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課講稿:中國共產黨簡史授課輔導

中國共產黨是偉大光榮正確的黨,黨的領導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時代的選擇,因為黨領導我們實現了民族獨立、國家解放、繁榮富強。

黨課講稿:中國共產黨簡史授課輔導

一、1931年-1949年,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和解放

(一)中國共產黨是馬列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193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近代中國社會矛盾和人民鬥爭深入的必然結果,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有着深刻的歷史背景。

1、辛亥革命後工人運動的蓬勃發展。中國近代民族工業自19世紀70年代產生以後,一直髮展緩慢。直到辛亥革命後五四運動前,才有比較迅速的發展。中國工人階級產生以後,就不斷地進行着反侵略、反壓迫、反剝削的鬥爭。20世紀鬥爭已具有明顯的政治色彩,如1915年上海工人反對袁世凱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的鬥爭,1916年天津工人反法國強佔老西開的鬥爭,就是兩個典型的例子。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壯大和工人運動的初步開展,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階級基礎。

2、新文化運動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的《青年》(後改為《新青年》)雜誌出版,掀起了一場空前的新文化運動的狂飆。新文化運動是一場啟蒙性的思想解放運動,雖然在實質上是資產階級新文化反對封建階級舊文化的鬥爭,但是客觀上為傳播和接受適合中國社會特別是中國革命所需要的新思潮創造了條件。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開闢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會主義從書本上的學説變成活生生的現實。俄國工農大眾在社會主義旗幟下所進行的革命和所取得的成功,更給予中國的先進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啟示,同時也推動了他們去認真瞭解和研究指導十月革命的馬克思主義學説。馬克思主義作為西方的一派文化思想,早在19世紀末期,就已見於中國的記載。隨後,中國的一批資產階級代表人物梁啟超、孫中山等,都根據各自的認識,相繼介紹過馬克思本義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觀點。十月革命後,中國最早宣傳俄國十月革命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傑出代表,就是李大釗、陳獨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3、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會導致五四運動的爆發。五四運動是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鬥爭的首次重大勝利。五四運動偉大意義和歷史作用在於:五四運動表現了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鬥爭精神,標誌着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終結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條件。這也是五四運動最偉大的歷史功績。隨着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和馬克思主義者隊伍的逐步擴大,加快了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結合的步伐。

4、中國共產黨的創建。193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上海小組代表李達、李漢俊,北京小組代表張國燾、劉仁靜,武漢小組代表董必武、陳潭秋,長沙小組代表毛澤東、何叔衡,濟南小組代表王盡美、鄧恩銘,廣州小組代表陳公博,旅日小組代表周佛海,陳獨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出席了大會,他們代表着全國50多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尼科爾斯基也參加了大會。7月30日晚,由於會場突遭租界巡捕搜查,會議最後一天改為8月初在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船上進行。黨的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從此,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出現了完全新式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行動指南的,以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奮鬥目標的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

(二)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程。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中間經過中國共產黨創立、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五個歷史時期。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和根據地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走過了曲折發展的道路,期間經歷了從大革命的失敗到土地革命的興起、從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到抗日戰爭的興起兩次大的歷史性轉變。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誌着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全國性的勝利。

1、大革命時期(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在黨史上,通常從1933年6月黨的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到1937年7月汪精衞叛變革命這段歷史,稱作“大革命時期”或者“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經過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的興起和低落,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工人階級如果沒有廣泛的同盟軍,沒有革命的武裝力量,就無法戰勝全副武裝的反動勢力。黨經過慎重的選擇,把聯合的主要對象確定為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並經過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1933年6月12日到20日在廣州召開)和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3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廣州召開)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同時,1934年,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孫中山對在1905年組織同盟會時提出的“民族、民權、民生”舊三民主義重新解釋,把民族主義解釋為對外反對帝國主義,對內各民族平等;把民權主義解釋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為少數人所私有;把民生主義解釋為平均地權,節制資本。並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舊三民主義於是發展為新三民主義。

國共合作實現後,工人、農民、學生運動得以迅猛發展。1935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發起的五卅運動帶動了全國範圍內的大革命高潮。在此次革命高潮中,中國共產黨得到很大發展,一年內黨員數增加了10倍,並與國民黨合作完成了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為舉行反對北洋軍閥的北伐戰爭準備了後方基地。1936年7月至1937年2月,國共合作結出了北伐戰爭勝利的碩果。

然而,大好的革命形勢並不能掩蓋和遏制革命陣營內部的嚴重危機。隨着1935年3月12日偉大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逝世,國民黨右派的反共逆流逐漸滋長。北伐戰爭勝利後,取得國民黨最高權力並與帝國主義相勾結的蔣介石開始露出反共面目,與1937年4月12日在上海悍然發動“四·一二”反共政變;7月15日,汪精衞召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擴大會議,正式同共產黨決裂。第一次國共合作終於全面破裂,持續三年多的大革命以失敗告終,這是黨建立後遭受的第一次挫折。

2、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第二次國內戰爭時期)

黨史上,通常將從1937年8月到1937年7月的這個時期稱作“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或者“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193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發動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從此,中國共產黨開始探索獨立領導革命鬥爭的新道路。

193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漢口祕密召開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會議總結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的原因,糾正了以陳獨秀為首的黨的領導機關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總方針。這次會議給正處在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中的中國共產黨指明瞭出路,成為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一個歷史性轉折點。

八七會議後,黨開始進入到反動勢力薄弱的農村地區,開展游擊戰爭,進行土地革命,建立工農革命政權,創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將武裝鬥爭的重心轉向農村。同時,中國共產黨在國統區內積累了從事地下工作的豐富經驗,使一度遭到嚴重破壞的黨的工作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黨的組織得到壯大,黨員數量從1938年的4萬多人發展到1930年的10萬多人。這樣,大革命失敗後似乎陷入絕境的中國共產黨又作為一支重要力量出現了。

從1930年10月起,蔣介石集中兵力,開始對南方各根據地的紅軍發動大規模的“圍剿”。第五次反“圍剿”,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遭到失敗。1934年10月紅軍被迫開始長征。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糾正了軍事上和領導上的錯誤,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開始確立,標誌着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走向成熟。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姜台堡會師,紅軍完成了舉世矚目的長征。

3、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最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抗日戰爭時期從1937年7月起到1945年8月止,歷時八年。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個特殊的重要歷史階段。

1937年7月7日,日本軍隊進攻盧溝橋,標誌着日本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中國駐軍第二十九軍奮起抵抗,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從此開始。

在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和中國共產黨倡議國共合作抗戰的情況下,國民黨中央通訊社與1937年9月22日,發表了周恩來等送交給蔣介石的《中共中央為公佈國共合作宣言》,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1938年底,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之後,日本開始把對國民黨軍事打擊為主的策略改為政治誘降為主,把主要力量轉移到對付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抗日力量上來。在日本誘降、英美勸降的影響下,國民黨發生了嚴重的動搖和分裂,以汪精衞為代表的親日派在1938年公開投降日本,以蔣介石為代表的親英美派也轉而採取了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1939年1月,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確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針,開始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在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我們黨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領導八路軍和新四軍以及其他的抗日武裝挺進敵後,廣泛發動羣眾和武裝羣眾,組建抗日武裝,粉碎了日軍一次又一次的圍攻。1940年下半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組織105個團的兵力,對華北地區的日偽軍展開大規模攻勢作戰,沉重打擊了日偽軍,史稱“百團大戰”。

抗戰初期,八路軍和新四軍配合國民黨軍作戰,共同打擊日軍,取得了重大勝利。但在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在日本的誘降下,國民黨頑固派不斷製造反共摩擦事件。1940年冬至1941年春,國民黨頑固派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並於1941年1月4日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給敵後抗戰帶來了極大的損失和困難。

1941年和1942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了艱苦卓絕、可歌可泣的敵後武裝鬥爭,在物質條件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堅持游擊戰法打擊日偽軍,保衞和鞏固了抗戰陣地,使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有了新的創造和發展,人民軍隊的戰鬥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進入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形勢發生了大的轉變。中國敵後解放區戰場從1943年夏天開始,逐步恢復和擴大。1944年,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遊擊隊普遍發起攻勢作戰,在局部反攻中打擊日偽軍,恢復鞏固原有根據地,開闢了新的根據地。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七大制定了黨在新形勢下的路線,確立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是七大的歷史性貢獻。七大通過的黨章明確規定: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統一的思想,就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告無條件投降,9月2日在投降書上簽字。至此,抗日戰爭勝利結束。抗日戰爭的勝利,為中國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奪取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經過八年抗戰,人民革命力量得到空前的發展壯大。中國共產黨在對敵鬥爭、統一戰線、根據地建設以及黨自身建設等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鬥爭經驗。黨的領導能力大為提高,自身鍛鍊得更加成熟,能夠掌握民主革命的發展規律,純熟而恰當地處理種種複雜問題,將馬克思列寧主義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也達到了成熟。這些都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4、全國解放戰爭時期(第三次國內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中國革命進入了為建立新中國而鬥爭的時期。黨史上把從1945年8月15日到1949年10月這段歷史稱為“全國解放戰爭時期”或者“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在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後,中國共產黨和廣大的中國人民真誠地希望把中國建設成為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民主主義國家。但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卻在美國的支持下,企圖獨霸人民抗戰的勝利果實,堅持國民黨一黨專政的獨裁統治,維護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這樣,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就成為戰後國內一切問題的焦點。國共兩黨圍繞這個問題進行的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鬥爭,構成了戰後中國歷史發展的主線。

根據戰後中國政治的基本形勢,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進行了真誠而不懈的努力,號召全黨在不放鬆武裝自衞的條件下,力爭通過和平途徑實現建設新中國的目的。然而,通過1945年8月至10月的重慶談判,及其後的有國民黨、共產黨、民主同盟、青年黨和社會其它代表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所取得的成果,在美帝國主義的干預和國民黨的背信棄義下付之東流。1946年6月,蔣介石下令進攻中原解放區,以此為起點,全國規模的內戰開始了。

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中共中央對戰爭前途作了正確的分析和估計,指出人民解放軍戰爭所具有的正義的革命性質。為贏得人民解放戰爭,中共中央提出幾條基本的指導方針:在軍事方面,實行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提出“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原則,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為主要目標;在政治方面,必須和人民羣眾親密合作,必須爭取一切可能爭取的人,建立最廣泛的民族民主統一戰線,徹底孤立國民黨反動集團。

在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國共產黨組織了規模空前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三大戰役歷時142天,人民解放軍傷亡24萬餘人,國民黨軍被殲154萬餘人,蔣介石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毀,人民解放戰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佔領國民黨的統治中心南京,宣告延續22年的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隨後,解放軍繼續向中南、西北、西南各省舉行勝利大進軍,分別以戰鬥方式或和平方式,迅速解決殘餘敵人,解放國土。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終於被人民趕出中國大陸,建立新中國的條件已經成熟。

10月1日,首都北京30萬軍民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在會上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標誌着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從此,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是繼十月革命和反法西斯世界大戰後的重大歷史事件,使中國結束了幾千年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100多年來帝國主義勾結封建統治者剝削壓迫中國人民的歷史,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成為新國家和新社會的主人,建立和鞏固了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開闢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勝利。黨從建立的時候起,就以馬克思主義思想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民主主義的基本原理,把它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形成了毛澤東思想,找到了奪取中國民主革命勝利的正確道路。中國人民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向着更高的目標邁進。

二、1949年-1978年,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

(一)過度時期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經過28年的艱苦鬥爭,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然而,在一個經濟文化落後,千瘡百孔,人口眾多的大國建設社會主義,對中國共產黨來説是一個全新的探索課題。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果斷地肩負起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設新政權的重任,黨的各級組織和人民軍隊,在建立新國家的工作中表現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艱苦奮鬥的作風和嚴明的紀律,令人耳目一新。全國各族人民熱情高漲,廣大工農勞動羣眾以翻身做主人的嶄新面貌,在戰爭的廢墟上重建家園,恢復生產;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歡欣鼓舞,踴躍參加革命;許多身處海外卓有成就的專家學者輾轉返回祖國參加建設,中華大地上呈現出萬象更新的新局面。

建國伊始,新中國最重要的任務是迅速恢復國民經濟。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面展開新民主主義改革和建設。在接管城市的過程中,沒收官僚資本企業,建立了新中國的國營經濟。在黨中央的領導下,中央財經委員會成功地進行了穩定物價和統一財經的重大斗爭。到1950年6月,黨和國家在統一國家財政經濟方面的大量工作,使國家財政收支和市場物資供求基本平衡,財政經濟狀況開始好轉,為安定人民生活,恢復和發展工農生產,創造了有利條件,打好了新中國建立以來的第一場經濟仗。

1952年,黨中央領導開展了“三反”(反貪污、反浪費和反官僚主義)和“五反”(反行賄、反偷税漏税、反盜騙國家財產、反偷工減料和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運動,懲處了黨內的腐敗分子,純潔了黨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隊伍,淨化了社會風氣,為開展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其他工作,創造了有利的思想條件和社會條件。

從1953年開始,國家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將經濟建設工作作為整個國家的首要工作。隨着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和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的實施,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有系統的社會主義改造,也在大力推進。1955年夏到1956年底,我國加快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步伐,在較短的時間裏,實現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深刻變革,社會主義改造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羣眾集體所有制這兩種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已經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據絕對優勢地位。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各項指標都大幅度地超額完成,工業、交通運輸業和基本建設各條戰線喜報頻傳,農業、教育業都得到了很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較大改善。總之,“一五”期間工業建設和生產所取得的成就,均超過了舊中國的一百年的總和,這是一個奇蹟。

伴隨着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建立,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也逐步健全起來。馬克思主義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指導地位的確立,促使社會主義的思想意識和社會道德規範在人們中間逐漸樹立起來。有了新的社會主義基礎,又有依據社會主義的原則進行政治、文化、思想、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建設成果,這就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二)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隨着新生的中國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如何在生產力發展水平還很落後的情況下建設和發展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成為黨所面臨的全新課題。當時世界上社會主義只有蘇聯一種模式,而且已經暴露出種種弊端,即使是他們成功的經驗,也未必都適合中國國情。因此,黨面臨着在新的形勢下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任務。

1956年4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做了《論十大關係》的報告,標誌着黨對中國新形勢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的開始。1956年9月15日至27日,黨的八大在北京舉行。大會正確地分析了國內外形勢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明確指出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的八大確立了經濟、政治、文化和外交工作的方針,在經濟建設方面強調要從國家財力、物力的實際狀況出發,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既綜合平衡又穩步前進的方針;在政治關係方面,強調擴大國家的民主生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和多黨合作;在科學文化建設方面確認“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指導方針;在對外政策方面,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外交政策。八大一次會議制定的路線是正確的,提出的許多新方針和設想是具有創造精神的。這次會議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並且具有深遠意義的成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黨的建設指明瞭方向。

在中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是一個十分艱難的探索過程,需要經受實踐檢驗。當時面臨的主要是兩大問題:一個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規模速度問題,一個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的階級鬥爭問題。這兩個方面又相互影響,使探索過程出現嚴重曲折。首先是由於錯誤地認為中國富強的目標可能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實現,1958年5月在北京召開黨的八大二次會議,正式提出“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這條總路線的出發點是正確的,但由於它是在急於求成的思想指導下制定的,因此必然存在嚴重缺陷。八大二次會議的召開,表明了“大躍進”運動的正式發動。“大躍進”是從盲目地、片面地追求工農業生產的高指標開始的。在工業方面,盲目提高鋼產量指標,提出“以鋼為綱,全面躍進”的口號。在農業方面,提出過高的生產指標,對農作物產量的估計嚴重浮誇。教育、文藝等各界也不甘落後,紛紛開展“大躍進”。“大躍進”運動所造成的後果是嚴重的,它導致了國民經濟各部門比例大失調,使社會主義經濟遭到了重大的損失,對於“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出現的問題,黨中央和毛澤東很快地覺察到了,到1960年冬,黨中央和毛澤東開始糾“左”,“大躍進”運動才被停止。

然而,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在1957年整風運動中開始出現的政治上“左”的錯誤並沒有得到徹底糾正,反而逐步發展起來,終於使1965年初開始的意識形態領域的批判運動逐漸發展成為矛頭指向黨的領導層的政治運動。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了,在長達10年的社會動亂中,國民經濟發展緩慢,科教文衞事業、黨的建設和社會風氣遭到嚴重破壞,黨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上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嚴重挫折。歷史已經證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xx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文化大革命”的發生不是偶然的,它是1957年以來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左”傾錯誤繼續發展的結果。從它的起因看,既有黨的領袖毛澤東在領導上犯錯誤的主觀原因,又有複雜的社會歷史的客觀原因,還有黨內xx集團的別有用心的利用。

10年內亂期間,儘管情況十分困難,在黨的領導下,我國的國防科技和外交仍然取得了重要成就。繼1960年我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枚自主研製的導彈、1964年我國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1967年又爆炸成功了第一顆氫彈。1970年,我國的“東方紅一號”人造衞星上天。這些成就,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捍衞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第1976次會議通過了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個國家提出的要求“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立即把蔣介石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的提案。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復。

三、1978年-至今,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為民族復興開闢了正確道路

1976年結束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國迎來了有利的發展契機,人們急切地期待着中國迅速擺脱困境,邁開大步前進。這時,擺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的首要任務是消除這場內亂在政治上思想上造成的混亂和經濟建設的進一步調整。然而“兩個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的提出,造成了思想上的嚴重阻礙,使黨無法按照中國的實際情況,探索出一條能夠使生產力得到更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較大提高的新道路,中國又經歷了兩年的徘徊。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和改革開放的全面展開。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認為,應當及時果斷地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它標誌着中國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全會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方針,確定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審查和解決了歷史上遺留的一批重大問題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會議提出要正確對待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為救助毛澤東晚年的錯誤、同時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指明瞭方向。這次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開始了中國從“以階級鬥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

(二)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1993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發表了重要談話,強調黨的基本路線要管100年,動搖不得,指出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要敢於試驗。1993年10月黨的十四大的召開,大會通過了xx作的《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的報告。這次大會做出了具有深遠意義的決策:一是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二是明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是要求全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以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為標誌,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開拓進取,繼續沿着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闊步前進。

(三)黨的xx大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全黨指導地位的確立。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這次大會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鬥。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是這次大會的一個歷史性決策,也是一個歷史性貢獻。2003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選舉xx為xx。此後,2004年9月,黨的xx屆四中全會同意xx辭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職務,決定xx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中央領導集體大幅度的新老交替,實現了中央領導機構平穩而順利的交接,充分説明了我們的黨更加成熟。

(四)黨的xx大和科學發展觀理論在全黨指導思想的確立。2007年10月15日至10月21日,黨的第十七次代表大會勝利召開,在這次大會上,科學回答了黨在改革發展階段舉什麼旗、走什麼路、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朝着什麼樣的發展目標繼續前進等重大問題,對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作出了全面部署,對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出了明確要求。這次大會的另一個歷史性貢獻,就是把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2010年10月,黨的xx屆五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這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總結過去、規劃未來、明確發展方向和奮鬥目標的重要會議。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是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綱領性文件。在全會精神的指引下,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以xx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正在努力為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而奮鬥!

(五)黨的xx大和科學發展觀在全黨指導地位的確立。2012年11月8日,黨的第十八次代表大會勝利召開,黨的xx大是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xx同志代表xx屆中央委員會向本次代表大會所作的報告,是充分發揚民主、集中全黨智慧的結晶。報告旗幟鮮明、思想深刻、求真務實、部署全面,經過本次代表大會修改完善,必將成為新形勢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這次大會最大的亮點是將科學發展觀同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併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黨的xx大主題,簡明而又鮮明地向黨內外、國內外宣示了我們黨將舉什麼旗、走什麼路、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朝着什麼樣的目標繼續前進這4個關係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重大問題。黨的xx大主題,是在全面把握當前世情、國情、黨情,全面把握我國發展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緊密相聯的。科學部署了“兩個百年”和“兩個翻一番”的奮鬥,為全面奪取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而奮鬥!

(六)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根本指導的確立。2017年10月18日黨的第十九次代表大會勝利召開,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大會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分析了國際國內形勢發展變化,回顧和總結了過去5年的工作和歷史性變革,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等重大政治論斷,深刻闡述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提出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確定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目標,對新時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作出了全面部署,對於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為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三大歷史任務,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繼續奮鬥,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