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擊疫情感動人物事蹟作文

2020抗擊疫情感動人物事蹟作文_2020年疫情感動故事

阻擊疫情感動人物事蹟作文

相信國家,歷史肯定不會重演。我們會以史為鑑,及早控制疫情,不讓過去的災難重現。

【戰地日記】楊春:願做一個記錄者和觀察者

1月26日清晨7點03分,央視《新聞調查》攝製組從北京出發,前往武漢。一行人中,有曾在抗擊“非典”、非洲埃博拉疫情報道中有過突出表現的資深記者楊春。

“很多人會説,我們這些記者也是逆行者,其實説起來很慚愧,那些面對烈焰衝向火海的消防隊員,他們才是逆行者,那些一直在武漢堅持戰鬥了很長時間的一線醫務人員,他們才是逆行者,面對這樣一個重要時刻,我們更願意做一個記錄者和觀察者。”

第一時間請戰,就應該是我去。

楊春赴武漢採訪,可謂“不告而別”。1月26日,農曆正月八年級,太太回孃家過年,他卻踏上開往武漢的高鐵。“決定要去武漢,我第一個簡單的想法就是,還是不讓家裏的父母、老婆孩子都知道了。所以是到了武漢之後,我才給她(太太)打了一個電話。她還在孃家呢,正巧也是一個機會,如果在一塊兒,(解釋)也還挺麻煩的。”問及為什麼一定要上前線,楊春脱口而出:“就應該是我去!”

看見楊春出現在武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報道現場,有觀眾驚呼:“天哪,是楊春,是楊春!楊春回來了!”沒錯,在很多人的印象裏,17年前的2003年,也正是這位踏實穩重的記者衝在抗“非典”報道一線,將情況真實、客觀地報道給電視機前的觀眾。如今,龐雜紛亂的信息帶來的緊張情緒中,又一次在抗疫報道一線看見楊春,一如既往冷靜客觀的態度、深入體貼的觀察,自然而然令許多觀眾平添一股信賴。

“在‘非典’的時候我穿過這樣的防護服,在非洲塞拉利昂報道埃博拉疫情的時候我也穿過這樣的防護服,今天來報道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我又穿上了。”一次報道中,“全副武裝”的楊春這樣説。

對這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楊春從一開始就持續關注。聽説台裏要向武漢前線派出報道小組,他第一時間“請戰”,擔心自己“選不上”,還“給領導們打了一圈兒電話。”

“我覺得就應該我去。我有這方面報道的經驗,好鋼要用在刀刃上!但我的情況比較特殊。”楊春説,他剛從海外記者站駐站回國,還處在“轉任期”。“不屬於新聞中心:我怕因為這個選不上我,就得更積極主動去爭取。還好老領導老同事都比較體諒我,把我派過來了。”

到達武漢之後,楊春給妻子打了一個電話。“在西非報道埃博拉疫情的時候,我在微信裏把我老婆給屏蔽了,結果呢,有共同認識的人告訴她了。後來我一想,在這個信息時代也不太瞞得住她,就算了吧。”電話裏,一句“我來了”似乎包含了千言萬語,對楊春的選擇,妻子表示理解。“因為她知道,我在後方也待不住。”

17年前,楊春曾在他的“非典”日記裏寫下:“著名的戰地攝影記者卡帕,就是拍《共和國士兵之死》的那位,説過這麼一句話:真正的戰地記者,就是在戰鬥中始終衝在尖刀連的前面,再回過身來,拍士兵衝鋒的那個人。我始終覺得,這句話應該成為每個新聞記者的信條。對於和平時期來説,阻擊非典,就是最大的戰役。”

17年,歲月流逝,初心不改。“我知道這種疫情(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意味着什麼,小到個人,大到國家,所以就要儘可能把它全面地報道出來,咱們幹這行兒的,就是職責所在,使命所在。”

最兇險的地方,他一個人進去

“這種重大疫情報道,一定要考慮到整個大的背景,一段時間以內,它對一個城市,對我們整個國家,意味着什麼?我們絕不能以3分鐘熱情來關注這件事,它絕對不是一次小小的接觸戰,而是一場持久戰。”楊春説。

在武漢前線報道,楊春有許多並肩戰鬥的夥伴,有一些年輕記者,初次經歷這樣的重大疫情報道,會有一些恐懼,不知道該如何保護自己,也不知道該如何展開報道。對他們來説,楊春是“老大哥”,也是“主心骨”。有時候,他會講一些自己在“非典”報道、埃博拉報道時的親身經歷,既是把寶貴經驗分享給這些年輕人,也是幫助他們平復緊張的情緒。“危難險重的任務,沒有一個人是退縮的。可能心裏有點忐忑,有點打鼓,但是關鍵場合、關鍵時刻,大家肯定都是頂上去,表現出良好的專業素養和昂揚的鬥志。”

每天的工作都很緊張,白天出門採訪,晚上還要看素材,編片子。最忙的一天,早上七八點開工,晚上忙到凌晨一兩點,楊春上午進重症病房,下午又進ICU(重症監護室)。ICU裏的單間,住的患者都是重症中的重症,還包括一個強力感染者。在決定進去採訪的那一刻,楊春回頭,一擺手攔住了身後的攝像。“沒想太多。”楊春説:“ICU跟病房還不一樣,所有ICU的病人都是插着管的,也就是説,他的口腔某種程度上是開放的,我們都知道,這種呼吸道的敞開意味着什麼。能少進一個是一個,所以我就是一個人進去,然後拿手機拍攝。”

已經很熟悉厚重的防護服,但楊春在穿脱時依然一絲不苟,他深知,科學防護才是進入這樣一個現場的正確方式。“防護服的穿法非常嚴格,不小心一個程序搞錯了,就意味着危險,比如手套的邊緣一定要套住防護服,不留一絲縫隙,手套至少要戴兩層,一個肉眼看不到的小縫隙,病毒進來也很可怕。”

儘管對自己的防護措施非常有信心,事後楊春還是反覆消毒,堅持每天自己測體温。“畢竟是最兇險的地方”,楊春坦言,“還是挺怕的”,這種害怕源自對病毒和疫情的深入認知。

不過,在出鏡時,甚至他在向記者講述這段經歷時,聲音依然那麼平靜。“我快50歲了,比別人能夠更平靜一點,作為記者,你先害怕,或者先興奮,都有可能失去那種客觀公正的立場。”

一條長長的線,把珠子串起來

在武漢前線報道,每天都有新情況,每天都有新變化,但《新聞調查》“一般是做長線的、大容量的報道,需要長期的跟蹤調查,而不是那種幾分鐘的短消息。”不過,“我們一直堅持去尋找、去發現有價值的新聞線索”。楊春説,目前他們正在跟蹤報道一名剛剛確診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老雷。此前電話聯繫採訪對象老雷時,他還僅有發熱症狀,1月29日,楊春突然得知,老雷已被確診入院接受治療。

“一確診,就意味隨之而來的一系列變化,醫院是不是啟動了應急預案?他的家庭怎麼切斷傳染途徑?社區、街道應該怎麼做?怎麼進行消殺,乃至怎麼對這個家庭進行精神撫慰?他自己怎麼去面對這件事?特別是他的妻子也因為‘疑似’在醫院隔離,孩子在外地,76歲的老母親獨自一人被隔離在家,這是他最大的牽掛……”

1月30日,楊春跟隨社區人員去探望了老雷的母親。離開的時候,老人站在門口目送他們下樓,攝像一直在拍攝,光線慢慢暗下去,楊春心裏突然一陣發酸。“這個家庭是不幸的,但從一個個人投射到整個家庭,然後投射到整個社區、整個社會,不僅對於這次疫情報道,乃至對於整個疫情研究,都具有一個樣本的意義。”楊春説。“至今我們所有的報道都是點對點,但我希望能夠達到一個全景式的展現,用一條長長的線把所有這些珠子都串起來:一個普通人從發病到確診,到最後……我們希望他能夠痊癒出院,那將是我們最高興的事。一段時間以後,當我們再回顧,會發現原來我們對這次疫情的報道,有這樣一個完整的記錄,而不僅僅是片段式的新聞……”

正月初五“破五”,賓館特地給在武漢採訪的記者們送來餃子,楊春和同事們幹了一杯,祝福武漢早日“康復”。“武漢人骨子裏有一種樂天的、不太在乎的那種精神,儘管在疫情面前通常會讓人有點擔心,但也常常感染我,時時鼓舞我。我相信困難只是暫時的,大家共同努力,一定會渡過難關。”

相關鏈接:戰友倒下了,我會繼續戰鬥

1月28日,記者楊春正在採訪武漢市肺科醫院重症監護室主任胡明時,一個突如其來的電話中斷了採訪,也讓胡明淚流滿面。原來,電話那邊是他的好戰友、好兄弟,另一家醫院的重症監護室醫生,在連日救治重症患者時不幸感染,如今病情危重。

1月29日,楊春再次採訪胡明。胡明告訴楊春,電話裏好友對他説,“我覺得我快不行了,呼吸困難。”同是重症監護室醫生,遇到疑似患者,幾個朋友通常都會交流一下治療方法,“那天他説,我這裏收了個病人,我把片子給你看,你看看是不是(被感染)?當時核酸試劑也沒出來,我説疑似吧,基本上百分之八九十。結果過了兩三天才知道,那片子就是他的。”

“這兩天他開始出現呼吸困難,早期治療好像效果也不明顯。我基本上一直在搞極危重症(救治),對這個病情的變化還是有一定的瞭解,知道在這種狀態下,出風險的機率就非常大。都是同一個戰壕的戰友,平時關係又那麼好,突然他就倒下了,情緒上一下很難接受。”但平靜下來後,他迅速調整情緒,重新投入到工作中。他説,醫生不能情緒波動,面對生死,更要做出正確決定。“該戰鬥,你還得繼續戰鬥,總不能因為身邊的戰友倒了,你這個戰鬥就結束了。這疫情沒結束,你還能夠做,難道説你就退了嗎?不能退啊。如果我們都退了,那還能指望誰呢?重症(監護室)永遠是疾病的最後一道關,最後一道關守門的我們都已經退了,就跟球隊一樣,永遠沒有守門員了。”

楊春説,第一次採訪胡主任結束之後,他曾經猶豫過,是不是要把胡主任這種情緒流露通過鏡頭展現給觀眾,但是第二次採訪完胡主任,他沒有了這些猶豫。“因為胡主任説的那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同一個戰壕的戰友倒下了,但是陣地還在,不能放棄!”

【戰地日記】疫情緊急,他給尋烏送來100把紅外線體温監測槍

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正處關鍵時期,任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晨光鎮高布村第一書記的全國供銷總社三級調研員吉志雄,心繫尋烏防“疫”戰場。

2020年2月2日,吉志雄提前結束春節團聚休假,凌晨出發,一路輾轉南下,連夜趕赴尋烏抗疫一線,千里護送全國供銷總社應急支援尋烏的緊缺防疫物資——100把紅外線體温監測槍。經過16個小時的長途跋涉,吉志雄圓滿地把物資交給了尋烏縣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部,緩解尋烏縣當前體温監測醫療設備短缺的燃眉之急。

吉志雄(右)將抗“疫”物資交到尋烏縣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部。

一路走來,紛沓而至的各處信息填報和防疫監測檢測讓他應不暇接,超航班託運上限的物資遞送讓他全力以赴,易碎物品的標記叮囑讓他時時掛懷,機場落雪破冰延誤航班的信息讓他焦慮不止,數百公里的乘車夜行讓他小心謹慎,搬送中被物資託運打包帶劃破的手指卻讓心早已飛到尋烏的他不覺得疼痛。

在交接完物資後,吉志雄説:“希望我沒有辜負組織的重託,希望這批設備早日發揮它們的作用。”

隨後,吉志雄嚴格按照要求,回到住處先進行隔離觀察。千里馳援是大愛,共渡難關顯真情。

【戰地日記】“挺住!我把外公和媽媽都借給你!”

面對疫情,無數醫務工作者奮戰在一線。在武漢,一名16歲的中學生寫給患者的公開信中,表達了對患者的鼓勵和對醫生家人的牽掛,以及戰勝疫情的信心。哥們,挺住

我把外公和媽媽都借給你了!

劉凡女兒 陳琪方:當我得知我年邁的外公也在前線時,眼眶早已通紅。還有我的媽媽,他們都説自己是黨員會衝上前線。

哥們,挺住,我把我的外公還有媽媽都借給你了!

陳琪方的媽媽劉凡是武漢兒童醫院的醫生。幾天前,武漢兒童醫院被指定為武漢市唯一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兒定點救治醫院。

陳琪方媽媽: 大敵當前,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已經有19年黨齡的劉凡在兒童呼吸及免疫系統方面有着豐富的經驗,她主動承擔起一線臨牀救治工作。

武漢市兒童醫院醫生 劉凡:大敵當前,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有的孩子都是自己的孩子。國家跟社會是我們大家的、集體的,去維護它,這是我們的職責。

劉凡醫生所在的風濕免疫科改造成了疑似患兒的隔離病房。她負責的這一層收治了19個患兒,最大的12歲,最小的不到兩個月。5名醫生和15名護士在這裏24小時日夜守護。她們中的大多數都已經是母親,卻顧不上自己的孩子。

琪方已經快十天沒見到媽媽回家了,只能通過微信視頻問候一下,往往發過去的一句問候,都要等到第二天才能收到媽媽回覆。這讓她寢食難安,很希望自己也能幫媽媽做點什麼。

劉凡女兒 陳琪方:我媽媽其實是個抵抗力特別低的人,她給兒童看病時,自己都能感着冒回來。又意外地得知我的外公居然還在上班,那我寫一封加油信給他們。

陳琪方外公:這是一名老黨員的擔當

琪方的外公劉敦禮今年73歲,是長江醫院退休後返聘的老專家,一位工作了52年的內科醫生。疫情當前,很多年輕醫生被抽調到發熱門診,劉敦禮選擇堅守在醫院的全科門診,他説這是一名老黨員的擔當。

長江醫院老專家 劉敦禮:這是一種使命感,一種責任感,是醫生沒有哪個往後退縮的。如果我不參加這一次鬥爭,那我這個醫生這幾十年的生涯就會留下遺憾。

武漢市兒童醫院醫生 劉凡:我覺得最多的是受到父親的感染,他對我的鼓舞讓我在工作中有更大的動力。

乘風破浪,歸來如往!

外公和媽媽的堅強與勇敢給了琪方信心,她也希望自己寫給家人的文字同樣能夠帶給更多人温暖。

劉凡女兒 陳琪方:在我的世界裏面,我的媽媽和我的外公是很行的。我把他們借給患者,他們能頂起我這個家,那同樣就可以頂起你們患者的這片天。我發了這篇文章以後,很多人説加油、加油,那一瞬間覺得,這個年挺暖和的。

武漢市兒童醫院醫生 劉凡:我的女兒不是代表一個人、一家人,這是千千萬萬的醫務工作者和所有人的孩子的心聲。

劉凡女兒 陳琪方:加油,我的超人媽媽。

要記得向陽而生,逆風飛翔,乘風破浪,歸來如往。

【戰地日記】千萬裏,也要把防疫物資送去給你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在工商銀行黨委領導和部署下,工行境內外各級機構聯動起來,全球工行人行動起來,克服物資緊缺、時間緊張等困難,不分晝夜與醫院、藥房、工廠、物流聯絡,努力收集醫用口罩、防護服、消毒液等抗疫急需的醫療用品寄回祖國,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力量。

工行貴州興義冊亨支行員工吳斌,在得知印尼朋友能夠採購到大量醫護用品後,當即決定把與女友的浪漫假期,變成一場長途奔襲,從馬來西亞到印尼、再到馬來西亞,五次飛行、三過海關,在沒有證明文件的情況下,他憑一口“塑料英語”,多番打動海關人員,輾轉帶回了2萬隻口罩和200個護目鏡,於2月2日成功寄到武漢。吳斌説,自己的入行時間雖然不長,但已讓他深深懂得,個人和國家、民族的命運是緊緊相連的。

無獨有偶,工行貴州貴陽分行的小姑娘翁冰心、軟件開發中心小夥子陸益之,也紛紛把境外度假變成了醫護物資大采購,帶回成千上萬個口罩以及醫用防護服、護目鏡、耳温計等緊缺醫療物資,寄給了湖北的醫院和武警部隊,送上工行人的一份心意。

黨的十九大代表、工行浙江分行企業文化部副總金穎穎,面對日益嚴重的疫情焦急萬分,在温州老家過年時,她主動聯繫上一位在意大利做服裝生意的温商張先生,商議採購口罩事宜。張先生髮動意大利華人同胞,多方籌措到6.6萬個口罩。由於直飛航班都已取消,張先生和他的朋友們只能在機場向陌生的中國旅客求助。這個帶三箱,那個帶兩箱,一直在機場待到凌晨一點多,才託運完所有物資。用同樣的方式,金穎穎與在意温商聯動,累計向境內寄回口罩19.6萬個。

身在境外的工行人,更是心急如焚。工行東京分行、工銀泰國等眾多境外機構先後運回大量緊缺物資,捐贈給湖北地區。巴黎分行的高管餘總和另外4名員工都是武漢人。遊子思鄉情尤切,“必須為武漢做點事,為祖國做點事!”他積極奔走,爭取到法國一家本土企業的同情和支持,以成本價拿到了5萬個N95口罩。在總分行聯動配合下,這些口罩正在運往武漢,送到抗擊疫情的第一線。目送物資離開的剎那,5位武漢兒女淚流滿面。

【戰地日記】陳紹興——最特別的60歲生日

2月3日,沒有親朋相賀,也沒有蛋糕宴席,重慶市江津區石蟆鎮市場監管所的四級調研員陳紹興靜靜地度過了這個特殊時期的60歲生日。一想到這天過後自己就要退休了,一想到朝夕相處同事還在起早貪黑地監管,一想到手裏每天的報表……他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第二天,他拄着枴杖早早地來到辦公室,在電腦上一字一句地敲打出這封請戰申請書,簽好字,蓋上手印,委託所長轉交組織人事科。所長説,“疫情複雜,不是三兩天就能結束的,老陳,你可要考慮清楚喲!”陳紹興憨厚地笑了笑,“我現在腳都還是掰的,你不要嫌棄我就好!”

於是,在疫情防控工作如火如荼的關鍵時期,江津區市場監管局組織人事科收到了來自老陳的一份請戰申請書。

陳紹興出生於1960年2月,1978年2月入伍,1980年3月入黨,1987年11月轉業到原工商系統,2020年2月3日年滿60週歲,正式退休。他在申請書中這樣寫道:“作為一名退伍軍人、老黨員,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肆虐的關鍵時刻,本人特向組織申請,繼續加入這場戰鬥,退休不褪色,貢獻自己的力量!”短短200餘字的申請,沒有華麗辭藻,也沒有豪言壯語,卻體現了一名市場監管人的執着和堅守!

輕傷不下火線,盡顯軍人本色

還沒有得到組織肯定答覆的陳紹興,今天又拄着枴杖一瘸一拐地到所裏上班了。其實他的右腳是1個多月前外出監管時崴傷的,右脛腓骨下端內外踝骨折、右足舟骨骨折,醫生説傷筋動骨一百天,讓好好在家休養三個月。所裏同事開玩笑,“只怕腳還沒養好,老陳就該退休了喲!”誰知在家休息了沒兩天,所長打電話徵求他的意見,節前監管任務重,能不能堅持回去幫着辦辦證照。老陳二話沒説就答應了,可是右腳打着厚厚的石膏,只能像金雞獨立似的移動幾步,怎麼才能到單位上班呢?還好老陳就住在石蟆市場監管所樓下,所裏派了一位年輕力壯的同事每天把他從一樓家中背到二樓辦公室,直到他自己能夠勉強拄着枴杖行走。即使行動不便,即使本應在家休息,他也保持着軍人嚴謹的作風,每天按時等候在受理大廳,熱情周到地接待每一位辦事羣眾,他帶傷工作的這一個多月時間,共新辦營業執照102件、變更登記3件、補發3件、換照4件,辦理個體年報12件。

春節堅守崗位,無愧黨員先鋒

1月22日,臨近春節放假,市局防控工作視頻會召開後,江津區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全面展開,石蟆所6個人,2名正式職工、4名聘用人員。所長帶着4個年輕人開展拉網式檢查,從禁止銷售野生動物、關停活禽宰殺場所,再到檢查藥店衞生室、超市小賣部……老陳看着心裏乾着急,恨自己右腳受傷不能和同事們一道監管出力。於是他向所長請示,疫情防控期間由他負責所內值守,處理12315分流,調解消費糾紛,上報各類報表,全力做好保障工作。大年三十下午6點31分,12315平台收到1起匿名投訴,稱石蟆鎮中商街公信網大藥房銷售的普通醫用外科口罩15元/個,涉嫌哄抬價格。老陳立即下載並通知監管人員現場處理。從除夕之夜到現在,陳紹興一直堅守崗位,石蟆所受理的60餘件12315投訴舉報及消費者投訴諮詢,均在第一時間得到了妥善解決。

信念堅定、不懼風險、迎難而上,這就是一名有着10年軍齡的退伍軍人、40年黨齡的老黨員,所展現出的使命意識和擔當精神。在疫情面前,市場監管系統的每一名黨員都是一面旗幟,每一個支部都是一座堡壘,他們正用行動踐行着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