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貧攻堅民情工作日誌優秀範文

脱貧政策的實施是為了加速農村的發展,為了我國的經濟和諧發展做準備沒工作人員也應該每天寫好日誌。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脱貧攻堅工作日誌,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閲讀!

脱貧攻堅民情工作日誌優秀範文
脱貧攻堅工作日誌篇1

2月20日 晴

天不亮我們幾個人就全醒了,比平時在家醒得還早。

按照計劃,今天早晨要召開村兩委班子會議,學習強衞書記寫給縣委書記的信,並研究近期宣講活動的要點,這是我們駐村後開的第一個會,雖談不上正規,但要讓參加會議的老鄉們聽得懂,聽得明白,大家心中還是有些緊張。

想不到鄉親們的積極性這麼高,剛吃了早飯,村委會裏已經坐滿了人,我們心裏熱乎乎的。

會議首先從學習省委書記寫給縣委書記的信開始。讀罷兩封信的全文,大夥的感受很多,説得最多的是省委書記心裏始終記掛着咱們農民。大家還説,要切實按照強衞書記在信中提出的希望和要求,緊密結合上莊村實際,認真規劃,營造好科學發展的氛圍,抓好鄉村黨建工作,加快上莊村的發展。

看着鄉親們被激發起來的熱情,我們幾個也給大夥表了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是寫出來的,也不是喊出來的,要千方百計加快發展,艱苦奮鬥,用幹部的辛勤勞動,換來羣眾幸福指數的不斷提高。

會散了,我們每個人心底的壓力也更大了,強書記的信不但對我們做好宣講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精神,全面推動“五送五幫五推”活動注入了精神動力,也對駐村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下午,結合這兩天進村入户所掌握的情況,工作組按照萬名幹部下鄉要求,提出了工作目標:立足本地實際,整合資源,找準農村增效、農民增收的着力點,努力破解資金短缺、帶動乏力的問題。

經過集思廣益,大家梳理出當前的工作重點:認真制定好發展規劃,選準選好項目,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努力破解生產力落後、難以增效的難題。堅持旅遊富民、商貿活區,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和就業渠道;努力破解人才匱乏、後勁不足的問題。大力提高農民轉移就業能力,穩步實施義務教育,強化職業技術培訓;努力破解規劃不全、導向不明的問題。科學發展規劃,要符合地區實際,突出重點,規劃一項,成一項,切實幫助羣眾辦好事、辦實事、解難事。充分發揮兩委班子的作用,進一步完善交通、衞生、文化、教育等建設。今後,我們就要按照這些思路展開工作,幫助上莊村人生活得更幸福。

脱貧攻堅工作日誌篇2

“全面小康是什麼樣子?黨的作了明確答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在道真自治縣隆興鎮蓮池村見到鄭華時,一大羣羣眾正圍坐在周圍聽他宣講黨的精神。

今年,省國税局作為省黨建扶貧道真自治縣隆興鎮工作隊牽頭單位,選派遵義市國税局總經濟師鄭華擔任工作隊副隊長,按照省委將黨建扶貧與同步小康工作有機結合的要求,鄭華兼任全省同步小康駐隆興鎮蓮池村工作組成員。筆者從鄭華厚厚的民情日記本上不僅看到他的工作情況,而且還深切感受到他們幫扶道真的滿腔真情。現摘錄部分整理於下:

3月8日 星期五 晴

今天,蓮池村飲水工程完工。

蓮池村熊家、拴田坳兩個村民組及村委所在地因水源不足造成飲水非常困難,每3天只能供水1個小時。省黨建扶貧工作隊(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到崗後,決定將解決飲水困難作為辦理的第一件實事。

午飯後,省黨建扶貧工作隊(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全體隊員與村幹部張召政、王東、徐照兵一起到熊家村民組再次尋找水源,終於找到了2個取水點。並現場討論出方案:將2個水源與原水源一同引到蓄水池。經測算,需水管近700米、建1立方米的蓄水池2個,僅物資就需要資金6500元。

我們同村幹部商量:工作組出資購買物資,羣眾投資投勞建設。村幹部召開羣眾會説了我們的想法後,得到了羣眾的一致認同。

3月28日 星期四 晴轉雨

上午9時,與副縣長程建華及有關鄉鎮、縣直相關部門負責人一起,陪同貴州百花葯業集團董事長黃文榮一行考察道真重慶產業園區和巴漁創業園區。

12時,縣長向承強主持召開貴州百花葯業集團投資意向洽談會。雙方就貴州百花苗方藥材廠的搬遷及中草藥種植基地建設等事項進行友好協商,初步達成共識:貴州百花葯業集團擬將貴州百花苗方藥材廠遷至道真重慶產業園區,計劃用地面積300畝;選擇5個左右的中草藥品種,建設育苗、示範種植基地;貴州百花葯業集團提供技術支撐,幫助道真建設10萬畝以上的中草藥種植基地。

4月19日 星期五 陰

深入玉溪鎮淞江村、巴漁村和縣國税局實地調研後,省國税局薛建英局長一行在縣委七樓二號會議室召開了座談會。聽取了道真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的彙報後,薛建英局長表示,省國税局將按照省委的安排部署,認真履行職能職責,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利用一切有效資源,結合縣委縣政府總體思路,結合自身實際制定長期幫扶規劃,力爭幫到點子上、扶到關鍵處,做到幫忙而不添亂、到位而不越位,堅持一幫到底,不脱貧不放手;緊緊圍繞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民生事業等重點,採取部門聯動、招商引資等方式,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一項一項地落實,一件一件地辦理,把好事辦得更好、實事辦得更實,進一步改善羣眾生產生活條件,加快產業發展步伐,加大民生建設力度,與道真幹部羣眾一道完成全面小康歷史任務,並對幫扶具體事項進行了明確。同時,省煙草公司煙葉基礎設施辦公室主任朱詩恆表示,公司將從煙水、煙路、烤房等煙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最大限度地給予政策傾斜,幫助道真發展烤煙產業、促進羣眾增收致富。

薛建英局長這次道真之行,落實和協調項目10餘個,涉及幫扶金額20xx餘萬元。

脱貧攻堅工作日誌篇3

扶貧搬遷是個好辦法

今天我到三組入户走訪,感覺三組大部分都是新搬遷户,一統計,僅去年就搬遷了18户。原來三組的村民主要分佈在山上和山下,大約各佔一半,山上的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村民們強烈要求搬遷。經村委會協調,在山下整理了一些屋基,條件好的都遷下來住進了新房,目前山上大約還有七、八户,我決定先上山走一趟。

沿着山路往上爬,大約二十多分鐘才到第一家,叫徐光朝,家裏三口人,低矮的三間土坯房,家裏很亂,滿院都是剛孵出的小雞。徐光朝的兒子徐斌對我們説,他們家三口本來都在外打工,因為他母親生了病,得了肝硬化,在醫院住了幾個月,醫生説沒有了救治希望,不得已才回來。他母親現在病情雖然沒有惡化,但隨時都有生命危險,他父親身體也不好,患有腰椎間盤突出和甲亢病,他只有放棄打工回家照顧父母。為了掙點錢,他到省農科院學習了蜈蚣養殖技術,在家裏養蜈蚣,但才起步,還沒有見收;同時又買回了一批雞苗,準備搞規模養殖。徐斌是我入户走訪來在農户家裏遇到的第一個年輕人,今年25歲,也是全村唯一一個搞特色養殖的,我很有感觸,年輕人就是不一樣,有文化,有思路,建設新農村就需要年輕人。我對他説,養蜈蚣風險很大,關鍵是技術,所以你一定要多小心,有什麼問題一定要及時請人解決,千萬不能讓蜈蚣生病。

再往上走,來到程梅家,她正在林子裏放牛,我説我們是“三萬”活動工作組的,想到她家裏坐坐,她便把牛拴好,把我們帶到她家。家裏條件還不錯,雖然住在山上,但是樓房,而且也收拾得很乾淨,她説房子建了好幾年了。程梅今年39歲,是我入户調查遇到的第二個40歲以下的年輕人,接連遇到兩個年輕人,我便有些興奮,現在年輕人都出門打工,留下來的實在太少了。

程梅家裏三口人,丈夫朱朝明開農用車在周邊村從事農產品收購、販賣,每年可以掙一些錢。她在家種莊稼,不僅種了10畝土地,還養了10頭豬、3頭牛、1只羊,我粗略地算一下,她在家種地搞養殖每年的毛收入也有近2萬元。她還有一個女兒,9歲,在洪門鋪讀國小。她家是我在洪門鋪村入户走訪以來遇到的條件算比較好的一户了。我問她現在主要有些什麼困難,她説主要是她女兒上學比較困難,才9歲,每天要走幾里路到山下讀書,又沒有同伴,中間要穿過好幾個樹林子,現在野豬比較多,很有危險,上學的時候她可以送一下,放學要是太忙就來不及接,希望能夠解決一下。再就是希望村裏幫忙在山下協調一個屋基,還是想搬到山下去住。

三組山上的資源其實還是很豐富,森林保護得比較好,山場面積也很大,如果年輕人不出門打工,像程梅一樣,在家發展養殖,也還是可以掙到錢。政府應該在這方面做一些工作,力所能及地把年輕人吸引回來,只有年輕人回來了,村子裏才有發展的生機和活力,才可能形成一種良性循環,更好地推動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

接着我又到吳玉海、程家錢、吳兆旭、塗原進等幾家,情況大體差不多,都屬於比較勤奮、生活過得去、但生存條件又比較差的一類。他們都反映山上條件太差了,而且野牲畜多,破壞性大,莊稼都種不成,要求村裏能夠幫他們遷到山下居住。

從山上往回走,我想村裏搞遷移扶貧是正確的,應該把村民從山上遷下來,人雖然住在山下,但山上的地還是可以種,而且還可以利用山場資源發展特色產業,老百姓也有增收的路子。

社會發展的趨勢是城市化,那麼農村發展的趨勢應該是集鎮化和村莊化,如何探討一種土地流轉機制和搬遷幫扶機制,把那些生存條件惡劣的村民集中遷移到公路沿線、集鎮周圍,讓他們遷得下、住得穩、能發展,應該是政府認真研究並切實解決的問題。

脱貧攻堅工作日誌篇4

長城網張家口7月2日電(李宏 通訊員劉雲宵 王英軍 郭偉)“玻璃彩村,重點走訪户於佔峯,家庭人數5口,男,41歲,黨員,文化程度:國中,配偶:高樹紅,身體狀況良好。有一74歲老父親經常鬧病無勞動能力,還有一雙兒女分別上國中和幼兒園。經濟來源是種地,人均年收入20xx元,今年在基層建設年活動的帶動下開始種植雙孢菇和白菜。雖目前要照顧年邁的老人和供養上學的孩子,生活較困難,但該同志有一股年輕人的拼勁,敢想敢做。建議作為幫扶對象考慮,只是要注意掌握時間和尺度等問題。”

這是市委書記王曉東在其包聯幫扶村玻璃彩村入户調查時所記的“民情日記”。在張北縣,不僅每個基層建設年活動的駐村幹部有這樣的一本“民情日記”,全縣所有村幹部、鄉鎮幹部等基層幹部都有一本類似的“民情日記”,上面記滿了哪家種了幾畝莜麥、幾畝土豆,養了幾隻羊、幾頭牛,哪家莊稼長勢良好,哪家家禽患了病,哪家家庭條件困難……

張北縣油簍溝鄉黨委書記常海説,“民情日記”實行一户一記,主要是記錄幹部到羣眾家中瞭解的情況,給羣眾宣傳政策、提供市場信息、指導農民生產和調解民事糾紛、處置突發事件、商議建設村級活動場所等,同時記錄和分析羣眾遇到的問題,解決具體困難。

為避免“民情日記”走形走味,成為一些幹部自我表揚的“功勞簿”、應付考核的“作秀本”,張北縣舉三措,避免“民情日記”流於形式。明確記錄重點,注重民情、民聲、民意的反映。張北縣規定“民情日記”要重點記錄民之所收、民之所需、民之所期、民之所盼,要重點突出記錄問題的解決,從而使“民情日記”真正實現幹羣連心作用;強化日常考核,注重量和質的結合。在量上,要求每位村幹部和包村幹部每個月至少寫10篇“民情日記”。在內容上,既要有事項記錄、情況反饋,又要有解決措施、辦結時限及受訪人簽字,且每月的辦結率必須在80%以上。同時,建立周檢查、月反饋制度,將村幹部和包村幹部記錄“民情日記”及落實情況納入幹部年終考核和述職範圍之內,確保“民情日記”不走形式。引入民意測評,注重百姓對“日記”的評價。在每年年底或某項活動結束時,縣活動領導小組組織羣眾對幹部活動情況進行滿意度測評,“民情日記”辦結落實情況及羣眾滿意度情況將作為一項重點測評內容。對達不到滿意度標準的村幹部和鄉鎮幹部給予通報批評,並取消年度評優資格。

縣基層建設年活動辦主任、縣委組織部部長劉建平説:“張北比別的經濟發達地區開放得晚,農民生活水平和經濟能力都較低,但是張北的黨員幹部都很積極能幹,在短短几年內,張北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張北幹部把寫好‘民情日記’比作擦亮扶貧攻堅槍的精神,感染了全縣上下的百姓一起投身建設家鄉、改變現狀的事業。”基層建設年活動開展以來,張北共派駐(包)村幹部1050名,覆蓋全縣366個行政村開展扶貧工作,召開村民代表大會500餘次,徵集羣眾意見建議1200多條,書寫“民情日記”數萬篇,有針對性地走訪困難羣眾1000餘户,梳理出田間路整修、自來水入户等民生實事800餘件,真正摸準了農村發展的癥結,開出了致富良方。

脱貧攻堅民情工作日誌篇五

“今年駐村工作隊計劃為村裏打兩口水井,預算得100多萬元,我們下午去找河南孟電集團方面談一談,看他們能資助多少錢。如果還有缺口,我們再去相關部門試試能不能爭取到一些資

金。”拍石頭村駐村工作隊隊長郭壘一邊説,一邊翻看着自己每天記下的民情日記。

4月19日上午9時,當記者見到郭壘時,他正在和拍石頭村的兩名村幹部開“碰頭會”,很多扶貧思路也都是在這樣的“碰頭會”上逐漸清晰起來的。作為駐村幹部,郭壘來到拍石頭村已有一年多的時間了。駐村工作隊由他和另外兩名隊員組成,工作內容只有一個——扶貧。

據郭壘介紹,用水困難是制約拍石頭村發展的瓶頸,要想幫助村民脱貧致富,必須解決用水問題。由於水位連年下降,水井年久失修,拍石頭村的農田灌溉基本靠附近水庫放水,生活用水則靠水窖儲存雨水。駐村工作隊今年計劃協調水利部門打兩口深水井解決生活和農業用水問題,並修建配套管網,送水入户。“這一項整體下來預計需要100多萬元。拍石頭村地處山區,地下配套管網的修建難度很大,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克服的困難。”郭壘説。

在郭壘的民情日記上記錄着他每天的工作日誌,也記下了村裏33個貧困户的基本信息。他根據精準扶貧原則,將這些貧困户分成產業扶持、勞動就業、醫療救助、助學幫扶、低保兜底、集中供養、搬遷扶貧7個幫扶類別。拍石頭村作為輝縣市市委辦公室負責的扶貧點,除了派出駐村工作隊外,還安排有機關工作人員對村裏33個貧困户進行一對一的幫扶。“我們就是開展扶貧工作的排頭兵,負責蒐集信息傳給後方,以便制定精準的扶貧政策。”郭壘説話句句離不開扶貧。

作為輝縣市市委辦公室調研科科長,之前郭壘是坐在辦公室裏和材料打交道,成為駐村幹部要求必須食宿都在村裏,深入基層羣眾中去,這種轉變,他剛開始有點不適應。但當第走訪拍石頭村貧困户時,他被深深地觸動了。那是一個一貧如洗的家庭,丈夫癱瘓在牀,妻子體弱多病喪失勞動力,兩個孩子還正在上學,十幾平米的老屋破舊不堪,家中沒有一件像樣的傢俱。這一幕令郭壘感到特別心酸,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幫助羣眾擺脱貧困的陰霾。

去年,在駐村工作隊的努力下,拍石頭村亮起了路燈,修建了垃圾池和文化牆,山村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那些曾經記錄在郭壘民情日記上的內容都變成了過去式。現如今,用水困難、就業問題等貧困因素又被他記在了今年的民情日記上。

在對郭壘的採訪過程中,他一會接電話為羣眾解答扶貧政策,一會又給隊友介紹扶貧對象的家庭情況,採訪被次地打斷。他説,駐村幹部的日常工作就是這麼忙,不過扶貧幹部越忙越能説明羣眾脱貧的急迫性。由於白天工作太多了,入户走訪只能放到晚上了,因此駐村工作隊每人都買了一個手電筒。

接受完記者的採訪,郭壘又要出門去河南孟電集團協商修建水井資金和安排村民勞動就業事宜了。像這樣外出尋求經濟或政策上的幫助,被他形象地稱為“化緣”。每天,郭壘不是在記錄民情日記,就是奔波在“化緣”的路上。

脱貧攻堅民情工作日誌篇六

9月3日-8日,市委藍紹敏書記利用六天五晚的時間,深入泗陽縣盧集鎮谷嘴村開展“三解三促”駐點調研,與低收入農户同吃同住、親切交談,通過“户户到”的形式深入瞭解貧困地區、低收入農户的真實情況。藍書記的5篇民情日記,客觀反映了貧困地區的發展現狀和低收入農户的所思所盼所願,特別是藍書記對當前脱貧攻堅的思考,給予我們深刻的啟迪。

泗洪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廣、脱貧難度大,全省六大重點扶貧區域有西南崗、成子湖兩個片區在泗洪。為了更加深入地摸清我縣貧困地區和低收入農户的真實情況,我縣從9月8日開始,集中利用三天的時間,組織縣黨政班子成員深入西南崗、成子湖兩大片區,每人選定一個省定經濟薄弱村,採取低收入農户“户户到”的形式,開展“三解三促”駐點調研。

這次駐點調研,我選擇在龍集鎮楊邵村。龍集鎮是成子湖片區最偏遠的鄉鎮,楊邵村又是龍集鎮低收入農户比例最高的村,在全縣79個省定經濟薄弱村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我想,通過在這個村的駐點調研,更有利於全面客觀地瞭解成子湖片區真正窮在哪,促進低收入農户脱貧致富真正難在哪。

到楊邵村後,村支部書記邵家華拿出了村裏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户的花名冊,全村836户、3038人中,低收入農户就有291户、813人,比例分別高達34.8%和26.8%。我們對照低收入農户花名冊,逐户登門瞭解情況。到的第一户是低保户高學亮家。老高今年72歲,老倆口眼睛都不太好,大兒子患有精神疾病,小兒子也於近年做過手術,一大家子生活十分窘迫。看着老高家破敗的房子,我很心憂。一個下午走下來,像老高家一樣的房子比比皆是,村子裏沒有像樣的路,環境髒亂差。農村真的很窮,農民真的很苦,如果不改變這種落後的面貌、不改善羣眾的生活,哪裏還有底氣説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從下午走訪的36户低收入農户基本情況看,其中像老高家一樣因病或因殘致貧的就有13户,還有6户因交通事故、安全事故等意外災害導致貧困。通過與支部書記邵家華交流了解到,楊邵村因病、因殘、因災致貧的有213户,佔全村低收入農户的73.2%、佔全村總户數的25.5%。再從縣扶貧辦事先提供的統計數據看,因病、因殘、因災致貧在全縣特別是西南崗、成子湖兩大片區有着一定的普遍性。對這些低收入農户實施幫扶救助固然必要,但如何防止類似貧困現象的發生也顯得十分重要。正如老高説的那樣,如果早些及時治療,當時眼睛也許還有希望。還有,一些患上高血壓、糖尿病的村民,與農村環境差以及平時高鹽多油的不健康飲食習慣都有着很大的關係。

到貧困户高亞陸家裏時,只有他的小女兒在家。小姑娘今年考上了揚州的一所職大,在她的話語間透露出對未來的憧憬。但談到姐姐也在上大學、弟弟正在上國中時,小姑娘有着與年齡不相稱的擔憂。一個家庭供着三個孩子上學,壓力可想而知。還有唐獻軍家,常年以捕魚為生,小家庭生活本來也還不錯,但自從女兒上了上海師範大學以後,每年近三萬元的開支壓得家裏透不過氣來。像高亞陸、唐獻軍這樣的家庭還有好幾户,基本上都因為孩子上學借了債,因學致貧問題在農村還相當突出,必須下大氣力解決。

陶其銀夫妻都是殘疾人,家裏養了20xx多隻蛋雞,為此也借了五、六萬元的債。加上遭遇禽流感,現在勉強維持都很艱難。聽到我與村支書記商量如何幫助他們協調小額扶貧貸款時,陶其銀妻子臉上充滿了期待。我想,推進“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早已成為一種共識,但如何真正實現這一轉變,卻還面臨着很多的挑戰,最關鍵是要選準“造血”的載體,落實到具體的項目,讓貧困户真正能夠做得起來、取得實效。還有一部分貧困農户,既不在享受低保等“兜底式”、“輸血式”扶貧的政策範圍,又無力實施“開發式”、 “造血式”扶貧項目,這部分貧困農户真的讓人很擔心、很焦慮。更讓人擔心和焦慮的是,一些羣眾對享受低保政策一味地攀比,甚至有的寧願在家打打麻將、打打牌都不想到附近的工廠務工,“等靠要”的思想還比較突出。如何實施好“造血式”扶貧、如何既扶貧又“扶志”,是我們需要重點解決的大問題。

離開陶其銀家時,在路上遇到了高亞陸。在聽到我説他三個子女都很爭氣時,他臉上樂開了花,説:“不上學有什麼出息?”直到晚上八點多結束走訪時,我都在想着高亞陸的話,我想,這“出息”更多的是一種希望,是一種改變窮困、過上富足生活的希望,這也是楊邵村、是全縣貧困羣眾的希望。這希望是壓在我們肩頭的責任,我們沒有理由不把脱貧攻堅這項工作做實做好,容不得半點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