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適用播音主持自備稿件(精選14篇)

男生適用播音主持自備稿件 篇1

史蒂夫·凱斯曾是商界的一位風雲人物,他很小的時候就擁有遠大的志向,想要開一家公司。父親取笑他説:“凱斯,你還是個孩子,什麼都不懂,別做白日夢了!”母親也勸他説:“凱斯,你想開公司,我不反對,但你必須等到成年以後,因為你現在沒有那個能力。”小凱斯聽後理直氣壯地説:“沒有試過,怎麼知道我不行?”

男生適用播音主持自備稿件(精選14篇)

起初,大家都以為凱斯是鬧着玩的,但沒過多久,他真的和哥哥開了一家公司,還起了一個霸氣十足的名字“凱斯企業”。上門服務詩司的主要業務,即推銷各種各樣的產品。當然,“凱斯企業”所謂的產品,要麼是親戚朋友家剩下或不要的東西,要麼是他們自己製作或花很少的錢收購來的東西,比如:花籽、手錶、聖誕賀卡、玩具等。儘管凱斯經營的產品利潤微薄,但由於市場大,銷路廣,他還是從中賺到了不少錢。當凱斯將一大疊錢放在父母的面前時,他們全都傻眼了,從那以後,家裏再也沒有人敢輕易對凱斯説“你是個小孩兒”、“你不行”之類的話了。

大學畢業後,凱斯的同學大多都選擇了進政府機關或學校工作,而凱斯卻異想天開地想去寶潔公司上班,並且是奔着經理一職。有同學勸他説:“寶潔公司可是一家大公司,他們的要求非常高,咱們剛剛跨出校門,最好還是將目光放低些,免得期望越高,失落越大。”果然,在眾多應聘者之中,凱斯第一個被刷了下來。寶潔公司拒絕的理由很簡單,一個初出茅廬的青頭,既沒有工作經營,又不是科班畢業(凱斯學的專業是政治),能做好營銷這一塊嗎?凱斯很不服氣地對考官説:“你沒有用我,怎麼知道我幹不好呢?”後來,凱斯直接去了俄亥俄州辛辛那堤,那是寶潔公司的總部。憑着一股子牛勁,凱斯硬是爭取到了面試的資格,併成功當上了助理品牌經理。

27歲那年,凱斯有一個夢想,那就是開一家像微軟和蘋果那樣的大公司。很多人都笑他,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可凱斯卻滿不在乎地説:“沒有試過,誰又能説我不能成為第二個蓋茨和第二個喬布斯呢?”説幹就幹,凱斯很快就與人合開了一家名為“量子”的計算機信息數據公司(後來更名為“美國在線”),主要為計算機用户提供在線信息服務。當時不少業界人士都不太看好“美國在線”,因為凱斯對電腦技術十分外行,並且對市場也缺乏瞭解。而凱斯卻信心滿滿,他認為其它電腦公司過於依賴技術,卻忽略了消費者本身。於是,他放棄了技術研究與開發,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為消費者提供優質、舒適、快捷的服務,因此,凱斯從不出售複雜軟件、複雜電腦,他只把簡單、方便和網絡出售給消費者。正是憑着這一另類的經營理念,“美國在線”吸引了眾多的普通消費者,短短二十餘時間就聲名鵲起,成為了全球第七大公司,市值超過了1600億美元。

在凱斯的一生當中,他曾接受過無數次挑戰,但每一次他都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他的成功經歷告訴我們:不要輕易否定自己,也不要輕言放棄,沒有試過,沒人知道結果如何?

男生適用播音主持自備稿件 篇2

在南京,在大屠殺紀念館,一個巨大的頭顱,一張巨大的嘴,在吶喊。吶喊聲,在無涯的時間和空間,凝固了。一個被日本人活埋的中國人,一個人,喊出了一個民族的痛。被埋在泥土下的軀體,在反抗,在掙扎,在竭盡全力爆發。血氣上湧,眼眶通紅,生命在吶喊聲中,變得輕盈、飄逸,遠離靈魂。

在看到一個人被另一個人埋進泥土,一個民族,被另一個民族活埋的時候,會想些什麼?

那些木然地甚至欣喜若狂地揮舞鐵鍬,用泥土塗抹這幅圖的所謂的"人",他們,揮動着惡之臂膀的他們,還能被稱為人?!

我無法透過一副骨架,拼湊成一個完整的,有血有肉的人。老的,少的,漂亮的,英俊的,只是看到了骨骼,完整的,白花花的,亮得刺眼的骨骼,人的骨骼。一副,兩副,許多副,他們排着隊,整齊的,凌亂的,在我的眼前閃耀。

一個從死屍堆裏爬出的人,告訴本兵,讓俘虜,自己挖一個坑,然後,面朝土坑,跪下。"乒"的一聲響,人,一個倒栽葱,進了土坑,正好把土坑填滿。然後,請下一個,用鐵鍬,用泥土,把坑抹平,讓一個生命的痕跡,從此,在這塊土地上,徹底消散。

1937年12月13日之後,一百多個,甚至更多個日子裏,舊都南京的大街上,走動着來自另一國度的人,這些人囂張、霸道,腰間,掛着鋼刀和頭顱。

這些在腰間晃盪的頭顱,大張着嘴,呼吸着人世間最後一口空氣。驚愕擺在臉上,無論多麼用力的呼吸,都無法擺脱死亡的纏繞。吶喊,無聲。哭泣,無淚。幾個,有時是十幾個,幾十個,懸掛在一個腰間的頭顱,有着一色的表情:劇痛後的麻木,面具一樣。

在南京,在活埋者的頭顱前,在萬人坑的骨架前,我常常感覺到做為一個弱者的無助。我常常替他們掙扎着,吶喊着,逃跑着,可如果把我,放到這樣一段日子裏,除了掙扎、吶喊、逃跑,我還能做些什麼?

我的想象力,如此貧乏。有一個人,或許,是一個作家,為我復原了一幅圖:

泥屑從頭頂紛紛飄落的時候,一位母親,把自己彎成一個弓,用身體,為嬰兒,擋住了這個世界強加給他的噩運。

從被活埋的數十萬骨架中,突然看到這樣一幅圖,驚悚之中,一股暖意上升。透過這根月牙一樣的殘缺的脊樑,我分明看到了人性的圓滿。

男生適用播音主持自備稿件 篇3

1955年9月17日,一艘從美國舊金山開往香港的郵輪停靠在洛杉磯港口。一對中年的華人夫婦,攜一雙兒女匆匆地登上了甲板。

當輪船緩緩離開港口駛向大海,中年男人長長地噓了口氣。——他要回家了!為了這次歸程,他準備了(強調地)整整六年!

他叫錢學森。

六年前,他收到一位朋友的來信,得知祖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一個新的中國正燥動於母腹之中。這個國家未來的領導人希望他能早日回到祖國!

同樣,這也是他父親的願望。

父親——他十分敬愛之人。他們分別時,錢學森曾與他發生過激烈的爭執。

1935年8月,錢學森赴美深造,打算攻讀航天理論;但父親堅持:必須研究飛機制造技術。錢學森告訴父親,只有掌握了航天理論,才有超越西方的可能。父親卻説:理論救不了中國!

十年了,嚴厲而又仁慈的父親終於理解了兒子:兒子要的並非只是一門養家餬口的技術,他要的是超越列強、崛起中國!

是的,在錢學森心中,甲午的硝煙還未褪盡,圓明園的傷痛猶在心底,炮聲又縈繞耳際,南京城的血海流在夢裏……弱國貧民、兵連禍結,災難深重、盼望崛起!

發奮啊!30歲的錢學森取得了航空、數學博士學位,成為世界級的空氣力學家。36歲的錢學森,又成為麻省理工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教授。40歲的錢學森,又是美國國防部空軍諮詢團和美國海軍研究所顧問。

然而,“身在曹營心在漢”,這位科學的驕子,並不屬於美國!

他站在甲板上,遙望着那漸漸消失的特米娜島。在那個小島的囚禁室裏,錢學森渡過了黑暗而又屈辱的15天。15天之後,他的夫人去接他,他形同骷髏,體重減少了15公斤;他不再説話,他以沉默表達着最深沉的憤怒!

——這個在東海岸豎起了自由女神像的國家,卻在西海岸關押了一個只是渴望自由、渴望回到父母身邊的孩子!

為什麼?

一位美國將軍回答道:“無論在哪裏,他都能抵得上五個海軍陸戰師,寧可殺了他,也不能放他走。”

一位美國科學家説道:“美國如果失去了錢學森,就是一個無法估量的損失。”

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堅定地)他,不屬於美國!

郵輪駛入了公海,太平洋的上空已經罩上了濃濃的夜幕。錢學森想:地球的那一面,正升起黎明的曙光。——那裏,就是自己的祖國!他的生命之帆在那裏升起,他的力量的源泉同樣也來自那個方向。

就在兩個多月前,那張寫着錢學森急切呼救聲的香煙盒紙,遠涉重洋,輾轉飛到了共和國總理周恩來的手中:“我身陷囹圄,省親探友之願難償,回鄉報國之夢難圓……懇請祖國,助我回家。”

周恩來拍案而起:“好,這就是鐵證。看他們還有什麼理由阻撓華人和留學生回國!”

談判桌上,那張煙盒紙,讓那些鼓譟“民主、自由、人權”的對手們啞口無言。——那張煙盒紙,(自豪地)成為了火箭專家錢學森為祖國製造出來的第一枚“火箭”,而這枚火箭的“發射架”,就是他親愛的祖國!

錢學森離開美國的那天,洛杉磯《帕薩迪納晨報》上印着特大字號的通欄標題——《火箭專家錢學森今天返回紅色中國》;21天后,新華社向全世界發出電訊,醒目的標題是:《錢學森到達廣州》。

一聲汽笛長鳴!他的眼淚奪眶而出:(近於吶喊)“我回來了!我的祖國!!!”

錢學森離開洛杉機時,一位美國學者説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錢學森回國絕不是去種蘋果樹的。”

錢學森達到廣州時,一位美國戰略家道出了一句真實的預言:“由於錢學森的歸來,使紅色中國的‘兩彈一星’提前了半個世紀”。

男生適用播音主持自備稿件 篇4

有頭驢子,聽到人們罵它“蠢驢”很不服氣,它想學樣本事,氣氣人們。

驢子想:我跟誰學本事呢?對了,跟老虎學捕食。啊,不行,它雖然有本事,可太兇殘了。對了,跟孔雀學化粧。啊,不行,它雖然有本事,可太風流了。對了,和蜜蜂學建築。啊,不行,它太愛嘮叨。哎,跟誰學好呢?

驢子思前想後,覺得沒有合適的本事可以學。於是,它決定拜訪猴子,請它出出主意。要知道,猴子可是有個聰明的腦袋。

猴子聽驢子訴完了苦衷,想了一會兒,説:“我看啊,你還是去買些書吧,據我所知,有學問的人都有很多書。要知道,有學問可是件好事,會得到許多人的讚揚。”

就這樣,驢子買來了許多書,它覺得,從此以後,自己就是學問家了,人們再也不會對它出言不遜。誰知,它還是聽見人們罵“蠢驢”。

驢子傷心極了,決定再去問問猴子。

猴子聽完驢子的敍述,埋怨道:“你可真笨,買了書要看啊。要知道有學問的人可都愛‘咬文嚼字’!”

驢子茅塞頓開,它樂顛顛地跑回家,拼命咬書,看見字就嚼,折騰了好幾天,才把文“咬”掉,把字“嚼”完。這下,驢子可神氣啦,認為自己真的成了天下有名的學問家。

可是,真奇怪,不知為什麼,驢子仍然聽見人們叫它“蠢驢”。

男生適用播音主持自備稿件 篇5

列祖列宗

勾踐來看望你們了

面對列祖列宗

勾踐有四大罪狀

罪其一

不自量力以弱國之兵力抗擊強國造成了黎民百姓的生靈塗炭

罪其二

國有良士不聽勸告一意孤行把越國送上了覆亡之路

這罪其三

面對吳國竟然屈膝投降藏辱納恥啊

罪其四也是罪不可赦之處居然淪為吳國之奴

列祖列宗啊

是你們流血流汗開闢了這片蠻荒之地

你們刀耕火種經歷了百年的滄桑經歷了禮樂的教化

才形成了當今之越國

我們越國之弱小啊

是你們讓它仍然挺立於諸強的環伺之地

這是何等的不易

蝕踐

蝕踐不應該啊

葬送了列祖列宗的千秋偉業

列祖列宗在上

越國的王位蝕踐奪來的

因為勾踐以為

只有勾踐才能富國強兵

只有勾踐才能保全社稷之長存

但是

列祖列宗容許勾踐説一句不敬之語吧

他們給勾踐留下的是怎樣的一個越國

越國的光輝早已暗淡無光

先民死地求生的慾望早已蕩然無存

剩下的是什麼

剩下的是朝中的奢靡

剩下的是後宮無恥的浪笑

更可怕的是

面對強勢舉國上下悲諉以退讓

所以

面對吳國的凌辱勾踐該如何是好呢

勾踐選擇了抗拒

雖然經過拼死一搏

但是還是把越國送上了覆亡之路

面對這一切

勾踐應該粉身碎骨

以死來謝罪列祖列宗謝罪國人

但是

勾踐不想死

勾踐

也不能死

不蝕踐怕死

也不蝕踐貪生

因為勾踐心存不服

難道

弱一定要被強所欺凌嗎

小一定要被大所吞併嗎

仁德一定要敗給暴政天理一定要輸給強權嗎

勾踐

不服

今天面對列祖列宗勾踐發下誓

只要勾踐一息尚存

一定要強兵富國拯救黎民百姓於水火之中

逆轉乾坤之倒轉

還天理之公平

如若勾踐不能實現此諾言

再讓勾踐黃沙遮面屍骨不全吧

勾踐在此別過了。

男生適用播音主持自備稿件 篇6

《歲月如梭》

太陽似金梭,月亮如銀梭,而所有的歲月恰似梭車一樣,載着我們駛向一潭彼岸。

在大學生活裏的自考生涯中,我深深體會到時間的殘酷無情。

人生是一列火車,路途上友人上車,有人下車,而我的梭車裏,同伴們放棄了自信。他們帶着微笑早早下車,另覓他處了。目送他們離開。有不捨,有感歎,有祝福,更有無限的感傷和無奈。

人活者,有時就在於堅持,我在和時間抗爭,守着自己的倔強,把持航向,終不知自己能否駛向理想的彼岸。

是歲月的無情,把我們雕刻成滄桑憔悴的臉孔;是壓力,把我們像奴隸一樣驅使;是生活,逼迫我們勇敢直衝地適應生存。

而就在歲月如梭的時間長河裏,在如此艱辛的生存環境裏,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活着!

是的,活着!我們不可以改變周遭的環境,但我們可以改善自己,謙虛的,隱忍的;不可以乞求時間慢些行走,至少我們能拼了命的賽上一程,哪怕自身成了乾乾的海綿,沒有一絲濕意……太多的人生道理不知如何説,懂得是一回事,做到是另一回事。

是誰説過,我們不可以延長自身的長度,卻可以拓寬自身的寬度。就在歲月的長河裏,我真的在這樣做。人類的歷史太過漫長,漫長到自己想在蒼白的紙頁上留下一絲痕跡都無法下手。而我真的在拼命,明知留不下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卻仍然固執的堅持着。

春之希望,秋之收穫;夏之燦爛,冬之聽雪。一切都在輪迴着,看着時間靜靜從眼前流走,我面無表情心卻痛的無法言語。這該死的掛曆,我忍不住將日曆丟的遠遠的。

我無法打劫殘忍的時光,它太狡猾,明明很無情,卻讓人拿它沒有一點兒的法子。在掙扎了一個世紀之久,我宣佈投降。

我將乖乖坐上梭車,任時光將我帶走,很好,很好的一個結局。

男生適用播音主持自備稿件 篇7

一個月的暑假,很快過去了。不知何時,手中開始總翻閲着一本書;不知何時,夢裏開始總會飛進唐詩宋詞的影子。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中華民族的詩歌傳統源遠流長。從《詩經》、《離騷》到唐詩宋詞,再到現代的白話詩,詩歌的優美藝術形式及其承載的精神,一直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的象徵。古代詩人關注社會的品質以及古典詩詞中“言志”與“載道”的傳統,是留給後人的可貴財產。而今,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夢想依然需要詩歌的鼓舞,需要詩歌的滋養,需要把民族優秀文化中所藴含的正能量傳承下來,發揚光大。

“悄然無意放奇葩,裝點春前第一霞。嬌影素馨情最重,金腰贏得美人誇。”心靈的春天正趁着季節飄然而至,心間與眼前,一派盎然春意在輕輕吟哦。窗外的白楊已泛出淡淡的綠色,校園裏綠意日深一日,春意正濃;操場上的沸騰已成一種風景,生命正處於蓬勃的季節,稚嫩真好,青春正好。春天總是這樣匆匆而來匆匆而去,從東邊到西邊,從鄉村到城市,從寧靜到喧囂,從清新到窒悶,一幕幕都如雲煙般掠過,唯有那窗外寂寞綻放的迎春花兒,永遠地開在了懵懂而又萌動的眼睛裏。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人這一“碧”一“紅”突顯出蓮葉和荷花給人的視覺帶來強烈的衝擊力,氣象宏大,既寫出蓮葉之無邊,又渲染了天地之壯闊,“映日”與“荷花”相襯,又使整幅畫面絢爛生動。東晉陶淵明偏愛於菊;李唐王朝以來,世上的人又特別地喜歡牡丹;而我卻喜愛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它經過清水的洗滌,顯得純淨而不妖媚。它內心通達而外形剛直,不像藤蔓四處蔓延,也不像枝幹四處縱橫。正是:清純芬芳香氣遠,亭亭玉立美佳人。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夕暉晚照,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雲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豔麗!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彰顯出豪邁向上的精神,有一種颯爽峻拔之氣拂拂筆端。這是一首秋色的讚歌。詩人用橫雲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雲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象的餘地:在那白雲之上,雲外有山,山外有人,定會有另一種景色吧?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這種磅礴之氣報國豪情伴隨了陸游的一生,當南宋皇帝偏安江南,朝中士大夫紛紛在江南的小橋流水中風花雪月、吟詩頌詞之時,陸游無時無刻不在想着北伐,無時無刻不在渴望着祖國的統一,雖屢受投降派的讒毀排擠,始終矢志不移。是夢,而非夢,這是詩人現實中的理想在夢中的體現。現實的理想就這樣藉助廝殺的夢境去實現,較少卿卿我我,無病呻吟。就連自身的病痛,大自然的悽風苦雨,也在老而不衰的愛國激情中,在鐵馬冰河的夢想中,變輕變淡,最終成為一種似有若無的陪襯,使得整首詩洋溢着一種豪邁悲壯的風格,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這種豪邁悲壯之情,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永遠給人以感動和激勵……

偉大的文學作品説到底都是詩。魯迅先生曾評價司馬遷的《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經典的小説,經典的戲劇和散文,無一不是如此。品味書香,總要先怡情於書香。所謂景為情設,置身景中自然就會被其中瀰漫的情境所感染,油然生出感受。用心感受了,有時會拍手稱快,有時則低迴欷歔,這就是情。情,感之於心靈。

人生四季,五味雜陳。而這書香也不只一味,有苦澀,更有甜美。

男生適用播音主持自備稿件 篇8

人們常説:野生胡楊樹,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朽…… ——古維吾爾語

幾乎所有見注於文字的表述中都將這裏稱作“死亡之海”,沙漠腹地的克里雅人卻執拗地以此為故鄉,他們把這裏稱作原來居住的地方。這種古老的故鄉情結最早很可能與這些胡楊樹有關。若許多年後,好景不在,失去了故鄉的克里雅人一定是世界上最為悲傷的族羣,如同秀色盡去、滿目斑痕的胡楊樹。

望着大漠荒原,讓人遐想萬端。樹木已被伐盡,荒原正處在退化的某一過程中。我注意到地面的車轍已遠不是農人和牧民擅用的牛車或小毛驢車的輪跡,而是地道的季節輪痕,拖拉機、汽車都在頻頻進入荒漠,這意味着什麼呢?不能不讓人覺其無限恐怖!

走一路,尋索一路,每有胡楊樹,我必仔細瀏覽,駐足長久,如急於兑現一個久遠的夢。每每在一株或一片胡楊前佇立,不知道我何以會有那麼深的憐惜。

僅在二百年前後,發源於塔克拉瑪干四周眾山間的河流多還處在發育盛期,水源充足,水勢旺,一氣呵成,傾瀉而去,一直抵達沙漠腹地,最終匯入萬宗之宿的羅布泊。如今,羅布泊一片乾涸。從前所有最終匯入羅布泊的河流盡數萎縮,就連通貫整個塔克拉瑪干的那條母親河——塔里木河,也縮短了幾百公里,河水訊期來得格外遲,枯季卻變得更長,讓人盼而無期。死去的胡楊兀立荒原,樹皮盡褪,樹心兒被掏空,在碧藍的天幕之下,一具驅幹愈顯得慘白,銘志着已失去的無數滄桑歲月。胡楊樹倒後僅剩的一段殘根也被掏空了,如一口巨缸的缸洞。

伴隨着河流的退化和它們每次的改道,像牧人丟棄揩屁股的土塊兒一樣,與河水伴生的大片胡楊林終被拋棄了,最終盡數枯死,在塔克拉瑪干常見到成片成片的胡楊林靜若一片墳場,就是這個原因。河道收縮和胡楊林退化,又是人不斷遷徒的原因,從沙漠的深處逐步向距水源更近、也更利於生存的地方靠近。這段歷史有多長呢?沒有人知道。

我努力想象這裏從前確有一座橋,還有一處傍河而居的人家,這是一處隔世的田園。風塵遠去了,只有家的寧靜與温馨,一位即將從遠處來的親戚會讓一家人長久處在期待與興奮之中。他們會傾盡所有來表達自己的心境。這或許是這個家一年的盛事。而更多平常的日子如同荒原本身一樣樸實無華,如同歲月流逝一樣不露形色,只守着一份心的寧靜與知足。

後來呢?誰也不知道那個傍河而居的人家因什麼原因離開了這裏……

胡楊樹嚴重退化,只有次生林生機勃勃,生長期多在五十年到百年之間。上一代的胡楊已是一片與荒原本身實在不再有什麼差異的景觀,樹幹裸露,樹冠褪去,虯枝枯老,似是終期不遠的老人。在更大的視界裏,胡楊林與塵土一色,寒風吹過,擺動的樹幹和那些永遠不能再擺動的樹幹,還有慢慢成灰的一座座胡楊墳,都在訴説一個久遠又在眼前的故事。

我尊敬胡楊是荒漠中的英雄樹,給人以絕境中生的啟示,夏季,披一身油綠猶如沙漠中的綠色火炬。秋季,抖動着金色的雙臂裝點着原野的蒼茫。冬天,像一位長髮及肩的女孩子挾着一股寒氣向你跑來。

我們還會擁有一個長有胡楊樹的夢嗎?

人類最後的痛苦就是家園的失去,祖先最初的熱土,該不是家園最後的墓誌吧?

男生適用播音主持自備稿件 篇9

有一位畫家,舉辦過十幾次個人畫展。開始無論參觀者多少,臉上總室着微笑。有一次,我問他:"你為什麼每天都這麼開心呢?"他給我講一件事情:小時後,我興趣非常廣泛,也很要強。畫畫,拉手風琴,游泳,打籃球,必須都得第一才行。這當然是不可能的。於是,我心灰意冷,學習成績一落千丈。

父親知道後,找來一個漏斗和一捧玉米種子。讓我雙手放在漏斗下面接着,然後撿起一粒種子投到漏斗裏面,種子便順着漏斗滑到了我的手裏。父親投了十幾次,我的手中也就有了十幾粒種子。然後,父親一次抓起滿滿的一把玉米粒放在漏斗裏面,玉米;粒相互擠着,竟一粒也沒有掉下來。父親對我説:"這個漏斗代表你,假如你每天都能做好一件事,每天你就會有一粒種子的收穫和快樂。可是,當你想把所有的事情都擠到一起來做,反而連一粒種子也收穫不到了。"

男生適用播音主持自備稿件 篇10

有一種人,你想忘,卻忘不了;而有一種人,你不想忘,卻忘了。

有一種人,你只能放在心裏,卻不能在你身邊; 而有一種人 ,只能在你身邊,卻不能放在心裏。

想等卻等不到,想忘卻忘不了

有一種人,和你在一起的時候,他能懂你的好、分享你的好、記住你的好;不在一起的時候,他會惦記你、想念你、牽掛你。 因為真正的愛情,是一種發自內心地決意、體貼、思念、關心、照顧。

有一種人,你和別的異性接近他會嫉妒,因為真正的愛情,一定包含自私和佔有。 他的眼裏揉不進任何一粒沙子,那是因為真的在乎你,因為在乎你,才很難擁有所謂的“豁達”與“寬廣”的心胸。

每天我們都會遇到各式各樣,不同的人,他們大都是匆匆過客,路過你的身邊,也許也會路過你的記憶,但是,只是路過,就像風一樣,風過無痕。

可是,茫茫人海中總有一個人,TA曾經路過你的心,留下永遠不能磨滅的腳印,深深的印在你的心頭,無論時光流逝,時空轉變,TA的腳步印不曾褪色,不曾消失。

很多時候總是不可抗拒的被一些微小的事情感動着,哪怕是一聲簡單的問候,一句暖的話語,就連看到朋友温馨的留言,在這一刻,我的心也能泛起一陣陣漣漪,被這種情深深的感動着。

男生適用播音主持自備稿件 篇11

《淡淡的深刻》

自從在相思河畔見了你,就像那春風吹進心窩裏,我要輕輕的告訴你,不要把我忘記。自從在相思河畔別了你,無限的痛苦埋在心窩裏,我要靜靜的告訴你,不要把我忘記。這是一首老歌,記憶中的歌,在曾經幼稚懵懂的年紀,只偏愛追求潮流的東西,最流行的音樂,時下最可愛的種種,而那首蔡琴的《相思河畔》從耳邊經過,都不曾留意,也不會喜歡。那時也許稚嫩的思想認為:只有時尚可愛的風格才適合擁有無限青春的耳朵。

走出大學校門,慶幸終於可以成熟踏入社會,真正擁有獨立的自由的時候,流行的音樂也在不斷的更新。工作稍稍忙點的時候,發現新出音樂的排行榜永遠刷新的比自己的音樂收藏快,快更新收藏啊!看看你都快成落伍的老年人了,工作的時候要絕對成熟,在自己的世界就不要如此蒼老了吧!喜歡音樂的心跟隨流行,忙碌着,同時也快樂着。

一次在電影的浪漫情節裏,聽到這個熟悉又陌生的旋律,耳朵和心立刻安靜了,專注的傾聽。那聲音如同一股清泉在耳邊靜靜留淌,在空氣裏迂迴,不嘈雜,不強烈,到了心底卻還在空曠中迴響。那是一種繞樑三日而不絕的感動!唯美的聲音,不矯揉造作,卻真切的讓聽的心倍感温柔。顧不上欣賞電影了,飛奔找尋,記憶裏模糊的片段漸漸清晰,索性將《相思河畔》,《忘不了》等等蔡琴的老歌,全搜來。一一傾聽。而這些歌都曾經聽過卻不懂欣賞,頓悟:原來欣賞也是需要歲月曆練和文化沉澱的。就像一個三四歲幼稚可愛的孩子,永遠不能感受李斯特筆下旋律如詩的温柔,也永遠不懂欣賞音樂之父巴赫創作復調音樂的邏輯與華麗。而這一切需要耳朵和心在時間中的成長。

我在傾聽,也在思考。在早已遠去的那個時代,人們不追求如火般狂熱,深刻的愛戀。而是靜靜的思念,長長的等待,深深的期盼。那深刻不比當今的《死了都要愛》遜色。也許想念,也許依戀,但只是在心裏默默的傾訴,幸福是嘴角淡淡,羞澀的微笑。聽到輕輕歌唱的聲音,彷彿能看到在那相思河畔,徐徐踱步的身影,靜靜的期盼,孤單卻幸福。不願直言表白的心永遠有純真的深刻。

還記得看過一部令人感動的電影,《雲水謠》的故事由上世紀40年代兩個中國台灣年輕人的邂逅開始。年輕俊朗的青年陳秋水因做家庭教師而來到王家,並與王家千金王碧雲一見鍾情,兩人很快墜入愛河並私訂終身。但適逢中國台灣局勢動盪,作為熱血青年的陳秋水為躲避迫害從中國台灣輾轉來到大陸,自此兩個相愛的戀人被無情的現實分隔兩岸,唯有堅守着“等待彼此”的誓言相互思念對方。

與中國台灣失去聯絡的陳秋水,為思念母親徐鳳娘與戀人王碧雲而將名字改為徐秋雲。作為軍醫的他奔赴朝鮮戰場,飽經戰爭與炮火的洗禮。一邊懷着保衞家國的熱血豪情,一邊默默思念海岸對面的親人。硝煙中他結識了單純可愛的戰地護士王金娣,像他的碧雲一樣可愛。這個小護士第一眼就愛上了陳秋水,並開始對他執著的追求,並在戰爭結束後一直追隨已援藏的他到了西藏當地的醫院。由於海峽兩岸的分隔,又幾度尋找王碧雲無果,在這種絕望中,陳秋水最終答應與王金娣結婚,含着淚承諾會對她好。那是告別一生堅持摯愛的淚,又或是無法忘卻,又不忍再傷害面前愛他的人的淚,沒有人知道。

身在中國台灣的王碧雲則以兒媳的身份主動擔負起照顧陳秋水母親的重任,並從此開始了漫長而無望的等待,她發誓要用一生來尋覓愛人的蹤跡。直到68年她終於得知了陳秋水的消息——陳秋水和妻子雙雙殉難西藏雪山。近60年過去了,一生未嫁的王碧雲已兩鬢斑白,但那段純真美好的愛情仍然深藏在她的心裏。

也許這種含蓄的方式,靜靜的思念,早已經留在遠去的那個年代。歲月流逝,時代的更新與改變中,這樣淡淡的風格已經被忘卻,或被稱為“老土”。時尚的年輕人永遠追求澎湃,大膽,個性張揚的風格,認為那些才是創新。同樣身處其中追求時尚宣揚個性的我,欣賞這些早已遠去的聲音和故事的時候,不禁淚水滑落的一刻,突然體會到那種淡淡的深刻。

男生適用播音主持自備稿件 篇12

站在高大的石牌樓前,我彷彿一下子走進了杏花村的歷史。

江南的清明,少有的無雨時節。陽光照在桃花和杏花競相開放的枝頭,點染出許多魔幻色彩。迷濛之中,現實與歷史時空交匯,日月與時光順序倒流。我依稀看到,牧之先生在1169年前的今天,沿着光黃古道一步一步走來。稜角分明的臉龐上寫滿了落寞抑鬱;飄飄舞動的長袍裏帶着一路風塵;有些弱不禁風的馬兒羞怯地跟在他的身後;古道、西風、瘦馬,一下一下叩擊着詩人蒼涼的心境!

岐亭古鎮旁邊,人困馬乏;杏花村道當頭,牌樓滄桑。天公亦不作美,淚雨紛紛灑。離開繁華的京城到還有些蠻荒的黃州任刺史,難怪牧之一路臉色漠然。

青石牌樓很有些年頭了,不像今日光鮮明亮;黑色的苔蘚滿布其上,昭示一個濕潤的江南!一條小徑蜿蜒向內延伸,在雨霧中顯得幽深莫測。牧之頎長的身軀探入牌樓四處張望,忽有歌聲伴着牛鈴的叮噹,一步一搖穿透霧靄傳來:“三裏桃花店,五里杏花村;店裏有美酒,村裏有美人。”

聲音稚嫩,帶着童趣;反覆呤唱,別有韻味!牧之精神一振:在這個冷雨浸淫的時候,酒可是暖身的上品!

牛鈴近了,歌聲停了。橫坐在牛背上的牧童,好奇地打量着面前的這個仙風道骨一般的陌生人。

牧之趨前一步:“仙童,借問何處有酒家?”

牧童回身一指:“杏花村。”

一問一答,成就了千古佳話;片刻凝視,催生了不朽詩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就這樣被刻在了麻城的歷史上。

男生適用播音主持自備稿件 篇13

杏花村館酒旗風,水溶溶,飈殘紅。野渡舟橫,楊柳綠蔭濃。望斷江南山色遠,人不見,草連空……

踏着宋代詞人謝無逸鋪就的詩情畫意,我走進了詞人筆下的杏花村。一路尋覓,一路思量,你無法不陶醉其中。古風依舊,新景似乎更勝一籌;真想留些文字,只可惜,空有詞人心境,好一番嗟歎:“崔顥題詩在上頭!”

人説,一個地域,只有歷史載得久遠,一方佳壤,沒有文化難以傳承。是的,杏花村穿越千年的時空隧道,輝耀在濕漉漉的江南,靠的就是她的歷史文化!

她的歷史是厚重的,厚重得隨便抓一把土都帶有歷史的養分;文化是豐富的,豐富得空氣中都流動着文化的元素。杜牧千年問酒,一曲《清明》,讓杏花村與天地同在;東坡三訪故友,五呤《岐亭》,令摯友情共日月齊輝;陳季常埋名隱居,仍得東坡三訪,“河東獅吼”成千古佳話;于成龍清廉據守,御賜一代廉吏,高風亮節盡顯風流;乾隆帝六下江南,兩遊杏花,揮豪題寫“杏花古剎”;甘望魯棄官歸隱,窮研理學,時光造就一代大儒。一樁樁,可彪史冊;一件件,萬古傳流。

用心丈量這方土地,你會與歷史融合;仔細體味當代風情,你將為現實高歌。

據説,杏花村也曾有過“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際遇。那時,連我們這些嗅覺靈敏的所謂文人,竟也不知道身邊還有這麼一處“世外桃源”!就是守着金飯碗的當地人也任憑她“野渡舟橫,人不見,草連空……”

當一個叫李開壽的人主政麻城,偶爾從縣誌上看到杏花村那輝煌的歷史,他再也坐不住了。在他的精心描繪之下,杏花村又開始把宋代詞人謝無逸筆下的美景盡情展露無遺了。

男生適用播音主持自備稿件 篇14

人生就是一場盛大的相遇,我們因為特別的緣分,涉千山,過萬水,才能在茫茫人海里遇見。

這世間,很多東西都會數眼雲煙,財富,名利,地位都是掌心花。唯有,彼此的經歷,相遇的美好,即使繁華剎那,也永遠是心裏的温暖。

若説,相遇是為了銘記,那麼幸福就是兩個人相伴着,一起慢慢變老。

生活,總是有着無限的遐想,山靄,流雲,供養着心靈的純淨。

若將這種博愛的心境,用文字的形式寫給時光,而後在時光的蒼茫裏,聆聽葉落的聲音,便是塵埃落定的靜好。

其實,一切的美好能夠長久,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懂得珍惜。

最柔軟的感情是相見如初,最幸福的時光是相看無厭,最美的緣分是在恰好的時候,陪伴了最好的彼此。

似乎這一生的山高水長,只是為了遇見,悠然行走,淡淡如雲。如若,這一世的情深只為遇見你,那麼,下一世,我願如故。

日子是素淨的,走着走着,看見了花開;走着走着,遇見了雨落;走着走着,便與有趣的靈魂温柔的相遇了。

總覺得,這世間都有着莫名的因果,有時的錯過和等待,也只是為了給你最好的。

一輩子真的很短,而我們在相遇的路程上已經走了很久。剩下的日子,能珍惜的時候好好珍惜,該牽手的時候絕不放手,就這樣一起到老,老在了彼此的心裏。

多想,所有的等待,都能如願以償;所有的相遇,都能永如初見;所有的美好,都能山水同行。

有人説:最好的愛是陪伴。那麼,最好的相遇,便是知道這樣的陪伴會是一生一世。

在這個冷暖自知的塵世,我們都是在荒漠裏跋涉的旅人,孤獨會被撫平,落寞會被洗禮,所有的慈悲都化成了對相遇的感激。

餘生不長,願靈魂的道場,温柔是你,珍惜亦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