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哲學的優秀散文:支點

生活中我們總會看到各種成功人士所發表的經典人生哲理語句,其中藴含着成功祕密的精華。接下來小編為大家介紹關於哲學的優秀散文,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哲學的優秀散文:支點

支點

——《邊城》小説研究:看一看邊城中的生命"哲學"

邱欣儀

沈從文先生在創作《邊城》這本小説時,曾經提到"生命"即是他創作的基點。生命在自然面前的無常、脆弱,無不充盈着一種反覆無常和不可預知的荒謬感。當我們讀到小説結尾的這一句話時——"這個人也許永遠都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我們無不為翠翠的愛情悲劇而感到遺憾惋惜。她滿心期盼地等待着出走的心上人歸來,也正是這一份最純真、最執着,不求回報的等待,讓人為之動容,也讓我們的心為她隱隱作痛——痛惜生命和命運的嘲弄和荒謬。

在沈從文先生構造的一個"世外桃源式"的世界裏,既沒有戰爭和炮火的雜亂紛擾,又沒有勾心鬥角和爾虞我詐的險惡人性;在這裏的每個人都是那麼淳樸善良,純淨美麗。雖然沈從文沒有用多少筆墨描繪翠翠的外表,但他把翠翠的人性美和外表美與大自然的靈性和純淨融合得卻是那麼的真實動人。這麼善良純真的女孩,用今天的話來説,可以配得上生命中一切最好的饋贈;可是,命運卻跟她開了好幾個莫大的玩笑:同時愛上了她的兩兄弟,天保溺水而死,她深愛的儺送懷着歉疚離開;深愛着她的爺爺懷着遺憾離世……

這讓我思考——再偉大的情感,在生活和命運面前,是否都顯得微薄?再高尚的生命,在自然和蒼穹之間,是否也是微不足道的?

每個人都善良,每個人都沒有犯錯,為什麼會釀成如此悲劇?

老師上課説,是因為"孤獨感"。每個人之間似乎都有一層隔膜。他們彼此缺乏交流,把情感全都抑制在心裏,難免生出種種嫌隙和誤會。而我再次讀完《邊城》,再結合我最近看的哲學書,當作為小説的文學和探索生命的哲學結合起來的時候,我對這個問題有了不同的思考。

"世界的支撐點全在生命,而生命的支撐點,就是生命自身。"這是鄧曉芒先生在闡述"哲學就是生命"這個命題時所提出的觀點。這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邊城裏的人們太過善良,太過淳樸,他們甚至把"幫助人們遠離患難"作為一個人即使到八十歲也不可逃避的責任。這樣的説法放到當今的現實生活中顯得似乎非常不可思議,卻是那裏的人們普遍信奉的信條。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用對錯是非無法解釋的事情,比如善良。生而為人的善良本沒有錯,可是如果當善良模糊了每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支點——生命自身的時候,故事的結局也許不會朝着我們理想的方向發展。

翠翠、天保、儺送,包括祖父,他們善良的品質讓我們讚頌也讓我們惋惜的原因,也許就在這裏。

邊城,除了有善良到極致的人性,當然還有美好到極致的環境。

就如我前文所述,邊城遠離戰火的襲擾;而且我還留意到,這裏的傳統習俗仍承襲保留至今,村民們慶祝熱情並不隨時間的流逝而減弱。説明作者在展現淳樸的民風的同時,也從側面透露出來,這裏的生活環境是美好但卻"封閉"的。這就難免造成人們思想和行為上的侷限性。因而這樣的環境也是導致悲劇發生不可忽視的大背景——太過美好的事物也必然包含着致命的弱點,這何嘗又不是文學小説在哲學的辯證色彩的印襯下一個生動的例子?

想起暑假寫的那部兩萬五小説的的初衷,本是想講述一個在荒謬的時代下真摯的愛情故事,是想表達物質和愛情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錯位"。在這近一個月的小説學習過程中,我逐漸懂得閲讀和創作小説的意義,漸漸領悟了悲劇的力量。反觀自己寫的那部小説的結局,卻很完滿,完滿到沒什麼激烈的矛盾,完滿到不太真實。但我並不後悔這樣的設定,因為我也需要找到我生命一個支點——在我可支配的創作世界中找到一點點屬於自己的慰藉。就像在人的情感、生命和自然的關係裏,需要那個叫做"生命"的支點。

公眾號:深圳波波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