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調研報告範文十篇

農民工調研報告範文 篇1

近年來,**區總工會在區委區政府和上級工會的領導下,積極探索服務好農民工的新方式,新途徑,堅持抓基礎、抓基層,突出重點,突破難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圍繞農民工,做好服務文章,在活動方式上做到新、活、靈,千方百計為農民工做好事、解難事,助推脫貧攻堅,為建設“荷美”作出了新貢獻。現將工作情況彙報如下:

農民工調研報告範文十篇

一、 農民工的工作和生活情況

我區目前非公企業總數為1634家,有農民工13821多人。我區農民工務工行業主要集中在建築業、製造業、板材行業、建材行業和服務業。多數農民工為本地剩餘農民勞動力,少部分為外地到本地務工人員。雖然目前經濟下行,但我區農民工並未大量失業,目前,這些農民工大多情緒穩定,生活安定,並未對社會形成不安定的因素。

二、當前農民工最需要工會幫助解決的問題

(一)就業和創業資訊的提供問題。一是在家待業的農民工多數願重新外出務工,但由於資訊不暢,苦於無招工資訊,只好在家等待觀望。二是部分想在家創業的農民工雖然有良好的願望,想在種植業、養殖業上有所發展,但由於對市場需求不瞭解,創業專案難選擇,不敢去幹。因此工會應加強為農民工提供就業和創業資訊。

(二)農民工技能培訓問題。農民工技能水平低,影響了農民工重新就業和創業。一是我區農民工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多數為國中以下文化,對科技知識接受能力不強,在外打工多數在勞動密集型行業從事體力勞動或在服務業從事簡單的勞動,技能水平普遍不高,擇業競爭力不強,影響了農民工就業。二是部分想從事種植、養殖業農民工普遍缺乏相關的種植、養殖技術和管理水平,影響了農民工自主創業。因此工會應加大農民工技能培訓力度。

(三)農民工生產生活困難問題。部分農民工家庭增收困難。我區農民工收入中勞務收入佔了50%左右,農民工家庭的主要收入依賴打工的收入。農民工家庭一旦發生意外失業,家庭都會面臨較大生產和生活困難,需要幫扶。

(四)農民工維權幫扶問題。農民工普遍有“三怕”心理,一怕出去找不到活幹,二怕工資低掙不著錢,三怕幹了活領不到工資。其中最怕的就是幹了活卻領不到工資。因此工會應該加大對農民工維權幫扶。

三、工會服務農民工的平臺、載體以及方式手段和做法

(一)創新維權服務形式,為農民工解憂。一是打造網式維權服務。在**街建立**區職工法律援助中心,在**產業園建立工會工作站,在**區農業資料有限公司建立大型企業職工法律援助站和蓮藕產業(核心)示範區建立“農民工之家”,形成“一中心、三站點”服務模式,派駐律師在站點接受職工(農民工)的維權諮詢和法律援助。此外在園區、重點專案建設工地貼掛《農民工維權告示牌》50塊,告示牌上寫明職工(農民工)合法權益的保護內容、法律援助中心電話號碼、律師聯絡方法,讓職工(農民工)維權有依據、有門進、有人幫、有收穫、增信心。

(二)轉變幹部作風,到一線去服務農民工。新形勢下,農民工已成為產業的主體。工會工作重心必須下移。工會人員必須往一線安排,經費也重點往一線傾斜。我會從20xx年開始,在**產業園區工會工作站,安排了2名社會化工會工作者常年駐守開展工會業務工作;在城區職工法律援助中心,安排1名法學專業的社會化工會工作者開展職工維權工作;在蓮藕產業(核心)示範區工會“農民工之家”,安排1名社會化工會工作者常年駐守開展服務農民工工作。在職工法律援助中心、園區工會工作站和示範區工會“農民工之家”實行工作日誌登記、職工(農民工)來信來訪登記和具體開展服務職工(農民工)工作登記制度。每個站點的工會工作者每個月要向區總工會彙報開展工作的情況。

四、問題和困難

(一)企業建立工會積極性不高,甚至認為建立工會增加麻煩和負擔。農民工“無家”可歸。

(二)農民工對入會意願不強,好似入會要交會費,增加負擔。

(三)農民工會員流動性大,有的會員不定時地到外地務工,管理難度大。

(四)大部分非公企業不重視工會建設,投入少,組織農民工開展健康有益的活動更少,影響企業工會活力和戰鬥力發揮。

五、意見和建議

針對農民工目前狀況,建議:

一是加強企業主對建會好處的教育和動員工作,積極建立企業工會,讓農民工有“家”可歸;同時真正發揮企業基層工會為農民工服務作用,增強企業工會吸引農民工入會能力。

二是加強農民工入會的好處宣傳,積極發動農民工入會。

三是各級工會高度重視農民工會員工作,在生產生活上多關心,積極解決農民工會員生產生活的困難和合法權益的維護,讓農民工體會到工會組織是自己信賴之“家”,工會工作者是自己“孃家人”。

四是加強農民工勞動技能培訓和提供就業創業服務,提高農民工就業率和創業率,助推脫貧攻堅。

六、**區農業產業化合作企業(合作社)組建工會、發展農民會員情況

目前,我區農業產業化合作企業(合作社)組建工會的有蓮藕產業核心示範區工會、黃練鎮科寶小蠶共育基地工會,其中核心示範區工會包括2家公司(即: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現代化農業合作社),2個村3個屯5個村民小組(即:**村屯2個村民小組,**村內屯1個村民小組和外屯2個村民小組),擁有農民工576人,發展會員144名;黃練科寶小蠶共育基地工會有農民工33人,發展會員33名。這兩個典型的農業產業化合作社工會,在推進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農民工調研報告範文 篇2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國沿海發達地區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和外向型企業被迫停產、破產或大量裁員,造成大批農民工陸續返鄉。是一個農業大市,是面向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區的勞務輸出大市,也經受著農民工返鄉大潮的衝擊,如何緩解農民工返鄉帶來的社會壓力成為大家關注的問題。

一、全市返鄉農民工基本情況

1.基本概況。20__年,**市外出務工人數為132.3萬人,年前農民工返鄉人員達50.56萬人,佔38.2%。截至2 009年2月5日,全市再度外出務工人員34.05萬人,失業返鄉農民工在家待業人數達16.51萬人,佔12.5%。

2.返鄉原因。根據在常寧市泥潭鄉的抽樣調查統計,農民工返鄉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世界金融風暴返鄉。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我國沿海地區出口及勞動密集型企業產品出口受到限制,經濟不景氣,導致企業停產、轉產、降薪、裁員,造成一些農民工提前返鄉,佔全鄉返鄉農民工總數的75%。二是受中央惠農政策影響。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如新的糧食收購政策的出臺以及新的土地政策對農民工返鄉具有吸引力,佔全鄉返鄉農民工全總人數12%。

3.返鄉動態。調查發現,目前在家待業的返鄉農民工主要動向大致有以下幾種:一是在家務農。這批農民工約佔58%。二是再次就業。這類人約佔12%。基本上都是希望接受駕駛、電腦、焊工、電工、烹飪、旅遊、酒店服務等培訓後等待機會再次外出到內陸地區或本地企業務工就業。三是回鄉創業。這類人約佔15%。其中不少人憑藉資金、資訊等優勢,發展規模經營、從事農產品流通等。

二、農民工返鄉帶來的社會壓力分析

儘管農民工經過城市工作與生活的洗禮,學到了先進的理念、經驗、技術,帶回了多年積攢的資金,是家鄉社會經濟發展的一支生力軍,但仍給帶來了不可忽視的社會壓力。

1.經濟發展壓力。一是直接導致農民減收。農民工非正常返鄉在短期內經濟增收受到影響,各地勞務收入大幅減少。二是給本地資源和環境帶來壓力。人口與資源、經濟匹配不當,多項承載力相對不足,將構成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巨大負擔。三是影響國家擴大內需政策的有效實施。從短期來看,農民工返鄉帶回了少數資金,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費,然而,農民工難於就業導致減收必然減弱消費需求,從而影響農村經濟發展。四是制約了農業規模經營。原來將土地長期租賃給他人的農民工,現在回家要依靠土地來生活,從而影響了農村土地的加速流轉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2.社會穩定壓力。一是心理失衡帶來的社會壓力。無奈返鄉的農民工自尊心受到傷害,有可能演變成心理疾病,導致過激行為,宣洩對社會的不滿。二是價值認同帶來的社會壓力。很多農民工因長期生活在城市,一旦回到較落後的農村,可能會心情浮躁,滋事生非。三是不排除返鄉農民工在沿海發達地區染上一些不良習氣,隨著返鄉將影響社會風氣。

3.民主建設壓力。一是民主化程序的差異對執政能力提出的挑戰。長期在外的農民工積累了一定的社會知識和法律知識,對民權的要求也較高。如果基層幹部依然實施簡單粗放的工作作風,就容易造成農民的牴觸、對立情緒。二是長期積累的潛在問題對執政能力提出的挑戰。農民工回鄉後,對於農村容易出現的土地、山林邊界權屬爭端等問題必將引起關注和重視,從而考驗基層幹部的執政能力,必須有心理準備和應對方案。三是維穩治安對執政能力提出的挑戰。不排除有些農民工蓄意製造事端,或染有、吸毒等陋習,從而滋生一些危害社會安定的行為,這對維護社會穩定提出嚴峻挑戰。四是農民工的更高期望對執政能力提出的挑戰。越是有見識的農民工,對於地方政府的期待和要求就越高。如果地方幹部的能力和管理水平達不到農民工的期望,其管理權威必將大打折扣,並伴隨產生執行不力等諸多問題。

三、因勢利導將農民工返鄉帶來的社會“壓力”轉換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力”

儘管農民工返鄉將帶來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等困難和壓力,但是,只要措施得力,因勢利導,完全可以將返鄉農民工轉換成為當地就業創業和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1.完善機制,構建返鄉農民工幫扶體系。

(1)建立監測機制,掌握農民工返鄉的形勢和動態。由勞動就業部門牽頭,組織鄉鎮勞動保障事務所及時做好返鄉農民工的登記、摸底和就業需求資訊,並就返鄉潮的當期狀態、趨勢及可能給社會治安帶來的問題定期報告。

(2)加強技能培訓,提高返鄉農民工的社會競爭力。調查顯示,在返鄉人員中,參加各類培訓的僅佔14.6%,因此,培訓農民不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要整合教育、農業、扶貧、勞動和社保等相關部門的資源、資金,發揮職業教育優勢,儘快建立健全農民工就業創業的培訓體系,加大農民工就業創業培訓的鼓勵支援力度,提高農民工的就業技能和創業成功率。要認真分析預測經濟復甦後的市場及返鄉農民工的共性需求,有針對性地加強技術含量高的長線專業培訓。尤其要圍繞發展一村一品、建設現代農業的現實需要,積極做好糧食增產增效、經濟作物種植、畜牧養殖等方面的技能培訓、宣傳引導和服務支援。目前,**市縣兩級依託技工學校和各類職業培訓機構,採取集中培訓、訂單式培訓、農業生產適應培訓、技能提升培訓等多種培訓形式對28歲以下返鄉農民工開展技能培訓,提高返鄉農民工就業技能。

(3)健全社保機制,維護返鄉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建立獨立的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實行全國統籌,有效解決當前農民工保險續接和續保問題:建立生活狀況的定點監測制度,對生活困難者給予救濟、財政補助等,幫助他們度過失業難關;加強疾病防控、計劃生育、適齡兒童預防接種等,積極引導他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保障返鄉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權益;給予吸納返鄉農民工並按規定交納社會保險的企業以保險補貼,在促使企業儘量多地提供就業崗位的基礎上降低用工成本;推行鍼對農民工的社會保險綜合保障辦法,將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捆綁,實施政府託管下的市場化社保經營制度。

2.搭建平臺,支援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

(1)建立政策支援體系,鼓勵返鄉農民工自主創業。一是完善返鄉農民工創業政策促進體系。在採取措施保證現有政策全面落實的基礎上,專門研究出臺《關於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的實施意見》,形成包括土地流轉、融資、稅費、擔保、培訓等在內的支援政策體系。加強信貸扶持,對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利用小額擔保貸款從事個體經營、合夥經營的企業可作為微利專案,在貸款期限內給予全額貼息優惠。改善返鄉農民工創業環境。開設農民工返鄉創業“綠色通道”,建立健全返鄉農民工創業服務體系,加大縣域經濟發展力度,完善住房、用水、用電、交通和物流中心等設施,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便利條件。二是培育生產大戶。鼓勵他們回鄉後,依託本地自然優勢,興建特色種養基地和科技示範園等,發展一批“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群。三是興辦二、三產業。利用他們在城市和大中型企業工作的經驗、技術,抓住規模企業產業鏈條向前和向後延伸的機遇,主動接受大中型企業的輻射帶動,積極發展為大中型企業服務的配件配套企業,促進一批中小企業蓬勃發展,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利用他們亦工亦農亦商的特點,積極參加合作組織和中介組織,成為經紀人或創辦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帶頭人。通過農產品的生產資料購銷、傳播資訊以及開展技術承包,推廣新品種新技術、興建特色種植業等。

(2)加強政府就業服務,推動返鄉農民工有序轉移。一是就地轉崗就業。支援、鼓勵中小企業、工業園區、規模養殖、設施農業、農業科技示範園區、農業科技企業等,為返鄉農民工就近就地轉移務工提供崗位。二是轉移輸出重點。發揮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和勞務經紀人的作用,合理引導返鄉農民工將輸出重點逐步轉向長三角地區及環渤海灣等受金融危機影響相對較小的地區和行業。三是開闢新的渠道。抓住國家擴大內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以及地震災區災後重建的契機,充分發揮各類職介機構的中介組織作用,加強區域勞務合作,採取舉辦用工企業專場招聘會等形式,為農民工開闢新的外出務工渠道。

(3)深化社會農村各項改革,擴大農村就業容量。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為農民工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一是加快產業化建設。依託區域和資源優勢,大力扶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加快鄉鎮企業發展,不斷擴大就地轉移農村勞動力的載體,讓更多的農民工“離土不離鄉”。二是加快小城鎮建設。規劃發展小城鎮、小集鎮,適度集中財力硬化、優化發展環境,讓小城鎮建設與非農產業建設產生互動效應,構築縣域經濟的新格局,把更多的返鄉農民工吸引到小城鎮上來,讓他們有更大的就業空間。三是加快新農村建設。認真貫徹落實溫總理提出的'擴大內需十項措施,進一步加大農村生產基礎設施建設,依託農田水利建設、沼氣工程、新農村建設等農業專案,增加農民工的就業機會,引導農民工為新農村建設作出貢獻,讓返鄉農民工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

3.強化服務,推進農村公共事業發展。

(1)做好農村社會綜治工作。一是加強心理疏導。積極做好返鄉農民工的思想穩定工作,通過開展金融危機的專題知識講座,聘請心理諮詢師對農民工進行就業和生活方面的專門心理輔導,認真化解返鄉農民工心中的疑慮。二要擴大法律宣傳。積極為返鄉農民工提供法律服務,重點開展《婚姻法》、《勞動合同法》、《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刑法》等法律知識講解和省市幫扶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政策宣傳活動。三要擴大低保範圍。做好既無地又無創業能力的返鄉農民工安置工作,對他們進行摸底,像城市失業工人一樣納入低保,保障其生活、就醫及子女就學等。

(2)構建健康的鄉村文化。一要擴大公共文化陣地。加大投入,逐步建設起一批合法、高尚、健康的公共休閒娛樂場所,引導農民從事健康的文娛活動。二要開展多彩文化活動。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體活動,充實農民的精神生活。三要打造鄉土文化品牌。積極推進民間文化的挖掘、整理與傳承,支援農村自然旅遊資源的挖掘、保護與修復等,激發農民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增強農民工對農村的價值認同感。

(3)加強基層民主建設。一要解決一批重點難點問題。建立黨政領導幹部掛鉤聯絡返鄉農民工制度,拓寬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幹部聯絡群眾的覆蓋面,認真收集梳理各種涉訴涉訪資訊,對可能影響社會穩定的安全生產隱患、食品衛生安全、勞動社會保障以及鄉村幹部違法違紀等一系列問題進行排查,下大力氣解決一批歷史遺留問題,力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二是培養一批入黨積極分子。將政治素質好,可塑性強,有文化,懂經營,會管理的返鄉農民工納入重點培養物件,培養一批入黨積極分子。三是培養農村後備幹部隊伍。實踐表明,回鄉創業的農民工不僅是農村帶頭致富和帶動群眾致富的領頭人,是農村基層幹部的後備力量,更是新的生產生活方式的推動者、開拓者。要有的放矢地開展後備幹部培訓,選配一批農民工擔任村幹部,引導返鄉農民工有序參與村級事務管理,切實加強黨的基層執政能力建設。

農民工調研報告範文 篇3

農民工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奮鬥在城鄉建設和社會事業的各條戰線,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進步不可或缺的生力軍,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在工業園區企業中,農民工這隻龐大的職工隊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了深入瞭解和掌握農民工的基本權益實現狀況,進一步分析研究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反映農民工的願望和要求,更好地履行和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近年來,我們對工業園區部分企業進行了走訪瞭解、問卷調查、召開座談會、個別訪談等形式,對農民工的基本權益實現狀況進行了調查。

一、我縣工業園區農民工基本狀況

我縣工業園區職工總數3.76萬人,其中農民工2.56萬人,約佔工業園區企業職工人數總和的68%,農民工已成為我縣工業園區的一支不可或缺的主力軍,其基本情況有以下特點:

1、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農民工國小學歷以下佔7%;國中學歷佔40%、高中、中專學歷佔49%;大專以上學歷佔4%。

2、年齡在17-45歲的居多,男性從事建築水泥行業居多,女性從事針織、製衣、餐飲行業居多。

3、多數農民工從事一線艱苦工作,少部分是技術、管理工作。“髒、累、苦、險”崗位工作90%是農民工。

二、工業園區農民工生產生活概況

近年來,我縣工業園區企業迅速發展,規模也越來越大,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的任務繁重而艱鉅。為此,縣委、縣有關部門非常重視農民工維權工作,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切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幫助農民工解決了工資拖欠、改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等問題,較好地維護了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一是工資上保證。從調研情況看,無論是月工資,還是加班工資,農民工都能按月領取。工資能按時足額支付。

二是生活上照顧,為了豐富農民工的精神生活和文化體育活動,園區企業加大了文化娛樂設施的經費投入,免費為農民工開放桌球、乒乓球、健身、影視等活動室和圖書室。如:正旭運動用品公司每月為職工舉辦慶祝生日晚會,每年十月開展一次職工體育運動會。為調動農民工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企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縣總工會為工業園區企業贈送體育運動器材、圖書資金達3萬多元。

三是困難上幫扶。縣總工會把困難農民工納入了幫扶範圍,建立了困難農民工電子檔案,每當農民工及家庭成員患大病或子女考上大學,生活發生困難時,工會組織都會給予幫扶救助。例如:中聲永電子公司農民工肖一妹一人收入維持一家四口生活,供兩小孩上學,丈夫在家務農且身患多種疾病。20xx年大兒子考上青海師範大學,縣總工會給他發放了1000元助學金。

這樣的困難農民工縣總工會共救助120多人,共計發放救助金8萬多元。為農民工發放一卡通20xx份,農民工憑一卡通可享受子女上學、購物、購藥、法律援助等優惠。

三、農民工基本權益實現狀況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十分滯後,工傷、醫療、養老保險覆蓋面很低。其原因:1.思想認識問題。少數人認為,給農民工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會增加企業的負擔,從而影響到投資環境;2.多數農民工思想認識不到位,以工資進袋為安,缺乏參保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是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不能適應農民工流動性大的特點,保險不能順暢銜接。在與農民工座談時,他們最關心的問題是發生了工傷事故、身患疾病、年老體弱時有沒有保障制度。許多農民工就是在這種保障制度缺失的情況下,從事著相當艱苦的工作,充當著“髒、累、苦、險”崗位勞動力的角色。

三是農民工的法律維權意識淡薄,多數農民工對簽訂勞動合同和合同中有沒有勞動保護的內容,

農民工調研報告範文 篇4

為準確把握新形勢下我省農民工就業、農民工資性收入、農民工融入城鎮的新情況、新變化、新趨勢,省委農工委聯合省人社廳組成調研組,分赴、x3市6個縣(市、區)實地調研,深入農村,走訪企業,與農民工、企業負責人和基層幹部廣泛交流座談。同時,安排仁壽等16個勞務輸出大縣也同步開展調研。通過實地調研和材料彙總、部門會商和資料分析相結合,對農民工迴流、就近就地就業、回鄉創業和市民化問題進行了重點研究。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農民工在地位舉足輕重

農業人口多,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歷來都是勞務輸出大省,常年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保持在20__萬人以上,佔農村勞動力的50%以上,對促進我省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民工工作,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農民工轉移就業、大眾創業、技能培訓的支援政策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20__年,全省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2478.9萬人,其中,省內轉移1339.7萬人、省外輸出1136.2萬人、外派勞務3萬人。全省實現勞務收入3577億元,比上年增長10%;全省農村人口人均工資性收入達5503.1元,比上年增加500元。今年一季度,全省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2289.8萬人,同比增長0.2%,其中,省內轉移1211.6萬人,同比增長2.9%;省外輸出1076.6萬人,同比下降2.7 %;外派勞務1.6萬人,與去年同期持平。實現勞務收入930.5億元,同比增長9.8 %;全省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1431.5元,同比增長141.7元。

二、新形勢下農民工就業呈現出新特點

(一)農民工數量外出略減、返鄉略增。由於受經濟下行影響,尤其是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地區部分企業倒閉停產、工資下降等,對我省外出務工造成一定影響,致使農民工返鄉時間提前、返鄉人數增加。春節期間,全省返鄉農民工有1753萬人,佔外出務工人員的70%,與20__年同期相比,數量上有所增加,同比增長3%。春節後,因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和我省就地就近就業、返鄉創業政策支援,全省農民工外出務工數量略有下降,回鄉就地就近就業和創業將逐步呈現增長的趨勢。截止20__年3月底,全省轉移和輸出農村富餘勞動力中,省外輸出1076.6萬人,同比下降2.7 %。

(二)農民工就業結構正在發生新的變化。分析一季度各方面的情況:一是從就業區域看,省內和省外轉移就業平分秋色。省內轉移佔52.9%,同比增長3.3%,主要分佈在成都經濟區、川南經濟區、攀西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和川西北經濟區;省外轉移佔47.1%,同比下降2.7%,主要分佈在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和西藏、新疆地區。二是從組織方式看,從自主分散逐步向集中統一轉變。政府組織轉移佔0.5%,同比增長0.09%;自發轉移佔74.98%,同比下降3%;民間勞務輸出明顯增加,勞務輸出組織機構的信任度在勞動者心中得到有效提升。三是從行業分佈看,由建築業、製造業等傳統產業,逐漸轉移到電子商務、物流快遞、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訊、家庭服務等新業態。建築業佔21.98%,同比下降1.5%;製造業佔43.94%,同比下降2.3%;電子商務、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佔14.05%,同比增長3%。四是從年齡結構看,逐漸實現年輕化。我省x市20歲以下農民工佔5.94%,21-30歲佔26.14%,31-40歲佔24.01%,41-50歲的佔35.61%、增長4%,51歲以上佔8.3%。五是從文化程度看,擁有一技之長的逐漸增多。國小學歷佔16.3%,國中學歷佔71.09%,高中學歷佔10.12%,大專及以上學歷佔1.97%。同時,通過參加培訓後再就業佔比逐年提高,農民工從打工謀生型向體面就業型轉變、從體力勞動型向技能操作型轉變加快。

(三)農民工工資性收入穩步增長。從廣安市6縣(區)統計情況看,20__年農民工月均非農收入為2600元左右,同比增長10.8%,其中月均收入1500元及以下的佔6.7%;1501~20__元的佔12.6%;20__~2500元的佔15.5%;2501~3000元的佔14.5%;3001~3500元的佔20.7%,3500元以上的佔30%。月均收入在20__元以上的農民工佔到了80.7%,比上年增加了9.6個百分點,呈現出收入逐年增長,低收入者比重減少的趨勢。增長幅度的高低正好與絕對收入的高低相反,收入越高增幅越小,呈現出差距縮小的趨勢。

同時,加大農民工欠薪治理工作,保障其合法權益。在全國率先構建由主管部門欠薪處理責任制、總(專)包企業工資支付責任制和地方政府屬地責任制組成的欠薪治理體系,實行目標責任制,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堅持一地舉報投訴,區域聯動受理,涉案1000元以上的掛牌督辦、追蹤到底。建立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應急週轉金制度和應急處置聯動機制,完善工資支付保障金制度,對拖欠農民工工資爭議案件優先受理、優先開庭、及時裁決、快速結案。20__年,我省未發生一起農民工欠薪群體性上訪事件。

(四)農民工回鄉創業就業數量有所增加。省上先後出臺《關於進一步做好為農民工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關於支援農民工和農民企業家返鄉創業的實施意見》《x省鼓勵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三年行動計劃綱要(20__~20__年)》等政策,省級財政安排1.7億元用於返鄉農民工創業風險補助,大力扶持農民工和農民企業家返鄉創業,歸雁經濟發展成效明顯。同時,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採取校企合作、訂單培訓等方式,開展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計劃,一季度省級財政安排20__萬元,用於返鄉農民工初創培訓、創業輔導和創業技能提升補貼。據統計,20__年全省返鄉創業人數約8萬餘人,同比增長10%;創業農民工人數5萬餘人,同比增長12%;回鄉創業企業7000餘家,同比增長20%,帶動新增就業人員40餘萬人。返鄉農民工就業主要集中在工業園區、鄉村旅遊、電子商務等領域;返鄉農民工創業主要集中在種養殖、餐飲住宿服務、家政服務、批發零售等領域,逐步從輸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向回鄉創業一人創業,致富一方的乘法轉變。一季度,全省返鄉創業就業人數達3萬餘人,同比增長2.3%。

(五)城鎮企業用工需求出現結構性變化。主要是技工需求增加,用工成本上升。對x市200戶企業調查問卷分析,企業用工需求出現了結構性變化,傳統制造業、機械、鹽化工等企業,除補充少數技術性崗位外,招工量較小;新興產業和轉型升級的企業,對技能型人才需求增加。從節後企業用工需求來看,技能型勞動力需求佔用工總數的26.51%,同比增長8.12%;服務業、勞動密集型等對勞動技能要求不高、工作時間較長、工資待遇不高的企業,出現了大量的用工缺口。與此同時,企業用工成本在不斷攀升,據瞭解,我省城鎮企業今年用工成本同比平均增幅在10%左右,個別企業達到20%,特別是五險一金比例高、融資成本高。

(六)廣大農民工對市民化持謹慎態度。從我省20__年情況看,進城務工人員在市民化意願方面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半數以上進城務工人員不願將農村戶口轉為城鎮戶口。調查顯示,受訪者中願將農村戶口轉為城鎮戶口,不想再回農村的比例僅為14.8%,有53.8%的明確表示不願轉戶口,目前只是暫時待在城裡,還有31.4%的持觀望態度,視形勢的發展變化而定。 二是省內中等城市是進城務工人員落戶城鎮的首選地 。在被問及如果落戶城市,您會首先選擇落戶的城市是哪裡,82.4%的受訪者選擇大中城市市區,列首位的是省內地級中等城市市區,佔比達55.7%,其次為成都市區,佔22.7%,選擇省外大中城市市區的佔4%,而願意落戶省內縣(市、區)的只有14.9%,反映出進城務工人員看好省內大中城市。 三是進城務工人員對用農村宅基地或土地承包權換取城市住房存在較大分歧。調查顯示,在被問及如果轉為城鎮人口,您是否願意用農村宅基地或土地承包權換取同等價值的城市產權住房,受訪者態度不一,分歧明顯,願意者、不願意者和猶豫難定者各佔三分之一左右,不願意者佔比略高,達35.3%,在願意者中還有32.2%的或願用宅基地或願用土地承包權換取城市住房。總體看,受訪者對用農村宅基地或土地承包權換取城市住房態度較為保守謹慎。四是半數以上進城務工人員願將農村醫、社保轉換為城鎮醫、社保。調查顯示,有52.6%的受訪者表示願意將農村醫保、社保轉換為城鎮醫保、社保,分別比不願意者、猶豫難定者的佔比高了31.5個和26.3個百分點。

究其原因:一是城市生活成本高、城鄉戶口差別不大、不願放棄土地承包權以及農村土地有較大增值潛力,是影響進城務工人員不願落戶城鎮的四大主要因素。二是收入低、房價高、就業不穩定,是影響進城務工人員融入城市的三大主要障礙。三是住房、養老、子女義務教育三大難題,是進城務工人員的主要訴求。

對此,我省各地作了一些探索:一是在戶籍管理上,除成都市外,已經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實施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全面放開農轉城限制,適當放寬農村遷移限制,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綠色通道。二是在創業就業上,在專案立項、創業場地、稅收優惠、金融信貸、創業扶持和創業服務等方面對農民工就業創業加大支援力度,落實就業援助、自主創業扶持和職業培訓政策,幫助其在城鎮穩定創業就業。三是在住房保障上,建立了租購併舉體系,堅持商品房、保障性住房多渠道供給,支援進城農民工在城鎮購買自有住房,並給予財政補貼,同時,拿出部分保障性住房定向分配給進城農民工。四是在社會保險上,暢通城鄉養老保險渠道,實施新農保、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轉移和接續,將符合條件的進城農民工全部納入企業職工社會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範圍。五是在平等就醫上,穩步提高政府補助標準,同步提高個人籌資水平,大力實施雙向轉診,分級診療,城鄉居民均可平等享受省內任意醫療設施裝置,全部納入統一衛生防疫體系。六是在子女就學上,統籌保障隨遷子女就學權利,把常住人口,包括隨遷子女納入到區域教育的發展規劃之中,保證所有進城農民工子女在居住地就近就學。七是在社會救助上,進城農民工出現生活等困難的,按照規定提供社會救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臨時救助和城市醫療救助。八是在農村權益上,固化農村權益,把農民的承包地、林地、農房等資源,變為可出租、抵押、變現的資本,成為農民工在城市生活、購房等方面的資金來源,解決農民工後顧之憂。個別市州還在支援農民帶地進城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三、存在問題及幾點對策建議

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民工工資由大幅增長進入穩步增長階段,增幅有所放緩;部分建築業、製造業和產能過剩行業持續低迷,企業新增用工缺口開始收窄;農民務工工資水平在經過前幾年快速提高後,已處於較高水平,農民工工資水平增幅趨緩;加之我省接受過技能培訓的農民工比例總體偏低,技能水平不高的問題較為突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工實現更高質量就業和更高水平增收。此外,受人口出生率下降、老齡化的影響,可轉移勞動力人數將迎來拐點;尚未轉移的勞動力,大多年齡偏大或學歷偏低,轉移的難度較大。對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意見:

一是強化政府責任落實。目前,我國有近3億農民工,分佈全國各地,各行各業,對於如此龐大人群的管理和服務,各級政府還處於真空地帶,尤其是在解決農民工訴求方面,存在著踢皮球和相互推諉現象。建議具體明確一個綜合協調部門為農民工的主管部門,牽頭成立聯席會議制度,明確部門職責,理順各級關係,聯合作戰,形成合力,系統解決農民工就業創業和市民化問題。

二是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大力推動農村產村七權確權登記頒證,建立健全產權流轉交易體系,完善產權權能,推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有償退出等改革措施落地,從法律層面解決好農業轉移人口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讓農民工帶著權益進城,留得下、能生活。儘快明確土地承包經營關係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政策,對第三輪土地承包期限給予明確,一方面有利於防止第二輪土地承包期限結束後產生新問題、新矛盾,另一方面有利於政府、集體和農民儘早作出選擇。

三是加強對農民工技能培訓。加大政府對農民工教育培訓的經費投入,針對不同行業、不同工種、不同群體開展精準培訓,著力培育一技之長,扶持就業創業。對於農民工技能培訓,要強化行業協會培訓、企業自主培訓,充分發揮用工企業主體作用,建立健全現代學徒制度,以生產帶培訓、老手帶新手,實現就學即就業,避免學用脫節和第二次培訓。對於農民工創業培訓,要從國家層面制定職業農民培養綜合計劃,實施職業培養戰略,提出培養職業農民的戰略性任務、階段性目標和具體舉措,重點培訓一批種養殖大戶和經營能手。

四是重點關注新生代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從跨出農村的那一天起,就不準備回到農村去,如果無法融入到城市,長期在城市中找不到理想位置,就會有被社會邊緣化的危險,將會給社會穩定帶來嚴重影響。當前除了關心農民工的經濟利益外,還要從社會公平公正出發,關心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社會地位平等、民主政治權力等,讓他們能在居住的城市真正擁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可以當選人民代表和進入政府、社群管理層;要完善相應的人民團體制度,通過加入工會等組織,積極參與民主管理,使他們最終能真正融入城市社會,實現新城市人的目標。

五是健全農民工權益保障機制。加快地方法制建設步伐,健全農民工權益保護的法律機制。督促用人單位抓好《勞動法》《勞動合同法》《促進就業法》《社會保險法》《工會法》等現行相關法律法規的落實,按照平等、公正、共享的原則,加快制訂和建立適用所有勞動者群體權益的地方性法規政策體系。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嚴厲處罰侵害農民工權益的違法行為,堅決杜絕用人單位違法使用童工、惡意拖欠剋扣工資、違章盲目指揮生產、逃避社會責任等現象。建立農民工維權長效機制,暢通農民工維權訴求渠道,加大對農民工法律援助力度,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和社會群團組織在維權中的重要作用。

農民工調研報告範文 篇5

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生產資料,土地被徵用後必須妥善解決好失地農民今後的經濟來源和生活保障問題。為了掌握和了解失地農民的生活、心理情況,進一步摸清“失地農民”失地前後的經濟和生活現狀,為日後更好的幫助失地農民解決實際困難提供一手資料,四川農業大學校團委“失地農民生活現狀調查小分隊”及時組織開展了失地農民現狀抽樣調查。此次調查我實踐小分隊選取了雨城區實地較多的大興鎮前進村以及具有代表性的80戶失地農民家庭。調查自以來的耕地被佔用情況及實地後農民就業和生活現狀。

一、失地農民的基本情況

根據我們調查表上的資料和反映上來的資訊,經過彙總和整理,我們看到前進村的失地農民包括兩類人群:本地的失地農戶和由漢源縣由於修建水壩、水電站搬遷過來的失地農民。本地失地農戶數量較少,只佔失地農民總數的25%,平均失地0.8畝/戶,佔失地農民承包土地面積的20%。與之相比,漢源搬遷過來的失地農民較多,佔到失地農民的75%,每戶失地在2—5畝不等,這些失地農民的土地大部分是在開始被徵用,每戶的家庭人口數3—7人,失地後剩餘土地不足1畝,僅供自給自足種點糧食。調查我們還發現失地農戶的文化程度較低,80%是沒有上過學或僅是上過國小,上過國中的佔到15%,而上過高中及其以上的不足5%

二、農民失地的原因及被佔用土地的使用情況

據調查農民失地的原因較多,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國家投資專案用地,如修建水壩,水電站等徵地;2.政府東擴西移後辦公樓用地;3.當地農民承包土地搞菌類種植租地;4.子女外出打工,勞動力減弱,自願出租土地。

三、失地農民的生活現狀

⒈失地後總體收入水平下降。據對80戶失地農民家庭的調查顯示,農民失地前人均純收入約1800元/人/年左右,失地後為1200元左右,有的甚至不足1000元。失地前人均生活消費支出80元/人/月,失年地後消費支出將近120元/人/月比失地前增加了50元左右。原因主要是土地徵用前,農民家庭食品消費如糧、菜主要靠自產自食,水消費不要錢,成本較低,有的農戶還可以靠賣糧食來儲蓄一部分錢;而如今,糧食蔬菜基本上都要從市場購入,食品、水暖消費增加,導致了生活消費支出的增長。其中只有為數不多的幾乎上了年紀的農民。人均收入比失地前有所增加,原因是徵地前他們勞動力較弱,糧食收入較低,而被徵地後發放的安置費能夠維持基本生活消費支出。

⒉失地後就業形勢嚴峻。土地被徵用後,有的農民全部拿到了失地安置補償費,有的農民只拿到了部分補償費。在就業安置上,農民全部以自謀職業為生。在調查的家庭中,原來在外打工的繼續打工,失地後原從事種植業、養殖業的農民因失去了原本的固定經濟來源,只能外出尋找工作,他們雖然也稍微從政府幫助農民搞基本技能培訓那裡學到一點東西,但是在金融危機的旋風下,仍然很難找到一份安穩的工作。據調查收集上來的資料統計,85%的失地農民正處於無業、待業的困境中,10%的失地農民在建築工地上打工,或者從事其他行業的服務性工作,極少數不足5%的農戶可以有一定的資金去做生意,搞個體經營。

3.社會保障如養老、醫療保險不到位,低保覆蓋面不高。由於社會保障措施尚未在農村推開,失地農民自身參加社會養老保險意識差,到目前調查農戶中約5%的人有能力參加商業保險。大部分失地農民反映政府的低保金額較低,只有不到80元/戶/月,不足以維持每個月的基本生活消費支出。況且如今水電費又要上繳。另外,納入低保的人群在增加。過去,在農村孤寡老弱病殘的人才能享有低保;如今因為搬遷失地後,失地農民不能像以前那樣靠土地種植糧食來維持基本生活,他們大部分迫於生活壓力已經申請成為低保物件,因受當地政府財力有限的制約,約有30%-40%的人才能享受到低保。

4.失地農民在子女就學、醫療條件、交通、購物環境等方面都比過去方便多了,但外在居住環境的改善和提高同時也增加了已無固定經濟來源的失地農民的負擔,他們中的大部分入不敷出。

四、失地農民生活面臨的困難及要求

根據調查過程中我們與失地農民的座談交流,我們瞭解到當地的失地農戶們對徵地、租地還是比較理解,能夠正確對待的。他們認為把土地租出去每年拿到一些補償費還是划算的,尤其是對六七十歲的老弱病殘的農戶來說更有利,與失地前勞動力較弱,每年土地的收成少,糧食收益較低相比,失地後的補償能夠維持基本生活。但對於搬遷過來的漢源的失地農民,他們的困難也是不容忽視的.:一是耕地被佔用後,農民對自己的經濟補償費不合理,而且兌現也不及時,當地政府截留較多。二是部分以土地為生的農民認為失去土地等於斷了他們血脈,失去了自己及子孫後代賴以生存的生活來源。三是一些中老年和因病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失去土地後再就業的可能性較小,他們對今後的生活都沒有了打算和信心,只有抱有觀望的態度了,認為“日後的生活不會有多大的改觀,因為我們沒有知識和文化”“改善生活,我們這一代是無能為力了,只有靠孩子們努力了”。70%以上的失地農戶目前最大的生活壓力是:天天沒活幹,找不到事做,家庭基本生活維持不過來。四是隻給失地農民發一點補償費的做法,正在造成大批“種田無地,上班無崗,低保無份”的“三無”遊民。他們急切的盼望當地政府能夠給他們授之以漁的生存技能,來維持基本生活。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與失去土地後收入和生活消費水平下降的部分農戶進行了座談,傾聽了他們的意見和想法:一是希望生活困難問題能得到有關部門重視和關心。二是一些農民失去土地以後,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就業崗位,在其他工作崗位上的競爭一般處於弱勢,就業困難,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幫助解決勞動力就業的問題,比如無償地提供再就業培訓的機會,幫助沒有文化的失地農民掌握一技之長,組織赴外地打工等等。三是一些失地農民,由於文化水平有限,又不懂技術,不知道搞什麼致富專案,希望有關部門人員能給以技術上的幫助和指導;另外一些失地農民想發展養殖業,缺少場地、資金、技術,希望給予扶持幫助。如發放優惠貸款,政府部門給一些優惠政策等等。四是針對目前失地農民最擔心的生活低保和養老保險問題,希望有關部門今後在徵用土地過程中更加重視解決,適當的增加最低生活保障的金額,安撫他們的情緒,切實解決好失地農民的後顧之憂。

綜上所述,解決失地農民的出路問題,不僅是當前解決農村問題的一個難點,也是人們普遍關注的一個社會性問題,事關社會全域性的穩定,應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

農民工調研報告範文 篇6

受國際金融風暴的襲擾,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部分外向型企業正在遭遇“成長的煩惱”,限產、停產或者外遷。出口企業訂單減少、利潤下滑,許多大中型製造企業也迅速收緊擴充步伐,導致大批工人被裁,或被迫休假,致使部分農民工紛紛踏上返鄉路程,提前歸家的現象。最近,我局農調隊對返鄉迴流農民工問題進行了專題調查,調查報告如下。

一、全縣返鄉農民工的基本情況及其成因

1、返鄉迴流總人數。我們對所轄17個鄉鎮的315個村進行了摸底調查。20xx年前三季度,全縣外出務工人數為9.5萬人,其中在省外務工的6.5萬人,截至12月底,全縣共返鄉迴流約5200人,佔外出務工總人數的5.5%。

2、返鄉迴流時間。今年,農民工返鄉時間明顯早於往年,過去一般在春節前後10天以內,今年返鄉的啟動時間至少提前了1個多月,長的達到90天以上。

3、返鄉迴流農民工年齡結構。據統計,返鄉迴流農民工中,16-25歲佔10%,26歲-40歲佔32%,40歲以上佔58%。由此可以看出,外出務工人員迴流的以36-50歲的大齡農民工為主,部分從事高體力,低技能工作的農民,因文化水平較低,失業後,很難在當地再找到新的工作。

4、返鄉迴流農民工的地域及行業分佈。返鄉迴流農民工集中在沿海及珠三角、長三角和我國北方,其中以沿海一帶為主,佔65%以上,縣內返鄉人員在2%以內;返鄉迴流農民工中85%以上來自對外出口和中小型企業,其中,從事製衣業、玩具業、機電業所佔比例最高,達到65%,其次為建築業,佔20%。

5、返鄉農民工工資情況。調查表明,65%的農民工工資能夠按時足額發放,23.6%的工資不按時但可以足額發放,兩者累計,高達88.6%的農民工工資可以得到足額發放。由此可見,在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努力下,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已經得到較好解決。但在調查中,部分農民工對現有的按年度或專案結算工資的方式頗有怨言,希望按月發放工資。調查發現,農民工收入狀況有所改觀。被調查者中,平均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佔40.7%,收入在1000元至1500元的佔44.0%,兩者合計,八成以上農民工月均收入超過1000元。61%的農民工對收入狀況表示基本滿意。調查分析認為,目前全縣職工最低工資標準為1420元,而農民工的月均收入多集中在千餘元,這相對於城市用工來講明顯偏低,加之農民工工作條件差、勞動強度大,其付出和收入並不成比例。農民工之所以對其收入狀況滿意度較高,究其原因,關鍵是其對進城務工的期望值較低,雖在城市務工,但他們仍以在農村務農收入為參照,所以比較容易滿足。

6、返鄉農民工迴流的原因。企業經營不景氣是農民工提前返鄉的主要原因。據返鄉農民工反映,農民工提前返鄉主要是其所在企業受金融危機影響,多出現破產、停工、歇業等情況所致。如安福鎮望城村的農民工周尚鬆說“:十幾年過來,都是下半年這個時候最忙,唯一今年10月份就已經接不到活幹了。”其所在工廠由於受金融危機影響,國外訂單明顯減少,工廠開工不足或停工,對工人或是放假,或是採取自然裁員,特別是十月份以來,開工時間不足一半,所拿的工資已不能維持正常生活,二是外出務工相對收入較低。據調查,目前外出務工人員工資收入一般在1000元左右。據太浮鎮王化村的楊振國說,他在深圳三和興玩具廠務工,月收入一般在1200元左右,但每天必須工作10個半小時,而且每月只能休息2天時間才能拿到這麼多,如果按正常工作時間,月工作22日,每日8小時,那麼他們就只能拿到月800元的底薪。而且工廠每月還要扣住宿費等。由於城市生活費用較高,又一時難以找到工作,被解僱的農民工只能選擇返鄉。三是國家最近陸續出臺的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如國家1000億投資計劃的出臺以及新的土地政策,對農民返鄉具有吸引力,讓他們感覺在家鄉也可能存在發展的機會。

二、採取有效措施,從容應對農民工返鄉潮

這次農民工返鄉帶回來的不是消費和人均純收入的增長,而是再就業的困難和基層工作穩定的壓力,這些思想活躍的農民精英該如何管理成為擺在基層政府面前的'新課題。近年來,進城務工收入已經成為農民現金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民工集中返鄉,意味著眾多農民家庭收入銳減。大部分農民工返鄉,讓我們得以再次思考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富餘勞力如何培訓,如果行之有效,不失為轉“危”為“機”的新契機。

為幫助返鄉農民工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有效緩解他們的失業之痛,xx縣委、縣政府制定了返鄉農民工幫扶計劃,擬定了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實施方案,切實為農民工搞好“五送”工作,即:送崗位、送資訊、送培訓、送政策、送溫暖。引導返鄉農民工自主擇業、自謀職業、自主創業。並採取以下七項措施,幫助返鄉農民解決實際困難。

一是全力為返鄉農民工開展職業介紹服務。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多方聯絡用工單位收集崗位,針對返鄉農民工的實際,進行個別推薦和進場求職相結合,千方百計為他們找到適合的崗位。

二是免費開展職業技能鑑定工作,使返鄉農民工具備用工單位所需掌握的技能。

三是積極協調配合工商部門,為返鄉農民工創業開闢“綠色通道”,辦理工商營業執照。

四是積極協調配合稅務部門,為返鄉農民工創業落實相關稅費減免政策,切實幫助返鄉農民工創業減負。

五是舉辦創業人員經驗交流座談會,以點帶面進一步促進返鄉農民工實現自主創業,自謀職業。

六是積極幫助吸納返鄉農民工的企業落實優惠政策。對吸納、安置返鄉農民工就業的企業,按其安置返鄉農民工人數,幫助其向縣小額貸款中心爭取人均不超過4萬元,貸款期限2年的小額擔保貸款。對吸納返鄉農民就業的企業,簽訂了勞動合同併為農民工交納了保險的,通過“綠色通道”提供社會保險補貼,促使更多企業招用返鄉農民工,降低用人成本。

七是對生活確實存在困難的返鄉農民工,積極協調民政部門,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的,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對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返鄉農民工,給予一次性救助,妥善解決其生活困難問題。

農民工調研報告範文 篇7

“農民工”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為了更好的解決農民工的工資問題,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和社會穩定,我們根據轄區內近年來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進行了調研,報告如下:

一、20xx——20xx年度農民工檢查資料分析

20xx——20xx年度,XX區勞動大隊按照市發文件精神,組織多次農民工工資專項檢查行動,並將農民工工資維權貫穿落實在日常巡查中,有效地維護了農民工權益。兩年來我大隊共主動巡查網格內用人單位565戶,涉及勞動者X人次,其中農民工3255人。下達調查詢問書份,下達限期改正指令書12份,督促用人單位補籤、新籤勞動合同份,兩年來共接待諮詢201起,成功調解簡單勞資糾紛起,為職工追回拖欠工資和押金共計114萬元,有效地維護了轄區勞資關係的和諧穩定。

二、主要經驗做法

XX區農民工工資檢查服務工作以追求服務手段多樣化為目標,不斷開拓創新,轉變執法理念,通過實施“四大轉變”,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推動了農民工工資檢查服務工作的創新發展。

一是轉變監管手段,夯實監察基礎。隨著勞動者維權意識的不斷增強,勞動保障監察工作人力少、任務重、難度大的矛盾顯現出來,很多時候是疲於應付。為此,大隊從完善監管手段出發,變突擊應對為常態監控,利用網格化、書面審查、分類監管等手段,充分發揮監察職能,綜合運用日常巡察、舉報專查、專項檢查和勞動年檢等手段,全面掌握用人單位基本情況,進一步規範用人單位勞動用工管理、保險繳納、工資支付等行為,從源頭上預防和解決用人單位隨意拖欠和剋扣農民工工資的問題。

二是轉變服務態度,提升監察水平。對接待來訪諮詢、投訴人員,XX區人社局注重超前思維,拓寬工作思路,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勞動大隊建立了“心理疏導室”,在主動做好勞資雙方情緒穩定工作的同時,探索“心理疏導法”積極調解勞資糾紛。變被動受理為主動熱情服務,按照相關辦事流程及時處置,對於不屬於受理範圍的投訴舉報,耐心做好解釋工作;定期召開執法經驗交流座談會,邀請相關專業人員研討工作中的疑點和難點。對外來農民工維權實施“綠色通道”制度,不斷提高辦案效率和質量。20xx年1月16日中午,勞動大隊接到江蘇淮安來鎮江某服裝廠打工的女職工劉某等8人投訴,反應自己在轄區某服裝廠打工,臨近過年已買好車票急著回家,但工資被被老闆剋扣,請求勞動監察部門幫助維權,接到投訴後大隊立即啟用外鄉農民工維權綠色通道,當即立案並及時安排上門進行調查,約談服裝廠老闆袁某,教育老闆要自己遵守勞動法律法規和雙方約定,以及不及時支付工資的嚴重性,責令其按時足額支付工人工資,經過近3個小時的溝通,當天下午袁某就到銀行取現支付了拖欠職工的工資34580元,使外鄉的農民工於次日安心踏上回家過年的路。

三是轉變執法理念,塑造監察形象。全面推行“133”監察執法思路,大力推進“柔性執法”, 推進“柔性執法”,積極打造具有特色的勞動監察執法環境,促進社會更加和諧。具體說就是“樹立一個意識、堅持三個結合、實現三個轉變”樹立執法服務優先的意識;堅持執法與服務相結合、查處與預防相結合、處罰與教育相結合;實現由事後處理向事前預防轉變、執法監察向執法服務轉變、單一維權向維護和諧穩定勞動關係的轉變。堅持把剛性的法律與人性化操作有機結合起來,針對部分用人單位負責人缺少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學習,法制觀念淡薄;農民工缺乏維權意識,重口頭協議,輕簽訂勞動合同,給投訴、維權、執法帶來相應難度的實際,區人社局堅持開展以“一封信、一張聯絡卡、一本勞動保障釋疑手冊”等“五個一”為主要內容的法律服務,對違法行為樹立以批評教育為重、整改完善為基的`理念,按照“幫扶為主,真情服務”的要求,變程式執法為柔性執法,對有不規範的企業及時發出監察建議,寓執法於指導之中、於幫扶之中、於宣傳之中、於服務之中,做到既嚴格遵守勞動保障監察各項程式和要求,又注重維護用人單位聲譽和利益。使用人單位和廣大農民工變過去“出事找監察”為現在“事前問監察”。XX區勞動監察堅持“柔性執法”,努力把勞資糾紛解決在企業家門口,實現解決一個爭議,教育一片的目的,促進勞動關係更加和諧,這一做法經《中國組織人事報》、中國勞動保障新聞網、市級新聞媒體等宣傳後,有效提升了XX區監察執法的知名度。

四是轉變監控模式,創新監察思路。平時,區人社局充分利用勞動保障監察“兩網化”這一新型監管平臺,充分調動基層監察力量的工作積極性,通過網格實時採用企業資訊、用工情況。在加大日常巡查力度的同時,通過電話、簡訊、致轄區用人單位公開信等形式對用人單位經常進行提醒及常用勞動法律法規知識培訓,結合勞動保障誠信示範企業評價活動的開展,引導用人單位自覺遵守勞動法律法規,切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20xx年1月27日,勞動大隊接到基層網格報告轄區閩鎮建材廠可能在春節前出現工資拖欠的事件後,積極協助蔣喬鎮政府、秀山村級組織,地方公安派出所,通過向閩鎮建材廠負責人林某宣傳勞動法律法規,並現場監督拖欠工資發放全過程,幫助來自四川宜賓的謝某、楊某等39名外來農民工拿到老闆欠他們的23。5萬元工資,讓外鄉農民工在風雪之夜裡踏上回家過年的路。《鎮江日報》、《京江晚報》對此都進行了正面報道。

三、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是農民工要求維權缺乏有力工作證據。目前,大多數農民工在知道自己權益受到侵害時,都知道找勞動保障部門,可是他們往往都缺少證據(如不能提供用人單位提供的欠條)。給勞動維權工作帶來很在困難,有時也只能因為心有餘而力不足。

二是農民工要求籤訂勞動合同,按月支付工資的意識有待增強。對於一些較複雜、棘手的案件,由於職工只能提供口頭協議,至使自己許多的權益不能得到法律的保障。

三是勞動監察的裝備設施配套不足。隨著人們的法律意識的不斷增強,要求維權的案件、爭議呈現日益增多的態勢,但目前我區從事專職勞動監察的工作人員只有6人,在外執法檢查服務時分為2個工作組,但由於經費不足,只有一輛舊麵包車用於執法,勞動保障監察工作人力少、任務重、裝備差、難度大的矛盾顯現出來,很多時候還只是發揮“消防員”的作用,疲於應付。

四、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是加大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雖然XX區人社局每年開展以“五個一”為主要內容的法律宣傳工作,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遵守勞動法律法規的意識得到了一些提升,但整個社會的法制環境,人民群眾依法辦事的意識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二是建議對勞動監察增加投入,改善現有條件。雖然《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第五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工作。勞動保障監察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但對經費要求並沒有強制性,經濟條件好的地方可能多一點,但就目前的情況投入到勞動監察的專項經費還非常有限。致使目前從事勞動監察人員的服裝、裝備、車輛都無法適應工作的要求。

希望全社會能共同呼籲,為勞動保障監察執法配備必備的交通工具、通訊工具和攝錄工具等基本的辦案裝置,以便更加有效地推進勞動保障執法監察。建議把勞動保障監察工作所需的辦公費、辦案費、專項檢查費、裝備使用維護費、人員經費和業務培訓費全額納區級財政預算,保證勞動保障監察工作的正常開展,以更好地維護轄區穩定的勞動關係。

農民工調研報告範文 篇8

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和區依法治辦的支援下,我區的農民工維權工作成效顯著,農民工維權水平不斷提升,為進一步做好農民工維權工作,我局對我區的農民工維權中心建設情況積極組織調研,現就我區農民工維權中心建設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民工維權中心建設的基本情況

我局根據市依法治市領導小組《關於印發建立健全市縣兩級六大維權中心工作的意見的通知》檔案精神要求,及時成立了農民工維權中心,由局主要領導擔任中心主任,分管領導擔任副主任,勞動大隊及各相關處室負責人為成員,中心辦公室設在勞動保障大隊,具體負責農民工維權日常工作,構建了“主要領導總負責、分管領導具體抓、責任到科室、落實到人頭”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格局。我局制定了農民工維權中心的工作制度,完善了組織網路,落實了人員和工作職責,加強了勞動關係協調機制建設。

農民工維權中心設在我局社會保障大廳,依託大廳提供的綜合服務,積極對求職的農民工和其他勞動者開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社會保險法》等勞動法律法規的宣傳,20xx年以來,分發法律法規宣傳資料和農民工維權手冊計1萬餘份。做好立案前的政策諮詢,為農民工提供準確的法律輔導,並注意在諮詢後開展分析判斷,加強預警,對事態嚴重的苗頭及時穩定農民工情緒,進一步協調處理。實行庭前與庭上調解相結合方式,力求通過調解儘快化解農民工勞資雙方矛盾,讓農民工合法權益得以儘快實現。積極溝通勞動大隊、勞動爭議仲裁院,為農民工維權開通“綠色通道”,成立以來,接待來訪的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勞動者計1萬餘人,參與或組織調解農民工維權案件578件。同時,加強與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溝通和協調,全力化解各類涉法糾紛。

二、農民工維權中心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農民工維權中心還需加強與其他職能部門的協調。我區的農民工多集中於建築施工企業,全國各工法院在審理民工案件中也發現,目前仍有部門企業沒有按《勞動法》規定的“按月足額”支付農民工工資,且此類案件往往集中在農民工返家之前(多為春節),而且金額較大,人數眾多,處理難度相對較大。農民工維權中心在處理此類維權案件時,需要與勞動大隊、勞動爭議仲裁院、住建部門、法院、信訪等部門加強溝通,力爭解答清楚,使當事人法律關係清、權利義務清、維權的途徑方法清,能夠先行穩定勞動者的激動情緒,從而促進案件的順利解決。

(二)農民工自我保護意識差、維權意識不高,對農民工維權中心的法律宣傳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民工問題往往人數眾多,涉及面廣,同時,這類案件具有政策性強、矛盾集中的特點,稍有不慎就可能激化矛盾,影響社會穩定。但是,農民工相對文化素質低,不知曉或不明白勞動法律法規的規定,由此,經常出現:求職前對於自身權益不瞭解,求職過程中不注意儲存工作證據,權益受到侵害後缺乏直接證據證明。針對上述情況,農民工維權中心的法律法規宣傳需要一個更為有效和簡易的方式或平臺,使農民工對於勞動法律法規的規定知曉的更多,理解的更為透徹。

(三)農民工維權中心在農民工群體中的認同感還有待加強。勞動爭議發生後,勞動者可以選擇工會、企業、村(居)進行調解,可以到勞動大隊投訴、勞動爭議仲裁院仲裁、法院起訴,甚至去信訪部門上訪或者尋求媒體的幫助,而我區的農民工維權中心成立時間不長,農民工們對於農民工維權中心的工作範圍、工作職責並不是很瞭解,對農民工維權中心處理問題的能力也會有所疑惑,對於農民工維權中心的信任感還需要我們在日常宣傳和工作中慢慢積累。

三、促進農民工維權中心建設的建議

1、多部門聯合,建立建立和完善長效工作機制。採取由區農民工維權中心牽頭,人社局、住建局、安監局、公安分局等部門組成的聯合檢查組定期(月、季)對於農民工問題出現較多的領域進行聯合檢查,對於檢查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處理,提高農民工維權工作的持續性、有效性。

2、加大宣傳,提高維權中心在社會和廣大人民群眾中的知名度和認同度。依託各級勞動保障平臺,加大對我區農民工維權中心的宣傳,不斷改進和完善農民工維權工作制度和辦理流程,積極採取多種惠民、便民的服務措施,創新工作思路,以實際行動讓需要維權的弱勢群體知曉和信任農民工維權中心,真正把“法治惠民”落到實處。

3、廣泛宣傳,提高農民工的自我保護意識和維權意識。在農民工集中的行業或地區,積極組織農民工法律宣傳活動,同時,積極與各級勞動保障平臺溝通,及時掌握農民工的情況,利用手機簡訊、公告牌、宣傳欄等方式不定期普及法律知識,可以製作連環畫將勞動法律法規以故事的方式進行宣講,將艱澀的法律條文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現出來。

農民工調研報告範文 篇9

新生代農民工的現狀

1、新生代農民工的隊伍日益壯大,逐步成為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

據Xx區相關資料顯示,目前Xx區的常住人口有80餘萬,其中外來人口占常住總人口數的四分之一,其中的新生代農民工佔外來務工人員的60%。計算後約為12萬。作為一個工業強區,新生代農民工作為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的特徵越來越凸顯出來。

2、新生代農民工的年齡普遍在20歲剛出頭。

據實際調研時隨機詢問了部分新生代農民工的年齡,他們大多都是20幾歲。在隨機詢問的這部分人群中年齡最小的為16歲,年齡最大的也只有26歲。多數都是在國中剛畢業就外出,開始他們的打工生活。計算他們在外出打工時的年齡也只在18歲左右。

3、新生代農民工中多數都是未婚。

在Xx區接受調研的這部分新生代農民工中,高達將近80%的人都是未婚的。而據國務院研究室在20xx年釋出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顯示:80%以上的人都是已婚的。這兩組資料的對比可以發:新生代農民工主要是一個未婚群體。這意味著這一部分人要在他們打工的過程中解決結婚、生子等一系列人生大事。

4、新生代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比上一代農民工要高。但普遍也只有國中學歷

我小組成員在對Xx區Xx鎮的部分新生代農民工進行調查時,隨機對他們的學歷進行了詢問。在詢問的過程中,我們得知他們大多都只有國中學歷,很多人都在國中畢業以後就外出打工。也有部分是在高中或中專畢業以後外出打工的。甚至也有部分人是在國中還沒有畢業就外出打工的。

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xx年,在新生代外出農民工中接受過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30歲以下各年齡組均在26%以上;年齡在21-25歲之間的達到31.1%,高出農民工總體平均水平7.6個百分點3 .而20xx年進行的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資料顯示,在外出從業勞動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佔10%。同時,新生代農民工中接受過職業培訓的人員比例達到36.9%,高出傳統農民工14個百分點4.資料對比說明,儘管新生代農民工仍以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為主、職業技能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但是,相對傳統農民工,他們的文化和職業教育水平已有較大提高。

5、新生代農民工維權意識普遍增強,但人存在很多缺陷。

據本次社會實踐的調研資料顯示,在接受調研的這部分人群中多數都有較高的維權意識。在對與自己的合法利益上,很多人都保持著積極的態度。不允許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

我實踐成員對新生代農民工進行了是否希望加入工會,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請求工會的幫助的調研中。調研資料顯示,有58%的人都是非常希望或者是比較希望加入工會的。只有約20的人不希望加入工會。

但在對新生代農民工進行對維權機構是否瞭解的調研時,很多人都表示他們不知道怎麼樣去尋求維權機構的幫助。即他們在實際條件下並不知道如何維護好自身的合法權益。統計資料顯示,比較瞭解和非常瞭解的人只佔到了約14%。有一半以上的人持並不瞭解的態度。

6、新生代農民工對職業未來有更高的期望,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技術培訓。

新生代農民工更期待未來的發展,大多數人有著自己創業的夢想,對未來的渴望超過第一代農民工,對未來的人生軌道也有一定的規劃。與第一代農民工求生存為主不同,學技術成為新生代農民工外出務工的一個重要原因,他們大多希望有一技之長以謀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據我小組調研資料顯示,在接受調研的新生代農民工中有超過一半的人不是為了打工而打工。有將近80%的人希望在打工期間,企業能夠提供更多的技術培訓的機會。

7、新生代農民工的業餘生活狀況十分單調。

杭州某記者曾對在杭的新生代農民工的現狀進行過調研。在他調研手記中有一段話揭示了一類新生代農民工的現狀。他在手記中寫道:沒有電視,每天晚上陪伴他的只有手機。“我每天晚上就上網看看電子小說,5元錢可以包月。看到9點多就差不多睡了。因為早上7點多就得起床,睡晚了怕起不來。”

我小組成員在實際調研中也發現:有超過60%的人的業餘生活集中為看電視和上網。杭州有很好的旅遊資源,而且很多都是免費開放的。但是儘管如此,他們也很少會去類似於西湖這樣的地方轉轉。問及原因,他們都說沒有時間。在一週一天的休息日裡,他們多半的選擇是在家裡睡覺、看電視或者去上網。平日裡他們也就是玩手機或者就是看電視。

心理壓力現狀的分析

新生代農民工表現出的煩躁現象主要為有時煩躁。

我小組成員對Xx區的新生代農民工的煩躁現象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果如圖:

由圖中反映的現象可以看出,Xx區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現象還是存在一定的潛伏性的。據調研過程中的瞭解,這種潛伏性主要還是表現在工作上。

1、在工作時間上,普遍單位的工作實踐都超過了八個小時。

超過部分的時間主要表現在晚上加班上。很多單位,早上都在7點半上班,中午的時候基本都在11點半下班;下午在12點半上班,傍晚4點半下半。但在晚上,很多單位都會在5點半左右上班。知道晚上9點以後下班。很大程度上,員工的上班時間都普遍在12個小時左右。

就在我小組調研當天,對工人的上班規律的觀察可以發現,很多都在吃完晚飯就會前往車間,開始晚上的加班。我小組的一成員在對一員工進行問卷調研時,他委婉的謝絕了我們的調研。他的原因是:對不起,我上班要遲到了。

但在我們做調研的問題中有關於是否對加班補貼滿意時有一半的人都表示不滿意,只有14%的人表示滿意。

2、在高溫補貼上,普遍單位的員工對本單位的高溫補貼不夠滿意。

在調研過程中,我小組成員隨機詢問了部分新生代農民工他們所在的企業對於高溫補貼的情況,很多都以一種搖頭的態度來回答。有的甚至不知道高溫補貼是怎麼一回事。

夏季本身高溫炎熱,心情十分容易煩躁不安。企業不完善的高溫補貼制度容易導致員工的不愉快,甚至會引發企業內部的不安。難以保證企業的正常運轉和企業的正常發展。同時,不完善的高溫補貼制度也可能是導致企業員工情緒不穩定的原因之一。

企業員工對企業的高溫補貼滿意程度資料統計如下:

4、上班時間長,導致沒有時間從事娛樂活動。

我小組成員在調研過程中,詢問了員工的業餘時間,他們表示:一般情況下每週的休息時間為一天。在這一天的休息時間裡,他們多半不願意出去玩。他們多半的選擇是在寢室裡睡覺或者是看看電視。最多的`也就是去找老鄉一起去聊聊天,或者是去附近的網咖上網。除非要買一些東西,否則他們不會特意去鎮上或者是杭州市區玩。因為,平日的工作太累了。難得有一天的休息,他們也更希望用來好好的休息,而不是出去玩。

在平時上班的日子裡,他們幾乎就沒有什麼休息時間。每天依然只是車間——宿舍——食堂三點一線的生活。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沒有時間來尋找其他的業餘活動。忙碌了一天之後他們也總是洗完澡後拿著手機看看電子小說,或者直接睡覺。

5、外出打工的年齡小,期望高、吃不了苦。

我小組成員在調研瞭解中發現,這些新生代農民工多半都是20歲剛出頭。多數都 521. 是在國中剛畢業就外出打工。有的是輾轉了廣州、深圳之後來到了杭州。在他們來到這個城市的時候是一種躊躇滿志的態度。他們希望過上城市人的生活,希望經過幾年的努力能夠積累一定的資本,人後自己當老闆。但是現實與理想的差距讓他們感覺到了畏懼。

在外出打工的這群人中,多半都是沒有什麼務農經歷。對於壓力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所以,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多數人的選擇是尋找老鄉來傾訴。他們找不到其他科學的方法了宣洩心中的壓力、煩惱。

6、他們多數都是未婚人群,結婚給了他們很多的壓力。

由於他們外出打工的年齡小,他們在打工的時候要解決找物件、結婚、生子等一系列人生大事。年小的他們在沒有準備好要結婚的時候就要他們去結婚,在他們沒有準備好要生子的時候就要他們去生子。這又是現實與他們的理想形成了一種逆差。然而,現在對結婚的要求越來越高。一個打工者沒有足夠的能力負擔起結婚所需要的費用。更何況,他們嚮往的是城市人的生活。

7、他們嚮往融入城市生活,但是又無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我小組成員在調查中發現:在這部分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希望能夠融入到城市人的生活中的。調查資料顯示,有44%的人正在計劃在杭州長久工作,有10%的人想過在杭州長久工作。

新生代農民工一方面迫切的希望融入到城市的生活,但是又由於戶籍的原因是他們雖然生活在城市,卻享受不到跟城市人一樣的保障。我小組調查資料顯示:有將近一半的人持想加入杭州戶籍的態度。我們也對不想加入杭州戶籍的人進行了詢問,他們表示,要加入杭州戶籍,太難了。戶籍、學歷等等,太多的因素限制了他們的“城市化”程序。

農民工調研報告範文 篇10

農民工培訓是個系統工程。對農民工的培訓不能僅限於政府和企業,還應積極調動各種社會力量參與進來,形成全社會的合力來進行開展農民工培訓、提高農民工素質是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穩妥轉移,統籌城鄉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全總也明確提出,各級工會要充分利用工會的學校資源和社會教育資源,切實加大對農民工的培訓力度。筆者針對目前農民工培訓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並試著提出對策和建議。

一、目前現狀

調查發現,目前還沒有建立完善的農民工培訓經費實行政府、用人單位和農民工個人共同分擔的投入機制,一些企業職工教育經費投入並未達到國家規定的比例,而用於農民工培訓的經費更是少之又少。政府沒有足夠的農民工培訓保障體系,一些企業也不願培訓。

二、問題及原因

農民工培訓是一項複雜而艱難的工作,儘管政府投入了許多財力、物力,各級工會也多方努力,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遇到了不少困難和問題。

首先,從農民工整體來看,對文化知識和技能培訓有著強烈渴望和迫切願望,但具體到單獨的個體和實際的培訓工作中時,卻不然。據調查,不少農民工參加培訓都是各級政府下達指標,農民工對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不是很高。另一方面,一些有學習熱情的農民工卻由於受環境和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無法參加培訓。

其次,從農民工分佈情況看,農民工比較多的企業往往為民營、外資企業,其中不少企業認為,工人只要每天完成生產任務“能幹”、“夠用”就行,對農民工技能升級和有關思想道德、安全、維權等方面的培訓熱情不大,使不少農民工只能長期從事低階體力或簡單熟練工種。

第三,農民工教育培訓具有教育物件分散且流動性大、教育層次不齊、教育時間不定、約束力不強等特點,這使農民工教育培訓質量難以保證。

產生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在於:

1.一些農民工受自給自足思想束縛,視野較窄,缺乏長遠性和開拓性。

2.城市居民對農民工的偏見和歧視,使其很難擺脫心理上的自卑。由於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生活形態之間的反差,不少城市人對農民工懷有偏見,使其在城鎮尋求自我發展的熱情和信心受到挫傷。又由於其在城鎮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保護,因而其對城市也懷有一定戒備和恐懼。

3.不少農民工外出打工並沒有明確的目標,不知該不該學、學什麼、學了有什麼用。另外,多數參加培訓的農民工雖然不支付培訓費用,但仍需支付車票、伙食費、住宿費等費用。

4.由於城市企業在用工制度上對農民工的歧視,以及農民工自身先天的不足,他們中的不少人目前還沒有謀取固定工作,甚至連勞動合同都沒簽過。這種短暫的工作狀態,使他們只能選擇得過且過方式。很難啟用其潛在的培訓需求和培訓熱情。

5.一些培訓課程的設定不符合農民工就業的.實際需要,按規定每個農民只能享受一次免費培訓,而根據農民工擇業的需求,常常掌握二三門技術的農民工才能更好地找到工作。

6.用人單位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其在農民工培訓問題上不願有較多投資。一些企業以農民工缺乏穩定性為由,拒絕對其實施培訓。這就導致一些農民工雖打工數年,但在職業技能方面並無長進。所以,一遇企業結構調整或技術改造,便被淘汰出局。因此,不少農民工的職業技能與科技和生產水平的發展越來越不相適應。於是出現了一邊是大批農民工進城打工,一邊是用人單位發愁招不到人的“民工荒”難題。

三、對策及建議

農民工培訓將是我國今後教育的一個新增長點,國家正在構建農民工培訓體系,在這個過程中,對於各級工會來說,既是艱鉅的任務,也可能是新的發展機遇。因此,各級工會應有長期的眼光和規劃,在儘快開展農民工培訓工作的同時,一方面要逐步加強農民工培訓工作的管理,使之科學化、規範化;另一方面不斷探索工會在農民工培訓上的特色之路。

1.轉變觀念,高度重視,盡心盡力,盡職盡責。

農民工培訓工作意義重大,關乎社會的穩定,社會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各級工會不但要充分重視,而且要轉變過去工會搞職業培訓的觀念和模式。農民工的培訓不是把物質條件創造好了“等”其主動來參加培訓,而是要想盡一切辦法“讓”和“請”農民工來參加培訓,要教育和吸引農民工認識到接受培訓的好處,激發其參加各種培訓,不斷提高自己綜合素質的熱情。真正實現“讓農民工滿意,讓用人單位滿意,讓政府滿意”的目標。同時,要積極協調和建議政府有關部門逐步建立培訓結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相結合的持證上崗和就業准入制度,在強化職業資格證書作為勞動力市場“通行證”的就業准入制度的管理方面儘快出臺政策。

2.突出重點,注重實效,隨機應變,因人施教。

(1)辦學形式要多樣化。對農民工的培訓應當根據農民工的工作特點採用集中授課和現場指導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可以把課堂開在工地、車間。在開課時間上可採取脫產和業餘相結合,節假日、休息日、八小時之外,只要有需要就開班開課。學制上也可以採取系統培訓和一技一能的短訓或超短訓班結合的形式,使培訓的成果一點一點積累。在教學手段上傳統的教學和現代的科學技術相結合,充分利用資訊科技和多媒體技術,製作教學光碟,使農民工在業餘時間自學。

(2)辦學物件要層次化。針對不同的培訓物件和層次進行“因人施教”。對於知識文化水平稍高的農民工可以進行一些難度較大、要求稍高、精密技術工種和經營管理方面的系統培訓。對於知識文化水平中等的大多數農民工,可以進行一些有一定技術難度的、要求不太高的技術工種和規範化管理操作方面的系統培訓,使農民工由純體力型向體力技能型轉變。對於少數知識文化水平偏低,沒有穩定收入的農民工可以進行一些難度不大、要求較低、容易操作的技術工種培訓。當前培訓的重點是家政服務、餐飲、酒店、保艦建築、家裝、製造等行業的職業技能培訓。

(3)辦學方法要多元化。一是和政府有關部門、行業協會合作,舉辦針對行業特點的專業技能培訓;二是與農民工市場合作,把培訓和向用人單位的農民工推薦結合起來;三是和農民工集中的企業合作,送教師、教材到企業。企業參與培訓是提高農民工素質的一條重要渠道。應當逐步建立起“定單培訓,企業參與”的機制,走先培訓後輸出,以培訓促輸出、定向培訓、定向輸出的路子。

(4)辦學內容要實用化。在教學培訓過程中,要既不拘泥於教材,也不脫離教材,始終本著突出重點、注重實效;隨機應變、因人施教;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尊重物件、適應環境;故事案例、提問解疑。擺脫程式化的課堂教學方式,使農民工的培訓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3.探索實踐,搞好結合,調動積極,實現雙贏。

(1)培訓和考證結合。根據一些行業農民工分散性、流動性、季節性,工作時間長、不固定的特點,採取課上授課和課下自學結合,長訓和短訓結合的辦法,分階段教學,累計學時,逐步推行學分制,實行彈性學制,方便有一定文化基礎和能力的農民工半工半讀、工學交替,分階段完成學業,並允許培訓學校通過考核將農民工已有的知識和技能認定為學分,學校可以將這類學分折算成接受本校學習的學歷學分,凡是參加培訓的農民工只要累計達到所需學時,或完成各個階段的教學要求(通過階段的考試)即可頒發證書。同時,為激勵農民工學習知識,學習技能的積極性,工會或聯合有關部門定期組織舉辦農民工技能大賽,通過技能大賽對農民工進行技能等級考核認定,並頒發證書。只有這樣,培訓才有吸引力,培訓後的農民工在就業中才具有競爭力,才能體現培訓主體、培訓物件和用人單位的三贏局面。

(2)免費和收費相結合。政府對農民工的免費培訓投入是有限的,只能是針對每個農民工的一次性免費培訓,而對於那些有一定技能,生活基本穩定還有技能升級需求的農民工,培訓就可收取一定費用。另外,還可以與用人單位合作,根據企業需要,對有一定經濟困難的農民工先免費招聘和培訓,合格上崗後由企業支付培訓費,或從農民工的每月收入中(在其可承受的範圍之內)逐步扣除。

(3)培訓和就業資訊、維權服務相結合。就業資訊服務還應包括職業趨勢分析,引導農民工正確選擇技能培訓方向。把培訓、勞務輸出、資訊資源有機結合起來,達到資訊互通,資源共享。工會在專業設定、培訓內容、培訓方式上應當以市場為導向,使農民工培訓取得更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

(4)農民工培訓和農民工子女的培訓、教育結合。農民工培訓的最終目的是順利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而關注農民工和農民工子女的教育與培訓則是從更長遠的眼光來推動這個轉移。同時,要在農民工和農民工子女教育上發揮工會職業和學歷教育的優勢。工會可以和政府有關部門研究制定出照顧農民工和農民工子女的入學與接受教育的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的農民工子女參加中職教育。

總之,農民工培訓是個系統工程。這種系統性表現之一就是所涉及的不僅僅是培訓本身,更需全社會對農民工的真正關注,需要對他們的生存狀態有更真實的瞭解。許多農民工表達的想法和要求已超出了培訓內容,更多的是對平等的要求和對公正的渴望,希望全社會尤其是城市居民改變對他們的歧視。與培訓農民工的城市文明素質(如公共場合禮儀等)相比,提高城市居民的平等意識是更為重要的工作。系統性表現之二就是對農民工的培訓不能僅限於政府和企業,還應積極調動各種社會力量參與進來,形成全社會的合力來進行農民工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