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觀後感

看完王堅博士的《在線》之後才更深刻理解,為什麼説雲是未來,雲是一切。

在線觀後感

王堅博士講的萬物在線,無論是物聯網,車聯網,還是AI,其實都是基於在線,在線基於雲,有了雲,數據就需要更細顆粒化的清洗及場景應用,清洗即場景應用的過程中需要算力,這個邏輯是閉環的。所以,我們就可以理解阿里為什麼all in雲,也可以方向性的預測阿里後續的動作。

書中按照王堅博士的理解,在未來,雲將會是和水電氣一樣的基礎公共設施,大家將圍繞雲展開具體的業務場景的縱向深耕,書中將業務場景統稱為“行業”。

我們不要去糾結這本書裏過多細節,比如數據歸屬,數據所有權及安全。我們假想一下,如果我們站在20年後,來看今天的雲,是否會真的將成為我們生活的基礎設施。

筆者本人是認同王堅博士觀點的。筆者有個小時候印象深刻的生活場景:小時候跟着爺爺奶奶長大(留守兒童不是這個時代的產物,而是矯情的產物),每逢家裏有什麼重要的事情需要與遠方的親人聯繫,那個時候,電話還是插線轉接電話,沒有程控交換機這一智控路由設備

打電話得先跑到郵電局,那時候鎮上的大廳裏有個電話室,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給電話供電的大號電池。電話一層層的接到目的地。接到目的地還得等一會兒第二遍再打過去,因為那個時候的電話只有村委會這種集體組織才有,打到對方村委會,村委會給你用大喇叭廣播一下,“XXX家,你老家來電話了,抓緊來一下村委會,5分鐘後你家裏人兒會再打過來”。一般10分鐘後第二遍打過來,家人都是一邊説話,一邊呼次呼次的喘着粗氣兒。那時候還是小屁孩的筆者,每次陪姑姑去打一次電話,回來都能在小夥伴中間顯擺半拉月。

2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想電話電話,想語音語音,想視頻視頻,這些在那個年代想都不敢想,不可思議的事情,都不偏不倚的,活生生的擺在了我們的面前。

回到我們王堅博士説的雲將是基礎設施這個觀點,我們再延伸一下,在數據的隱私性,安全性及雲的便捷性,實效性都得到有效解決後,是不是我們以後的生活工作都是在類似手機這樣的終端下進行,而終端的分類也更加的細化,這個細化也可能是具有同一個載體不同的APP,但不再需要PC,或者是其他的某種形式。

很多人會説現在的雲不就是IDC換個帽子嗎,但是,IDC只是省去很多企業自建機房的投入,還是沒有解決萬物互聯,沒有解決數據流通,沒有解決算力按需供應。所以,IDC只是規模大點兒的局域網罷了。解決了萬物互聯,數據流通,算力按需使用的雲才是未來的那個基礎公共設施。

面對未來,我們選擇相信,選擇裝傻充愣,選擇避而不見,每一種選擇都對應着不同的命運。所以,很多時候應該説知識影響選擇,選擇決定命運。

況且雲正實實在在的影響着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雲已來,且勢不可擋。至於到底是像王堅博士堅持的未來只有公有云,還是雲魔亂舞,這個就交給時間去決斷吧。

雲來了,基於雲的行業場景迭代,基於雲的行業深度挖掘,才是出路方向,和雲搶公共設施的基礎定位,無異於紙籃子打水,前面能打幾桶水,但終將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