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景點導遊詞(通用8篇)

西安景點導遊詞 篇1

世界第八大奇蹟 1974年,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的發現震驚世界。這一建在公元前3世紀的地下雕塑羣以恢弘磅礴的氣勢,威武嚴整的軍陣,形態逼真的陶俑向人們展示出古代東方文化的燦爛輝煌,無論建造年代、建築規模與藝術效果無不堪與“世界七大奇蹟”媲美。於是,“世界第八大奇蹟”之譽不脛而走,成為秦始皇陵兵馬俑的代名詞。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是我國最大的遺址博物館,除一號坑、二號坑、三號坑保護陳列大廳外,還有兵馬俑坑出土文物陳列室和秦陵銅車馬陳列室。

西安景點導遊詞(通用8篇)

20世紀最重要的發現

西楊村本是酈山北麓一個默默無聞的普通村莊。1974年3月,西楊村的村民在村南160米的柿樹林畔打一口井。這裏地處驪山沖積扇前緣,累經山洪泥石流淤積,耕地間夾雜佈滿鵝卵石的灌木叢和廢棄荒地。3月24日動工,挖到3米多深時,發現下面是紅燒土、燒結硬塊和炭屑灰燼,大家以為碰上了老磚窯址。繼續往下打,在5米多深處的井壁西側,陰暗的光線下終於露出“瓦王爺”凝靜的面容。村民們正詫異間,恰好公社幹部房樹民來檢查打井進度。他下到井底仔細觀察,發現出上的磚塊與秦始皇陵附近發現的秦磚一模一樣,急忙告訴大家暫停打井,接着便匆匆趕往縣城報告縣文化館。湮沒2200年的“世界第八大奇蹟”就這樣重新回到人間。

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1974年3月29日。

中國雕塑藝術的高峯

先秦雕塑古樸拙稚,直到接受佛教文化之後,才形成中國雕塑的藝術風格。它的特點是高度概括,線條簡潔,風格浪漫,注重裝飾,講究神似而失於寫實。然而,秦兵馬俑的發現使中外美術史專家們瞠目結舌。人們在這裏發現了20__年前東方古典寫實主義雕塑藝術的高峯,找到了中國美術史上長期缺失的一頁!它嚴格運用寫實主義創作手法,無論形體、結構、比例、質感、量度都以準確的解剖構造為依據。從秦俑的臉部,可以看出皮膚肌肉下顴骨、眉骨、頜骨的準確位置,五官的大小、比例、位置一絲不苟,形體的每一凸凹無不符合人體解剖構造。甚至可以從馬的造型判斷其品種。非但如此,這些藝術大師還注意 緊緊抓住人物性格,從人物的面部表情、內心活動、精神狀態上追求變化,塑造出栩栩如生、神態各異,形神俱備,無一雷同的 眾多藝術造型。

一號坑――宿衞軍主力陣容

一號坑保護陳列大廳是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中最早的建築, 1979年10月建成開放。 在三個兵馬俑坑中,它發現得最早,規模也最大。俑坑呈東西向長方形,面積14260平方米。坑內有10道寬2。5米的夯築隔牆,形成南北面 闊9間,周圍繞以迴廊的格局。局部發掘已出土陶俑1000餘尊,戰車8輛,戰車的陶馬32匹,各種青銅兵器近萬件。根據出 土兵馬俑的排列密度,估計一號坑共埋藏兵馬俑6000餘件。

這是一個以步兵為主,戰車、步兵相間的主力軍陣,配置有前鋒、主體、後衞和翼衞,步騎相間,車馬兼具,規模龐大,佈局嚴密。東端3列步兵俑面向東方,每列68尊,是軍陣的前鋒;後面接着戰車與步兵相間的38路縱隊構成軍陣主體;俑坑南北兩側和西端各有1列分別面南、面北和麪西的橫隊,那就是軍陣的翼衞和後衞了。

這裏的陶俑按兵種可分步兵俑、弩兵俑、車兵俑和騎兵俑4種。步兵源排列成縱隊或橫隊,各作不同的手持兵器姿勢;弩兵俑作張弓待發姿勢並揹負箭;車兵俑手持兵器跟隨在戰車後面; 騎兵俑站立在馬旁,一手牽馬,一手緊握兵器。 嚴格的軍階等級制度是構成軍隊戰鬥力的重要保證,從陶俑的不同穿着、裝束和兵器配備上可以清楚看得出來。級別最低的士兵俑束髮挽髯,只穿短褐,胸無錫甲,腿扎行股(裹腿),足登方口齊頭履;級別較高的士兵束髮或戴小圓帽,除短褐外還披短甲,足登短靴或方口齊頭履;低級軍吏源頭戴單版長冠,身穿戰袍外罩黑色長甲;高級軍吏俑頭戴雙版長冠,戰袍外罩彩色花邊胸甲或前後擺平齊的魚鱗甲;與眾不同的將軍俑頭戴雙卷尾長冠,冠帶在頸下挽結並下垂胸前。這種冠也叫“鶴冠”,冠上兩邊本來堅插黑色的雞尾,據説鶴是一種性情勇猛善斗的鳥,“其鬥到死乃 止”。將軍身穿兩重戰袍,袍外罩有形制奇特的鋁甲,鋁甲前胸呈三角形由魚鱗甲片組成,雙肩及前後胸有用綵帶扎的花結。位於步兵俑羣間的將軍湧被一羣軍吏俑簇擁,面部威嚴,絡腮鬍須,雙、足分開,右手緊握左臂手腕,雙手交置腹前,似作拄劍姿勢。另一尊原先站在戰軍上的將軍俑額下長鬚,神態莊重,左手按劍。軍階等級也從所持兵器不同看得出來,將軍湧和高級軍吏僅有佩劍,用作指揮與自衞;低級軍吏和士兵俑則各持進攻性兵器長矛、戈等。二號坑――揭開古代軍陣之謎位於一號坑北側約20米處的二號坑是在1976年考古勘查中發現的,平面呈曲尺形,東西最長處96米,南北最寬處84米,深約5米,面積約6000平方米。

二號坑由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即東邊突出部分由持弓弩的跪式和立式弩兵源組成方陣;第二單元即俑坑南半部由駟馬戰車組成車兵方陣;第三單元即俑坑中部車徒結合,由車、步、騎兵俑混合編製成長方陣;第四單元即湧坑北半部由眾多騎兵組成 長方陣。四個方陣有機地組合為曲尺形陣,進可以攻,退可以守,嚴整有序,無懈可擊,陣式變換靈活,首尾相互策應,既 是試探性進攻的觸角,又是突擊性進攻的前鋒。它是中國考古史上的唯一發現,為認識秦代軍事編制和作戰方法提 供了難得的直觀模型。據局部試掘所知的密度估算,二號坑埋藏兵馬俑數量約20__ 件,並會有大量青銅兵器。與一、三號坑相比,二號坑是秦俑坑中的精華,其組陣之複雜,兵種之齊全,姿式之多樣及保存之完整都超過一、三號坑,其中鞍馬騎兵俑、跪姿弩兵俑是二號坑獨有的,各式戰車之齊全也是二號坑的特色。這裏的戰車可分為指揮車、副車、駟乘車和一般戰車四種。指揮車裝飾華麗,通體擦黑漆,繪有精美的幾何形圖案,車頂有圓形華蓋,車內位立將軍俑、御手湧和戎右俑(警衞員),指揮工具是懸掛在車內的鐘和鼓,擊鼓時進攻,敲鐘時退卻。副車也有華蓋和鐘鼓,車上只有御手俑和戎右俑,留下將軍俑的空位,作戰時,副車緊跟指揮車,以備指揮車一旦發生不測及時遞補與救護。駟乘車上也有華蓋,但沒有鐘樓,車上有四名陶俑,一為御手俑,一為軍吏俑,其餘兩名為武士俑,專家認為,這種駟乘車供作前驅,行軍時在前引導,作戰時在前挑戰,向敵方投遞戰書,然後兩軍正式交鋒。一般戰車上有一名御手俑和兩名武士俑,位於御手兩側的武士手持矛、戈等長兵器,車上還備有弓箭。二號坑陳列大廳建成於1994年,建築氣魄宏偉,莊嚴凝重,具有秦代風格,擁有展室及錄像廳、貴賓接待室、監控室、茶座、休息廳、文物庫等配套設施,是目前國內建築面積最大、最現代化、功能最齊全完善的遺址保護陳列大廳。

三號坑――統帥三軍的軍幕

三號坑與二號坑同在1976年考古勘探時發現,1987年建成保護陳列大廳。 它位於一號坑西端北側,與一號坑相距25米,東距二號坑約120米,三個俑坑呈“品”字狀排列。

在三個俑坑中,三號坑是唯一全部發掘清理完成的一座,也 是規模最小的一座。平面結 構“凹”字狀,深5。2~5。4米,面積524平方米。從三號坑中發掘出1輛戰車,4匹陶馬,68尊武士俑和34件青銅兵器。除了與戰車配套的4尊車兵俑外,其餘64尊武士俑沿夾道以非戰鬥隊形環狀排列,手持的也不是弓弩、矛、戈之類實戰兵器,而是更多體現儀仗威嚴的殳(音“書”)。專家們判定這裏是統帥三軍的“軍幕”,也就是整支行衞軍的指揮系統。古代軍隊雖有多種編列,但最基本的是左、中、右三軍。一號坑是左軍,二號坑是右軍,三號坑是指揮部,那麼,還有一支中軍在什麼地方呢?那就是隻挖出土擴,沒來得及鋪磚棚木,更沒來得及放入兵馬俑的四號坑。據勘查,四號坑面積4000多平方米。人們雖一般很少提及,但它並非可有可無,因為這四個坑統一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軍事編列體系。三缺一,留下了一個歷史缺憾。史籍記載:“驪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之師至其下矣。”

秦銅車馬

1978年,秦始皇陵考古隊在秦始皇陵冢西側20米的地下7。8米深處發現一組車馬殉葬坑。這兩具銅車馬就是從中發掘出來的。

銅車馬原先安放在木棺內,因年代久遠,木棺朽爛,填土下沉,被壓碎成千餘塊。為便於修復,考古人員把銅車馬上部積土作初步清理後,以鋼板插入地下,把銅車馬從坑內整體吊出裝箱,運回室內清理拼接修復,經過8年努力,終於使它們重新煥發出當年瑰麗華貴的姿容。

從藝術鑑賞角度看,銅車馬的造型無可挑剔。矯健肥碩的馬身佩光彩閃爍的金銀飾件,雙眼緊盯前方,鼻孔微微部張,馬齒緊嚼滴銜,鬃花迎風飛揚,削竹般的馬耳斜聳,彷彿正聆聽號令,只待長策一揮,便放開四蹄疾馳。一號銅車馬的御官站立車頭,兩腿並立,身體稍稍前傾,雙手攬住轡繩,目視車前,聚精會神。二號銅車馬的御官坐在車首。頭戴切雲冠,腰懸青鋒劍,身着長孺,圓領外翻,緊握轡繩,高舉長策,豐滿圓潤的臉 龐上透出既志滿意得又恭謹認真的神情。 和秦俑一樣,銅車馬採用嚴格的寫實手法,車、馬、人的造型處處講究比例勻稱,形態逼真。馬的每塊肌腱都符合生理解剖結構,甚至馬口腔上顎的皺紋和牙齒都鑄造了出來,連馬大腿兩側兩個附蟬黑斑及―括約肌都沒有忽略。御官的臉部、睫毛、頭髮以至手紋指甲達到惟妙惟肖的地步。與造型藝術嚴格寫實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銅車彩繪採用的高度浪漫手法,車蓋和車 廂上部的彩繪龍虎紋,團團簇簇,似雲騰霧卷,如金蛇狂舞,縱情揮灑,奔放浪漫;而一到底邊,畫筆一轉,風格陡變,絲絲縷縷,若即若離,筆意婉轉,奇麗飄逸;再配以鑄出的幾何形紋飾,使得雕塑造型的精美與彩繪圖案的絢麗共熔一爐,相得益彰。

西安景點導遊詞 篇2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我們將參觀秦兵馬桶博物館。秦兵馬桶博物館位於酉安市東35公里處,從喜來登酒店坐車到那裏 大約需要50分鐘時間。自秦兵馬桶博物館於1979年 10月1日開館至今,已有為效眾多國家的黨政首腦都 參觀過這個博物館,更有數以百萬計的中外遊客不遠 幹裏來參觀這個人類奇蹟。法國總統希拉剋曾留言説 過:“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蹟,秦兵馬佰的發現,可以説是 第八大奇蹟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 秦傭,不算真正到過中國。”美國前副總統蒙代爾也説;“這是真正的奇蹟。全世界人民都應該到這裏看一看。”從這些高度凝練的話語中,我們不難看出秦湧的歷史 價值及藝術價值。下面,我想把案始皇這位成就一代偉 業的歷史巨人介紹給諸位,以便使大家能對案始皇兵 馬桶和與之相關的歷史有一個較詳盡的瞭解。談案兵 馬桶,必須先介紹一下面政。 公元前259年,一代偉人贏政誕生了。13歲時,其 父死後.他繼承了王位。按照泰國慣例.國王在22歲舉 行過“加冕禮”以後,才可以親自執政。當時.秦國的大 權仍攀握在太后、相國呂不韋、宦官謬癟(160 6i)手中。 特別是螺貞.手握大權,炙手可熱,他見宛改逐漸長大,便陰謀叛亂.奪取政權。 公元前238年,22歲的贏政去故都雍城納新年宮 舉行加冕禮。謬酉在從霸年宮回咸陽的路上埋下伏兵,準備將贏政殺死。當贏政察覺此事後,憑優勢兵力訂敗 鑼盔,將其生擒並車裂致死。贏政親致以後.以呂不韋 放縱嫁亮為名,放逐日不韋。呂不韋后來飲毒灑自斃。

這樣,贏政順利地消滅了政權內部的兩大敵對勢力,鞏固了自身的地位。為了進一步鞏固君主權力,惠政選用了一批精明 強幹酌文臣武將,如掌握軍事的尉繚,攀管國歐的李斯。接着,贏政制定了遠交近攻、離間外敵、各個擊破的 戰賂方針,開始統一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達 500多年各諸侯國割據稱雄的混亂局面。從公元前230 年到公元前221年,在不到io年的時間裏,泰國滅亡 了6國,終於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 的封建國家,為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迅速 發展奠定了基矗這又一次顯示了贏政的維才大賂》。

贏政稱自己為始皇帝.因為他希望他的子孫後代 能把他所創立的政權幹代萬代傳下去。為此.他整頓了 官僚制度。

第一.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全由他親自任兔;

第二,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

第三.秦始皇還統 一了法律、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這些措施極大地推動 了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

另外,他還徵用勞役,廣修馳道,使各地交通便利,以利經濟文化的交流。他將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修築的長城連在一起後.又加以擴展,形成了西起甘肅臨挑,東到遼東因石的萬 里長城,有效地遏制tjb方遊牧部族對案朝的騷擾。中國皇帝大都為自己營造巨大而豪華的陵墓。在這一點上,案始皇也不例外。在他13歲剛即位時,就下令為其修建陵墓。這座原高120米.周長20__多米的 巨大陵丘、雖經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在仍有76米之高,g長400多米之大.案始皇把都城威陽微縮於自 己的陵園內,其佈局幾乎完全相同。陵園內城西北部為獻殿建築區,陵東北部窪地是用以祭記的養魚池,陵園外城西北角是石料加工場.陵西外城之外是一個大墳 常據史書記載,秦朝全國總人口約20__萬,壯丁不過 700萬,而築陵時,壯丁最多達70萬,可見工程之浩大。案始皇的陵寢如同一座龐大的地下宮殿,真可謂是一座地下“福地天堂”。墓室屋頂有天文星宿圖,t是由各種均餡生輝的珠寶構成的,下邊有五嶽、九州以及 由機械驅動水銀構成的江河湖海。

另外,還沒有讓百官 朝拜案始皇的大廳。為防止盜威,每座墓門上都安有自 動發射的弓箭。整個陵墓可以説是一個金碧輝煌,固若 金湯的地下王官。 案始皇把生前所享受的一切也搬到了地下.供他 在另一個世界繼續享用。他連那些為他伴駕b不曾生育 的宮女,以及辛勤修建地下陵寢的工匠們都不放過.下令在他人殆時,將這些人統統活埋,為的是不讓宮女外 嫁他人,不讓陵寢內的祕密泄露。

今天我們就到這裏,希望大家玩的愉快,謝謝!

西安景點導遊詞 篇3

略陽縣靈崖寺是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省級風景旅遊區,始建於唐開元年間,堪稱蜀道明珠。靈巖寺素有“陝南小碑林”之稱,寺內藏有漢代至今的近二百餘通碑碣,著名的漢代書法名碑《甫閣頌》也在寺內。

《甫閣頌》,是東漢靈帝劉宏建寧五年(公元172年)刻的一方摩崖石刻。當時,是為紀念漢武者太守李翕修劍閣棧道而書刻的。故全稱《武都太守李翕析裏橋甫阝閣頌》

《甫閣頌》摩崖是我國珍貴的漢代刻石。它的書法,自成一家,獨具丰標,為標準的漢隸八分──結構嚴整,章法茂密,俊逸古樸,風格濃郁,體態赫奕,在優美多姿的漢隸中,確為我國的藝術精品,是研究祖國文字、書法和東漢八分漢隸的重要實物資料。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盛名就遍及海內外,為歷代文學家、書法家所推崇,各種金石學專著和雜記,各種書法專論或專著,多有著錄,僅《隸辨》就錄有128處之多,其價值極高。近年來,日本書法界,多次遠渡重洋,長途跋涉,前來目睹這塊東漢摩崖刻石瑰寶,並進行多角度的研究。它同漢《石門頌》,《西狹頌》,並稱我國的“漢三頌”。

靈崖寺景觀

石刻原在略陽徐家坪jie[穴且]口村郭家地,(古名,析裏;又名白崖)1979年12月,農民修鄉間公路,《甫阝閣頌》受損,後被遷至靈崖寺,粘接復原,嵌在前洞石崖邊,摩,崖高170公分,寬125公分,全文十九行,第六、十二行為十一字,第十五行為十八字,其餘每行二十七字,共計四百七十二字,現存二百二十字,右上額有古代拉船纖繩磨損的印痕七道,最長約20公分。因摩崖刻石地處拐彎,古代縴夫藉此勒繩以省力所致,今可見其勒痕。

到南宋理宗紹定三年(1230年),沔州(今略陽)太守田克仁幼時就很愛書法,曾臨摹過《甫閣頌》,當他任沔州太守後,得知《甫閣頌》就在沔州,喜之不盡。當他見原刻露處江邊,受風雨浸蝕,剝落日甚,恐久而絕跡,便仿原刻形制大小,重刻於靈崖寺,即今靈崖寺奈何橋的右崖上。至明萬曆時,刻石右上角剝落尤甚,斜痕長102公分,知縣申如壎補刻,並在石尾加上“知縣申如壎重刻”七字。晚明以來,申如壎補刻而冒“重刻”的《甫閣頌》摩崖,因字跡清顯,拓印流傳,造成混亂,有的妄斷為申如壎重刻。

因《甫閣頌》摩崖的書法價值極高,長期以來傳為書法家蔡邕撰書的。到元末,又因高則誠編《琵琶記》戲曲時,將蔡邕演繹為“狀元”,流行廣泛。因此,羣眾就訛傳“蔡邕撰並書”的《甫阝閣頌》摩崖稱為“狀元碑”。訛誤相傳,一直至今,故舊的省、府、縣誌以訛而載。

但歷代碑石研究者,如:南宋·洪适《隸釋》,明·趙[山函]《石墨鐫華》,清·翁方綱《西漢金石記》,清·王昶《金石萃編》,清·陳奕禧《金石遺文錄》以及朱劍心《金石學》等確認:析裏橋甫阝閣頌為仇靖文,仇紼書。二仇因當時地位低下,其生平不詳。

江神廟的民俗博物館

江神廟的民俗博物館位於略陽縣城環城西路,主要負責江神廟的文物保護和旅遊開發,以及全縣民間藝術和民族習俗和研究與開發等。

博物館所在的江神廟,有名“龍王廟”,始建於明代,佔地近2千平方米,是長江流域保存最完整的古羌族戲院建築羣,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風景名勝區。江神廟是古代船幫聚會和祭祀的會館,按照我國傳統民居建築佈局,依地勢高差而建。整個建築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氣勢宏偉。細部裝飾注重木雕板繪,外觀華麗。富有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有着重要的歷史研究和文物考古價值。

西安景點導遊詞 篇4

各位遊客,這幾天我們已經在車行晨曦或晚霞中領略了古城牆的多彩多姿和古樸深沉。現在我們來到城牆腳下,請大家走上城牆遊覽。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牆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城牆”一詞原是從“城”字引申而來。“城”按《説文》解釋,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納民,所以“城”字的本義是土圍民而成國,由此引出城牆一義。被譽為中華民族脊樑的萬里長城的“城”宇,同樣是城牆的意思。只是後來隨着社會的發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釋。

“城”字最早出現在周朝的金文中,從字形看活生生地體現了古代城牆的軍事用途。城牆的軍事作用是保衞私有制,而在意識形態上看,城牆的形體規模又是等級森嚴的宗法制的嚴格體現。顯然統治者營造城牆,是用它來保護自己,宣示國威。現在我們看到的西安城牆,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築之一。它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詔修城開始動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歷時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礎上擴築而成的,經過歷代修葺,基本上保持着完整的封建社會城垣建築的面貌,反映了中國古代築城技術的傑出成就。

各位遊客,那麼西安城牆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結構又是怎樣的?據測算,西安城牆周長11.9千米,其中東城牆2590米,西城牆2631.2米,南城牆3441.6米,北城牆3241米。這樣的規模在國內外都是比較少見的。

大家看見城牆四門外築有護衞城門的小城,那叫甕城西安旅遊景點導遊詞西安旅遊景點導遊詞。所謂甕城,意為敵人一旦進入,就會受到甕城城牆上面的四面夾擊,猶如甕中之鼈,無法逃脱。甕城外還築有拱衞甕城的小城,古稱羊馬城。古時候大城門的啟閉有規定時間,關閉城門後尚未回城的人可連同自己牽的羊、趕的馬等,進入羊馬城以及今環城公園地帶歇息,等候開城門後再進城。西安的羊馬城在清末已全毀。記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定門(西門)甕城北門外約17.5米處發現羊馬城北側門道,長5.5米,寬2.4米。現在大家能看到南門甕城外側已修復的羊馬城,牆體長198米,高9.5米。

護城河外曾有拱衞四城門的四個夯築土城叫郭城。據《西安府志》卷九記載:唐天v年間,韓建築東郭小城和西郭小城。宋、金、元。明洪武年間拓城時,東郭小城大部分被包在大城內,留在城外的即為東郭新城。明後期西郭小城記。目前,四關郭城牆體僅存部分殘段,郭門僅在地名上留有其名稱。

現在我們來到西安城內東北處,這裏曾經是明秦王府城,簡稱王城。明初,朱元津封其次子為秦王,命其坐鎮西安,加強對西北的控制。整個秦王府城分為兩重城牆。外城牆稱蕭牆,全系土築成。內城牆因外砌青磚,故稱磚牆。明滅後,蕭牆被毀。清雍正年間,西安修廟宇,秦王府的建築多被拆除,磚城改為八旗教場。目前秦王府磚城只存夯土城殘段若干處。

明代建西安城時,全城城門有4座:“長樂”、“永寧”、“安定”、“安遠”。門名刻於大城門洞外的青石門據上。大城城門上所建的樓房稱城樓,也叫正樓,是守城指揮官的指揮所。甕城城門洞上所建之樓稱箭樓,因樓壁闢有箭窗,是當時發箭防禦之用西安旅遊景點導遊詞導遊。到了民國時又開闢了4座城門,俗稱小四門:中山門(小東門),在現在的東新街東端,是為紀念孫中山修建的;勿幕門(小南門),在今天的四府街南端;玉祥門(小西門),在蓮湖路西端,解放後,此門被拆;解放門(小北門),原名中正門,在解放路北端,當年因為隴海路通車到西安而修建,到了1952年因擴建火車站而被拆除。西安在解放後也開闢了新城門,南牆有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朱雀門、含光門

北牆有尚德門。東牆有朝陽門。

一般遊客知道明代建築西安城牆時有98座敵台,台上均建有敵樓。但1982年西安市城牆管理所實地調查發現,那些古敵樓沒有留下一個,只有部分尚存礎石。之後,西安重建敵樓12座,為磚木結構,歇山頂式,重檐二層樓,底層周設迴廊。

西安景點導遊詞 篇5

各位遊客:

中國擁有數百座古代城牆,其中以北京、南京、西安的古城牆規模最大,但北京、南京古城牆先後被拆毀或嚴重殘缺,而始建於公元1370年的西安古城牆迄今仍保存完整。日本天皇訪華來西安時,放着“世界第八大奇蹟”秦俑坑不看,卻登上了始建於600多年前的西門城樓,領略了這座古代城牆的雄姿。下面請大家跟我一起實地去參觀西安古城牆。

【城牆的起源】

各位遊客,這幾天我們已經在車行晨曦或晚霞中領略了古城牆的多彩多姿和古樸深沉。現在我們來到城牆腳下,請大家走上城牆遊覽。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牆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城牆”一詞原是從“城”字引申而來。“城”按《説文》解釋,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納民,所以“城”字的本義是土圍民而成國,由此引出城牆一義。被譽為中華民族脊樑的萬里長城的“城”宇,同樣是城牆的意思。只是後來隨着社會的發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釋。“城”字最早出現在周朝的金文中,從字形看活生生地體現了古代城牆的軍事用途。城牆的軍事作用是保衞私有制,而在意識形態上看,城牆的形體規模又是等級森嚴的宗法制的嚴格體現。顯然統治者營造城牆,是用它來保護自己,宣示國威。現在我們看到的西安城牆,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築之一。它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詔修城開始動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歷時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礎上擴築而成的,經過歷代修葺,基本上保持着完整的封建社會城垣建築的面貌,反映了中國古代築城技術的傑出成就。

【城垣規模和結構設施】

各位遊客,那麼西安城牆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結構又是怎樣的?據測算,西安城牆周長11.9千米,其中東城牆2590米,西城牆2631.2米,南城牆3441.6米,北城牆3241米。這樣的規模在國內外都是比較少見的。

大家看見城牆四門外築有護衞城門的小城,那叫甕城。所謂甕城,意為敵人一旦進入,就會受到甕城城牆上面的四面夾擊,猶如甕中之鼈,無法逃脱。甕城外還築有拱衞甕城的小城,古稱羊馬城。古時候大城門的啟閉有規定時間,關閉城門後尚未回城的人可連同自己牽的羊、趕的馬等,進入羊馬城以及今環城公園地帶歇息,等候開城門後再進城。西安的羊馬城在清末已全毀。記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定門(西門)甕城北門外約17.5米處發現羊馬城北側門道,長5.5米,寬2.4米。現在大家能看到南門甕城外側已修復的羊馬城,牆體長198米,高9.5米。

護城河外曾有拱衞四城門的四個夯築土城叫郭城。據《西安府志》卷九記載:唐天祐年間,韓建築東郭小城和西郭小城。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年間拓城時,東郭小城大部分被包在大城內,留在城外的即為東郭新城。明後期西郭小城記。目前,四關郭城牆體僅存部分殘段,郭門僅在地名上留有其名稱。

現在我們來到西安城內東北處,這裏曾經是明秦王府城,簡稱王城。明初,朱元津封其次子為秦王,命其坐鎮西安,加強對西北的控制。整個秦王府城分為兩重城牆。外城牆稱蕭牆,全系土築成。內城牆因外砌青磚,故稱磚牆。明滅後,蕭牆被毀。清雍正年間,西安修廟宇,秦王府的建築多被拆除,磚城改為八旗教場。目前秦王府磚城只存夯土城殘段若干處。

明代建西安城時,全城城門有4座:“長樂”、“永寧”、“安定”、“安遠”。門名刻於大城門洞外的青石門據上。大城城門上所建的樓房稱城樓,也叫正樓,是守城指揮官的指揮所。甕城城門洞上所建之樓稱箭樓,因樓壁闢有箭窗,是當時發箭防禦之用。到了民國時又開闢了4座城門,俗稱小四門:中山門(小東門),在現在的東新街東端,是為紀念孫中山修建的;勿幕門(小南門),在今天的四府街南端;玉祥門(小西門),在蓮湖路西端,解放後,此門被拆;解放門(小北門),原名中正門,在解放路北端,當年因為隴海路通車到西安而修建,到了1952年因擴建火車站而被拆除。西安在解放後也開闢了新城門,南牆有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朱雀門、含光門。北牆有尚德門。東牆有朝陽門。

一般遊客知道明代建築西安城牆時有98座敵台,台上均建有敵樓。但1982年西安市城牆管理所實地調查發現,那些古敵樓沒有留下一個,只有部分尚存礎石。之後,西安重建敵樓12座,為磚木結構,歇山頂式,重檐二層樓,底層周設迴廊。

古代城垣設施不僅修建敵樓、箭樓作用武之備,還修建魁星樓以祭把主宰文運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樓建在南門城樓東,後遭兵火毀壞。後來在原址上覆建魁星樓,值得一看。

【煥發新顏的古城牆】

各位遊客,經過十多年的整體開發,古都西安已把位於市中心的殘破的明代城垣,改造成頗具特色、中外罕見的環城旅遊風景區。1983年,西安市開始了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文物保護開發,到1997年底累計投資2.27億元,不僅全面修繕了城牆,填補了大小洞穴1650個,還重建敵樓四座、角樓2座以及南門月城、閘樓、吊橋各一處,同時對環城河、林、路進行了全面整治。現在,從14條被修復的馬道緩步登城,能見到長1334O米的城垛,還有11500米的女兒牆也全部修復。站在高12米的城頭上舉目遠眺,南邊的終南山、北部的渭水河遙遙相望;俯首四顧,城內城外市容盡收眼底。城上還陳列弓弩。滾木、擂石等防衞工具,城下復設吊橋、雲梯,供人使用參觀。從城牆下到環城河邊,修建了20多座橋,城河到城腳之間的環城綠化帶,成了西安最大的綠化公園,茅屋瓦舍,仿古亭廊,詩碑雕塑,應有盡有。

各位遊客,西安古城牆的開發,受到了中外人士的高度評價:過去把古城牆看作是妨礙現代化城市發展的枷鎖,如今它卻成了使古城增添姿彩的花環。專家們還評價,秦始皇兵馬湘的發掘,一舉成就了世界奇蹟;而西安明代城牆的維修,同樣引起了世界矚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來此後,一致同意推薦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西安景點導遊詞 篇6

兵馬俑 一號坑為東西向的長方形坑,長230米,寬62米,四周各有五個門道。坑東西兩端有長廊,南北兩側各有一邊廊,中間為九條東西向過洞,過洞之間以夯土牆間隔。

這個坑以車兵為主體,車、步兵成矩形聯合編隊。軍陣主體面向東,在南、北、西邊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擔任護翼和後衞;東面三排武士為先鋒。九個過洞內排列着戰車與步兵的龐大主體軍陣,每個過洞內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戰袍,有的着鎧甲,中間配有戰車,每輛戰車後有 御手一名,車士兩名。

二號兵馬俑坑於1994年3月1日開始正式發掘。全坑劃分20X20米的24個探方。

每個探方又以十字隔樑分成4個大小相等的小方。二號俑坑上部覆蓋的表土已被清除,棚木遺蹟已揭示出來。圖中所示是二號俑坑發掘現場的局部情況。 三號坑面積520平方米,呈“凹”字形狀。出土戰車一乘,馬俑四件,武士俑68件。坑內陶俑以夾道式排列,它是秦軍陣的指揮中心。 陵銅車馬出土於秦始皇陵西側20M處,1980年局部試掘銅車馬坑時,在一木槨內出土一前一後縱置的兩輛大型銅車馬,出土時已殘破,經修復後恢復原狀。 秦始皇帝陵位於西安市臨憧區東的驪山北麓。通過考古勘探,在陵園內外已發現各種陪葬坑、陪葬墓及修陵人員的墓葬500餘座。陪葬坑中比較重要的有:兵馬俑坑、銅車馬坑、馬廄坑、珍禽異獸坑、石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吏俑坑、青銅水禽坑,以及各種附葬坑等。另外,在陵園內外還發現寢殿、便殿、園寺吏舍等大量的宮殿建築遺址。整個陵園猶如一座豐富的地下文物寶庫。它是中國曆代帝王陵中規模最大、埋藏物最多的一座陵園。大雁塔看到這座唐代建築,你們一定會又感歎又好奇吧?首先一個問題就是此塔為何要以大雁命名呢? 按照印度佛教傳説,當初佛教有大乘與小乘兩派,小乘佛教不忌葷腥。有一天,正是菩薩佈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卻買不到肉下飯。這時天空中一羣大雁飛過,一個和尚望着雁羣自言自語:“今日增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這是什麼日子。”

話音未落,領頭的大雁便折翅墜地。於是全寺和尚大驚失色,認為這定是菩薩顯靈。他們就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並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稱大雁塔。 大雁塔在建時高60米,5層,磚表土心,光盤梯。

後塔心磚縫草木叢生,漸趨頹廢。經武則天長安年間、唐玄宗天寶年間、後唐長興年間幾次改造,大雁塔比原先長高了4.5米,還加了兩層。底層每邊長25米,基座為方形,邊長45米至48米,每層四面均有券門,塔內裝有樓梯。塔底層門楣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尤其是西門楣的釋迦牟尼佛説法圖,上刻當時廢殿建築的寫真圖,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是研究後代佛教文化和建築藝術的珍貴資料。塔南門東西兩側的磚龕內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兩碑都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受國家保護的珍貴書法原刻,是研究古代書法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

完全可以這樣説,這座仿木結構的樓閣式方形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是我國佛教建築中的傑作。

西安景點導遊詞 篇7

大雁塔位於和平門外4公里的慈恩寺,相傳唐代永徽三年。赴印度取經的玄奘法師。奏請在寺建塔,用於存放他自印度帶回來的經籍。這座塔初名為經塔。後世人稱它為大雁塔,此塔巍峨挺拔,引起世人的讚歎。

這座有着一千三百多年曆史的大雁塔,成為古城西安獨具風格的.標誌。大雁塔初建時只有5層,高60米,是仿照西域佛塔形式建的。後經多次修葺至今塔高64米,共7層,底邊各長25米。大雁塔是中國樓閣式磚塔的優秀典型。塔身用青磚砌成,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至於雁塔之前冠以“大”字,則是後人為了區別於薦福寺小雁塔之故。

塔內有木梯,可以盤旋登塔,憑欄遠眺,可飽覽關中大好風光。大雁塔的底層南門兩側,鑲嵌兩塊石碑,一塊“大唐三藏聖教序”,是唐太宗在貞觀廿二年(648),為玄奘所譯諸經作的總序。另一塊“大唐三藏聖教序論”是唐高宗為“聖教序”所作的紀文,此二碑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尤其是塔的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更是研究唐代建築的珍貴資料。

小雁塔

小雁塔在西安市友誼路南側的薦福寺,與大雁塔東西相向,成為唐代古都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標誌。因規模小於大雁塔,修建時間較晚,故稱小雁塔。

薦福寺原建於唐長安城開化坊內,是唐太宗之女襄城公主的舊宅。睿宗文明元年(684年)皇室外戚為高宗薦福而建寺。天授元年(690年)改為薦福寺,是唐長安城中的著名寺院。唐代名僧義諍在薦福寺譯經,共譯56部,撰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一書,對研究中印文化交流極有價值。

現寺存有的小雁塔,為密檐式方形磚構建築,初為15層,高約46米,塔身每層疊澀出檐,南北面名闢一門。塔身從下至下逐層遞減內收,愈上愈促,秀麗玲瓏,別具風格。門框為青石徹成。塔身內部為空筒式結構,設木構樓層,有木梯盤旋而上。明清兩代因屢經地震,塔身中裂,塔頂殘毀,僅存13層。今寺還保存一口重萬餘公斤的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鑄的臣大鐵鐘,鐘聲宏亮,是譽為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鐘”。

西安景點導遊詞 篇8

韓城市黨家村明清住宅,距今已逾600年的韓城黨家村古建築村落已被列入“國際傳統居民研究項目”中,陝西省已將黨家村列為“歷史文化保護村”。

黨家村在韓城市東北9公里,其保護範圍為:東自泌陽堡,西至西坊塬邊,南起南塬崖畔,北到泌陽堡北城牆50米處,總面積1.2平方公里。

村中有建於600年前100多套“四合院”和保存完整的城堡、暗道、風水塔、貞節牌坊、家祠、哨樓等建築以及祖譜、村史,被專家稱為東方人類傳統民居的活化石。

村中街道有“井”字、“T”字、“十”字形格民青石鋪路房屋建築多為“四合院”、“三合院”。

從1364年東陽灣改名黨家村至今,已有626年的歷史。這批古建築經久不衰,保存相當完好。經建築學家考察認為:一是自然條件優越,該村依塬傍水,位於狹長的溝谷之中,南北土塬高達40米以上。既減弱了西北季風的侵襲,又使夏天的涼風順溝谷吹過,是理想的冬暖夏涼的好處所。另外由於北塬的紅粘土與南塬的白粘土均不起塵,加之泌水繞行,空氣得到淨化,使黨家村的古建築數百年來一塵不染。

黨家村能完整地保存至今與與歷屆政府和民眾多方重視與保護有關。當今黨家村共有333户1300多口人,但近半個世紀以來,房屋基本沒有大拆大改。保留了原有建築形態,是陝西目前發現的一處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古村寨。英國皇家建築學會查理教授認為:東方建築文化在中國,中國居民建築文化在韓城。

陝西省已將黨家村古村寨的開發建設列入全省“八五”旅遊發展規劃之中,經過修復維護,這裏將成為“黃河遊”旅遊線上的一個重要參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