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研究工作方案(精選17篇)

課題研究工作方案 篇1

一、選題的現實意義

課題研究工作方案(精選17篇)

1、目前國小數學課內外作業的現狀:

①長期以來,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作業內容拘泥於課堂知識,拘泥於教材,往往以試卷中出現的形式作為課外作業的模式,完成同步練習,機械、重複的較多。作業陷入機械抄記、單調封閉的誤區不能自拔。那些限於室內,拘於書本的靜態作業使學生埋頭於繁瑣重複的書面練習而苦不堪言。作業脱離學生生活實際,圍着書本做文章的現狀,削弱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泯滅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過調查發現由於教師在佈置練習時只從本身意志出發,而忽略了學生的心理需求,練習、作業形式單調,書面作業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無新鮮感可言,更談不上趣味性,致使眾多國小生逐漸形成不良的作業習慣。

③我們的教育活動以理論學習為主,以課堂教學為主,評價教學的手段也以考試為主,應試教育傾向嚴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較差,缺乏創新的精神和能力。

2、時代的呼喚。

①新課程明確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重視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增選在現代生活中廣泛應用的內容,開發實踐應用環節,加強實驗和各類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②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各類數學問題。練習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繼續,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強知識與實踐的聯繫在數學練習中變得十分必要。從課改精神出發,改革練習設計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使練習的內容體現個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作業的形式強調開放、探究和合作,練習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讓學生動起來,使練習活起來,促進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開放中創新,以便收到較好的效果。

基於對練習重要性的認識和練習現狀的分析和反思,我們提出了“國小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過研究,改變傳統的練習觀,確立效率意識,從現狀出發,從“有效”入手,反思當前哪些練習有效,哪些練習低效甚至無效,使學生學得既紮實又輕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減負提質”。

二、研究目標

通過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於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構建和諧、高效的數學課堂,促進教師轉變數學活動的視角: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以“數學”的本源為追求,以“有效數學活動”為載體,以“學生和諧發展”為核心的目標,探尋一條有效地促進學生愛學數學、動手學數學的活動組織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練習是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練習有無效練習與有效練習之分。練習設計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學生快速、深刻地鞏固知識,熟練技能,同時還要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本課題中所指的練習包括課堂內的各種練習,如書面練習,口頭練習,動手練習等;同時也包括課外的練習。

四、實施策略

1.課內練習有效性的實施

數學課堂練習是一堂數學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進一步深入理解知識、掌握技能技巧、培養積極的情感和態度、促進學生深層次發展的有效途徑;所以一節數學課,練習是否有效,將是一節課的點睛之筆。因此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練習的內容和形式,既要整體考慮練習方式,又要考慮練習的具體內容,把握好練習的度和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課外練習有效性的實施

①課前作業。調查表明,大都的數學老師不太習慣給學生布置預習,有的老師會把上課做的教具也會給學生準備好。而我們覺得有些內容學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去預習,有些教具學生能準備的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準備。如在教學時分的認識時,讓學生自己去製作鐘面,當學生製作好鐘面,鐘面的結構已經基本認識了。

②課後作業。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佈置的作業越多,學生錯的也越多,因此在課外作業上我們要求少佈置或不佈置書面作業,而佈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課後作業。

(1)實踐性作業。如在學習了長方形的面積後,可讓他們到生活中找長方形去測量,再算一算他們的面積。這樣的實踐性作業,不但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拓展性作業。這種作業不僅使學生獲得了課本上的基本知識,而且使學生主動地把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讓他們真正理解數學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和價值。如在教了利息後,讓學生向銀行職員或家長調查,詢問提前支取或延後支取的利息情況。

(3)研究性作業。通過設計一些小課題的研究,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實施的原則

1、針對性原則

針對性原則指練習要根據不同內容的特點,根據學生的現實狀況,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點,還要注意前後知識的聯繫,要注意對後繼知識的延伸和拓展,使學生通過練習有所提高,從而真正地實現“練在關鍵”。

2、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在練習中,結合學生已有知識設計生動活潑、富有情趣的習題,讓學生能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這樣有助於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3、生活性原則

練習要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問題就在我們身邊,認識現實中的生活問題與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繫,從而學以致用,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六、理論依據

①建構主義的學習觀。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自己的理解。學生是自己知識的建構者。”維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過程的變化與他的實踐活動過程的變化是同樣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於行動”。因此,以數學活動為主線,有效地開展教學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途徑。

②“數學化”理論。

“數學化”理論認為:人們用數學的方法觀察現實世界,分析研究處種具體現象,並加以整理和組織,以發現其規律,這個過程就是“數學化”。“數學化”是學生認識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過程。學生通過“橫向數學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號世界,又通過“縱向數學化”把符號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學生的“數學化”的進程貫穿在其所經歷的數學活動中,活動是學生“數學化”的根本途徑。

七、研究對象

本校五、六年級學生。

八、研究方法

調查法:

主要用於量化分析,做好前測後測記錄,為制定“測量評估”指標,總結經驗,提供事實依據。

個案研究法:

選取具有一定代表意義的學生或班級作為個案研究對象,採取調查、觀察、測查、收集個案作業、作品等方式,對學生做好跟蹤調查,為他們建立研究檔案,以此作為研究資料。

經驗總結法:

對實驗中出現的成功經驗和失敗的經驗都要進行及時的總結,(包括理論方面的經驗和實踐方面的經驗),定期召開論文交流與評比、案例分析與討論和教學實踐系列研討活動,請專家對這些經驗予以鑑定、好的經驗及時推廣。

課題研究工作方案 篇2

一、課題的提出

計算教學是國小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認識數學是從認數和計算開始的,它是學習數學的最基本能力,《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國小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培養計算能力,應該要求學生算得正確、迅速,同時還應注意計算方法的合理性和靈活性,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國小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學生今後學習數學的重要基礎,是學生今後學習、生活及參與社會所必需的基本素質之一。實施新課程以來,我們發現,學生在計算方面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我們重視了學生的動手實踐、相互合作,關注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鼓勵學生算法多樣化,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良好計算習慣的養成以及實際計算能力的提高,或者説在計算教學這一塊花的力氣小了,導致學生在計算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

國小階段是學生計算能力的最佳培養期,是培養學生認真、細緻、耐心、不畏艱難的優秀品質,踏實、求真的科學態度的關鍵時期。為此,我們確立了《如何在素質教育下培養國小生計算能力的研究》實驗課題,探索如何在平時的教學中培養國小生良好的計算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二、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根據我國《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運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其中,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是異常重要的,在新課程改革向縱深推進的過程中,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越來越感覺到學生的計算能力有所下降,許多學校就這方面也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如:提高學生興趣的情境教學法;呵護學生的心理分層次作業佈置;讓學生充滿自信的競賽激勵法等等。縱觀世界各國,在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上,大都有較高要求,如英國雖然不贊成煩瑣筆算,但十分重視心算和估算能力的培養;日本在新修訂的課程大綱中明確提出了增加數學教學時間進行“計算的反覆訓練”。

本課題將充分利用國內外已有的計算教學的經驗與理論,在國內外已有的調查,研究,分析結果的基礎上充分結合當前我校學生計算能力的實際,進一步開展討論,力求構建符合我校教育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教學策略。

三、課題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數學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計算能力作了如下的要求“體會數和運算的意義掌握數的基本運算”,“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逐步形成計算技能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每一個目標要求都沒有離開“算”,教學實踐證明:學生的計算能力是保障其進行任何數學活動的基礎,是保證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能力,這是終身有益的事情。而且,學習數與計算的過程是培養和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過程。縱觀整個國小數學教學,其中計算教學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單看各冊的教材目錄就可以明瞭;並且在教學評價中,計算的比重也是顯而易見的,單是一張數學試卷,從簡單的分值來看,100分的試卷中計算就佔了40分,還不包括綜合運用中的計算。對此我們想通過此課題的實踐研究,克服計算教學的一些弊端,使我們的計算教學充滿活力與生機,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讓學生喜歡上計算課,做計算題。

四、完成課題研究可行性分析課題組長是我校完全國小校長,課題組成員有專職教研工作人員作理論及實施方案的過程指導;有業務校長和有豐富的教學及研究經驗的骨幹教師,為新課題的研究打好了必要的基礎。

五、課題界定

計算能力應指學生數學基本計算中的計算速度和計算正確率。本課題旨在研究在新課程實施中,以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數學課堂教學中造成學生數學計算的速度慢、計算正確率低的原因,在此同時尋找能夠提高學生數學計算速度和計算正確率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六、課題研究目標及主要內容

1、課題預期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分析影響國小生計算能力的各種因素,認真研究提高國小生計算能力的策略,努力提高學生計算能力,培養學生的口算、心算、估算和筆算能力,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實現算法的多樣化與優化的有機結合,探究家庭作業的最優化模式,促使學生在生動活潑、輕鬆愉快的學習中慢慢喜歡數學,對計算產生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為學生今後的學習奠定紮實的基礎。

2、課題研究的內容

①、造成學生數學計算的速度慢和計算正確率低的原因。

②、尋找能夠提高學生數學計算速度和計算正確率的教學突破口和教學訓練方法等策略。

③、探究家庭作業的最優化模式,促使學生在生動活潑、輕鬆愉快的學習中慢慢喜歡數學,對計算產生興趣。

七、本課題採用的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成員通過對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材料進行學習、討論,並結合本校學生現有的計算情況制定研究方案,指導課題研究。

2、調查分析法。對實驗班學生計算情況的摸底測試、調查分析,瞭解各年級學生計算能力的現狀,為第二階段的課題研究提供依據。

3、經驗總結法。成員注重收集研究活動中的所有資料並進行整理,同時對研究活動中取得的經驗、體會及時進行總結歸納,形成研究的規律及方法。

八、完成課題實驗的保障條件

1、技術支持:邀請中心校教研室領導為課題的理論指導和具體指導。

在課題組的組織下,調動學校優秀教師進行實驗,保證實驗的實效性。

2、經費支持:我校領導一直以“科研興校”為理念,在教學科研方面一直給與極大支持。可以為本次實驗提供活動的經費和設備。並從各方面給與支持和幫助。

九、研究步驟

準備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1月)

確定課題,制定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學習有關理論,落實課題組分工。

調查階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

設計調查問卷,分別對學校各年級學生計算能力進行調查,全面瞭解學生計算水平

實施階段(20xx年3月——20xx年9月)

實施研究方案,根據調查與分析結果,組織討論研究,提出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若干策略,並進行實施嘗試。

總結推廣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全面收集調查分析、數據;撰寫課題研究報告;並撰寫論文,在學校推廣。

課題研究工作方案 篇3

一、課題的界定

1.德育教育,是一種價值觀和基本素質的教育,同時也是一種行為習慣和社會生存技能。道德教育最根本的是兩個方面的任務:接受一種價值體系,學會一種行為能力。

2.實效性,指運用現代德育理論,實施開放性的德育教育後所取得的實際效果。

3.校本課程開發不僅僅指開發出的具體的課程教材,更重要的是開發的整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校得以發展,教師得以提高,學生的學習需求得以滿足。即使就課程開發的具體產品之一——校本課程教材而言,也與國家課程開發過程中編制的教材不同。它是兒童中心、興趣中心或問題中心的,而不是知識中心的。

二、課題研究的背景

《國小德育綱要》中指出:學校實施德育必須充分發揮校內、校外各個教育途徑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也明確指出:“進一步改革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於各學科教學之中,加強學校德育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實踐的聯繫,講究實際效果,克服形式主義傾向。

社會文明的重要基礎在於人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因此,我們必須繼續加強和改進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把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開拓進取,自強自立的精神,尊重別人,樂於奉獻,善於合作的良好人格品質作為學生綜合素質的基本內容。隨着獨身子女的日益普遍和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學生普遍存在着嬌氣,缺乏吃苦耐勞精神,獨立能力差,行為偏於情緒化,意志薄弱等等不良品質,長期以來,學校思想道德教育對於一代少年兒童的成長髮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也存在着某些嚴重問題。如:脱離實際、説教過多、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分離等。我們必須面對新情況,研究新方法,提高對學生品德教育的效果,防止我們的教育產生片面性。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生活教育的相關理論。生活教育強調教育與生活的聯接,要求教育活動既關心兒童未來的生活,也要關心兒童的現實生活;強調兒童的主體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兒童的個性,要依據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進行;還強調兒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適應社會發展對人的需要,也要滿足個體自身發展的需要;生活教育強調教學做合一。

2、現代德育價值觀。現代德育充分關注生活中的人,關注人和人的生活,道德教育是為提高人的生活質量服務,引導人去建構個人完滿的道德生活,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的生活結構中獲得個性的完滿,實現德育目的。

3、主體教育思想。道德是關注着人的主體精神的自由自覺活動。道德作用的發揮及其存在無不以人的主體性的發揮和人的自由自覺為前提。道德行為的本質是主體性的。兒童從一開始就是道德生活的主體,而不是道德容器。我們應該把學生視為具有獨立人格、自主意志、選擇願望、自主負責性的主體。

4、現代德育實踐觀。道德的本質在於實踐。首先從德育目標看,既包括對學生道德認識、道德情感的培養,也有對學生道德心理、道德行為的鍛鍊,而歸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的統一,所以德育目標本質上是實踐的。其次,學生的道德是在活動和在交往中形成的,活動和交往的本質是實踐的,所以德育過程本身應該是一種實踐活動。第三,德育實踐活動才是檢驗學生道德素質高低的唯一標準。所以,德育應該是德育主體的一種實踐活動。

5、《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青少年學生活動場所建設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應“切實加強對青少年學生校外教育工作的領導,動員全社會積極支持青少年學生校外教育工作”。《意見》強調,學校德育工作應“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切實加強社會實踐活動。”《意見》還強調,應“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未成年人的教育作用。”可見,學校德育工作必須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發揮校外德育基地的育人作用,依靠校外社會、經濟、人文等諸方面力量對德育的支持,以共同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6、前蘇聯教育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説:“周圍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學生情操,使他們變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愛憎分明。”洛扎洛夫指出:“對兒童心理和行為發展最有效的影響,是環境的間接的、含蓄的暗示,……教師創設的多元化教育環境對兒童的進步和提高起着任何集體教育活動都無法替代的巨大作用。”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説:“必須注意為兒童期設置一個適當的世界和一個適當的環境,這是一個絕對迫切的需要。”這些著名教育家的理論和思想都告訴我們,環境能感染人、薰陶人、塑造人,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是在環境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過程中形成的,學校必須重視創設適宜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育人環境。

四、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

本課題的研究,旨在努力探索開發、運用具有地方特色的鄉土德育課程資源的基本策略,構建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能體現師生自主性和創造性的愛家鄉教育模式。本課題研究內容根據我校教師研究水平、能力和教育教學實際,確定分七個子課題進行試驗研究。即是:“語文品德學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數學科學學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英語學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音體美等學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學生安全教育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班級工作養成教育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後勤保障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

五、研究對象與範圍

本課題以全校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愛國主義教育是國小德育的核心內容之一,愛家鄉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具體體現。由此可見,通過本土德育資源的開發與應用,能讓學生學習和了解家鄉的基本概況,培養學生愛家鄉的情感,樹立對家鄉的自豪感,從而以實際行動建設家鄉、服務家鄉,並能弘揚家鄉人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推崇以德為先的人生追求。

六、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七、完成階段成果的策略

1.文獻資料法:學習中共中央、國務院等頒發的有關文件和有關德育教育理論,夯實課題組成員的理論基礎;調查、收集地域人文教育資源,從學校德育工作的實際需要出發進行篩選、整合,為利用本地域人文教育資源打好素材和文字基礎。

2.行動研究法:按照課題研究實施方案的要求和安排,開展開發和利用地域人文教育資源、提高德育實效的實踐性研究,在此基礎上進行反思,並不斷調整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計劃,保證課題研究指導下學校德育工作的順利推進。

3.經驗總結法:在各子課題行動研究的基礎上,分階段總結開發地域人文教育資源、提高德育實效的具體經驗,注重過程性資料的積累,逐步形成較為系統的理性認識,以獲得可供應用和借鑑的操作性經驗和教育理念。

八、課題研究的預計難點及解決方法

一是由於學校之前做的教科研課題都是學科性較強的課題,經驗豐富,大多數課題組成員都是初次進行德育課題的研究和探索,屬於“摸着石頭過河”,沒有什麼經驗。做出來的課題計劃還不是很全面,思路也不夠開闊,急需有經驗的教師從旁指點。

二是由於學校課題組成員平時教學及管理工作繁忙,在工作量大,課題研究時間緊的情況下,需進一步協調好教學工作與課題研究的關係。如何使課題在不影響教學的情況下能正常、高效完成,是個問題。

三是由於老師的理論水平有限,對德育資源如何開發與利用不甚瞭解,使得我們的研究工作進展緩慢。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更應該大力開展後期的宣傳工作,加強宣傳力度,利用各種宣傳途徑引發周圍人對德育的重視。

下一階段,我們將針對存在着的一些問題,尋找解決辦法,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完成。

一是繼續加強理論學習,更新觀念。

二是加強學校的德育活動,重視課題的實質性研究。要在繼承傳統德育資源的基礎上,努力開發和利用新的德育資源,探索新時期德育工作的新途徑。相信隨着時間和空間的延展,學生、教師與周圍的自然、社會聯繫會更加緊密,這使尋找、發現、利用更多的資源不僅成為一種必然的要求,而且也具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三是要加強總結提煉,爭取將成果彙編成冊。

在實踐中我們越來越強烈地感覺到德育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研究價值所在,它為我們的活動帶來了生機與活力,也帶給了我們許多思考。

課題研究工作方案 篇4

一、課題的現實背景:

“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蘇霍姆林斯基語)作家秦牧也曾説過:"繪畫可以説是用線條和顏色來表現的文學,文學也可以説是用文字來表現的繪畫。"由此可見,畫的創作與文的寫作本來就是共通的。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為了降低寫作起始階段的難度,《課標》把低年級的習作教學定位於寫話教學,並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説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在寫話中樂於運用閲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這打通了從口頭語言到書面表達之路,鮮明地倡導寫話要以興趣為首,表達自然的童心童趣,為孩子提供自由的空間,是否會寫並不重要,關鍵是讓剛入學的孩子從中得到樂趣。

二、國內外相關課題研究現狀:

隨着課程標準的出台,廣大一線教師對低年級畫寫結合寫話模式進行了不懈地研究和探索,認為低年級孩子主要是憑藉事物的具體形象或表象來思維的,如果把抽象的寫話訓練和形象直觀的繪畫結合在一起,既激發了孩子的寫話興趣,又給他們提供了鮮活的寫話素材。由畫到文,是一種思維向語言轉化,在轉化中可以提高孩子的想象表達能力;由文到畫,是一種語言向思維的轉化,在轉化過程中可以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同時對畫寫結合的實效性達成了共識。

1、畫寫結合符合低年級孩子的思維特點。低年級孩子主要是憑藉事物的具體形象或表象來思維的,把抽象的寫話訓練和形象直觀的繪畫結合在一起,既激發了孩子的寫話興趣,又給他們提供了鮮活的寫話素材。由畫到文,是一種思維向語言轉化,在轉化中可以提高兒童的想象表達能力;由文到畫,是一種語言向思維的轉化,在轉化過程中可以培養兒童的創新能力。

2、畫寫結合,符合孩子的認知規律。心理學家認為:“人的認知活動與自我需求緊密聯繫。只有當這種‘需求’轉化為願望時,才能形成濃厚的興趣。興趣是學習一切知識的強大動力。”畫畫介於遊戲和心理表象之間,使孩子情緒高漲,躍躍欲試,急於創作,樂於表達。通過畫畫鍛鍊了孩子們手、眼、腦高度和諧統一的能力,又培養了他們熱愛生活、熱愛自然,勇於探索的精神。

3、畫畫創作與寫作過程具有共性。作家秦牧曾説過:“繪畫可以説是用線條和顏色來表現的文學,文學也可以説是用文字來表現的繪畫。”首先,兒童畫與作文在內容上是統一的。它們都來源於孩子們的生活。那些充滿童真、童趣的繪畫作品,洋溢着兒童純真、質樸的天性,又何嘗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素材呢?其次,兒童繪畫與作文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兒童畫是兒童心靈的自然流露,是他們心靈的需要,是以己之手畫己之心;而學生作文時,是對人和事物的所思所想,是以己之手寫己之心,但不管以哪一種形式表達,都是學生心靈的表達。

三、概念界定

本課題研究主要嘗試以興趣來引導學生自主、自信、自由地寫作,從孩子喜歡畫畫入手,把畫畫與寫話結合起來,以畫畫寫話的形式,對低年級孩子進行寫話的訓練,培養孩子寫話的興趣。低年級孩子想象豐富,喜歡塗塗畫畫,抓住這一有利因素進行畫寫結合訓練,既滿足了孩子們學畫興趣,又激發了孩子對作文的興趣,使他們愉快地畫出心中畫,寫出心中話,這樣做符合孩子的天性和思維特點,順應了他們的心理髮展規律。的“指導”、考試的要求來寫,根本無法表達。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1、形成畫寫結合的低年級寫話模式。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審美修養。

3、培養學生的寫話興趣和自信心,使大多數的學生對寫話有興趣,養成樂於動筆的好習慣。

五、研究內容

1、解決“畫什麼”的問題

讓孩子張開想象的翅膀,是畫畫寫話的核心和關鍵。有了想象,孩子才能畫出多彩的作品,才能寫出多味的文章。但是,孩子的想象思維是以直觀、具體形象為主,如果沒有了具體的事物作依據,他們的想象便不會這麼豐富。

2、解決“怎麼寫”的問題

要把形象直觀的繪畫和抽象的寫話訓練結合在一起,就必須找好切入點,把兩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做到畫中有話,畫寫交融。

六、課題研究步驟:

(一)研究步驟

準備階段(20xx、11——20xx、1)

學習理論,蒐集素材,申報課題,制訂實驗方案。

實施階段(20xx、1——20xx、1)

1、蒐集素材;

2、開展課題研究與實踐活動;

3、課題研究論文;

4、畫寫結合課堂展示。

總結階段(20xx、2——20xx.3)

1、做好資料整理;

2、完成課題實驗報告;

3、整理有關課題實驗資料。

七、課題研究的方法:

研究的方法:

(一)以畫促寫

1、激發繪畫興趣

愛因斯坦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而繪畫是低年級學生最感興趣的一種活動,是他們表現內心世界的重要形式。因此,教師應千方百計地採取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繪畫興趣,如引導學生走進自己的一日三餐,去觀察、體驗生活的樂趣;組織學生參加形式多樣的校內外實踐活動,以此積累豐富的繪畫“素材”;啟發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去想像明天的我,明天的學校,明天的祖國,明天的人類接着應加以誘導,將兒童觀察生活的現象中零散的素材進行整理,最後讓學生把生活中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想到的,所做過的最有趣味、有意義的事用簡筆畫畫下來。

2、引導自由講畫

學生通過觀察,畫出所感興趣的畫,那麼,如何把畫面的內容表達出來呢?我認為:説是寫的基礎,首先應重視口頭表達訓練,有了口頭表達,書面表達就容易掌握,筆頭下才能通暢、自然。為此,教師應營造和諧、輕鬆的氛圍,引導學生講畫,交流、反饋畫面的內容。如採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大家説再自己説等方法,給學生提供自我表現、自我鍛鍊的機會,讓他們敢想、敢説,自由表達自己的情感,從而保持高昂的説話慾望。並鼓勵他們在“説—聽—評—議”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語言。學生的個性不同,觀察角度不同,思維想像能力不同,所以他們不僅能各自説出自己畫面的內容,而且對同一幅圖還能説出不同的意思,並表達出畫面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就大大調動了學生説畫的積極性,使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在活動中得到充分的發展。

3、放手寫話評畫

寫話就是把所説的畫中內容用文字表達出來,形成書面語言。學生有了説畫的基礎,寫起話來就自然感到輕鬆自如。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寫話時應注意循序漸進。開始,可要求學生看一幅圖寫一句話,寫在畫旁邊,然後逐步過渡到寫幾句完整、通順、明白的話,最後過渡到寫一段話,不會寫的可用拼音代替。在寫話時,應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差異,鼓勵他們以我“口”説我“心”,我“手”寫我“口”,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文學潛能和語言天賦,從而消除學生寫話的畏難情緒。

寫話完成後,可挑選有代表性的作文,讓學生展開充分的討論,引導學生從是否有錯別字、用詞不當、語句通順、句子連貫等方面入手評畫,並請寫得好的小作者介紹自己選畫的原因和寫話體會,肯定他們的敢説、敢想和獨特的見解,並挑選較好的作文張貼在小作文園地,或向各種刊物投稿,這樣便使學生有成就感,使他們體會到寫話的無限歡愉。對於學生存在着的問題,通過評畫或教師的面批,及時反饋,逐步提高學生的寫話水平

通過寫話評畫的反覆練習,學生能根據畫面大膽想像,構思,興趣盎然地寫話,把畫面內容真實地有感情地表達出來,並且思維通暢,語句通順,詞語優美,寫出來的話也富有童真、童趣。把“畫”作為學生“話”的源,為學生留有廣闊的想像天地,使學生在不盡的“求異”想像中迸發創造力。

(二)配畫寫話

1、寫切身體會,配簡單插圖

學生的切身體會,往往是國小生寫作中的閃光點。如:在參加完課外活動之後,先讓學生看到的豐富多彩的活動場面,學生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各自的體會也不同。先讓學生介紹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和切身體會,學生興致盎然,滔滔不絕,然後要求學生寫下來,之後,讓學生根據所寫的文章,為自己的“大作”配以插圖,學生興趣更是高漲。因為學生所寫的內容不同,畫出來插圖容也形形色色,各不相同。有的畫的是小朋友們在跳繩、打羽毛球、有的畫的做遊戲,還有的畫的同學們在相互嬉戲這樣做就是以語言再現情境,引導學生獲取“話”的題材,使學生有話可説,有話要説。同時,把“畫”作為學生“話”的源,為學生留有廣闊的想像天地,使學生在不盡的“求異”想像中迸發創造力。

2、寫創造性文章,允許學生剪貼圖畫

低年級配畫寫話,能鼓勵學生的習作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想像能力。但作為一種教學嘗試,尤其是對低年級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低年級學生缺乏整體的美的鑑賞能力,做到圖文並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麼,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首先,讓學生學習課文這一範例,討論:課文是怎樣將圖和文結合起來的?課文的插圖有什麼用?課文插圖的位置安排得合理不合理?第二,請美術老師指導畫畫,指導版面設計,提高學生對整體的美感。第三,在“畫”與“話”內容相符的前提下,允許學生剪貼圖畫。

配畫寫話,畫是為表現“話”的中心內容服務的,主要起到抓綱明目、深化理解的作用,所以指導學生給“話”配畫,對培養學生習作突出中心是一項很好的訓練。在“畫”反映“話”的基礎上,做到圖文並茂,使版面擁有一種整體的美,就促使學生在編輯、設計上下一番功夫。

“以畫促寫”和“配畫寫話”,無論是先畫畫再寫文,還是先成文再配畫,都為學生自由發揮創造力創設了良好的條件。不同的觀察角度,產生不同的感受,積累不同的材料,形成不同的作品。

3、認真批改,體驗成功,延續寫作興趣。

興趣和成功總是連在一起的。人在從事實踐活動中獲得成功,對於形成和發展興趣,有着特殊的作用。因為經常性的成功,可以使人不斷地得到滿足,心情舒暢,精神愉悦,從而產生興趣和發展興趣。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通常成就動機強,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成就動機弱。”那就要求我們老師要儘可能地讓每個孩子都感到:自己是成績優秀的學生。因此,平時對於小朋友交上來的寫話,我在批改的時候,專找進步之處。如用得恰當的詞語,寫得通順的句子等,我都用波浪線劃出來。平時利用中午或早上,把我劃出的好詞、好句讀給小朋友聽。在交流中學生互相欣賞,互相啟發,互相激勵。在交流中學生感覺到自己的智慧,體驗到創造的歡樂,從內心深處感到自己是一個成功者。學期中和學期末,將優秀作文編輯成小冊子,就連一小段也編成一輯。“書”的誘惑及被老師重視和同學承認的體驗,強化了學生們成功的喜悦與自豪,從而激發了他們寫好作文的興趣。

八、課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參與人員情況:

本課題負責人李正娟,國小高級教師,縣級語文教學能手,負責全校的教學教研工作,課題組成員,都從事語文教學多年。並經歷了低、中、高各年級的教學實踐,且有新的教學理念介入。能通過讀書獲取知識,又能利用網絡等先進的媒體獲取信息,並且有分析和整理的能力。

學生情況:

孩子們最恐懼寫話,他們會説得頭頭是道,但是他們不善於寫;另外在配畫的過程中,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比如畫不出心中所想的。但是在美術老師和我的努力下,我想一定會越來越好。激發他們的寫話慾望,讓他們願意去寫,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有所收穫。

課題研究工作方案 篇5

一、課題研究背景

1、從本校學生數學學習的實情來看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我校許多學生家長進城打工,很多孩子成了“留守學生”,家庭教育、輔導成為空白,加上學生基本上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缺乏動手、動腦的機會,出現了一部分學生跟不上正常的教學進度,從而態度消極,興趣淡薄,缺乏信心,他上課無精打采,厭倦作業,害怕考試,更缺乏獨立思考和鑽研的精神和能力。本課題以四年級幾名學困生為實驗樣本,運用觀察、調查、統計、實踐等現代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分析具體原因,因材施教,恢復學生的自信,激發學生的潛力,有力地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為在教學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學生數學學習進行有益的探討。

2、從本校學生數學學習發展來看

從五年級期末的考試成績中看出,學生的整體素質,特別是數學素質有所下降。出現了較多的低分,一些學生對學習數學失去了信心。學習數學是一項長期的工程,它需要不斷的積累、沉澱。出現低分不是“一日之寒”,是對數學學習逐漸放棄的過程。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必須認真分析其原因,在教學中要採取行之有效的策略,防止和努力控制學困生的產生,有力地做好轉化學困生的工作,如在中年級數學學習學困生轉化取得突破並得以推廣,這對於推進學校的素質教育,提高學科教育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發展意義和歷史意義。

3、從數學觀的角度來看

數學,作為國小階段的一門主要課程,其重要性已被絕大多數學生所認識,但對於國小生來説,他對數學學習真正的價值和意義還很不正確和到位,他僅僅認識到數學基礎對於記數、算帳有用,不瞭解與其他學科的學習有一定的關係;看到了數學工具性淺顯的一面,而數學工具性更深層次的一面,以及數學的人文性,學生的認識十分膚淺。一個人的數學觀支配着他從事數學活動的方式,極大地影響着他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動機和動力,決定着他用數學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瞭解學生的數學觀,並積極地引導他形成正確的數學觀從而指導學生效地進行學習,獲得學習數學的認知體驗和情感體驗,真正學到應該學到的東西,是數學教師應該做好的具有深遠意義的一項工作。

4、從新課標來看

新課標要求“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素養”,“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本課題從中年級學困生入手,以一切學生髮展為本,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好良好基礎,符合課標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研究目標

1、課題研究目標

(1)在學困生成困基礎上,搞清學困生的類型及特點。

(2)根據學困生成因,尋求轉化方法策略。

(3)爭取轉化成功,使其在學習、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課題界定

學困,指學習上有障礙,進步比較慢,水平比較低的人或集體。

數學學習學困生,指在正常的教學要求下,對數學學習感到困難,計算較慢正確率低,記憶力較弱,成績較差的學生(以下簡稱“學困生”)學困生中較為嚴重的是連續得低分的學生。

數學學困生的轉化,即是在數學學習上感到困難的學生,在一定形式的輔導下,學習上有了好的改變。

四、課題研究內容

1.良好的師生關係的研究;

學困生轉化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特別需要老師有信心、恆心和愛心。積極創設良好的師生關係。

2.因材施教的應用;

為了實施科學文化素質教育,提高教學效益,考慮到學困生客觀上存在較大的個性差異,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這裏包括從近期學習目標、認真聽課、獨立完成作業入手,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並及時反饋信息,瞭解他學習目標的完成情況,查清主要癥結,對症下藥,避免再次分化。對於學習主動、積極進步的表現應有不失時機的加以鼓勵,讓他體會到成功的喜悦,從而促進學困生轉化。

3.學習興趣與自信心的培養的研究;

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份。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一種寶貴的心理因素,在這種情緒下,大腦異常活躍、神經細胞處於興奮狀態,必然會提高學習效率,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

對於學困生來説,教師更應該加強學法指導。當他在學習中遭受挫折和失敗時,需要老師耐心的心理疏導和方法點拔,“開小灶”進行知識上的查漏補缺;當他在學習上或行為中出現“閃光點”時,哪怕是課堂上專心聽講,我們都應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可以讓他體會到信賴、滿意、親切的情感,從而樹立他的學習信心,以滿腔熱情投身到學習中來,增強向優生轉化的勇氣。

4.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的研究;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動手動腦相結合,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變緊張壓抑的被動接受為輕鬆愉快的主動學習,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投身到教學過程中來。

5.家庭教育和社會文化對學困生的影響的研究;

家庭教育是學生的啟蒙教育,對學生的前期思想起着重要的影響。良好的家庭氣氛和健康的社會文化可以給學生一個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使學生從小遠離不良風氣的侵襲。

五、研究方法及對象

1.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從多學科角度開展對學習困難學生教育轉化研究資料進行比較分析,借鑑已有研究成果和經驗教訓,把握研究發展趨勢。

(2)調查研究法。在調查的基礎上,進行對比研究,使轉化學困生的措施更有效。

(3)行動研究法。不斷實踐,不斷修正,不斷完善轉化學困生方法,以形成一套轉化學困的理論框架。

(4)個案研究法。主要是通過對學困生的跟蹤分析,摸清他學習困難的成因,及轉化效果,為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

2.研究對象:本班38名學生特別是本班3名學困生。

六、研究步驟

研究起止時間:20xx年9月—20xx年7月

1.準備與試點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

A、確定課題。

B、學習有關理論,篩選教學改進經驗,做好理論準備。

C、制定研究方案。

2.實施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6月)

A、實施課題研究方案,進行個人情況分析,家庭情況分析。對其學習數學動機和興趣瞭解,行為、智力及周圍其他因素瞭解分析。分析造成其學困的主要原因。

B、探索並階段性總結轉化學困生策略。

C、對自我教學上進行反思,對教材難點進行深入分析,課堂上加以改進,使學困生樂學、愛學。

D、積累、收集、分析和整理研究數據、案例。

3.總結階段(20xx年6月——20xx年7月)

A、系統分析、整理實驗資料、研究數據,總結經驗

B、成果交流與推廣。

課題研究工作方案 篇6

一、課題的提出:

現階段在我們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廣泛地進行“國小數學分組合作學習”的研究,是旨在通過對現行的以知識為主要教學目標,教師傳授為主要特徵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使教學過程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生的個性探索與小組的合作探索有機結合,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主體性、創造精神、實踐能力及合作意識、交往品質等多方面素質的協調發展。但目前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沒有完全體現出合作學習真正的作用,還有許多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學習還不夠完善,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操作過程中,還存在許多誤區。我們就這一內容着手研究,以使我們對合作學習有更深刻的認識,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優化我們的課堂教學。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一)理論建構

心理學理論表明:良好的人際關係能促進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行為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習心理狀態的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能在課堂上積極交往的機會,對於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及在交往中促進學生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習心理狀態是有極大幫助的。學習交往理論認為,思維的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課堂教學氣氛的影響,多項交往的組織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於形成積極的課堂氣氛,有利於課內信息的溝通,有利於學生們間互幫互學,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

《數學課程標準》中也強調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而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通過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相互啟發、共同提高實踐創新能力、增加學習質量和個體素質,形成一種生動活潑、潛力無盡、人人蔘與、主動積極學習的活動形式。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國小數學課堂中開展的廣泛的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誤區,尋找對策,構建科學的、合理的小組合作學習理論體系,探索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2、探索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師生角色的轉變。合作學習要協調師生、學生同伴之間的關係,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學習,從而為未來發展提供良好的基點。

3、科學的、合理的小組合作學習,增強學生合作的意識,培養學生合作的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三、研究的內容

(一)目前數學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誤區原因分析。

1、過於強調合作的形式。

合作學習並沒有從內容的需要和學生的角度出發,而是盲目地去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只是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學活動中只注重合作學習這一形式而不重視合作學習的實效,使我們的合作學習趨於形式化,浮於表面,不利於學生的發展

2、沒有明確的合作任務或合作的任務缺乏挑戰性。

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沒有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提出明確的學習任務,而直接讓學生去合作,無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幾個人圍在一起,漫無目的的合作。另一種情況是在學生大家都能直接解決問題的情況下,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內容缺乏挑戰性。

3、忽略了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中不敢放手讓學生合作,不相信學生的能力,學生的合作學習還是在教師統一的“安排”下進行的,學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師的指導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過是一種表面上的假象,只是師生之間的互動,而在這裏的互動中,教師主宰了一切。

4、忽視了對學生合作習慣的培養。

現在有些課堂中的合作學習,有三種極端的表現:第一種情況是,教室裏亂成一鍋粥,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規極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談一些與合作的內容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種情況是,學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幾個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無合作可言,與其説是在進行合作學習,不如説是幾個學生圍在一起進行自學;第三種情況是,一部分學生在大講特講,另一部分學生無所是事,不會傾聽,把自己排除在小組之外。

5、合作學習中忽視了學生良好個性的培養。

合作小組是幾個人為了共同的學習目標而組合在一起的學習共同體,往往我們在合作學習中只看重某一小組學得怎麼樣,卻忽視了小組的組成——每個學生在小組學習中獲得的發展,忽略了對每個學生良好個性的培養。

6、合作學習忽視了學生學習的差異性。

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表現與其自身內在因素有很大的聯繫。學生自己的不同的個人因素,自己原有知識水平不同的層次,學習能力的不同層次,表達能力的不同層次等等,都決定了學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現。合作學習中學生之間的關係處理不當,學生會在合作學習中迷失自我

對國小數學小組合作學習除了針對以上問題進行相應的整改措施外,我們擬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構建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體系。

課題研究工作方案 篇7

一、研究背景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數學活動,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從而促進學生完美個性的發展。

二、研究條件:

1、課題來源於教學實際,與當前的新課程改革要求相一致,研究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本課題的預見性效果已為廣大教育工作者認同。

2、課題組負責人和主要成員基本達本科學歷知識結構,教學經驗豐富,研究能力強,所寫論文多次獲獎,多位成員開設過市級、片級研究課、觀摩課,並獲得一致好評,教學質量名列前茅。

3、課題組成員平時教研氣氛濃,有集體備課的良好習慣,經常互相聽課幫助指正缺點,堅持寫教後札記,教學水平進步較快。

4、課題組人員對本課題的認識統一,決心大,積極性高。

三、研究意義:

1、長期以來,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活動多數是被動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參與也是停留在表面,只是機械模仿式的簡單運用。學生的學習思想、學習方法都是教師意志的“複製”,這樣並不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性,而且學生的創新意識受到了壓制,既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又防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2、如今,正直新課程改革,確立了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的新理念,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因此,在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開展自主參與數學課堂活動研究有着積極的現實意義和實踐指導作用,具體體現在:

(1)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是素質教育思想的具體體現;

(2)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是學生生理、心理髮展的要求;

(3)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有效途徑;

(4)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是培育學生獨立性、創造性,塑造完美個性的重要條件。

四、研究內容

(1)定義:自主參與數學活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自己能動的、富有創造性的學習,實現自主性發展的教育實踐活動。

(2)模式研究:教師

學生數學

信息

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參與、合作交流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從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具體表現為:

①認真學習新課程理念,轉變師生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交流、互動關係。

②認真鑽研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的空間,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課堂學習活動。

③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倡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研究方法:

①、自然實驗法:所開設的實驗班在自然條件下進行,同時暗設對比班進行平行班對比實驗。

②、文獻法:學習與本課題有關的先進教育理論,並及時總結。

③、調查法:及時瞭解教師對實驗內容的理解和實驗的操作情況,瞭解學生的自主參與,創新意識的發展情況。

④、瞭解不同類型學生的心理變化,學習需求和不同類型學生髮展創新能力及時調整的策略。

六、研究計劃:(分階段完成工作的指標)

階段一:20xx年10月----20xx年1月,實驗準備階段

1、調查和了解學生原有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水平。

2、建立組織,學習有關文獻擬定課題方案。

3、集體備課,分工編寫每課教案,特別是問題情景的創設。

4、細化計劃,形成可操作的具體細則。

階段二:20xx年2月----20xx年2月實驗階段

第一學期:

①轉變師生角色,初步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交流、互動關係;

②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③創設問題情景,增強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意識。

第二學期:

①強化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和思維習慣的培養;

②增強學生自主參與數學活動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③願意參與數學活動,能談論某些數學話題,能表達解決

問題的過程,並嘗試解釋所得的結果,能在數學活動中發揮積極作用。

第三學期:

①自主參與數學活動,敢於面對數學活動中的困難,有克服困難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有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②引導學生從不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並有效地解決問題,發

展應用意識。

③學生積極參與對數學問題的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尊重與理解他人的見解,能從合作交流中獲益。

第四學期:

①學生養成自主參與數學活動的習慣,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②學生樂於參與數學活動,並能通過對解決問題過程的反思,獲得成功的體驗,鍛鍊克服困難的意志,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③學生通過自主參與學習活動,普遍樂學、會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課題研究工作方案 篇8

一、課題的提出(為什麼提出這個課題)

新課程強調教學面對全體學生,要求學生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生生合作、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

我校是一個城市與農村結合的國中,從目前我校學生學習化學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學生處於一種應付式的學習,學習只是迫於升學的壓力之下,學習缺乏主動性,不善於與他從交流共享學習的樂趣,學習任務不能按時完成或完成質量不高等。開展小組互助合作學習研究,有助於學生之間互相幫助、互相交流、互相評價,有效喚起學生有效地喚起學生學習熱情,及時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主動共同探求知識奧祕的動力。將學生從一種被迫學習的狀態引導到一種自覺自發的學習狀態,培養學生對學習化學長久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學習化學的樂趣,感受與交流共享的樂趣,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能力,提高學習化學學業水平。

二、課題研究的對象

九年級一至四班全體學生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及內容:

研究目標:通過對小組互助合作學習的研究,分析國中化學教學的現狀以及開展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必要性;分析合作學習的操作環節,提升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促進學生成績的提高;全面瞭解國中化學合作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以及相應的措施;取得理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初步掌握提高國中化學實驗合作學習的有效策略,並完成實踐性成果和理論成果。

研究內容:

(1)科學組建合作小組的研究:如何合理分配互助合作學習小組的人員和人數;

(2)選擇有合作價值的學習任務的研究:如何制定小組互助合作學習的規範和學習目標;

(3)提高小組成員的合作技能的研究:如何在小組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學習的能力;

(4)建立合理的“合作學習”的評價機制的研究:如何對小組互助合作學習的效果進行評價。

四、課題研究手段與方法

行動研究法:關注並研究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及兩者的默契程度;

個案研究法:選取具有典型性的案例研究分析,並對優秀個案予以推廣;

觀察法:教師通過多方面觀察,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潛力;

調查法:通過問卷等形式瞭解學生自我評價情況。

五、課題研究過程與人員分工

(1)準備階段:查閲有關小組互助合作學習研究的資料,制定研究方案。選定研究班級,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瞭解學生目前的學習狀況,並進行初測,根據班級學生的性別、學業、興趣、個性特點等因素,將學生按一優、二中、一差分成四人一組互助合作學習小組。並制定小組學習目標及學習要求,初步制定小組學習評價的方式和方法,制定量化評分表。

(2)實施階段:按小組開展互助合作學習活動,以單元教學為單位,每單元教學結束進行統一測驗,結合測驗成績和平時小組互助合作學習中的表現等諸方面綜合考查每一位同學在小組、全班中的進步,考查小組整體的學習水平,並與平行班級作適當的比較。並根據每位學生在小組中的表現,對小組成員進行調整,以使小組組合達到最優化。定期蒐集整理資料,撰寫研究記錄和教學反思。

(3)總結階段:整理研究材料,撰寫術論文,進行研究工作總結,準備結題材料。

課題研究工作方案 篇9

課題名稱:

遊戲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課題負責人:吳寶海

課題提出:

體育課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係到學生的身心健康、發育狀況和個性發展。

隨着科學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對體育教學的研究也深入開展起來,這就需要我們體育教學必須建築在科學的基礎上。國中階段,學生正處於身體生長髮育階段,從生理到心理狀態正是迅速發展時期,對於一生中增強體質打基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遊戲的形式抓好體育教學,加大學生的興趣,有效增長學生體質。

課題的歸因

1、自新課標實施以來,體育課一直沒有一套完整的教材,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自由發揮的空間較大,這樣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有着很大的激情發揮。

2、通過遊戲的教學開發學生智力,在玩中學、在學中練,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個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3、通過遊戲教學,從增強學生體質出發,不僅能鍛鍊學生的身體,掌握知識,還能拓展學生的德育教育。所以一個好的遊戲能給學生帶來身體和心靈上的終身教育。

4、積累好的遊戲資料,促進教學工作的進展。

研究措施及行動安排:

以理論研究為基礎和前提,以行動研究、實驗研究為主要途徑,具體措施安排如下:

1、初期階段(9月份),查閲收集有關資料,以座談法為主要方法、努力尋求理論與實踐的通道。

2、中期階段(11月份)以行動和實驗研究方法為主,確定實驗班,通過研究證明修正和完善原有理論假説,求真務實,上好每一堂實驗課,根據季節、氣候特點安排教材內容,增加遊戲的內容特點,配合主教材,安排各類型遊戲。

3、後期階段(20xx.1月份),整理加工,對研究的情況進行實事求是的評析、總結。對各方面有價值的理論和經驗進行整合、提煉,總結教學經驗,讓其符合改革精神,培養全面發展合格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預計的研究結果

遊戲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符合改革精神,能促進學生的體質,發展各種身體素質。

課題研究工作方案 篇10

體育“大課間”活動的全面推廣,是深化課程改革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為提高學生的身體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加快“培養學生良好習慣”課題研究的實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關於確保學生每天體育鍛煉不少於一小時的意見》、《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活動》和《關於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等文件精神為指導,落實學生每天鍛鍊一小時的基本要求,以深化新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為目的。

二、實施原則

(一)全體性原則。大課間體育活動的開展要簡易、方便、可行,面向全體學生,要從學生參與面的大小確定活動項目,做到人人蔘與活動,個個都有喜愛項目。

(二)全面性原則。大課間體育活動要與日常教育教學工作有機結合,與新課程改革相結合,與中國小生綜合素質培養工作有機結合,堅持寓教育性、健身性於活動之中。

(三)趣味性原則。體育活動要在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體現出一定的趣味性。趣味性越濃,對學生的吸引力就越大,使學生在情趣盎然的活動中鍛鍊身心,陶冶情操,發展智力。

(四)校本原則。大課間體育活動要充分考慮學校規模、場地、設施等特點,挖掘體育資源潛力,發揮師生員工的主觀能動性,豐富活動內容與形式。

(五)安全原則。根據教育規律和中國小生身心發展特點,指導學生適度進行體育活動、設置運動項目和相關活動。加強安全教育和管理,建立安全措施、應急措施,避免發生意外事故。

三、目的任務

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學生髮展為中心,全面提高學生體質;滿足機體生理需求和變化規律,調整心態,放鬆精神,陶冶情操;促進骨骼發育,改善運動、 呼吸、心血管系統的神經傳到功能;降低近視率,減少肥胖症;促進學生的休息與睡眠;科學使用腦力和體力;形成勇於克服困難的頑強毅力和集體主義觀念的團隊 精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堅持,做到大風小雨不間斷,酷暑嚴冬照常練,養成良好的鍛鍊習慣和終生的健身意識。

四、實施步驟

(一)課題申報(20xx年底前)

申報課題學校組織有關人員對課題進行論證,蒐集相關資料,深入課題內容研究,確定課題的研究步驟和方法。

(二)評審課題,啟動,推廣(20xx年)

20xx年2月進行座談會,全面啟動課題;5-6月份進行階段性檢查和總結;10月份在全市推廣開展。

(三)課題鑑定,總結(20xx年)

20xx年5月進行課題中期調查分析,進行成果評選。10月進行課題實驗總結,寫出有價值的研究報告,組織課題鑑定,推出一批優秀課題研究成果。

五、實施要求

(一)各市區教研中心和市直各學校要高度重視大課間活動,制定詳細的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本地大課間活動。更新管理觀念,注重過程指導,把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與深化新課程改革,與落實《課程標準實驗方案》結合起來。

(二)學校要精心制訂大課間活動方案,認真組織、體現特色、確保安全,要將大課間活動排入學校作息時間表,改善活動場地和器械,完善相應的管理制度。

(三)鼓勵教師、學生創編活動內容,製作活動器材,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創編室內健身操與健身遊戲,彌補室外活動空間的不足,使大課間活動能夠反映出一定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個性。

(四)大課間活動每天一次,每次25-30分鐘;全員參加,練習密度100%;練習負荷保持在低、中強度,做有氧運動,符合科學的體育鍛煉方法。

六、課題申報

課題申報學校,參照課題研究“目的任務”,根據學校自身情況自定研究主題和課題名稱,該主題範圍之外的研究課題本次不予立項。所有申報課題既是本課題的子課題,也是市規劃辦獨立立項的規劃課題,按照威海市規劃辦立項課題進行管理。

選取優秀學校作為我市今後重點示範基地。課題申報數量具體為:榮成、文登、乳山各10項,環翠8項,經區、高區各5項,威海一中、威海二中、威海四中、威海工業技術學校各1項。

申請人按照規定認真填寫申請書一式三份(一份原件,二份複印件),由各市區“體育大課間活動”課題領導小組初審彙總後,於12月10日前統一報送課題領導小組,申報表和彙總表可從威海市教育網站“通知通報欄”下載。

七、組織管理

在研究的過程中,要重視對課題的過程管理、指導、督導、評比和檢查,樹立並推廣優秀典型。為了保證研究工作順利開展,威海市教研中心成立課題領導小組,由王 義君同志任組長,張啟剛、畢志玲同志任副組長,成員由各市區教研中心相關負責人、體育教研員和課題實驗學校的負責人組成。各市區教研中心和學校也要成立相 應的課題領導小組,課題申報時一併上報。

課題研究工作方案 篇11

一、課題名稱:

課題:培養學生計算準確率的研究

二、課題的提出:

1、我們原有的數學課堂教學在新一輪課程改革大潮的衝擊下,逐漸顯露出它對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的無耐和乏力。在這種形勢下,我們教育工作者渴求有力的支撐。無論從何種角度講,我們都呼喚並迫切的想找到一把能解開這種困惑的鑰匙。

2、計算是中學數學中一基重要的基礎知識,學生的計算能力強弱與否,直接關係到他學習數學的興趣。在多年的中學數學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計算的正確率一直是影響學生成績的主要問題。可以説,提高中學生的計算能力,已經成了當前中學數學教學的一個突出問題。

三、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1、培養中學生數學計算的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發展學生智力是中學數學教學的目的和任務之一,也是人全面發展的需要。因此,在中學階段給學生打好數學初步基礎,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對於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提高全民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培養中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是數學課堂教學現狀的需要。

數與計算是人們生活、學習、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數學方法。在當今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科學中各個領域都有非常巨大的變化,但是,基本的計算方法卻沒有多大的變化。這充分説明中學數學中計算的基礎性和工具性。對於每個人來説,僅在中學階段學習實數,進行加、減、乘、除、乘方、開方六則計算及其混合運算。因此,在中學階段學好以上計算,並形成一定的計算能力,這是終身有益的事情。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學生計算錯誤的原因分析

在計算練習中,學生的計算錯誤經常發生:不是看錯數字,就是寫錯數字;不是抄錯數字,就是漏寫符號;加法當減法做,乘法當成了除法,有時甚至會出現一些無法理解的錯誤等。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歸納為知識性錯誤和非知識性錯誤。知識性錯誤是指學生對於計算法則概念或運算順序的不理解。非知識性錯誤是指學生不是不懂得運算導致錯誤,如抄錯數字、不認真審題、注意力不集中、易受負遷移干擾等。

2、概念、法則理解不清

概念和法則是學生思維的基本形式,又是學生進行計算的重要依據。只有正確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計算法則才能正確地進行計算。有些錯誤是由於學生對數學概念理解不清而引起的。

3、運算不認真

計算題數據較大,運算步驟過多時,學生就會產生排斥心理,表現為極不耐煩,不認真審題,沒按運算順序進行計算,沒有耐心去選擇合理算法,從而導致錯誤出現。

4、思維遷移的影響

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有積極的作用,也有消極的作用。積極作用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消極的作用則干擾學生學習新知

5、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也是造成學生錯誤重要原因。首先學生對學習重要性和正確性的必要性認識不足,不感興趣,解題只是為了應付老師的檢查,沒有力求準確的情緒傾向,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結果出現錯誤。其次是耐心不足,在計算時學生都希望很快能算出結果。因此,每當遇到較為陌生的算式或較複雜的算式時,就不能耐心地去審題,選擇合理的算法。在怕難怕繁、耐心不足的情況下進行計算,常會出現錯誤。

五、預期達成的研究目標:

1、通過開展“數學小課題研究”,我們要使學生親身經歷和自我體驗,讓學生體驗研究的過程,掌握研究的方法,感受研究的艱辛,分享合作與成功的喜悦。

2、在研究的過程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從而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使他們不僅僅實現在知識與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實現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3、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為學生提供獨立創新的舞台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1、實踐法

通過數學教學活動親自參與學生“小課題”的研究,對其起引導點撥作用,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2、調查研究法

調查我校數學教師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及想法,瞭解學生“小課題”研究的經驗及存在的問題,共同討論解決。

3、上網查詢法

通過計算機網絡查找國際上對這一課題先進的經驗及研究成果,對自己的研究起借鑑作用。

4、經驗總結法

對研究的經驗及結果進行反思梳理,歸納提升積累經驗,修改並確定下一步方案,通過不斷反思改進自己的研究成果

七、研究步驟與措施:

(一)研究步驟

1、準備階段:(1)制定計劃要求。(2)制定研究方案

2、試驗階段:(1)實施具體方案。(2)反思經驗與不足。

3、總結階段:(1)根據課題研究,觀察學生在合作交流和,口語表達方面的變化。

(2)對課題進行總結,形成課題研究報告。

(二)實施措施:

1、創設情境,理解算理。

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因此,教學時要特別注意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感知來理解算理,只有理解了算理,學生的計算的準確性才有保障。

3、開展競爭,形成技能。

開展競賽符合學生好勝、不甘落後,喜歡錶揚的年齡特點,競賽中,通過競爭可以促使學生計算技能的形成。

4、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計算得以正確、迅速的保證。許多中學生計算法則都能理解和掌握,計算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還要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所以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到;一看,看清楚數字和運算符號,明確運算順序;二想,想算特點,可否利用運算定律,運算性質進行簡便運算;三算,應用法則計算時要邊算邊檢查,形成良好的計算習慣,提高計算的正確性。

5、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計算法則。

知識和能力是密切聯繫相互促進的,培養學生計算能力必須以理解掌握數的概念、四則運算的意義、運算定律和法則為基礎,“理解”要求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應在教學中創設情境,使學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學生基本掌握法則後,可簡化中間的環節進行計算。學生學習計算法則都是從單個法則開始的,在教學中應進一步將這些法則聯繫起來,形成法則系統。

6、精心設計與安排好練習。

要使中學生計算達到正確、迅速、合理、靈活,就需要進行必要的練習。要精心設計練習題,精心安排好練習。首先練習要有明確的目的。要重視練習過程中的思維因素,把計算練習和思維訓練結合起來。一堂課的練習要分層次進行,逐步加深。

八、預期研究結果:

儘量在短期內使學生掌握計算方法和技巧,平時養成認真檢查的習慣,並且靈活運用計算方法快速計算。

九、課題研究的成果形式:

1、課題研究的方案及報告。

2、案例分析及論文。

3、論文個案: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途徑與方法研究。

4、調研報告:國中學生不良學習習慣的成因的調查與分析研究。

課題研究工作方案 篇12

一.研究背景

分層教育的研究由來已久。兩千多年前,孔老夫子教學“各因其材”,便產生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探索落實這一思想的教學方法,特別是在採用 “班級授課制”以後,解決“因材施教”的問題,變得更為迫切。國內外關於分組的,個別的教學實踐和層次教學實驗,都為解決這一問題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1987年7月至今,湖北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黎世法黎世法在發展異步教學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異步教育學。

異步教育學認為:過去,教師講到哪裏,學生就學到哪裏,這是班級授課制下很普遍的“同步教學”。而建立在學生的“六步學習”基礎上的教師“五步指導”的異步教學方式,改變了教與學同步的狀況,做到了學生自主地學、教師科學地教,因而具有相當的科學性,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就是國內外已經取得巨大成果的層次教學。所謂的層次教學,比較集中地強調了幾點:

①學生的現有知識,能力水平。

②分層次。

③所有學生都得到應有的關注,都得到應有的提高。

分層教學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組各自水平相近的羣體並區別對待,使這些羣體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發展和提高。

分層教學能夠以人為本,能夠彌補班級授課制天然的不足,能夠因材施教,使得每個學生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內都有事可做,有目標可循,有發展的果子可摘。因此,有其積極意義。

關於本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

1.異步教學。

注重學情,改變傳統的同步教學的方式,倡導學生自主的學,老師科學的教。

2.分層教學。

分層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通過自我鑑定和老師參照,把學生動態分為A、B、C三層。通過備課分層、教學分層、作業分層、考核分層等。促使學生從低層向高層攀登,然後再進行動態分層,讓學生收穫看得見的成功。

3.異步分層教學。

主要是針對同步教學和班級授課制的弊端,以“學情理論”為基礎,以人為本,以“異步分層教學”為核心內容的,對學生進行動態分層,分層教學,異步推進的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

二.研究目的

①構建既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又符合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實際,既符合素質教育要求,又體現語文教學常規,既體現以人為本、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異步推進的教學思想,又便於操作的中學語文異步分層教學法的教學模式。

②改革傳統的“一刀切”、“齊步走”的教學模式,變“滿堂灌”、“填鴨式”為“啟發式”、“研討式”,變“講堂”為“學堂”,保證每個學生在“最近發展區”內得到全面充分的發展,使全體學生真正做到“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③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遵循教學層次性和照顧學生差異性的原則,注意指導學法,培養自學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④學習、研究、國內外先進教學方法,轉化語文教學改革成果,推動高中語文教學質量的改革。通過課題實驗與研究培養、鍛鍊語文教師隊伍,促進他們的專業發展。

⑤充分發揮每個學生學習語文的潛能,提高全體學生語文知識水平、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⑥本實驗的根本目標是以人為本,因材施教,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本實驗最重要的形式是“小組討論”,重在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讓學生在共同學習和共同提高中,實現性格互補,人格融合,意在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本實驗最重要的內容是作文教學,目的是使學生閲讀與寫作,兩手都硬起來,以閲讀促進寫作,以寫作帶動閲讀;本實驗不僅注重眼前目標,而且注重長遠目標,大力提倡“創新是靈魂”,不僅針對學生,也針對老師,尤重學生創新思想的培養,為學生的將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 礎,並提供品質保證。

三.研究內容

1.研究假設

為了保證實驗的信度和效度,要把無關變量控制到最小程度。實驗班和對照班,在一樣的教學條件下,進行實驗的具體操作:

①首先與學生商討“異步分層教學法”,讓學生了解這種教法,喜歡這種教 讓這種教法深入人心。

②面向全體學生,摸底鋪排,在充解和掌握學生的情況下,對學生進行動態分層分為A(低層) (中層).c層(高層)三層,也可發動學生用自我鑑定式來分層,同時,要讓學生展望自己在單位時間裏,通過異步推進達到的新層次,樹立異步推進的目標。

③教師對分層的學合理搭配,構成小組內各層次的有機組合,為小組討論作準備。

④在“指導預習”中,教師告訴學生預習方法,鼓勵學生填寫“質疑卡”。在充分參考不同學生的質疑,即完全瞭解學情的一半,結合課文的重、難點,設定“異步推進”的教學目標和內容,爭取有的放矢。這樣的教學,每一個層的學生既有現實目標,也有長期目標。老師把教學任務分解到各個層次的學生,再讓他們彙報交流,產生碰撞。甚至可以讓C組的學生充當小先生。

2.擬創新點

①自主學習的時候,每個同學都要填寫質疑卡。這個質疑內容,有時候可以讓其他層的學生解答。

②分層教學和分組教學有機結合,這樣在本組之內就形成了一個發展層級。

③動態分層,讓學生有努力的方向和清晰的目標,產生了動力源泉。

④促使老師關注學生,改變舊有的教學模式。實質上“四階六步”及其變式就是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3、核心內容

經過認真調研和反覆論證,本課題組決定把以下幾個方面作為異步分層教學的主要內容和重點:

①科學的對學生進行動態分層,促進各個層面的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學習。

②落實“四階六步”的教學模式,並開拓出各種變格的課堂,收集好各類課堂案例,進行必要的研究和反思。

③摸索分層教學的規律,把分層教學、個別輔導、整體學習有機結合的方法。為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服務。

④探索分層教學和分組教學、探究學習等的有機結合。把異步分層教學和新課程銜接起來。更好的落實新課程,推進學生自主學習。

四、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查閲相關資料、參考或直接應用相關成果,進行綜合分析,尋求自主學習的理論創新。

2.調查法。通過調查把握學生心理,現有的認知水平,對學生進行動態分層,在異步分層推進的過程中,經常調查分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機的方法調整。

3.案例研究法。研究名師課例中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自主學習行為,有針對性的積累實踐經驗和相關的理論依據。

4.經驗總結法。教師不斷地發掘,及時總結提煉“評價促進一年級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的成功經驗,比如對三有六讓的提煉和總結。

五、研究人員

此微型課題為微型課題,由王開東老師擔任組長,程媛和尹暉老師參與研究。

六、研究對象

張家港市外國語學校高三(1)(3)(4)(5)(2)班,共215人。

七、研究步驟

⑴準備階段:20xx年7月—20xx年9月,在前期“三會”的基礎上,統一認識,確立形成課題方案,選定進行實驗的年級,規範異步分層教學的相關規章制度和實施細則。

⑵實驗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3月,積極穩妥進行異步分層實驗,及時總結成功經驗,及時解決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在實踐中提煉出具有推廣價值的異步分層教學模式,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⑶結題階段:20xx年3月,準備課題實驗研究成果的驗收,促進實踐結果的宣傳推廣。歷時1年半。

八、預期成果

1.20xx年8月,高中語文異步分層自主學習各方面論文發表。

2.20xx年10月,語文異步分層教學實驗課題結題報告完成。

3. 有關微型課題“高中語文異步分層自主學習”的專著出版。

課題研究工作方案 篇13

一、課題的提出

計算教學是國小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認識數學是從認數和計算開始的,它是學習數學的最基本能力,《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國小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培養計算能力,應該要求學生算得正確、迅速,同時還應注意計算方法的合理性和靈活性,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國小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學生今後學習數學的重要基礎,是學生今後學習、生活及參與社會所必需的基本素質之一。實施新課程以來,我們發現,學生在計算方面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我們重視了學生的動手實踐、相互合作,關注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鼓勵學生算法多樣化,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良好計算習慣的養成以及實際計算能力的提高,或者説在計算教學這一塊花的力氣小了,導致學生在計算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

國小階段是學生計算能力的最佳培養期,是培養學生認真、細緻、耐心、不畏艱難的優秀品質,踏實、求真的科學態度的關鍵時期。為此,我們確立了《如何在素質教育下培養國小生計算能力的研究》實驗課題,探索如何在平時的教學中培養國小生良好的計算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二、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根據我國《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運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其中,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是異常重要的,在新課程改革向縱深推進的過程中,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越來越感覺到學生的計算能力有所下降,許多學校就這方面也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如:提高學生興趣的情境教學法;呵護學生的心理分層次作業佈置;讓學生充滿自信的競賽激勵法等等。縱觀世界各國,在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上,大都有較高要求,如英國雖然不贊成煩瑣筆算,但十分重視心算和估算能力的培養;日本在新修訂的課程大綱中明確提出了增加數學教學時間進行“計算的反覆訓練”。

本課題將充分利用國內外已有的計算教學的經驗與理論,在國內外已有的調查,研究,分析結果的基礎上充分結合當前我校學生計算能力的實際,進一步開展討論,力求構建符合我校教育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教學策略。

三、課題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數學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計算能力作了如下的要求“體會數和運算的意義掌握數的基本運算”,“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逐步形成計算技能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每一個目標要求都沒有離開“算”,教學實踐證明:學生的計算能力是保障其進行任何數學活動的基礎,是保證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能力,這是終身有益的事情。而且,學習數與計算的過程是培養和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過程。縱觀整個國小數學教學,其中計算教學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單看各冊的教材目錄就可以明瞭;並且在教學評價中,計算的比重也是顯而易見的,單是一張數學試卷,從簡單的分值來看,100分的試卷中計算就佔了40分,還不包括綜合運用中的計算。對此我們想通過此課題的實踐研究,克服計算教學的一些弊端,使我們的計算教學充滿活力與生機,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讓學生喜歡上計算課,做計算題。

四、完成課題研究可行性分析課題組長是我校完全國小校長,課題組成員有專職教研工作人員作理論及實施方案的過程指導;有業務校長和有豐富的教學及研究經驗的骨幹教師,為新課題的研究打好了必要的基礎。

五、課題界定

計算能力應指學生數學基本計算中的計算速度和計算正確率。本課題旨在研究在新課程實施中,以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數學課堂教學中造成學生數學計算的速度慢、計算正確率低的原因,在此同時尋找能夠提高學生數學計算速度和計算正確率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六、課題研究目標及主要內容

1、課題預期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分析影響國小生計算能力的各種因素,認真研究提高國小生計算能力的策略,努力提高學生計算能力,培養學生的口算、心算、估算和筆算能力,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實現算法的多樣化與優化的有機結合,探究家庭作業的最優化模式,促使學生在生動活潑、輕鬆愉快的學習中慢慢喜歡數學,對計算產生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為學生今後的學習奠定紮實的基礎。

2、課題研究的內容

①、造成學生數學計算的速度慢和計算正確率低的原因。

②、尋找能夠提高學生數學計算速度和計算正確率的教學突破口和教學訓練方法等策略。

③、探究家庭作業的最優化模式,促使學生在生動活潑、輕鬆愉快的學習中慢慢喜歡數學,對計算產生興趣。

七、本課題採用的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成員通過對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材料進行學習、討論,並結合本校學生現有的計算情況制定研究方案,指導課題研究。

2、調查分析法。對實驗班學生計算情況的摸底測試、調查分析,瞭解各年級學生計算能力的現狀,為第二階段的課題研究提供依據。

3、經驗總結法。成員注重收集研究活動中的所有資料並進行整理,同時對研究活動中取得的經驗、體會及時進行總結歸納,形成研究的規律及方法。

八、完成課題實驗的保障條件

1、技術支持:邀請中心校教研室領導為課題的理論指導和具體指導。

在課題組的組織下,調動學校優秀教師進行實驗,保證實驗的實效性。

2、經費支持:我校領導一直以“科研興校”為理念,在教學科研方面一直給與極大支持。可以為本次實驗提供活動的經費和設備。並從各方面給與支持和幫助。

九、研究步驟

準備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1月)

確定課題,制定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學習有關理論,落實課題組分工。

調查階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

設計調查問卷,分別對學校各年級學生計算能力進行調查,全面瞭解學生計算水平

實施階段(20xx年3月——20xx年9月)

實施研究方案,根據調查與分析結果,組織討論研究,提出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若干策略,並進行實施嘗試。

總結推廣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全面收集調查分析、數據;撰寫課題研究報告;並撰寫論文,在學校推廣。

課題研究工作方案 篇14

一、選題的現實意義

1、目前國小數學課內外作業的現狀:

①長期以來,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作業內容拘泥於課堂知識,拘泥於教材,往往以試卷中出現的形式作為課外作業的模式,完成同步練習,機械、重複的較多。作業陷入機械抄記、單調封閉的誤區不能自拔。那些限於室內,拘於書本的靜態作業使學生埋頭於繁瑣重複的書面練習而苦不堪言。作業脱離學生生活實際,圍着書本做文章的現狀,削弱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泯滅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過調查發現由於教師在佈置練習時只從本身意志出發,而忽略了學生的心理需求,練習、作業形式單調,書面作業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無新鮮感可言,更談不上趣味性,致使眾多國小生逐漸形成不良的作業習慣。

③我們的教育活動以理論學習為主,以課堂教學為主,評價教學的手段也以考試為主,應試教育傾向嚴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較差,缺乏創新的精神和能力。

2、時代的呼喚。

①新課程明確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重視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增選在現代生活中廣泛應用的內容,開發實踐應用環節,加強實驗和各類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②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各類數學問題。練習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繼續,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強知識與實踐的聯繫在數學練習中變得十分必要。從課改精神出發,改革練習設計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使練習的內容體現個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作業的形式強調開放、探究和合作,練習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讓學生動起來,使練習活起來,促進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開放中創新,以便收到較好的效果。

基於對練習重要性的認識和練習現狀的分析和反思,我們提出了“國小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過研究,改變傳統的練習觀,確立效率意識,從現狀出發,從“有效”入手,反思當前哪些練習有效,哪些練習低效甚至無效,使學生學得既紮實又輕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減負提質”。

二、研究目標

通過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於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構建和諧、高效的數學課堂,促進教師轉變數學活動的視角: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以“數學”的本源為追求,以“有效數學活動”為載體,以“學生和諧發展”為核心的目標,探尋一條有效地促進學生愛學數學、動手學數學的活動組織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練習是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練習有無效練習與有效練習之分。練習設計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學生快速、深刻地鞏固知識,熟練技能,同時還要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本課題中所指的練習包括課堂內的各種練習,如書面練習,口頭練習,動手練習等;同時也包括課外的練習。

四、實施策略

1.課內練習有效性的實施

數學課堂練習是一堂數學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進一步深入理解知識、掌握技能技巧、培養積極的情感和態度、促進學生深層次發展的有效途徑;所以一節數學課,練習是否有效,將是一節課的點睛之筆。因此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練習的內容和形式,既要整體考慮練習方式,又要考慮練習的具體內容,把握好練習的度和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課外練習有效性的實施

①課前作業。調查表明,大都的數學老師不太習慣給學生布置預習,有的老師會把上課做的教具也會給學生準備好。而我們覺得有些內容學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去預習,有些教具學生能準備的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準備。如在教學時分的認識時,讓學生自己去製作鐘面,當學生製作好鐘面,鐘面的結構已經基本認識了。

②課後作業。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佈置的作業越多,學生錯的也越多,因此在課外作業上我們要求少佈置或不佈置書面作業,而佈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課後作業。

(1)實踐性作業。如在學習了長方形的面積後,可讓他們到生活中找長方形去測量,再算一算他們的面積。這樣的實踐性作業,不但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拓展性作業。這種作業不僅使學生獲得了課本上的基本知識,而且使學生主動地把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讓他們真正理解數學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和價值。如在教了利息後,讓學生向銀行職員或家長調查,詢問提前支取或延後支取的利息情況。

(3)研究性作業。通過設計一些小課題的研究,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實施的原則

1、針對性原則

針對性原則指練習要根據不同內容的特點,根據學生的現實狀況,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點,還要注意前後知識的聯繫,要注意對後繼知識的延伸和拓展,使學生通過練習有所提高,從而真正地實現“練在關鍵”。

2、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在練習中,結合學生已有知識設計生動活潑、富有情趣的習題,讓學生能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這樣有助於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3、生活性原則

練習要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問題就在我們身邊,認識現實中的生活問題與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繫,從而學以致用,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開放性原則

練習無論是在內容的選取還是形式的呈現,都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間、自主創新的機會,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

5、層次性原則

層次性原則包含兩個意思,首先從學生方面來考慮,練習必須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既要關注後進生和中等生,同時又要關注優秀的學生,讓差生吃飽,讓優生吃好,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其次從知識系統上來考慮,練習必須要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的規律逐步加大難度。

六、理論依據

①建構主義的學習觀。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自己的理解。學生是自己知識的建構者。”維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過程的變化與他的實踐活動過程的變化是同樣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於行動”。因此,以數學活動為主線,有效地開展教學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途徑。

②“數學化”理論。

“數學化”理論認為:人們用數學的方法觀察現實世界,分析研究處種具體現象,並加以整理和組織,以發現其規律,這個過程就是“數學化”。“數學化”是學生認識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過程。學生通過“橫向數學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號世界,又通過“縱向數學化”把符號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學生的“數學化”的進程貫穿在其所經歷的數學活動中,活動是學生“數學化”的根本途徑。

③有效教學理論。

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就其本體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潛能,促使人身心發展的一種有效的實踐活動。有效教學理論的核心是教學的效益。(1)“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2)“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3)“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每一個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4)“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學需要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知識,以便於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作出決策。國小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這一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研究數學活動設計,以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益。

④行動研究理論。

行動研究理論認為:只有當參與者以“研究者”“發現者”的身份加入活動中,才能發揮活動一切有利因素。通過對活動的各種因素的考量和把握(預設、組織、調控、取捨等),活動成效才能趨於理想。追求活動的有序、深化、高效。

七、研究對象

本校五、六年級學生。

八、研究方法

調查法:

主要用於量化分析,做好前測後測記錄,為制定“測量評估”指標,總結經驗,提供事實依據。

個案研究法:

選取具有一定代表意義的學生或班級作為個案研究對象,採取調查、觀察、測查、收集個案作業、作品等方式,對學生做好跟蹤調查,為他們建立研究檔案,以此作為研究資料。

經驗總結法:

對實驗中出現的成功經驗和失敗的經驗都要進行及時的總結,(包括理論方面的經驗和實踐方面的經驗),定期召開論文交流與評比、案例分析與討論和教學實踐系列研討活動,請專家對這些經驗予以鑑定、好的經驗及時推廣。

九、研究時間:20xx年8月至20xx年12月

第一階段:準備

時間:20xx年8月至20xx年9月

主要工作:1、擬寫工作計劃

2、制定實驗方案

3、落實分工

4、擬寫準備階段工作情況彙報

第二階段:實施

時間:20xx年9月至20xx年10月

主要工作:1、召開會議

2、制定整體的研究計劃

3、課題展示

4、階段性報告及論文

第三階段:總結

時間:20xx年10月至20xx年12月

主要工作:1、課題展示

2、總結性報告及論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階段性報告

2課題成果結題報告

3、練習設計精編

4、論文

5、教案

6、個案分析

十一、研究組成員

課題組長:趙鳳蘭

組員:高年組所有成員

十二、研究的條件分析

本課題組成員幾乎都已積累相當的研究方法和經驗,知道如何深入展開研究、細心研究問題、徹底解決問題。參與課題研究的老師都是我校一線骨幹老師,其中有多名老師在市級評優課中取得第一、第二、第三名的好成績,有多人次在省市級論文評比中過好成績。教學、科研能力很強,所以有研究能力的保證。相信本課題在全體課題研究成員的執着研究和共同努力下,實驗一定會取得成功。

課題研究工作方案 篇15

一、研究思路

以“綠色教育”為指導,以班級文化建設為突破口,開展“定班花——解花性——悟花品——學花神”系列活動,自主設計 班級文化標識,畫班徽、制班旗、定班風、編口號,構建“綠色班級”班風建設的模式。繼續開展“綠色家庭”、“綠色學生”、“綠色小組”的研究,建立完善各 種評價體系,探索綠色德育的多種途徑,總結德育的經驗,提高綠色德育的實效。

二、研究要求

1、開展班級文化建設和班風建設研究,構建“綠色班級”班風建設的模式。

2、通過綠色德育的研究與實踐,建立“綠色國小生”、“綠色小組”、“綠色班隊”的評價體系,進一步完善“綠色家庭”的評價體系。

三、研究內容

1、“綠色班隊”創建的研究。

2、“綠色德育”校本教材運用的研究。

3、各種評價體系制定與實施的研究。

四、研究措施:

1、加強理論學習,尋找理論的支撐點。課題組成員結合自己研究的子課題,查閲、搜索資料,有針對性地做摘錄,豐富理論素養。本學期將利用每月第三週的課題研究活動,有重點地學習,學習時全員參與,不做旁觀者,不做聽眾,各抒己見。通過學習,確實有收穫,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2、強過程研究,課題組成員要摒棄只注重每月一次課題研究活動的思想,注重平時的研究,在研究中,注意積累、記載、反思,重要問題、重大收穫待每月一次課題活動時進行交流。

3、成立德育課題研究中心組。

顧問: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定期活動,定期學習,定期交流,定期展示,發揮榜樣作用、遷移作用、輻射作用。

五、研究方法:

積極開展“定、學、談、訂、評、行、寫、改、再學、再實驗……”系列研究活動。

1、定。每位成員根據自己的情況和班級實際情況選擇一個研究專題作為“綠色德育”的子課題。

2、學。結合個人研究的子課題學習一些有關理論,閲讀一些有關報刊雜誌。

3、聯繫子課題研究內容與領導、與顧問、與老師交流學習後的感受、體會、打算,相互取長補短。

4、訂。訂出子課題研究計劃。

5、行。按照計劃研究、上課或開展實驗活動,把計劃付諸實踐。

6、評。上過研究課後,開展實驗活動後,進行自評、互評,總結經驗教訓。

7、寫。把各人實踐後的心得體會寫成教後感或個案,或案例,或調查報告,或小論文。

8、改。對寫出來的材料進行思考、推敲、修改,準備交流或參賽,或發表。

9、再學。帶着實驗中的問題學習,再討論研究,以發揚成績,解決新問題。

10、再實驗。在新的起點,以新的角度、新的高度再進行實驗……形成“十字”系列研究實驗管理模式。

附:課題組活動安排:

第4周:第一次沙龍(學習課題組計劃、交流定班化活動開展情況)。

第8周:觀摩評價實驗班級活動。

第12周:第二次沙龍活動(交流本班的班徽、班旗、班風、口號)。

第16周:第三次沙龍,觀摩評價實驗活動。

第20周:交流、總結子課題實驗活動。

課題研究工作方案 篇16

一、研究背景

有設立這一課題研究的想法源至20xx年的一次在新海中學的省送培到市的學習活動 上。一位講課老師説在現在的教學條件見中都有現代化的音響伴奏條件,由此播放出的伴奏音樂形象更豐富,因此,作為鋼琴伴奏可少採用,或許是與會老師誤聽為可不採用,引起譁然!由此引發本人生出這一課題研究的想法。

二、概念的界定

課題研究的核心概念:

伴奏即伴隨襯托歌唱的演奏。 伴奏基本上和歌唱曲調一致, 其間還可以有多種裝飾音或高低八度的翻奏,也可以是單純的節奏。 伴奏的任務還必須演奏過門等純樂器的部分以聯接唱句。

伴奏對歌唱的意義:伴奏有對樂曲內涵的提示及對歌者情緒的渲染和烘托作用。充實延展了表演的氛圍。 歌唱教學的伴奏方式:鋼伴 音響伴奏 自己敲擊節奏伴奏 學生合着伴奏尋找韻律 效能:這一詞語有多種解釋,最基本的解釋為達到系統目標的程度,或系統期望達到一組具體任務要求的程度。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指辦事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效能是衡量工作結果的尺度,效率、效果、效益是衡量效能的依據。那麼,在歌唱教學中根本目的是運用各種科學合理的手段、方式和載體,調動學生歌唱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學生的歌唱學習效率和歌唱能力,提高音樂學習的質量,保證音樂將教育教學方針政策得以貫徹落實。

馬克思説:勞動生產力的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在工藝上的應用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 那麼,歌唱教學的效能就取決於學生對歌曲的喜愛以及歌曲的熟悉程度,歌唱技巧、音樂基礎知識、對歌曲類型的適應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的原因。

對所要解決的問題分析:

1. 分析不同伴奏方式使用過程中師生所能進行的互動可能性;

上課老師只是一個人,因此,不同的伴奏方式中老師所能發揮的能動力及能動方 向是有很大不同的。

2. 不同伴奏方式使用過程中學生所能進行的參與可能性;因為伴奏方式有產生的主動性及被動性之分,因此,在歌唱的實際參與性上有差別。

3. 老師對伴奏方式的可駕馭性;這牽涉到伴奏方式的複雜程度及學生在音樂感知上的實際能力。

4. 不同伴奏方式對學生課堂積極的調動;因學生的主體參與性以及興趣能力的不同而在參與的積極性上收到影響。

5. 不同伴奏方式對教學內容的烘托以及對學生理解能力的引領效果。因各種伴奏方式的優點差別而出現不同效能性。

學生對音樂的認知是逐步形成的,如何綜合運用伴奏方式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 投入的全面認識所學內容,在對音樂的整體形象得以把握後能夠把外部聽覺和自身機體動作結合運用,從而能夠形成聽、擊節奏、唱三者統一的協調運作,實現身心內外的和諧統一音樂感知力,這才實現歌唱教學的終極目的。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通過課堂歌唱中不同伴奏方法的用運,分析和整理在歌唱中不同伴奏方式運用與學生歌唱學習所產生的能動效果,以期能得到一種認識或是一定的觀念,在今後的教學中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歌唱課中的教與學的方法和策略。並希望能夠得出一個完善的研究內容,使之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實現由想法、認識經驗到理論的昇華。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七年級音樂教材下冊歌曲:

《渴望春天》《小小的我》《大海啊故鄉》《無錫景》《丹頂鶴的故事》

五、課題的研究方法:

定羣體 -------- 選擇七年級3班作為研究對象。

比較研究法 -------- 實行班內比較,比較不同歌曲類型出現的差別效果。

觀察法 -------- 觀察學生的主動參與程度以及參與所能實現的效果。

體驗法 -------- 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歌唱學習中來實際的感受音樂及再創 作。

問卷調查法 ---------- 設計問題答卷調查學生對各個伴奏方式的切生感受與認識。

六、課題研究讀書目:

《中學音樂教學法》 作者:邵祖亮 出版:上海音樂出版社

《中國小唱歌教學法》 作 者:魯美麗主編 陳登頤譯 出 版 社:音樂出版社

《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楊立梅 編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音樂美學》 主編:王次炤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七、課題研究讀書目計劃以及具體時間安排:

20xx年2月5日至20xx年2月15日讀完《中學音樂教學法》 20xx年2月18日至20xx年3月1日讀完《中國小唱歌教學法》

20xx年3月2日至20xx年3月20日讀完《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

完成讀書筆記時間:20xx年2月至20xx年4月

20xx年2月5日至20xx年2月15日讀完《中學音樂教學法》完成讀書筆記 20xx年2月18日至20xx年3月1日讀完《中國小唱歌教學法》完成讀書筆記

20xx年3月2日至20xx年3月10日讀完《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完 成讀書筆記

20xx年3月11日至20xx年3月20日讀完《音樂美學》 完成讀書筆記

八完成教育教學案例分析的時間:

第一階段:20xx年2月

該階段主要確立課題研究的主題、重點,論證課題研究的可行性;確定研究使用的教學內容、研究對象;進行人員分工;上報課題材料。

第二階段:

20xx年3月4日,案例分析:《渴望春天》

20xx年3月18日,案例分析:《小小的我》

20xx年4月1日,案例分析:《大海啊故鄉》

20xx年4月15日,案例分析:《無錫景》

20xx年5月13日,案例分析:《丹頂鶴的故事》

該階段主要反覆地對學生進行教學研究;進行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形成一定的文字及影像材料;整理形成一套較完善的階段性認識成果,總結經驗教訓。

第三階段:

20xx年6月總結研究成果,撰寫研究報告。

課題研究工作方案 篇17

一、本課題研究之背景

1.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師生活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網絡資源的利用,極大拓展和豐富了作文教學的空間和資源,開闊了學生眼界,豐富了作文素材。利用網絡環境,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和自主作文的氛圍,創造師生平等交流的條件。憑藉網絡,“師生”、“生生”之間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及時溝通。這不僅大大拓展了作文教學活動空間,也使學生主動學習的願望得到發充分滿足。

2.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要求

在國小作文教學中合理利用網絡資源,也使作文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教學得到有機的整合,將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進行作文教學時除涉及到語文、信息技術等方面的知識外、還會用到音樂、美術、科學、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在進行作文的同時,也學到了其他學科的知識,使各科知識得到同步增長,達到了有機的統一。

3.國小作文教學的要求

作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工作的難點和重點,孩子的作文水平是家長關注的焦點,加之教育部明確規定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從三年級開設電腦課,許多家庭為了配合學校的教學都自備了電腦,如何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大面積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以適應時代的需要。為此我們提出本課題旨在尋找網絡資源應用於作文教學的最佳結合點。

考察傳統思維中的作文教學,我們認為存在着兩個突出的問題。一是學生的視野“窄”,二是學生的作文內容“空”。所謂“窄”,就是把課本作為唯一的學習場所,把教材作為唯一的學習資源,以為學習好語文書本上的知識是最根本的任務。其實,這種將書本知識與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以及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割裂的狀況,使我們的作文教學仍然固守一隅,封閉在課堂上、書本上,不向學生的生活世界開放,不向信息化的社會開放。學生蒼白無味的生活,必然不能充分體驗和享受作文的樂趣。所謂“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沒有生活感受和語言素養的積澱,言之無物;另一方面也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導,茶壺裏煮餃子——有貨倒不出,言之無法,“集體失語症”帶來了莫大的悲哀。

二、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隨着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教學領域中的廣泛應用,藉助網絡豐富的信息資源進行教學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基於此,我校提出本課題,其研究的意義在於:

利用網絡資源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創建互動合作的學習氛圍。構建網絡資源在作文教學中充分運用的作文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學生的説話、獨立思考及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作文教學效率。提高實驗教師作文教學研究的積極性及作文教學的能力、水平。提高實驗教師組織、指導綜合實踐活動的能力、水平。

三、本課題研究之具體目標和內容

(一)教師目標:

通過研究,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改革單一作文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增強教師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使教師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通過對多媒體網絡的運用,使教師適應二十一世紀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二)學生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實驗,全面落實《語文課程標準》,使中高年級的學生掌握寫作技能,初步具有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讓學生逐步做到作文內容具體,有真情實感,遣詞造句準確,通順連貫,有條理性。另外,還要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初步總結出網絡資源與作文教學整合的規律和方法,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本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

通過“網絡資源在國小語文作文教學中的利用”研究,我們將圍繞如下內容進行實驗:

1.研究如何利用網絡資源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積累;

2.研究如何創建班級QQ羣、教師教育博客、班級作文博客主頁和學校博客羣組,搭建師生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平台,實現作文教學資源的共享。

3.研究如何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創造性教學,形成愉快的學習氛圍和融洽的師生關係,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