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練習題及答案

(一)閲讀下面文言選段,按要求完成8—11題。(17分)

《魚我所欲也》練習題及答案

魚我所欲也

《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8.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的判斷,不正確的一組是()(3分)

A.故患有所不闢也(動詞,通“避”)B.萬鍾於我何加焉(動詞,增加)

C.此之謂失其本心(助詞,無實義)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連詞,假如)

9.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B.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C.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D.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10.對選文內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誤的一項是()(3分)

A.《魚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經典之作《孟子》,《孟子》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個人修養。《魚我所欲也》從怎樣對待生與死、義與利的角度,闡述了孟子的主張:人性是惡的。

B.本文開篇運用比喻論證方法,以魚和熊掌為喻,論述了人生的選擇應以“義”為重,必要時要“捨生而取義”,同時批判了那些見利忘義的人。

C.“非獨賢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等這些善心。

D.面對生死抉擇的時候,那些“捨生取義”者的表現是“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

11.將文言文閲讀材料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①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4分)

譯文:

②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4分)

譯文:

答案:

8.(3分)B(解析:“加”名詞,益處。)

9.(3分)C

10.(3分)A(解析:孟子主張人性本本善。)

11.(8分)①死亡也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所以禍患也有不躲避的時候。(“惡”“於”“闢”各1分,通順1分;惡:厭惡;於:介詞,表比較,可譯為“比”;闢”通“避”,躲避)“(4分)

②從前(為了禮儀),寧願死也不接受(施捨),現在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鄉”“得”“為”各1分,通順1分;鄉:通“向”,從前;“得”通“德”,感激;為:動詞,接受,做)(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