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散文鑑賞:乘涼

編者按:盛夏季節,找一處好地方乘涼可是一件舒適的事。在那裏我們可以盡情享受天倫,享受涼意,享受人生。

日常生活散文鑑賞:乘涼

老輩人湊到一塊兒喝茶,小酒,一旦沒什麼可聊,多半是東拉西扯的搜刮起彼此的回憶,譬如拿"乘涼"説事兒。

從50年代過來的人,都會覺着夏夜裏的"乘涼"是件很有美感,很温馨甚至很奢侈的一幅生活場景。

晚飯後,小城的人們會陸陸續續從各家各院拎着小板凳,小躺椅,搬着小竹牀出來,往自己門前的空地一溜鋪開,一條巷子很快密扎扎的擠成長長的一豎排,哪怕從什麼地方透出一絲小風,這條巷子的人們都會覺着這一晚上的暢快和涼爽。就算彼此已經擠的密不透風,樹葉也明明在那兒紋絲不動,在自家木盆裏衝上一把澡出來,不涼快也涼快了。

也有騎着腳踏車,汗淋淋剛從外面趕回來的,你得跟"乘涼"的鄰居們打上一條邊的招呼,碰上小巷被"乘涼"的鄰居們塞滿了,轉不過身來,你得把腳踏車扛在肩上,一步一步艱難地挪到自家門口。

還有乾脆一家子人把小飯桌搬出來,邊乘涼邊吃晚飯的。那些年,家家户户夏天的晚飯幾乎是清一色的涼粥➕小醬菜➕鹹鴨蛋。就連"呼呼啦啦"往嘴裏吞稀粥的動靜,都是"乘涼"的一景,當然,有時這些動靜裏,也還有哪家在"稀里嘩啦"啃西瓜的。

"乘涼"的人們手不閒着,會不停的搖着各自手上的那把蒲扇,嘴也不會閒着,會有一句沒一句的拉呱着白天的所見所聞,以及巷子內外的家長裏短,八卦閒嗑。聊到隱密處,還會交頭接耳,故弄玄虛,引得遠一點的鄰里們,個個伸長脖子,恨不能圍過來探個究竟。

實在沒得嘮了,擰開半導體,你聽你的《捉放曹》,她聽她的"妹妹,我來遲了"。更多的是在聽廣播裏的小説連播,什麼《金光大道》啦,《向陽院的故事》啦,王少堂的揚州評話《武松》啦。。。。。。

"乘涼"不光"乘"在巷子裏,馬路沿街你看好了,一到太陽落山,家家會把各自門前潑上幾盆涼水或是井水,沖沖一天曬下來的熱氣,然後一字排開,怎一個"壯觀"了得。

那些年,馬路上,哪有幾輛汽車駛過的動靜,更難得有工程打樁機的叫喚。安靜的街道,心定自然涼的小巷,哪怕有那麼丁點兒的"穿堂風",這個夏夜,容易滿足的人們,就會會覺着幸福無比了。

一條街或者一個巷子裏的人家,但凡出來"乘涼"的人家,也沒那麼多身份和輩分上的講究,往人堆裏一紮,你就是個平頭百姓,你就是隔壁老王或是老張家的人。如果説有什麼可比的,人堆裏,比的就是你的嘴皮子,腦瓜子。很顯然,見多識廣又能説會道的主兒,你一準會是這條街,這條巷子,這個晚上的主角兒。你一張口,很多時候,很快會打破"家"的界限,人們都會搬着自家的小凳向你圍攏過來,煞有介事地聽上一耳朵。

"乘涼"是那個年代的習俗,也是小城的一道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男人們可以肆無忌憚的赤裸着上身,穿着偶爾露蛋的大褲衩。女人們身上也沒那麼些個束縛,寬寬鬆鬆,大大咧咧的睡衣睡褲,也沒見有多少貌美的少婦能在"乘涼"的時候,讓男人們心懷鬼胎,心神盪漾的。

"乘涼"的年代還是在人們節衣縮食的年代。人們還在為節省家裏的每一度電,每一斤糧油,布票,肉票勤儉着,剋制着,勞頓着。

當然,科技也還沒發達到我們現在的這個階段。

自從誕生了空調,百姓人家再也用不着為用不起電,買不起空調犯愁,每到盛夏的夜晚,外出"乘涼"的人們越開越少,大城小鎮,大街小巷,挨家挨户,沿街"乘涼"的市井盛況也越來越稀罕了。哪天你如果試着跟家人或是孩子們説上一句,晚飯後,我們去外邊院子乘一會兒涼如何?他們肯定會罵你"神經",腦袋"劃絲"了吧?

我常想;用不了多久,恐怕"乘涼"這兩個字,會出現在"度娘"的詞條註釋裏,再往後,後生們會對這個詞愈發陌生,以致納悶。

隨着城市規模化的建設和改造,大片大片的老城區,老民宅紛紛"閃退"。現代化生活形態正飛速刷新歷史沉澱和民俗風貌。

再説,今天的户外也好像真的無"涼"好"乘"了。雖説,天還是那個天,熱還是那麼熱,自從人們學會了將"PM2.5"空氣質量常常掛在嘴邊,學會了動輒拿汽車尾氣出來吐槽,更躲不過街坊鄰居那一扇扇窗户外懸掛着的空調主機,大口大口噴出的沸騰熱量,説到底,人們還是被室內空調的舒適度給慣壞了,人體身上的汗腺也嬌慣了,"汗毛孔"經不起收縮,更不會有那份耐心和閒情逸致跑到外面去"乘"所謂的"涼"了。

沒有了"乘涼",也就自然沒有了鄰里間的近距離接觸和親密無間的啦呱,人際關係也越發變得生疏,隔膜起來。

在屬於自己那個家的N多平方米里,人們當然也可以盡情享受天倫,享受人生,享受涼意,但對於我們這個年紀又喜歡矯情的人來説,總覺着缺了那麼一點點的什麼來着?

各人會有個人不一樣的缺憾,還是由各人去各自體驗,表述吧。

作者:張波

公眾號:張波純文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