銷市場300餘個。圍繞區域特色產業,各類加工、營銷企業逐步發展,“訂單農業”、“科研單位+企業+基地”等多種模式的產業化經營機制在探索中得到有序發展。

5、土地流轉機制得到不斷創新。較為典型的有“孟岔模式”和“東坑模式”,米脂縣銀州鎮孟岔村成功地把全村182戶承包的2142畝山地流轉到8戶農民手中,靖邊縣東坑鎮規模化、集約化的現代設施農業,都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全市簽訂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5萬多份。

6、農民生活水平得到穩步提高。以來,榆林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增長,20xx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10.24億元,實現增加值66.11億元,分別是的6倍和7倍。20xx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比19增加了2442元,增長幅度達254%。

二、制約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對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重視和支援有待進一步提高

在政策層面上,優先發展工業的指導思想不僅要農業為工業發展提供糧食、原料、資金、勞動力和市場,還通過價格機制為工業發展提供資本積累及

後續投資。長期以來形成的二元經濟結構,使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配置上形成了明顯的城市偏向。

在現實發展中,以能源工業為動力的跨越式發展,凸顯出“三大失衡”問題:一是產業結構失衡。20xx年我市三次產業的增加值之比為6.5:78.7:14.8,呈現出明顯的一產弱、二產強、三產滯後的特點。二是區域南北經濟失衡。20xx年南六縣gdp總和72億元,僅佔全市的7.1%;農民人均純收入2909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493元。三是城鄉發展失衡。20xx年榆林城鄉居民人均收入之比為3.58:1,差距為8795元。農村在教育、就業、醫療、文化、衛生、社保、社會管理等方面的人均投入遠低於城市,社會事業發展與城市相比滯後明顯。

在工作措施上,儘管已將現代特色農業基地建設列入“兩基地一中心”三大任務之一,並制定出馬鈴薯、玉米、小雜糧、蔬菜等六大特色產業的發展規劃、任務目標等,但縣區及鄉鎮仍停留於只建點不擴面、只引進不創新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沒有有效地整合現代農業科技和管理資源,行政推動力不強。

(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機制尚未形成

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推動了整個經濟跨越發展,但由於資源開發體制以及財稅體制的不盡合理,導致地方政府沒有足夠的財力支援“三農”。同時,“三農”工作與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沒有得到同等重視、同等加強、同等組織、同等支撐,缺乏政府的統籌運作。在能源化工建設浪潮中,廣大農民不僅沒能參與進來,分享工業利潤,一些農民還因此要成為“生態災民”。生態環境治理法律、法規和政策缺失,“誰破壞,誰治理”的責任難以落實,治理經費“懸空”,治理基金機制尚未建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還停留在行政手段、政治號召的層面上,沒有形成制度機制,至20xx年,全市仍有貧困人口38.7萬。

(三)農業投入、資金整合和金融支援不足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較好解決

近年來,中央在增加農業投入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加上市縣逐年增加的投資,農業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緩解。但從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需要看,農業投入仍然嚴重不足。這既表現在國家公共財政資金投入不足,並且過於分散,也表現在金融支援力度不夠。

資金投入不足。由於資源開發體制以及財稅體制的不盡合理,導致地方政府沒有足夠的財力支援“三農”,直接用於農業科技推廣的投入少、涉及面小。一些增產效果明顯、經濟效益好的新品種、新技術基本上侷限在示範區內。目前世界上發達國家用於農業科研推廣的經費佔農業總產值的2%—4%,發展中國家平均約佔1%,而我國只佔0.5%,榆林市則更低,不足0.3%。全市各級農業部門裝備簡陋,監測、分析化驗等裝置嚴重短缺,多數鄉鎮農技部門名存實亡,沒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工作條件差,農業科技人員有技術、無裝置,缺乏展示技能的'平臺,服務手段落後,工作效能受到很大制約。

財政支農資金投入過於分散。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調查統計表明,政府對農業的投入渠道多而且亂,分散在10多個部門,約28個專案渠道,既增加了管理執行成本,又降低了農業資金投入使用效率。究其原由,一是由於資金來源分散,各級事權劃分不明確,資金使用範圍模糊。部門各自為政,缺乏有機協調,導致農業投入混亂,資金使用效益不高。二是資金分塊管理,難以形成整體合力。由於農業基礎設施、科研、生產、流通等方面的財政資金分屬不同的部門管理,造成了“撒胡椒麵”的現象,財政資金難以合理配置。三是政出多門,監督不力,農業資金流失嚴重。儘管近幾年加強了農業財政資金的制度建設,但截留、挪用支農資金的現象仍屢見不鮮。

農村經濟缺乏金融支援。一方面,金融資本集中於能源開發地區,廣大農村的資金來源渠道很窄。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在農村的撤併精簡也導致了農村資金投入不足。農民除在信用社獲得小額貸款外,在其他機構很難獲得金融支援。再則,一些涉農企業由於無資產抵押,很難獲得銀行貸款。榆林市生財農業機械科技有限公司,是陝西省“民營科技優秀企業”,先後開展了30多項農機新技術,獲國家專利6項,省、市科學技術進步獎7項,產品輻射周邊幾個省區,實用價廉供不應求。就是這樣一家企業,因沒有銀行貸款所需的固定資產抵押,在微利經營的艱難生存發展過程中,全是靠高利息與私人貸款擴大生產規模的。

(四)農副產品加工能力和農業產業化程度仍然較弱

全市從事農產品加工的企業數量雖多,但佈局不合理,發展不平衡,整體水平較低。相當多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戶只是一種鬆散的買賣關係,沒有形成長期、穩定的一體化經營。同時在加工中存在著加工初級產品、傳統產品、低檔次產品多,精深加工產品、高科技產品、名牌產品少等問題,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農村主導產業不突出,產業化程度較低。全市至今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基地。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小,只佔總產量的30%。農業產業鏈短,產銷環節關聯度不高,還沒有一項產業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化經營格局。

現代農業調研報告 篇8

盛夏,陽光燦爛,秋瑾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小陽春”但是來得早,幾十“職業農民。在田間挖掘、開溝、播種、育苗,各司其職。

新出土的豇豆、辣椒、黃瓜苗在溼潤的土壤中展開枝葉,茁壯成長,綠色的桑園生機盎然。

反彈琵琶:大宗蔬菜產業應該大有可為

沒有糧食,沒有蔬菜,沒有山,沒有習俗,沒有季節。段,土生土長的農民,彈起了琵琶,奏起了現代農業的新樂章。“300畝早春蘿蔔賣了100萬。”這就是散裝蔬菜的無窮魅力。

農業產業也像金字塔。段曾從事高山蔬菜的購銷和特色農產品的經營考察。“3000人,每天都要擺上檯面的蘿蔔白菜,蘊藏著巨大的商機。”他選擇了正確的Taki ”追求。

白菜,蘿蔔,豇豆,白菜,早春,盛夏,秋延,越冬,周而復始,他種的蔬菜總能瞄準高山蔬菜和低山平壩蔬菜的空地,贏得最好的商機。

“不要低估這幾天和十天價格幾倍十倍的懸殊。”段坦言,只要能避免季節性、錯位競爭、提高複種指數,低山區的散裝蔬菜產業就大有可為。

多年來,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各地一直重視“特殊”Light “Pu ”。回望市場,權衡“數量”“效果”能否在抓住特色產業的同時,更多關注惠及百姓餐桌和農民的大型農業產業?

困難:工業形成的道路有多遠

xx年以來,秋瑾農業從一個只有幾十畝基地,啟動資金只有一萬元的大種植園主,成長為一個擁有500萬元資產,1000多畝基地,近千家萬戶的重要龍頭企業。

今年短短几個月,蘿蔔就種了幾百萬。段沒有了常人所期望的那種喜悅,反而顯得憂心忡忡。因為今年春天下雨,蔬菜產量普遍下降,每公斤蘿蔔賣到1.8元,相當於正常年份價格的4到5倍。“只要簡單醃製存放兩三個月,每公斤可以賣到1.2元。”

“為什麼不這樣做?”段告訴記者,建設一個500噸的氣調保鮮倉庫需要200多萬元,可以使時令蔬菜保鮮半年。由於市場需求大,在處理大宗蔬菜時,資金週轉速度極快。基地投入很大,沒有辦法貸款。段只能看著行情而發愁。

資金瓶頸一直是困擾貧困地區中小企業特別是涉農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應該是各級政府和金融業亟待研究的課題。

打個比方:現代農業能開拓新的`視野嗎

20世紀80年代以來,傳統的單一家庭農業經營模式解決了農民的生計問題。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收入的不斷增加和農村的繁榮成為新的時代問題。“過去,一畝地產生產400公斤糧食,全家人可以畫一幅畫& lsquo腹部是圓的。現在還有人在外打工,收入過萬。死了的農場只能永遠受窮。”大河鎮山木堂村留守農民張欣明顯感受到了生產生活的壓力。

怎樣才能緩解這種壓力?農業企業無疑是生產和市場中最有效的“傳動軸”。

xx縣農民有30年種植桑樹和養蠶的歷史。由於缺少“在短暫中成長。在市場衝擊波的影響下,大部分桑園被毀。近年來,老鄉依託秋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大力發展蠶桑產業..通過訂單生產方式,在桑園種植冬春蔬菜,與武漢市場對接,不僅實現了“桑椹和蔬菜相輔相成。並且可以規避單一行業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三季蠶收入xx元,兩季菜收入3000元。農民對桑養蠶的熱情空前高漲,三年間增長到6000多畝,帶動了3000多農民。

“只有把糧食、蔬菜等農產品作為商品,把山野和農村作為作坊,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才能惠及每一個農民,開闢現代農業的新天地。”縣裡的有關領導說。

事業有成就是有錢。走大宗產品產銷之路是根本解決之道。

現代農業調研報告 篇9

在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總理指出要實施“中國製造2025”,讓這一概念走入公眾視野。20xx年5月19日,《中國製造2025》正式公佈,對於中國來說,這是第一次從國家戰略層面描述建設製造強國的巨集偉藍圖。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製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天水星火機床有限責任公司經過近50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世界規格最全、規模最大的臥式車床製造企業,中國大型數控車床、精密軋輥磨床的主導生產企業。目前在全國機床工具行業的5000餘家企業中,被中國機床工具協會評為綜合效益第15強,產品廣泛應用於航天、航空、船舶、風電、石化、鐵路、軍工、冶金等眾多領域,遠銷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企業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所、境外研發中心3所,先後承擔了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重大科研專案,共申請專利212項,其中發明專利72項,實用新型專利140項,授權專利共172項。此外,星火機床同英國、法國、義大利等國家的多家公司合作,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開發出了數十種新產品,特別是數控大型臥式車床技術在國際上屬於領先水平。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星火機床就制定了《計算機應用系統初步設計》方案,建立了企業內部區域網,相續又實施了cad甩圖板工程和辦公自動化oa專案,基本實現了電子化工作流程;從2019年開始,企業又陸續實施了3d設計工程和plm專案,為兩化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礎。2019年法國研發中心開始研製 “spark++”簡易數控系統,部分功能在普及型數控機床中已經得到應用,為產品數字化、智慧化提供了有利的技術保障。20xx年,星火機床率先在機床工具行業“客戶個體化定製”方面,通過網際網路+機床,開始建設“星火樂高”專案。

一、“星火樂高”專案定義及實施背景

1、“星火樂高”專案的定義

(1)樂高起源於丹麥,是英文“lego”的譯音,是一種利用不同顏色的塑膠積木,通過自己動手動腦,拼插出變化無窮造型的玩具,也被稱為“魔術積木”。

(2)“星火樂高”是星火機床依據“魔術積木”原理,結合機床結構特點,深度挖掘客戶對機床要求的模糊語言及顯性語言,對其進行資料化轉換,通過對原有模組的進一步資料化,利用現代資訊科技,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產品定製的系統平臺,開啟中國機床行業網際網路+時代。

2、“星火樂高”專案的實施背景

在以網際網路和大資料為時代背景的前提下,傳統的銷售和製造模式已無法適應客戶越來越多的個性化需求和同業企業間的市場競爭。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和製造業薄利時代的到來,星火機床依據企業自身特點,結合行業發展趨勢和網際網路思維,研究具有時代和行業特色的“基於機床企業個性化產品定製系統”,利用大資料雲平臺將冷冰冰的機床與沸沸揚揚的網際網路進行深度融合,使銷售與設計兩端同時觸網,形成開放式的客戶參與“設計+分享”的個性化定製與批量生產,按產品系列和零部件型別實現線上線下雙向交易,打造一個引領時代的全球工業服務數字平臺,以此達到大營銷、大服務的目的。

二、“星火樂高”專案實施基礎及內容

1、“星火樂高”專案的實施基礎

產品數字化、模組化是企業實現個性化產品定製的重要途徑,星火機床早在上個世紀末就實施了以圖文件管理為手段的“按方抓藥、缺藥補藥”的藥匣子工程,經過數十年的資料積累和專利轉化,梳理出了數十個產品系列和上百個產品模組,具備滿足客戶網路化個性定製的基礎。

2、“星火樂高”專案的實施內容

“星火樂高”專案以客戶的基本需求為出發點,結合車床“一圓一直”的結構特點,從加工範圍、長度、重量、精度等顯性資料入手,充分挖掘機床的隱形資料、相對資料和絕對資料,利用模組化設計思想和產品配置理論,將產品模組按規則劃分為共享型、替換型、量體裁衣型、組合型、拼接型等五大系列,以此梳理出以“圓”為基礎的樹狀拼湊魔方架構,形成儘可能多的柔性化變型產品。根據產品零部件清單和產品結構樹,建立既有迅速查詢、存取瀏覽功能,又能確保資料一致性、完整性和安全性的個性化定製平臺。

“星火樂高”專案通過三層 b/s 結構、動態網頁、三維視覺化外掛、資料庫連線等技術組合整合,使其具備以下功能特點:

(1)能夠使非機床專業人士的選擇,達到專業化設計水準的結果;

(2)能夠滿足客戶選擇自己希望實現功能的結構模組;

(3)能夠根據客戶選擇的機構模組將產品像搭積木一樣的拼起來,使客戶看到產品的三維視覺化裝配結果;

(4)能夠使客戶選擇的產品進行一系列的效能評估,測試產品是否能夠達到客戶的需求;

(5)能夠使客戶確認產品後,迅速形成產品零部件清單和產品結構樹圖。

三、“星火樂高”專案實施作用

1、應用作用

(1)經營模式的轉變。為企業注入客戶驅動製造、敏捷製造等新的生產經營理念,將傳統的“調查—設計—製造—渠道—服務”鏈條跨越到“訂單+客戶參與的產品定製+電商平臺”的新鏈條,實現企業向“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龍頭”的生產經營模式的轉變。

(2)增加市場份額。打破了產品的“訂、產、供、展、銷”的時間、地域限制,採用主動式客戶服務,使企業爭取到了更大的市場和客戶,增加了銷售收入。

(3)降低運營成本。以定單為核心的生產模式將大幅度壓縮供應鏈和庫存,降低採購、銷售及相關業務流程的成本,並降低企業經營風險。

(4)快速響應市場。在“需、產、供”一條龍服務中,減少資訊反饋環節,極大地方便了企業對市場和客戶需求資訊的瞭解,迅速提高了企業響應市場的敏捷能力。

(5)增強客戶滿意度。產品按客戶的需求進行定製,同時客戶直接參與設計方案的確定,並能跟蹤定單的執行情況,提高了客戶的產品服務滿意程度。

2、示範作用

(1)引領帶動。“星火樂高”專案的實施將率先打破我國機床製造業的傳統經營模式,引領我國機床行業進入網際網路時代,通過系列配套措施和兩化深度融合,帶領中國機床企業向網路化、智慧化發展,讓中國製造成為中國“智造”。

(2)承接國家戰略。“星火樂高”專案的實施必然會促使以“關天經濟區”為中心的中西部企業加快兩化深度融合程序,藉助甘肅在陸上絲綢之路黃金地段的優勢,承接國家“一路一帶”發展戰略,組團向西延伸發展,為西部崛起做出新貢獻。

(3)聯動效應。“星火樂高”專案的實施必然會影響到傳統的供應鏈模式和上下游企業間的合作協調機制,為使社會化鏈條和資源有機統一的協同發展,通過渠道整合和專案延伸,“星火樂高”專案將以打造“全球工業服務數字平臺”為契機,推動機床相關配套企業做大做強、產業化發展。

四、“星火樂高”專案預期效益

專案完成後,可新增銷售收入3億元,新增稅金1800萬元,新增利潤4500萬元,經濟效益顯著。

1、直接效益分析

(1)刺激消費——極大地滿足了消費者個性化需求,通過引導需求想象力,吸引潛在的消費群體,刺激連帶性消費的產生。由於個性化的產品滿足了客戶特定的需求,即使企業不進行市場的細分,也能夠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因此能夠提高產品的銷量。

(2)擴大市場——利用打破了產品銷售的時間和地域限制,實現了產品全球24小時銷售服務一體化,從而增加市場佔有率和銷售收入。

(3)降低成本——據中國製造協助網調查,從具體的歷史經驗資料來看,個性化產品定製系統的好處表現為:減少庫存50%以上;降低訂貨成本50%以上;縮短產品生產週期50%;增加銷售收入15%—20%;降低產品成本15%—20%;縮短業務週期50%—70%。

2、間接效益分析

(1)一方面以資訊化促進企業管理的科學化和規範化,包括產品資料管理、生產計劃管理以及對外協作管理等方面,同時也提高了企業在國內外市場的知名度和地位,增強了品牌效應。

(2)另一方面通過提供個性化的產品和快速響應市場的需求,從而提高了客戶的滿意度。

五、“星火樂高”專案未來展望

“星火樂高”專案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具有產品展示、訂購交易功能的選型平臺,更是一個與客戶聯絡交流的口碑橋樑。“星火樂高”專案的實施,將會進一步促進網上產品三維動畫展示、自主推介諮詢、線上視訊培訓、遠端診斷等功能的拓展,從而構建以客戶為中心集市場發展、產品發展、銷售服務、客戶供應、客戶培訓為一體的工業服務體系,打造“全球工業服務數字平臺”,提供包括機床回收、再製造的產品全生命週期服務,實現由傳統機床製造商向現代工業服務商的業務模式拓展。最終,構建一個“自由設計、中國智造、全球服務”的新型經營模式。

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20xx 年上半年,受國際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影響,星火機床生產經營環境嚴峻,工業生產、產品銷售、企業效益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導致新產品開發和資訊化專案資金投入不足,“星火樂高”專案受制於資金困難,進展緩慢,嚴重製約企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希望能在專案研發經費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援,不斷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打造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現代農業調研報告 篇10

盛夏驕陽如火,xx縣金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小陽春”卻提早到來,幾十名“專業農民”在地裡翻地、整畦、下種、育苗,各司其職。

上蓋棚,下圍網,新出土的豇豆、辣椒、黃瓜苗在溼潤的泥土裡舒枝展葉,茁壯成長,碧綠的`桑園生機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