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參觀藝術博物館的文章:水清木華清華園

本站: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是一座開放的藝術殿堂,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歷史與今天的碰撞。下面讓我們一起來閲讀《水清木華清華園》這篇文章吧!

有關參觀藝術博物館的文章:水清木華清華園

“一所偉大的大學,需要一座偉大的博物館。”一直想去清華園的藝術博物館看看,週日下午約了美女去到位於清華園內的博物館。

遠遠地看到冷風中矗立的人物雕塑羣,憑感覺我知道前面就是博物館了。

走進來看,是被譽為“清華國學四大導師”的梁啟超、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四位先生的雕像。

四大國學導師都是我國近代最傑出的學者。

飲冰室主人梁啟超先生1920xx年應邀到清華演講,引用《易經》裏的話來勉勵清華學生要做君子:“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他這次演講對清華優良學風和校風的養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後,清華即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定為校訓。

陳寅恪先生被稱為“教授中的教授”,作為歷史學家,先生學貫中西。是公認的本世紀最有學問、最有成就的學界大師。

“南書房行走”的王國維先生 於1920xx年應召為末代皇帝溥儀的南書房行走。是中國近現代最傑出的集哲學、經學、史學、戲曲學、甲骨學、敦煌學等研究於一身的學術巨星。

趙元任先生被譽為“中國語言學之父”,也是中國近代音樂先驅者之一,28歲便被美國康乃爾大學聘為物理講師。29歲時,他回到清華,擔任物理、數學和心理學講師,30歲任哈佛大學哲學講師,33歲被聘為清華哲學教授。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先生的這句話是對四位國學大師最好的解讀最高的評價吧。

步入博物館,正對着大廳的是一座氣勢非凡、由黃色側牆和黑色階梯組成的主交通軸,一直延伸到最高處,沿着這條簡潔明快的樓梯拾級而上,參觀者便能順利到達各個展廳。為了充分利用自然光,屋頂還被設計成一個自然光過濾器,陽光可以透過天台玻璃照射下來。

在服務人員的提示下,我先去了一樓的主展廳,這裏展出的是以“迴歸.重塑”為主題的雕塑大師布德爾與他的雕塑藝術。

整個展廳以黑白和深藍為主色調,無論是展廳的佈局、作品的擺放、色彩的搭配還是燈光的處理,都做到了簡約而不簡單。

展覽共分七個單元:第一單元“布德爾的創作之源”呈現了布德爾由學習到掌握雕塑技術期間用作參考和汲取靈感的考古文物;“帕拉斯(1887-1905)”“阿波羅(1898-1909)”“弓箭手赫拉克勒斯(1906-1909)”“果實(1902-1911)”,“珀涅羅珀(1905-1912)”及“香榭麗舍劇院與垂死的人馬(1910-1914)”六個主題單元集中展現了布德爾重塑古代經典人物及題材的獨特創作手法和理念,古希臘雕塑的傳統與現代藝術的理念在布德爾的作品中完美地融合於一體。

布德爾師從著名的雕塑大師羅丹,但是,他與羅丹卻又是不同的。“藝術必須從古老的根上生長出來,再讓樹枝伸向現在,等待着開花結果。”這句話不僅道出了布德爾的藝術信念,也揭示了他獨特的藝術創作之旅。

布德爾對待每件作品都非常執著,尤其是在創做紀念碑作品時,有一件作品他用了十年的時間,期間創作了57件草稿,還有一件他用了二十年的時間,所以他的每件作品都是精彩的、絕倫的、真實的。

主展廳陳列的是布德爾的代表作——《弓箭手赫拉克勒斯》。這件作品在西方雕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甚至曾經擺放在20xx年的雅典奧運會場館的門口。你看,大師雕刻刀下的赫拉克勒斯渾身筋肉,體形瘦小,左腳伸出圓周外,突破了平衡圓滿的傾向,刻意誇大了的弓箭,包裹着一個劍拔弩張的精悍緊張的肉體,帶給人無窮的力量和陽剛。

邵大箴先生評價布德爾手下的赫拉克勒斯是一個揹負着承重使命的苦行僧,豪氣萬丈卻又抑鬱深沉。這與布德爾喜歡貝多芬雄壯悲愴的交響樂是不無關係的,藝術是相通的,無論是雕塑還是音樂,這件作品所呈現的是悲愴與英雄的結合。

“藝術的生命是愛,不能夠把全部生命貢獻給藝術創作的人,應該放棄賦予石頭以生命的職業。”正是因為他對雕塑熾熱的愛,你能從大師的每一件作品中感受到生命的温度。雕塑大師羅丹對他這位高足的歎賞毫不隱諱,“布德爾在不斷地推論中,尋求真實,他的作品非常的理性,每一個細微之處,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在全體中有重要的價值。”

沉浸在這位雕塑大師的世界裏,其實是在享受一段激動人心的探索之旅。這裏的每一寸空間都散發出濃濃的藝術氣息,駐足在大師的作品前,你能感覺到每一件作品都是有生命的,他們似乎穿越時空在跟你對話。

藝術的魅力是具有穿透力的、直抵人心的,兩個小時的時間與大師對話,與作品對話,每一件作品所展現出來的力量和柔美已經深深的烙印在我的心裏。

從一樓直接去了頂層四樓。

13號廳的“晚霞餘暉——清朝瓷器展”,10號廳的“翰墨丹青——清華藏珍書畫展”,12號廳的“必忠必信——王綱懷捐贈銅鏡展”,11號廳的“隨方制象——清華藏珍傢俱展”,8號廳的“竹簡上的經典——清華簡文獻展”,7號廳的“營造.中華——清華營建學科專題展”以及9號廳的“絲繡擷英——清華藏珍織繡展”……展廳內每件藏品都是價值不菲的藝術品,比如織繡展廳中展出了清代“無量壽尊佛”刻絲佛像、紅紗地繡花金玉滿堂女氅衣、藍地刻絲雲龍立水長袍等名品。在這裏,終於有緣一睹明代刻絲鳳穿牡丹團花,各色絲線織出的藝術品可謂精美絕倫,心中不由地讚歎古代藝人精湛的織繡技藝。

博物館的三樓是“理想之境——馬里奧.博塔的建築與設計。”建築與人類密切相關,“我們塑造了自己的建築,而建築反過來也塑造了我們”。作為國際級建築大師,馬里奧·博塔的建築理念充滿人文性和理想性。他融合了嚴謹的理性主義傳統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藴,用富有時代特色的當代建築語言迴應久遠的歷史記憶。他虔信一座建築承載着一個地區的“根源和記憶”,在“記憶”的土地上,務必保留日漸喪失的地域特徵和歷史特色。作為清華藝術博物館的設計師,我們看到,緩緩上升的步行階梯和頂層天花板的自然採光,博物館與大學主樓以及整個校園之間的關係,無不印證着博塔獨特的建築理念。

最後來到博物院的二層,在4號展廳,“獨上高樓——王國維誕辰140週年紀念展”。“獨上高樓”,取自靜安先生的“三重境界説”之第一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以“獨上高樓”作為展廳主題,一是喻其令後人望其項背的學問之大成就,也喻其孤傲的個性和特立獨行的行事風格。展廳分“羅王之交、平生交遊、清園執教、靜安不朽”幾個單元。靜安先生人生最後的時光是在清華園度過的。期間,他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一起,書寫了中國教育史上一段無法複製的傳奇。90年前那個初夏的一天,他卻義無反顧的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的魚藻軒。帶着他“學貫中西,滿腹經綸”的才華和“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精神,平靜的去了。清華園的塋地,成了這位國學大師最後的歸宿。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如今,靜安先生手寫遺書的石印本靜靜地躺在展窗裏,先生的自沉曾一度成為學界之謎,作為“國學第一人”,後世再無人能及先生之成就。

走出博物館的時候已是日落時分,夕陽穿過樹梢的光影在博物館牆面上緩緩移動。在這裏彷彿能觸摸到歷史的脈搏,透過那些老舊的物件,能感受到那種“跳動”,心靈得以在此安放,而無需在意溜走的時光,人也隨着一起沉靜到永恆的時光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