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孫中山誕辰150週年作文

2016年11月12日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紀念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紀念孫中山誕辰150週年作文,歡迎借鑑。

紀念孫中山誕辰150週年作文
紀念孫中山誕辰150週年作文

説起孫中山想必大家都知道吧!他可是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哦,他出生於1866年,那時候正處在清政府腐敗的時候,是他挺身而出當了我國第一個大總統。

孫中山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和民主革命先驅者,為中國的獨立、民主、富強而奮鬥了終生。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他的活動開拓了一個新階段:提出了具有比較完全意義的民主革命綱領,領導中國人民推翻帝制,建立了共和國。當中國革命歷程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後,孫中山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和國際無產階級的幫助,把舊三民主義重新作了解釋,使之獲得了新的歷史特點。他的晚年活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推動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發展。

孫中山建樹了不可磨滅的豐功偉績。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給後繼者許多有益的東西。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毛澤東同志在《紀念孫中山先生》一文中寫道:“現代中國人,除了一小撮反動分子以外,都是孫先生革命事業的繼承者。我們完成了孫先生沒有完成的民主革命,並且把這個革命發展為社會主義革命。我們正在完成這個革命。”

孫中山在我的心中是一個偉大而神聖的人,他所為我國作出的事也是不可磨滅的。從一九一二年元旦,就任臨時大總統。結束中國的封建帝制,建立中國乃至亞洲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國開始。到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因病不治逝世於北京。他在此期中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祖國而做他並沒有私心沒有一點為自己着想的心,正是這點他深深的感了我不會忘記他,他永遠是我最崇拜的人!

紀念孫中山誕辰150週年作文

如果我是孫中山先生,我會廢除一切傷害兒童和婦女的陋習,讓幸福掛滿人間,讓快樂變成兒童們喜悦的微笑,讓文明傳遍每個地方。

孫中山先生小時候有個姐姐,他們兩個人每天一起學習,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離。一天,孫中山在家門口玩,忽然屋子裏發出一聲尖叫,孫中山聞聲趕到,只見姐姐坐在牀上,眼睛裏不停的湧出淚水,心裏有説不出的痛苦,媽媽則在給姐姐纏足。於是,孫中山便問媽媽:“你為什麼給姐姐纏足?”媽媽説:“我也不想這樣呀!可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不纏足會被人家笑話的。”“笑話就怎麼了……”,媽媽含着淚水把他推出門外,從那以後,他再也沒有看到姐姐笑過。

後來孫中山參加革命,當上了大總統,他首先廢除的就是這殘害中國婦女上千年的纏足陋習。孫中山是我國革命先行者,他一心為中華兒女着想,深受人民愛戴,也深受官軍們愛戴。軍人們打了敗仗,孫中山勸他們不要氣餒;打了勝仗,孫中山讓他們不要驕傲自大。孫中山先生不但打破了很多陋習,還推出了“三民主義”學説。可以看出,他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光輝的一生,艱苦的一生。他為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我真想象孫中山一樣,成為人民愛戴的總統。

紀念孫中山誕辰150週年作文

涓涓細流,終匯遼闊大海,猶如平凡的腳步,終能達至成功的彼岸。這是一個人成長的故事,也是大國崛起的輝煌記錄。

中國這艘巨輪,在浩蕩的歷史潮流中平穩前行,悠悠華夏,五千載朝代變遷,五千載歷史著述,五千載日月興衰,五千載春秋遺夢。濤濤江河,硝煙茫茫;巍巍高山,戰火鬱郁。尋常巷陌、殿堂樓宇,在時光的流逝中,漸漸淹沒於歷史的風塵。

直面歷史,總有一些人與事令人感佩與景仰,透過五千年的華夏文明,讓我們驕傲與自豪。自近代以降,國力衰弱、政治黑暗,飽受列強欺凌,日益疲敝的政局激發諸多志士仁人希冀變法自強以求救國圖存,喚醒中國這頭“睡獅”讓“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

在浩瀚的歷史星河中,孫中山先生及其領導的辛亥革命自建功革命之日起便成為最璀璨的星辰,為中國民主革命的未來指引着前進的方向。辛亥革命不僅推翻了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同時,也結束了封建帝王江山輪坐的歷史悖論,開創了一個以民主共和為本的政治新紀元。

翻開中國歷史的書頁,一幅幅可歌可泣的畫卷躍然紙上:秦始皇威武雄霸橫掃六國,整飭軍隊,嚴明法制,歸一文字,大統中國,國泰民安;漢高祖劉邦知人善任平定中原,治內務,明獎懲,減賦税,敵外患,安黎民;漢景二帝雄才大略固守江山,繼承法度,完善體制,兼容文化,繁榮經濟,幫交友善,穩固民心,坐擁天下;唐二宗武則天海納百川天下歸一,穩體制,舉人才,興科舉,重農業,促發展,睦幫交……“雨過幽庭長綠苔,東風時為掃塵埃。無人曾見春來處,門外桃花只自開。”一個個封建王朝,創新着中國的政治文明,不斷用政治智慧澆築着中國封建政治制度的根基,推動着歷史的演進。

這是我們的歷史,我們不曾忘記。

當公元1840年帝國艦炮無情駛來的那一刻,皆已物是人非,往昔的“東亞巨獅”已流落為列強口中的“東亞病夫”,一次次戰火硝煙,一次次傷痕累累,一次次動盪不安。割地賠款,喪權辱國,“民族”之所願,安在?山河飄搖,法治不昭彰,“民權”安在?生民塗炭,經濟凋敝,“民生”之所願,安在?難道歷史之輝煌不會再現?

什麼是真正的有血性的中國人?鐵骨錚錚,至死不渝;同心協力,眾志成城。歷史雖已悄然逝去,但其精神不朽不敗。憑藉着祖先們留下來的寶貴精神,國人又一次站在了風口浪尖,為復興中華而努力,為太平盛世而勠力同心。歷史是如此的相似,每個時代都不缺乏產生英雄的土壤,而這個時代賦予英雄的責任也更沉重。

孫中山,生於1866年的晚清,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出生在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農民家庭。青年時代的孫中山就有很大的志向和抱負,勵志有所作為,併為天下蒼生而奔波。為此,他開始探索自己的人生之路,併為此而操勞一生。

13歲那年,他隨母親來到美國檀香山。他的長兄孫眉資助孫中山先後在美國檀香山、廣州、香港等地比較系統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當然這種西式的教育無疑拓寬了他的知識面和眼界。17歲的孫中山回到國內後,也恰巧是中法戰爭爆發的時候,那時的他年輕氣盛,鬥志昂揚。面對清政府的賣國求榮,專制腐敗,怎能甘於心平氣和,安然處之,因為受西方先進體制意識的影響,反抗清政府,改造中國的念頭從此一直烙在他的心頭。俗話説,獨木難成林。他開始結交有志之士,諸如早期的改良者之一何啟、鄭觀應等,因為受到他們的影響,不斷髮表反清言論。26歲,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畢業之後,一面行醫,救死扶傷;一面為自己的遠大抱負而努力着。他暗地裏接納反清的祕密組織,打算創辦革命團體。隨後,孫中山上書向清政府提出改革,“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但即使是這些無關封建制度的小小的革新,也遭到了李鴻章等大臣的反對。但28歲的孫中山早已思想成熟,穩重,待人處事都有自己成熟的見地。面對清政府的無理回絕,他深刻地意識到單憑自己一人之力,無疑是以卵擊石,毫無用處,創辦革命團體看來是勢在必行了。於是,在1894年11月,孫中山從上海來到檀香山,建立了第一個革命團體,取名“興中會”,以表達他振興中華之宏偉志向。與此同時,他又在香港等地建立興中會分支。革命的事業才剛剛起步,奈何清政府實力龐大,在廣州的起義被扼殺在搖籃裏,星星之火也沒有了燎原之勢。能屈能伸,大丈夫是也。隨後,孫中山便開始了漫長的逃亡之路,此間,他也沒有閒着,他到處蒐集歐美各國的政治經濟狀況,研究各派學説,集思廣益,博採眾長,萌生了“三民主義”的理論。之後的他繼續結交各國仁人志士,不斷髮動起義。另外,他還對光緒帝抱有一絲希望,上書光緒帝並要求變法。但變法主張被清廷內部頑固派反對,也基本被扼殺在搖籃裏,“百日維新”成了曇花一現。然而時間雖短,但是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對民眾也是有影響的。

面對種種無奈與挫敗,中山先生並沒有為此而放棄。而是大聲説道:“吾志所向,一往無前;百折不撓,愈挫愈奮。”他的精神可歌可泣,被志同道合的能人所讚賞。靠着自己獨到的政治思想、堅實的經濟基礎;博學志堅、虛懷若谷的個人魅力奔走於南洋。此時此刻,他已不是孑然一身,孤軍奮戰了;而是形成了一個以他為中心,八方擁護的革命盛景。中山先生曾經説過:“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雖然有雄心壯志,但站在歷史的風口浪尖,暗殺、酷刑等各種危險,隨時都有可能發生,隨時都會性命不保。但英雄畢竟是英雄,當國之危亡需要他的時候,他就會為此奮不顧身,浴血抗爭。當時的孫中山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一心只想着謀求萬世之業,為中華之振興而努力,為久違悠長的“中國夢”而殊死拼搏。

公元1905年,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興中會與在比利時、法國、德國、日本、英國等國家先後建立的革命團體建立聯繫。同年在這些革命團體的基礎之上創建了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黨會——中國同盟會,他被推舉為。他所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宗旨被採納為同盟會綱領。同盟會機關也開始正式發行《民報》,宣傳三民主義思想。在發刊詞中,孫中山也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此時的革命焰火已越燒越烈。同盟會的成立讓世界各國的團體有了主心骨,明確了奮鬥目標。中華大地,革命組織不斷湧起,革命思想已被眾人所接受和認可,如同火炬般不斷傳遞着共同的夢想。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革命經費非常緊缺之際,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手,慷慨解囊。此所謂,天下歸一,勢不可擋。隨後全國上下大大小小的起義風起雲湧,鎮南關起義,黃花崗起義等雖然由於組織等原因未能徹底打敗清政府,但在全國引起了了巨大的震動,也給清政府以沉重的打擊,給全國人民以極大的精神鼓舞。革命註定是要流血的,但哪怕每一次小小的成功,也都能夠激勵成千上萬人為復興中華而奮不顧身。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了。所有的不滿,所有的屈辱在這裏一併燃燒;所有的志氣,所有的夢想在這裏生根發芽……辛亥革命結束君主統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掃除中國人走向獨立和解放道路的障礙。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無論是袁世凱稱帝亦或張勛復辟,都只能是曇花一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業,也不是一個政黨故步自封實現的。它是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世世代代的堅守,它是各個政黨和各種意識形態的相輔相成。1922年,陳炯明炮轟“總統府”,國民黨改組勢在必行。孫中山在共產黨新理論體系的指導和新鮮血液的協助下,於1924 年1月召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自此,孫中山先生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義,和工人、農民一起“促國民革命運動之進行”,喚醒中國革命新的活力,走向“中國夢”的事業頂峯。

立千秋新制,創萬世基業,革命事業如火如荼。然而,1925年先生久病成疾,在北京與世長辭。他在臨終的時候説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需努力。” 遺訓所體現的至死不渝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充分的發揚。孫中山先生走了,可他的新三民主義的思想,不僅在當時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深厚的歷史積澱、強烈的時代特徵,明確的目標導向和精神激勵作用,而且在當下,這些內容也為世人所拍手稱賀,銘記於心。為了中國夢,為了人民幸福,還有千千萬萬個孫中山為此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因此,我們需要銘記歷史,需要緬懷先烈,更需要繼承和發揚先烈們的精神與“中國夢”的偉大夙願。

“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歷史功績,使中山先生的事蹟彪炳於史冊,復興中華的“中國夢”,是中山先生畢其一生未竟的事業,但以“三民主義”為核心理念的共和政體的建立,使中國成為當時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也為亞洲其他國家的民族獨立解放事業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建立何種政治制度,符合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不僅是中山先生的夙願,更是中國共產黨的使命,只有制度,才能決定國家、民族的命運,決定全體國民的未來。

孫中山先生去世後,中國共產黨成為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忠誠的繼承者、最徹底的實現者。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新三民主義的思想仍然引領着人民調整心態,改變陋習,健全人格,強化使命感和責任意識,積極投身於革命或事業,努力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每一次歷史性鉅變,站在時代前列的中國共產黨人以他們非凡的才智和膽識、無比的胸襟和氣度發展和傳承着孫中山先生的中國夢。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建立新中國,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贏得實現中國夢的政治基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實行改革開放,奠定中國夢的物質基礎;現階段,在習的帶領下,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夢,成為連接海峽兩岸、海外華僑和全國人民的重要精神紐帶。

百年天地轉,地覆天翻慨而慷。實現先生遺志,弘揚中山精神,復興中華文化,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促進海峽兩岸合作和統一,構建全球華人共有精神家園,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是復興中華的精神要義,是全體華夏兒女的共同目標。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中國夢”有它深厚的歷史積澱和華夏兒女千百年來的期待,是順應時代潮流的歷史必然,具有頑強的堅不可催的生命力和爆發力。瞭解“中國夢”的歷史與當代,深刻銘記苦難與屈辱,才能使我們更加踏實地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更有信心地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民族復興理想的最新宣示,它不僅是百年來無數仁人志士奮鬥目標和幾代中國人夙願的凝結,也是對振興中華當代價值的新詮釋,是引領中國前進的航標, “人類進化,世界大同。”繼承和發揚載之身先士卒,為圓夢中國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大無畏革命精神,銘記歷史,終究會走出一條大道如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