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九愛國運動簡介

【一二九愛國運動簡介】

一二九愛國運動簡介

一二九運動是指1935年12月9日發生在北平的一次偉大的抗日救亡運動。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東北後,把侵略的魔爪進一步伸向華北,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嚴重危機。國民黨繼續執行不抵抗主義,為適應日本“華北政權特殊化”的要求,確定在1935年12月 16日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與此同時,加緊“圍剿”紅軍,鎮壓人民的抗日救國運動。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年學生,悲憤不已。1935年12月初,北平各校學生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北方局的領導、推動下,紛紛發表宣言,“反對一切偽組織、偽自治”。這時,國民黨政府派何應欽來到北平。北平學聯代表大會決定以實際行動表示華北青年的抗日決心,發動各校學生,向何應欽請願遊行。

12月9日,北平學生衝破了國民黨當局沿街設置的封鎖線,匯合在新華門前。學生向何應欽的代表提出了表達中國人民願望的六項要求:反對所謂“防共自治運動”;公開宣佈中日交涉經過;不得任意捕人;保障地方領土安全;停止一切內戰;要求言論集會結社出版自由。何應欽的代表對學生的正義要求不予理睬。被激怒的學生高喊“反對華北自治運動”,“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等口號,向長安街奔去。當遊行隊伍走到天安門、東長安街、王府井南口時,手無寸鐵的學生遭到國民黨軍警的大刀、木棍、水龍的襲擊,100多人受傷,30多人被捕。被阻擋在城外的學生遊行隊伍,沿城牆外圍遊行,在冰天凍地的寒風中,忍飢挨餓,堅持了一天卻未能進城。他們向城上的軍警揮淚講演,向周圍的市民哭訴,宣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道理。

12月10日,根據北平學聯的決定,北平各校學生實行總罷課。16日是國民黨“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的日子,北平學生和各界民眾三萬餘人,為抗議“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成立,舉行更大規模的遊行示威。他們衝破國民黨軍警的包圍,先後在天橋和正陽門廣場召開羣眾大會,迫使“冀察政務委員會”不得不延期成立。接着北平和天津的學生,又組織南下宣傳團,深入各地羣眾,宣傳抗日救國的主張。北平學生的愛國行動,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支持和響應,杭州、天津、南京、上海、武漢、南寧等地爆發了更大的遊行示威。各地愛國人士先後成立了各界救國會,要求國民黨政府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一個抗日救國的新高潮在全國迅速興起。一二九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為抗日戰爭作了思想準備。

【一二九運動的背景】

華北事變後,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國共產黨發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號召,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處在國防最前線的北平學生,痛切感到“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

【一二九運動的過程】

12月9日,寒風凜冽,滴水成冰。在黃敬、姚依林、郭明秋等共產黨員的組織和指揮下,參加抗日救國請願遊行的愛國學生們湧上街頭。走在隊伍前列的是東北大學、中國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和市立女一中等校的學生。警察當局事先得知學生要請願遊行,清晨即下達戒嚴令,在一些街道要衝設了崗哨。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等城外學生被軍警阻攔,在西直門同軍警發生衝突。上午10時許,城內一兩千名學生衝破軍警的阻攔,彙集到新華門前。他們高呼“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五省自治!”“收復東北失地!” “打倒漢奸賣國賊!”“武裝保衞華北!”等口號,表達了全國人民抗日救國的強烈願望。

【一二九運動的結果】

北平學生的愛國行動,得到了全國學生的響應和全國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國人民抗日民主運動的新高潮,推動了抗日統一戰線的建立。杭州、廣州、武漢、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相繼舉行遊行示威。

【一二九運動的意義】

一二·九運動公開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併吞華北的陰謀,打擊了國民黨政府的妥協投降政策,大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它配合了北上紅軍抗日,促進了國內和平和對日抗戰。它標誌着中國人民抗日民主運動新高潮的來到。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一二·九運動“是抗戰動員的運動,是準備思想和幹部的運動,是動員全民族的運動”,“有着重大的歷史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