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記者節感言(通用14篇)

2022年11月記者節感言 篇1

11月8日,是新中國的第十個記者節,一個不放假的節日。我們向你們———所有奔波在路上的新聞記者,致敬!和很多個日子一樣,這是平凡的一天。一切都在緩緩改變,一切也都在緩緩地被改變。不變的,是我們的致敬。

2022年11月記者節感言(通用14篇)

這是幾名普通新聞人,他們有着各自不同的名字。他們發自肺腑的話,是我們所有新聞工作者的堅持。讓我們並肩前行!

黃葉飄飛的季節,我們迎來了第十個屬於自己的節日。

飛天週刊一個年輕的實習記者曾寫過讓我肅然起敬的一句話:喜歡這分艱辛,尊重這分使命,所以固守這分職責。

而事實證明,她的確沒有把這句話僅僅停留在口頭上。都市新聞人就就應這樣,篤信成功的喜悦來自艱辛的採寫編,而不是低俗的炒作和無聊的文字遊戲。黨給了我們使命,不是讓我們接到一個熱線就急匆匆“打抱不平”,或帶着發稿任務滿大街找“狗咬人”,更不是讓我們居高臨下地大喊一通,亂批一頓。為了固守職責,我們務必始終持續冷靜、平和與辯證,走進都市生活,體察社會現象,傾聽市民聲音,繼而概括又生動地聚焦我們生活着的都市,讓相關部門、相關人甚至感興趣的相關羣體,有所觸動,有所思考,有所改善。

———李

在新聞這個行業中幹了這麼多年,我始終認為我乾的是一件很重要、很神聖的事情。正因如此,我覺得我始終是戰戰兢兢的,生怕有什麼遺漏或疏忽造成大錯,以至於晚上做夢都被嚇醒。做什麼事情必須得做足功課,不然我會個性不自信,怕別人小看我,更怕讀者覺得看我修改的版面、採寫的稿件是浪費時間。

———蘭

匆忙中,一天又結束了。放下手中的筆,細細回味,十多年的修改記者生涯,賦予了我吃苦耐勞、堅忍不屈的性格,造就了我恪盡職守、是非分明的品德,這是我一生的財富。

這會兒,我想説,將榮光與豪情稍稍收起,讓我們肩負職責,從容前行!

———裴

記者是現實忠實的記錄者和守望者。記者的價值,就在於把這種忠實的記錄刻錄成一段真實的印記。記者就應是現實主義者,以記錄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為己任;記者也就應是理想主義者,總要想像着讓明天的生活更完美,我們的社會更禮貌、更進步。記者這個職業永遠是一種人生狀態,你務必在一種狀態下,在一種學習的狀態下,在跑步的狀態下做這樣一份工作。

———關X

入行16年,面容已不再年輕,頭髮已不再濃密,青春已漸漸遠去。在還不到回憶的年紀回首這16年的日日夜夜,惟感自豪的是:激情仍在,動力依然,前進的腳步沒有停歇!新聞是個充滿挑戰、需要激情、不怕艱辛、固守職責的行業,選取了它,就意味着要有更多的付出和努力。16年裏,有成功、有遺憾、有歡笑、有淚水,但在一個充滿朝氣、團結如一、力求上進、感動常在的羣眾裏工作,心裏是一種別樣的温暖。節日來臨,應對暖陽,大聲説出———我無悔!!!

2022年11月記者節感言 篇2

11月8日是記者節。以職業為節,為了記者的光榮,也為了光榮之後,腳步更從容。  所以,記者的光榮,並不屬於一己,而是屬於這個偉大的時代,這個偉大的國度。古人有云:“躬逢其盛”,“躬”既可解為“親自”,也可解為“曲身”:面對偉大,個人怎能不心生敬意,怎能不滿懷謙卑?細數光榮後,請束之高閣,在這個幸運的時代,從容前行。

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新聞記者肩負着“天降大任於斯人”的使命,追尋理想、拷問真相、守望良知是新聞記者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因此,新聞記者,不應該是簡單的記錄者,而應是一個善於交流的訪問者,反應敏捷的運動員,思想深邃的哲學家,温厚善良的慈悲者,嫉惡如仇的俠士。

哪裏有新聞,哪裏就有我們忙碌的身影。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舉例今年的大事件)……每一個重大事件,我們的記者都戰鬥在一線。雖然這些事件現場離我們雲浮很遙遠,但是作為新聞工作者,我們依然“忙碌”。我們已經數不清多少次採訪歸來連夜趕稿,多少次加班;為了一句話、一張圖片、一個版面、一個創意,我們採編人員反覆琢磨、反覆討論。記者堅守在現場採訪,把最感人的故事與場景記錄下來,經常忙完已經是凌晨了。這種“忙碌”是辛苦的。可當我們把最感人的事蹟寫出來刊登在報紙上,再辛苦的 “忙碌”也是幸福的。

走在新聞的路上,我徘徊在愛與痛的邊緣。但我知道,我不會放棄。人的一生,能把職業與理想完美結合起來,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看到我們的時候,我們在報紙上;看不到我們的時候,我們在路上。作為新聞記者,活躍在人民羣眾之中,穿梭於社會萬象之間,傳播黨的聲音,反映民生民意,抓到新聞“活魚”,我們一直在路上。我們用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記載着“江北水城·運河古都”發展的每一個腳印,書寫着聊城的光榮與夢想,勾畫出永不褪色的繽紛畫面。

美國著名新聞工作者普利策有一句名言:“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這也讓我們“初學者”承載了超過自身年齡的沉重責任。在三年的民生社會新聞實踐中,記錄歷史、書寫真實,成為我對職業的要求;追求卓越,真誠面對,是我事業的座右銘。

作為一名學生記者,我很認真的對待每一份通訊稿。修修改改的過程中,酸甜苦辣,滋味俱全。凌晨時分,仍在挑燈夜戰,只為一份能按時發出的新聞稿。一字一句都要反覆斟酌,陪伴我的,一盞燈、一杯茶,還有心中不變的記者夢。這些,都是我所追求的生活。我很珍惜,在校網通站工作的日子,轉眼,快一年了。成為一名學生記者已經五年有餘,從高中到現在已經是一名大三學生。記者生活已經成了我平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從最初的青澀到現在逐漸成熟的文風;從最初的膽怯到現在拿起錄音筆做採訪時的遊刃有餘。我很慶幸,當年的自己做出要成為一名學生記者的決定。未來的日子,更多的歷練,我願意繼續在學生記者的崗位上揮灑我的青春和熱血、不斷前行。又是一年記者節,祝願親愛的學生記者們節日快樂,努力追尋心中的記者夢。

用汗水詮釋記者的含義,用無悔鑄就記者的奇蹟。加入記者站是我大學以來最重要的抉擇,我愛這個地方,就像愛我的家和家人。遙想去年記者節時,我剛加入記者站不久,在各位記者學長學姐的幫助和鼓勵下,抱着深深的對記者工作的熱忱,為自己的記者夢而奮鬥。

我堅信我將保持積極的工作態度和熱情,以敏鋭的發現力,深刻的思考,與眾不同的視角,繼續發揮自己作為記者的光和熱。

2022年11月記者節感言 篇3

11月8日,是新中國的第十個記者節,一個不放假的節日。我們向你們———所有奔波在路上的新聞記者,致敬!和很多個日子一樣,這是平凡的一天。一切都在緩緩改變,一切也都在緩緩地被改變。不變的,是我們的致敬。

這是幾名普通新聞人,他們有着各自不同的名字。他們發自肺腑的話,是我們所有新聞工作者的堅持。讓我們並肩前行!

黃葉飄飛的季節,我們迎來了第十個屬於自己的節日。

飛天週刊一個年輕的實習記者曾寫過讓我肅然起敬的一句話:喜歡這分艱辛,尊重這分使命,所以固守這分職責。

而事實證明,她的確沒有把這句話僅僅停留在口頭上。都市新聞人就就應這樣,篤信成功的喜悦來自艱辛的採寫編,而不是低俗的炒作和無聊的文字遊戲。黨給了我們使命,不是讓我們接到一個熱線就急匆匆“打抱不平”,或帶着發稿任務滿大街找“狗咬人”,更不是讓我們居高臨下地大喊一通,亂批一頓。為了固守職責,我們務必始終持續冷靜、平和與辯證,走進都市生活,體察社會現象,傾聽市民聲音,繼而概括又生動地聚焦我們生活着的都市,讓相關部門、相關人甚至感興趣的相關羣體,有所觸動,有所思考,有所改善。

———李

在新聞這個行業中幹了這麼多年,我始終認為我乾的是一件很重要、很神聖的事情。正因如此,我覺得我始終是戰戰兢兢的,生怕有什麼遺漏或疏忽造成大錯,以至於晚上做夢都被嚇醒。做什麼事情必須得做足功課,不然我會個性不自信,怕別人小看我,更怕讀者覺得看我修改的版面、採寫的稿件是浪費時間。

———蘭

匆忙中,一天又結束了。放下手中的筆,細細回味,十多年的修改記者生涯,賦予了我吃苦耐勞、堅忍不屈的性格,造就了我恪盡職守、是非分明的品德,這是我一生的財富。

這會兒,我想説,將榮光與豪情稍稍收起,讓我們肩負職責,從容前行!

———裴

記者是現實忠實的記錄者和守望者。記者的價值,就在於把這種忠實的記錄刻錄成一段真實的印記。記者就應是現實主義者,以記錄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為己任;記者也就應是理想主義者,總要想像着讓明天的生活更完美,我們的社會更禮貌、更進步。記者這個職業永遠是一種人生狀態,你務必在一種狀態下,在一種學習的狀態下,在跑步的狀態下做這樣一份工作。

———關X

入行20xx年,面容已不再年輕,頭髮已不再濃密,青春已漸漸遠去。在還不到回憶的年紀回首這20xx年的日日夜夜,惟感自豪的是:激情仍在,動力依然,前進的腳步沒有停歇!新聞是個充滿挑戰、需要激情、不怕艱辛、固守職責的行業,選取了它,就意味着要有更多的付出和努力。20xx年裏,有成功、有遺憾、有歡笑、有淚水,但在一個充滿朝氣、團結如一、力求上進、感動常在的羣眾裏工作,心裏是一種別樣的温暖。節日來臨,應對暖陽,大聲説出———我無悔!!!

2022年11月記者節感言 篇4

記者節,我們的節日。

看到我們的時候,我們在報紙上;看不到我們的時候,我們在路上。作為新聞記者,活躍在人民羣眾之中,穿梭於社會萬象之間,傳播黨的聲音,反映民生民意,抓到新聞“活魚”,我們一向在路上。我們用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記載着“江北水城運河古都”發展的每一個腳印,書寫着聊城的光榮與夢想,勾畫出永不褪色的繽紛畫面。

記者節,以職業為節,為了記者的光榮,也為了光榮之後,腳步更從容。我們是幸運的,因為我們成長在一個偉大的時代,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正在發生。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在建設“江北水城運河古都”、建設生態禮貌市、加快打造山東“東引”、“西拓”橋頭堡的宏偉實踐中,我們滿懷熱忱、用心記錄,共同參與了這座城市的改革發展,見證了這座城市的日新月異。

辛苦中感受職責,筆觸下守望道義。在我們的節日裏,驀然回首,多少風雨,多少汗水,多少困難與危險,都化為點點思緒出此刻腦海裏。

時政報道不僅僅是地市黨報發揮政治優勢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提升報紙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近年來,我市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快速發展,中央、省領導相繼前來視察,市裏的重大活動也比較多,時政報道任務十分繁重。應對人員少、任務重、壓力大的實際,我們與市委市政府持續高度一致,及時、準確、圓滿地完成了報道任務,將黨的聲音傳到達千家萬户,得到市領導的肯定和表揚。

做一名真正合格的新聞記者,不光要有敏鋭的目光,還要有過硬的文筆,更重要的是能把握羣眾脈搏,捕捉羣眾喜聞樂見的好新聞。我們行走在田間地頭、大街小巷,用心記錄歷史,傳遞感動。於是,一批重要人物典型:白雲、王峯、陳春龍、牧琳愛等陸續推出,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於是,每年都有一大批新聞佳作獲得國家、省、市新聞獎。

512汶川大地震,已成為中國人20xx年的羣眾記憶。而我們,用筆、用鏡頭永遠定格了這記憶中的聊城旋律。大地震後,本報3名記者先後奔赴北川災區採訪。

剛剛過去的第十一屆全運會,聊城賽區承擔承辦男子籃球小組賽的重要任務,這也是我市有史以來承辦的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國家級正式比賽。我們的採訪進行了精心策劃。在每一天一個綜合消息的前提下,每一天撰寫一篇評論,比較賽狀況進行較為專業的分析。

關注民生民情,解決百姓疑難,搭建普通百姓與黨委政府相互溝通的平台,是開辦黨報民生熱線專欄的宗旨。我們把握欄目宗旨,關注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認真接聽熱線,耐心解答羣眾的各種疑難。

這一天,我們為自己是一名記者感到驕傲和自豪,又為我們身負的重任而時時自省自警,告誡自己:勿忘神聖職責,勿忘鐵肩道義。

2022年11月記者節感言 篇5

記者節是在中國是除了“護士節”、“教師節”之外的第三個行業性節日。大凡政府或社會為一個行業設個節日,與其説這個行業十分重要,不如説這個行業十分辛苦。醫生與護士相比不重要嗎為什麼不設個醫生節為什麼不設個“公僕節”、“老闆節”

有人常説:“記者是‘無冕’!”這是受了西方歪理邪説毒害的結果,很可笑!在民主國家,媒體掌握着輿論監督權,是相對於立法、司法、行政權之外的“第四種權力”,記者能夠被認為是“無冕”,沒有問題!但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媒體只是黨的喉舌,這是比較準確的定位。喉舌,只是喉舌而已,沒有腦子,讓説什麼説什麼,讓叫幾聲叫幾聲。這算哪門子“無冕”啊

目前正值報刊徵訂之時,報刊辦得怎樣樣,讀者和市場的選取才是實實在在的檢驗標準。媒體的尷尬之處在於,説是機關吧,財政卻不撥款,需要自己在市場上覓食;説企業吧,又不能完全走市場化的路子,一派官衙作風。所以有人説,媒體是還沒有倒閉的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在市場大潮的衝擊下已經潰不成軍、所剩不多,媒體卻無法像國有企業那樣改制,又不得不應對市場,所以舉步維艱。

我向一個同學推銷某個定位一向不準的報紙,同學説:“這個報紙白送我也不要!”報紙辦到這個份上,我不明白擺成績唱高調自欺欺人究有何益!

當然,過節了,為了“鼓勁”,大家説説場面上的話,也未嘗不可。但是,我認為,如果大家都能講講實話,更為可貴。我相信“驕兵必敗”、“哀兵必勝”!認識不到不足,即使認識到了卻不敢承認、不敢正視,尤為可悲。

按説,大家無論從事哪個職業,都是靠勞動謀生,職業本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別,又何必為某個職業設個節日如果為某個職業設了節日,大概是因為這個職業既重要又辛苦,而且充滿了風險。媒體和記者遇到的風險很多,也很複雜。一是容易遭罹政治風險,如因為信奉“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結果犯了“政治性”錯誤;二是容易遭遇人身危險,如因為揭露某黑幕而得罪某團體或個人,輕者被打,重者鋃鐺入獄;三是易犯技術性差錯,別小瞧這技術性差錯,一字之誤,輕者被降職罰款,重者會丟了飯碗……

從這一方面來看,設個“記者節”,也算是社會對這個高風險行業的一種撫慰。在第8個記者節來臨之際,中國新聞出版總署就“保障新聞採編人員合法採訪權利”發出通知指出:“新聞採編人員合法的新聞採訪活動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干擾、阻礙新聞採編人員合法的新聞採訪活動。”似乎給了記者們一柄“尚方寶劍”。但我認為,就這麼空泛的一句話,不可能有什麼法律效應,也不會真正能夠保障記者的合法的新聞採訪活動。憲法第三十五條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的自由”呢!

儘管傳統媒體目前處境艱難,但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用不着説那些漂亮的口號,為了生存,也要將報刊辦好!畢竟,讀者才是媒體的衣食父母。都説南方的一些都市類報紙思想解放、敢説真話,與其説他們“鐵肩擔道義”,不如説他們是為生存所迫。走向市場的報紙,務必敢於報道真相、説出真話、為人民代言,才能得到讀者的認可。否則,你的報紙就訂不出去,就沒有影響力;影響力小了,商家誰還來做廣告

這天是記者節,匆匆在博客上拉雜瞎扯幾句,算是個人感言,只與二三博友交流,實不足與外人道也。

2022年11月記者節感言 篇6

“記者節”定在意藴着收穫的深秋,她的蒞臨讓我們充滿喜悦和激情。

我們舉杯祝賀,一齊感動着、惦念着,一齊回望過去的歲月。我們共同見證了恩施的改革發展,目擊了恩施的日新月異;我們也共同關注着社會,感受着生活,也一齊在風雨中走過,並且用心記錄着。

我們為“記者”這個稱號自豪——新聞宣傳工作,如同一葉風帆,為全市的發展鼓勁;如同一個號手,吹響奮進的號角。做好全市新聞宣傳,是我們的使命。我們用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記載着中國硒都發展的每一個腳印;每一篇稿件、每一個鏡頭,都書寫着恩施的光榮與夢想,都是我們為恩施吶喊助威的鏗鏘鼓聲,都將成為永不褪色的繽紛畫面。

“三大戰役”、“三張名片”,以及所有的新聞活動,我們都參與了、經歷了、見證了、記錄了。我們已經數不清多少次採訪歸來深夜趕稿,多少次加班;為了一句話、一張圖片、一個版面、一個創意,我們反覆琢磨反覆討論。我們忙碌,但是我們幸福,因為恩施的發展有我們的一份力量,每想到這一點,心中都有一種自豪悄然萌生。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我們深深懂得,社會對新聞工作的尊重和認同來自這份職業的特殊性,更來自於新聞工作者的自律和職業道德操守。為此,我們時刻不忘身份,落筆不忘職責,始終持續着為恩施的改革和發展吶喊、高歌的熱情。我們為自己所肩負的參與恩施發展的歷史使命而驕傲!

11月8日,記者節。以職業為節,為了記者的光榮,也為了光榮之後,腳步更從容。作為記者,在中國是幸運的。是的,在那裏,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正在發生,在那裏,30年走完了國外近百年的發展路程。所謂的“幸運”,不僅僅是事件多、新聞多,也不僅僅是能記錄下日新月異的變化、見證一個民族的偉大復興,更重要的是,能夠參與進來,在風雲激盪中,成就記者的職業價值,成就作為記者的人生價值……

所以,記者的光榮,並不屬於一己,而是屬於這個偉大的時代,這個偉大的國度。古人有云:“躬逢其盛”,“躬”既可解為“親自”,也可解為“曲身”:應對偉大,個人怎能不心生敬意,怎能不滿懷謙卑細數光榮後,請束之高閣,在這個幸運的時代,從容前行。

這是個幸運的時代,這也是一個複雜而矛盾的時代。“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機遇大於挑戰。”這是xx大報告對國際國內形勢的基本決定。因此,不能不提到來自美國新聞工作者普利策的比喻:“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這個比喻,當下中國的記者,尤其該牢記於心。在這個複雜的時代,光榮只屬於過去:船頭的瞭望者不需要太多行李,他需要的,是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一支善於表達的筆,或許,還需要一副能嚷嚷的好嗓門……從容,是為了自己的腳步,也是為了國家這條大船的征途。

然而,這也是這樣一個時代:很多人汲汲於名,碌碌於利。剛剛發生的“排隊領封口費”事件,雖然只是個別行為,但仍然讓人警醒。金錢、權力,總有着大於想像的誘惑力。然而同時,績效考核、評價稿費、收視大戰、末位淘汰……也讓“無冕”倍感壓力。這些,也需要記者們坦然應對,既須謹記記者的節操、堅守道德的底限,也須爭取自己的權利、維護自身的權益。這些,與做“船頭瞭望者”,同樣重要。

實際上,記者,像教師、工人、農民或者公務員一樣,本來只是一種職業。種種光榮,與其説是人為賦予的光環,不如説是由職業派生的職責。記錄社會前進年輪,推動巨輪前進,發現暗礁淺灘……説到底,這些,都但是是“記者”這個職位的基本要求。做得好,是就應;做不到,是失職。因此,更需要看輕光榮,從容邁步。

我是一名修改,遊離於“記者”的邊緣,但我想,謹以此與記者們共勉!

2022年11月記者節感言 篇7

新聞工作是緊張的,新聞工作者的神經永遠緊繃着。

新聞工作是艱苦的,只要有新聞,新聞工作者總是在第一時間衝在第一線。

新聞工作是危險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非軍事職業中,礦工是最危險的,其次就是記者。

新聞工作要為別人做嫁,編輯、校對、美編等許多新聞工作者永遠工作在熱點新聞的背後。

但是,為什麼?邵飄萍三次入獄,多次被追捕,但終生無悔;為什麼?一代又一代新聞人的鮮血沒有阻擋住後來者的腳步?

我想,那是因為新聞工作苦中有樂,新聞事業的大樂遠大於新聞人個體的小苦,真正的新聞工作者總能夠體嘗那至苦至難之後的至甜,總能夠享受那汗水、淚水和血水之後的工作樂趣。

新聞工作快樂因為她職責神聖。從近代報紙開始,新聞工作就具有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早在1849年,馬克思在針對《新萊茵報》的審判法庭上,就曾明確指出:“報刊按其使命來説,是社會的捍衞者,是針對當權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無處不在的耳目,是熱情維護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萬應的喉舌。”中國第一位留學西方研習新聞學的徐寶璜在其《新聞學》中稱:“新聞記者,對於社會,負有重大之責任。彼以顛倒是非,博官獵賄,或專以致富為目的而辦新聞紙者,乃新聞事業之罪人”。選擇了記者,就肩負起了歷史使命,就擁有了奮鬥的航標,就承擔起了社會發展觀察者、記錄者和守望者的歷史責任。

新聞工作快樂因為她情繫大眾。從*中央第一份機關刊物《嚮導》誕生之日起,中國*人在80多年奮鬥不止的革命實踐中,始終強調新聞工作要對人民負責、對社會負責。邵飄萍有一句名言:新聞的靈魂應“冷靜活躍於理智之世界,而耕耘於世人感情之田畝。”40多年前,一位報社領導曾經向鄧拓請教怎樣辦好晚報,他毫不遲疑地説:“要站在羣眾之中辦報。人民羣眾是報紙的服務對象,是報紙的真正主人”。新聞工作者的筆是大眾交給的,新聞工作的責任是社會賦予的,新聞工作與千百萬大眾同喜同悲、密切關聯。

新聞工作快樂因為她薪火相傳。從唐玄宗時期最早發行的“開元雜報”到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從黃遠生、邵飄萍、鄒韜奮到鄧拓、穆青、郭超人,從只有報章記者到多媒體全方位記者的湧起,一代代新聞人耕耘奮鬥,一代代新聞人用鮮血和汗水鑄就了新聞事業的輝煌。今天,傳媒發展的新環境,信息傳遞的新技術,信息開放的新政策,使新聞事業走上了立體化發展的高速路,近百萬新聞工作大軍戰鬥在新聞事業的第一線,全國近600所院校開設了新聞系,我們的隊伍日益壯大,在社會發展的舞台上新聞工作不可或缺。

新聞工作快樂因為她永遠年輕。新聞工作者永遠處在進行時,我們不知道今天將要報道什麼,我們只知道要滿懷激情地關注新的、更新的新聞事件。一位記者曾寫下這樣的詩句:“我感到自己選擇了一個多麼年輕的職業。就像這個時代從來沒有給我一絲蒼老的感覺。

新聞工作快樂還因為很多很多……

但是,我還想説,新聞工作快樂還因為她充滿幸福。一位希臘人對“圓滿幸福”下過這樣一個定義:在寬廣無限的人生舞台上,盡情施展才能,而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那就是幸福。如果這是幸福,那麼新聞工作者幸福的境界遠高於它。新聞工作者的幸福不僅體現在馳騁衝鋒於寬廣無垠的社會舞台上,更在於能夠整合社會力量,參與和推動社會變革。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正是新聞工作的魅力和神奇之所在。在社會發展,自有真正意義上的新聞事業以來,社會進步的重大曆程背後都離不開新聞力量的推動,遠的不説,從改革開放之初的“真理標準大討論”,到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推行,從*同志視察南方重要講話到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大轉變,哪一項重大事件背後沒有新聞工作者的鼓與呼?為什麼當我們以記者的身份出現時,素不相識的人們向我們敞開了心扉?為什麼我們的觸角可以上至領導的重大決策下至普通百姓的家長裏短?為什麼一個平民百姓的疾苦通過記者的報道,就能夠引起社會的關注,喚起各界的愛心?為什麼一些社會痼疾、陳腐觀念,經新聞媒體痛陳暴光後,就失去了附着的根基,並進而引起制度的變革?因為,我們不僅代表自己,更代表社會的良心,我們的一次小採訪有可能推動社會前進一大步。

2022年11月記者節感言 篇8

靜悄悄的,記者節又到了。

由於自己和然然一齊感冒,這天看到“小二讀帖:中國記者也有節”才明白11月8日是連半天假也不放的“記者節”。為此,國內雲南26家媒體“宣誓承諾放下‘灰暗新聞’”:“做負職責媒體,讓新聞更加温暖、更加陽光、更加有力量”。這當然是個好的方向,媒體、記者,一向有“社會良心、無冕”等等的稱號,他們若能更清楚的認清自身職責、勇於負起職責,而不是隨波逐流和唯利是圖,當然是社會與民眾之福。

另一方面,記者節不僅僅需要強調職責,更需要強調權利而不僅僅僅是福利。我們至今還時常聽到記者捱打、被防、被限制、被傳喚、被誣告等等的新聞。在這樣的新聞輿論環境下,如果記者的採訪權、知情權、人身權利還得不到足夠保障的話,又如何保證公眾可能得到*和陽光呢

記者是觀察者,報道者,也是記錄者。每逢重大的事件,都有記者在場。此時,記者就成為見證者和記錄者,扮演着古代史官的主角。

伍皓:“做負職責媒體”

做負職責媒體,首先是要對新聞負責;必須要對公眾負責;歸根結底是要對黨和人民的事業負責;目的是為了重塑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建立在“負職責媒體”的基礎之上,我們才能在追求公開、透明、陽光、開放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遠。

記得《南方週末》上刊載過一篇文章,講述新聞與歷史的關係。文章認為,歷史是古代的新聞,而新聞是當代的歷史。這一番話,是值得反覆引用的。我一向認為,記者就應學習歷史,以加強對事件的整體把握,加強使命感和職責感;歷史學家也就應關注時事,以便給材料注入生命。歷史與現實,是能夠相互對照的。

我們生活在歷史之中。這天的時事,就是明天的歷史。在中國,我們既不能夠準確地報道時事,也不善於經常地回顧昨日發生的事情。我們既沒有新聞,也沒有歷史。於是,我們沉溺在不斷進步的幻覺之中,卻走在老路上面。我們自以為不會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卻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三次直至很多次。我們天天在覺悟,結果卻是被新的石頭再絆倒很多次。

劉松蘿曾説:中國的問題,個性是*問題,就是在缺乏報道,缺乏記錄並且缺乏對舊聞的回顧的社會條件下日甚一日,直到積重難返。

因此,中國需要這樣一些人,他們能夠冷靜地觀察時事,把事件客觀地報道出來,準確地記錄下來。在重要的時刻,他們又能夠把歷史記錄拿出來以供社會對照之用。當社會沉淪的時候,他們的是非標準不隨着社會沉淪。當社會扭曲的時候,他們的記錄不隨着社會的改變而改變。當社會選取遺忘的時候,當社會在娛樂中醉生夢死的時候,他們就應記住那些有可能讓自己,讓權貴,讓大眾不快樂的事情。記者和學者,當然就應是肩負這種使命的人。

我不埋怨大眾。大眾正在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壓力,他們有權利只思考眼前的事情。同時,就應有人去思考長遠一些的問題。這是一種社會分工,與精英和民粹沒有太大的關聯。有些人的虛名,或者因為虛名而產生的實利,就就應來自他們思考了大眾沒有思考的問題,承擔了大眾沒有承擔的精神痛苦。

假如有人不願再承擔精神上的痛苦,他們能夠選取退卻,讓新來者承擔這一社會主角。但是,假如有人不願意承擔痛苦和風險,卻仍然以記者和學者自居,這就是在欺世盜名了。至於那些歪曲事實,模糊邏輯,倡導遺忘,麻痺社會,降低社會肌體的疼痛感的人,就應被稱為記者和學者中的敗類。

把事件記錄下來,這是一種無奈,是我們在有些時候能夠做的事情。同時我相信,這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在《吶喊》的自序裏,魯迅先生記錄了此刻已經被熟知的他與錢玄同先生的對話。

魯迅:“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户而萬難破毀的,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此刻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

錢玄同:“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説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期望。”

看似無望的時候,願意沉睡的人繼續沉睡吧。不願意睡或者睡不着的人們,不妨加入記錄者的行列。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社會的記錄者正在增加。以前,我們聽説過有神話般的西方記者,他們周遊世界,又能夠隨時把文字和圖片傳到報社,在報刊上發表出來。這天,這已經我們成為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的事情了。的不同,就是大多數人只能在網上發表。能夠説,每一位網上作者,都是廣義上的記者。很多新聞,就是由他們帶給的。

更值得慶幸的是,網上的報道和記錄已經起到了作用。周正*照事件,“躲貓貓”事件,周久耕事件,鄧玉嬌案件,經濟適用房六連號事件等等,都得到了社會的關注,有些還得到了應有的處理。

劉松蘿曾在《天價和地王:我們無能為力,但是能夠記錄下來》中説:“我們無能為力,但是能夠把這一切記錄下來。我們要記住:是誰在操縱房價,誰在放鬆監管,又有哪些專家在為財閥張目。一句話,是誰在*。我堅信,報應會來到的。”此外,假如我們把看到的暴力拆遷記錄下來,把市政工程中的*現象記錄下來,把正在進行的大學聯考改革中出現的違法違紀問題記錄下來,就能夠構成威懾的力量,就能夠推動中國的進步。

寫作本文的時候,我看到了《南方都市報》的社論,《記者:觀察者、記錄者、參與者、改造者》。在此,向《南方都市報》致敬。

我們是社會的記錄者。我們拒絕強權,拒絕遺忘,拒絕商業霸權,拒絕泛娛樂化,力求為社會,為後人留下真實的記錄。我明白,還有很多網絡關注的事件沒有得到解決,有些事件甚至在網絡上無法討論。但我堅信,只要有人還在記錄,中國就有期望。

2022年11月記者節感言 篇9

今天是第七個記者節,和護士節、教師節一樣,在中國作為行業性的節日好象只有這麼三個行業的從業人員有幸過節,我在很忙然中度過了今天---記者節。

從業這些年,經歷了風風雨雨,苦辣酸甜……心裏一直想要説些什麼?

100多年前,馬克·吐温曾這樣評價新聞業:“這是由一羣無知、自以為是、頭腦簡單的人制造的輿論,這些連挖溝、修鞋都不夠資格的人,為了生存走上了記者之路。”

這有點像當下中國新聞記者的寫照。

曾被譽為“無冕”的這個羣體,正在尷尬地飽受聲譽危機。更可怕的是,即使是記者自身,也常常陷入自我懷疑與否定之中。

一個機會,一考就考進了新聞單位,一個本沒有多少文化的人就吃起了文化這碗飯,敢説我是盡了全力地做記者,那種痴迷,那種敬業回想起來連自己都不堪回首,參與創辦經濟台、交通台,耕耘、收穫、艱辛、汗水、鮮花、榮譽,苦樂盡在其中……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為民鼓,為民呼,為社會進步助推一把,忠於職守,我無愧地説,我做到了。

記者節只是一個尊重記者的形式和符號,記者要不辜負黨和人民的重託,更好地融入社會,褒揚正義,鞭笞*,為社會進步和文明貢獻力量。

記者節,一個雖然沒有假期但是令人心動的節日!

2022年11月記者節感言 篇10

“記者節”定在意藴着收穫的深秋,她的蒞臨讓我們充滿喜悦和激情。

我們舉杯祝賀,一齊感動着、惦念着,一齊回望過去的歲月。我們共同見證了恩施的改革發展,目擊了恩施的日新月異;我們也共同關注着社會,感受着生活,也一齊在風雨中走過,並且用心記錄着。

我們為“記者”這個稱號自豪——新聞宣傳工作,如同一葉風帆,為全市的發展鼓勁;如同一個號手,吹響奮進的號角。做好全市新聞宣傳,是我們的使命。我們用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記載着中國硒都發展的每一個腳印;每一篇稿件、每一個鏡頭,都書寫着恩施的光榮與夢想,都是我們為恩施吶喊助威的鏗鏘鼓聲,都將成為永不褪色的繽紛畫面。

“三大戰役”、“三張名片”,以及所有的新聞活動,我們都參與了、經歷了、見證了、記錄了。我們已經數不清多少次採訪歸來深夜趕稿,多少次加班;為了一句話、一張圖片、一個版面、一個創意,我們反覆琢磨反覆討論。我們忙碌,但是我們幸福,因為恩施的發展有我們的一份力量,每想到這一點,心中都有一種自豪悄然萌生。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我們深深懂得,社會對新聞工作的尊重和認同來自這份職業的特殊性,更來自於新聞工作者的自律和職業道德操守。為此,我們時刻不忘身份,落筆不忘職責,始終持續着為恩施的改革和發展吶喊、高歌的熱情。我們為自己所肩負的參與恩施發展的歷史使命而驕傲!

11月8日,記者節。以職業為節,為了記者的光榮,也為了光榮之後,腳步更從容。作為記者,在中國是幸運的。是的,在那裏,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正在發生,在那裏,30年走完了國外近百年的發展路程。所謂的“幸運”,不僅僅是事件多、新聞多,也不僅僅是能記錄下日新月異的變化、見證一個民族的偉大復興,更重要的是,能夠參與進來,在風雲激盪中,成就記者的職業價值,成就作為記者的人生價值……

所以,記者的光榮,並不屬於一己,而是屬於這個偉大的時代,這個偉大的國度。古人有云:“躬逢其盛”,“躬”既可解為“親自”,也可解為“曲身”:應對偉大,個人怎能不心生敬意,怎能不滿懷謙卑細數光榮後,請束之高閣,在這個幸運的時代,從容前行。

這是個幸運的時代,這也是一個複雜而矛盾的時代。“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機遇大於挑戰。”這是xx大報告對國際國內形勢的基本決定。因此,不能不提到來自美國著名新聞工作者普利策的比喻:“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這個比喻,當下中國的記者,尤其該牢記於心。在這個複雜的時代,光榮只屬於過去:船頭的瞭望者不需要太多行李,他需要的,是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一支善於表達的筆,或許,還需要一副能嚷嚷的好嗓門……從容,是為了自己的腳步,也是為了國家這條大船的征途。

然而,這也是這樣一個時代:很多人汲汲於名,碌碌於利。剛剛發生的“排隊領封口費”事件,雖然只是個別行為,但仍然讓人警醒。金錢、權力,總有着大於想像的誘惑力。然而同時,績效考核、評價稿費、收視大戰、末位淘汰……也讓“無冕之王”倍感壓力。這些,也需要記者們坦然應對,既須謹記記者的節操、堅守道德的底限,也須爭取自己的權利、維護自身的權益。這些,與做“船頭瞭望者”,同樣重要。

實際上,記者,像教師、工人、農民或者公務員一樣,本來只是一種職業。種種光榮,與其説是人為賦予的光環,不如説是由職業派生的職責。記錄社會前進年輪,推動巨輪前進,發現暗礁淺灘……説到底,這些,都但是是“記者”這個職位的基本要求。做得好,是就應;做不到,是失職。因此,更需要看輕光榮,從容邁步。

我是一名修改,遊離於“記者”的邊緣,但我想,謹以此與記者們共勉!

2022年11月記者節感言 篇11

靜悄悄的,記者節又到了。

由於自己和然然一齊感冒,這天看到“小二讀帖:中國記者也有節”才明白11月8日是連半天假也不放的“記者節”。為此,國內雲南26家媒體“宣誓承諾放下‘灰暗新聞’”:“做負職責媒體,讓新聞更加温暖、更加陽光、更加有力量”。這當然是個好的方向,媒體、記者,一向有“社會良心、無冕之王”等等的稱號,他們若能更清楚的認清自身職責、勇於負起職責,而不是隨波逐流和唯利是圖,當然是社會與民眾之福。

另一方面,記者節不僅僅需要強調職責,更需要強調權利而不僅僅僅是福利。我們至今還時常聽到記者捱打、被防、被限制、被傳喚、被誣告等等的新聞。在這樣的新聞輿論環境下,如果記者的採訪權、知情權、人身權利還得不到足夠保障的話,又如何保證公眾可能得到真相和陽光呢

記者是觀察者,報道者,也是記錄者。每逢重大的事件,都有記者在場。此時,記者就成為見證者和記錄者,扮演着古代史官的主角。

伍皓:“做負職責媒體”

做負職責媒體,首先是要對新聞負責;必須要對公眾負責;歸根結底是要對黨和人民的事業負責;目的是為了重塑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建立在“負職責媒體”的基礎之上,我們才能在追求公開、透明、陽光、開放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遠。

記得《南方週末》上刊載過一篇文章,講述新聞與歷史的關係。文章認為,歷史是古代的新聞,而新聞是當代的歷史。這一番話,是值得反覆引用的。我一向認為,記者就應學習歷史,以加強對事件的整體把握,加強使命感和職責感;歷史學家也就應關注時事,以便給材料注入生命。歷史與現實,是能夠相互對照的。

我們生活在歷史之中。這天的時事,就是明天的歷史。在中國,我們既不能夠準確地報道時事,也不善於經常地回顧昨日發生的事情。我們既沒有新聞,也沒有歷史。於是,我們沉溺在不斷進步的幻覺之中,卻走在老路上面。我們自以為不會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卻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三次直至很多次。我們天天在覺悟,結果卻是被新的石頭再絆倒很多次。

劉松蘿曾説:中國的問題,個性是腐敗問題,就是在缺乏報道,缺乏記錄並且缺乏對舊聞的回顧的社會條件下日甚一日,直到積重難返。

因此,中國需要這樣一些人,他們能夠冷靜地觀察時事,把事件客觀地報道出來,準確地記錄下來。在重要的時刻,他們又能夠把歷史記錄拿出來以供社會對照之用。當社會沉淪的時候,他們的是非標準不隨着社會沉淪。當社會扭曲的時候,他們的記錄不隨着社會的改變而改變。當社會選取遺忘的時候,當社會在娛樂中醉生夢死的時候,他們就應記住那些有可能讓自己,讓權貴,讓大眾不快樂的事情。記者和學者,當然就應是肩負這種使命的人。

我不埋怨大眾。大眾正在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壓力,他們有權利只思考眼前的事情。同時,就應有人去思考長遠一些的問題。這是一種社會分工,與精英和民粹沒有太大的關聯。有些人的虛名,或者因為虛名而產生的實利,就就應來自他們思考了大眾沒有思考的問題,承擔了大眾沒有承擔的精神痛苦。

假如有人不願再承擔精神上的痛苦,他們能夠選取退卻,讓新來者承擔這一社會主角。但是,假如有人不願意承擔痛苦和風險,卻仍然以記者和學者自居,這就是在欺世盜名了。至於那些歪曲事實,模糊邏輯,倡導遺忘,麻痺社會,降低社會肌體的疼痛感的人,就應被稱為記者和學者中的敗類。

把事件記錄下來,這是一種無奈,是我們在有些時候唯一能夠做的事情。同時我相信,這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在《吶喊》的自序裏,魯迅先生記錄了此刻已經被熟知的他與錢玄同先生的對話。

魯迅:“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户而萬難破毀的,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此刻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

錢玄同:“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説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期望。”

看似無望的時候,願意沉睡的人繼續沉睡吧。不願意睡或者睡不着的人們,不妨加入記錄者的行列。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社會的記錄者正在增加。以前,我們聽説過有神話般的西方記者,他們周遊世界,又能夠隨時把文字和圖片傳到報社,在報刊上發表出來。這天,這已經我們成為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的事情了。唯一的不同,就是大多數人只能在網上發表。能夠説,每一位網上作者,都是廣義上的記者。很多新聞,就是由他們帶給的。

更值得慶幸的是,網上的報道和記錄已經起到了作用。周正龍虎照事件,“躲貓貓”事件,周久耕事件,鄧玉嬌案件,經濟適用房六連號事件等等,都得到了社會的關注,有些還得到了應有的處理。

劉松蘿曾在《天價和地王:我們無能為力,但是能夠記錄下來》中説:“我們無能為力,但是能夠把這一切記錄下來。我們要記住:是誰在操縱房價,誰在放鬆監管,又有哪些專家在為財閥張目。一句話,是誰在禍國殃民。我堅信,報應會來到的。”此外,假如我們把看到的暴力拆遷記錄下來,把市政工程中的腐敗現象記錄下來,把正在進行的大學聯考改革中出現的違法違紀問題記錄下來,就能夠構成威懾的力量,就能夠推動中國的進步。

寫作本文的時候,我看到了《南方都市報》的社論,《記者:觀察者、記錄者、參與者、改造者》。在此,向《南方都市報》致敬。

我們是社會的記錄者。我們拒絕強權,拒絕遺忘,拒絕商業霸權,拒絕泛娛樂化,力求為社會,為後人留下真實的記錄。我明白,還有很多網絡關注的事件沒有得到解決,有些事件甚至在網絡上無法討論。但我堅信,只要有人還在記錄,中國就有期望。

2022年11月記者節感言 篇12

記者節是在中國是除了“護士節”、“教師節”之外的第三個行業性節日。大凡政府或社會為一個行業設個節日,與其説這個行業十分重要,不如説這個行業十分辛苦。醫生與護士相比不重要嗎為什麼不設個醫生節為什麼不設個“公僕節”、“老闆節”

有人常説:“記者是‘無冕之王’!”這是受了西方歪理邪説毒害的結果,很可笑!在民主國家,媒體掌握着輿論監督權,是相對於立法、司法、行政權之外的“第四種權力”,記者能夠被認為是“無冕之王”,沒有問題!但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媒體只是黨的喉舌,這是比較準確的定位。喉舌,只是喉舌而已,沒有腦子,讓説什麼説什麼,讓叫幾聲叫幾聲。這算哪門子“無冕之王”啊

目前正值報刊徵訂之時,報刊辦得怎樣樣,讀者和市場的選取才是實實在在的檢驗標準。媒體的尷尬之處在於,説是機關吧,財政卻不撥款,需要自己在市場上覓食;説企業吧,又不能完全走市場化的路子,一派官衙作風。所以有人説,媒體是還沒有倒閉的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在市場大潮的衝擊下已經潰不成軍、所剩不多,媒體卻無法像國有企業那樣改制,又不得不應對市場,所以舉步維艱。

我向一個同學推銷某個定位一向不準的報紙,同學説:“這個報紙白送我也不要!”報紙辦到這個份上,我不明白擺成績唱高調自欺欺人究有何益!

當然,過節了,為了“鼓勁”,大家説説場面上的話,也未嘗不可。但是,我認為,如果大家都能講講實話,更為可貴。我相信“驕兵必敗”、“哀兵必勝”!認識不到不足,即使認識到了卻不敢承認、不敢正視,尤為可悲。

按説,大家無論從事哪個職業,都是靠勞動謀生,職業本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別,又何必為某個職業設個節日如果為某個職業設了節日,大概是因為這個職業既重要又辛苦,而且充滿了風險。媒體和記者遇到的風險很多,也很複雜。一是容易遭罹政治風險,如因為信奉“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結果犯了“政治性”錯誤;二是容易遭遇人身危險,如因為揭露某黑幕而得罪某團體或個人,輕者被打,重者鋃鐺入獄;三是易犯技術性差錯,別小瞧這技術性差錯,一字之誤,輕者被降職罰款,重者會丟了飯碗……

從這一方面來看,設個“記者節”,也算是社會對這個高風險行業的一種撫慰。在第8個記者節來臨之際,中國新聞出版總署就“保障新聞採編人員合法採訪權利”發出通知指出:“新聞採編人員合法的新聞採訪活動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干擾、阻礙新聞採編人員合法的新聞採訪活動。”似乎給了記者們一柄“尚方寶劍”。但我認為,就這麼空泛的一句話,不可能有什麼法律效應,也不會真正能夠保障記者的合法的新聞採訪活動。憲法第三十五條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呢!

儘管傳統媒體目前處境艱難,但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用不着説那些漂亮的口號,為了生存,也要將報刊辦好!畢竟,讀者才是媒體的衣食父母。都説南方的一些都市類報紙思想解放、敢説真話,與其説他們“鐵肩擔道義”,不如説他們是為生存所迫。走向市場的報紙,務必敢於報道真相、説出真話、為人民代言,才能得到讀者的認可。否則,你的報紙就訂不出去,就沒有影響力;影響力小了,商家誰還來做廣告

這天是記者節,匆匆在博客上拉雜瞎扯幾句,算是個人感言,只與二三博友交流,實不足與外人道也。

2022年11月記者節感言 篇13

我是電視台的記者,這天十分榮幸在第十一個記者節即將到來之際,代表十佳優秀記者在此發言。首先請允許我在那裏向所有記者同仁們表示祝福,同時向關心和支持我們廣電事業的所有領導、各界朋友送上最誠摯的謝意,因為你們的鼓舞與鞭策是我們不斷前進的動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因為喜歡博學的央視名嘴水均益,因為喜歡睿智的白巖鬆,喜歡犀利的意大利記者法拉奇,14歲那年,我立志要做像他們一樣的記者20xx年夏天,剛剛邁出大學校門的我,懷揣着當年的夢想,走進了廣電。這個選取,讓遠在長沙的父母始料不及,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的女兒會在離他們千里之遙的紮根,更不敢相信自己的女兒能一向在這個辛苦的崗位上執着的堅守。掐

指一算,這天是我來第490天,回想這四百多個日夜,一個女孩子,背井離鄉沒有朋友,語言不通,完全像沒有歸宿感的浮萍,隨風飄零。幸運的是,在領導和

同事的關心幫忙下,我慢慢地適應,並融入到記者這個行列,融入到這座城市。從第一次採訪時因語言不通,與被採訪者面面相覷的尷尬,到此刻靈活自如的問答;

從第一次稿件被要求重寫時的羞愧到此刻得心應手的寫稿……這一路,佈滿了太多的坎坷和荊刺,凝結了太多的辛酸和汗水。

我清楚的記得今年六月五號那個深夜,那晚我在做的義工個性節目。為了趕在第二天播出,我加班到凌晨2點。就在片子快要做完的時候,突然,電腦死機了可怕的是,節目沒有保存,大家都明白,這就意味着前面所有的工作都白費了……

眼看第二天的節目將受到影響,那一夜我對着空無一人的製作室失聲痛哭——人們常説記者就意味着與奔忙和汗水相伴,但我始終固執地認為記者這個職業

是精彩的。因為你在讀懂別人的時候,也在檢閲和豐富自己,很多時候,你採訪的

對象,就是你奮進的動力。擔任欄目製片以來,我結識了一羣夕陽老人,他們年近古稀卻樂觀的自比廉頗,年輕時他們曾為發展揮灑汗水,暮年卻仍然為這方熱土出謀劃策。他今年夏天,在和陳主任,楊哥一齊拍教育專題片的時候,小黃鑫悲慘的家庭遭遇張賢亮血氣方剛的父親張聖剛,應對兒子的學費沒有着落的失聲痛苦,張曼為母親

還是為自己前途苦苦糾結的辛酸,這些讓我震撼。這期間我採訪了一位從小喪父,家庭貧困的的優秀學子張少亮。今年他以618分的好成績考上了武漢大學。有一天我意外的受到他一條信息,信息資料是這樣的:,來武漢一個月了,大學生活很精彩,這些都就應感謝你。短短几句話,讓我感到從未有過的滿足。其實我就應感謝他們,是他們給了我無限的勇氣和力量,是他們讓我意識到作為一名記者肩負的職責和使命。

除了這些,還有不向死神低頭白血病少女李怡曉,還有為弱勢羣體用心奔走的義工……他們讓我在奔忙的生活中感受生命的精彩。

很有幸,能成為廣電大家庭中的一員,生活在這個大家庭,讓我倍感榮耀,廣電前輩給我們新人做出了榜樣,他們對電視的執着,對新聞工作的一絲不苟,為我們樹立起了標杆,能夠説在每寸土地,每個角落都留下了廣電人的汗水。

經濟工作會議期間,精彩鮮明的新聞報道,深刻有力系列專題,吹響了快速

發展的集結號。

特大洪災中,哪裏有險情,哪裏就有我們一線記者的身影,他們用形象的畫面生動的文字奏響了眾志成城,抗洪搶險的音。

建立省級衞生城市,我們記者穿梭在每個街頭巷尾,每個基層單位,一個又一個的催人奮進創衞報道,一篇又一篇鞭辟入裏的監督檄文,他們用青春的汗水和火熱的激情澆注這個城市最美的一抹綠色。

這天是記者節,是個承載着記者職業光榮與夢想的節日,作為電視台記者,我和我的同仁無比自豪和驕傲,同時也感到的職責重大。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們將用心堅持正確導向,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創新思維,用我們的筆去描繪發展的美景,用我們的鏡頭記錄發展變化的每一刻;用我們的心去感受前進的脈搏。用行動向黨和人民,向各級領導,向xx萬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2022年11月記者節感言 篇14

11月8日,是新中國的第x個記者節,一個不放假的節日。我們向你們———所有奔波在路上的新聞記者,致敬!和很多個日子一樣,這是平凡的一天。一切都在緩緩改變,一切也都在緩緩地被改變。不變的,是我們的致敬。

這是幾名普通新聞人,他們有着各自不同的名字。他們發自肺腑的話,是我們所有新聞工作者的堅持。讓我們並肩前行!

黃葉飄飛的季節,我們迎來了第x個屬於自己的節日。

飛天週刊一個年輕的實習記者曾寫過讓我肅然起敬的一句話:喜歡這分艱辛,尊重這分使命,所以固守這分職責。

而事實證明,她的確沒有把這句話僅僅停留在口頭上。都市新聞人就就應這樣,篤信成功的喜悦來自艱辛的採寫編,而不是低俗的炒作和無聊的文字遊戲。黨給了我們使命,不是讓我們接到一個熱線就急匆匆“打抱不平”,或帶着發稿任務滿大街找“狗咬人”,更不是讓我們居高臨下地大喊一通,亂批一頓。為了固守職責,我們務必始終持續冷靜、平和與辯證,走進都市生活,體察社會現象,傾聽市民聲音,繼而概括又生動地聚焦我們生活着的都市,讓相關部門、相關人甚至感興趣的相關羣體,有所觸動,有所思考,有所改善。

———李

在新聞這個行業中幹了這麼多年,我始終認為我乾的是一件很重要、很神聖的事情。正因如此,我覺得我始終是戰戰兢兢的,生怕有什麼遺漏或疏忽造成大錯,以至於晚上做夢都被嚇醒。做什麼事情必須得做足功課,不然我會個性不自信,怕別人小看我,更怕讀者覺得看我修改的版面、採寫的稿件是浪費時間。

———蘭

匆忙中,一天又結束了。放下手中的筆,細細回味,十多年的修改記者生涯,賦予了我吃苦耐勞、堅忍不屈的性格,造就了我恪盡職守、是非分明的品德,這是我一生的財富。

這會兒,我想説,將榮光與豪情稍稍收起,讓我們肩負職責,從容前行!

———裴

記者是現實忠實的記錄者和守望者。記者的價值,就在於把這種忠實的記錄刻錄成一段真實的印記。記者就應是現實主義者,以記錄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為己任;記者也就應是理想主義者,總要想像着讓明天的生活更完美,我們的社會更禮貌、更進步。記者這個職業永遠是一種人生狀態,你務必在一種狀態下,在一種學習的狀態下,在跑步的狀態下做這樣一份工作。

———關X

入行16年,面容已不再年輕,頭髮已不再濃密,青春已漸漸遠去。在還不到回憶的年紀回首這16年的日日夜夜,惟感自豪的是:激情仍在,動力依然,前進的腳步沒有停歇!新聞是個充滿挑戰、需要激情、不怕艱辛、固守職責的行業,選取了它,就意味着要有更多的付出和努力。16年裏,有成功、有遺憾、有歡笑、有淚水,但在一個充滿朝氣、團結如一、力求上進、感動常在的羣眾裏工作,心裏是一種別樣的温暖。節日來臨,應對暖陽,大聲説出———我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