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酒詩漫話(二)

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

重陽節酒詩漫話(二)

據《易經》中記載

古人把“六”定為陰數

“九”定為陽數

九月九日就是兩九相重

所以叫“重陽”。

重陽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唐朝時,才被定為正式節日。關於它的由來,有個少為人知的故事。

相傳在東漢時期,河南汝南縣的一個村子,住着個叫桓景的小夥子。有一年,他的家鄉忽然出現了一個瘟魔,百姓們紛紛得了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喪命。桓景又傷心又着急,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

桓景訪遍天下的名山高士,終於尋訪到,在東南方的山中有一個叫費長房的神仙。於是,桓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找到了費長房。

費長房為桓景的精神所感動,收留了桓景,又教他降魔的武藝。桓景每天勤學苦練,終於把劍術練得爐火純青。

有一天,費fèi長zhǎng房把桓景叫到跟前,説:“今年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害人。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吧。“他送了桓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又囑咐了幾句,先讓鄉親們登高避災,然後再去斬妖除魔。

桓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照費長房的吩咐,把辟邪用的茱萸zhū yú葉分給鄉民,又讓他們每人喝了一口預防瘟疫的菊花酒,然後讓他們逃到高山上躲避瘟魔,他自己則留下與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

後來,人們就把九月九佩戴茱萸、喝菊花酒,還有登高避禍,定為重陽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了。

這時候有朋友就要問了,茱萸是什麼,怎麼作用這麼大?茱萸的香味濃厚,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還能助消化,治寒熱。

唐朝很流行在重陽節佩茱萸,婦女和孩子喜歡把茱萸枝戴在手臂上或者插在頭上,還會製作一種裏面放了茱萸的香袋,貼身攜帶,叫“茱萸袋”。

民間認為九月初九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而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qū災祈福的“吉祥酒”,作用也不可忽視呀!

説到菊花了,重陽節也是要賞菊的。農曆九月又被稱為“菊月”,因為菊花在秋季開的最為絢爛。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

東晉詩人陶淵明以隱居、詩、酒、愛菊出名,後人爭相效仿,所以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成為當時的時尚。菊花還象徵長壽,正好呼應了重陽節祭祖、敬老的習俗。

重陽節的時候,人們還要吃一種傳統食品——重陽糕。這是為什麼呢?據説有些沒有山的地方沒法登高,有人就由登高想到了吃糕。用吃糕代替登高,寓意“步步高昇”。又因為這糕在重陽吃,就被命名為“重陽糕”。

重陽糕也叫“花糕”、“發糕”,把混合了米粉和豆粉的麪糰進行發酵,加入棗、栗子、杏仁等乾果,最後加糖蒸制而成,和蒸年糕的方法差不多。

蒸好的重陽糕一般拿來孝敬老人,不過這種甜甜糯糯的點心其實更受小朋友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