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陽節都有哪些習俗要幹些什麼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九九重陽節都有哪些習俗要幹些什麼?

九九重陽節都有哪些習俗要幹些什麼

習俗:

1.在重陽節這天,人們或佩茱萸囊,或茱萸插頭,以驅邪求吉。

茱萸是秋季成熟的椒科植物,因為出產於吳地的茱萸最好,所以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葉為羽狀複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有温中、止痛、理氣等功效。《本草綱目》認為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温熱,可以治寒驅毒。

2.自漢魏以來,重陽(九月初九)有登山、佩茱萸、飲菊花酒之俗。晉代詩人淵明尤愛菊花。至唐宋時,重陽賞菊成為風俗。宋代,菊之名種培植繁多,盛況逾越前代,成為當時城市居民的一大活動。明、清繼之,有堆菊花山等項目,實際即是菊花品種展覽,其名目多至千種。北京、蘇州等地皆達到相當大的規模。

3.登高,指重九登高的習俗。這一活動具有陶冶情操、鍛鍊體魄的特點,故屬節令性的一種民俗體育活動。古人登高,一般在每年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之日進行,但也不限於九月九日,也有農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風俗。

4. 糯米粑粑,黏軟柔膩,香甜可口,是魯甸回民的特色小吃。貴州黔南布依族每到重陽佳節都會打糯米粑粑。

5.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徵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敍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潮汕重陽節習俗

重陽,別稱“重九”,因為它的節期就在農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為陽數,故又稱之為“重陽”。潮汕民間,只直接稱它做“九月九”。

祭祖

潮俗在重陽節祭祖的都是家境比較清貧者,他們無力在每個祖先的忌辰都祭拜,便在這一天做個總的祭拜,求得祖宗諒解。

登高

《澄海縣誌》説:“九月九日,是重陽節,登高飲酒,簪菊花,插茱萸,仍遵照古人遺留下習俗,諺語説:‘九月重九,登高飲酒。’”這天稱為重陽節,是因為《易經》將九定為陽數,而九相重,稱為“重九”。又因為日、月俱為“九”數,兩陽相重,又稱為“重陽”。

重陽登高習俗,從西漢時期就已經流行。有關登高緣因,人們社撰了 這樣一個傳説。《續齊諧記》曰:東漢時汝南桓景,隨方士費長房學道術, 遊學多年。一天,費長房告誡桓景説:“九月九日這一天,你家有大災。你可速回家,讓家人皆準備一隻裝有茱萸的絳色袋子,繫於臂上,登高飲菊花酒,便可消災免禍。桓景聽罷,匆忙回家,遵從師傅所囑,令全家登高。到傍晚回家一看,院中的狗、豬、羊、牛均已暴死。費長房聞訊説:這是家畜代你全家受了禍。這傳説雖屬無稽之談,但反映了古人迫切期望 消災避禍、健康長壽的美好願望。

隨着歲月流逝,重陽登高習俗中的迷信觀念日益淡漠,而登高習俗被 賦上新氣息。九月九日正值仲秋季節,天高氣爽,雲淡山青,金桂飄香。當此之時,邀請三四親朋好友,欣然結伴出遊,登高環望,極目天舒。那漫山紅葉,金黃果實,各種風光盡收眼底,頓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

食“九皇齋”

潮汕重陽節保持中國傳統的風俗,如高人雅士登高遊賞,飲酒賦詩,老百姓翻曬衣物書籍、椅櫃頗有古意。潮安、澄海且有一處結緣風習,即炸油麻丸分送親友。丸與緣同音(粵語讀音),意在結緣。另舊時潮州戲班自七年級日起至初九晚上要食齋,稱食九皇齋。自七年級日起全班人員穿白衫褲,天天焚香敬奉,初九晚上,全體敬拜(連同玄武山佛祖和戲神田元帥一起拜)。民間也有拜九皇者。但在泰國潮籍華僑裔食九皇齋卻很隆重,自七年級至初九或初十,普遍有食九皇齋,祀拜皇神之俗。他們所祀的九皇神,與中國神書上所説的北斗辰宿不同,也與潮汕本土民間傳説的人皇九個頭,有九個兄弟,分管九州的九皇神不同。他們拜的九皇神,傳説原是九個賊,後被觀音大士收服,改邪為正,大慈大悲,做了許多善事,成為佛門的大弟子,而受人們的崇拜,構成了有異於本土的潮汕華僑民俗的一部分。

重陽糕

重陽吃“重陽糕”。重陽糕就是用粉面蒸糕,輔料有棗、粟或肉。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高,象座小寶塔,上面還做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的意思。

放風箏

清乾隆《揭陽縣誌》雲:“重陽,俗不登高,士大夫好事者或為之。是日,兒童多放紙鳶(即放風箏)。”九月風信好,兒童多放風箏。有童謠説:“九月九,風禽線斷滿天走。”

潮俗又説:“九月九,風箏仔,滿街走。”説的是潮汕人在這一天的 一項特殊習俗:放風箏。潮汕地區春夏多雨,冬天太冷,秋天最宜室外活 動。金秋季節,秋風送爽,藍天下飄着一隻只造形別緻的風箏,使人覺得生活充滿生機,全然沒有北方秋天的蕭瑟景象。

潮汕地區的風箏不似濰坊風箏有名,但放風箏之俗較為普遍。 風箏多是小號的,削竹篾為架,糊上各種質量的白紙,再在自紙上畫上各 種圖案。常見的有鯧魚、章魚、蝴蝶、蜻蜒等動物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