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遊覽名勝古蹟的作文

你遊覽過哪些名勝古蹟?分享一下吧。下面一起和小編學習一下游覽名勝古蹟作文吧!

有關遊覽名勝古蹟的作文
遊覽名勝古蹟作文篇一:

北京,是歷史悠久,充滿着神祕色彩的古城,也是我夢寐以求的地方。

終於,在寒暑假期間和我父母開始了旅行。

我們在幾天的旅程中,遊覽了天安門、故宮、天壇、頤和園、恭王府,其中,印象最深刻的還數故宮。

故宮又稱紫禁城,一四零六年建成,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築羣。宮城周圍環繞10米多高的城牆,牆外是52米寬的護城河,宮牆四隅還建有四座精巧玲瓏的角樓,使故宮自成防禦體系,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城中之城”。

故宮分為三大殿,第一殿是太各殿,第二殿是中和殿,第三殿是保和殿。

你人知道皇宮有多少間房子嗎?現在由我來告訴大家吧,故宮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房子。怎麼會出現半間呢?原來天上萬間房子,皇帝不敢冒犯呀,就少建了半間。這是導遊阿姨告訴我們的。

我們就這樣興趣盎然的沿着故宮中軸線遊覽着,若大的故宮我們走出時已經是中午了。

故宮到處都是宮殿,數不勝數,裏面的典故也很多,説也説不盡,希望大家有機會也去細細的遊覽。

北京幾天游下來,我收穫很多,使人流連忘返!

遊覽名勝古蹟作文篇二:

7月14日,我鎮舉行了一個參加名勝古蹟的活動。

這天,天氣很熱,但我們還懷着好奇的心情去參觀。我們先去了位於新橋村西的永興橋。它建於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橋長50米,寬3、4米,橋洞有3個,洞高約5米,享有“沙井第一勝”的盛譽。永興橋的橋面石欄上雕有龍鳳圖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橋的兩頭還立有石獅,威武勇猛,惟妙惟俏。你知道它用什麼建的嗎?它是用花崗石、巖石砌築,所以造型美觀。永興橋時逾三百載,是我市不可多得的古橋樑之一,是古代深圳人民智慧和技藝的結晶。今天,人們漫步永興橋,舉目四望,沙井新貌盡入眼底,確有心曠神怡之感。

接着,我們又去了曾氏大宗祠,它位於新橋村內,建於清乾接着,我們又去了曾氏大宗祠,它位於新橋村內,建於清乾隆年間,佔地面積1029平方米,是深圳保存較完好的宗祠之一,曾氏宗祠還規模宏偉、古樸。位於天井中的石牌坊頂部的屋檐上均有精美的花紋雕塑,形象生動逼真、技藝精湛。坊柱前後用抱鼓石相護,坊上橫額書寫楷書“大學家風”渾厚有力的四個大字,兩邊還有很多有意義的字。宗祠內的木雕、石雕、磚雕多為寓意吉祥的動物植,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然後,我們還參觀了江氏宗祠,它的兩邊牆都有蠔殼砌成,經過百年的風吹雨打,還屹立不倒。萬豐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個村辦博物館。它體現了祖先們的難苦的生活和奮鬥精神。

通過這次參觀,使我認識到更加努力學習,把沙井創建成一座古今建築俱全的中外名鎮。

遊覽名勝古蹟作文篇三:

寶帶橋是江蘇省蘇州市的一個著名的景點。它又名長橋,與趙州橋、盧溝橋等合稱為我國十大名橋。

它橫卧在距蘇州三公里的古運河和澹台湖之間的玳玳河上。它始建於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是馳名中外的多孔石拱橋。

它的建造同我國曆史上的漕運關係十分密切。眾所周知,江、浙一帶自古就是魚米之鄉,歷代帝王無不以此作為征斂財賦重地。大業年間,隋煬帝開鑿江南大運河,將江浙糧食和珍寶通過船運往京都。唐代漕運已空前繁忙,但以蘇州到嘉興一段運河載滿皇糧的漕船,秋冬季節要頂西北風行進,不背纖很困難。可纖道在澹台湖與運河交接處卻有寬約三百米的缺口,需填土作堤;但這樣做會切斷諸湖經吳淞江入海的通路,且堤壩也會被水沖決。因而蘇州刺史王仲舒決定廣駁纖道,建橋湖上,並捐自己的玉質寶帶充橋資,寶帶橋因此得名。

寶帶橋橋面寬廓平坦,下由五十三孔聯綴,孔長249.8米。全長317米,寬4.1米。橋堍成喇叭形,下端寬6.1米。橋兩端各有一對威武的青石獅,北端還有四處碑亭和五級八面石塔。整座寶帶橋狹長如帶,多孔聯翩,倒映水中,虛實交映,有如蒼龍浮水,又似鰲背連雲;不僅為行人縴夫提供方便,還為江南水鄉增添旖旎景色。工程技術上它使用的是柔性墩,可防多橋孔連鎖倒塌。它的砌拱法採用“多絞拱”,這在古代建橋史上極罕見。

元代僧人善住對它描述道:“借得他山石,還摒石作樑。直從堤上去,橫跨水中央。白鷺下秋色,蒼龍浮夕陽。濤聲當夜起,併入榜聲長。”從中看出,遠在元代,它不僅一是一座頗具規模的石拱橋,而且還肩負繁忙的運輸任務。

遊覽名勝古蹟作文篇四:

頤和園是我國現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古代園林。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境內,距天安門20餘公里,佔地290公頃。

頤和園原為封建帝王的行宮和花園,遠在金貞元元年(1153年)即在這裏修建“西山八院”之一的“金山行宮”。明弘治七年(1494年)修建了園靜寺,后皇室在此建成好山園。1664年清廷定都北京後,又將好山園更名為“甕山行宮”。清乾隆年間,經過20xx年的修建工程,將該園改名為“清漪圓”。此時的清漪園,北自文昌閣至西宮門築有圍牆,東、南、西三面以昆明湖水為屏障,園內修建了許多亭台樓閣,橋廊齋榭,山清水秀,富麗堂皇。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瘋狂搶劫並焚燒了園內大部分建築,除寶雲閣(俗稱“銅亭”)智慧海、多寶琉璃塔倖存外,珍寶被洗劫一空,建築夷為一片廢墟。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待太后挪用海軍經費3000萬兩白銀,在清漪園的廢墟上興建起頤和園。光緒二十六年(1920xx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野蠻破壞,後慈禧又動用鉅款重新修復。數百年來,這裏一直是封建帝王、皇室的享樂之地,解放闢為公園。1961年國務院公佈頤和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世界古典園林中享有盛譽的頤和園,佈局和諧,渾然一體。在高60米的萬壽山前山的中央,縱向自低而高排列着排雲門、排雲股、德輝殿、佛香閣、智慧海等一組建築,依山而立,步步高昇,氣派宏偉。以高大的佛香閣為主體,形成了全園的中心線。沿昆明湖北岸橫向而建的長廊,長728米,共273間,像一條綵帶橫跨於萬壽山前,連結着東面前山建築羣。長廊中有精美柁畫14000多幅,素有“畫廊”之美稱。位於頤和園東北角,萬壽山東麓的諧趣園,具有濃重的江南園林特色,被譽為“園中之園”。

佔全園總面積四分之三的昆明湖,湖水清澈碧綠,景色宜人。在廣闊的湖面上,有三個小島點綴,其主要景物是西堤、西堤六橋、東堤、南湖島、十七孔橋等。湖岸建有廓如亭、知春亭、鳳凰墩等秀美建築,其中位於湖西北岸的清晏舫(石訪)中西合璧,精巧華麗,是園中著名的水上建築。後山後湖,林茂竹青,景色幽雅,到處是松林曲徑,小橋流水,風格與前山迥然不同。山腳下的蘇州河,曲折蜿蜒,時狹時闊,頗具江南特色。在岸邊的樹叢中建有多寶琉璃塔。後山還有一座仿西藏建築——香巖宗印之閣,造型奇特。蘇州街原為宮內的民間買賣街,現已修復並向遊人開放。擁山抱水,絢麗多姿的頤和園,體現了我國造園藝術的高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