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作文4000

家鄉,對於每個人來説都是美好的、充滿懷念的。小編為大家帶來了我的家鄉作文4000字,歡迎閲讀。

我的家鄉作文4000
我的家鄉作文4000字篇一

川流不息的車輛,芬草鮮美的花朵,巍然屹立的高樓大廈,潮流前線的服裝……都讓人驚歎不已。現在和以前的變化那真是日新月異,煥然一新啊!中國在騰飛,祖國在強大,我的家鄉也在不斷變化。

但是,那裏原來沒有寬闊平坦的馬路,只有凹凸不平的土路,那裏原來沒有高樓大廈,只有低矮的土房,那裏的人原來吃的都是粗糧,穿的都是粗布衣,而如今到處都是高樓大廈,馬路越來越寬闊,人們吃的是綠色食品,講究營養,穿的更漂亮,更舒適。

我們的家鄉:從過去的低矮老房子變為今日寬敞明亮的小住宅;從破爛不堪的舊學校變成如今美麗和諧的大學校;從狹窄舊式的老街轉變成此時四通八達的大馬路;從昔日的傳説大鍋飯形成當今色香味俱全的西餐;從以前代代相傳的衣服發展為如今可愛的母子裝……這一切都是黨的富民政策帶給我們的“福利”呀!

過去人們對衣服的要求很低,只要冬天穿着暖和,夏天穿着涼快,穿着舒服。而現在的人,都講究時髦,要穿名牌,休閒服,要好看,追求回頭率……

在十年浩劫之中,人們並不追求新衣服,只要有的穿就好。後來,過年過節買了新衣服,到家搶着看,到處找鏡子照。如獲至寶。可現在,到了衣服店,東挑挑,西選選。逛了十多家衣服店,挑不中一件。由此可見,現在的生活變化有多大。

回首以往,田野種滿了莊稼,有玉米、大豆、高粱等。那時人們的種植技術十分辛苦,必須用鐮刀一把一把的割下來。頭頂上頂着一個皎陽似火的太陽,曬得人們汗流浹背。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了機械有拖拉機、收割機……省時又省力。人們的壓力不但減輕了,而且生活過的有滋有味。

過去人們不求好不好吃,都吃不飽,特別真愛糧食。在三年自然災害中,不少人因饑荒失去了生命,僅存下來的,還都是靠吃樹皮,吃皮帶堅持下來的。而現在呢,人們的物質水平提高了,想吃什麼都可以買到,過年都上飯館吃飯,就算是山區的孩子也能吃好喝足了。

以前,家鄉人民很窮,住着破爛不堪的茅草屋,上面的瓦片好一片,壞一片的;到了夏天,睡覺的地方是睡在乾乾的茅草上,沒有蚊帳,晚上蚊叮蟲咬,整宿整宿睡不着覺;每逢下雨,雨水好像都想來湊熱鬧,房子裏全是雨滴,大家只得連夜挪動傢俱。

現在,一條大道筆直向前,旁邊是彩色的大噴泉和300多幢兩層別墅與商品房,老百姓安居樂業,連晾衣架也從木頭改成了金屬。“不聞炊煙味,識得飯菜香。”原來家家户户現在都不用燒材火煮飯了,而使用天然氣,太陽灶,一片綠色環保的氣象。

古代時:交通不便,行旅多靠步行,千里路程,往往需跋涉半月時間方能到達。經過之處多為荒山野嶺、羊腸小徑,免不了披星戴月、風餐露宿之苦。有時途中還常遇到洪水猛獸、盜匪搶劫,甚至危及生命,無怪乎古代文人常常發出“行路難”的喟歎。到了近代,交通仍是非常不便,自行車都非常少。出遠門時,自行車上要坐好幾個人,車子都有點“不堪重負了”。步行就跟困難了,每當下起雨來,地上全是泥巴,每走一步都非常艱難。

而現在:三輪車,自行車,摩托車“滿街跑”。客車,火車,巴士成了主要交通工具。汽車、自行車、貨車、麪包車、小轎車也成了人們的私家車,還有水裏的船,天上的飛機,地下的地鐵……人們不再需要感歎行路難,車子不堪重負,跟不必為了出行跋涉數月了。

過去人們買一樣東西,可能要做好多路,還不一定能買到,而現在呢,無論你想買什麼,只要百度一下,都可以隨心所欲,而且也便宜。網上流行一句話:“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買不到的”。

文化

以前學校是一座破舊有土木結構房屋,土牆斑駁脱落,一塊玻璃也沒有。在這樣的一間弱不禁風的小屋子裏學習,春天,雨點從破瓦片上的窟窿裏落下“嘀嗒”的雨聲與琅琅的讀書聲湊成了不合諧的曲子。夏天,教室裏擁擠又悶熱。環境不好,教室非常吵鬧,那聲音震天響!一到冬天,呼呼的寒風凜冽刺骨;當時的孩子們除了課本,其它什麼書也沒有。所以,在當時,村子裏還沒幾個能讀上高中,起碼國中也不多。

今天我們的學習條件非常好。我們有寬敞明亮的教室;寬大的黑板,老師用粉筆寫出來的字非常清楚;嶄新的桌椅,坐着非常舒適;多媒體的屏幕又寬又大,讓我們能看到老師精心為我們準備的課件,還可以和電腦連接,讓我們能瞭解更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我們不僅有語文課、數學課和英語課,我們還有微機課、美術課、音樂課和體育課等一系列課程。

宋濂的例子大家一定知道,他雖然學習條件艱苦,但他從沒有放棄過,他勤奮苦學的精神值得大家學習。而現在有些人,學習條件良好,卻不懂得珍惜,一味的貪圖享樂,難道我們不應該學習那種勤奮好學的精神嗎?作為21世紀的少年,我們更要努力學習,長大後家鄉為國家做貢獻。

科技

不僅我的家鄉在變化,我的祖國也在發生着日新月異的變化。一項項重大科技成果得到製造和開發,一個個大型工程得到竣工:“神六”、“神七”都成功發射、返航,首次太空漫步對中國的航天事業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太空終於有了中國人的足跡,太空中首次飄起了鮮豔的五星紅旗,讓世界為中國吃驚;造福人類的三峽水利,它可是歷史上的偉大工程;還有青藏鐵路,世界上建設難度最大的鐵路,它曾被外國人預言“有崑崙山脈在,鐵路就永遠到不了拉薩。”但是我們打破了這個預言,“天路”成功地伸進了西藏。

環境問題

改革開放讓老百姓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是三十年所取得的成就。現在的人們在物質生活優越的同時,也讓我們感到了生存環境的惡化: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沒有重視環境的保護,許多企業為了追求利益最大話,搞短期行為,任意排放廢水、廢氣,嚴重污染了大氣和寶貴的淡水資源,而牧區的過度放牧導致草地的沙化,全球變暖全球變暖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食品的添加劑使得人的健康受到了威脅。目前。我國已經開始重視環境污染問題,我相信隨着科技向治理環境問題的滲透,所有的污染會慢慢改善的。

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對美的需求也不同了:在過去吃飽喝足就是美,而現在:家裏的小院子裏種滿了瓜果蔬菜,馴養了家禽,門口兩側的四季野花色彩繽紛。樹邊的小河沙咚,清澈見底。現在馬路中央的花瓣爭奇鬥豔,美不勝收。馬路邊的楊樹像一個個站立不動的保衞國家的士兵。為家鄉呈現出如詩如畫的美景。春,桃花粉裏透紅。夏,荷花綻放。秋,菊花淡淡清香。冬,梅花高潔絢麗。每一個季節每一朵花,都代表着家鄉變化的美。同時也代表了祖國的美麗。

我們青少年,應以主人翁的姿態正確對待改革開放道路上的困難和問題,正確對待改革開放給個人和家庭帶來的影響,爭做改革開放事業的擁護者、參與者和推動者;在對外開放的新形勢下,我們應樹立平等開放參與的國際意識,全面提高自身素質,為將來參與對外開放事業做好充分準備;要善於學習,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敢於創新,勤於實踐,吃大鍋飯承擔振興國家和民族的歷史責任。我們更要樹立崇高遠大理想,增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責任感;努力學習,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為將來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下基礎,支持中央對農村的政策,積極宣傳有關惠農政策,正確對待農村改革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

30年的征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恣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滄桑鉅變,30年的光輝歷程,鑄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我們堅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必將出現一個又一個輝煌的30年!中華民族的崛起,必將讓世界為我們自豪!

面對家鄉的變化,我既欣喜又悲傷。幾十年如一日的城市確實讓人枯燥和消極,但是突如其來的變化讓我不曾熟悉,失去了回憶。不管家鄉怎樣變化,我仍然想留住那一份回憶,畢竟故鄉氣息還在延續,只是希望在變化的同時她的風骨猶存。

家鄉的繁榮帶動着祖國的發展,為我們的新生活創造美好的明天。讓我們一起‘喜看家鄉新變化,我與祖國共美麗’。

我的家鄉作文4000字篇二

我的家鄉在美麗富饒的德州。它非常的可愛,有山。有水。有大樹。有風景區。它們都是我生命裏的一部分,它們都有自己的特點,而且他們讓我們這一代人快樂的成長。

德州它有許多特產讓我為你來一一介紹。

我們這裏出產黑陶,它是一種瓷器。它表面發光,胎質較薄,常作為隨葬品。它的英文名字叫做:black Potter。

我們這裏還有五香脱骨扒雞。德州五香脱骨扒雞,簡稱德州扒雞,它以熟爛脱骨、肉嫩鬆軟、清香不膩等特點而聞名,有神州一奇之美稱。

德州扒雞已有32019年的歷史。早在明代,德州城內及水旱碼頭上,即有叫賣燒雞者。1692年扒雞面世,並出現了扒雞、燒雞同產同銷的並存局面。172019年康熙皇帝南巡時,嚐到了五香脱骨扒雞,龍顏大悦。從此,德州扒雞作為貢品進入宮廷。乾隆年間,扒雞製作藝人又被召進皇宮御膳房,從而德州扒雞名揚天下。

二十世紀初,以扒雞傳人德州寶蘭齋飯莊的掌櫃侯寶慶、德順齋燒雞鋪掌櫃韓世功為代表的幾家作坊,認真總結祖輩的製作經驗,多方摸索試製,完善了工藝,改進了配方,逐漸形成了新一代扒雞雛形。至建國前夕,德州市已有“福順齋”“德盛齋”等扒雞店鋪20餘家,年銷售約40萬隻。建國以後,德州市建立了國營食品公司,集名師於一家,採百家之長,保持並發展了這一傳統名吃的獨特風味。

製作德州五香脱骨扒雞採取傳統的燒、薰、酥、炸、滷等多種工藝,其生產過程是:將健康的活雞宰殺、瀝血、褪毛、掏淨內臟,加工成白條雞,然後盤為坐姿,口銜雙翅,涼透,周身塗勻糖色,用沸油烹炸,再按照雞的老嫩排入鍋內,加入食鹽、醬油、原鍋老湯及砂仁、丁香、肉蔻等作料,分別以急火和文火燉6-8小時,起鍋涼透即成。

我們還有金絲小棗。 樂陵小棗,亦稱金絲小棗,其栽培歷史,始於商周,興於魏晉,盛於明清,距今已有3000多年曆史。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中記載:“青州有樂氏棗,豐肌細核,膏多肥美,為天下第一。父老相傳雲,樂毅破齊時,從燕齎來所種也。”(當時樂陵屬青州郡)距今也已有2200餘年。現在,樂陵市城東北有一株“老壽星”棗樹,傳説隋末農民起義軍羅成曾在這棵樹上栓過馬。清乾隆《樂陵縣誌》記載:明萬曆十九年,樂陵知縣王登庸“教民樹藝,勸民種棗。有過者課種棗,以贖行,故邑多棗。”清代,樂陵成為“鬥地打石糧”、“一年頂三秋”的寶地。詩人吳泰龐詩中寫道:“六月鮮荷連水碧,千家小棗射紅雲”。反映了樂陵棗樹之多。到本世紀30年代,樂陵小棗已具有相當的規模。據1935年《中國實業志》記載:“棗,樂陵一縣為最多,全縣有棗樹136萬株,產幹棗27.2萬擔,外銷20萬擔。”1937年日軍侵華,砍伐棗樹70多萬株,致使小棗產量大幅度下降。

樂陵金絲小棗品質優異,掰開半乾的小棗,可清晰地看到由果膠質和糖組成的縷縷金絲粘連於果肉之間,拉長1-2寸不斷,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金絲小棗因此而得名。樂陵小棗一般為橢圓形或鵝卵形,平均個重5-7克,它核小皮薄,果肉豐滿,肉質細膩。鮮棗呈鮮紅色,肉質清脆,甘甜而略具酸味。幹棗果皮呈深紅色,皮薄而堅韌,皺紋淺細,利於儲存和運輸。樂陵金絲小棗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每百克鮮棗果肉含維生素C500毫克左右,其含量是蜜桔的十幾倍,比蘋果高几十倍,被稱為“活維生素丸”。總含糖量64.4-69.2%,還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脂肪、鐵、鈣、磷、維生素A、P和蘆丁及人體所需要的氨基酸等18種。具有滋補身體和輔助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肺虛咳嗽、貧血等病症的功能。

樂陵棗有金絲小棗、無核小棗、長紅棗、圓鈴棗、馬鈴棗、酸棗、鈴棗、婆棗、梨棗、幹川棗、躺棗、木棗、磨盤棗、龍爪棗、凍棗等23個品種。其中金絲小棗佔80%以上,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是本區出口的王牌產品之一,遠銷28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量多達500餘噸。樂陵小棗還可製成棗切糕、棗粽子、棗豆蜜、棗糕點及醉棗、酥棗、牙棗、棗茶、阿膠蜜棗、烏棗、蜜棗等20多種食品。其中阿膠蜜棗具有滋補生血、營養神經等功能。

無核小棗又名“虛心棗”“空心棗”,是德州地區樂陵、慶雲兩縣市小棗產區的稀有名貴品種。因其核殼退化無果仁,只保留膜片形成一個無核空腔而得名。該棗果小,圓柱形,中部稍細,皮薄鮮紅,肉質較鬆,汁少甘甜,含可溶固性物約33.3%,適於蒸熟制幹,也可曬制儲存。清朝曾作為貢品。

我們還有羊腸湯又名羊血腸,俗稱羊腸子。用羊血拌澱粉加葱花香料香油等灌入羊腸,煮熟切段加湯而食。入口爽而不膩,無腥羶氣味,有祛除哮喘和胃寒的作用。羊腸湯始於清末滿族家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推向街市。

德州西瓜很甜 德州西瓜素以個大、皮薄、果肉細嫩、甘美爽口而聞名全國。主要產地為德州市和平原、武城、陵縣三縣的部分鄉鎮。

德州種植西瓜,文字記載已有300餘年的歷史。據清康熙年間田雯所著《長河志籍考》載:“瓜隱園在城東二十五里徒駭河岸上,山姜村中園也”。根據考察,當時的山姜村瓜隱園應在今德州市東南馬頰河北岸的楊胡店及劉集、溝李一帶。1939年山東大學農學系吳耕民教授調查後寫道:“德州西瓜的栽培由來已久,惟其著名於世,則在最近數十年,蓋自優良品種喇嘛瓜傳入栽培後,因其品質卓越,聲譽大振,北至平津,南至京滬,販瓜者莫不慕名而來求貨。”當時,每至瓜熟季節,德州及黃河涯火車站,運河碼頭,車裝船載,熱鬧異常。後來,由於連年戰爭,西瓜生產受到嚴重影響。

歷史上,德州西瓜的主要品種有喇嘛瓜(長密、西洋枕)、梨皮、白皮三異(三結義)、三白、手巾條、五月鮮等。其中喇嘛瓜長圓形,兩端微鋭,皮呈黃綠色,表面茴香葉紋,瓜皮微厚,瓜子鮮紅,瓜瓤有深黃、淺黃兩種,細緻無絲,入口脆沙,為過去瓜中之珍。由於西瓜雌雄同株,易於退化,目前老品種除部分大梨皮和喇嘛瓜仍可種植外,其它品種大部分退化,已不存在。從70年代後期開始,先後從外地引進蜜寶、旭東、慶豐、中育六號、中汴一號、鄭州三號以及富久光等優良品種,均獲得大面積豐收。

最後一句話,誰不説俺家鄉好!

我的家鄉作文4000字篇三

改革意味着飛躍,開放預示着富強,沐浴着改革的春風,只不過短短的幾年時光,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的家鄉也奇蹟般地改變着。

昔日,我的家鄉只不過是一個小村莊。道路全部是泥路,坑坑窪窪的,殘留在我腦海裏的家鄉,到處都是平房,所見的平房屈指可數,而且大多數都是瓦屋,颳風下雨時,嚴重的倒屋,輕則水會進屋。屋前的道路冷冷清清,沒工廠,沒商店,更不要説路燈了。一條街道簡直是封閉的。在當年,擁有一輛自行車代步,已經成為了人們追求的目的。人們那時穿的衣服都有補丁,以前有一句話説: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連鞋子也是靠自己那雙靈巧的手做出來的,有草鞋、有布鞋……

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我的家鄉居然變成了一個小城市。繁榮而昌盛,美麗而可愛。從前低矮、破舊的老屋早已被新穎別緻的高樓大廈取代了。當年泥濘的古道已不見蹤影了。寬闊的高速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在平整、寬闊的柏油馬路上,車輛穿梭來往、川流息。道路兩旁綠樹成蔭,人來人往。以前的瓦房現在變成了豪華的住宅,放眼望去,看到的是一棟棟一排排拔地而起的嶄新的高樓大廈。兒童樂園充滿着歡樂聲,彩燈噴泉裝點得像仙境一樣。只要你任意走進一個家庭,家用電器一應俱全,如電視機、電冰箱、空調、電話等也得到了普及,不少人家還有手機、私家轎車呢,許多家庭還購置了電腦,用以瀏覽、查詢資料和從事文化娛樂活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和無窮的樂趣。商場、農貿市場的商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真是一年一個新面貌,一年一個新氣象啊!

因此,我們必須做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使我們偉大的祖國永遠立於世界之林,我相信憑藉着人民的勤勞與智慧,我的家鄉將會變得更加繁榮,人們的生活也變得更加富裕。

我的家鄉在十堰,自黨的xx大以來,黨的春風吹進了我的家鄉,喚醒了家鄉的人民。從此,我的的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首先説路,以前是泥濘小路,一踩褲子上噴的盡是泥。現在,是用水泥鋪成的柏油馬路,現在的柏油馬路可以六輛大卡車並排行駛;聽説在緊急時刻還能起降飛機呢!而且以前只有一條主杆線—人民路,現在又增加了火箭路、朝陽路等幾條主杆線。關天人民路還有一條政策:7:00—晚19:00不允許卡車在人民路上行駛,以免路面受損。我們坐在車上十分舒服,車子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活蹦亂跳”了。

再説説這裏的河—百二河。以前這裏很不衞生,人們把垃圾倒在百二河附近,使百二河發出一陣陣嗅味,讓人難以忍受,有些身體不好的,從這路過,病情更加嚴重了。現在就不同了,到處都是環保標語,還有許多清潔工在掃地,水不但沒有嗅味了,而且人們還在百二河附近種上了許多垂柳,像一位春天的使者,熱情地伸出修長的手臂,煥發出勃勃生機;它的枝條細長下垂,直覺瀉而下,像少女柔軟的披髮,又像一條綠色的瀑布,優美而不失氣勢。從這兒路過的人再也不用捂着鼻子了,夏天,人們還可以在垂柳下面乘涼,真是天更藍了水更清了。

以前十堰是一個全市不到30萬人的山區小鎮,現在是一座城區就有50萬人的中型城市,十堰市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社會生產力進一步解放,人民生活進一步邁向小康。當前,十堰正在臨着東風日產合資合作、南水北調工程建設開發等一系列新的發展機遇。東風日產合資合作,將使十堰的汽車製造能力和技術水平發生質的飛越,實現汽車產業發展的歷史性跨越,十堰將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級“卡車製造中心”。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為推進水資源開發、庫區建設、環境保護、結構調整、移民建鎮,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我愛我的家鄉,我全心全意地愛着我的家鄉!將來,等我學好本領後,用更先進的科學技術來創造我的家鄉,使我的家鄉變得更加興旺發達、美麗可愛! 指導教師:李俊 家鄉的變化 四川省達州市 通川區第七國小 五年級一班 唐岑雨 我的家鄉是達州,雖然那裏沒有什麼名勝古蹟,也不能與其它大城市相提並論,可是近年來,達州真的在不斷地變化,越變越美麗,越變越繁榮、昌盛。

以前我們達州大街上的地板總是坑坑窪窪的,一到了晚上,就黑漆漆的,什麼也看不見,老人們走在街上,經常會因為不小心踩到有坑的地方摔倒了,而且因為路面坑坑窪窪的,下了雨過後,坑裏面就會有許多的積水,你如果走在路邊,一輛車子開過來,坑裏的積水會濺得你滿身都是,讓你變成名副其實的落湯雞。現在經過多次的整修,路面已經變成平坦的了。

以前我們達州簡直是出了名的垃圾城市,人們隨手就亂丟垃圾,一點兒也不愛護環境。垃圾桶就擺在人們的面前,可是人們仍然亂扔果皮紙屑,飯盒隨地亂丟,真是有眼無珠!可是現在不同了,人們十分愛護環境,不像以前那樣隨手把垃圾扔在地上了。如果偶爾有人隨手把垃圾扔在地上,會有人主動走出來對亂扔垃圾的人説:“請你不要隨手把垃圾扔在地上,這樣會破壞環境的。”而隨便亂扔垃圾的人也會羞愧地把垃圾撿起來放進垃圾箱裏。 幾年不見,達州真是讓人刮目相看。我祝願家鄉人民與時俱進,開拓進取,講文明、有禮貌,把達州建設得更加燦爛輝煌!

我的家鄉作文4000字篇四

春節是中國最傳統、隆重的節日,也是歷時最久的。從臘月二十三的祭灶王爺直到正月十五鬧元宵,紅紅火火地讓人熱鬧了一個月。

老北京愛説臘七、臘八兒,凍死寒鴉兒。 清代,雍和宮內就有熬製臘八粥敬獻佛、皇室權貴的傳統,謂之佛粥,目的是與佛結緣,寓意像佛祖一樣,喝了牧女施捨的雜豆粥而得道成佛。

農曆二十三,傳説灶王爺第二天就要上天奏明玉帝人間善惡,玉帝依此降福禍,家家忙着祭灶。這天晚上,供上關東糖、糖瓜(意在粘住灶王爺的口)等,由家長主祭上香行禮,而後連將灶神連龕帶像放在松柏枝、芝麻秸架上點火焚化,謂之送祭。這天晚上,鞭炮齊鳴,北京人説是過小年 除夕是全中國的狂歡夜,一切的辭舊迎新、祈福迎祥都在這一夜。全家團團圍坐舉行家宴,互相祝福盡享天倫,稱之為圍爐。飯後,小孩會把芝麻秸撒在庭子裏,人行其上,稱之踩歲。老北京有守歲至午夜時分,鳴放鞭炮,互道新禧,晚輩要給長輩叩首拜年,討要壓歲錢,全家再吃一頓素餡餃子,謂之五更餃子、團圓餃子。在百十個餃子裏,只有一個放有硬幣,説是吃到這個餃子的人,一年諸事順遂。

現在北京人過年,仍然保留着許多古老的傳統習俗,加上豐富多彩文藝節目,喜慶氣氛更加濃郁。1994年,北京禁放煙花、爆竹後,北京人只能到郊區的幾個定點地方去看喜慶的新年煙花,但越來越多的北京人在嘗試以越來越新鮮的方式來渡過這中國人的新年。

承德一帶的春節實際上是從臘月開始的。臘月初八各寺院及家家户户均要熬粥,稱臘八粥,一來紀念釋加牟尼佛祖成道之日,二來喜慶五俗谷豐登,這天市場上開始上市年畫、爆竹、肉類等。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家家户户要掃庭院,這一天被稱為過小年,一般家家都要擺酒宴,祭灶王爺。臘月二十五開始張貼春聯,喜慶氣氛越來越濃厚。除夕晚,全家老少吃團圓飯、包水餃,備冷拼,到凌晨12點時,鞭炮齊響迎接新的一年到來。大年七年級互相拜年,共歡同樂,八年級請姑爺、姑娘回門、九年級會親家,初四會朋友,初五春節高潮結束。正月十五上元節,也稱元宵節,人們耍龍燈、舞秧歌、踩高蹺、玩獅子、晝夜盡歡。正月十六以後,各行各業開始按部就班,恢復營業,春節至此結束。

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紮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門外,點燃待其煙繞火旺,男人依輩分跳過這堆火焰,邊跳邊念:“跳入來,年年大發財;跳出去,無憂共無慮;跳過東,五穀吃不空;跳過西,錢銀滾滾來。”這叫“過火羣”,象徵燒掉舊歲的邪氣,消災過運,迎來乾乾淨淨、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羣”後,就要用新掃帚打掃廳堂,掃完後掃帚畚斗擱在一起,垃圾堆放門邊,希望如願再從畚帚中走出來,幫助發家致富。同時要把跳火羣未熄的餘灰收集一些添於炭爐中,叫“添旺”,象徵更加興旺。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着,據説這是為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隨着社會進步,生活節奏加快,閩南鄉村一些繁瑣的習俗已逐漸被廢止了,但農家企盼好年景的風俗仍保留下來。特別是“圍爐”在臘月寒冬,全家人圍在暖烘烘的小爐旁痛飲暢談,述舊歲展望未來,那是多麼温馨,多麼幸福。

除夕貼春聯的習俗始自明代的南京。除夕又叫大年夜,是人們最忙的一天,撣塵掃地,做年飯,貼春聯。史載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曾令“公卿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並令對聯所用紙箋必須硃砂染色,名為“萬年紅”。“紅”、“朱”同意,暗示朱家子孫永坐江山。此為漢地大年貼春聯風俗之始。貼春聯也有許多講究。比如家有喪者,頭年貼紫色春聯,第二、三年貼黃色春聯並加貼橫批和“天慶”。天慶是鏤空成花紋的長方形紅紙,貼在門楣上,一般貼五張,然後貼橫批。另外,中秋節吃月餅也緣於朱元璋的提倡。據説徐達攻下元大都後,朱元璋曾命以當年起兵時祕密傳遞消息所用“月餅”作為賞賜羣臣的節令糕點。

南京市民過年一般都要炒一樣素菜,叫“十香菜”。菜以鏡冬醃鹹菜為基礎,配以胡蘿蔔、金針、木耳、冬筍、白芹、黃豆芽、豆腐乾、千張、麪筋、藕、紅棗、花生米等十多種素菜,重油炒成,往往在以葷菜為主的年飯家宴中最受歡迎。燈節在正月十五,又叫元宵節或上元節。南京燈節前後歷時10天,初八上燈,十八落燈。明代燈節最盛,從笪橋至評事街,魚龍紛沓,五光十色。屆時老少看燈,萬人空巷。後來集中掛燈區移到了夫子廟一帶,至今每年燈節這一帶仍很熱鬧。舊時講究“上燈元宵落燈面”,是説南京人燈節期間的食俗。

臘八兒: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醋。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逛娘娘宮:臘月十五開始,各式各樣的年貨全都上市,以娘娘宮為軸心的宮南宮北大街更是熱鬧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宮頭一個目標就是風葫蘆,成年男人到這裏,忘不了買燈籠,女人們來這裏多是洗娃娃的。從娘娘宮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這是節前婦女必須做完的事情。

糖瓜祭灶: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昇天的日子,家家要買糖瓜兒,等到夜裏12點祭灶王爺。待香燃盡後,請下灶王像,點火燒了,大年三十再買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碼子換上,年復一年,都是這樣。

吊錢兒:吊錢兒是用彩紙剪刻成的圖案,貼在門窗的玻璃和橫稜上,作為春節喜慶氣氛的點綴。貼上的吊錢兒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損壞,否則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

破五: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一天,家家户户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在天津人的心目中,鬧元宵也是過年,因此,要鬧得轟轟烈烈,要鬧出年味來。從正月十三到十七的每天晚上,城內繁華的街道,遊人如織,燈火輝煌,鑼鼓喧天,非常熱鬧。十五這天,平時分家單過或外出工作的,都要集中在家長的住處吃晚飯,因為正月十五是第一個月圓的日子,月圓家圓,象徵着家庭和睦、美滿幸福。

湘中一帶流存着許多過年的風俗,不但古老、樸素,而且豐富多彩。特別是在遊藝娛樂方面,百藝競獻,異彩紛呈。如舞龍燈,耍獅子,贊土地,舞春牛,送財神,打花鼓……長沙一帶,流行的大年七年級風俗有:大清早起,開門炮後,擺好供品,由男子長者擇吉利方向奠酒三巡,作揖三次,謂之出天行;然後全家大小梳洗完畢,於堂屋齊向祖先禮拜,再依輩份高低,全家相互拜見,俗稱全家拜年,又謂之團拜。 在湘潭一帶流存着許多過年的風俗,古老而樸素。從正月七年級到十五,不論是農村或城鎮,到處可以看到舞龍燈。舞龍燈先要接龍。即挨家挨户發請帖,凡是接了請帖的人家就依次進屋去舞龍燈表示祝賀。接龍後,開始舞龍。龍隨鼓起,翻騰跳躍,大有騰雲駕霧之勢。歡快時,燈游龍卷,讓人目不暇接。湘中一帶盛行舞龍燈,還傳承着不少的巫風楚俗,如接龍、收水、掛紅等,都表達了人們喜慶豐年的美好祝願。 春節是中國人民普天同慶的日子。但中國地大物博,各地或多或少都形成了自己的節日習俗,湘潭也不例外。尤其在食俗方面,更是別具特色。春節期間,湘潭人喜歡以海南檳榔敬客,甚至年節唱大戲,對演唱出眾的演員,也以檳榔作為獎賞。清人有《潭州竹枝詞》道:風流妙劇話情長,豔姿嬌容雅擅揚,一串珠喉歌宛轉,有人台下擲檳榔。

廣州美稱花城,以種花為業者,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現如今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更成為廣州的一大民俗。每年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景,各大公園都在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上搭起綵樓,紮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湧來,擺開花市,售花賞花,人潮湧動,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七年級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迎春花市。廣州新春風俗,在人際交往中,必備利是。當然,所謂利是,即為紅包,親朋相見,大人要給小孩利是。廣州市民中,市民階層十分講究,要給雙封,而內包多少紙幣則不拘,但沒有利是即為無禮,所以春節期間到廣州人家裏做客,要多帶幾個紅包為好,免得麻煩。甚至商場門口,也會在金桔樹上掛滿利是,任人摘取,以求吉利。

合肥人過年有兩點與全國不同:一是要打香炭;二是鞭炮通宵達旦,節日氣氛非常熱烈。打香炭即在大年三十掃塵後,家家都要在屋內用醋澆紅木炭,剎時,濃煙滾滾,煙霧繚繞,這時閉上大門,以求淨化空氣,去邪避災。吃罷年飯後,開始燃放鞭炮,從晚上到次日早上,連續不斷,炮聲震耳欲聾,火光沖天,大有千軍萬馬攻城之勢。如今,此風雖有所消退,但較全國而言,仍屬數一數二。

孔府年節有些和民間不同的地方。臘八:臘八的一切活動圍繞臘八粥,熬粥時安排很多人,燒火户這天專來燒火。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給當差喝的,一種是內宅、本族和上供用的,因對象的不同而佐料各異。除夕:年三十整夜包餃子,府內到處燃燈、燃檀香木,院裏搭綵棚,午後去報本堂行禮,晚飯後去祖廟辭歲。大人給孩子壓歲錢,裝在紅紙袋裏,上寫長命百歲。每人都備一個景泰藍食盒,放米麪做的如意、小柿子、桔子等,以示來年吉祥。端午節:端午節時用雄黃酒為孩子抹前額,在幼年衍聖公的額上寫一個王字。七月七:在前堂樓院子裏,桌上搭桌,疊好幾層,最上面一張擺香爐,供巧果,巧果用模子扣出,有各種七巧形,油炸而成。八月十五:和七月七一樣疊桌設供,供的月餅是孔府自制月餅。兩個節日疊桌設供,傳説是供品擺得高,離天近,嫦娥、玉兔,或牛郎織女看得見,就會下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