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藝術活動課後評議

開展藝術活動,作為大班的教師要做好課後評議,應時時處處注意激發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創作欲,站在幼兒發展的角度來評價幼兒,竭盡全力肯定幼兒的一切努力,激勵幼兒進步,促進幼兒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及個性、人格的完善,使幼兒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大班藝術活動課後評議的範文,歡迎閲讀!

大班藝術活動課後評議
大班藝術活動課後評議篇一

在培訓中,我們觀摩了大班的美術繪畫活動《花兒朵朵》,受益匪淺,在觀摩中學習、在參與小組討論中評析、在聆聽講座後反思,學習觀評活動的過程中,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對該活動的思考。

一、目標制定體現適宜性

目標是活動的起點與歸宿。它的科學性十分重要,老師在説課時呈現的目標設定充分考慮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發展方向、最近發展區,體現了適宜性。重難點的定位恰當。如,重點:大膽用水粉顏料表現花的特點。難點:學習組織畫面,表現花的形狀、色彩美。

二、教師提問體現有效性

通常,教師在活動中運動得最多的引導方式就是提問,提問是否有效直接關 繫到孩子的學習是否有效。老師的預設提問與追問都充分考慮到這一點。

1、在欣賞花的圖片的環節,老師問:“你喜歡哪朵?説説它的形狀、顏色。” 分析:這是老師在活動前經過精心思考設計的預設提問,這樣的提問緊緊圍繞本次活動的目標進行,意在讓幼兒在觀察花的形狀、顏色時,把握畫花的關鍵要素:形狀、顏色。為後面繪畫環節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

2、欣賞名畫《向日葵》時,老師問:“看看這朵花像什麼?”有孩子回答:“花心像洗腳盆、花瓣像辣椒”。在充分觀察《向日葵》後,老師及時追問:“你準備畫一朵什麼形狀的花?”

分析:老師啟發幼兒將花與生活中的事物聯繫起來。為後面部分幼兒創想花的形狀作鋪墊。教師的追問:“你準備畫什麼形狀的花?”即是在前一問題的基礎上及時引導幼兒發散思維,大膽將生活中看到的形狀設計成花的形狀,如,有孩子的回答:“心形、梯形等等”孩子的回答充分體現了老師層層深入的遞進性提問的有效性。

三、繪畫工具的使用體現合理性

美術繪畫活動注重幼兒使用繪畫工具的良好操作習慣、衞生習慣的培養。要 培養好這兩種習慣,老師提供的繪畫工具與示範操作要考慮從合理性。老師的活動就充分考慮到這一點。事先為每桌有序、整潔擺放好顏料、畫筆、紙巾,為幼兒營造了一個乾淨的繪畫環境。繪畫活動中,老師在做教學準備時,操作工具能擺放得藝術,其實是能為孩子的良好繪畫習慣培養起到很好的暗示作用的。

老師在示範繪畫環節,每一個細節動作都注重了對孩子良好繪畫習慣的培養,如:將筆上沾的多餘顏料輕輕刮在顏料瓶頸,防止顏料灑落在地上、桌面上。細節往往是孩子潛移默化學習的重要地方。老師注重細節式的操作方式充分體現了繪畫工具使用的合理性。

四、 欣賞與作品展示、評價體現審美性

審美性是美術活動基本要素。要讓孩子在活動中感受到美,他們才能更好的 發現美、創造美。

1、開始的引入環節,老師讓孩子欣賞幾種有代表性的花的圖片。

分析:美麗的花,衝擊着孩子的視覺,把孩子帶入花的世界。彷彿置身於花的海洋,豐富的視覺感知為孩子在後面部分表現花的美,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

2、在孩子繪畫完後,作品一一呈現出來時,觀摩的老師們不禁感歎:“好美呀!”孩子們也在互評中,紛紛表達自己的喜歡的作品、表達自己欣賞到的美。

分析:細細分析,作品讓人感覺這麼美的原因——老師展示作品的方式很講究藝術氣息,將黑卡紙為背景的畫貼在白紙做的長紙捲上,黑白搭配的“裝裱”方式,十分具有視覺美感。讓欣賞者有藝術享受、讓繪畫者有創作成就。這正是美術活動審美性的充分體現。

3、談談自己一點的疑惑:在幼兒繪畫時,老師用PPT展示了許多美麗的花的圖片。而孩子在專注作畫,沒有欣賞圖片,也沒有從圖片中得到繪畫啟示。這些圖片是否在本次活動前,作為前期準備讓孩子欣賞了,豐富了孩子的經驗,如果沒有在活動前欣賞,只是在本次活動中第一次呈現。那這些圖片在孩子繪畫時呈現,是否起到了暗示引導的作用?

觀評活動中,自己一直力求從淺思考者向深探究者發展,經驗的積澱是必備條件。為此,作為一名經驗欠缺的一線教師,我將努力在觀摩、學習、研討中循序提高自己觀評活動的能力。

大班藝術活動課後評議篇二

隨着幼教改革的不斷深入,幼兒園的教育評價在教育過程中不斷呈現出鮮活的生命力,讓越來越多的幼教工作者認識到:評價在教育過程和促進幼兒發展過程中起到巨大的作用。

然而,在幼兒園的美術教育活動中,我們雖然在美術教學目標的制定、活動的設計、現代技術與美術課教學的整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卻忽視或忽略了對美術教學評價的實踐與研究,使得美術教學評價相對滯後,教師對幼兒的評價步入了諸多的誤區:只重視佔少數的較好與較差的作品,忽視佔大多數的一般的作品;只重視美術作品的結果,忽略幼兒美術活動的過程;只重視作品評價,而忽視了對教學活動本身產生問題的反思,較少思考教師教育行為、方法的不足與矯正;只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幼兒的主動參與;只重視幼兒美術作品所表現出來的現狀,忽視幼兒美術能力的發展等等。

教學評價體現的是一種教學藝術,教學評價在幼兒美術教育活動中適當、正確、靈活的運用顯得格外重要。

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姆認為:評價不是為了區分而是為了改善。所謂的“改善”,即通過評價獲得反饋,從而對教學加以調節,使之獲得最佳的教學效益。幼兒園美術評價的目的就在於激發幼兒繪畫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幼兒感受到自己的進步,發現自己的能力和才幹,讓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促進幼兒的發展。

一、評價主體多元化,激發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

作為一名教師,應時時處處注意激發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創作欲,站在幼兒發展的角度來評價幼兒,竭盡全力肯定幼兒的一切努力,激勵幼兒進步,促進幼兒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及個性、人格的完善,使幼兒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

1.自我評價:幼兒對自我的一種評價形式,是把評價幼兒學習成就的權力,由教師轉向幼兒;幼兒由被動評價者轉向主動參與者,從而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日本教育家木地一説的好:“如果孩子的興趣和熱情一開始就得到順利發展的話,大多數的孩子將會成為英雄和天才。”幼兒自評時,教師要尊重他們的評定,給予他們充分的肯定,幼兒對自己的作品充滿了自信,對美術活動的興趣也日益提高。如大班美術活動《神祕的樹林》這一活動,我就將幼兒的自評貫穿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整個活動我為幼兒提供一個“樹林”背景,然後幼兒自由想象,每人完成一張線描的草圖,並與周圍同伴交流——談一談自己構圖的優點以及與他人想象的不同之處,到最後介紹自己完整作品的優點。幼兒通過自評,不僅激發了自信心,而且可以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同時大大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

2.幼幼互評:這種評價是讓孩子之間互相展開各種形式的評價,從而保持他們學習的興趣,而這種互評活動也能使一些較難的技能技法及問題迎刃而解。例如在大班美術活動《我的謝師卡》教學中,要求幼兒設計出各種形狀和裝飾謝師卡是教學的重點,在課後展評時,我就請幼兒把自己的作品都集中擺放在一起,然後請幼兒圍成半圓坐好,分成紅黃兩隊,先讓個別幼兒來介紹自己的作品,然後再由兩隊幼兒以競賽的形式來説説這張邀請卡哪裏設計得好?哪裏設計得還不夠好?怎麼設計會更好?等等一系列問題,從而讓幼兒在相互評價的過程中,清楚地認識到自己作品的好壞以及改進的方向,提高了幼兒對評價活動的興趣。因此,互評活動能使幼兒發現別人的長處和短處,同時也使他們瞭解和認識到自己的不夠,以此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

3.家長評價:對幼兒來説,教師和家長對他們的影響是一致的,家長的評價對孩子在美術能力方面的發展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我們現在的教育往往在家長評價方面做的還不夠,家長的評價標準不夠貼切,存在一些誤區,比如許多家長就喜歡把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總感覺自己家的孩子畫的不如別人好。針對這一現狀,我就利用家園欄這一優勢,經常向家長宣傳新的美術評價標準,運用評語評價的方法在幼兒作品的背面寫上評語,如:“大膽構圖,線條流暢”、“想象力豐富,能畫出與他人不同的作品”、“觀察仔細,物體重疊關係表現較好”、“色彩搭配大膽,鮮豔”、“畫面豐富,構圖巧妙”、“畫面誇張、有趣”等等各具特色地評價,讓家長形成看幼兒作品的小評語,慢慢地改變家長的觀念,瞭解美術作品的評價標準是以幼兒的心理與認知為重點,學會欣賞幼兒畫中的童趣。

4.教師評價:在幼兒美術活動中,對於孩子的作品,教師要採取多層評價的方法。首先要考慮的是整體評價,在本次活動中有多少幼兒能達到預定的目標,所完成的作品從美學角度看具有什麼樣的水平。其次要對幼兒進行部分評價,可以從幼兒的情感和能力等方面進行逐一評價。情感方面的評價對幼兒的發展非常得重要,良好的情感是繪畫的基礎,孩子願意畫、喜歡畫,才能繪畫出自己想畫的作品來。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對不同的幼兒制訂不同的評價標準,要對幼兒進行縱向的評價,讓每個孩子都能看到自己的進步。

由於建立了自評、互評、家長評、教師參與和幼兒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過程。在師生的相互溝通中增進了雙方的瞭解和信任,形成了積極、民主、平等、友好的評價關係。有利於幼兒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空間,看到自己的長處與不足,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使之成為學習的主動者。

二、評價方式多元化,促進幼兒對美術活動的積極性。

由於孩子年齡較小,他們的關注點總是在自己身上,因此在組織幼兒進行美術作品評價時,他們往往只對自己的作品感興趣,而對於別人的作品卻很少關心。為此,教師應從多種角度、多種形式開展,吸引幼兒評價的目光,從而提高幼兒評價的積極性。

1.賞識式評價:教師在指導幼兒美術活動時應及時對幼兒作品進行表揚與鼓勵,如:《漂亮的民族娃娃》的教學活動過程中對每個孩子給予了不同的評價:“你的民族服裝想的和別人不一樣,它的樣子真多呀!”、“你畫的民族娃娃的衣服上的圖案真是別具一格!”、“你的色彩搭配很鮮豔,真漂亮!”、“你觀察的很仔細,能發現民族娃娃帽子上的裝飾不一樣”、“你今天畫得可真認真。”等等不同緯度的評價。這種鼓勵性的評價,充分挖掘繪畫作品中成功的東西,給予積極的肯定,讓幼兒有繼續作畫的願望,使每位幼兒有成功的體驗,給幼兒樹立了自信心,是幼兒自主學習的驅動力。

2.故事式評價:這是採用故事的形式結尾的一種快樂教學評價方法。例如:幼兒創作畫《可愛的小動物》,在引導啟發幼兒討論、繪畫出各種動物後,讓幼兒講述一段關於小動物的故事。這個小故事可以是教師講的故事,也可以是幼兒自己根據所畫的小動物之間的聯繫創編的故事。這樣既加深了幼兒對動物的瞭解,有利於幼兒智力的發展,更激發了幼兒參加美術活動的積極性。

3.畫展式評價:教師在完成美術活動教學任務的基礎上,讓幼兒互相欣賞美術作品,提高幼兒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例如:繪畫《快樂的六一》,教師指導幼兒盡情發揮自己的水平,使幼兒能夠畫比較好的作品。在美術活動最後,教師組織幼兒開一個畫展,讓幼兒既能欣賞到別人的作品,又激起了幼兒對繪畫的熱愛之情。

通過開展故事、遊戲、展覽等多種評價形式,使幼兒在輕鬆、快樂的評價氛圍中,自然而然地關注到了同伴的作品,積極參與了美術作品的評價活動,提高了自身的評價水平。

三、轉移評價重心,提高幼兒參加美術活動的主動性。

1.關注興趣表現,進行適宜性評價。幼兒年齡小,知識面窄,對事物的認識不深刻,思維方式非常幼稚,所畫物體往往也不成比例,多為象徵性的作畫,他們所畫的人物往往是頭大身體小,有的乾脆用一條直線代表一隻手臂或一條腿,

這些都是正常現象。他們的作品雖然稚拙,但由於孩子眼中的世界,或主觀或誇張,極富有獨創性和新穎性,因此,他們的作品卻也妙趣橫生,作為教師應保護幼兒的這種繪畫興趣和特點,與幼兒一起分享他們創作的快樂,應以“童心”想幼兒所想,看幼兒所看,感幼兒所感,更多地看到作品的內容和情趣。

2.理解獨特想象,進行欣賞性評價。愛因斯坦説:“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孩子們最大的樂趣就在於幻想,因此教師的教學要充滿“童心”,用幼兒喜聞樂見的形式去激發幼兒創作的慾望,使幼兒產生內心的創作衝動,發展幼兒的繪畫創造力。教師要為幼兒選取貼近他們生活實踐的教材,運用幼兒喜愛的遊戲、兒歌、故事、聽音樂等多種教學形式啟發幼兒思維,豐富幼兒的想象,鼓勵幼兒自由作畫。如在學畫《神祕的大海》時,明明小朋友將大海畫成了紅色,我們感到非常詫異,問其原因,明明自豪的説:“我畫的是傍晚的大海,夕陽照在海面上,海面肯定會一片通紅”,可見,幼兒的想象是非常的奇特,作為教師應充分尊重孩子的這一特點,給孩子提供想象的空間和創造的餘地,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3.尊重自信表現,進行肯定性評價。由於幼兒的生理機制尚不完善,所以畫出來的形象往往荒誕、奇特、不合常理,但這正是幼兒作品的可愛之處,他所展現的藝術是成人望塵莫及的,兒童畫更多的是一場遊戲,也正是這種遊戲啟迪了他們的心智,培養了他們的個性。因此教師應珍惜和愛護幼兒的這一特徵,讓幼兒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不要總在“形”上做文章,應遵循幼兒年齡發展的規律,儘量保護和激發幼兒潛在的興趣,使幼兒在美術教育活動中沒有失敗和犯錯誤的感覺,始終在一種輕鬆的氛圍中表現自己。

4.發現進步痕跡,進行激勵性評價。在美術活動中,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細心關注每位幼兒,哪怕是點滴的進步,教師也要及時地給予肯定,進行激勵性評價。例如我班有一位小朋友叫徐睿,該幼兒在繪畫活動中時常會出現一些不好的現象,如去弄亂別人的水彩筆或離開位置去做別的事。針對這位特殊的幼兒,我就對他的一言一行特別地關注。在一次繪畫活動開始時,我在為幼兒講解畫面

的內容時,發現徐睿小朋友聽得特別認真,於是就立刻在全體幼兒面前表揚了他,這下徐睿小朋友坐得更好了。在繪畫一開始時,為了激勵該幼兒能繼續保持這樣的良好狀態,我又一次對徐睿進行了肯定和表揚,還對他提出了進一步要求,希望他能認真繪畫,堅持到底。從這次活動以後,徐睿小朋友的繪畫習慣有了很大的進步,而且在其他活動中也能更好的遵守紀律了。

5.關注行為習慣,進行提示性評價。在美術活動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對幼兒以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堅實的基礎。美術活動中的行為習慣包括保持畫面的乾淨、整潔,對繪畫工具的收拾、整理,對桌面、地面保持乾淨以及與同伴保持平等、友好、融洽的同伴關係等,教師在幼兒繪畫中要關注每一位幼兒的繪畫行為習慣,及時地對錶現出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幼兒進行表揚,以達到以點帶面,提示全體幼兒都能向他人學習,逐漸養成良好的繪畫習慣。

6.注重個性差異,進行個別性評價。在幼兒的作畫過程中,總有個別的幼兒在作畫技能掌握上還存在着一定的問題,還不能畫出物體的基本結構,這就需要我們隨機的個別輔導,讓他們學習基本的繪畫技巧,在模仿教師的作品中鞏固基本技能的掌握,從而激發下次繪畫的興趣。小雅小朋友在畫一張公園的畫,畫面上畫了一些簡單的花,花瓣大小不一,花莖歪歪扭扭,還在邊上畫幾筆,塗幾筆,我走過去輕聲的問她:“小雅,你在畫什麼呀?”旁邊的東浩馬上插話了:“老師,她畫的也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好難看。”其他孩子都笑了。小雅回答:“我想畫公園裏蜜蜂在採花蜜。看,我的花畫好了,可是我忘了蜜蜂怎麼畫。”看到畫面上的一團黑色,教師終於明白了孩子的意思,就手把手的教她畫蜜蜂的頭、身體和翅膀,然後讓孩子模仿老師的蜜蜂再畫一隻蜜蜂寶寶。在最後的作品講評中,小雅驕傲的告訴大家:“這是我畫的《蜜蜂寶寶的一家》,這隻蜜蜂是老師畫的,邊上那些都是我畫的,我還給他們穿了漂亮的衣服呢„„。”她的作品得到了同伴的一致肯定。

通過對不同層次幼兒的作品的有效評價,不僅讓幼兒正確的認識了自己的作品,也在評評説説中學習了同伴作品中的優點,提高了幼兒的審美能力,從根本上激發了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也促進了幼兒情感、個性等方面的發展。

總之,幼兒繪畫創作評價體現了一種教育藝術,它能影響幼兒心理健康和個性形成。我們幼教工作者應根據幼兒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既重視幼兒繪畫創作結果的評價更重視繪畫創作過程中的評價,為幼兒創造出一種生動活潑輕鬆愉快的氣氛和情景,在這個基礎上逐步培養孩子們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充足的發展。

大班藝術活動課後評議篇三

《秋天的葉子》 秋天到了,大樹們漸漸地換上了多彩的衣服,孩子們看在眼裏,樂在心裏。“把美麗留下來”的活動便開始了。活動一: “撿樹葉”,主要考慮到幼兒知識經驗的建構。孩子在實踐中觀察了各種顏色的樹葉,有了情感的體驗,充分感受到了秋天的美,為活動的開展鋪墊了基礎,使幼兒有話可説;活動二:重難點的前置——塗色技能。本週我們在美術區設置了“五彩的樹葉”,通過實物和範例欣賞,豐富了幼兒對色彩的感知,如:對好朋友色彩的理解——相近色的認識。通過幼兒的實踐活動——操作,幫助幼兒掌握了兩種顏色相接的方法。

一、 目標與主題更和諧。

活動目標的制定可以更貼近主題內容。我的目標制定藉助藍本,沒有進行大的改變。如:原目標1.學習用圓形、三角形表現大、小不同的樹木,並嘗試用兩種相近色塗色。2.能較合理的佈置畫面,發展想象力。可以改成:1.運用兩種相近顏色進行塗色,感受秋天的美。2.能用大小、色彩不同的樹葉合理佈置畫面。這樣制定目標與主題內容配合密切,也更加接近幼兒的能力水平和藝術領域的目標。

二、 導入活動更精彩。

我們在平時的美術活動中,很多采用圖片欣賞、情景導入、談話導入等方式激發幼兒的參與積極性。其實我們可以拓寬自己的思路,採取更多的形式。如:實踐的方式,讓孩子觀察秋天的風景,發現秋天的色彩;用特寫的形式,欣賞不同形態的樹葉。即幫助幼兒發現秋天色彩的豐富性,感受秋天的美,又發現樹葉的獨特性,建構了幼兒的知識經驗,為幼兒繪畫活動做準備。

三、 精彩評價顯特色

活動評價是對幼兒經驗的提升。在評價活動中,我們會先請孩子們欣賞朋友的作品,然後説説自己喜歡的作品及理由。孩子們説的挺好,但我覺得我的提問語言不夠精簡,針對性不強。其實我可以這樣問:“樹葉漂亮嗎?有哪些顏色?”、“哪些樹葉最特別?”讓孩子有針對性的圍繞顏色、形狀、特色三方面講述,幫助幼兒經驗的提煉和積累。

通過這次活動,我領悟了許多。在今後的美術活動中我將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吃透教材,活動設計更開放,讓孩子有更多的自我表現的機會;同時在範例的準備上照顧到不同能力孩子的需求,特別是能力強的孩子,讓美術活動“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