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訪活動日記:走親連心摸家底·瞭解學生提質量

周錦明

大家訪活動日記:走親連心摸家底·瞭解學生提質量

3月28日,我們家訪組三人——我、老潘、小陳,一起前往xx線進行家訪。

早上8:00,我們從學校所在地——xx鎮xx中學出發,沿途有xx村、xx村、xx村、最後是我們家訪的最遠點xx村、xx村,我們前後對8位學生的家庭進行了多渠道多形式的家訪。在這次大家訪活動中,我們三人組做到了“一反饋三瞭解一徵詢一宣傳”:向學生家長反饋學生在校的表現及成績情況;瞭解學生家庭狀況,瞭解學生在家表現,瞭解學生的體質狀況;徵詢了學生家長對學校或老師的意見或建議;最後是在各村主要路口張貼、宣傳“三防”材料。

午後3:20三人組平安回到學校。

第一站:xx村

坐週末班車,沿小溪邊的慶景公路而上,經過1個小時的顛簸,我們三人組終於到達xx鄉政府所在地。

xx鄉政府所在地的xx村和彼鄰xx、xx兩村,同在山間的一塊盆地中,一條“帶溪”蜿蜒從中穿過,將一塊平地分割成“兩岸三地”。 xx村坐擁羣山,清澈小溪穿村而過,百年古樟屹立村頭。

xx村,因公因私我曾去過多次。印象裏,山清水秀的xx是心靈嚮往的聖地。這裏有濃郁的帶溪文化,這裏有別具一格的毛氏宗祠祭祀活動。由於地處景寧縣和慶元縣的交界,慶景公路橫穿xx村,這裏歷來便是商貿的集散地。

車一靠站,首先映入我們的視線的是村口那塊xx的遠景規劃圖,在規劃圖上,我們能清晰地看到:在青山綠水之間,那裏樓房林立;紅瓦白牆之中,那裏炊煙裊裊。好美的遠景圖啊!我們感歎着!

第一站第一家,我們要去家訪的是柳璐璐家。

柳璐璐,本校七年級(1)班學生。她的家在xx國小的旁邊。我們去家訪時,適逢其姐姐柳菲菲(現就讀本校九年級)也一起坐車回家,我們於是分頭對其家的經濟、家長的身體狀況進行了瞭解,同時也向學生彙報了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及成績。又從一個側面瞭解了柳璐璐同學在家時的表現,最後還在門口和街道主要地方張貼“三防”宣傳材料。

接下來,我們三人又去了毛淑敏家。毛淑敏,本校八年級(2)班學生,家庭人口有4人,父母現居住在xx,以種黑木耳和打零工為主要的經濟來源。毛淑敏還有一個4歲的弟弟,由於父母的文化都不高,平時對子女的管教比較簡單,現在毛淑敏的成績一般,在家時以帶弟弟為主,不常做作業;性格上也比較內向。

從毛淑敏家出來後,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靜。我知道毛淑敏家也不容易,對於毛淑敏本人來説,作為一個女孩子更不容易,所以在與毛淑敏道別時,我輕輕地對她説:學習努力點,努力去改變自己的命運!

第二站:xx村

繞帶溪路,跨過xx橋,我們來到了xx村。

聽村民講,xx大橋是xx年建成並通車的,投資了240餘萬元,自此便成功地形成了以xx中心村為龍頭,xx、新建垟、xx三村融為一體的“大xx”,擴展了發展空間,促進了區域內經濟和文化的融合,破解了長期制約xx集聚發展的瓶頸。

而我們現在要去的xx村,由新建垟村和老的xx村組成,分佈在小溪的兩岸,過去是一個災害多發的村落。 特別是1998年6月22日,新建洋村發生特大山體滑坡事件,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現在我們看到的整齊漂亮的住宅小區,是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在新建垟新建起來的。我們在路上,還聽一老人説,xx村相傳是19世紀初由青田縣北山的一個姓吳人士創建,故該村人大多為吳姓。

在xx村,我們對3位學生的家庭進行了家訪。

陳少傑,本校八年級(1)班學生。平時喜歡上網,在校表現尚好,成績一般。陳少傑的家坐落在村邊一棟老房子裏,父親種田,母親常年生病在家,平常日子裏,由陳少傑的外婆在照顧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家庭狀況一般。

陳婷婷,本校七年級(1)班學生。性格內向,在家不上網,會看電視,老師佈置的作業能按時完成。陳婷婷的家庭有5口人,父母身體健康,陳婷婷有一姐姐在温州讀書,一哥哥在麗水做工,家庭收入主要以種黑木耳為主。不過,據我們瞭解,今年黑木耳價格偏低,加上今年的温度低、雨水多,以致農户的收入普遍都比較低,效益沒有往年好。

吳雪菲,本校七年級(2)班學生。在校表現好,成績優秀。吳雪菲家生活狀況較好,住的是裝飾一新的洋房,父母身體健康,也很健談,家庭收入以種黑木耳為主。吳雪菲在家的表現也很優秀,平時不上網,會看電視,在家除了吃飯外,基本以看書學習為主,老師佈置的作業能超額完成。

當我們三人即將離開xx村時,我們不禁感歎起來:農村要徹底改變,這很不容易,這不光要有好政府,還得我們自己去尋出路哩!

xx村的近些年的大變化,就應證了這一點。

第三站:xx村

xx村,離xx鄉鄉所在地5公里,是xx的北大門。xx村多山少田,有集體經濟林場1500畝,多毛竹。xx村盛產苦櫧幹。

據村裏的老人介紹,全村均為陳姓,歷史悠久,《陳氏家譜》上有記載,説陳姓在宋朝年代曾出過户部尚書,現村裏仍遺留有古宅,可惜都已破敗。

陳嘉樂,本校八年級(1)班學生。在校表現尚好。他的家坐落在公路邊的一所平房裏,父母都在家,家庭收入以種田為主,陳嘉樂還有一妹妹,現就讀xx國小,住校。

聽鄰居説,陳嘉樂在家表現時好時壞,常有急躁行為。據陳嘉樂的父母説,因小時候生病,用了超量的麻醉,動了幾次大手術,故造成了腦筋的損傷,現在除了本人的名字能寫之外,其餘什麼也不會。

我邊與陳嘉樂的父母説着話,一邊認真做着筆記,同時也不時對站在身邊為我們倒水的陳嘉樂囑咐幾句:在家要聽話啊,要照顧好妹妹。

告別陳嘉樂一家,當我們來到公路邊等車的時候,天突然放晴了,陽光照在你我大家的身上,一片彩霞,煞是好看。

最後一站:xx村和xx村

坐車往學校返,在半路上,天又突然下起雨來。經過商議,我和老潘決定分別用電話聯繫了xx村的楊海華家和xx村的韋徐建家。可惜,2位學生所留下的電話號碼都為空話,一時聯繫不着,遂決定先回學校。

回校後,對xx村和xx村這兩個村子,我上網搜了搜,有關於這兩個村子的材料,摘錄如下:

xx村,隸屬xx鎮蓮川行政村。

村前有一橋,名xx,又名慶安樓橋,連接大地坑水口兩岸,下為七慶村。該橋東西走向,是貫穿xx、xx、慶元古要道的一座重要橋樑。xx建於清嘉慶8年(18xx年),橋長41.50米,拱跨31.10米。單孔,廊屋結構,是xx、毛洋一帶當時通往大地鄉的通道。據當地《葉氏家譜》記載,過去大地坑洪水氾濫,常吞噬生命,當地秀才葉開昌、葉奕昌聯合縣學幾位年輕的讀書人發起捐款倡議,響應者眾,募得大批銀兩,當地百姓雲集響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僅用5個月時間建成了七慶廊橋,從此,這裏“海晏河清”“溪不生波”,且“民不涉病”。 現橋上留有橋聯20多條,橫批10多個,還有10多幅木畫,是景寧廊橋中文化韻味最濃的一座。

xx村,隸屬xx鎮,位於縣城西南26公里,219户,836人,其中畲族98人。耕地面積694畝,林地15258畝,林場一個。

據光緒庚子年《韋氏宗譜》記載:“昔言遊氏聞學之訓,以之化武城,民自感化於道,以道相化,蓋以xx里居”。又傳:村有古碓臼,系仙人指點而成,雖屢遭洪水衝擊,從無損壞,臼碓內泥沙不入,謂之仙碓,乃xx之物,故村名xx。抗日戰爭時期,浙江省立湘湖師範學校在校長金觀海先生帶領下曾在此村復課。1958年創建的xx五·七中學,後為縣立xx農林中學,現稱縣高級職業學校,設在該村。村民集資建小溪上游首座石拱大橋橫跨xx港,與對岸的景(寧)慶(元)公路相連,水陸交通便利。

尾聲:回校後的座談

週日晚上。

教師和學生都已回校。

晚自學期間,我聯繫上了七年級(2)班班主任,才知韋徐建已外出打工,父親也不在xx村裏,看來聯繫真的困難重重。

我又找到七年級(1)班的楊海華同學,在辦公室裏進行了座談。通過座談,我瞭解了這樣的情況:楊海華的父母去年就已去了北京開超市,已一年多沒回景寧。現楊海華跟自己的外公外婆一起生活,一週回家一次,老師佈置的作業能完成,家庭條件較好,唯一缺少的是親情。聽班主任説,楊海華在學校表現還好,成績中等。

談話交流臨結束時,我勸慰着楊海華:既然家裏的條件還好,你就要努力學習,爭取更大進步。

唉,這次沒能家訪到這兩處地方的學生,真有些可惜,等有機會,我一定再去家訪一次,我暗暗地對自己這樣説。

補記

這次家訪,我的感觸很深。

從內容上説,我們完成了學校佈置給我們的家訪任務,一方面通過家訪,我們瞭解了學生的家庭狀況、成長環境、在家表現和生活習慣;另一方面我們也向我們的家長反饋了學生在校的表現和學習情況;同時,在交流中也往往們也試着在教育孩子問題上指導我們的家長轉變觀念,要用科學的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在交流中我們還與家長共商促進學生髮展的教育措施和方法,更主要的是幫助我們的家長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質量觀和價值觀;第三方面,我們也向我們的學生家長講解了有關安全教育的知識,督促學生家長或監護人教育自己的孩子增強安全防範意識,特別是防溺水、交通安全、汛期安全方面的教育,明確安全第一、生命寶貴的真正內涵。

從形式上説,這次家訪,我們有親自上門面談、電話聯繫及學生座談相結合的形式,從不同的途徑瞭解了學生家庭等各方面的情況,不光為學校帶回了第一手的材料,也為學校進一步發展和提質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從意義上説,我們這次大家訪活動,切實加強了學校和家庭,教師和家長之間的聯繫,進一步地促進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銜接,加強了溺水安全教育和汛期安全防範形式教育的合力,更大程度和範圍上達到了有效預防學生溺水事故的發生。同時也進一步落實了“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精神,提高了教師師德修養,改進了我們的工作作風,維護了我們教師教育的良好形象,推進了我們教育的科學有序的發展。

個人的情感上説,讓我們的教師更進一步地俯下身子,真正地去關心全愛我們的學生,以情感作為一個突破口,找到學生學習困難的種種原因,幫助我們的學生去解決真正的實際問題與困難,進而激發起學生的學習激情,加上我們有針對性地採取幫扶、輔導等助學措施,最終促使我們的學生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為我校的真正提質鋪就成功之路。

最後説一句,我們的雙腳和心是可以到達我們想要去的地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