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考察報告範文5篇

外出考察,既可開拓視野,吸取新鮮空氣,換換腦筋;又可拿來 他山之石 ,取長補短,改進自己的工作。本文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外出考察報告範文,僅供參考。

外出考察報告範文5篇

[外出考察報告範文篇一:外出考察報告]

很難的學校這次組織外出考察,主要目的是要我們更瞭解民族文化,對我們的藝術修養和藝術的認識有所提高。對我們的畢業創做有很大的幫助。主要考察了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和儒教文化。無論是那種文化,都有很藝術價值,無論從繪畫,書法,歷史和人文等等,都有著很高的參考價值。就像有人問永樂宮壁畫和清明上河圖有什麼區別。我個人認為其實很簡單,永樂宮壁畫繪畫藝術高,因為它的造型,和色彩和人物的神態都達到了及至,而清明上河圖它的歷史價值高,因為它反映的是真實社會生活,不像永樂宮的壁畫反映的只是神話不是顯示。

由此麥積山石窟與龍門石窟也是如此,不過有不同與永樂宮的壁畫和清明上河圖。它門有著相同的地方,就是都是佛教文化的留傳,但在表現方式上卻不相同,一個是泥塑藝術,一個是石雕藝術。中國古代文化燦爛輝煌,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石窟藝術是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分佈廣泛,反映了我國魏晉南北朝及隋唐時期的佛教藝術。

麥積山石窟位於甘肅天水城東南45公里處,秦嶺山脈西端,因其外觀“如民間積麥之狀”而得名。石窟開鑿於十六國時期的後秦(公元384——420xx年),以後南北朝時期的北魏、西魏、北周和隋、唐、宋、元乃至明、清等十幾個朝代,都在這裡進行了營建。麥積山現存大小窟龕194個,54個位於南崖,140個分佈在西崖,除少數窟龕內已空外,共儲存了從公元四世紀末到十九世紀約1520xx年間的泥塑、石雕7200多件,壁畫1300多平方米。麥積山石窟與莫高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的“四大石窟”。

洞窟窟內的藝術內容,及其所反映的思想主題並社會歷史背景之後,作為一點補充,也是合理的邏輯推理:麥積山第127窟作為當時在特殊情形下為乙弗後所建的洞窟,特殊的題材與來源,還有特殊的畫工成份等,這些必將對麥積山同時代及其後的石窟藝術產生深刻之影響,也就是說與乙弗後有關的社會歷史在麥積山的活動,無疑會對麥積山石窟藝術活動帶來一些新的現象和因素,也是學者們所較為共同一致的認識,而這些新內容的源頭又是與中原洛陽長安等地密不可分,特別是對這些地區的現存石窟等佛教造像藝術的全面考察,以及相關文獻畫史資料等的記載,和對於一些當時著名畫家的考察,聯絡到麥積山西魏及其以後石窟藝術的發展特徵,或許為我們研究麥積山石窟的發展變化及其在佛教石窟藝術研究中的地位等相關課題意義重大。

無論從那個角度去欣賞,都有他偉大文化,就雕塑而言也是有很高的價值,造型和色彩的結合,比例與形體結合,都代表著不同時期人們欣賞觀念。同時也留漏出古人內心對神的美化。

其次我們也知道,佛教藝術,特別是佛教壁畫或繪畫藝術,發展到西魏時期,仍處在初期階段,並沒有完全成熟。特別是在表現大型經變畫方面,基本上仍停留在探索償試階段。如在較早的武威天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永靖炳靈寺、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以及麥積山,基本上西魏及其之前的題材以本生、佛傳、因緣故事,千佛、說法圖、尊像畫主為,且均表現得較為原始而簡單,同時又有一部分仍與西域中亞一帶的佛教造像風格有相承之關係。即使在以壁畫著稱的敦煌莫高窟,大型成熟的經變畫也是晚到初唐時期才大量表現於洞窟,隋代的經變畫均為小幅或並不完全成熟。在繪畫風格上,窟壁畫的技法十分成熟,經營得當,無論是在整體還是區域性的表現,均處理得和諧而統一。在著色上也顯得豐富多彩又不失相互照應之美。

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時,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北宋諸朝,歷時400餘年雕鑿不絕。古代匠師在這兩座山上鑿窟建寺,使這裡成了舉世聞名的石雕藝術的寶庫。龍門石窟南北長達1公里,現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佛塔50餘座,造像10萬餘尊。

龍門石窟還有賓陽洞、古陽洞、藥方洞等著名洞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藥、建築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堪稱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

龍門石窟規模巨集大,氣勢磅礴,窟內造像雕刻精湛,內容題材豐富,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它以自身系統、獨到的雕塑藝術語言,揭示了雕塑藝術創作的各種規律和法則。在它之前的石窟藝術均較多地保留了犍陀羅和秣菟羅藝術的成分,而龍門石窟則遠承印度石窟藝術,近繼雲岡石窟風範,與魏晉洛陽和南朝先進深厚的漢族歷史文化相融合開鑿而成。所以龍門石窟的造像藝術一開始就融入了對本民族審美意識和形式的悟性與強烈追求,使石窟藝術呈現出了中國化、世俗化的趨勢,堪稱展現中國石窟藝術變革的“里程碑”。

石窟中佛教造像要遵從教義的規範,使形象與人間保持距離,具有一定的神性。諸如"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使人望而起敬,但又不能冷若冰霜,需有人間氣息才覺得可親可信,介於人神之間最有魅力。"神"氣太足使人覺得可敬不可親,難以引起共鳴。"人"間氣太濃,又會沖淡佛教的嚴肅性,使人一望便覺得似曾相識,無遐想的餘地。南北朝及唐代大多數成功之作,恰在神與人之間,所以頗具魅力。如龍門奉先寺,鑿建於唐高宗時代,是龍門石窟造像中規模最大,整體設計最為嚴密,藝術水平最高的一處造像。

這精美的石雕藝術真實地再現了我國唐代的藝術水平,然而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外敵入侵內部軍閥混戰,這偉大的藝術寶庫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橫禍,看那被盜一空的石洞、被殘忍地砍掉腦袋胳膊的哭泣的石像,每一個遊人是不是心中都在流血?

龍門石窟藝術為研究我國古代歷史,特別是雕刻、繪畫、書法、建築、服飾、樂舞、圖案紋樣以及時代社會風尚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珍貴資料。

就歷史而言麥積山石窟和龍門石窟都是珍貴的歷史資料,就繪畫而言也可以堪稱一決。

我們假想如果沒有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我們很難想象這寫藝術寶貝還能流傳給我們嗎?因此佛教文化的傳播才使我們這些珍貴的藝術作品流傳給我們。

經歷了風風雨雨他們流傳了下來,試想象還有多少藝術珍品被破壞,而這些珍品也面鄰這威脅完好的,永遠的保護將是我們面臨的重點。

如今這些都失去了它們本身的宗教價值,但卻留下了帶有很深時代烙印的豐富的藝術形象,使我們以致於子孫後代都能從中得到美的享受。

通過我們的這次外出考察課,對我們古代偉大的藝術珍品觀光和欣賞,對我們的藝術欣賞觀和審美觀都有很大的幫助。也正因為如此,才讓我對石窟藝術更加的瞭解,不僅僅從中學習到,雕刻美,書法美,繪畫美,圖案美等等。以後的創作中也回有所感悟 ,將明間藝術與我們的作品相結合,這樣我們的作品才有品位。

[外出考察報告範文篇二:外出學習考察報告]

4月28日下午至4月29日,第一考察學習小組一行9人在副校長李巨集生同志的帶領下,先後到淮安資訊職業技術學院、徐州經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徐州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等高職院校,就學校升格高職後在教育教學管理模式、機構設定、分配製度等方面所面臨的諸多問題進行考察學習,並參觀了相關高校的校園及實驗實訓基地。現將具體情況彙報如下:

一、總體感受

第一考察學習小組本次共考察參觀了3所院校,其中高職院1所、高職校2所,考察的內容主要有高職校的機構設定及職能劃分、系部管理模式、內部分配製度等,較之這三所院校的硬體設施、內部管理等,我校與淮安資訊職業技術學院有一定差距外,而與徐州經貿高職校、徐州財經高職校差別不大。這三所院校在管理模式上基本上都採用了系部二級管理模式,教育教學管理的重心下移至各個系部,各行政處室主要做好服務、協調、督查等工作,各系部職責明確、責權分明,整個學校嚴格按照制訂的教育教學管理規章制度執行。

我校於上世紀90年代初實行校科二級管理模式,經過長期執行和不斷改進後,我校在校科二級管理上已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各處室、專業科的崗位職責明確,各項管理制度、考核制度齊全,各部門在黨總支、校長室的直接領導下,緊緊圍繞學校的中心工作開展部門工作,確保了整個學校教育教學工作高速高效執行,促進學校事業發展不斷再上新臺階。

由中職升格高職校後,學校在辦學理念、育人規格、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必須發生質的變化;搬遷新校區後,學校的辦學規模急速擴大,原有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適應學校的實際,為此,對學校的機構設定、分配製度、管理模式進行改革已成為我們全體學習成員的共識。

二、具體建議

1、建立健全完善系部崗位職責、考核制度等系列規章制度。

這是一項政策性、原則性較強,工作量較大,工作過程繁雜的系統工程。學校於今年已組織人員多次到外地的高職院校考察學習,對校內機構設定、崗位職數等框架也已基本明瞭,因而可以組織一班人馬,結合學校實際對現有管理手冊修訂完善,明確各系部的崗位職責,健全教育教學管理規章,完善各項考核制度。學校搬遷新校區後,就可立即向高職校系部管理模式過渡,在以後執行過程中逐步發現問題,根據學校實際再加以修改,使之日臻完善。

2、對職能處室和系部負責人配備要精幹。

實行系部二級管理,學校要給予各系部一定程度上的權利,包括人、財、物;但各系部不得單獨設立帳戶,所有收入必須交入學校大帳,統一支出。系部負責人的許可權相對大了,而相應承擔的責任也應加大,必須全面負責系部的教育教學、學生管理等工作。系部負責人的能力要強,工作方法要靈活,凝聚力要高,但大局意識、服從意識更要強;各職能部門負責人的服務、協調、監督作用要進一步發揮。這樣,在校長室的領導下,職能處室與各系部相互配合,相互促進,推動學校工作快速發展。

3、進一步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

進入新校區後,在校學生人數、班級數急劇增加,有可能會出現一位老師擔任1個及以上班級班主任的情況,而對班主任的考核必須強化,獎懲力度要加大。此外,還可借鑑其他高職校的模式,即從校外聘用大學生擔任輔導員,每人負責2-3個班級學生的管理工作。

4、進一步引入競爭機制,深化分配製度改革。

要堅持“優質優酬、合理分配”的分配製度,實行個人收入與崗位職責、工作實績掛鉤,要逐步形成向突出人才、特殊和關鍵崗位傾斜的分配激勵機制,獎勤罰懶,重實績、重貢獻,合理拉開差距,充分調動全體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

[外出考察報告範文篇三:外出考察報告]

20xx年10月26日至28日這三天,在蝶山教研室周穎主任的帶領下去南寧參加了廣西第二屆國小語文兩岸四地高效課堂觀摩暨十年課改成果報告會,領略不同名師的教學風格,聆聽專家們對國小語文教學的獨到見解。在10月29日這天到園湖路國小觀摩學習。此行讓我感受頗深,收益匪淺,還學到了一些有益的經驗,啟發了新的工作思路,現將學習情況彙報如下。

在廣西第二屆國小語文兩岸四地高效課堂觀摩暨十年課改成果報告會上,趙志祥專家的課和王嵩舟專家的課將高超的課堂上的語言表達能力體現得淋漓盡致。在趙志祥專家的課上,不時的聽到這樣的語言:真好;一教就會,果然好;精彩,一點面子都不留給我、同學們的智商超群,情商高……學生在他的精美的語言和巧妙運用逆反心理的教學中,80分鐘的課,一眨眼就過了,<伯牙絕弦>這外出考察報告範文篇古文在他的語言的引導下表演到了極致。王嵩舟的課,語言非常的抒情、動聽,銜接非常的自然,聽他的課簡直就是享受,<去年的樹>這外出考察報告範文篇童話故事,王嵩舟專家一開課就直接進入正題,乾淨、利落:故事的開頭是這樣寫的,誰來讀?諸如這樣的對話很多。在他語言的帶動下把鳥兒的表情和心理的描寫演繹得惟妙惟肖。於永正專家說:“看老師上課,不要看他的教學方法,是要看他是否服務於學生。”這次的課,無論是周步新特級教師的,還是李玉貴、趙志祥、王嵩舟……的課都能體現出來。特別是72歲高齡的於永正專家更是我學習的楷模,在他的作文課<珊瑚>中,總是關注每一位學生,笑容是多麼的親切,總是在學生中來回巡視、輔導學生寫作,時而和學生低聲細語,時而彎下腰來認真地指導學生,就像一個服務員,忙上忙下,真正服務於每位學生。周奇老師在三十分鐘裡,他沒有停留在學生一下子?***齙?ldquo;可愛”、“喜愛”上,而是有意識地領著學生找文眼,用一個特寫“偷?!”去找松鼠“偷”的動作,去找家人對松鼠“偷”的反應。還通過讓學生用“。?!”的句式來表達家人對松鼠的感情。就是一個語氣詞“唉”,周老師就帶著學生讀了四遍,輕輕地把學生“唉”進作者一家人的心裡,感受作者一家人對松鼠的無限憐愛。費時不多,老師講得也不多,過程更是簡單明瞭。但整節課,老師都讓學生穿行於文字的字裡行間,讓一個個語言文字鮮活起來,跳動起來,讓松鼠那可愛的樣子自己蹦進了學生的腦海,撥響他們心中對松鼠的喜愛之弦。

除了聽眾多專家的課以外,我們還聆聽了楊再隋專家的報告<怎樣吃準課標修訂>。整場講座以平平淡淡教語文,簡簡單單教語文,紮紮實實教語文,輕輕鬆鬆教語文貫穿始終,楊教授為我們解讀了新課標擴標的幾項重要內容,第一是對寫字教學的濃墨重彩,要重視寫字教學。讓身為低年級老師的我印象尤為深刻,擴標明確規定,每一天的語文課要拿出十分鐘時間給孩子寫字,寫字不僅是培養技能技巧,更要透過寫字培養其性情、學習態度和一絲不苟持之以恆的精神,老師要起好示範作用,關鍵要提高教師的素養。第二,是適當降低難度,減緩坡度,低年級要求會認生字1600個,會寫800個,要求多認少寫。第三,不要遠離文字,過渡發揮,不要以集體討論代替個人思考。第四,關於朗讀目標,楊教授也為我們做了全新的解讀,既由之前提出的有感情地朗讀轉變為學習用恰當的語氣去體會理解作者的情感態度,提倡自然地朗讀,講究自然、平實、生活化的朗讀。第五,關於多媒體的應用,由過去強調善於利用到擴標裡提到的合理利用多媒體裝置輔助教學,明確指出多媒體的過分使用會先入為主的削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第六,教師要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教材,很多課不是存在教學方法的問題,而是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的問題。

在到園湖路國小聽課觀摩學習中,老師教學了<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後再回到匯入的生活故事,聯絡生活。聽課後我們感受到該放手時就要大膽的放手,給孩子一個獨立的空間,他們才能真正獲得屬於自己的東西。而現實的教學中,不僅在課堂,還在學生的生活中,我們給他們的約束太多了。我們名師班的學員倪靜和劉智傑也分別演繹了精彩的課堂。為我們名師班的學員帶來了全新的體驗。也讓我充分領略了課堂教學的無窮藝術魅力。他們的課以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精湛的教學藝術向我們展示了課堂教學的崇高境界。

每堂課細細的聽下來後,感覺每位授課教師都煞費苦心的作了周密而細緻的準備,所以每堂課都有很閃光的亮點供我們參考、學習、借鑑,當然有比較就會有鑑別。所以我會把其中的精華加以吸取,嘗試運用到以後的課堂教學過程中,來逐步的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

通過本次學習,使我深刻地認識到做為一名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利用新課改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它成為學生學習知識展示自我的平臺。我將以這次名師觀摩課為契機,努力向高水準看齊,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蘊和業務水平,通過努力力爭使自己的授課水平實現新的跨越,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外出考察報告範文篇四:外出考察報告]

3月17日—4月1日,由縣委基層辦、額敏鎮委及社群書記、村隊幹部一行15人,到南京、蘇州、杭州、上海、青島等地進行了社群黨建工作考察。考察團在考察期間,得到了各地組織部門的大力支援和熱情接待。考察團參觀了鎖金山第四、炎武、古東、上崗、伊春路等社群,較詳細瞭解了各地社群的建設。此次學習感受頗深,現將本人此行考察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各地社群建設的特點與經驗

1、有較為完善的管理機構。本次行程所安排參觀的社群服務中心,都有專職人員從事社群服務工作。作為具體協調負責此項工作的部門是民政部門。社群服務中心為居民提供各種服務。且所有的社群服務中心都有鮮明的標誌。社群中心在內地社會的發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們上為政府排憂解難,下為居民群眾解決後顧之憂。

2、有完善的服務體系。在考察過程中,給我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社群的服務專案較為完善。主要的服務內容包括了三個大方面:一是社會工作,如扶幼、青少年社群服務、小區物業、諮詢、義工等;二是醫療服務,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或聯絡醫療點進行上門的服務;三是社會接待工作,積極與社會有關部門密切配合開展社群服務,根據實際需要新開設一些服務專案和服務種類,以進一步完善社群服務的內容等,如:設立社群律師。

3、有較強烈的公益意識。在參觀和所聽介紹中,我們強烈地感受到這些社群,對如何抓好社群服務工作是相當重視的,組織、民政部門也定期開會研究社群建設工作。同時,政府在每年的財政收入中,都按照一定的比例,直接投入到社群建設中,用於改善社群服務設施,服務環境和服務內容。他們視之為是穩定社會,實現以人為本的管理,增強香港市民歸屬感的一種重要的手段。例如,青島伊春路社群提出的黨建民主“三事制”活動,通過群眾民主議事出題目、黨員民主定事拿辦法、黨群民主幹事促解決,充分電動黨員群眾參與社群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一步提升社群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有一批高素質的義工隊伍。在考察期間,印象最深的是青島的黨建品牌“讓黨員在身邊”活動中,社群設定的世濱黨員服務站(或類式服務站),這一服務站的負責人是一名德高望重的黨員,從調解糾紛矛盾到為社群協調各種關係,能出力的都出力,能解憂的都解憂。

二、考察後給我的啟示

1、提高認識,轉變角色。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社群服務工作與內地還是不夠完善的,還夠細膩。當然,這包括有很多客觀和主觀的原因。從客觀上來說,與我們的這項工作起步較晚,經濟水平欠發達等有關。從主觀上來說,就是我們的意識還跟不上,對抓好社群服務工作還缺乏一種緊迫感。只有我們提高認識,抓住機遇,急起直追,才是我們抓好社群服務工作的根本,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居民群眾的生活質量。

2、加大投入,夯實基礎。社群服務工作是否能搞得有聲有色,富有成效和富有旺盛的生命力,當然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毋庸置疑與政府的大力支援和投入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相應的投入,社群各類服務專案才能進一步完善。

3、改革體制,服務社群。目前我們的社群服務工作,就是涉及的部門較多,包括民政局、宣傳部、組織部、綜治辦、人事勞動局、編制辦、建設局、國土局、公安局、環境保護局、司法局、教育局、文體局、衛生局、計劃生育局、科協、愛衛辦、環衛局、稅務局、總工會、婦聯、團委、殘聯、信訪等多個部門,由於職能與要求的不同,因此在開展社群工作過程中,往往存在著各部門自搞一套、政出多門或職能交叉重疊的情況。因此,建議鎮委要把各有關部門開展此類活動都統籌起來,合理安排,把有限的資源真正利用好,以徹底解決各搞一套的弊端。

4、整合資源,拓展領域。這次對內地社群的考察,雖然時間很短,行程匆匆,但是我們一行卻強烈地感受到,就是成立一個社群服務中心,必須要有完善的服務內容和專案,有充足的服務設施和可供選擇的多種服務類別,最主要的是能根據時代發展和居民群眾的需求而開設新的服務內容,換言之,就是居民群眾有什麼需要,就應該開設什麼內容的服務。如:設立社群律師旨在援助有困難居民,提高群眾法律意識,解決涉法涉訴問題。這一崗位的設定,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歡迎,及時地化解了社會上的各種不穩定的因素。因此,我們要學習內地社群服務成功的做法,不斷拓展服務領域,增強社群服務的功能,社群服務的方式可以是有償、低償或無償,從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高度去開展社群服務。服務的質量,手段也要與時俱進。總而言之,我們社群的定位是服務而不是經濟,社群要能真正起到“小政府,大社會”的作用,作為最基層的一個政權組織,我們一定要充分地利用好這一陣地,政府各級部門同時也要給予更多的期待和關注。

短短的行程,令我們收穫甚大,內地經濟發達地區在社群建設方面的豐富經驗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要借鑑其成功的經驗,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