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實施方案(精選3篇)

課程標準實施方案 篇1

一 指導思想

課程標準實施方案(精選3篇)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認為“人類完全是從自我教育中取得進步的。”美國教育家杜威也提出了“從做中學”的重要命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的報告中指出:“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教育他自己的人。”

為適應語文新課程改革,充分發揮學生在作文評改過程中的主體性,關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特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制定此話題作文訓練成長式評價實施方案。

二 評價目的

1.採用以定性評價為主的手段,讓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積極的參與到作文評價過程中,從而有效促進學生分析能力和作文能力的提高。

2.重視學生作文訓練過程中的實際情況,及時校正作文訓練中的問題,切實幫助學生在評價中提高,在評價中成長。

3.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挖掘學生潛力,發現學生文章中的閃光點,不斷鼓勵和激發學生自我欣賞自我完善,激發他們對自然,社會,人生的關注與思考。

4.運用羣評,自評和互評等多種評價方式引導學生學會去欣賞他人,相互尊重理解,學會合作共處,取長補短。

三 評價方式

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更重視定性評價。運用羣評,自評,互評和師評等多種形式,還可以調動家長也參與到評價過程中來,為學生建立寫作成長檔案,以全面反映學生的寫作實際情況和發展過程。對學生作文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根據實際需要,可以是書面的,可以是口頭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評語表示等等。

四 評價標準

1.內容:能圍繞話題,自定中心,自圓其説,信息和細節與話題有關。此項滿分為20分,分為四個等級:一等16—20;二等10—15;三等6—10;四等0—5。

2.主旨:明確對象和目的,中心突出,觀點前後一致。此項滿分為20分,分為四個等級:一等16—20;二等10—15;三等6—10;四等0—5。

3.材料:能從生活視野和感情體驗中取材立意,材料真實典型,感情真摯,説理充分。此項滿分為10分,分為三個等級:一等8—10;二等5—7;三等0—4。

4.結構:有頭有尾,文脈暢通,條理清晰,有邏輯順序。此項滿分為10分,分為三個等級:一等8—10;二等5—7;三等0—4。

5.語言:語言簡潔得體,文從字順,能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句子富有變化 ,有文采。此項滿分為10分,分為三個等級:一等8—10;二等5—7;三等0—4。

6.文體:文體意識強,能熟練掌握各種文體的寫作,表達方式的運用靈活恰當。此項滿分為10分,分為三個等級:一等8—10;二等5—7;三等0—4。

7.文面:書寫整潔端正,行文合乎規範,標點符號正確。此項滿分為10分,分為三個等級:一等8—10;二等5—7;三等0—4。

8.創意:作文有新的創意,有自己的體驗和獨到的見解,有個性特徵,表達有創意。此項滿分為10分,分為三個等級:一等8—10;二等5—7;三等0—4。

9.情感態度:樂於作文,有表達的願望,有“我能寫好作文”的自信心;作文過程中態度端正,能虛心接受他人意見,合作意識強。此項滿分為5分,酌情給分。

10.修改能力:能自覺修改自己的文章,通過自改與互改,取長補短。修改後的文章較初稿確有較大提高。此項滿分為5分,酌情給分。

(説明:此評價標準是根據7—9年級學段的寫作目標制定,綜合考察學生作文水平的發展狀況。鼓勵學生關注生活認識自我;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重視對寫作的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評價;重視對學生作文修改能力的評價。)

五 評價過程

(一)集體評議

(課前準備: 收上學生習作後,教師首先快速瀏覽一遍,以便對學生此次作文情況有大致瞭解。然後抽取一位寫作水平中等學生的作文,按班級人數複印份數下發,準備在評改課上集體評議。)

1. 請習作者上講台宣讀自己的作文,並對自己作文的立意,內容,結構,語言風格等作出説明。

2. 全班同學結合評分標準(人手一份)進行自由評議,根據評分標準中的1—8項分項評議,通過討論給出本篇作文的初評分。

3. 集體討論:本篇作文中有哪些閃光點?還有哪些不足之處?要引導學生儘量挖掘同學作文中的閃光點,對同學習作中不足之處的指出態度應誠懇。

4. 就“如何升格本文?”展開討論。要求學生們在討論中為本文提供3至5條修改意見。

5. 要求習作者認真整理記錄老師及同學們的意見,包括本次作文的優缺點,修改建議。

(説明:葉聖陶説:“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要把獨立的學習能力教給學生。要使學生很好的充當批閲者的角色,教師必須首先教給學生方法和規矩。集體評議意在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評價文章的基本方法和要領,為下一環節中的自評與互評作準備。)

(二)分組活動,小組成員開展自評與互評

1.劃分寫作小組,每四人為一組,確定一人為小組長。

(分組説明:分組可採用多種形式,可根據學生寫作水平的高低分成甲—寫作水平較強,乙—水平一般,丙—有困難三類組,這樣分組能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分層訓練,分層要求;也可將 “和誰討論”的自主權交給學生,由學生自由分組,這樣學生的自主性更強,更便於學生互相交流,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2.小組成員輪流讀自己的習作,談寫作想法,並自評作文中的得與失。

(自評説明:學生在自讀作文後,往往便會意識到自己作文中的得與失,通過自評,肯定優點,找出不足,有利於學生的自我肯定與自我完善,促進了主體性的發展。)

3.小組成員互相評議,依據評分標準給出初評分。

(互評説明:學生互評時教師要積極參與到學生當中去,引導學生多尋找同學的優點,學會一分為二的看待別人,公正客觀地給同學評分。)

4.小組長根據大家意見寫出評語,並寫下修改意見。

(説明:評語要求從優點和不足兩個方面來寫,對同學作文中的不足要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

5. 改完後簽上小組長的名字,收齊上交。

(三)教師再評

教師高屋建瓴的對學生的作品作出進一步的評價,彌補學生在認識上的不足,糾正他們在評改中的缺點。同時對學生的評語及修改建議作出相應的評價及補充。此環節需注意以下幾點:

1. 對學生的習作及同學們的評語以肯定欣賞為主,對習作中問題較突出的學生予以個別交流及輔導。

2. 注意收集整理全班初次習作中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以便於對學生的再指導。

(説明: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並不意味着撒手不管,教師必須密切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予以具體的指導和嚴格的要求,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四)二次評分

1.在老師進行二次指導之後,學生根據批改意見進行修改,然後重新謄寫。

2.小組成員互評,依據評分標準1—8項進行二次評分(再評分)。並依據評分標準9—10評出每個同學的態度分,修改分。

3.小組長按照“初評分×40%+再評分×50%+態度分+修改分=本次作文分”的計算公式算出每個同學的本次作文分。

(説明:新課改要求我們對學生的評價建立在發展的基礎之上,堅持動態評價。要重視對寫作的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評價。要關注對學生作文修改能力的評價。所以在這裏設計了一個計算公式,試圖以一種較客觀公正的方式來評價學生的作文情況。)

4.各個小組依據本組情況,評選出“擬題專家”,“進步之星”,“精彩語句”,“最佳習作”,“優秀評委”獎等,準備在全班進行彙報交流。

(説明:為了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鼓勵成功,特意從多個角度設置了獎項。力求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力;愛護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激發每一個學生的上進心;儘量讓每一個學生都找到自己的亮點,從而體驗到成功的喜悦,有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

(五)交流展示

1.擬題專家:各組推薦本次作文訓練中題目擬得最好的同學及文題。

2.精彩語句:由小組長宣讀本組成員習作中的精彩語句及作者姓名。

3.進步之星:各組表彰本次作文訓練中態度最好,進步最大的學生。

4.佳作亮相:各組評出的“最佳習作”作者親自朗讀自己的作品。

5.教師表彰本次作文訓練中表現出色的小組及“優秀評委”等個人

(説明:交流展示的形式可多種多樣,鼓勵學生自己製作幻燈片,還可以將優秀成果打印出來,裝訂成冊,便於全班同學傳閲。)

(六)成果整理

1.將好文章寫上批語,複印張貼以達到示範表揚的作用。特別優秀的習作還可以打印成冊,並向有關刊物推薦。

2.要求每位學生就此次作文訓練寫200字左右的心得。

3.將習作及心得反饋給家長看,要求家長簽名並寫一兩句評語。

4.將此次作文的提綱,初稿,修訂稿,評價材料,寫作心得等裝訂起來,收入寫作成長檔案袋中。

(七)相關説明

1.教師可根據評分標準設計成長式評價表,便於評價過程中的具體操作。

2.在整個評價過程中教師既要充分相信學生,敢於放手,又要堅持指導性原則,做好指導工作,不可放任自流,否則效果會適得其反,

3.評價過程只是整個作文訓練過程當中的一部分,故不必拘泥於一課一時,可由課堂延伸到課外,由教室延伸到家庭。

4.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水平存在着差異,故教師也要根據每個層次學生作文水平的不同起點分層為他們制定階段性目標。只要達到目標就應大力表彰。

5.在評改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走出相互批評的誤區,使他們學會互相欣賞,互相鼓勵,讓每一個人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樂。

課程標準實施方案 篇2

為推進素質教育的發展,紮實穩妥地推進新課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根據上級主管部門文件精神,結合學校實情,特制訂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為依據,按照市、縣主管部門要求,積極組織課改培訓,更新教育觀念、手段,改革單一評價模式,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積極穩妥地探索課程改革的新路子。

二、課改組織機構

課改組長:張延成副組長:竇興民、聶炳法、段連學成員:曹林、叢臨香、馬玉明、教研組長。

三、目標任務

1、領會課程標準的精神內涵,能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2、瞭解新教材的內容,體例結構、特點、使用策略等問題。在此基礎上開展校本研究,開發鄉土課程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

3、開展教學方式的研究。科任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觀念,摒棄一支粉筆“滿堂灌”的現象,積極探索教師的角色意識,當好課堂的“導讀”,而不是“演員”,研究課堂教學結構、流程,教師要形成個性化的教學風格。

4、開展學習方式的研究。積極培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髮展個性潛能,轉變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

5、開展形成科學的評價觀,建立一套適合本校的評價體系。

四、措施方法

1、大力開展學習培訓活動。任何改革,先要過思想關,即是思想觀念要先行,這是改革的保障。我們組織的三級培訓,第一級即上層培訓,選派優秀教師到省、市參加骨幹培訓,第二級即組織全體教師的通識性培訓和學科培訓;第三級是由學校組織培訓,定時間反覆強化學習,特別是觀摩實驗區的示範課例。通過三級培訓,要使全體教師徹底轉為思想,杜絕“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

此外,學習培訓分階段推進,即分批分期選送科任教師參加省、市、縣組織的培訓、課程研討活動等;分批培訓教師,即還在擔任老教材教學任務的教師也要讓他們進行培訓,讓他們運用新理念、新方法進行課堂教學,跟蹤培訓;對起始年級的教師,在後續階段仍要進行教材培訓,真正實現綜合培訓、全員培訓的目標,

2、落實集體備課活動,各科、各年級成立備課組、年級組跟蹤監督。各備課組要有指導性的教學計劃,時度安排表、活動安排表。備課組要開展集體備課活動,每次備課要有中心發言人,備課組成員積極參與討論,發揮集體智慧,探索課改的新路子,備課組還應定期開展看課、説話、評課活動,真正做到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共同進步的目的。

3、健全課改相關制度。推進課改還應從制度方面進行約束,我們決定研究制訂課改學習制度,課堂教學評價制度,課程評價制度等,讓教師的全部身心和精力指向課程改革,讓長衝中學師生能在最短的時限內融入課乞討的洪流。

4、學校領導、中層幹部、教研組長、備課組長經常進行課堂聽課、研討、研究教師的教學行為、學生的學習行為。加強實驗過程的管理與監控,杜絕老套的教學方法行為,運用新教材採用老教法的作法。

5、探究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

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與學業生的學雙方互動的過程,它決不是教師教學生聽,或者學生專注聽教師講的單向傳輸。課堂的互動性決定了教師在課堂上角色地位的改變,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知識的壟斷者、教材機構的傳授者,而應該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平等的參與者,學生探究疑難的積極引導者與促進者。課堂的結構模式也將發生徹底的改變,不再是以教論學,而是以學論教。教師出色地教是為學生更好地學提供服務的,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擺正自己的位置,給自己的課堂角色進行重新定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學與教的統一。

變革教法還表現在教材的解讀與處理上,很多教師總習慣於傳統的教學的思維,因為過去的教材的處理有固定的模式,易操作、簡單,不需動腦筋,而“課改”的課堂教學重視精神性的教育,讓學生在生活中在實踐中來感悟體驗所學的知識,這種教學沒有定式,非常靈活,不易把握,特別是備課要求高、難度大,尤其如“問題探究”,教師不能只憑自己過去的經驗,更要深入為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上置凝提問的“估計”,過去備課有一本“教參”便可高枕無憂,現在備課要閲讀大量書籍,查閲大量資料,廣泛蒐集有關信息,此外,還要通過自己的真切感受,進行刪選、加工、處理,在課堂上教師要隨時給學生釋疑、答疑。“課改”課堂教學的這一系列變化對教師來説將意味着不輕鬆,難度大,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地錘練自己,加快自己對這種課堂教學的“磨合”、適應,要潛心研究,不斷探索,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自己的教學中真正為學生製作出豐盛、營養豐富的“課堂大餐”。

6、探究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新課程標準有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也非易事,如果我們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學習時操作不當,即使我們在課堂上留給了學生一定的學習時間,但學生卻感到無所事事,無所適從。這樣學生非但沒有成為學習的主人,反而成為課堂學習的冷漠的旁觀者,學生在課堂肯定是收效甚微。那麼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有效地課堂學習呢?其一:體驗學習。在課堂上要設法引導學生置身於教材學業習的情境,讓學生在這種特定的教材情境中來感悟、來體驗,從而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動機,來喚起他們解決問題慾望,不斷地昇華學業生思想情感,點燃學生的智慧火花,如:數學課引導學生學習圓的知識,首先讓學生置身於教材情境,生活中哪些圓的現象,圓對人類有何作用,讓學生在這種特定的情境中萌生探求圓的奧祕的慾望。其二,“對話學習:就是讓學生多與教材對話,多與作者對話,與生活對話。在課堂上多創設特定的話題情境,讓學生通過討論,在羣體交流中,各個學習體體思維不斷碰撞,從而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7、積極推進課題研究。我們要在各學科中大力研究、實驗,不惜花費財力、精力、人力投入實驗研究,用堅強組織領導,充足的科研經費,紮實的實驗研究,優秀的實驗成果向市教科院彙報結題,在全市佔據市示範學校的地位。

8、注重資料的整合和成果的總結、轉化。各學科教師在實施新課程中要收集一手資料,適用資料進行分析,研究、歸納,在課改方面有在全縣仍至全市有一定地位和影響,特別是要推出一批課改名師、論文、材料等優秀成果。

五、注意的問題

1、防止個別教師不願改,不敢的情況發生,從思想上武裝教師的頭腦。對學生應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養成訓練,切忌隨遇而安,畏難情緒。

2、課程評價的缺位現象。課程評價本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學校要制訂適應課改對教師的評價機制,教師也應當用科學、發展的觀念評價學生,多元評價、發展評價、過程評價是應當貫徹的評價原則。

3、杜絕“懶人”“懶思想”的現象,教師要站在時代的高度,與時俱進,同時代同步,與思想同步,超前發展,在課改中有所作為。

課程標準實施方案 篇3

一、項目簡介

本項目課程堅持以數學學科核心知識為基礎,以教學問題為中心,以學科課例為載體,密切針對前期調研中發現的教師教學中的現實問題,選擇設計教學內容。

二、課時

本項目包括以下培訓內容:

1、課程視頻:2個模塊,10個專題,共48學時;

2、課程作業:2篇作業,共20學時;

3、培訓總結:1篇總結,共10學時;

4、互動交流:包括髮起班級沙龍話題、參與班級話題留言、課程頁面留言、學科指導組討論等,共24學時;

總計90學時(實際計入30學時)。

三、培訓對象

四、培訓形式

採用遠程學習方式,學員通過“觀看講課視頻(或視頻案例分析)→閲讀相關文章、評論→提交作業→參與班級在線研討交流→提交問題、反思總結”等基本流程,將專家引領、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幾個方面有機整合於研修的全過程。

網上研修階段,安排專家與學員互動,在線集中解答教師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在線互動交流。

五、培訓內容

1、有效課堂教學的內涵

2、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

3、如何有效地“教”和“學”

4、如何處理好預設和生成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