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關於語言表達的感想:由“然後”説開去

由“然後”説開去

教師關於語言表達的感想:由“然後”説開去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然後”一詞頻頻出現在學生語言表達中。回答問題或講話時,常常在句與句之間用“然後”連接,而不是用合適的連詞,如“不但……而且……”“因為……所以……”。顯然,這是一個口頭禪。

我問學生,怎麼有這個口頭禪的。有學生告訴我,從一些娛樂節目的明星們的表達中學得的,也有學生説不清從什麼時候就學會了。我説,以後要注意,不能隨便用,這不是好習慣,語言表達要乾淨洗練,否則會令人生厭。

生活中,口頭禪並不少見,尤其是一些領導幹部,喜歡“這個這個”地説,好像顯示身份似的。我有一個發小,原本講話挺正常的,後來做了一個村長之類的官兒,不僅脖子顯得僵硬,好像無法扭動起來用正眼瞧人,嘴裏也是一個接着一個“嗯,這個”,我想這屬於水平不高的人,用口頭禪來掩飾自己的蒼白吧。有些人的口頭禪則是讓人莫名其妙,聽着極其不舒服。我國中的一位化學老師,我雖然非常敬重他的學術水平和執教能力,可他不管什麼話的開頭,總喜歡來個“如果”,我們這些學生在下面聽着聽着,耳濡目染,就學會了。當化學老師説話出現停頓的時候,我們會齊聲悄悄説“如果”,抑揚頓挫,已經不是暗流湧動,而是明火執仗,那場面,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他竟然也是無動於衷。其實,他教化學是挺好的,反正我的考試成績還可以,但我都忘記了學到什麼。時間過去了30年,至今一想起他,眼前就會浮現全班同學齊聲説“如果”的場景,還是覺得不自在。我的一位老領導,每次開會或聊天時,總愛説“那個時候”,其實並不是在回憶以前的事情,總不免要誤導聽眾的思維。大概是多年養成的習慣,陋習難改。後來,同事們暗送他一個外號“那時候”,他也就無可奈何地笑納了。

這些口頭禪,雖不至於粗俗到像一個地域性的“市罵”一樣,也沒有一些年輕人脱口而出的“哇塞”“我靠”之類的聽了渾身不自在,但終究是語言不潔的表現。我知道,他們也許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只是覺得好玩,盲目從眾,以這種方式迎合、融入所在的羣體。古人云:“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小時候,有小夥伴覺得口吃的人講話好玩,便跟着學,久而久之,小夥伴把自己也變成了結巴。這不是虛構。成年人我管不着,我最擔心的是學生,青春年少正處於語言學習的最佳時期,規範、正確地使用語言文字,這是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會影響將來的成長和發展。如果此時不努力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説不定將來就會成為我的發小或某些領導那樣,產生一籮筐笑話。成人社會,很少有人自作多情地去幫別人糾正錯誤的,就像上級唸錯字,下屬寧可看笑話,也不願意幫助提醒一樣——哪怕是善意的,有時也未必會獲得善意的回報。

所以我經常對一些學生説,無論你從哪兒學來的,這樣的話,都不允許在學校、教室裏説。

我以前有個學生,剛進七年級時,幾乎每一句話中都會帶着“靠”字,連同學都聽不下去了。我這個班主任兼語文老師聽了更是渾身不舒服,看着他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以及言談舉止中的粗俗表現,為之心痛。於是,只要有機會,我總會提醒他。上課回答問題時,如果説到這個詞,我會讓他去掉“靠”再説一遍;平常與同學會老師交流時,説到這個詞,我也會停下來,示意他自己糾正。在他家長的配合下,經過三年的努力,他從漸漸地少説,到最終不再信口雌黃,我看到了他的進步。這個男孩子,剛進中學時,身上還略帶一些歪斜氣息;國中畢業時,我驚訝地發現,他已經成長為一個文質彬彬的男子漢了。我對他説,你三年的成績我都不在意,但是,你現在站在我面前的樣子,和談吐的風度,真讓我為你感到高興!這是一個自我感覺比較成功的教育案例,想想也覺得自豪,我常用來告誡現在的學生。

語言是思維的外衣。一個人講話時,喜歡用口頭禪,除了習慣以外,還反映了他的思維不流暢,或者説,思維與語言不協調。而出現這種情形,很難自知,這需要一定的專業訓練。從這個意義上説,語文教學中的口語交際,值得重視。我以前有一個學生,數理化學得頂呱呱。他的優點就是埋頭做題,毫無怨言,以“聰明”自詡。但是,他似乎對讀書之類的事兒總提不起興趣。你跟讓他説話,聲音幾乎可以稱為氣若游絲,更不要説讀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詩詞歌賦,那簡直就是暴殄天物,愚氓滅美。他看書,但不出聲讀,這些東西,在他那兒,總覺得舌頭轉不過彎兒來。剛剛開始,學業成績還算過得去,他自豪地告訴我,可以用數學的分數來“拉”語文分數。他的這種良好的自我感覺的確是延續了一陣子,直到他讀大學。有一次,他放假回來看我,説自己像個做題機器,不像別的同學那樣,可以在各種場合落落大方地展示自己,發揮特長,他只好躲在一個角落裏,拿出小紙片來算幾道題目打發時間,因為,他不敢大庭廣眾之下講話。語文太重要的,可惜,現在後悔莫及!我想起了他當時的那些説法,也只好安慰他説,你現在抓緊機會鍛鍊吧,還來得及的。

語言表達要正確、規範、得體、流暢,至少要讓人不覺得“累”;要自帶過濾功能,把那些不堪入耳的口頭禪自動剔除,才能讓人理解出一個準確的意思,並樂意交流。

本文作者: 樑增紅

來源公眾號: 樑增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