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詩詞大全

立春在不斷的發展和演變中,而你知道立春的詩句有哪些嗎?以下是小編整理了關於20xx立春詩詞大全_立春的詩句,希望你喜歡。

立春詩詞大全

立春詩詞大全

1、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張栻《立春偶成》

2、蝶繞香絲住,蜂憐豔粉回。今年春色早,應為剪刀催。——宋之問《奉和立春日侍宴內出剪綵花應制》

3、已把宜春縷勝,更將長命題幡。——范成大《朝中措·丙午立春大雪是歲十二月九日丑時立春》

4、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與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蘇軾《減字木蘭花·立春》

5、冥冥甲子雨,已度立春時。——杜甫《雨》

6、年去年來白髮新,匆匆馬上又逢春。——于謙《立春日感懷》

7、絲金縷翠幡兒小。裁羅捻線花枝裊。——張孝祥《菩薩蠻·立春》

8、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蘇軾《減字木蘭花·立春》

9、立春後五日,春態紛婀娜。——白居易《立春後五日》

10、殷勤洗拂舊東君,多少韶華聊借看。——毛滂《玉樓春·立春日》

11、小煙弄柳晴先暖。殘雪禁梅香尚淺。——毛滂《玉樓春·立春日》

12、明日是新春,春風生鬢雲。——張孝祥《菩薩蠻·立春》

13、甚今年、立得春來晚。過人日、方相見。——趙長卿《探春令·立春》

14、春盤春酒年年好,試戴銀旛判醉倒。——陸游《木蘭花·立春日作》

15、苜蓿峯邊逢立春,胡蘆河上淚沾巾。——岑參《題苜蓿峯寄家人》

16、檐花舊滴,帳燭新啼,香潤殘冬被。——吳文英《解語花·立春風雨中餞處靜》

17、春如有意,未接年華春已至。——張孝祥《減字木蘭花·二十六日立春》

18、數聲回雁,幾番疏雨,東風回暖。——趙長卿《探春令·立春》

19、忽對林亭雪,瑤華處處開。今年迎氣始,昨夜伴春回。——張九齡《立春日晨起對積雪》

20、秦地立春傳太史,漢宮題柱憶仙郎。——李頎《寄司勛盧員外》

立春習俗活動

躲春

在傳統民俗學上,到了立春這一天就該躲春。因為立春這天氣候開始交接,新的氣場會對部分人羣有不利的影響,更有甚者會影響一年的運氣,所以躲春的習俗就出現了。在民間,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風俗與忌諱,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樣的躲春方法與習俗。

傳統留下來的習俗,每到立春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爭,必須要和和睦睦、心平氣和地迎接這一天。有一些地方,躲春這一天不宜搬遷,不宜看望病重患者及參加喪事等,以免招惹晦氣,影響一整年的運氣。

佔氣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春秋時期已經形成了佔氣的信仰。《孔穎達疏》:“凡春秋分,冬夏至,立春立夏為啟,立秋立冬為閉,用此八節之日,必登觀台,書其所見雲物氣色。若有云物變異,則是歲之妖祥既見,其事後必有驗,書之者,為預備故也。”由此可見,春秋時期在立春的民俗節氣中,登高觀雲、占卜測算已經作為一種風俗開始形成。

遊春

迎春報喜後,開始遊春,各村各社的鑼鼓隊和儀仗隊走在前邊,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後邊。邊走邊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遊行的隊伍浩浩蕩蕩,十分壯觀,遊遍周圍村莊的大街小巷。

祭祖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誌》載:“民間以是日有事於祖祠”。在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誌》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有的地方把立春祭祀稱為“咬春”。

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後來一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佈《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

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塑制春牛時,往往要在肚子裏塞上五穀,當牛被打爛時,五穀就流了出來。人們歡笑着拾起穀粒放回自己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説明祭句芒由來已久。清人讓廉撰寫的《京都風俗志》中説:“立春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蘆棚二,東西各南向,東設芒神,西設春牛,形象彩色,皆按千支,準令男女縱觀,至立春時……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然後,人們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為吉祥。

春社

春社是古時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為甲日,後多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舉行。唐代詩人王駕《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可見古人對祭祀社神十分重視,以後成為風俗流傳下來,意為大地繁衍萬物,禱告祭祀,以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

貼宜春字畫

春天到了,給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在唐代就有。據記載:立春日,唐代長安人常在門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畫”,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開”等內容。

戴春雞

戴春雞是陝西銅川一帶人民的古老風俗。每年立春日,用布製作一個約3釐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願“春吉(雞)”。立春日,婦女用線穿豆掛於牛角,或用麻豆撒在牛的身上,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

佩燕子

佩燕子是關中一帶人們的古老習俗。每年立春日,人們喜歡在胸前佩戴用綵綢剪成的“燕子”,這種風俗起自唐代,現在仍然在農村中流行。因為燕子是報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徵。所以,許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廳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窩,只要你能在庭房檁條下或房檐的牆壁上,搭上一小塊墊板,上寫“春燕來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起窩來。

吊春穗

吊春穗是一種傳統的習俗,流傳在陝西澄城一帶。每年立春日,婦女用各色布條編成布穗,或用彩色線纏成各種形態的“麥穗”。然後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掛在牲口,如驢、馬、牛的身上,以此祝福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