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讀後感(精選9篇)

管理讀後感 篇1

讀了《狼性管理》一文後使我深受啟發!狼是陸地動物中最兇殘的動物之一,就連老虎、獅子這樣的獸中之王都要對狼退避三舍,原因無它,就是害怕狼羣這個團隊!通過對狼的性格及組織行為的研究,我從中總結出了很多打造”執行力團隊“的有益原則和啟示。

管理讀後感(精選9篇)

一、團隊意識

狼知道自己的力量弱小,和老虎、獅子等獸中之王比,狼比不過,甚至與野牛、斑馬等獵物比,狼也自認實力不足。正是由於狼有自知之明,知道單打獨鬥不行,所以他們選擇羣居,選擇了團隊,同時也就成為了陸地動物世界中最可怕的最高終結者。

一個優秀的企業也是如此,如果沒有團隊的合作,光靠個別能人是難以成功的。我們應該看到個體的力量太單薄,需要團結,需要合力,我們人也是需要齊心協力,才能做到團隊工作的穩定高效運行!

二、整體利益至上

在羣狼中,當一匹狼嚎叫時,其他的狼都會響應,於是我們就聽到了此起彼伏的羣狼的嚎叫,在這此起彼伏的嚎叫中,彙集了每一匹狼的聲音。這聲音就像是在大聲的宣告:”我們是一個整體,我們很強大,我們戰無不勝!“

狼在行進中經常採用單列式行進方式,就是一匹接一匹,頭狼的體力消耗最大,當頭狼累了時,它就讓道一邊,其身後的狼自然替補它的位置,而它就可跟在隊伍的最後,養精蓄鋭,正是靠着每一匹狼的共同付出,才有了一隻誰見誰怕的團隊。

狼羣中最健壯的狼在捕獵中總是衝在最前面,當他捕獲獵物後不是安然享用,而是將獵物留給後面身體較弱的狼,自己再向下一個目標奔去。

這就是狼性,這就是狼的整體至上的精神,因為狼知道,只有共同整體利益的實現,才有自我利益的實現。在企業中也是如此,我們總是説能者多勞,實際上能者就應當為這個團隊多做貢獻,要有奉獻精神,但是多勞的能者是否就只有付出沒有收穫呢?不是,多勞的能者收穫的是夥伴們的信任和支持。

在生產中更需要諸多的有能力的同事,在各個方面挺身而出,為企業的創效獻計獻策,有時可能有分配不勻的現象,就需要我們有整體利益至上的高尚品德,天長日久就會讓自己身上的優點閃光,進而得到器重,而這就是領導所要必備的條件,因此,他就能在團隊中脱穎而出,成為這個團隊的核心人物,他就向成功邁進了一步。

三、優勝劣汰,原則至上

狼會在小狼有獨立能力時堅決地離開它,讓它自己去闖,去適應自然。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很多的小狼會失去生命但是正因為這樣才能優勝劣汰是的狼羣進化得更優秀。

我認為,這是狼性給我們的最大啟示,一個企業必須要進行優勝劣汰,必須迫使員工隊伍不斷進化,否則就會出現弱者淘汰強者的局面。試想,如果一個企業出現了能人留不住、只有混日子的一羣無能之輩的話,企業也就註定走向衰亡,不能給企業創造價值混日子的員工毫無價值,他們最終被淘汰,正如狼羣淘汰老、弱、病、殘一樣。正因為我們中南公司領導意識到這點所以對職工的綜合能力進行培訓,就是為了加強員工的業務水平,能夠勝任所在的崗位要求,為我們公司創造更大的價值,使企業具有更大的競爭力。

狼性還讓我們看到,領導的注意力永遠都要放在優秀員工的身上,而不是落後員工的身上。我們要不停地及時激勵那些優秀的、有上進心的員工,讓他們不斷成長,對於那些落後的員工,要進行再教育鼓勵他們努力學習,這樣才能激勵所有的員工追求卓越,才能建立起一個人人比貢獻、人人比能力的良性競賽的企業文化。

四、目標明確,前赴後繼

反觀我們團隊中的領導是否能做到明確制定目標,並帶領團隊奮勇直前,不怕失敗?一個團隊一旦有了這樣的領導,有了這樣的精神,那麼這個團隊一定能成為一支戰無不勝的優秀團隊。因此,企業要時刻讓所有的員工知道企業的使命,知道奮鬥的目標,並將這一目標層層分解,落實到各個部門、各個崗位,各級領導要身先士卒,帶領團隊勇往直前,百折不撓。

綜上所述,我從狼的性格及組織行為中總結出了狼之所以能成為陸地動物世界的最高終結者的原因,通過這些原因的分析我總結出了企業經營管理中的一些原則和觀念,只要一個企業能夠人人樹立團隊的意識,樹立整體利益至上的觀念,建立嚴格的不留情面的淘汰機制,從最高領導到每一位員工都明確了各自的目標並堅持不懈的努力完成,就一定能打造出一個令世人敬佩、令對手膽寒的執行力團隊。

管理讀後感 篇2

讀完《狼性管理》一書讓我深刻的體會到狼族是一個堅不可摧的團隊,一個執行力極強的團隊,它們之所以會成功,就在於同進同退,眾狼一心。狼沒有獅虎的身軀,沒有獵豹的速度,狼卻以矢志不移的信念、百折不撓的戰鬥態度與眾狼一心的團隊精神縱橫草原。這種狼性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我,聯想到工作,不管我們身處何種崗位,都需要具備狼性的執行力。

我認為這並不是管理者的“專利”,作為一名普通職員,更應該提高這種狼性的執行力,把具體工作落到實處,為領導分憂,為企業發展出力。我認為我們礦業的員工都應具有像狼一樣的執行力,穩、準、狠。作為礦業狼性風控團隊的一名成員,發揮團結合作、敢於拼搏的狼性精神,無疑是我們狼性風控團隊需要認真學習和借鑑的。

一要學習“狼性”的合作精神。合作精神是狼性精神的核心,狼羣最大的品質就是合作精神。對於風控審計這種協調及合作性極強的工作而言,良好的溝通是保證風控審計項目合理安排和順利實施的關鍵因素。在面對每一次大大小小的風控審計任務時,我們都應培養良好的合作意識,隨時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其中,另外需加強與單位各部門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在工作進行中的每一階段及時與領導進行彙報,保證項目按照預定的目標去執行,通過團結合作,相互扶持、相互鼓勵,共同突破每一次的瓶頸和難關。

二要學習“狼性”的拼搏精神。狼有強者的心態,為了求得生存,經常忍飢挨餓,只為卧薪嚐膽等待狩獵的機會。作為公司制度執行的監督人,我們風控與審計部的每一位成員都應該學習狼的這種精神與信念,面對困境,毫不畏懼,要有一種充分準備耐心等待的堅韌精神,為實現目標不斷策略,準確切入,同時在實戰中不斷總結成功與失敗的的經驗教訓,不斷夯實業務技能,創新理念思路,增強判斷、識別和決斷能力,在面對每一次不同的風控審計任務時從容不迫,遊刃有餘。

三要學習“狼性”執行力精神。狼性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執行力,執行力正是我們對待工作應持的態度。我們在工作中總會遇到一些困難,總會產生一些這樣或那樣的疑問。針對困難有些人會輕描淡寫,敷衍了事。還有些人畏首畏尾,不敢去做,想的更多的不是如何克服困難,而是做不好會怎麼樣。這些都不是正確的工作態度,“執行”一詞在大打折扣,或根本沒有作為。正是因為沒有正確的態度,導致工作沒有按質按量完成,甚至被延誤。

通過這次學習,使我深刻認識到:在工作中只有端正態度,才能盡職盡責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才能更加高效、主動的工作。四要學習“狼性”的責任精神。很多情況下,我們把工作目的看作是一個過程,而實際上工作目的應當是實現目標,過程只不過是通過努力來實現目標的方式而已。通過這次學習使我懂得,做完本職工作只是一個最基本要求,一定要經過努力把工作保質保量完成才行。通過學習這種狼性責任精神,使我感受到工作的成功與快樂。作為公司一名普通的風控審計人員,應時刻把領導交辦的任務是否圓滿完成作為衡量自己工作好壞的目標。五要學習“狼性”的自律精神。狼的團隊精神中有着嚴明的組織紀律性,每個成員都嚴格恪守自己的職責和職能。

廉潔是風控審計職業道德規範的最根本要求,作為企業風控審計人員,我們履行公司賦予的各項監督檢查職權,在確保公司各項制度及財產安全的同時,更要做好自身在遵紀守法和廉潔奉公上的自審工作,在情與法、是與非面前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嚴格照章行事,牢固樹立正確的風控導向和價值導向,捍衞好風控審計監督的生命線。通過學習之後,我不禁反思:自己對待工作的態度如何?是否也曾把找藉口當成習慣?是否有些工作環節成了脱節的鏈條?

通過學習讓我撥雲見日,更加明確了今後的工作方向。深深的懂得了“贏在執行”這看似簡單的四個字,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勤于思考,多學多幹,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總結、在總結中提高。晚上踏着夕陽多想一想,今天的工作,我按質按量完成了嗎?早上迎着朝霞多問一問,今天我將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我將以此學習作為起點,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把握好每一個環節,把執行力貫穿到工作的每一個細節,做出優異成績。

管理讀後感 篇3

德魯克説:“管理就是界定企業的使命,並激勵和組織人力資源去實現這個使命。界定使命是企業家的任務,而激勵與組織人力資源是領導力的範疇,二者的結合就是管理。”提出了三個經典的問題:我們的事業是什麼?我們的事業將是什麼?我們的事業究竟就應是什麼?這三個問題經過改編完全能夠應用於此刻的我們:我們學習的是什麼?我們學習的將是什麼?我們學習的究竟就應是什麼?

經典之所以被稱之為經典往往在於其超強的預見性。多年之後依然閃耀者奪目的思想光輝,熠熠發光,為處在黑暗中的人們知音了前進的方向與道路。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在於思想的高度,作品能夠讓人們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大事記是肉身已逝,但精神依然長存。

德魯克先生《管理的實踐》已面世半個多世紀了,在這五十多年中,有關企業管理方面的書籍能夠用浩如煙海來形容。但能禁得住時間考驗的的書籍還是《管理的實踐》一書,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管理的實踐》是一本值得認真閲讀的好書。

最後讀完了德魯克的《管理的實踐》,彷彿自己遊蕩在上個世紀中期的企業中。這本書構築了完整的“對人的管理”思想。如:1、人是資源,是所有資源中最富潛力的資源。德魯克認為“人的資源――整個的人,是自然賦予的所有資源中最豐富、最有才能,最有潛力的資源。”這是因為在企業能夠得到的所有資源中,認識“唯一能夠增長和發展的資源”,亦即“人要貢獻出什麼務必由他自己決定”,只要他們願意進行“有目標的、集中和聯合的努力”,就能夠“產生出真正完整的東西來”。2、務必對人進行管理,挖掘出人的潛力。德魯克明確的提出“利潤並不是企業活動的目的,利潤不就應成為企業決策的理由、原因和依據,他只是對企業是否起作用的一種測驗”,他説道:“企業需要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潛力。”因此,“經理人員的首要任務是把他的資源――首先是人的資源中藴含的力量都挖掘和發揮出來。那麼我認為,真正詮釋管理的好處就要將人的機能發揮的淋漓盡致。人是社會的主體,是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3、是工作富有活力,並使職工有成就感。管理者如果只注重員工的績效,那就死定了!那是傳統的管理方式,現代管理方式已經是人性化管理,更多的是注重員工的感受。同樣的工作,在行政的約束下與在自動自發的工作結

果雖然是都完成任務了,但完成的綜合效果完全不同。只注重績效的話,那會留不住優秀人才。因此,要想將公司管理的有聲有色,務必關注職工的感受,經常與他們交流,瞭解他們的想法,使他們在工作中能夠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管理的實踐》一書,系統的論述了企業的核心問題,即企業的目的:只有一個正確而有效的定義--創造顧客;兩個基本職能--營銷和創新。企業存在的目的不能從自身尋找,只能從外部,從對社會的貢獻中尋找,從客户那裏尋找。企業透過不斷的創新滿足顧客的需求。管理本質上是一種實踐,而不是一種專業和科學,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任何熱衷於將管理科學化和專業化的嘗試,試圖消除所有的波動,風險和不可知的措施也就是在消除自由,創新和成長。管理本質上是一句目標業績和職責進行的管理。檢驗管理和創新的成果,不是知識,而是業績和成就。管理者和員工在本質上沒有差別,只有職責上的差別。員工的權利不是來自於管理者的授權,而是來自於所承擔的職責。區分高層管理者和基層管理者的唯一維度在於時間。

正確的定位個人與組織的關係,組織要求員工要主動用心,以企業的目標為努力的方向,同時要求員工要自願理解改變。但員工對組織的要企業一般較為弱勢,德魯克總結為,首先員工是一個人,透過職位建立地位,期望公平做事有好處;其次,員工要求企業建立標準,對員工良好業績的關注。“組織需要個人為其做出貢獻,個人需要把組織當成實現自己目標的工具。”因此管理者的重要任務是將員工的目標引向組織目標。管理者需要在此刻和未來間取得平衡。管理是一種稀缺的資源。

一本優秀的著作哇不盡的寶藏,能夠陪伴人的終生。有所得在於能夠更加深刻的領悟思想的內涵與外延,在於發現自己的誤解與錯誤,在於能夠明確自己未來道路的方向!

管理讀後感 篇4

這本書書以“管理企業、管理管理者、管理員工和工作”三項管理的任務,貫穿整本書的主軸和精髓,並以八個關鍵成果領域、三個經典的問句以及組織的精神豐富其內涵。

德魯克先生《管理的實踐》已面世半個多世紀了,在這五十多年中,有關企業管理方面的書籍可以用浩如煙海來形容,但能夠經得住時間考驗的企業管理書籍還是《管理的實踐》一書,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管理的實踐》是一本值得認真閲讀的好書。20xx年11月11日,被譽為“當代管理之父”的彼得〃德魯克在走過95年的歲月後與世長辭。作為“管理學”這門學科的開創者,德魯克對當代管理學研究和管理實踐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德魯克始終把自己當作一名旁觀者,以冷靜、深邃的目光來洞察管理之道。除了留給世人近40部著作和100多篇論文以外,德魯克還以其獨特的思維方式警醒所有從事管理工作和管理研究的人。經典之所以被稱之為經典往往在於其超強的預見性.多年之後依然閃耀者奪目的思想光輝,熠熠發光,為處在黑暗中的人們知音了前進的方向與道路。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在於思想的高度,作品能夠讓人們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大事記是肉身已逝,但精神依然長存. 正確的定位個人與組織的關係,組織要求員工要主動積極,以企業的目標為努力的方向,同時要求員工要自願接受改變。但員工對組織的要企業一般較為弱勢,德魯克總結為,首先員工是一個人,通過職位建立地位,希望公平做事有意義;其次,員工要求企業建立標準,對員工良好業

管理讀後感 篇5

該書自問世50餘年來,一向頗受眾多讀者的追捧,影響了全世界無數經理人和管理學者,不愧為一部“管理的聖經”,難怪有人説“如果只讀一個管理作者,那就讀德魯克;如果只讀一本管理著作,那就讀《管理的實踐》”。

剛拿到這本書時還有些不以為然,覺得半個世紀以前寫的管理書籍還能有什麼新意和深奧的地方,即使有也早已隨着時間的流逝而褪色了。然而,當我仔細閲讀完之後,才發現自己是多麼的膚淺。的確,在這天看來它的資料並不深奧,但在50多年前,能夠對管理有如此深刻理解和認知的人是多麼的了不起。一般的管理“大師”,大多專注於管理的某一領域,比如戰略、營銷、人力資源等,而只有德魯克先生視社會和企業為一個有機整體,從而系統、全面的來看待管理,能夠説字裏行間閃爍着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智慧的光芒,真不愧為“管理的教父”、“大師中的大師”。正是《管理的實踐》一書的出版,使管理真正成為了一門學科。當代仍在流行的許多管理思想和實踐都能夠從這本書中找到根源,比如:目標管理、參與管理、知識員工管理、客户導向的營銷、業績考核、職業生涯管理、事業部制分權管理、企業文化、

因篇幅所限,簡單羅列一下自己感受較深的幾點主要體會,與大家共享。

1、管理的本質: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衡量和檢驗管理的唯一權威是績效和成果。“企業管理層只能以所創造的經濟成果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權威。”

2、管理者的職責:管理者和員工在本質上沒有差別,只有職責上的差別。管理者除了完成其職責所務必擁有的職權外,沒有任何別的權力。“如果一個企業未能取得應有的績效,我們完全有理由去更換一名新的總裁,而不是去辭退員工。”

3、企業的目的:創造顧客。顧客是企業的基石,是企業存活的命脈。因此我們務必以顧客為尊,首先要搞清楚“誰是我們的顧客(包括潛在顧客)?”、“這些顧客在哪裏?”、“他們如何購買產品和服務?”、“如何才能接觸到這些顧客?”;其次,要了解“顧客的需求是什麼?”、“顧客購買的是什麼?”、“顧客心目中的‘價值’究竟是什麼?”。

4、企業的兩個基本職能:營銷和創新。營銷不僅僅僅是銷售部和市場部的事情,所有部門甚至每一個員工都對營銷負有職責。企業要帶給更好更多的產品和服務,務必不斷的創新。同樣,創新發生在企業的所有領域、所有部門和所有活動中。

5、目標管理:企業要進行有效的管理,務必在關鍵領域設定績效和成果目標。每一位管理者都需要有明確的目標,而且務必在目標中列出應到達的可衡量的績效,這些目標務必以到達企業整體目標為目標,還要在經營成果與實現信念之間求取平衡、在當前與未來之間求取平衡。

6、管理者的工作:管理者務必為企業的最終成果負責並有所貢獻,因此他們的工作範圍和職權應儘可能寬泛,凡是不能明確排除在外的事務都就應視為管理者的職責。

7、培養管理者:無論是培養管理者還是選拔人才,不應事先把目標盯在少數人身上,而應面向所有的人,也就是要“賽馬”而不是“相馬”。要儘可能使每一位員工都成為管理者,只有當每個員工都成為管理者時,企業人才才能正常接替,員工績效才能最大發揮。另外,培養人是一個動態的工作,務必面向未來,為了到達企業明天的目標。

8、企業規模:企業不必須需要壯大,但務必不斷進步,持續發展,變得更好。規模太小肯定不行,但規模太大也會帶來一系列問題。

9、人力資源:人力資源不同於一般的資源。一般的資源只能被利用,而且不可再生;人力資源作為一種特殊資源,只有“人力”能為企業所“使用”,而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惟有這個人本身才能充分自我利用,發揮所長。因此,管理者不要試圖去“管”人,而是要設法鼓勵、激勵和引導人,使員工有成就感。當然,員工也務必有職責感,務必以企業的目標為努力方向。

10、員工激勵:管理層的主要任務是激發員工的工作動機和參與感,喚起他們的工作慾望。激勵員工的唯一有效方法是加強員工的職責感,而非滿意度。

11、領導力:領導力需要看個人資質,也需要看態度和品質。因為“管理者不只透過知識、潛力和技巧來領導員工,同時也透過願景、勇氣、職責感和誠實正直的品格來領導。”

12、企業文化:好的企業文化能喚醒員工內在的激情與奉獻精神。好的文化務必讓個人的長處有充分的發揮空間,肯定和獎勵卓越的表現,讓個人的卓越表現對組織其他成員產生建設性的貢獻。企業文化的目的,不在於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而在於凝聚共同的願景和一致的努力方向,使組織具有高績效,且透過良好的工作績效給員工帶來滿足感和成就感。

13、企業的社會職責:企業是社會的“器官”,一個健康的企業不可能在一個病態的社會中生存和發展。企業在管理過程中,務必把社會利益變成企業的自身利益。管理者務必將這一基本信念落實到每一個決策和行為之中。這是管理者最最重要的終極職責。而管理的終極之善是改變他人的生活。

經典句子摘抄:

“每個人都是管理者,管理的本質就是自我管理”。

“在人類所有能夠運用的資源中,只有人才能成長和發展。”

“要滿足客户的要求,簡單的各種生產要素組合是不能創造價值的,只有依靠企業的創新。”

“沒有目標的管理就好像飛行時只憑直覺碰運氣一樣,既缺乏地標、地圖的引導,過去也沒有飛過相同路線的經驗。”

管理讀後感 篇6

本人在網上獵書時,無意中買下了這本《管理的實踐》,原本沒有對它給予很大的期望,不想剛讀過序言部分,就深深的抓住了我的需求,它是如此係統、如此豐富博大,它使我第一次明白了企業經營的目的不在企業本身,而在企業外部,即創造與滿足顧客,第一次認清了決策過程的細膩和重要,第一次認清了組織的架構務必服務服從於企業經營策略。同時還深悟有效的管理就是用自我控制的人進行目標管理。

人作為社會的一員,作為企業資源中最活躍的因素,早就具有了最有價值資源的稱號,但是也是最不好用、最不可預測的資源。德魯克認為當我們把重點分別放在“資源”或“人”時,會得到兩種截然不同的答案。作為一種“資源”,人力能為企業所使用,然而作為“人”,惟有這個人本身才能充分自我利用,發揮所長。這是人力資源和其他資源最大的區別。使員工有成就感,使工作富有成效是對管理者永恆的挑戰。管理者不只透過知識、潛力和技巧來領導員工,同時也透過遠景、勇氣、職責感和誠實正直的品格來領導。品格作為管理者的素質也被提到新的高度,成為根本性問題。

管理一向被人們稱為是一門綜合藝術,綜合是因為管理涉及基本原理,自我認知,智慧和領導力;藝術是因為是實踐和應用。坐在家裏從書本上學到的只是管理的理論,而只有實踐檢驗了的才能成為管理的才能。

《管理的實踐》中將管理的資料描述為三部分,即管理企業、管理管理者、管-理-員工和工作,三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管理企業從企業需要的組織架構上思考,全面詮釋了職能分權制和聯邦分權制,而且指出在條件可能的狀況下,聯邦分權制為最優構架,也是責權利同位,最有用心性及效果的架構。管理管理者從人才的引進、培訓、安排、提升等程序中,道明瞭企業員工的管理目的:盡一切可能使每一位員工都成為管理者,也道明只能當每個員工都成為管理者時,企業人才才能正常接替,員工績效才能最大發揮;管-理-員工和工作指明瞭決策的過程和分析決策工具的重要,要充分運用現代化的工具來為管-理-員工和工作做好的決策嚮導。

管理的每一個動作和行為都要同時涉及到管理的三個部分,因此在決策每一個行為時,都要思考對每一個方面的影響,找最影響孝最涉及面窄、最有績效的角度來進行。

企業是社會的公民,服務於並豐富了社會的各種功能,它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創造顧客。(以前經常聽到推銷員上非洲賣鞋的故事,而故事中那個看到當地居民光腳行走而大呼鞋可賣的才具有經營企業的戰略眼光)企業的兩項基本職能:營銷和創新。透過他們產生經濟成果,而企業其他的一切活動都在成本的範疇內。

企業是社會的豐富機體,只有當它能夠正常新成代謝時,才能在社會中正常生存。而企業的正常生存務必要有足夠的利潤,這不同於一般認為的企業的目的是追求最大的利潤,從而使得企業追求生存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的極大豐富和人們生活的不斷提高。

總之,《管理的實踐》從企業的一個目的、兩種職能、三個資料、四個階段、八大領域向我們展示了企業運作的全部,也闡明瞭企業管理的真涵義,詮釋了作為管理者要具備的品格及要鍛鍊的各個方面,是一本“讀則新、又讀更新、多讀益新”的著作。此致

管理讀後感 篇7

自從拿到管理的實踐這本書後,一向沒能系統地認真去看完,翻翻看看到此刻總算看了個大概,説實話這書對我本人來説是有點厚,所以看完後一時頭腦還是混混沌沌,但是正如這本書所説的,管理學説到最後就是要付諸於實踐,因為書上所説的基本原理,通俗的説叫做大道理,有些還不是我所能實踐到的,在於客觀環境的各不相同,讀完了這厚厚一本書,我也就大概瞭解一些就是管理其實就是要遵循客觀規律讓企業各部分做最適合時機的事,以到達整體大於各部分總和的結果。

管理的實踐本書詳盡地介紹了各種環境下會遇見的管理問題,其管理的主要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讓管理者把握住自己應負起的職責,正確平衡個人和組織的天平,準確找到公司發展的利益和員工發展的利益共同點。結合本人工作中感受頗深的是,務必讓每一個公司基本員工都瞭解公司的意圖,每一個人努力的方向與公司的目標持續一致。貫徹公司文化。雖然崗位的職責不同,每一個人除了負擔起當前職責外,還務必思考到公司整體的利益,否則你所做的部門努力就有可能對公司的整體利益產生損害。個人與組織的關係:組織需要個人為其做出所需的貢獻;個人需要把組織當成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的工具,所以個人價值的實現一半在於自身的努力,一半在於對組織的認同,只有在具備組織觀念之後,才具有分工、程序、產品、服務、顧客等觀念,應用到在平時的維護工作中才會正確地把握住事情的輕重緩急,才能牢牢地把握住一個度、成就一個從容應對的心態。

管理學的核心:職責。職責心大家都會有,但此刻有的並不代表將來還會有,如何將職責心一如既往地堅持下去?

有個故事很能説明這一點,有個故事説明這一種狀況。故事説的是上帝和一羣想成為天使的小孩子之間發生的事情。上帝給每一個想成為天使的小孩一個燈,要求就是這些人務必每一天擦拭這個燈,確保這個燈處於清潔狀態。之後,上帝離開了這羣小孩。開始時,大夥很是熱情地對待這個燈。但是時間一天天過去,上帝總是沒有再次出現。大多數小孩逐漸放下了,而且不斷地嘲弄一個小男孩,因為他還堅持每一天擦拭他的燈。最後有一天,上帝出現了。除了小男孩的燈,所有其它的燈全是厚厚的灰塵。於是這個小男孩成為了天使,剩下的其他人還是在那裏唉聲

試問:如果上帝再給這些小孩一次同樣的機會,他們會怎樣?可能會有人堅持到底,但還會有人放下。職責,是一個很簡單的詞彙。但是有多少人能夠在實際工作生活中、在時間的慢慢流逝中實踐下來?我想很多人的工作潛力都很足夠,不是事情難得讓我們做不到,而是我們自己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忘記了當初對上帝的承諾。

管理的實踐對個人的影響:在管理管理者一節指出,每個人都能夠做好某件事情,但並不是誰都明白自己在做什麼,三個石匠的寓言解釋了什麼是管理者,有人問三個石匠他們在做什麼?第一個石匠回答;“我在養家餬口“。第二個石匠邊敲邊回答:“我在做全國最好的石匠活“。第三個石匠仰望天空。目光統統有神,説道:“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第三個石匠才是一個真正的管理者。

這個寓言也能夠套用在我們代維工作中,有人問三個電聯代維人員在做什麼,第一個電聯人回答:“我在做最好的維護人員“。第二個電聯人回答:“我在為簽約通信公司維護好它網絡通暢“。第三個電聯人回答:“我在為電聯公司創造利益“。

我想我就應向第三個石匠學習,使自己的人生具有挑戰性,更具有價值。

管理讀後感 篇8

前一段時間讀了《管理的實踐》一書,讓我對管理有了與以往不同的理解。書中作者指出,“管理是一種器官,是賦予機構以生命的、能動的、動態的器官。”管理作為企業的器官,具有管理企業、管理管理者和管理員工及工作的功能。

初次接觸德魯克的《管理的實踐》,就被他書中闡述的管理思想所吸引。德魯克以其深厚的人文素養,強調人的理想性、價值觀及決定力,構成了組織績效表現的關鍵資源。他指出,管理是一種器官,是賦予機構以生命、能動、動態的器官。我最欣賞他的一句話: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成果;其惟一權威就是成就。他的管理思想深深的影響了我整個管理學的思想基礎,能夠説他的思想已經紮根在我的思想中。他在管理的各個方面闡述了他獨特的觀點,構成了一整套的思想體系,從而建立了管理這門學科。

《管理的實踐》中將管理的資料描述為三部分,即管理企業、管理管理者、管理員工和工作,三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管理企業從企業需要的組織架構上思考,全面詮釋了職能分權制和聯邦分權制,而且指出在條件可能的狀況下,聯邦分權制為最優構架,也是責權利同位,最有用心性及效果的架構。管理管理者從人才的引進、培訓、安排、提升等程序中,道明瞭企業員工的管理目的:盡一切可能使每一位員工都成為管理者,也道明只能當每個員工都成為管理者時,企業人才才能正常接替,員工績效才能最大發揮;管理員工和工作指明瞭決策的過程和分析決策工具的重要,要充分運用現代化的工具來為管理員工和工作做好的決策嚮導。

管理的每一個動作和行為都要同時涉及到管理的三個部分,因此在決策每一個行為時,都要思考對每一個方面的影響,找最影響小、最涉及面窄、最有績效的角度來進行。

企業是社會的公民,服務於並豐富了社會的各種功能,它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創造顧客。(以前經常聽到推銷員上非洲賣鞋的故事,而故事中那個看到當地居民光腳行走而大呼鞋可賣的才具有經營企業的戰略眼光)企業的兩項基本職能:營銷和創新。透過他們產生經濟成果,而企業其他的一切活動都在成本的範疇內。

企業是社會的豐富機體,只有當它能夠正常新成代謝時,才能在社會中正常生存。而企業的正常生存務必要有足夠的利潤,這不同於一般認為的企業的目的是追求最大的利潤,從而使得企業追求生存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的極大豐富和人們生活的不斷提高。

從德魯克的《管理的實踐》中,自己得到了很多收穫,他的思想建立了我的管理思想基礎,深深的影響了以後的學習與發展,在此基礎上,在以後的實踐過程中不斷的領悟和發展德魯克的管理思想,實際運用到自己的工作或者是事業中去。

德魯克的書,與我從此一生相伴!

管理讀後感 篇9

《管理的實踐》是彼得德魯克先生於1954年出版的一本管理學著作,用他自己在序言中所介紹的,他認為“這是第一本真正的‘管理著作’,是第一本視管理為整體,率先説明管理是企業的特殊功能、管理者肩負了明確職責的管理書籍”。並認為“這是那些準備只讀一本管理書籍人士的最佳選取”。

德魯克先生在本書中,首先介紹了管理的本質,之後針對企業、管理者、員工和工作這三個企業管理的資料重點介紹了管理的結構,最終歸結到“當一名管理者究竟意味着什麼”這樣一個問題。德魯克先生在書中強調了“企業的目的是創造顧客,企業的主要功能是營銷和創新”這樣一個觀點,這同通常狀況下我們所認為的企業的目的是創造利潤比較起來,的確大相徑庭。德魯克先生認為,“利潤只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約束條件,遠遠不構成企業存在的目的“。但他同時承認“企業務必有足夠的利潤才能經營,這是企業最重要的社會職責,也是企業對自己和員工的首要義務”。雖然我還不能充分理解他這一觀點的先進性和優越性,但是我很喜歡他的這一説法,因為這讓我感受到企業的存在具有了蓬勃的朝氣和精神層面的追求,而不僅僅僅是冰冷的數據和經濟價值。

彼得德魯克先生在本書中闡述的另外一個與我日常工作切實相關的資料是企業對員工和工作的管理。他認為“人類在精神和心理方面都需要工作,如果不工作,大多數人都會面臨精神和身體的崩潰瓦解。因此管理層的任務是激發員工的工作動機和參與感,喚起他們的工作慾望”。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企業需要的絕不僅僅僅是還過得去的績效,企業需要員工充分發揮潛能,達成最佳績效。員工需要的也不僅僅僅是能有所表現的職務,他需要的工作務必能為他的潛力和才華帶給最大的發揮空間,給予他最大的機會持續成長和表現卓越”。因此,他主張“員工能做的規劃越多,就能為自己的工作承擔越大的職責,因此生產力也就會越高。如果員工總是聽命行事,那麼只會對工作造成傷害”。

彼得德魯克先生透過這種角度説明了企業透過這種管理方式,即讓員工在工作中具有更多發揮自己主觀潛力的機會,並且讓員工能夠看得到自己的工作與企業發展的目標之間產生實際的聯繫,實現企業和員工以及員工的工作之間在工作目標和切身利益上的統一,最終就能夠實現企業管理的目的。也就是説,如果員工在自己的工作中能夠發揮的自由空間越大,員工對工作的熱情也就越大,因而工作能給員工帶來的成就感也就越強。由此我想到在團隊工作中,作為中層管理者,在指明工作目標和工作程序之後,我也就應有意識的為自己的團隊成員留出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讓團隊成員能夠有機會和餘地規劃自己的工作進程,並以自己的節奏和方式努力達成工作成果,進而獲得工作中的成就感和個人專業技能的提高。就像彼得德魯克先生説的“員工對企業的要求,在基本的經濟報酬之外,就是自我實現。員工在企業中感覺到自己的潛力提高、地位實現,做完成的工作對企業具有好處,也就是實現了工作成果”。

彼得德魯克先生的這本《管理的實踐》,對於我這樣對企業管理實踐不深入的人來説稍顯枯燥和晦澀,但他樸實的語言以及書中所列舉的企業管理的成功案例,的確讓我對自己日常工作中所見到的、所感受到的企業管理的過程和片段產生思考並有所啟發,尤其重要的是,他的那些理論讓我對自己日復一日重複工作背後的好處有了一個更合理的觀察和思索的角度,並把自己以前無意識的管理行為轉化為有意識的管理實踐,在帶領團隊實現工作目標的同時,也為團隊成員和我自己的自我實現做出具體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